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文革瓷器鉴别 > 导航 >

文革瓷节节攀升,收藏前景十分看好

文革瓷节节攀升,收藏前景十分看好

文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收藏 十大瓷砖

2020-06-28

文革瓷器鉴别。

收藏爱好者习惯将1966年—1976年这十年“文革”期间国内生产的带有“文革”历史痕迹的瓷器称为“文革瓷”。

“文革瓷”在中国2000多年制瓷史上独立成章、自成体系,表现出了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文革瓷”的收藏价值以及市场行情已经逐渐被人们看好,这一点可以从近两年的古玩市场和拍卖市场得到验证。

从古玩市场来看,“文革瓷”的价格和数量成反比,2004年前与现在相比较,价格成倍增长,而数量成倍递减。

2004年前购买“文革瓷”时,还可以考虑一下,有选择性地购买,而现在几个星期都难得看到一件较为顺眼的,偶见一二件,也大部分不是让人很满意的。即便如此,如果不马上买下来,就很可能被下一个买主买走,上等级的“文革瓷”就更难寻觅了。

笔者几个收藏“文革瓷”的朋友都说,今非昔比,收藏“文革瓷”也已经像收藏明清官窑瓷一样,沙里淘金,难淘啊!

从拍卖市场来看,早年“文革瓷”根本进不了拍卖行,而现在的拍卖行尤其是中小拍卖行,有拍卖就有“文革瓷”,其价格也在节节攀升,从几千到几万,甚至几十万。

对于“文革瓷”的收藏,最早介入的都是些海外人士,最红火的时候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后。国内的收藏家很少有人问津“文革瓷”,像四川樊建川那样的“文革瓷”收藏大家仅是少数。

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藏兴趣日益广泛,“文革瓷”逐渐被大陆收藏界关注,尤其是近两三年,“文革瓷”的收藏由“冷门”逐渐变成“热门”,从后台走向前台,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文革瓷”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艺术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同时“文革瓷”因其时间跨度之短暂,特征之鲜明,品种之丰富,与其他历史时期陶瓷文物相比,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显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文革瓷”的历史性。它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蕴涵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蕴涵大量的政治、社会信息,是其他任何历史时期的瓷器都不具有的特点。

“文革瓷”如同“文革美术”一样,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在创作上“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语),“文革瓷”主要体现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任何一件“文革瓷”,无论是造型,还是图案、文字,无一不打上这一时期的政治烙印:“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每一件实物都记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让人油然升起难以言表的思绪和难忘的情怀。

收藏就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收藏“文革瓷”,更大程度上是收藏“文革”史。

其次是“文革瓷”的艺术性。因其产生的那个特殊年代,在制作工艺、造型、绘制等方面均非常精致,就其艺术价值来说,它并不比清三代的官窑瓷器逊色。

景德镇的粉彩瓷、雕塑瓷无论在工艺还是在艺术上,都创作了历史的新高度。景德镇的“文革瓷”中的贴花、手绘或是雕塑,很多都是出自大师之手,他们以真诚的饱满的政治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记名利,无私而忘我地工作。他们聚集体的智慧,用精湛的技艺,高超的艺术,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传世佳作。

如景德镇陶瓷馆新彩“学《毛选》”瓶,图为售货员为公社社员送来《毛泽东选集》,无论老人、小孩、干部等,个个眉开眼笑,争相购买。人物形象逼真,场景生动;“女红卫兵”瓷雕,头戴军帽,身穿草绿色军服,脚穿白色运动鞋,丁字形脚步站立,昂首注视前方,左手紧握《毛泽东选集》,臂佩红卫兵袖章,右手叉腰,将“红卫兵”这一特定人物形象塑造得精神饱满,轩昂有力。

再如粉彩“赤脚医生”薄胎瓶,图绘赤脚医生推车送医下乡时,牧童为医生指路,配以柳条、竹枝及两只飞燕。画面简洁生动用色明快素雅,极富时代感。等等,足以说明“文革瓷”的艺术价值,这些“文革”精品瓷的科技含量尤其是胎釉颜料的科技含量要比清官窑瓷高,装饰绘画要比清官窑更生动,器形更多变,手感更润滑。清代官窑瓷,用高科技仿制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而“文革瓷”精品是难以仿制的,尤其是全手工制作的蛋壳胎更难仿制。

另外,一些民窑和杂窑出产的“文革瓷”,大部分也质朴率真,朴素无华,给人以纯朴自然的美感。当然,“文革瓷”也有一些粗糙的,但只是少数,因为“文革”期间粗制滥造、偷工减料是要冒被“批斗”的风险的。其三是“文革”其他艺术品种的价格增长的带动。“文革瓷”相对“文革宣传画”,价格较低、市场较软。这两年“文革”期间印制的宣传画变得炙手可热,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特别是“文革”色彩浓厚的宣传画更成为了抢手货,从几十元到几百上千元,有的已经达到上万元。原来一直没有起色,进不了收藏殿堂的“文革宣传画”,受到收藏界的如此追捧,真是让人一时难以理解。一些画家,尤其是名画家,他们在“文革”时期的作品,价格远远高于其本人其他时期的作品,这在拍卖市场屡见不鲜。

细细追究,不难发现,“文革”二字就是增值的卖点。“文革瓷”相对宣传画和书画作品,收藏市场还是刚刚启动。这里暂且不论“文革瓷”与名家的“文革书画”,专就“文革瓷”与“文革宣传画”相比较,笔者认为,无论当时还是将来,“文革宣传画”与“文革瓷”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在同一个档次层面。

是宣传画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二是宣传画的文化价值不能与文革瓷相比;三是宣传画的重复率高,反复印刷,而瓷器的重复率低,有的就是孤品。那为什么“文革宣传画”在收藏市场竟如此火爆呢?据一些报刊分析,主要原因是海外人士对我们“文革”期间出现大量宣传画的现象感到惊奇,对它承载的历史信息产生猎奇的兴趣,希望通过收藏“文革宣传画”,更多地了解那一段历史,进而研究“文革”。

而“文革瓷”未被收藏界重视,主要是由于中国2000多年辉煌的制瓷历史,在许多时期达到一个又一个巅峰,极大地吸引着收藏家的目光,特别是对清三代的官窑瓷器乃至民国瓷的收藏。而对“文革瓷”,因对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和工艺、艺术的认识不够,缺少研究,疏于关注。

因此“文革瓷”真正价值还未体现,其艺术的面纱仍未揭开。相信在“文革”其他艺术品种的带动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将进一步了解、收藏“文革瓷”,那个时候,千金难求的局面也许就会出现。

其四,收藏市场的繁荣必将带来文革瓷的走好。这几年,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古玩市场日呈繁花似锦的景象,推动了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些企业主介入收藏市场,带来收藏市场的持续发展,收藏品的价格也一路攀升。

“文革瓷”作为收藏市场的一员,其价值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随着认知的进一步深入,“文革瓷”将因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融入收藏的大市场,成为收藏家追捧的对象。正如前面所说的,“文革瓷”还是一片未开垦处女地里的金子,其被掩盖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必将发出耀眼的光芒,它的价值也必将与价格达到平衡。现在市场上的“文革瓷”已经越来越少,精品更少。

一些有眼光的收藏者看准了它的价值,已经开始深藏不露,不到一定的价格,一般是不会出手的。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关注“文革”资料的收集,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也在收集“文革”资料;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在为巴金先生提议的建立国家“文革”博物馆的建议进行呼吁,这些也是“文革瓷”的长期利好消息。在收藏市场稳定有序发展的今天,“文革瓷”就像一只市场的潜力股,在人们日益关注的目光中积蓄力量,蓄势待发。

收藏“文革瓷”,赝品的普遍存在也不容忽视。像其他藏品一样,“文革瓷”在市场中也充斥着赝品,因为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尤其要引起收藏者的高度关注。

相关阅读

市场看好 收藏瓷器大有赚头


瓷器收藏已成收藏者的最爱,大家都看中定窑、汝窑、钧窑等官窑出产的瓷器,这样的品种升值快,升值空间大。同时,上世纪60年代的瓷器像一匹黑马一样,在收藏者的交流中声誉渐起,其价格也是一路上升。

记者在文物一条街上了解到,因为上世纪60年代的瓷器损毁的比较多,所以引起了一些收藏者的兴趣,出售的价格也有所抬高。辽宁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吴老介绍说,在5年前还没有多少人买上世纪60年代瓷器的账,但现在却成了抢手货。

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长阎振堂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上世纪60年代的瓷器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铭文等方面,与历代瓷器存在着较大区别。那个年代瓷的特点是胎瓷厚且较粗糙,具有时代色彩鲜明、品种造型多样、制作工艺精良等特点。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瓷分陶瓷和搪瓷,其中多为塑像和像章,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如瓷盘、瓷碗、瓷杯、瓷壶、花瓶、笔筒等,尤以革命圣地图案和毛泽东著作语录器皿最能刻画那个年代的陶瓷艺术特征。

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李女士向记者介绍说,二三十年前,上世纪60年代的瓷器遍地都是,人们只把它当作日常用品,现在收藏那个年代瓷器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浅析“文革”时期陶瓷(一)


1949年以来,特别是1957到1965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艺术陶瓷发展较快。1966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阻碍了陶瓷艺术的正常发展。“文革”后期,陶瓷艺术创作开始复苏,但设计人员的作品要经过“工农兵三结合小组”的严格把关审查,基本以“八个样板戏”作为人物形象创作的模型,形成了概念化的定制。这样,“文革”期间的陶瓷作品,就失去了地方艺术特色和陶塑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相反,也就在这特殊的十年岁月里,出现了一些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历史时代风格的“文革”陶瓷,很多反映“文革”特色的作品,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文革"陶瓷也因此而成为现今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新宠。

反映在器物上的文革内容

1、反映“文革”政治运动

“文革”开始,从开始的贴大字报,大批判,到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在一件花瓶上表现出来,如景德镇美术师陈义芳先生在1969年设计制作的花瓶,就充分展示了“文革”运动比较典型的画面,反映了在1969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的一个场面,有贴大字报的,有有看大字报的;还有“景德镇市艺术瓷厂革委会”1969年制作的一套瓷板,反映了大批判的一套四件瓷板宣传画,“大批判”“中阿两国人民联合起来砸烂美帝苏修”和工农兵齐上阵。另一件瓷板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在当时可都是响遍全国的口号;另有三枚瓷质毛主席像章。通过以上陶瓷内容,真实的反映了文革运动形势的一个侧面。

2、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我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经历了两年动乱之后,学校开始进行“复课闹革命”,由于当时聚集了两年共六届的初中、高中、大学的毕业生,于是,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陶瓷创作也紧密地围绕这方面的主题内容来进行宣传,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品。如彩釉“女青年唱歌”塑像,是庄稼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创作的,它真实地反映出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休间隙与农民共同高唱革命歌曲的情景。又如“炊事员送饭”塑像,是由石湾陶艺名家罗琼竹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从炊事员的着装、神态可以看出他也是个下乡知识青年,他一手拿草帽,一手扶着刚放落地的热饭菜,身系围裙,肩搭毛巾,着蓝衣黑裤,赤脚站立在田头,面部表现出热情、憨厚的性格;再如彩釉“引水上山”塑像,是由廖洪标、黄松坚和陶艺家苏锡荣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联手创作的。

3、反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文革”中曾一度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全国上下处处可看到学大庆、大寨的标语口号。石湾的人物陶塑在这一时期也配合形势创作了不少反映这方面主题的作品。如彩釉“铁人王进喜”塑像,是刘泽棉和陶艺家马海联手创作的,作者通过厚重的石湾陶塑造了王进喜同志身披咖啡色羊皮大衣,穿一套蓝色制服,挎一军用黄色书包,手拿一卷文件,头戴蓝色工人压舌帽,脚穿大头皮鞋,抬头挺胸,精神抖擞,表现了王进喜满怀信心归来的情景。又如彩釉“大庆人”塑像,是刘泽棉创作的,他塑造了大庆工人身穿羊皮大衣,肩扛大扳手,头戴羊皮毛帽,脚穿雨靴,大步向前。表现出石油工人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再如翠毛釉“大寨人”塑像,是由梅文鼎创作的,青年人头带白毛巾,身穿农民式的兰色对襟外褂,内穿白色对襟褂,腰扎布带子,穿酱色裤子,脚穿尖口布鞋,右肩扛一大铁锤,左肩背着一扎绳子,精神抖擞大步向前走的大无畏精神。另外,刘泽棉创作的翠毛釉“愚公移山”塑像,作品中的老愚公手拿镢钭,脚踏大山,通过老愚公的形象来歌颂了大寨人的精神。

4、反映“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一个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戏剧样式。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首那段历史的时候,样板戏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依然存在,一个个熟悉的形象,一段段精彩的绝唱至今令许多人无法忘怀。如景德镇制瓷器作的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完全按照样板戏中的人物造型,真实的再现塑造出来,有些是在花瓶、执壶等器物上绘画样板戏的典型场面,这种图案在“文革”期间比较多见,不但是景德镇窑有全国其它窑口的瓷器都有生产;再如广东枫溪窑在1972年“文革”期间,制作的素胎“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的形象,把英雄人物典型的一瞬间准确的再现出来。同时还有其它艺术门类都不同角度的表现“样板戏”的作品,真可谓“八亿人民八个戏”人人都会唱几句。

5、反映支援“第三世界”

所谓第三世界,是指1974年毛泽东同志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我国曾派出大量的人员到国外去援助贫穷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帮助他们修铁路,建工厂,派医疗队为当地人民治病等,因而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刘泽棉师20世纪70年代早期创作的“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塑像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作品塑造了中国医生正在非洲较有代表性的椰子树下,为黑人小孩看病的一个场面,人物造型神态真实、自然、生动、传神。

文革瓷器

6、反映外交方面

1972年中美关系打破了多年来的坚冰,建立起外交关系,自此之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段时期的石湾陶塑,也创作了不少反映中国外交政策取得辉煌成就的作品,如刘泽棉与苏锡荣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共同创作的素胎“银球传友谊”塑像;再如景德镇窑1972年制作的粉彩乒乓友谊塑像,正是表现了这段时期我国实行“乒乓”外交,以“小球震大球”。该作品表现了我国运动员与外国朋友相互交流球艺,从而建立起友谊的场面。景德镇窑和石湾窑都抓住了这种题材,都是采用雕塑形式,真实的表现出来,所不同的是石湾陶采用的是素胎,发挥石湾陶塑的特点;而景德镇瓷器采用的是粉彩,把人物的肤色、鲜花、靓丽的衣装展示出来。

7、反映和歌颂“人民战争”

1949年后,反映歌颂人民战争方面的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等,这些故事片在全国都家喻户晓。因此,在“文革”期间,以歌颂人民战争方面的内容作为创作题材的石湾人物陶塑比比皆是,既有中国题材的,也有外国题材的。如梅文鼎创作的彩釉“民兵埋地雷”塑像,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埋地雷;福建德化窑雕塑的“海防女民兵”则是真实的再现海岛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姿形象。刘炳创作的素胎"越南女民兵"塑像,作品塑造的是越南女民兵边劳动,边准备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情景。

8、反映“赤脚医生”

“文革”期间我国曾培训了一批具有初级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让他们深入到农村去,送医送药到田头,由于他们有病人时就看病,没病人时就参加生产劳动,因此,当地的农民就把他们尊称为“赤脚医生”,“文革”期间石湾陶塑中也创作了不少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如潮安窑1972年制作的“银针传友谊塑像”,军医为了传授针灸技术,让“赤脚医生”在自己身上试针,表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关系。又如黄松坚创作的彩釉“骑马送医”塑像,作品塑造了草原上的女赤脚医生身背药箱,头围浅色围巾,身穿淡青色蒙古袍,脚穿皮靴,骑马飞驰在草原上的情景。形象极富时代化,格调秀雅脱俗。

陶瓷分几大类


陶瓷应该分为五大系列。分别是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还有艺术陶瓷。首先是工业陶瓷,一般我们老百姓很少涉足。比如说像供电的瓷瓶,坦克等。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有四大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是瓷砖,卫生陶瓷有洁具卫生间用的。接着是锅碗瓢盆这种叫日用陶瓷。还有一个艺术陶瓷。

狭义陶瓷(传统陶瓷):陶器、炻器、瓷器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的制品的通称。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考古发现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陶瓷成分

陶瓷,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

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陶瓷的基本分类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详细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到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法是按用途应该分为五大系列,分别是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还有艺术陶瓷。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2、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比如说像供电的瓷瓶,坦克、汽车、火箭里面都有用陶瓷。一般我们老百姓很少涉足。

4、建筑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等。

5、卫生陶瓷:洁具卫生间用的陶瓷,有如陶瓷马桶、陶瓷面盆等。

《陶瓷分典》的编撰


已列为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之首的《中华大典》,是1987年国务院批准立项的重点出版工程。经《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和编撰委员会的批准,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编撰委员会”承担《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的编辑出版任务;该院陈雨前教授被聘任为《陶瓷分典》主编,邀请了数位全国知名的陶瓷专家和学者参加。

《陶瓷分典》的编撰工作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督促了项目的启动和筹备,使分典项目的经费、场地、设施、编撰人员等重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利于分典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目前,编纂委员会已经提出《陶瓷分典》的编纂方案、且正在制定《陶瓷分典》的编辑出版方案和工作计划,预计2008年底出版。

据了解,《中华大典》是在继承和发扬前人整理研究古代各种典籍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吸取和运用现代图书分类的科学方法,对先秦以来至辛亥革命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分类整理和资料性的汇编总结。其中:一级经目24个、二级经目100多个,规划出版字数达8亿字。根据大典编撰的进度安排,2010年将全面完成大典的编撰出版工作。而作为《中华大典》浩大工程有机组成部分———《陶瓷分典》项目的开展,不仅对我国陶瓷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是陶瓷古籍文献抢救工作的重要机遇、更是我国“重振陶瓷强国”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景德镇市和陶瓷学院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的契机,完成将对该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雨前简历:1962年4月生于江西余江县,1985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大中文系,1998年1月至2000年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副馆长、2001年任正馆长,2002年9月赴中科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并开始攻读中央美院博士研究生。现为江西省社科院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暨“景德镇学”研究中心主任,陶瓷学院工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景德镇学”的首倡者。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陶瓷美学、陶瓷文化学研究,先后出版和主编了《中国历代陶瓷诗词评析》、《景德镇陶瓷诗萃》、《陶瓷艺术文化审美》、《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等专著及大型画册;参与主编和撰写《景德镇瓷雕作品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瓷器卷》;在《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陶瓷研究》、《中国陶瓷工业》、《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台湾《紫玉金砂》、《天地方圆》、美国《陶瓷月刊》、澳大利亚《陶瓷艺术与认知》、西班牙《陶瓷》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60余篇,主持多项陶瓷文化与艺术的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还编辑了《二十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欣赏》光盘且获奖。

单色釉:市场看好瓷器“小清新”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而单色釉又与我国古代道家所推崇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关。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

雅致单色釉种类繁多

单色釉的种类很多,包括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色釉都是在以上色釉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但当时瓷器的造型、色彩较为拙朴实用,多和现代人的审美观有距离,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单色釉瓷器出现在宋元和明清时期。

宋代龙泉窑青瓷以“千峰翠色”独领风骚,五大名窑(钧、汝、哥、官、定)俱为单色釉,成为单色釉瓷器的发展高峰。其中汝、官、哥窑瓷器以青色釉为主,器型多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如尊、炉、鼎、洗、钵等。定窑瓷器以白色釉为主,且多是白色釉刻花纹。

进入明清两代之后,青花、彩瓷和单色釉三分天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烧制技术登峰造极,因此单色釉瓷也有大量创新。康熙年间,江西景德镇就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天蓝釉、豆青釉、苹果绿等单色釉瓷器。其中的郎窑红为当时的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烧制,并是在模仿明宣德“祭红”的基础上所创,被视为单色釉瓷器中的顶级品。雍正年间,江西景德镇单色釉瓷器烧制形成一个高峰,品种有天蓝釉、豆青釉、胭脂红、宝石红、天青釉等。根据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记载,景德镇窑场共有57种花式釉,其中40多种为单色釉。

单色釉瓷器渐成藏界热点

在国际收藏市场中,单色釉符合西方现代美学中的极简主义、色块理论等对造型和色彩的纯粹追求,备受海外藏家喜爱。据了解,单色釉瓷器的收藏在晚清民国就已经成为潮流,来自欧美、日本等地的藏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已完成从青花、彩瓷到单色釉的完整的审美体系过渡。从单色釉的拍卖市场数据可以发现,早期单色釉拍卖较集中在我国香港地区,且成规模的拍卖较少,

2000年,随着明清官窑瓷器整体市场上扬,单色釉瓷器也逐渐受到重视。这一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瓷杂专场首次在中国市场推出前牛津大学教授霍氏珍藏的70件重要明清单色釉瓷器,总成交2562.74万港元,对其后单色釉瓷器的收藏和拍卖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珍藏”专场中,清乾隆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扁瓶以1972万港元成交,再次带动单色釉瓷器市场价格上扬。2007年,北京保利、北京翰海都有单色釉专场推出,单色釉瓷器也成为瓷器拍场大项。

2015年,香港邦瀚斯、保利香港、北京翰海等多家拍卖行推出单色釉专题拍卖,香港苏富比的一件“清雍正粉青釉浮雕缠枝莲如意耳扁壶”以2048万港元成交,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清雍正仿官釉贯耳弦纹大方壶”以1150万元成交。

面对单色釉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明清单色釉器主要集中于官窑,且用途多为礼器、祭器,生产数量较小,传世量相对其他瓷器来说就显得更少,这是单色釉器价格走高的前提。而近年来宋元瓷器在二级市场的高价成交,也助推了单色釉瓷器的价格上扬。专家建议,收藏者可多关注晚清单色釉瓷器,如雍正单色釉瓷既继承了宋代瓷器的大气,又发挥了清代的烧制技术特点,创新了多种新釉色,如柠檬黄、淡绿等,看上去简洁大方、清新雅致。而入门级藏家可以考虑一些略有破损的单色釉瓷,价格通常较低,若能长期投资,性价比较高。

现代陶艺现状发展趋势前景


“现代陶艺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迸发出的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当时有美国的彼得·沃克思、日本的八木一夫,还有英国的一些陶艺家。首先对陶瓷的反思,这种反思建立在一种跟传统陶瓷的背叛或者是反叛,把陶瓷材料作为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媒介来进行运用,也就是和我们的油画、国画借助油画布、油画颜色,国画用宣纸来对陶瓷进行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完全排斥了实用的形式,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利用一、创造。现代陶艺就是在这样形势下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接受采访时,市政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何炳钦教授是这样说的。

对现代陶艺的现状,何炳钦向我们介绍,在国外上世纪40年代后期,我们闭关自守,对国外了解很少。像台湾、韩国的艺术家在世界性的交流中,逐渐吸收和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吸纳了国外艺术新的理念。当时台湾、日本的陶艺家访问大陆和中国,向我们播放一些现代陶艺的有关资料。比如来得早的台湾李茂宗先生,到景德镇来传授现代陶艺新理念。

当时景德镇也有一批艺术家,像周国桢、刘远长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接受新的理念,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追求源头,现代陶艺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国的陶瓷艺术对世界的贡献无可非议,但现代陶艺是从国外引用过来的,完全打破了传统陶瓷的理念。我们过去的理念就是以实用为主,重温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原始陶到彩陶,到东汉时期的原始瓷器,一直发展过来,都是从粗糙慢慢到精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都是为了实用,无釉陶、有釉陶,陶到原始瓷,到现代瓷都是为了实用,越做越精细、越做越灵巧,最后越做越玲珑剔透,形成了景德镇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四大特点。

中国陶艺的特点、发展及前景


陶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守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和定居的生活;陶瓷的发展史,是人类进化的文明史,它影响着整个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进程。

陶瓷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审美水准的提高;科技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技。

陶瓷的产生,首先考虑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和装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另僻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陶艺发展的开初,本属民间艺术,它根植民间的土壤,来自民间,用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曾有着壮观的发展和规模,中国陶瓷曾征服了海内外的人心、民心,震憾了海内外的帝王将相。

中国皇帝在景德镇曾多次设立御窑厂,为陶瓷的发展、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越到后期,由于统治者审美水准的低下,又要附庸风雅的虚荣心态,形成了一条繁琐、堆砌、做作、空虚的宫庭艺术格式,因此就有官窑民窑之分。

民间陶艺,尽管经历着各朝的风风雨雨,它仍显示了不平凡的生命力,如今在现代审美趣味的趋使下,在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世界性潮流中,更倍受重视的顽强的发展起来。一、民间陶艺的特征:民间陶艺就地取材、就地制作、土生土长、地方特性、地方习俗很浓的一种群众性创造。民间陶艺有结合实用的,也有纯欣赏性的。民间陶艺从造型到装饰,既没有重大的历史题材,也没有现实中的重大内容,它往往反映着人们淳朴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愿望,流露着纯真的乡土感情和对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形式大方、朴素、不加修饰、不求形似、只求意到;用笔弄刀,运用自如,活泼、粗犷、洒脱、自然天成;形象处理,高度简炼、概括、夸张、稚拙之美、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要说现代抽象艺术的发源地在哪里?我看就数民间陶艺了,因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彩陶纹样就是抽象的典型。民间陶艺的选材,往往不求高品格,只求价廉物美,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材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加工细致,纯度很高的材质,固然有它用武之地,而粗加工,纯度较底的材质,更能体现粗犷,朴素,原始的材质本身的美,因为这种材质一经火焰烧成后,化学反映复杂表面肌里效果丰富。从而使纯真的感情,自由的艺术风格,得到更好的体现。景德镇的民间青花坯胎,就是采用含铁质较高的下脚料,使用单纯一种青料彩绘,有料有笔,层次分明,在单纯中见真情,从素雅中见含蓄。再加上使用白里泛青的石灰石釉,一次高温烧成,画面呈现青白相映,晶莹透彻,“娇翠欲滴”,互为渗透,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手艺是民间陶艺的重要特征,只有纯熟的手工技术,手感、才更具人情味,才更能随机应变的体现心灵的感受,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笔迹刀痕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加直接的显示人的智慧和创造性。火焰是陶艺最具特征,最受制约的一关,所以陶艺也可说是火的艺术,任何不经火的考验,就谈不上是陶艺了。火是可怕的,但人为的控制它,又能造福于人类,造就着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的釉彩。钧瓷无双,靠的便是火焰的变化和气氛的控制。制约看起来是坏事,也是好事。人们不可能超越制约的一面,但只要能在制约的范围内去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这才是陶艺的真正语汇。民间陶艺便是最能适应的体现火焰的作用了。

民间陶艺,从立意、选料、造型、制作、装饰、火焰的运用,都是有机的完整的结合,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处理得当,才能产生和谐的,自然天成之美。二、景德镇民间陶艺的现状a、现代工业的冲击自从五十年代初期,将无数个体的,作坊的生产方式,改造成全民的大规模的、号称十大瓷厂(最大的五千人左右)之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工艺流程,也不遗余力随之改造,曾显赫几个世纪,为中华民族为之夺魁的几十座传统柴窑被倒焰煤窑所代替(至今仅保留二座柴窑“,随后手工淘泥,手工拉坯,修坯,手工绘制民间日用瓷,都用机械精制原料,机械压坯修坯,用花纸贴花,用橡皮印花所代替,几乎凡是用手工的工序,都进行了改造,因为手工被认为是“落后的”;同时将景德镇传统的多品种单件艺术瓷、小配套的日用瓷、釉色以白里泛青为主体的产品结构改造成以高白泥釉、大配套的日用瓷为主体的产品结构。于是产量扩大了,数量提高了,然而原料单纯了,温度一致了,装饰规范化了,质量降低了,原有的手工淘泥、拉坯、修坯,民间青花几乎都不见了;更可怕的是这种技艺被淘汰了。景德镇的优势和固有特色几乎被消亡了。B、宫廷艺术的冲击景德镇自从有了御窑厂的建立,宫廷艺术就开始产生。这些专为皇宫营造的瓷器,民间不得使用。宫廷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惜工本,从原料的选择、加工、造型、制作之精工,画工之细微,烧炼之讲究,都是优选最佳;另一方面,画工由原来的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自成画风,到完全听从督陶官的指挥、宫廷意趣和画风所左右,于是由自由、泼辣的画风转到工整、呆板,以致到繁琐、堆砌的宫廷艺术画风;同时们误认为,宫廷主张的、喜欢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于是这种画风一直延续至今,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刻板。更令人痛心的是,如今的许多海外华人却误认为这是中国传统陶艺的代表;外贸人员也以画工的多少和画面的繁简来定价格了。C,文人艺术的冲击民间陶艺与文人艺术,有它共同的东西,也有它不同的东西,民间陶艺讲究直观、单纯、明快、夸张、趣味;文人艺术更讲究意境、含蓄、诗画、金石相配。在装饰方法上,民间陶艺,当它装饰一个主体的器皿时,它往往考虑的是全局,是面面可观,是与器皿的高度结合;诗书画不同时装饰在一个可视画面上,图章或年号是写在器皿的底款上。这样更能使人感到它们是一个完美的立体的整体。文人画则不是这样,而是将一个立体的器皿当成平面来装饰,诗书画、印章,同时在一个可视画面呈现,其它的几个面也许就毫无价值。这样的画面往往呈孤立的,有强加于器皿之感。至于民间陶艺那种,自由、洗染、奔放的潇洒风格更是没有。但是文人画的社会基础雄厚,格调高雅,书卷气浓,一旦将其搬到陶瓷装饰上来,也就很快占有了重要的席位。纵观这些因素,都对民间陶艺的生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冲击。现在我们要呼吁、要用现代观念来保护和发展手工民间陶艺,要适当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更具现代人审美心理的现代民间陶艺。三、现代陶艺现代陶艺是现代文人用现代的审美观念,采用可塑性很强的土质,直接手工成型或用一定的科学手段辅助成型,经火焰烧成后形成一种硬性的、永不变质的一种陶艺。陶艺有原作陶艺,有产业陶艺。产业陶艺是指通过模具或机械的手段能大量或批量生产同一造型或画面的陶艺产品。目前这类产品在国内有所发展,有一定的市场,因为可以价廉物美。原作陶艺系指直接用陶土、瓷土手工成型、加工、烧成或烧成后再行加工多次烧成的单件作品。现代原作陶艺,既不是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也不是现代工业设计。

它是用现代艺术观念来表现一种纯精神和情感的、个性化很强的纯手工原作陶艺;它可以说是民间陶艺的延续的发展,是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它重新恢复自由、奔放、纯朴、天趣的艺术风格;它重新肯定手工的价值;它放宽了对材质的运用范围和对泥土本质的探求;它不拘一格的追求更多的表现手法;更重视火焰的神秘作用和偶发性的肌理效果。它是民间陶艺之光,是回归意识的反映,是二十世纪现代审美的体现。也可说是寻找失落了的民间陶艺的质朴情感和语言以补充、丰富和刺激现代陶艺的新语汇。现代陶艺的出现,是国际性的普遍现象;是工业化、机械化产品大量泛滥后,失去人情味,而追求回归自然,日常生活归真的情感需要。这说明科学上的规范化,代替不了艺术上的多样化,复制品代替不了原作,机械也永远代替不了手艺。现代陶艺是交叉的综合性的学科,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陶艺的发展开僻了前景,陶艺的发展又体现了科技。陶艺的构思、构想、设计必须通过科技得以实现。对现代陶艺的创造,适当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滥用科技成果是可悲的。陶艺的制作和装饰过程,不能立即看到最终效果,往往处于朦胧状态,只有通过火焰,才能最后显现真面目,因此要求陶艺家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有科学的头脑,又要有艺术的细胞;既要能熟练的驾驶材质、制作过程、烧成温度的选择的控制,又要有现代的造型能力,只有在基本上掌握这二方面的知识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发挥材质、工艺流程、烧成的特殊作用,现代陶艺这一特殊的个性语言才能得到发挥。四、中国现代陶艺家的处境中国的陶艺家基本上都是在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工厂、研究机关、学术里进行创作,其主要创作任务是为生产服务;其主要考虑的是适应市场,适应生产规程,适应大量的推广,要陶低成本。他们不可能用过多的主观意识强加于生产,强加于市场,当然这是主要的,但长此以往,陶艺家也就很难发挥自我的创作性和个性。中国现代的原作陶艺,还处在萌芽状态,还难于很快扩展。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主要原因:一是作品尚欠成熟,还不够对路;二是经济水平还远不到能购买原作的程度;三是多数文化层次未能达到能接受的水准。目前有些陶瓷产区的原作陶艺有所发展,主要是销往国外,那些没有打开国外渠道的就难于扩展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陶艺家几乎都没有自己的起码制作、烧成设备,只好求助于大型工厂的大型设备。这些工厂一般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多属大批量,有自己特定的规范化的工艺程序,它不可能适应不同陶艺的追求。其结果是陶艺家的追求,只适应现成的工艺流程,而不是工艺流程适应原作陶艺的需要。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陶艺家,多数懂得造型的,不懂得工艺、泥料、制作,烧成是怎么一回事大都不知道;懂得工艺的又不懂得造型艺术,甚至连一点美感修养、美与丑、高雅与庸俗都分不清。当然这里牵涉到一个如何培养陶艺家的问题,是科学和艺术的分家,还是科学和艺术溶为一体?综上所述,无疑都影响着民间陶艺、现代原作陶艺的提高与扩展。

景德镇瓷博会侧记:中国十大名窑——汝窑


“这是一个盛会,是陶瓷的海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展区的李廷怀大师在被问到对参加本次瓷博会有何感受的时候,激动的向我说道。

中国陶瓷大师李廷怀向展台前兴趣盎然的客人介绍道:“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窑制品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他还说道;汝窑烧制时间短,传世不多。中国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广为流传。

他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景德镇参加瓷博会,这里空前的盛况是他未曾想象到的,虽然他之前也在其他地方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展销会。但是这里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世界瓷都的魅力和感召力深深的震撼了他。最后他还对作者感慨道“下一届我还想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