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 导航 >

南宋时期金国和西夏的瓷器特点

南宋时期金国和西夏的瓷器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古代瓷器的特点 南宋的瓷器怎么鉴别

2020-06-29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金国和西夏的瓷器受到宋代瓷器很大的影响,但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瓷器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尤其是实用性和审美都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特点。

磁州窑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还有南方的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其风格相近似的瓷器。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绿釉瓷器也很常见。如观复展出的“金代磁州窑绿釉诗文瓷枕”,枕上刻划的是“正丰调”,苏东坡的词《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不知这工匠是想家了,还是一换行大意了,写得挺好的一篇词句,竟丢了一个“又”字,也没看出来,就进炉烧制了。女真族的第三次崛起,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后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入关,定鼎中国。

在金世宗和南宋签定《隆兴和议》之后,两国开始了相对和平的时期。金国的陶瓷业也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北方的各地窑口都开始恢复或扩大生产,烧制瓷器。金承宋窑,北方还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大窑系。虽然烧瓷的水平,各方面都比不上北宋时期的产品,但荒废的窑场和濒临失传的工艺得到了抢救,使后代人能继承北宋的制瓷工艺。八九百年后,让我们今天的人平添遐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北宋的怀念。

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金代耀州窑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印花装饰比刻花省事多了,也有刻花的。看观复展出的“金代耀州窑刻花花草纹梅瓶”,“金代耀州窑印花大碗”。耀州窑从金、元时期开始衰落,终于元初。

定窑是金代北方各个窑口复烧质量最好的,看台北故宫藏“金定白釉印花四季花卉碗”,覆烧和印花工艺表现的淋漓尽致。定窑主要还是烧制百姓的生活用器,盘碗类最多,看我馆的“金定窑白釉印花鱼藻纹花口碗”。金代瓷器与宋瓷接近,不像辽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尤其定窑不太容易辨识。

钧窑与北宋有所区别,由于基本了解了铜红釉的成因,金代钧窑器上开始出现有意识的涂抹釉斑,而宋代钧瓷没有这项工艺。所以,凡是有涂抹彩斑痕迹的,大都是金元之后的钧瓷。

与南宋、大金形成“后三国”时代的大夏,是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叛宋在中国西部以兴庆(银川)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宋人称之为“西夏”。夏国灵武窑烧瓷的主要器形为碗、盘、罐、壶、瓶、钩等生活用具及板瓦等建筑用材。

金立国有120年。到1234年,南宋又与蒙古国结盟联兵灭金,报了一箭之仇。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轮回中因果相报。南宋也终被元灭,开始了异族统治中国的新纪元,瓷器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第二次高峰。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乾隆时期瓷器特点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s11、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12、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13、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14、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康熙时期瓷器的主要特点


康熙瓷,清康熙朝(1662-1722)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康熙时始把景德镇窑恢复,并派专员监造,专员有藏应选、郎廷极。不论在造型,色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仿制历代名器。同时首创了缸豆红、珐琅彩。康熙瓷釉是浆白釉,釉厚有小棕眼。色彩有五彩(无粉),素三彩(绿、黄、淡紫、茄紫),珐琅彩(就是料彩),一道釉祭红、郎窑红、宝石兰、宝石绿、缸豆红、素黄的东西也是有名的。

康熙瓷不仅新品辈出,且在传承中国古陶瓷的精髓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古陶瓷在17世纪经历转变期,清康熙一朝60年,前36年恰逢转变期的后期,在这期间,瓷器风格已从明代形质古雅、釉质肥腴转变为气度高贵、釉质清丽的清代风格,瓷器书款工整,许多产品形成定制,为后代的必烧之器。康熙瓷器承上启下,在工艺、纹样、型制等方面的创新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青花瓷的分水画法

康熙朝青花瓷将分水画法演绎得愈加完美。分水画法又称混水,从绘瓷工艺分析,青花尤以山水纹最具特色,虽然仅用青料一色,但因有浓淡色阶而具丹青之韵。混水所用的毛笔头比一般的毛笔大,以便于含水。绘画时,笔尖不沾瓷坯,而是拥着一汪青花料游走,青料的浓淡程度不同,烧成后就有了浓淡的色阶。制釉原料是不透明的白浆水,在高温下它才会变得透明无色,所以青花瓷在烧成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于绘画技法上无疑难度颇高。

实际上,少数元青花的青花发色就有浓淡之别,显现出一定的层次感。但是,元代到明嘉靖以前的大多数青花瓷上,淡的地方多用渲染的笔法,色阶层次少。至康熙朝,分水技法才大量出现,浓淡过渡自然,色阶层次多,淡处近似水痕,青花瓷由此更加具有水墨丹青之韵。

单色釉形成系列

东汉时期烧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是最早的瓷器品种,在之后的千余年岁月中,单色釉瓷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元代,才烧制成蓝釉瓷和红釉瓷。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成功地烧制出黑釉瓷、茄皮紫釉瓷、瓜皮绿釉和天青釉瓷等品种,但是釉色不匀,烧成率低,而有些品种,在晚明时期断烧。清康熙官窑,形成了红釉瓷、黄釉瓷、绿釉瓷、蓝釉瓷、紫釉瓷、黑釉瓷和仿宋代名窑系列的单色釉瓷,每个系列的单色釉瓷又自成体例。它们成为每朝官窑瓷的必烧品种,清雍正、乾隆官窑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

造型尽显盛世风采

清康熙瓷的瓷胎比重大,手感重,高大造型的器物所占比例比较大,各式观音尊、凤尾尊、棒槌瓶、大花盆是其特色造型。最具代表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尊无款,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60大寿而作。胎体厚重,从内壁可以看到肩、腹部各有一道接痕。万寿纹尊以青花书整整一万个寿字,排列横平竖直,字的大小随着造型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字体有大篆、小篆、鸟虫篆、金文、殳书等,计有二三千种不同字体的寿字,且笔画清晰。万寿纹尊将皇帝的威严,臣子的虔诚,窑工的智慧集于一器,体现出康熙官窑高超的烧瓷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纹样饱含人文意蕴

清康熙朝的纹样受版画、书画、青铜、家具等其他工艺品的影响,多绘富有人文意蕴的博古纹、刀马人物和山水纹样,这在康熙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在清康熙官窑中还有一些其他官窑中少见的传统人物纹样。在一件清康熙官窑斗彩人物纹花盆上便可看见这样的纹饰。此花盆整体造型为两面对称的六棱式,沿面为菱花口式,平砂底。腹部绘传说人物纹。花盆的正面绘和合二仙图,寒山、拾得两位僧人,怀抱寿桃,手持荷花,笑口大开,满心欢喜溢于画外,令观者感怀。侧面的戏金蟾纹,人物形象生动俏皮,溢满笑意的眼神,红红的笑口,手舞足蹈的姿态,这一切都以劲挺的青花线条勾勒,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纹饰是在以前官窑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独特意蕴引导陶瓷向意韵深远,气质清丽风格发展。

馆藏三国魏晋时期的瓷器欣赏(一)


黑釉唾壶

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窑瓷器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东晋,高18cm,口径7.9cm,底径10cm。

壶,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一侧饰鸡头形流,流内有孔与壶身相通,流嘴呈筒状,鸡冠高耸,双目圆睁。与鸡首相对的一侧饰一弯形圆柄,上下分别与口沿、肩部相接,便于握持。肩部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可穿绳提携。壶施黑釉,釉层丰厚,釉面滋润透澈,色黑如漆,匀净无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处露出褐色的胎体。

此器制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协调,尤其是以鸡首装饰壶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鸡头壶是南北方早期陶瓷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见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塑鸡头而得名。烧制的瓷窑有越窑、瓯窑、福清窑等。早期的鸡头壶通常是在壶的肩部对称地贴饰鸡头和鸡尾,使其首尾相呼应,鸡头短小,无颈,且与壶体不通,纯系装饰。东晋时,壶体变大,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张口、引颈之壶流,短尾则变为圆形长柄。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南朝时,鸡头壶由圆浑变得细长,鸡颈加高,鸡冠高耸,龙首柄加长。唐以后,鸡头壶逐渐消失。

德清窑遗址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境内,所烧造的精良黑瓷别具一格,成为当时颇具声誉的特殊瓷窑,同时兼烧青瓷。黑釉和青釉虽都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但黑釉中氧化铁的含量比青釉中高,达到6-8%。东晋黑釉瓷以浙江德清窑为代表。常见的器物除鸡头壶外,尚见有碗、钵、盘、罐、壶等日用器皿。其烧造历史较短,大抵在东晋至南朝早期的一百多年间。

清代各个时期粉彩瓷器的特点


粉彩瓷器是清朝创烧的瓷器品种,起源于康熙,发展于雍正,繁荣于乾隆时期,经过康雍乾三代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粉彩瓷器对后世釉上彩瓷器影响非常巨大。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自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突出的图案叫一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而雍正、乾隆、嘉庆等各朝代中制瓷上艺上又有其不同的特征。

康熙粉彩瓷器特点

粉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器的影响而创烧出的一种新型彩瓷。康熙粉彩瓷器处于初创阶段,造型有盘、水丞等。

粉彩花蝶纹盘,清康熙,高3.5cm,口径17.5cm,足径10.5cm。

康熙粉彩花蝶纹盘盘撇口,弧腹,圈足。盘里外粉彩装饰。内底绘一折枝果,旁有一只飞舞的蝴蝶。内壁绘折枝四季花卉纹3组,一组为牡丹、玉兰花,一组为海棠花、梅花,一组为折枝桃花果。盘外壁绘折枝花果纹及蝴蝶纹,以墨彩、红彩勾绘纹饰轮廓线,内填其他彩料。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盘用平涂法绘画,画笔简练,施彩较厚,色阶不够丰富,显示出粉彩瓷器初创阶段的特点。此种盘也见署楷体“大明成化年制”仿款者。

雍正朝粉彩瓷器特点

雍正朝粉彩瓷器是清代粉彩瓷器的巅峰时期,雍正粉彩的彩料配制技术也较高,雍正民窑粉彩的花卉、花鸟纹饰粗犷,人物画中善绘刀马人物或戏剧故事中的情节,色彩凝厚浓艳,胎体厚重,琢器的外底部多为砂底。

清雍正朝,粉彩进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窑同时大量生产,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质量好,无论自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釉,经测定,雍正粉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77.5%。

雍正粉彩的造型极为丰富,无论是餐具、文具还是陈设品都很优美,一改康熙时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规整不变形,小型器各部位处理严谨得当,反映当时制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识六字二行者为专人书写,字体上整有力,青花色调纯正,六字三行者书写草率,而青花花押款、斋堂款则比较稀少。

乾隆朝粉彩瓷器特点

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非常多。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上艺,进一步发展本朝瓷器,从而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也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乾隆帝对有此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还要赔补等情况,在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另一方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还吸收了一此西洋的上艺技卞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上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上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叫一说是集多种陶瓷上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上艺的精湛。

其次,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认为这种色地粉彩纤巧繁褥,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数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上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确地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叫一谓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时还常以缠枝花作主体,分别加施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第五,乾隆粉彩的造型上艺更是精益求精,小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瓷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第六,常见的乾隆粉彩有一个常见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一直延用到晚清。

清嘉庆粉彩瓷器特点

从清嘉庆朝开始粉彩瓷器技艺开始从下坡路了,制瓷技术,无论是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期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囚此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相混淆。嘉庆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没的佳作,应该重视。综合起来嘉庆粉彩有以下几点突出的特征。

第一,延续生产乾隆粉彩的各类产品,以色地勾莲器皿为主如各种色地勾莲夔风纹的各式瓶、罐、壶、盘,以及黄地勾莲白里飞蝠纹碗等。这此器物几乎与乾隆粉彩一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品中,有嘉庆款粉彩瓶,其腹部有乾隆御题诗,应是乾隆为太上皇时的作品。另外乾隆时常见的小件文玩用品,如笔添、墨床、鼻烟壶、香插、扳指、翎管、壁瓶等,仍然大量制作。这此与乾隆粉彩风格相同的嘉庆官窑粉彩,仔细观察与乾隆粉彩瓷器有一定区别,胎体稍厚重,有的釉面不够平整,色彩较凝厚,纹饰线条也比乾隆时粗,器口及底部所施松石绿釉的颜色比乾隆时稍深。

第二,嘉庆粉彩中不可埋没的新作,主要表现在器型上新创器型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圆筒状,筒身挖几个小同形状的孔作装饰余处绘粉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黄地粉彩云龙纹帽筒高达29. 7厘米筒身有六个海棠式孔,通体黄地粉彩绘六条行龙穿于朵云之中,绘画也很精细,但没有乾隆粉彩球状镂雕冠架精美,此种挖孔帽筒一直延用到晚清至民国,官、民窑都有生产。另外,折沿洗较为新颖,其特点是洗沿较宽,沿上有20个透空圆孔,沿下带金彩环饰,洗壁比康熙时深,洗心绘粉彩花蝶或婴戏纹饰。也有的折沿洗小带圆孔。此物乾隆时少见。

第三,嘉庆粉彩瓷器的款识

官窑款识多数在器底,为红彩或金彩或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值得提出的是嘉庆民窑款识,常见一种青花篆书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笔划小齐,均用六字的半边字组成,草率松散,有的还不易识别。

道光粉彩无论是官窑、民窑的传世品都较为常见。从陶瓷史的发展角度分析,此时处于瓷业的衰退阶段,官窑的技术水平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有些产品也可与乾隆、嘉庆媲美。尤其是“大清道光年制”款或“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住处,有此款的器物应为皇帝御用品,工艺非常精细,另外道光时皇亲国戚增多,有此传世品是他们当时订制的带“行有恒堂”款或“睿邸退思堂”款的白地粉彩瓷器也非常精细。总之,道光粉彩在前代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发展,也有本时代的特色,表现如下:

1、嘉庆粉彩瓷器仍然追求乾、嘉时官窑的特色,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莲开光装饰为主,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富有吉祥内容的画面。有的还加绘青花,非常宜人,缺点表现在彩色釉涂地时涂染不匀净,不能浑然一体。

2、嘉庆官窑的粉彩自色地釉较润泽,但底釉如为松石绿釉时比嘉庆器物色稍深;如为白釉时往往出现波浪状的釉面,一般称为“波浪釉”,俗称为“浪荡釉”,形成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征。“浪荡釉”的普遍出现,反映出道光时瓷器施釉技术水平不佳。实际上这种现象早在乾隆时期已出现了。

道光朝粉彩瓷器特点

道光粉彩的纹饰除延用乾、嘉时的传统纹样,新创纹饰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喜绘动物纹。传世品中大小动物画多达十余种,如猫、蝶、狗、牛、羊和象、鸳鸯、水鸭和仙鹤、喜鹊、鸽子和燕子、蚂炸、蛔蛔和蜻蜓、蝙蝠、雄鸡等等这此大小动物与多种花卉、瓜果组成吉祥画面,形成道光粉彩纹饰的一大特色。

第一,道光粉彩的款识也别具风格。青花或红彩篆书者行笔圆润流畅、紧凑。楷书多为斋堂款,用侧锋书写,笔力刚柔相济,红彩浓艳匀净,难以仿制,还有一种红彩满文款的粉彩瓷器,器里外均画粉彩纹饰,外壁粉彩绘七珍,加饰青花和金彩,底部红彩方框内书满文款这种满文方式款的碗、盘分大、中、小型,据香港关善明先生考证,是为道光帝的一个女儿出嫁给蒙古王子时所烧。文物拍卖会上偶见有此种传世品。

第二,道光时皇亲国戚增多,他们订制的瓷器很多,并都有斋堂款识。因而道光粉彩中斋堂款的瓷器较多特别是盖碗。故宫传世品中有“睿邸退思堂制”款粉彩桃花盖碗,“宝善斋制”款粉彩花鸟盖碗,“德诚斋制”款粉彩菊花蛔蛔盖碗这此盖碗的盖钮为环形抓钮,在钮的中心及外底心均用红彩书写款识还有的在钮中心用红彩书写所绘纹饰的花名,如“四月牡丹”、“九月菊花”。这类盖碗绘画都很精细,给使用者在品茗时增加了不少情趣。这种盖碗也有“慎德堂制”款的,还加以金彩纹饰,叫一见此类碗的珍贵。

咸丰一朝时间短,又处于战乱之中,御窑断断续续地烧造与前几代相比传世品最少。咸丰时官窑粉彩在社会上难以见到。以故宫藏品为例,几乎与道光粉彩相混淆,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还保持在道光时的水平上。

清代同治朝粉彩瓷器特点

清代同治朝以后景德镇瓷业的上艺水平明显下降,从传世品看还有一定的时代风格,现存官窑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窑厂专门为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同治时期的白地粉彩瓷器色彩较浅淡,喜绘折枝花卉。此时乾、嘉时常用的色地“开光”装饰已基本停用,仅在皇帝和皇后结婚时的专用粉彩瓷器上才有“开光”龙风的画面。光绪白地粉彩可分精、粗两类精者一般盘碗可与道光粉彩相媲美,花卉、花鸟纹饰生动,并有“大清光绪年制”款识,粗者分为稍大此的盘、碗、折沿洗等,胎体厚重,色彩浓重,凝厚,龙风花果纹饰粗放。光绪仿制的乾隆粉彩较多见。喜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及乾隆粉彩百鹿尊。仿品一般胎体较厚重,色彩浓艳不柔和,纹饰绘画缺乏立体感。

清同治黄地粉彩百蝶纹盘

宣统时期的粉彩瓷器特点

清代最后一个朝代宣统时期的粉彩。宣统一朝仅三年,景德镇御窑厂仍继续烧造宫廷使用的粉彩瓷器,从故宫传世粉彩瓷器看,宣统的粉彩瓷器都是光绪品种的再现,只是款识不同而已。

粉彩”自康熙晚期出现以后,至雍正时期已取代五彩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中的最主要品种,其后历朝盛烧不衰,但以雍正粉彩瓷器受到的评价最高。其所绘花卉草虫之类的典型纹饰颇得画家恽南田、邹一桂的神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工致殊常”。

具有民族风格的辽西夏金陶瓷


在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中,曾经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开发经济,具有自己的陶瓷手工业的强悍民族,就是辽、西夏和金。

辽是以契丹族为主的政权。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当选为可汗,他破坏选举制,一直占据可汗宝座。公元916年即皇帝位,建立了契丹国,称为辽太祖。

阿保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汉族的封建制生产方式,把掳去的汉人不作奴隶对待,而是向他们学种田、冶铁和陶瓷生产技术,其陶瓷生产便发展较快。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浑源等地都发现了辽瓷窑址,生产地域很广泛。

辽瓷以白瓷为主,胎质有点像磁州窑的瓷胎,但比磁州窑瓷粗松,白度不高,造型多仿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一些精细瓷也有相当水平。晚期学习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点彩瓷器,数量有明显增加。辽瓷也生产高温缸胎茶叶末色、黑色、赭色或杂色釉瓷器,如缸、盆等。产量也很大。

辽瓷器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原汉族常用的器物如碗、盘、瓶、罐、盒、碟、暖盘、壶、瓮、枕等;另一类则是富于契丹民族特色的瓷器,如皮囊壶、有系扁提壶等。它们的造型类似皮革缝制的皮囊,甚至把缝线的针痕都制作出来。这类器物显然是适应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中的需要而生产的,也是辽瓷民族特征的表现。

此外,还有一种低温釉陶,多为单色的黄釉、绿釉、白釉器皿。二彩釉、三彩釉比较少,这类釉陶称为“辽三彩”。辽三彩是直接受唐三彩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胎料里羼有细砂,原料很少加工,质地松软,釉面不均匀,质量不如唐三彩。

辽统治者学习宋朝政府设置官窑的作法,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波罗城)就设置了官窑,所产白瓷也仿邢窑、定窑。定瓷上有“官”、“新官”字样,辽瓷上也出现“官”和“新官”字样。

西夏,党项族贵族于11世纪初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称大夏。

唐宋之际,党项人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幅员千里”。宋朝时,党项人势力进一步增强。特别在宋真宗时,西夏统治者采取与宋辽都友好的政策,进行贸易,把都城移到兴州(银川)。1032年李元昊上台,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州。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进步,西夏陶瓷手工业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的。

西夏窑址在灵武磁窑堡,规模比较大。从窑址调查、发掘得到的资料,墓葬、遗址出土的瓷器来看有黑瓷、白瓷、青瓷、黄褐釉瓷。其中以黑瓷、白瓷数量最多,其他品种数量不多。白瓷有两种,一种比较细腻,釉色白度较高,生产数量少,一种比较粗,釉面不够光润,发涩,釉色白中发灰。有的是同一种釉,由于烧成气氛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西夏瓷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胎体比较粗,多少都含有一定的细砂,胎色都不够纯,有的发黄,有的泛褐,有的泛灰,为了增加白度,施釉之前上一层化妆土。由于原料所含的细砂在胎体中起到强煅作用,所以胎体很坚硬结实,形成稳定性较好。许多作品,特别是一些细白瓷胎体比较薄。

西夏瓷器器形种类及数量最多的是生活用具,如瓶、罐、碗、高足碗、壶、釜等;文房用具如砚台、水盂、砚滴;娱乐用具如围棋子、牛头瓷乐器、西夏游牧人室内用的帐钩等。雕塑艺术品有人物形象,如供养人、人头;动物形象有骆驼等。建筑材料有白瓷板瓦,素瓷(无釉)板瓦、筒瓦、黑瓷瓦、莲花形滴水、兽面纹瓦当。西夏的白瓷瓦洁白细腻,与高级白瓷生活用具一样。

西夏陶瓷主要是为满足本地区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显示出地区特点,也就是它的民族特色。第一,器物种类除中原、关中地区的常见器物以外,许多器物造型很特殊,如黑釉剔花双耳小扁壶。在扁平腹部的中央有一圈足,灌上液体,如酒浆或水,既可以在坚实的双耳上套上绳索,挂在帐篷里,或在行进中的马背上使用;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平放在桌上、炕上使用。又如酱釉小双系罐,壶的口沿做成像一朵刚刚冒出地面的蘑菇,颈部也很小,斜肩,腹部结实宽肥,很能装东西,颈肩的双耳又小又结实。这也是游牧民族爱用的器物。

西夏瓷器,以不上化妆土的那一部分黑釉粗瓷最多也最好。这些瓷器常用刻花和剔花手法作装饰。没有剔除的釉层部分很明亮,而露出的胎体却很粗糙,刀锋非常犀利。以简洁有力的线条表现出深邃的意境,把一些自然或社会形象描绘成人们很容易理解、明白通晓、愿意接近的事物,如婀娜多姿的花卉、憨厚温顺的骆驼及带故事性的人物形象等,显示出其民族的生活韵味。有的黑瓷上还刻有西夏文字。

金是以女真族为主的政权,在松花江流域继辽之后兴起。开始受辽的统治和压迫,公元1114年女真人在其领袖阿骨打的领导下,发动抗辽斗争,很快强大起来。公元1115年阿骨打摆脱辽的统治,即皇帝位,国号金。公元1125年灭辽。到金太宗继位,以急风暴雨的方式于公元1126年灭北宋。

金的陶瓷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东北地区继承辽瓷的传统,是辽瓷的延续。金入关以后,占领宋代中原、关中大片领土。这些地方在北宋就有发达的陶瓷手工业,如定窑、磁州窑、钧窑、临汝窑、耀州窑、宿州窑、泗州窑等。墓葬发掘中,金人墓中出土上述各窑瓷器屡见不鲜。当然中原、关中广大地区的瓷窑生产者仍然是汉族工匠。北宋一些技艺熟练的工人,进入金朝后继续生产,其品种和艺术风格当然保持了汉人的艺术风格。例如定窑白瓷,从制作风格上几乎和北宋分不出来。只是随时代演变,装饰艺术、造型艺术有一些变化,如印花工艺更广泛流行。花纹组织上北宋多二方连续布满全器,金代则较多地出现多格,每一格一束折枝花。在山西的霍县窑、安徽的宿州窑、泗州窑出现仿定窑风格的瓷器,造型、胎釉和装饰花纹内容,以及覆烧工艺方面都有定窑风格,质量虽不如定窑产品,但在民间却比较广泛地使用。

在金代还流行一种红绿彩瓷器。它是在高温烧成的白釉瓷上,挂红彩和绿彩。用这些颜色绘成花卉、虫鸟、图案和题写文字等,再入窑低温烧成。以前曾称这类瓷器叫宋加彩,在山西长治的八义窑、临汾的龙祠窑、河北的磁州窑里有生产,据说山东的德州窑也生产。根据墓葬出土的资料证明,宋代极少发现过,而金人的墓葬出土不少。红绿彩是一种釉上彩工艺,系低温烧成。它的发明为瓷器的美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前身,明清五彩在景德镇得到突出的发展。

磁州窑系统的黑瓷、白釉黑花瓷、白釉酱花瓷,在金代不但继续生产,生产地域扩大,而且还有创新。如隆化窑,在金代受定窑影响生产白瓷,也生产白釉黑花瓷。还在瓷器上画墨竹,这在其他瓷种中是少有的。

明代嘉靖时期瓷器有什么特点?


官搭民烧

由于烧造量巨大,御窑厂无法完成宫廷的派烧任务,当时一部分钦限瓷器,以“官搭民烧”的名义派给民窑完成,代烧官窑器是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在民窑“官古器”户中烧造的瓷器,平时供民间上层阶级所使用,这样就使官、民窑之间界限变得不像明初以来那样分明了。

造型古朴凝重

嘉靖时期景德镇瓷器风格与前朝大不相同,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而且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腹部的胎体接胎痕比明初的还要明显,但官窑小件器物仍较精细。嘉靖时期,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琢器中的瓶类多饰活环双耳,执壶垂腹常突起鸡心;最为流行的是各式各样的大小葫芦瓶,这与皇帝崇尚道教有关;大盘的口径达80厘米;还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银锭形状的盒,其成型工艺难度,远胜过圆器。更有上圆下方之器,合乎道家“天圆地方”的理论,这些为别朝所少见。

嘉靖朝器物虽制作较粗糙,但瓷器制作水平取得了不小成就。在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明嘉靖“大龙缸”,大龙缸是皇宫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放置在宫中盛水防火的。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釉质肥厚,使用回青料绘画。由于龙缸器形巨大,制作技术复杂,烧制十分困难,当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上忽命烧大缸,围至六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做是为虚费甚巨,而人莫教言”。到明万历时期已经烧制不出这种大龙缸,万历随葬的青花龙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间制造的了。

嘉靖时期瓷器多见道教色彩纹饰

由于嘉靖帝尊道教,故当时瓷器上多见道教色彩的纹饰,如八卦、云鹤、鹿鹤、三星等;花纹图案趋向繁缛华丽,但形象却不如以前生动活泼;此时的婴戏图中,小孩的多数短躯头大,而且头后脑勺画得特别大,小孩显得天真可爱,画匠似将全部爱心绘在瓷器上;此时的龙纹还是猪嘴龙,有的张着大嘴,眼睛圆睁,一副憨态可掬的感觉;也有一些正面龙,面部向外,犹若狮头;瓶、罐于肩部多绘有璎珞纹。

嘉靖青花用的是回青,色调蓝中泛紫

嘉靖官窑青花瓷,是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明代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的阶段,由于采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花色泽浓翠艳丽,发色蓝中泛紫。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说:“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遂废。”可知嘉靖时期景德镇曾用过3种青花料,即乐平的陂塘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其中“回青”料主要是官窑使用,由官府专门保管。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可能在接受官府派烧官窑器任务时非法的挪用一点外,一般民窑是不能得到的。因此,所谓“回青行,石子遂废”之说,只是指官窑而言。事实上,即使官窑使用回青料,也一定要和江西料掺和使用。《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嘉靖时期官窑青花配料的情况说:“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为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嘉靖官民窑青花瓷有各种色泽,由于使用不同成分的青料,而官窑中的典型器那种浓翠艳丽的色调正是由于正确的配比所产生的效果。回青钴料应是今新疆地区所产。

嘉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嘉靖五彩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为我国彩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其中红彩艳丽如枣皮红色,有时以黄彩衬托,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的橙红色调;黄彩似同蜜蜡;绿彩为大绿;蓝色则以青花代替,色调蓝中泛紫;由于当时烧造红釉器原料缺少和技术退步等原因,多用矾红彩施于白釉之上,来替代红釉。这种彩釉的特点是多数颜色较深而亮,颜色似枣皮的红色,可见用笔涂抹的痕迹;除青花、五彩、矾红彩外,嘉靖时期烧造的品种还有,白釉、黄釉、蓝釉、斗彩、三彩、金彩、孔雀蓝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黄釉绿彩、黄釉红彩、红釉绿彩、黄釉青花、青花红彩、蓝釉白花等,品种十分丰富。

清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清代瓷器到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乾隆之后瓷器不再有康雍乾三朝的辉煌,可以说乾隆时期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也是最后的辉煌的节点,今天介绍一下清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清乾隆青花瓷器青花色泽明快,青花发色沉稳,绘画流畅,纹饰精致,胎地细致洁白,胎体厚重,釉层厚薄均匀,胎体紧密坚致。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牛头尊 高44.5 口17 底25.3厘米

尊作圆唇、直口、斜肩,肩两侧有对称变形螭耳,鼓腹,矮圈足。外壁口沿饰雷纹,直口处绘锦地团寿纹,直口下绘如意纹一周,腹部通体绘缠枝勾莲纹,口下及足上饰莲瓣忍冬纹;全器造型古朴规整,重心稳定,白釉光润莹亮。底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篆书官窑款。牛头尊非实用器,以形似牛头,故名,一般适合于室内条案之摆放。此对官窑牛头尊纹饰华丽,布局对比鲜明为乾隆朝之精品青花瓷器。

清乾隆青花勾莲纹双耳瓶

高67.8 口29.8 底24厘米

圆唇,盘口,长颈,颈部两侧有对称的双兽耳,筒式腹,底足外撇;外壁青花图案自上而下共分九层。盘口处绘海水波浪纹,颈部绘蕉叶纹、串珠纹、如意纹,肩、腹部主题纹饰绘缠枝莲,中间海水波浪纹相隔,胫部绘仰莲瓣纹,圈足外绘折枝和如意纹等。

清乾隆青花勾莲纹双耳瓶青花色泽艳丽,釉面莹润清亮,器型高大,造型规整。图案布局合理,画工流畅,纹饰虽饱满却不失层次分明;造型、纹饰、图案布局均是典型的乾隆青花瓷器风格。

扁壶——西夏特色的瓷器


西夏瓷器的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所生产的瓷器与中原瓷器有所不同。与宋、辽相比,无论在釉色、胎质,还是在烧制水平、技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制瓷业是中原地区传统的行业,西夏制瓷业则是在西夏王朝建立后才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其主要生产地在宁夏灵武磁窑堡附近,另在贺兰山东麓、甘肃武威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也有生产。西夏瓷器的种类较多,每一类型器物又形式多样,既有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壶、钵和罐等器皿,又有一些娱乐用品和宗教用品等。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产量较大,制作精美。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扁壶一般外表为褐釉剔花装饰,也有黑褐釉素面无纹的。

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是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