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什么是珍珠瓷 

什么是珍珠瓷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好瓷砖 瓷砖是什么

2020-07-08

什么是瓷砖。

欧洲的陶瓷生产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它的主流瓷种骨瓷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高档次的瓷种。同时,一些早期的欧洲骨瓷经典制品也成了收藏界的新宠。但是,在这股收藏热中,人们见到的,大多是一些普通的骨瓷制品,而对骨瓷系列中的顶尖品种“珍珠瓷”(PEARL CHINA)却难得一见。笔者有幸藏有两件意大利早期生产的珍珠瓷器具,现不揣冒昧介绍如下,供藏界诸同好共赏。

按照制作工艺划分,“珍珠瓷”可以归于“骨瓷”这个大类。“骨瓷”又称“骨灰瓷”,就是瓷胎中含有骨粉成分的瓷器。它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是英国人发明的。我国的制瓷工艺传入西方后,英国人结合西方文明和理念,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良和渗透。“骨瓷”就是在制瓷的高岭寺、粘土中掺入了40至50的食草动物骨粉(主要是牛骨)而制成后一类瓷种。由于骨粉在烧制过程中能与高岭土中的杂质发生作用,起到消除杂质的效果,使得制成的骨瓷制品质轻,韧性强,胎质纯净,绝少瑕疵,釉面也显得更加温润可亲。与此法相类似,还有将海洋中的贝类、珊瑚成分掺入瓷土,制成的“贝瓷”;将珍珠成分掺入瓷土,制成的“珍珠瓷”。早在明代,人们就发现,将金银、珍珠、玛瑙掺入瓷胎,可以烧制出流出溢彩、美轮美奂的瓷器。史书记载,明代云南保山制瓷工匠用珍宝入瓷,高温熔制出晶莹剔透、宝石一般的“永子”围棋,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心驰神追,趋之若鹜。被誉为“天下第一棋”。而“珍珠瓷”也正因为瓷胎中有相当比例的珍珠成分,显现出普通骨瓷所没有的神采而显珍贵。因此,如果从瓷质成分的角度衡量,“珍珠瓷”可归类于“宝烧”类瓷器范畴。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珍珠岩保温砖好不好?


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珍珠岩保温砖好不好?在选择珍珠岩保温砖小编建议大家先了解了解,珍珠岩保温砖是一种新出来的装修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那么感兴趣的朋友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

珍珠岩保温砖好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

珍珠岩保温砖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它有很多特点,例如无毒、无味、防火、性能稳定等优秀特性。这种保温砖的应用领域也是十分的广泛,不仅可以当做保温隔热的材料,锅炉内衬、热风炉内衬、烘道烘房等;也可以用在一些高档的场所当做填充材料,例如写字楼、宾馆、别墅、民宅等。总的来说,这种珍珠岩保温砖是一种性价比特别高的装修建材。

二、珍珠岩保温砖好不好?

上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那么这种珍珠岩保温砖好吗?通过上面的内容阅读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种这种珍珠岩保温砖有着很广泛的应用领域,其实除此之外,这种珍珠岩保温砖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

1、这种珍珠岩保温砖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很好的防火性能。之所以具备这样的性能主要是使用的材料特殊,制成珍珠岩保温砖的材料是无机不燃材料,是经过了科学的配方和先进的工艺加工形成的,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耐火的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是装修行业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防火材料。

2、除了防火性能之外,这种珍珠岩保温砖还有着很好的保温性能。这种珍珠岩保温砖的导热系数可达0.0519,我们国家规定的技术指标是0.07,很明显,珍珠岩保温砖的导热系数是大大优于这个国家指标的。因此,珍珠岩保温砖是国内家居装修行业首选的隔热保温材料。

3、珍珠岩保温砖这种新型的装修材料还非常的环保,因为珍珠岩保温砖的选材配方都是十分科学的,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毒素挥发,完全符合国家对于防火建材的监督要求。珍珠岩保温砖是家居装修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健康保温材料。

4、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几种特点之外,珍珠岩保温砖还有着很好的防潮功能,并且这种装饰材料有着很多其他传统砖块无法相比的优越性能,整体的性价比特别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家装建材,深的业内人士的喜欢。

那么什么是珍珠岩保温砖?珍珠岩保温砖好不好?的相关知识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借鉴,小编祝大家生活愉快。

什么是红瓷


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收藏红瓷的瓷器,红瓷的颜色非常鲜艳,而红色又是代表中国,所以红瓷的瓷器是非常有中国味的,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红瓷。

“中国红”因其瓷种独特、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而受到各方的好评,产品相当高档。故宫博物馆曾收藏了一件“中国红”瓷器产品——一座1米高的“箭筒 ”,并评价“中国红”“代表了该领域的最高水平”。“中国红”的技术门槛高、烧制难,因此产品的价值不菲,作为奖品颁发给获奖者,更能体现出他们应该获得的荣誉,“让世界既能领略到体坛的中国红魅力,又能领略到瓷器中国红的独特韵味。”

红瓷简介一直以来中华瓷器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却单单缺了大红瓷器,这是因为大红釉料烧制艰难,成本极高,有“十窖九不成”之说,历来为皇家贵族所珍藏。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颜色,可是这种加工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度失传,最后一次至今已有几百年。经过现代人的努力,不断改进加工工艺,终于纯正的大红釉在陶瓷上得以重视,并被意味深长的命名为“中国红”,这种红色鲜艳如五星红旗,故此又被称作“国旗红”。

网上有很多红瓷产品销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网看看。

西洋“宝烧”珍珠瓷


在我国古瓷烧造史中,有一种被称作“宝烧”的独特工艺。我国制瓷艺术传入西方后,欧洲在18世纪中叶创烧了一种“骨瓷”。所谓“骨瓷”,就是在瓷土中掺入四至五成动物类或海洋中的珊瑚、贝类骨粉而制成的一类瓷种。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还不惜工本,以海洋珍珠碾末为料,制成美轮美奂、专为皇家使用的“珍珠瓷”。

这类珍珠瓷,实际上与我国古代以玛瑙入釉的“宝烧”技艺异曲同工,只是成本更高,更为珍稀。这种欧洲骨瓷的顶级制品,由于仅为皇室特制,十分珍罕,一般民间难得一见。

这3件英国皇家珍珠瓷,是两件双面装饰圆盘和一件长方形椭圆形盘。两件圆盘中,口径26厘米,底径14厘米,通盘为釉里蓝彩。盘中主题纹饰为一幅精美的英国贵族庄园风景画。画的背景是一贵族田园风光。画中橡树高耸,鲜花盛开,草地花丛间,有4位身着盛装的绅士和贵妇,其中一男一女正在翩翩起舞。远处树丛花卉掩映处,隐约可见庄园楼影。在盘子的口沿四周,采用六开光图饰对称排列,各有骑士或对舞人物,画风细密精美。

图2盘口径稍大,径28厘米,底径15厘米,亦为釉下蓝彩。画中主题纹饰似为一皇室私人城堡,内有错落有致的恢宏塔楼、繁茂的树木、花卉和水中泛舟等人物场景,整个画面以精到的写实手法勾勒出一幅18世纪欧州上层社会悠闲的生活景致。

一长方椭圆形盘,长32厘米,以花卉为主纹饰,盘通体施釉下红、蓝相间釉彩,鲜艳夺目。这3件装饰盘均采用铜板工艺绘画装饰,盘内外施透明釉。瓷盘胎质薄而细腻,色呈象牙白,釉彩色泽艳丽,釉质莹润均匀,温润如玉,宝光内蕴,盘后有花纹图形章和外文注明产地,并有“pearl china”(珍珠瓷)之标记,可见是极为珍贵的“宝烧”珍珠瓷。笔者收藏的这几件西洋珍珠瓷,虽然没有确切的烧制年代,但从瓷盘的包浆等方面判断,应为18世纪末的产品。

什么是纹章瓷?


这里所谓的“纹章”,是指欧州诸国的贵族、显赫家族、军团、都市、公司、团体等的特殊标志,把这种特殊标志烧成瓷器上,这种瓷器称为纹章瓷。

纹章瓷是我国古代外销瓷的一种,它的烧制始于十六世纪的明代。大约在十七世纪后期,法国宰相马扎兰按照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建立了“中国公司”。这个公司在广东定制了大批带了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州盛行起来。在1974年英国出版的《中国纹章瓷》一书中,即收集了纹章瓷二千件左右。据瑞典统计,有三百来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这种纹章的图安多半占据画面的中心地位。早期的纹章较大,周围花纹也较宽,而且常常不止一道。从十八世纪晚期起,纹章较小了,周转的花饰也小而狭。纹章瓷在外销瓷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是最为精美的;因为多为贵族,皇室成套定制,他们不愿出高价,要求也最为严格。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纹章瓷标本是一件青花瓷壶。壶的造型为中国式的玉壶春,纹饰则为萄王马努埃尔一世(公元1495-1521年)的纹章。寂园叟在《陶雅》中亦有关于纹章瓷的记叙,他提到一种康熙青花大盘时说:“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拉丁古文,阳历年月。”纹章瓷一般都是为喜庆典礼而定烧的,而且纹章本身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以大部分都可以考定它们的绝对年代。

什么是名窑汝瓷?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产量有限,流传很少,南宋时已“近尤难得”。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目前,传世汝官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汝窑的高超技艺,不仅为宫中禁烧,更由于要求严格,产量有限,为一般人所难得,所以到南宋时,就已“近尤难得。”为了不断满足宋皇室的需求,继汝窑之后,又在北宋京都汴梁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然,大观政和间在京都置窑烧造的官窑器,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技巧,所以北京故宫物院收藏汝窑三足洗与北宋官窑的冲耳足炉,两者釉色极相似,风格也类同。北宋末年,宋金对峙,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皇南迁至临安后,仍在郊坛下设官窑烧造瓷器,史称南宋官窑,当然,南宋官窑更直接受到北宋官窑的直接影响,其中部分来自北方的制瓷匠师。随着北宋南迁到达临安,制瓷匠师也将原有的汝瓷与北宋官窑的烧造技术带到了南方,加上当地制瓷原料和条件,使南宋官窑更加兴旺发达起来。所以,北宋汝窑、汴京官窑与南宋官窑,不仅一脉相承,而且各有千秋,并有发展与创新。由于汝窑以玛瑙为釉,形成特殊色泽,还以香灰胎满釉裹足支烧,为其它窑所不及,更受到北宋皇宫的偏爱与赞赏,因而汝瓷成为“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得以流芳百世。

什么是枢府瓷?


什么是枢府瓷?到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则供,否则止”,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元代“枢府”瓷制作规整,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因“枢府”釉属乳浊釉,故纹饰不太清晰。“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长期以来,因“枢府”瓷传世品极少,元代“枢府”瓷仅为文博界所了解认识,1982年在安徽省歙县曾出土一批窑藏元代“枢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盘,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元代“枢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国内外陶瓷界的极大关注,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看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着名古陶瓷鉴定家李辉柄说:“元瓷珍品的不断发现,逐渐纠正了因长期缺乏考古资料而形成的元瓷量少质粗的偏见,改变了陶瓷研究中重宋、明而轻元的倾向。”

笔者喜爱古陶瓷收藏与研究,对元代“枢府”瓷从古陶瓷专着中有所了解,可是让笔者与元代“枢 府”不期而遇却是意外的惊喜,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先后收藏到了两件精美的元代“枢府”瓷碗,一件收藏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人们只注重清代青花瓷和宋代青白瓷的收藏,当这件元代“枢府”碗在市场出现时,并不被人们所认识,而其圆浑古朴的造型、蛋壳般的釉色和碗内纹饰深深吸引了我,仔细观察纹饰后发现在纹饰中分别印有元代“枢”、“府”二字,确实令人大吃一惊,再看它的制作工艺确实具有元代的风格,于是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使笔者捡了个“漏”。后来又在城建工地上陆续捡到一些元代卵白釉瓷残片,这些出土的残器与前所得“枢府”碗比较均具有共同的特征,笔者深为没有失之交臂而庆幸。时隔6年之后,笔者又一次与一件元代“枢府”折腰碗相遇,于是它又成了我藏品中一件“宝物”。两件“枢府”碗又一次验证了古玩收藏真可谓是可遇不可求也。今将这两件元代“枢府”碗和笔者捡拾到的卵白釉瓷片介绍给同好共赏。

“枢府”瓷折腰碗高7.7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6.3厘米,敞口,斜腹,折腰,圈足。此器采用印花工艺在内腹壁为一周回纹,在回纹对应处印有“枢”、“府”二字,回纹下为一周连体花瓣纹,折腰处与内底形成一个斜圆地,内印云龙纹,龙纹小头,鹿角,无发,细颈,躯体瘦长有力,三爪。龙体身披火焰纹,昂首曲身腾飞于祥云之中,气势恢宏。此云龙纹与元青花的云龙纹造型基本相同。器外壁腹部显露一道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层。腹壁见拉坯旋纹。体施卵白釉,釉色呈鸭蛋青色,釉层失透,釉面莹润。圈足厚实,无釉,足端平切,外削一刀,内壁微外斜,底心有旋纹及乳钉状。

折腰碗,是元代—个常见的品种,以“枢府”瓷折腰碗制作最为精美,此器可谓是一件典型之器,此器口部至折腰处,胎体厚薄适中,折腰下部稍厚重,造型庄重大方。腹壁纹饰较底部纹饰清晰,纹饰图案构图布局讲究,图案精美,气度不凡。胎质洁白坚致,制作精良,充分体现出“枢府”瓷的官用之品质和其蕴藏的艺术魅力。

“枢府”瓷口碗,器高7.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6.2厘米。口微外撇,深弧腹,圈足,足底无釉。在器内壁印回纹和花凤纹,在回纹中对应两侧,印有“枢”、“府”二字,回纹下印双凤花卉纹,图案为花与凤相配,形成花与花、凤与凤对应状,器内底心微凹,内印一只飞凤。纹饰不太清晰,“枢”、“府”二字相对清晰,釉色以白乳浊色为基调,白中微泛青,釉色匀净,釉呈乳浊感,光泽温润。器外壁隐约可见粗犷有力的拉坯旋纹,圈足规整,足端平切,外足端小削一周,足心有小乳钉状,见铁褐斑和火石纹。此器造型端庄浑圆,胎体厚薄适中,制作精良,亦是一件典型的元代“枢府”瓷。

卵白釉瓷除供官府外,也流通于民间市场,笔者在桂林城建工地上也发现和捡拾到一些元代卵白釉瓷,图七是一件卵白釉残瓷盘,残器还保存小部分盘壁,估计盘径在16厘米左右,采用印花装饰,内壁印缠枝花卉纹,底心为折枝团花,纹饰构图美丽生动,纹饰不太清晰,釉色如鸭蛋青色,呈乳浊感,釉面温润。从残器断面观察,可见洁白坚致的胎质,胎体厚薄适中,圈足无釉,足端平切,内足壁外斜,底心微凸,中间有小乳钉状。虽为残器,仍可见其制作规整,造型和纹饰颇为雅致,若为完整器不失为一件精美之作。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元代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釉里红奠定了基础,虽然它让位给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依然为人们所赞美。元代“枢府”的陶瓷工艺品因传世品极少,故在国内外艺术拍卖会上极少露脸,它的市场价位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参考,2003年7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盘以77.6万港币成交,由此估测,制作精美的元代“枢府”瓷器其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物以稀为贵,作为元代“官”瓷,“枢府”瓷将会进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认同。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什么是枢府瓷?”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什么是元代“枢府”瓷?


什么是元代“枢府”瓷?

到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则供,否则止”,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元代“枢府”瓷制作规整,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因“枢府”釉属乳浊釉,故纹饰不太清晰。“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长期以来,因“枢府”瓷传世品极少,元代“枢府”瓷仅为文博界所了解认识,1982年在安徽省歙县曾出土一批窑藏元代“枢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盘,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元代“枢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国内外陶瓷界的极大关注,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看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著名古陶瓷鉴定家李辉柄说:“元瓷珍品的不断发现,逐渐纠正了因长期缺乏考古资料而形成的元瓷量少质粗的偏见,改变了陶瓷研究中重宋、明而轻元的倾向。”

笔者喜爱古陶瓷收藏与研究,对元代“枢府”瓷从古陶瓷专著中有所了解,可是让笔者与元代“枢府”不期而遇却是意外的惊喜,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先后收藏到了两件精美的元代“枢府”瓷碗,一件收藏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人们只注重清代青花瓷和宋代青白瓷的收藏,当这件元代“枢府”碗在市场出现时,并不被人们所认识,而其圆浑古朴的造型、蛋壳般的釉色和碗内纹饰深深吸引了我,仔细观察纹饰后发现在纹饰中分别印有元代“枢”、“府”二字,确实令人大吃一惊,再看它的制作工艺确实具有元代的风格,于是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使笔者捡了个“漏”。后来又在城建工地上陆续捡到一些元代卵白釉瓷残片,这些出土的残器与前所得“枢府”碗比较均具有共同的特征,笔者深为没有失之交臂而庆幸。时隔6年之后,笔者又一次与一件元代“枢府”折腰碗相遇,于是它又成了我藏品中一件“宝物”。两件“枢府”碗又一次验证了古玩收藏真可谓是可遇不可求也。今将这两件元代“枢府”碗和笔者捡拾到的卵白釉瓷片介绍给同好共赏。

“枢府”瓷折腰碗高7.7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6.3厘米,敞口,斜腹,折腰,圈足。此器采用印花工艺在内腹壁为一周回纹,在回纹对应处印有“枢”、“府”二字,回纹下为一周连体花瓣纹,折腰处与内底形成一个斜圆地,内印云龙纹,龙纹小头,鹿角,无发,细颈,躯体瘦长有力,三爪。龙体身披火焰纹,昂首曲身腾飞于祥云之中,气势恢宏。此云龙纹与元青花的云龙纹造型基本相同。器外壁腹部显露一道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层。腹壁见拉坯旋纹。体施卵白釉,釉色呈鸭蛋青色,釉层失透,釉面莹润。圈足厚实,无釉,足端平切,外削一刀,内壁微外斜,底心有旋纹及乳钉状。

折腰碗,是元代—个常见的品种,以“枢府”瓷折腰碗制作最为精美,此器可谓是一件典型之器,此器口部至折腰处,胎体厚薄适中,折腰下部稍厚重,造型庄重大方。腹壁纹饰较底部纹饰清晰,纹饰图案构图布局讲究,图案精美,气度不凡。胎质洁白坚致,制作精良,充分体现出“枢府”瓷的官用之品质和其蕴藏的艺术魅力。

“枢府”瓷口碗,器高7.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6.2厘米。口微外撇,深弧腹,圈足,足底无釉。在器内壁印回纹和花凤纹,在回纹中对应两侧,印有“枢”、“府”二字,回纹下印双凤花卉纹,图案为花与凤相配,形成花与花、凤与凤对应状,器内底心微凹,内印一只飞凤。纹饰不太清晰,“枢”、“府”二字相对清晰,釉色以白乳浊色为基调,白中微泛青,釉色匀净,釉呈乳浊感,光泽温润。器外壁隐约可见粗犷有力的拉坯旋纹,圈足规整,足端平切,外足端小削一周,足心有小乳钉状,见铁褐斑和火石纹。此器造型端庄浑圆,胎体厚薄适中,制作精良,亦是一件典型的元代“枢府”瓷。

卵白釉瓷除供官府外,也流通于民间市场,笔者在桂林城建工地上也发现和捡拾到一些元代卵白釉瓷,图七是一件卵白釉残瓷盘,残器还保存小部分盘壁,估计盘径在16厘米左右,采用印花装饰,内壁印缠枝花卉纹,底心为折枝团花,纹饰构图美丽生动,纹饰不太清晰,釉色如鸭蛋青色,呈乳浊感,釉面温润。从残器断面观察,可见洁白坚致的胎质,胎体厚薄适中,圈足无釉,足端平切,内足壁外斜,底心微凸,中间有小乳钉状。虽为残器,仍可见其制作规整,造型和纹饰颇为雅致,若为完整器不失为一件精美之作。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元代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釉里红奠定了基础,虽然它让位给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依然为人们所赞美。元代“枢府”的陶瓷工艺品因传世品极少,故在国内外艺术拍卖会上极少露脸,它的市场价位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参考,2003年7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盘以77.6万港币成交,由此估测,制作精美的元代“枢府”瓷器其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物以稀为贵,作为元代“官”瓷,“枢府”瓷将会进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认同。

什么是真正的唐山骨瓷?


唐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瓷都,在1964年就开始了骨质瓷的研制工作,并于1973年获得成功。唐山骨瓷是世界公认的最高档的瓷种,该地生产的骨瓷属中国首创,填补了中国高档瓷生产的空白,开创了中国骨质瓷发展的纪元。该地生产的骨瓷主要销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多个国家。

优点:唐山骨质瓷的优点是成品质地轻巧、细密坚硬、不易磨损及破裂、在灯光的照射下晶莹、白皙、透亮,色泽成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骨瓷的特色是白度高、透明度好、光泽柔和、装饰效果极佳、声音特别悦耳。代表品牌佳玉、隆昌、海格雷、红玫瑰等,是中国骨质瓷的主要出口和内销品牌,其产品质量世界一流。

质地:属软质瓷,所使用的动物骨灰,多为上等牛骨经过脱脂漂洗和高温煅烧而获得,然后经过素烧、釉烧两次烧成,其中采用许多特殊工艺。因而骨瓷瓷质细腻,釉面光润、光泽柔和,有如脂似玉之感。它晶莹剔透,光润柔和的釉面,犹如脂似玉之感,极显雍容华贵。

原材料:以磷酸钙作熔剂的“磷酸盐、高岭土、石英、长石”系统瓷。骨粉含量低于40%不称其为骨灰瓷。骨粉用牛、羊、猪骨等,以牛骨为佳。

最佳制作方法:在瓷土中加入食草动物骨粉作为原料并以磷酸钙为溶剂的磷酸盐系统烧制而成。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什么是珍珠瓷 》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什么是珍珠瓷 》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