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王步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王步彩绘“釉里四色”荷塘瓶

王步彩绘“釉里四色”荷塘瓶

王步青花瓷器鉴别 古代釉里红瓷器 乾隆青花釉里瓷器鉴别

2020-07-09

王步青花瓷器鉴别。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品中有一件珍贵的瓷器———“釉里四色”荷塘瓶,人们俗称它为“万件瓶”,为大名鼎鼎的“青花大王”王步彩绘。

瓷瓶的瓶颈、腹体分体烧制,子母口相接,接口不上釉,组装、拆卸自如,另附硬木座,一套三件。瓶颈高51厘米,口径51.5厘米;腹体高151厘米,颈腹组装后通高202厘米;如果置于木座(高40.5厘米)上陈列,套件高度达242.5厘米。瓶颈喇叭撇口,单体上、下外撇维度及口径尺寸如一。腹体坯胎为六节坯叠垒而成,用手触摸可以明显感觉到其接痕。瓶足单为一节,外撇,二层台式圆涩底。

瓶颈和腹体装饰都是分三个主要层次:上层是复式如意云首,每一云首内绘一朵莲花,为明洪武、清康熙云首风格,瓶颈、腹体如一;中层为主画面,瓶颈简约地绘画一周连枝葡萄,瓶腹体绘荷塘景物通景一周,为整个瓶体装饰的主画面;下层为复式变形蕉叶纹饰,每一蕉叶尖饰一云头,云头内绘一朵莲花。腹体主画面所绘莲荷的蓬、花、苞、叶含放舒卷自如,莲荷之间绘有四只款款飞舞的蜻蜓,三只立于荷梗之上的精灵黄莺,三只偃仰反侧的鹭鸶,三只姿态各异(蹲、跳、浮游)的青蛙。整个荷塘极具纵深感、立体感,景物工写兼备,潇洒飘逸,栩栩如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瓶颈的上、下口沿另外绘有云气纹和回纹一周,使瓶颈愈发显得富丽堂皇;腹体胫下另有一组波纹曲线和一圈连枝纹环绕。整个瓶体画面庄严大方,气象清新。

这件硕大无朋的瓷瓶属于琢器行的大件,俗名“万件瓶”。

历史上,“件”是景德镇瓷业中琢器(主要是瓶、缸、壶)大小规格的计量单位。品种繁多的琢器大小规格由高、口径、腹径、底径、内深、重量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综合起来,简化称为多少“件”。不同器型各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又各不同,瓶以高度为主要要素,“件”的大小主要由高度决定,如1.48米—1.50米高的瓶叫“千件瓶”,2米高的叫“万件瓶”;缸则以口径为主要要素。一般而言,“件”数越大,原料配方、制坯、装饰、装烧的技艺难度愈高,成品率愈低。自然而然,在瓷器生产和销售的历史发展中,“件”的大小又成了制瓷难易程度的标准和瓷业界制定生产定额、工人工资和瓷器销售价格约定俗成的依据,甚至成了政府收税的依据。

历史上传世的“千件”高瓶极其罕见。一般高瓶的坯胎制作多是分底、肚、颈三节或四节制成,而这个“万件瓶”则多至八节。像这样的“庞然大物”装烧也需大费周折,不仅需要一个特别改装的大窑门,还需要特别的装匣程序。一般先将釉坯运入窑中,再将一个个空心匣套装、连体,然后用黄泥塞好缝,而后才能封窑升火。

以前人们一直把这件“万件瓶”的学名定为“青花釉里红莲荷瓶”。经笔者仔细观察发现,其实它的装饰工艺是“釉里四色”。

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新创“釉下三彩”工艺(冯先铭先生如是称,历史上景德镇本地称“釉里三色”),即在青花釉里红的工艺基础上,再加豆青釉在生坯上彩绘(烧成以后为青绿闪黄)。康熙时代的“釉里三色”瓷极其珍贵,后代曾出现过仿制品,但质量相差甚远。

扩展阅读

釉里红工艺详解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元代由景德镇发掘并成熟发展,盛行于元、明、清。纯装饰形式有线描、拔白和涂绘。明代宣德窑烧造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最富盛名。清代雍正窑釉里红制品达到极致,不仅发色艳丽,而且器物宏大。尤其是青花和釉里红配画于一器之上,形成釉下彩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至今。由于青花与釉里红所需的窑内还原气氛差距较大,能在一窑一火中获得靖灌二妙,足见绘制者技艺之高超。各朝代釉里红工艺详解 元代 元代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这是由于釉里红瓷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所以大多数元代釉里红瓷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手法除采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之外,还有用铜红单线勾勒,涂抹色地及斑块等其他装饰方法,并经常与青花、刻划花、印花堆塑等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但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元代釉里红的原始状态。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所以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是价逾黄金的珍宝。 明代 1、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氧化钙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点,釉质肥厚、滋润,釉色发青白。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玉壶春瓶、执壶及口径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是底部釉的光泽感不强,与器身玻璃化程度较高的釉面色调不一样,为白浆釉,薄处微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器身往往有开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是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洪武初期釉里红颜色还很难把握,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其有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稳定。后期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器的烧制技术都已经成熟,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线绘装饰多了起来。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但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洪武釉里红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这时釉里红由官窑烧制,在技术的改进上有了财力的保证,使明初釉里红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到了洪武中晚期,釉里红的颜色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 2、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釉里红呈色已娇艳欲滴,釉面油润晶莹,纹饰绘画趋向简约和灵动,达到了釉里红制作的巅峰。明代永乐时景德镇窑创造成功色调纯正的鲜红釉。色泽鲜艳、匀润。而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更好,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更胜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醉红、大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以色泽而论,宣德红釉有深、略深、浅、淡四种。深者色为黑红,犹如初凝的牛血,釉质肥厚,釉内气泡较多。略深者色艳丽,釉层略薄,亦有小气泡,并伴有隐约显露的细小血丝状与小斑点。浅者釉色分外匀净,可与红宝石的晶莹相媲美。淡者呈现桃花般粉红色,俗称"桃花面";而且釉面不滑,无桔皮纹。宣德釉里红胎质细腻,釉面甜白滋润,有桔皮纹,釉层内大小气饱分布疏朗,晶莹带浊,犹如大小珍珠,红釉呈深浅淋漓斑驳现象。正是这晶莹的桔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的配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显示了这一时期釉里红瓷器的成就。宣德釉里红三鱼、三果器,均采用的没骨绘法,由大笔涂抹,看不见勾勒轮廓线条。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偶尔会造成边缘部呈蟹甲青,红釉明艳且微泛青晕,更添花趣。除了传统的白地上用釉里红绘画外,还出现了红地白花等新品种,最为成功的是一对称为宝石红的三鱼纹和三果纹高足碗。这种碗的外壁有三条小或三枚果子,以红釉填涂,红宝石般的艳红而闪亮,又微微高出白釉釉面,成为宣德官窑的一代绝品。清代 釉里红工艺明代后期几乎失传,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时,官窑很注重釉里红技术的恢复,这三朝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作品。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红呈色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无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无因烧制不好而出现的灰黑或烧飞。同时,清代的釉里红呈色已能分出浓淡色阶,这是又一个重要进步。清康熙时期釉里红的制作取得了仅次于青花瓷的卓越成就,基本上能掌握高温釉下铜红彩料的发色效果,釉里红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呈色稳定,鲜艳明丽,纹饰精致,线条细劲清晰,与青花配合浓谈相宜,和谐悦目,康熙早期釉里红的色调将深浓与浅淡两种,深浓者有凝厚感,浅淡者呈粉色。细笔线条的描绘细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绘就的釉里红三果,三鱼可达明代宣德时期的水平。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主要为官窑烧制,且烧造较为成功。传世品有青花釉里红摇铃尊、青花釉里红鱼藻缸、青花釉里红山水纹盘等,均为康熙时期代表作。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是雍正釉下彩中烧制的特别成功的品种。釉里红从康熙朝恢复烧造后,至雍正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釉里红在雍正朝又称为“宝烧红”,制作工艺比康熙时更为精细,器物呈色稳定,色调红艳。雍正御窑品种有“一仿宣德宝烧,三鱼、三果、三芝(灵芝)、五福(蝙蝠)四种。”由于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运用娴熟,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的纹饰内容较康熙时表现的题材更为广泛,所绘纹饰均清楚明晰,造型优美,同呈色鲜亮艳丽。特别以青花和釉里红同施一器的“青花釉里红”更为突出。

青花釉里红艺术


青花瓷是陶瓷艺术里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分支,它可清新典雅,亦可大气磅礴,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对其宠爱有加。青花釉里红则是在此基础发展而来的更为综合性的装饰手法。本文试图从其发端、工艺等多方面着手,较为深入地探讨釉里红的艺术魅力。

花卉青花釉里红鸡心瓶

一、青花釉里红定义及追溯

陶瓷在中国艺术门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它甚至能直接代表“中国艺术”,因为在世界眼中,中国亦是“瓷之国”。在这样的艺术国度里,青花又是最为耀眼的明珠,自元明开始,它甚至作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最重要的方式。

学术界认为,青花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概念是,以钴元素着色、呈现蓝色花纹的瓷器都可称为青花瓷,它包括釉下青花瓷、釉上青花瓷器或釉中青花瓷器;狭义的概念是,是人们用含钴的矿物原料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在釉下呈现出蓝色花纹或相近颜色的瓷器。

传统的青花瓷通常是指狭义的釉下彩青花瓷。它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过程:白瓷坯胎的成型;用钴料在生坯上彩绘;罩一层高温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在这四个基本过程中,钴料的配制技术、釉下彩绘技术和高温烧制技术又是构成青花瓷的三个基本工艺要素。

青花釉里红,又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的基础上,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陶瓷装饰手法。因为它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在釉里透出铜红色的纹样,故称“釉里红”。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火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达到呈色均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釉里红相对于青花而言,是一种烧制工艺的挑战,也是艺术意义的添加。将二者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为一个新颖的艺术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元代陶瓷艺人的一项创造性成就。据《宋史》记载,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红)的生产,但至今未见有宋代釉里红产品出土或传世,元代也不多。青花瓷发端于唐,釉里红起源于元,二者组合的历史有据可查:据文物资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里红器有明确纪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里红器起源的物证。

二、釉里红的工艺发展与讲究

青花釉里红被陶艺界称之为“火中凤凰”。其工艺复杂,并且要求严格,在明朝中晚期官窑和民窑作坊都生产很少。至康熙年间,釉里红工艺得到极大提高,尤其对铜元素成色肌理有更为科学的了解,运用在瓷器的制作工艺上,把握比较准确,烧成后在釉下显色很清楚。雍正时期,釉里红工艺得到全面发展,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几乎可以和青花一样运用自如。

如雍正时期一件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圆口、短颈,直腹、圈足。造型端庄沉稳,纹饰布局合理严谨,内外施透明白釉,釉面温润。画面中青花发色沉稳,釉里红发色纯正,青与红互为映衬,俨然官窑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青花釉里红工艺的繁杂性和严格的讲究,表现在青花与釉里红难于协调把握。因为釉里红颜料的涂抹只有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红色,而且一旦呈色,颜色均较浓,便不能有深浅层次。青花的呈色,随着颜料厚度的变化,有“青分五色”的浓淡效果。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

从烧成技术上看,要得到好的釉里红和青花颜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烧成气氛下进行。而这个气氛往往是最难把握的,它不仅表现在古代,就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也依然如此。如用柴窑烧制青花釉里红,仍然需要熟练的烧窑师傅才能掌握窑火气氛,并且只能小批量生产。现代用煤气烧制青花釉里红,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专家科研课题组才完成的项目,仍然不能大量生产。

三、青花釉里红的艺术审美

青花釉里红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青花素雅大方、清新脱俗,而釉里红则沉静、内敛、明媚而不浮夸,具有含蓄深沉的特色,两者通过特殊工艺、以陶瓷为载体而结合,形成了一种青红相生、冷暖相映、动静相宜的整体性审美感知,达致绝佳的艺术效果。

一件事物的产生必定有其环境氛围,瓷都景德镇好的艺术亦是如此。从江西说起,唐、宋八大文学家,江西便有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三家,以及临川才子之乡、南昌八大山人朱耷的书画。景德镇与徽州、江浙接壤,均是文化艺术繁盛之地。自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瓷局始,至辛亥革命止,景德镇御窑厂缔造了长达六个多世纪的御窑文明与荣耀,一度问鼎世界瓷业巅峰地位……

在诸多先进文化艺术的熏染下,景德镇跨越了御窑三支笔、珠山八友以及大批瓷画精英。到新中国建立,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美术兴起,改变千百年师徒传授技艺的传统,用现代科学方法培育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试想,拥有如此众多优秀的文化氛围和陶瓷艺人,绘制出精美绝伦的青花釉里红艺术便是情理之中了。

青花釉里红可谓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

青花釉里红的画面,是寓意深刻、极富民族审美特殊的中国画面。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价值显然不可小觑。在多样的陶瓷造型上,在洁白的瓷胎表面,青红对比绚丽多姿,罩上玉质感釉色美等于一器,再经过难于驾驭的火的艺术的洗礼。便是真正的火中凤凰,有风景如画的江南风光,有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装饰手法洒脱自由,艺术效果魅力迷人。

四、结语

如果说青花瓷是优雅的君子,那么青花釉里红宛如秀气的少女,能超越时空,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人所钟爱。它不仅是完整的美,有时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也无不妙趣横生。青花釉里红的造型与画面,甚至工艺的变革,均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更新。这也是其可永久性传承发展的缘由和魅力所在。

青花釉里红瓷盘修复


古瓷修复是一项传统的技艺,目前的古瓷修复技术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文针对一件青花釉里红瓷盘的修复,简单介绍了青花釉里红的修复过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以期为开展相关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青花釉里红瓷盘修复简介

需要修复的清代乾隆青花釉里红瓷盘的盘口直径19.3cm,盘身直径11.5cm,高度3cm。器物碎成20片,如图1所示。修复工作开始前需先检查好、记录好要修复的器物,并对器物的基本物理现状进行评估,确定器物的稳定性、真实性,并且检查出器物表面或隐藏的缺陷。修复人员也可以根据器物的价值和重要性,估算修复工作所需的物质和人力上的花费,然后还可以给器物定适合的修复计划。

二、青花釉里红瓷盘修复过程

和修复所有古陶瓷一样,修复青花釉里红瓷盘,主要经历六个程序,依次是清洗、粘合、补缺、打底、上色和做釉。具体过程如下:

(一)清洗和拼接

第一部分是清洗。在较柔软的塑料盆里放入破碎的瓷器,用清水将表面的尘土洗掉。接着沿与器面平直的方向用刀具轻轻刮去水锈,切忌用刀尖划刮,否则会伤害釉面。清除断面胎体粘附的水锈的难度较大,但如果不清除,粘接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隔缝,将严重影响整器修复效果。此时可选择竹签或牛角刀将水锈刮去。如果胎壁较厚,可选择金属刀轻刮。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一些洗涤用品浸泡清洗,如洁厕剂等,如果依旧无法清除水锈,可选择合用这两种方法。

开始修复器物,首先做预拼工作。预拼工作结束后正式开始拼接。拼接用的是环氧树脂树脂粘合剂(AAA超能胶)。文物修复挑选粘合剂很重要,我国古陶瓷修复中采用的主要为商业产品——AAA超能胶,不仅粘结效果好、无毒、无刺激性气味,而且比较适合修复所需的粘结剂量,便于使用和保存。

拼接工作比较复杂,是修复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这项工作尝试了很多器材固定器物:大点碎片使用环氧树脂树脂粘合剂(AAA超能胶)来拼接完成的。对小点碎片来说需要能够很快地粘合和比较好的粘接效果,所以小的碎片我们用了502超能胶。固定器材比较多用的是热熔胶专用枪加热热熔胶,这个器材也很好用,可以很快的固定碎片,给拼接工作里带来方便。

(二)配补

配补指的是拼接好器物之后依旧会存在部分残缺,或既有的残缺,可选用修复材料实施配补工艺。

1.配补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配补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需配补器物的底、腹或口沿部分的残缺。这种器物破损情况是最常见的,配补起来也较容易,可选择打样膏对器物既有保存区块进行翻模取样,以复原残缺部分。

第二种,原器物上无法对残缺部分进行翻模,只能依据同类器物的特征先做模子,接着再翻模复原。在补缺部位造型确定出来之后务必要慎重,复原依据也就是参照物要确切,之后才能着手修复。如果没有参照物,宁可让器物残缺也不能任意编造。

第三种,大部分不复存在的残器的配补。

2.补缺的材料

补缺青花瓷的材料主要包括环氧树脂、石膏、AAA强力胶+石粉+矿物颜料,前面两种主要在大范围补缺时适用,后一种只在小范围补缺时适用,只是石膏牢度并不强,必须有加固处理。

(三)打磨

打磨工作是修复工作中最细、最需要耐性、最花时间和精力的一项工作,也是上色工作的前提。不好好完成这项工作,会影响后面的上色。这件器物拼接得比较多,所以拼接留下来的痕迹、补缺的高低一定要磨平。这项工作主要用的是各种沙皮纸,如用“静电植砂氧化铝耐水砂纸N0320”“上海砂轮厂WA”“上海砂轮厂W20C20”。

(四)上色和做釉

上色、做釉是修复古陶瓷工序中的最后一道,技术难度最大,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整个修复过程将前功尽弃。上色、做釉需按照釉层的实际厚度来进行。如果釉薄,可一次性完成上色和做釉这两个程序;如果釉厚或想让釉面出现玻璃质感,就需要再一次单独上釉。

1.上色的材料

上色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三大类:

(1)粘合剂(仿釉基料)——固定颜色、模拟釉层的光泽感。

(2)颜料(着色剂)——形成与器物吻合的色彩。

(3)稀释剂——调节涂料稀薄,使上色更加便利。

颜料是指有色的细颗粒粉状固体物质,可分散在媒介中。当溶剂挥发后,即留下含有粘合剂和颜料的涂层。除使用干燥的粉状颜料,修复也可以采用油画颜料、丙烯酸颜料、丙烯酸酯色漆等美术颜料。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些颜料已经含有粘结剂,如油画颜料中含亚麻子油、丙烯画颜料含丙烯酸酯乳液等,上色时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粘结剂配合使用。

2.上色的方式

喷绘:喷枪喷涂的漆膜厚度均匀、光滑平整,能获得渐变、均匀的颜色层,颜色能与器物的原色融合自然,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喷涂还可实现大面积的快速上色,修复效率有大幅度的提高。喷枪上色可用于底色的喷绘和透明釉的罩光。

笔绘:用于许多陶瓷器的上色,如陶器、釉陶等粗制器物的上色,或者补绘高温彩瓷或青花瓷上的纹饰。在喷枪技术没有普及之前,大面积的底色也是用笔蘸颜料反复涂刷上去的。

调色指所有色彩都具有明度、色相、纯度这三要素,可以用于帮助区别不同的颜色。色相指不同色彩相互区别的基本色彩特质,是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色彩相貌。

调配色彩要注意的有:一是调色时先放含量多的颜色,后加含量少的颜色。比如调配青花的青白底色时,先在调色板上放上白色,然后加少量群青逐步调整。二是加黑、灰等量的补色可以加深颜色,加白可以调淡颜色。有人建议使用生褐加深颜色,用柠檬黄调淡颜色效果更好。三是调和一种颜色最好是两色相加或三色相加,否则颜色会变得灰暗。

三、结语

修复古瓷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选对修复专家是关键。然而修复陶瓷的专家较少,所以从长远看,修复陶瓷的队伍需要扩大,以便为保护好文化遗产提供人才保障,使文化能代代相传。

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


不同朝代的山水瓷画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的风景,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的应用为陶瓷绘画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一、青花釉里红山水的源流

中国瓷文化源远流长,各色装饰手法竞相争艳,使人目不暇接。青花瓷作为典型的中国陶瓷早就闻名于世,而青花釉里红却被置于一隅,导致很少被人熟识,甚至闻所未闻。不过在内行眼中,青花釉里红却要比青花珍贵得多。

青花釉里红,又名“青花加紫”。创烧于元代,历经明代的断续发展,至康熙时期,随着铜红釉烧制技艺的全面复兴,迅速壮大,雍乾时期已能够纯熟掌握并将其推向了极致。

青花与釉里红皆可单独成为一个陶瓷装饰体系,且两者的呈色剂亦不同。青花为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则是氧化铜,极易挥发,这种彩料对温度和烧成气氛非常敏感,过或不及,都无法显现出其本身的红色,因此对窑炉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瓷人创造性地将两者结合施于同一器物上,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一种疯狂的偏执。时至今日,烧窑技术已得到飞速发展,人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配方,但要烧造出理想的青花釉里红器物,仍是一个考验。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山水瓷画则起源于唐代,在明代时期多作为人物故事中陪衬的一种小景,且画工简单,寥寥几笔。至清代逐渐成熟,山水瓷画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画派,而此时亦为青花釉里红发展的全盛时期,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孕育而生。

二、青花釉里红为陶瓷山水画创造的意境

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釉里红发色娇妍而沉着,色调浓郁,流动性强,因此不能产生深浅层次的变化;青花呈色稳定,类似于墨汁,有着“青花墨分五彩”之说,效果与文人写意画如出一辙。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层次变化的不足,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的色彩,增加了画面的情趣。青花、釉里红在画面中相互衬托,一红一蓝,既有青花“幽蓝雅致,沉静安稳”,又加上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视觉效果,形成了朴实而又华贵的艺术风格。

人们常说如果图画在观者心中能够引起面对实景时同样的情感,图画就有了取代实景的力量。随着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的出现,山水瓷画表现力得到更好的拓展,不再是之前单一的色调。在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中,釉里红主要是起一种点缀的作用,往往只在群山中用简练的笔触对一些树木、花朵进行渲染点缀,从而使画面更富韵味与情趣。随着瓷人绘制技巧日臻成熟,以及文人画师的介入,山水瓷画愈发地讲究笔墨韵味和下笔时的心手相应,以求达到“极貌以写物”的境地。釉里红这种奇妙的色彩充满了魔幻,红中带绿丝(点)满足了文人与观众对景色的想象。而正是多了这种色彩的点缀,有效地再现了客观景物的质感、体积感、空间感以及季节感等种种变化。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为山水瓷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而其烧成时工艺的难度亦提升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三、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的文化与视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高贵、吉祥与热情,是汉民族最讨喜的颜色。红色在中国的政治上象征权势与地位,在传统五色观色彩理论中与赤色同属正色;在五行观中属南方,南方表火,朱红色则是古时皇室建筑的专用色,一直沿袭至清末。在传统民间习俗上,凡是与节日、喜庆、吉祥、好运、热闹等有关的节庆及事物,都会以红色来表现。逢年过节讨吉利写对联要用红纸;婚嫁习俗男女新人要穿红色婚礼服以示喜庆;满堂红、大红大紫则象征成功。可以说红色贯穿了整部华夏历史,渗透到了各个层面与领域,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色。因此青花釉里红一经诞生,进入人们的眼帘便深受宠爱,无奈烧制实属不易,过或不及,都烧不红。烧过了,有时釉里红完全没有着色,一片荒芜,青花也亦烧“焦”毫无美感可言。火候不到则易变黑变灰,都不能称之为“青花釉里红”因此留传于世的青花釉里红器物也就非常稀少了。

在当今任何事物都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需求加大的状况时,有些急不可耐,不愿等待的人们急需一种可代替“釉里红”存在的“红料”。一种新的彩料孕育而生,这种彩料被我们称为“假釉里红”,本身即是红色,和青花貌似绝配,成品率极高。但与正宗的青花釉里红相比,便瞬间黯然失色,色调呆板而平庸,在山水瓷画的艺术创作中虽然更易把控,但已经丧失了变幻莫测的趣味性与韵味。

四、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赏析

康熙民窑生产的青花釉里红山水纹盘,盘口绘青花锦地纹,其下以釉里红绕盘绘六只狮子,狮子呈跳跃状。盘心则以青花釉里红绘山水纹,一条小路横出带领我们进入庭院内,院里姹紫嫣红,山石林立。该山水纹构图严谨,整体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青花与釉里红相互穿插,青花为主,釉里红为辅。色泽纯正的釉里红点缀其间,打破了单一色调的局面,山石丛林间点点红光使人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幻,丰富了山水纹的视觉效果。

那么看了这么多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到底什么样的才算是好的呢?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一件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呢?当然青花、釉里红两者发色纯正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仅仅需要经验老道的烧窑师傅把关,还需要施笔者对青花、釉里红两种彩料的特性足够了解。施薄了颜色寡淡甚至还会被“吃掉”,厚了则会烧出锡点、变黑。加之青花、釉里红烧成气氛的不同,烧成发色纯正的青花釉里红已是不易。但光发色纯正还不能算是好的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还需要施笔者对整体构图的把控及青花、釉里红两者穿插位置的安排,稍有不慎便会破坏整个器物。由此可见判断一件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需从青花、釉里红的发色、画面的构图,青花与釉里红的布局等方面着手。

五、结语

自古山水最宜寄情,山水在文人心中一直不是眼前所见的山水景象,它是自然物象的内心反映。因此他们游历山水后而有感,注入情怀将所见之景绘于笔端。可能这与老百姓理解的山水有些出入,导致山水画出现近千年之后才在瓷器上广泛流传。

文人画注重自娱,匠人则注重娱人,在自娱与娱人之间,瓷人拿起笔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内涵,让高雅的艺术世俗化,换了一种朴素、通俗的方式流入民间。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同样伴随着时光在倾诉那些记忆,老物件将这些记忆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下来。每件物品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每种物品也都有她们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探寻、了解……

青花釉里红火中凤凰


青花釉里红是“青花”与“釉里红”组合装饰艺术。把青花与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精品,这是元代景德镇陶瓷艺人的一项创造性成就。这不是两项制瓷工艺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掌握了两项制瓷工艺的基础上,怎样在制瓷工艺上统一起来的问题,其中特别是在烧成工艺上,要把不同的烧成气氛统一起来,早在元代是要有一个探索过程的。要得到好的釉里红和青花颜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烧成制度下进行。现在,要将两种颜料在统一的烧成制度下烧成,必须寻找在同一制度下烧成的釉里红配方和青花配方。即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柴窑烧制青花釉里红瓷,仍然需要熟练的烧窑师傅才能掌握窑炉气氛,且不能大量生产。而用现代测试手段,用煤气烧制青花釉里红瓷,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专家科研课题组才完成的项目,且只能小批量生产。

青花显高贵素雅,釉里红显浓艳活泼。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因此人们把青花釉里红比喻“火中凤凰”,这正是青花釉里红的美学价值所在。青花其画面寓意深刻,民族特色极强,绘制在富于变化而又洁白的瓷胎上,再装点釉里红,犹如高雅的国画装点了色彩,更富有赏识性。青花釉里红装饰对瓷器的造型有广泛的适应性。艺术瓷的造型多为瓶类,其造型变化无穷,一般有大小、高低、宽瘦之分。同一器形,其上下的直线与曲线交替运用。其中以小口矮领丰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它的俊俏秀丽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时空界限,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喜爱。现代,箭筒以及各种夸张变化的造型,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无不妙趣横生。

如果用中国画与西画相比,不难看出,西画更着重于写实,中国画更着重于写意。写意不是潦草的涂鸦,而是一种有感而发的心境。它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抄袭对象,而是作者心理审美活动的一种翻印,是作者基于生活的艺术思维的表达。写意表现出来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的重复,而是已经赋予了作者对作品的艺术思想。“以形写神”就是写意理论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原则。“以形写神”主张画形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传神。通过传神来表达作者对美的理解和心态。“不求形似,以神写形”,这不仅是中国绘画理论的精髓,也是青花艺术一千多年以来遵循的一个基本的造型原则。为了达到这个基本原则的要求,青花艺术在造型的写意表达语言上采取了一些手法:比如说简练和夸张。简练和夸张是青花与釉里红艺术为了达到充分表现的结果所采用的显而易见的处理手法。

2012年12月中旬,我赴北京参加了“中国瓷再引世界风”颁奖活动。这一由新华网、《参考消息》主办,华夏珍宝博物馆承办的重要赛事在全国海选200多位瓷艺大师携400多件作品参评,而我的作品500件25x25x76青花釉里红《高士四季图》镶器在数百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金奖。青花釉里红是近年来我全身投入创作的新领域,与工笔粉彩的宫廷气息相比,青花釉里红作品更注重的是文人写意,因此,这对于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突破和重要转型,成为一位工写兼备的全能型陶瓷大师。

《高士四季图》青花釉里红镶器

我在创作《高士四季图》青花釉里红镶器这件获奖作品过程中,从新颖、奇特的布局入手,在立意、构思中开拓新的意境,将主次参差、虚实掩映与器型的特征和谐统一起来,在瓷胎造型上特别注重,选择了俗称500件25x25x76公分四面镶器,在工艺上充分利用传统青花和釉里红技艺,大胆采用中国画水墨技法,勾勒渲染。在作品中刻画古代秀才学士通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岁月的更迭,传递出他们刻苦自学、授人以渔、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人生感悟。紫藤吐艳,生气盎然;蝉声嘹亮,有所作为;秋荷摇清影,出淤泥而不染;踏雪寻梅,不与百花争春色。青花釉里红通过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陶瓷色釉流动的机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素雅与艳丽,浓妆与淡抹,写实与写意,充分展示了古代高士隐居在依山傍水,春夏秋冬四季中悠然自得,田园般的背景状态,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有句话说得很透彻“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青花釉里红装饰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它延伸了审美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一千多年以来经久不衰,因此也就应征了这句话:“具有世界性”,充分说明了青花釉里红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正因为如此,青花釉里红才会有更多的爱好者去收藏它。

占春生 (詹春生)艺名德源,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62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1981年毕业分配到国营景兴瓷厂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创作,现任景德镇德源瓷业高级画师、艺术总监、特艺指导老师、景德镇市技工学校美术专业客座教授、昌南(china 官窑高级艺术顾问、景德镇高级技术培训学校副校长,高级美术讲师。系景德镇陶瓷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教育学会陶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商会常委,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占春生陶瓷艺术馆(馆长)、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陶艺专业委员会高级专家及大赛评委。

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三十余年,擅长釉上工笔粉彩、釉下青花釉里红等装饰。其作品先后获省部级金银奖10余项,并被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工艺美术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国家、省、市级博物馆收藏,同时将自己的陶瓷绘画技艺传授1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有许多弟子、学生都成为陶瓷界的精英。2006年荣获“中国收藏家喜欢的陶瓷艺术大师”,同年,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和报道了他的手工制瓷绘画技艺。2012年12月16日接受中央媒体新华网《投资现代陶瓷风险小,投资眼光很重要》专题采访。

近年来,多次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踊跃捐款。捐赠陶瓷艺术作品,积极参加献爱心义画笔会活动。

青花釉里红瓷器研究


釉里红彩瓷最早出现在元代 , 景德镇首次烧制成功,但景德镇窑烧制的釉里红瓷器,色彩不够纯正,花纹晕散,模糊不清,说明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氛不能有效控制,虽然如此,但是元代还是开了烧造釉里红的先河。明代在此基础上成功掌握了釉里红的烧造技术,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宣德时期,釉里红烧制很成功,能依据画面的需要进行描绘,对釉下铜红烧制掌握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

景德镇瓷器手绘青花釉里红仿古官窑将军罐

一、釉里红瓷器独特的风格

(一)成色稳定

釉里红表现主题内容,由于釉里红和青花一样都成色稳定,在窑里高温焙烧时准确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绘画布局设色时既可安排青花表现主题内容,也可以安排釉里红表现主体内容,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雍正御窑制作,但铭款书写却是“大明宣德年制”铭款的青花釉里红盖罐,罐盖的宝顶、盖沿、瓷罐的颈、肩、底足部位的弦纹、彩云、卷枝蔓草、回纹等辅助性图案用青花绘出,而各个部位的凤纹、牡丹、团葡等主题花纹则用釉里红绘出,富丽而醒目。釉里红在画面中不但是主题花纹,而且占的面积也很大。

(二)主题突出,装饰性强

主题突出,装饰性强。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雍正款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瓶口是用青花画弦纹、回纹,颈部折枝牡丹,双耳也是蓝色,腹体的弦纹、卷枝蔓草、圈足部位是缠枝花卉,腹壁的折枝花果等都是青花,可以说辅助花纹几乎都是青花,只有桃、石榴等果子和花朵是红色,占的位置小,但红色耀眼,使主题格外突出。

(三)增加画面静穆气氛

增加画面静穆气氛,一般来说红色热烈,在画中起烘托渲染作用,但雍正工匠巧妙地运用釉里红的红色使画面气氛格外静穆。北京故宫收藏的青花釉里红“兰亭会”纹笔筒,画面开阔,翠峦青嶂,山石兀立,祥云缭绕,树木亭阁,沉静肃穆。场地上几个石凳,几张矮桌,正中上端是一群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欣赏一幅翠竹长卷,左侧几个文人在切磋文事。整幅画都用青花绘出,只在翘尖的亭子前后,古松旁边的老梅枝头细小而繁开的梅花用釉里红画出,由于铜红不鲜艳,红的老沉,使整幅画增加很多静穆的气氛。

(四)画面细腻逼真

画面细腻逼真,以往的釉里红由于显色不稳,多有流淌浸漫现象,所以绘画时多用快速的笔法,大写意的画出花纹,多简单干炼,烧成后画面多模糊不清。雍正时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彩料都呈色稳定,都可以用工笔写生的技法作画,细腻逼真。

(五)画面更完整

由于工艺的成熟,青花和釉里红在瓷器上使用蓝色和红色交映,画面更完整,表现力大大增强,主次分明,装饰性更强。

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双耳瓶

二、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工艺

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工艺复杂,并且要求严格,在明朝中晚期官窑和民窑作坊都生产很少。到清朝康熙时代,釉里红工艺得到极大提高,尤其对铜元素成色机理有比较科学的了解,运用在瓷器的制作工艺上,把握比较准确,绘画线条灵活,烧成后在釉下显色很清楚。釉里红和青花相结合共同组成画面,甚至可以画出大幅的山川景色和人物活动场面。釉里红显色老到,红中泛褐,层次分明,不混浊,不浸漫。使人感到清代釉里红工艺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真正成熟了。但釉里红产品不多,往往画面不占主要地位。

三、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特点

青花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青花釉时红始于元代。河北保定曾发现过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这是我国最早的青花和釉里红相结合的品种。明代景德镇御器廠遗址曾出土永乐时期的青花海水红龙纹把盏,并有宣德时期的青花这次里红器标本。成化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器极为罕见,但偶有佳作。正德以后青花釉里红器比较少见,清代康熙时又发展起来,传世品中有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器物,多以青花绘亭台、树干,以釉里红绘花朵,两种色调特别是釉里红呈色稳定,色泽比较浅淡。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是真正的的成功之作。唐英《陶成纪事碑》载,“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即指青花画叶,釉里红绘花(果)的青花釉里红品种。此外,还有青花加紫,即在青花器上点缀少量釉里红,这也是青花釉红品种之一。

釉里红、颜色釉之概述


引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意指景德镇陶瓷业始于汉代,东晋以后渐有名气 。唐代景德镇著名的“陶窑”和“霍窑”生产的瓷器就已经名闻天下,《景德镇陶录》记载其釉色之美:“陶窑…色素润…称为假玉器” 。“霍窑…窑瓷色亦素…佳者莹缜如玉” 。自此 ,“以釉取胜”的工艺装饰逐渐盛行。景德镇的釉里红、颜色釉的诞生、演变与发展由此开始。

釉里红笔筒

一、釉里红的概念、装饰方法及特征

据考证,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元代由景德镇发掘并成熟发展并惊艳四方,盛行于元、明、清。釉里红乃瓷器釉下彩名,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釉里红极其珍贵,不仅表现在成品后极具稳定性和色彩艳丽,更表现在焙烧的难度。与其他瓷器比起来,其烧制难度极高,可谓:“釉里红,窑彩也,千窑一宝。”釉里红不是颜色釉,而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色料。

釉里红瓷装饰简单,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传统意义上都是采用以下三种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二是釉里红留白;三是釉里红涂绘。

二、颜色釉的概念、装饰方法及特征

颜色釉瓷是景德镇的 “四大名瓷”之一。景德镇的颜色釉瓷色彩丰富,造型美观,光可鉴人。尤其是一些名贵色釉,有“人造宝石”之誉。颜色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儒雅的美学观、道德观。

颜色釉的典型特征是在釉中掺入不同金属氧化物的着色剂,施在瓷器的坯胎上,再将坯胎放入1250度—1320度的高温中焙烧,烧成后呈现不同釉色。如此,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它以丰富多彩的釉色,精致完美的器物,风格迥异的造型,清亮耀目的光泽,成为世界陶瓷工艺美术史上一颗闪耀着夺目光彩的明珠。

三、二者的关系、区别和结合

釉里红与颜色釉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被涵盖于后者之中,二者在工艺上可以共融生辉。区别要点如下:

其一、性质的区别。釉里红是一种类似于青花料的釉下彩绘色料而不是颜色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从存世的元代釉里红瓷器观察,釉里红它和青花料在生坯上绘制以后再罩釉的方法是一致的。正基于此,它的装饰工艺和青花料的装饰工艺完全一样,所以才会诞生“青花釉里红”这样的综 合装饰工艺手法的瓷器。而颜色釉都是大面积施釉 并直接烧制而成,它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 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 黑、铅绿等等。

其二、种类的不同。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 结晶釉等。一般来讲,业内一般按颜色将颜色釉分如下几个大类:白釉、青釉、黄釉、红釉、蓝釉、酱釉、绿釉、黑釉、青白釉等等。所以,颜色釉的表现形式囊括面较大。而釉里红的种类主要是釉里红线绘、釉里红留白、釉里红涂绘三大类,表现形式上相对要简单些。

二者的结合。釉里红虽不是颜色釉,但从其工艺和定位意义上来看,它又属于颜色釉里的一个分类。此前,这两种工艺基本上是自成一体的独立表现形式,到了近、现代,二者既可分而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爆发出奇妙的、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且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艺术家和作品的再现

颜色釉和釉里红自起源发展至今,诞生了很多的扛鼎和罕世之作。在这里主要列举当代陶瓷艺术家在颜色釉方面的成就和特色。

如陈鸿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颜色釉大师之一,他的孔雀蓝釉、各种青釉作品为我们充分展现了颜色釉的艺术魅力,也为后来颜色釉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希平是景德镇市建国瓷厂总工程师,她从事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研究开发三十六年,先后创造新型颜色釉30多种,并创作了许多颜色釉艺术珍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并被国内著名的博物馆收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先生在近三十年的研究、探索、自主创新、开发中,推出了最具时代风采的高温中华红颜色釉陶瓷作品,如《映日梅花香更浓》、《独立春风第一香》等。他以绘、刻、堆、填、涂等多种工艺手法相结合,运用多种高温颜色釉有机搭配,综合在一件作品整体当中,再历经1330多度高温还原焰烧制。它自然天成,千年不变,万载永新,是体现火的艺术的最佳典范,被誉为“中华第一红”,填补了景德镇陶瓷艺术领域里的一项空白。

五、未来趋势

当代颜色釉和釉里红除了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异彩纷呈外,二者几乎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其制釉技术更加多元化、多样化,色釉瓷更加丰富多彩。从单色釉发展成复色釉、窑变釉,在结晶釉的创作上更是变幻无穷,瓷器上美丽花纹的结晶,独特韵味的艺术,极受人们喜爱与赞赏。运用这些颜色釉制作出的陶瓷美轮美奂,其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让人惊叹。如今部分陶瓷收藏爱好者在对传统陶瓷技法审美疲劳的同时,陶瓷颜色釉装饰,将会让人眼前一亮。此路尚需更多的陶瓷艺术家不断去探索和弘扬光大,其未来的艺术和市场空间定将独放奇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