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工艺 > 导航 >

民间工艺—瓷器工艺—钧瓷的分类

民间工艺—瓷器工艺—钧瓷的分类

瓷砖工艺 瓷砖的工艺 古代制作瓷器工艺

2020-07-11

瓷砖工艺。

钧瓷作为一种被研究的对象,当应从不同角度把握,也即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地研究。分类是研究的基础,结合钧瓷自身的特征,可作以下分类:

一、从年代分:

传说中的钧瓷:民间传说中的钧瓷;

历史上的钧瓷:从史载真正的钧瓷开始到新中国的建立,包括唐宋元明清民国等;

建国后的钧瓷:从1949年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当代钧瓷:自1994年至今,以液化汽为代表的钧瓷业的兴起。

二、从造型方面分:

1、器皿类

2、异型类

3、人物类

三、从烧制燃料方面分:

1、柴烧

2、煤烧

3、液化气烧

四、从窑炉结构分:

1、龙窑

2、炉膛窑

3、倒焰窑

4、梭式窑

五、从窑炉的形状分:

1、馒头窑

2、炉式窑

3、圆形窑

4、方形窑

5、乳膛窑

六、从钧釉呈色分:

1、蓝钧类:包括天青、月白等。

2、红钧类:包括各式红釉紫釉等。

3、钧花类:包括各式钧花釉类。

4、彩钧类:包括各式杂色釉类。

七、从施釉方式去分

1、汗浸施釉即底釉、面釉一次均匀施釉。

2、点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有意识点染釉斑。

3、泼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再进行泼釉,刷釉处理。

4、渲斑施釉即在完成底釉后,对面釉进行渲染和间疏施釉。

八、从钧瓷借鉴和继承方面分:

1、钧瓷

2、仿钧以当地窑区优势、借鉴钧瓷而烧制的类钧瓷产品。

3、钧仿以禹州神后镇钧窑区的工艺手段,借鉴其它窑口的成就而生产的类钧瓷品。

九、从烧成工艺来分

1、中性——还原类。

2、氧化——还原类。

十、从钧瓷审美来分

1、极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并有诗情画意,灵性寄托者。

2、珍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鲜明,可收藏。

3、精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可欣赏。

4、礼品工艺完整,窑变成就一般者。

5、正品负有工艺缺陷,但不明显者。

6、次品工艺缺陷明显,不可入大堂之上的。

注:工艺存在稍微缺陷,但窑变尚可时,当退一级。

十一、从工艺方面分

1、特级工艺完整,窑变呈景。

2、甲级工艺完整。

3、乙级工艺缺陷存在,在50公分外,不明显者。

4、级外工艺缺陷存在,但不同时具备三处者。

5、残品工艺缺陷,超过三处以上者。

十二、从足部处理方面分

1、满釉支钉烧钧瓷

2、满足垫饼支烧钧瓷

3、圈足支烧钧瓷

4、圈足满釉支烧钧瓷

5、半釉钧瓷

6、无釉钧瓷

十三、从底款方面分

1、无款钧瓷

2、数字款钧瓷

3、殿名款钧瓷

4、姓氏款钧瓷

5、窑厂款钧瓷

6、题款钧瓷

十四、从底款设计上分

1、阴刻式

2、阳刻式

3、印章式

4、印纸式

5、钤印式

十五、从铁足成否来分

1、本色无釉呈铁足

2、施酱底釉呈铁足

3、本色无釉,非铁足

十六、从修饰部位上来分

1、口饰

2、颈饰

3、腹饰

4、足饰

十七、从修饰方法来

1、附饰

2、阴饰

3、无饰

十八、从大小尺寸分

小件20公分以下,中件45公分以下,大件60公分以下,超大件,80公分以上,特型180公分以上。

十九、从功能上分

1、实用类

2、审美类

3、兼具类

二十、从摆放位置分

1、壁挂类

2、架柜类

3、厅堂类

总之钧瓷的分类,是认知、研究钧瓷的有效途径,把握了这些,可能会尽快地上升到一个层次。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淮北民间工艺奇葩——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曾被学者称为“中国近现代四大彩陶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既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为美术、陶瓷、文物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关注。2005年,“界首彩陶”幸运地被安徽省推选为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界首彩陶的产区分布

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即: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前计窑、朱窑、尹窑、高窑、盆张窑、田窑、沈张窑、韩窑、王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的工艺陶瓷厂,现为彩陶的主要生产地。

界首彩陶的历史渊源

界首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豫皖交界处,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河穿境而过。因地处中原要冲,人杰地灵。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相互交流的门径,从而使当地的民间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界首彩陶工艺起源的年代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在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发现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图3),为我们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徐州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最晚出现在宋代。另外,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河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据《元史·河渠志》记载:黄河泛滥影响颍河是在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年)。当地窑工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建国初期,界首彩陶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著名窑工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使得他们的绘画、制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54年,卢山义先生组建了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1954年,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刊登了卢山义先生制作的三彩“刀马人”酒坛的照片,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其作品,卢山义先生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与紫砂艺人顾景舟等大师齐名。“文革”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彩陶也迎来了一个艺术的春天。界首工艺陶瓷厂在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釉、玫瑰红釉等,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窑温达1000度c左右),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产品远销东欧、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卢山义先生的“三彩刻花缸”还于1984年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如今,界首三彩刻划陶已集中在界首市工艺陶瓷厂统一生产,而原产地田营镇的“十三窑”只有少数的村子还在烧制,并且多以单色的日常生活用器为主。

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

界首彩陶所用胎土系本地盛产的黄胶泥,用此土制作的陶胎,质地细密。在刻划工艺上,界首彩陶吸收了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为了适应这种风格的需要,必须在胎面上施以两层化妆土(其中能产生赭色即绛红釉色的粉色化妆土为本地所独有),这样才能在刻划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色彩对比。在刻划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剧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其中以卢山义的“刀马人”最具代表性。

界首彩陶的制作工序:

1.练泥:陶土经过精选、粉碎、水中浸泡后,手工搅拌成均匀、柔软、细腻的胎泥。然后揉泥,经过多遍揉和,使之稀稠适度、软硬适中。

2.制坯:置于成型轮上进行手工拉坯成型,然后放在通风处阴干,并经常用木制拍底板拍打胎底,防止鼓起。待胎体半干时,再进行修整,修至胎体圆整表面光滑为止。

3.刻划:胎制成后,先分两次施粉、白两色化妆土(粉色在下,白色在上),再用竹签刻划出花纹,然后用刮刀剔去花纹以外的部分,露出第一层化妆土,作为花纹地子(有的补填彩釉),第二层为花纹纹饰。

4.烧制:待刻划完毕后,陶器就可以入窑烧制了。装窑前要先用小火去除窑内的潮气,方法是在炉膛内从下至上依次放上麦秸秆、树枝和煤,点燃,直烧到烟囱口不冒烟,则说明潮气已排完。因为界首陶器是釉陶,其烧制过程要分为两个阶段,即素烧和釉烧。

素烧出窑后是砖红色的刻花陶,其烧制温度一般最高达700—800℃。素烧后的陶器挂釉后才进行釉烧。一般在含铅釉料中要加石英粉,以增加釉面的亮度。因石英粉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所以界首彩陶的釉也称硅铅釉;另外还要加一些粉土,以增加器壁和釉料的结合度,防止“飞铅”,然后晾一至两小时后就可以釉烧了。入窑后每件陶器都要罩上陶制的匣钵,防止土窑中的煤烟杂质污染了器物表面。釉烧用火由小至大,逐渐加温两天两夜,最高烧制温度可达到1000—1050℃。上面提到的“粉土”,是挂在泥坯表面的一层灰色粉状土,它和“白土”都起“陶衣”的作用,即增力口釉料和泥坯的结合力,使釉料不至于在烧制过程中剥落,并填补坯体的气孔、凹点和其他瑕疵,掩盖胎体的不良呈色等等。“白土”较“粉土”质地更加细腻,烧出后呈浅黄色,而“粉土”加石英粉烧出后呈绛红色,因此,经刻花剔地后烧制而成的界首陶器就具有了“红地白花”的独特风格。

界首彩陶的艺术特征

界首彩陶工艺长期浸淫于淮北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划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基本艺术特征。

器型古朴厚重。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其性软,可塑性较强,烧制出的陶器胎质细腻,胎体厚重。在器形上吸取了青铜器、瓷器的造型,更显古朴。

刻划简洁生动。在创作题材方面,清代以前多以花草鱼虫为主,清代中晚期出现了以传统戏曲人物为主题的内容。在工艺上,吸取了乡土气息浓厚的当地民间剪纸和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模印、刻画、剔花和彩绘等工艺,画面生动传神。

釉色流光溢彩。界首彩陶在着釉方面吸取、借鉴了唐三彩的工艺风格,在一层透明铅釉上稍稍地淋上几滴彩釉,经烘烧后局部流淌交融,产生浮云入梦般的艺术效果。界首彩陶的着色剂用料也比较独特,除了以铜和铁为着色剂主料外,还加入了石英粉。石英粉在烧制过程中与化妆粉土发生反应,使主体釉色呈现绛红色,与白色化妆土对比,形成了界首彩陶“红地白花”的独特风格。

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界首彩陶艺人主要受民风民俗的影响,以身边的万事万物为创作题材。在创作中更注重取其神意,而不拘泥于外形。比如在“十三窑”比较流行的三彩刻划鱼盆,注入水后,在水波的荡漾之中,盆里刻划的鱼像活了一样在水草中游动,难怪颍河两岸流传着“鱼盆圆又圆,出在沙河(颍河在界首的俗称)南,有人买了去,富贵万万年”的民谣。从中也可以看出界首彩陶在艺术表现上,迎合了老百姓追求富贵吉祥的心理。在实用功能方面,界首彩陶的器形多为圆腹外鼓,且内外施釉,适合于老百姓作日常盛储器皿之用。这种艺术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也反映出淮北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浅谈钧瓷工艺


钧瓷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她以神奇的自然窑变耸立于众瓷之首,她的造型线条流畅,红中透蓝,润莹剔透,五彩渗化,开片声清脆悦耳,器物以出现自然意境为佳,历代君王,侯爵倾心赏析。

钧瓷工艺技术要求极其严格,某些关键环节如釉料配方和原料比例被代代口耳相传,成为不宣之秘,但有些简单平凡的工艺亦同样重要,同样对钧瓷作品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制作一流的钧瓷,首先应选用最佳的原料,原料经风吹日晒,雨淋滋润软化陈腐后,利用碾磨粉碎,筛网过滤,池中澄泥,然后将钧泥反复拍打,搓揉,才能达到要求的钧瓷,制作的作品胎质细腻坚实,极易变形。

制瓷,传统制作钧瓷主要以手拉坯为主。拉坯是靠轮盘转动,利用双手挤,压,拉,的力量,使钧泥变正自己要求的器物,此种方法可千变万化。拉坯,首先将泥千拍万打后再双手反复揉搓,排出泥中之气体,增强瓷泥的韧性和柔顺程度,揉成泥柱后,双手抱泥,对准轮心定泥,使泥和轮盘同心转动。将泥柱拉成要求的器物尺寸后,干燥,待可修整时进行修胚,修胚时应保持原有器物的线条流畅,表面光滑,修整完毕进行烘干。

素烧,将烘干的坯子装入窑炉中进行素烧,让坯体充分脱水,增加其质密坚实性。素烧点火起始升温不宜太快,以免胚体烘干时湿干不均造成炸裂。待550℃--600℃后封闭窑门,加快升温速度。温度升至1000℃左右时住火,合闭闸板使坯子上下均温。

施釉,将素烧后的坯子(俗称胎子)从窑炉中取出,冷却后才能施釉,施釉可分为喷釉法和浸油法两种,钧瓷施釉一般采取浸油方法较多,浸油施将釉子注入容器内调整好浓度,将胎子按入容器内,使胎子充分浸人釉中取出,胎子再釉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施釉工匠可根据操作经验定夺,施釉后再次烘干。

釉烧,将烘干后的釉坯装入窑炉内点火,起初升温速度不宜过快,应用小火烘烤,缓慢升温,使坯体及窑内的水分充分挥发,不致于产品因气体膨胀导致炸裂火滚釉。这一阶段再500℃以前即能完成,封闭窑门。待温度升至1040℃时开始还原,还原气氛的形成主要依靠人控制燃料程度来实现。即通过窑内空气的进入量,使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产生CO气体,实现窑内的还原气氛,使油料中的着色物CUO达到还原状态,待温度升至1180℃左右时,转入轻还原阶段,此时,釉面更加光亮,这一阶段严格防止氧化产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待温地升至1280℃以后转入氧化阶段直至住火,开放闸板,打开窑门,保证产品的鲜艳程度,还原阶段可称为整个工序的重中之重,俗有”生在成型,死在烧成“之说。

中国人常用”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等词来形容精美绝伦的钧瓷珍品,每一件钧瓷作品都凝聚这工匠师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是人类利用打自然所赋予的先天条件和时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人间奇迹。

景德镇市将举办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赛


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展示景德镇市民间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景德镇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赛暨首届景德镇市民间工艺美术家评选活动即将启动。

此次参赛要求作品构思独特、时代感强,具有鲜明个性、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民间民俗、民间工艺历史传承、世家的工艺品,作品材质运用新颖,具有民俗性、观赏性。作品分类评审,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定,评审委员会由市民协组织民间艺术家、民俗专家、民间文学专家组成,并同时聘请知名艺术家担任评审顾问。大赛设特别奖、金、银、铜、优秀奖等五个奖项。凡获得特别奖、金、银、铜奖者可作为评选首届景德镇市民间工艺美术家条件并推荐加入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参加中国民协举办的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师等荣誉称号评选;获奖作者还可申请加入景德镇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大赛送展时间为2009年9月10日——2009年9月14日

展出时间为2009年9月16日——2009年9月22日。

作品征集及展览地点:景德镇现代陶瓷馆(国贸广场16号楼三楼)。

联系人:余昌华13030507760江春13307988239黄嗜墨13030513386。

附:参评作品范围

1、陶瓷工艺:传统绘画陶瓷书法综合装饰雕塑釉色绘画瓷偶

2、木制工艺:木雕画木制微雕根雕根书木偶木雕书法傩面木雕人物及木制其他工艺

3、竹制工艺:竹制绘画竹制雕刻竹雕书法竹编工艺

4、民间工艺:剪纸奇石盆景石雕皮影布贴画纸塑刺绣绒线编织泥塑编织画年画玻璃画水彩画木板画及其他各种材质的工艺品民间集邮

5、灯彩工艺:官灯龙灯纸扎生肖灯民俗灯传统喜灯及其他工艺灯

其它事项:

1、参评作者每人可送1—2件作品,凡获首届景德镇市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作品由承办方收藏1件,其它作品退还作者;

2、评审费、报名费每人100元

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将在烟台举办


陶瓷文化 博大精深

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将于8月26日——30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

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传承、交流、合作、发展”,展会时间为5天,规模为1000个国际标准展台。将进行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展销;第十届“山花奖”评选活动;中国民间工艺品发展高峰论坛;“烟台神韵”艺术表演活动等。并将进行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银、铜、优秀奖,最佳、优秀组织奖及展台奖评选、颁奖活动。

据烟台文联主席孙光辉介绍,本次展会是烟台市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文化展会活动。参展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民间工艺品的各个类别,省级以上大师的作品奖成为本届展会的主流。还有俄罗斯、越南、韩国、缅甸、埃及等部分国家的展台。

参展的作品不乏工艺品强势品牌,如:景德镇预定了80多个展台,将给展会带来3大亮点:一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部分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作品展;二是现场漂染、现场烧制,让观众感受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瓷乐表演,用天籁之音表现陶瓷艺术的风采。福建省已预订48个展台,参展作品有玉雕、木雕、瓷器、漆器等各个类别,林林总总。遥远的西藏将带来唐卡等极具民族性的工艺品。

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是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举办的,自2002年以来,先后在北京举办过4届。

瓷器工艺


工艺

原始素烧瓷 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灰陶。

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但由于器表无釉,所以叫它为“原始素烧瓷”。( 西周 原始瓷豆 )

青瓷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 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明初 龙泉窑青瓷雕缠枝莲花觚)

黑瓷 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成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黑瓷是东汉时期的创新产品,产地在南方。当时浙江的上虞、宁波窑即烧制黑瓷。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东汉中晚期也有黑瓷出土。东晋之后,北方才开始烧造黑瓷。(唐 瓣口黑瓷水注)

白瓷 白瓷和青瓷、黑瓷,都是同一种原料烧造的。因为所有的制瓷原料,都含有一定量铁的成份。含铁的坯和釉,经过还原焰焙烧后,,便呈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的干扰,便能烧出白瓷。

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较为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隋代白瓷有较大的进步,胎质更白,釉面光润,胎釉均无泛青、闪黄的现象。唐代邢窑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

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明中 白瓷八方执壶)

青白瓷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所以叫青白瓷。有称影青瓷,也有叫它隐青、映青、罩青的。

一般认为,青白瓷在五代是开始创烧,成熟于北宋中期,宋代已形成风尚。“假玉器” “晶莹如玉”可说是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恰切形容。 景德镇是宋代的名窑之一,由于它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优越,其产品集中的代表了宋代的制瓷水平。青白瓷无疑是景德镇一项新的发明。( 南宋 影青观音坐像)

甜白瓷 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便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其秀美清丽的暗花刻纹和印纹之上,在罩以光洁透亮的釉,便有一种 诱人的美,并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这种胎薄釉莹的白瓷,便叫甜白瓷。

甜白瓷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而整个明代一直没有间断。甜白瓷在宫廷是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民间则多用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宣德 甜白釉暗花莲纹碗)

素瓷 凡是在釉上釉下都不加任何色彩、也不绘制任何有色的图案花纹的瓷器,统称素瓷。虽然用色彩装饰陶瓷在我国已由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明代以前,瓷器的主流还是素瓷;到了明代,彩瓷才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人以此把中国瓷器的发展分为两大时代,明以前为素瓷时代,明以后为彩瓷时代。(宣德 白釉碗)

彩瓷 从广义角度说,彩瓷应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等,但从习惯上所说的彩瓷,则是指瓷器釉上加彩而言。 以彩色装饰瓷器起源于晋。西晋晚期,南方已开始用褐色斑点来装饰青瓷;东晋以后,南方普遍采用;隋唐袭用,并有所发展。宋代已出现釉上的“宋三彩”;元代则创造了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

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场。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在明青两代,他们对釉上彩的配方又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并有了一系列的创新。 (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浇)

同时,白瓷质量的提高,也对彩瓷的兴起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了细腻洁白的白瓷作底,以红、黄、绿、蓝、紫、黑、金种种彩色绘制的画面,才能充分显示它的诱人的绚美和巨大的吸引力。

明代彩瓷的兴盛,可谓是瓷业装饰工艺的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从此,我国瓷苑便出现了一个彩色缤纷、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同时,它也使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色釉瓷逐渐退居次要的位置,并使一些历史名窑(如磁州窑、龙泉窑等)从此一蹶不振。 (康熙 青花釉里红折枝花卉纹石榴尊)

彩绘瓷 在釉上、釉下绘制各种色彩的图案、画面以作装饰的瓷器,谓之彩绘瓷。西晋晚期的褐釉点彩,首开彩绘瓷的先河。隋代已使用黑彩点画瓷俑的眼睛、眉毛、头发、衣褶、剑鞘和镇墓兽爪;有的还在瓷器底座的莲花图案上,涂以红、黄、绿、黑、白等各种颜色。宋代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已很有名气;而磁州窑釉创造了用毛笔蘸彩料,在已烧好的瓷器釉面上,绘制了简单花纹,然后加以彩烧。到了明代,彩绘瓷变成了瓷坛主帅了。(乾隆 粉彩莲座法器)

碎器 有些瓷器在焙烧时,由于温度的骤变,会发生釉裂的现象。浙江哥窑首先掌握了这个规律,运用自然裂纹作为瓷器的装饰;这种瓷器称为碎器。

碎器胎薄色黑,俗称铁胎或铁骨;釉面坼成并列状或网纹状开片。开片大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开片小的叫鱼子纹。有的在紫黑色裂纹中又有金黄色丝状细纹,叫做金丝铁线、鳝血。碎器釉色有奶白、粉膏、灰绿、和奶酪黄等,也有米白而影红的。 (南宋 哥窑酒杯)

薄胎瓷 薄胎瓷,指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通常又称脱胎瓷,是形容它薄倒几乎没有胎的程度。据文献记载,明万历时吴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只见透明的釉,而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以看见手指上的螺纹。

“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这两句古人咏薄胎瓷的诗句,形象的描绘了这种瓷器之薄。

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

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问津的。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龙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级民窑也能烧造了,并有了薄胎瓷、卵幕杯、流霞盏、皮蛋盅等专用名称。器形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酒具之类。薄胎瓷,已不是或主要不是作为使用瓷,而是以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的身份崭露瓷苑,蜚声中外

绞胎瓷 所谓绞胎瓷,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坏,制作成型;于是瓷胎上便出现了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朵朵鲜花。在经施釉焙烧,便是绞胎瓷。

绞胎瓷创烧于唐代。陕西、河南的唐墓,都有过这类瓷器出土;在巩县唐窑窑址,还曾发现绞胎瓷小花枕的残片。宋代以后,绞胎瓷的烧造便终止了。

你必须要了解的瓷砖工艺分类


选择瓷砖的时候大家一定发现了瓷砖根据工艺也分为几大类,那么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瓷砖工艺分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够逐渐提高家居生活的品质,甚至进一步实现精品生活。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瓷砖工艺分类,那么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大家就和小编多多了解一下吧。

瓷砖分类按工艺分为:仿古砖、釉面砖、通体砖、抛光砖、玻化砖、陶瓷锦砖。

抛光砖:

抛光砖就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处理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通体砖而言,抛光砖的表面要光洁得多。抛光砖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抛光砖易脏,防滑性能不很好。

玻化砖:

这是一种高温烧制的瓷质砖,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玻化砖比抛光砖的工艺要求更高。要求压机更好,能够压制更高的密度,烧制的温度更高,能够达到全瓷化。玻化砖就是强化的抛光砖。表面不需要抛光处理就很亮了。能够更耐脏。抛光砖和玻化砖都比较漂亮,耐磨性高,一般用于客厅。

釉面砖:

在胚体表面加釉烧制而成的。主体又分陶体和瓷体两种。用陶土烧制出来的背面呈红色,瓷土烧制的背面呈灰白色。釉面砖表面可以做各种图案和花纹。比抛光砖色彩和图案更加丰富。因为表面是釉料,所以耐磨性不如抛光砖和玻化砖。

釉面砖的鉴别除了尺寸还要看吸水率。一般好的砖压机好,密度高,烧制温度高,吸水率也就小。釉面砖一般用于厨房和卫生间。色彩图案丰富,防滑性能好。釉面砖一般不是很大,但是可以很小,比如马赛克。目前的家庭装修约80%的购买者选此砖为地面装饰材料。

仿古砖:

不是我国建陶业的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仿古砖是从彩釉砖演化而来,实质上是上釉的瓷质砖。与普通的釉面砖相比,其差别主要表现在釉料的色彩上面,仿古砖属于普通瓷砖,与磁片基本是相同的,所谓仿古,指的是砖的效果,应该叫仿古效果的瓷砖,仿古砖并不难清洁。

唯一不同的是在烧制过程中,仿古砖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高,数千吨液压机压制后,再经千度高温烧结,使其强度高,具有极强的耐磨性,经过精心研制的仿古砖兼具了防水、防滑、耐腐蚀的特性。仿古砖仿造以往的样式做旧,用带着古典的独特韵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为体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厚重,仿古砖通过样式、颜色、图案,营造出怀旧的氛围。

陶瓷锦砖:

又名马赛克,规格多,薄而小,质地坚硬,耐酸、耐碱、耐磨、不渗水,抗压力强,不易破碎,彩色多样,用途广泛。

通体砖:

这是一种不上釉的瓷质砖,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一般所说的“防滑地砖”大部分是通体砖。由于这种砖价位适中,颇受消费者喜爱。

瓷器工艺杂谈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

五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在炉中以低温二次烧成。

建党九十周年庆典瓷·和谐盛世手绘釉下五彩花瓶

粉彩:瓷器釉彩名。是受康熙五彩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釉上彩新品种,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较丰富。由于感觉上比较柔软,故又称软彩。

料彩:清代景德镇用珐琅料所绘彩瓷品种。色料一般为红蓝二种,均淡雅柔润。料彩始于雍正朝,盛行乾隆时,嘉庆、道光年间仍有少量生产。

祭红:瓷器釉色名。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以高温烧成的鲜红色泽。因为色泽深沉,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故叫“祭红”。

祭蓝:又称霁蓝,瓷器釉色名。是在石灰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而烧成的蓝色釉。

矾红: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的低温红釉和红彩。红釉和红彩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

反瓷: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入窑熔烧的一种瓷器。

开光:瓷器上构成圆型、长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在其内绘画,谓开光。

笑:象牙上自然的开裂俗称为“笑”。

浅降彩: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文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始流行。

瓷砖特性、分类和工艺质量标准


瓷砖特性

尺 寸:产品大小片尺寸齐一,可节省施工时间,而且整齐美观。

吸水率:吸水率越低,玻化程度越好,产品理化性能越好,越不易因气候变化热胀冷缩而产生龟裂或剥落。

平整性:平整性佳的瓷砖,表面不弯曲、不翘角、容易施工、施工後地面平坦。

强 度:抗折强度高,耐磨性佳且抗重压,不易磨损,历久弥新,适合公共场所使用。

色 差:将瓷砖平 於地板上,拼排成一平方公尺,离叁公尺观看是否有颜色深浅不同或无法衔接,造成美观上的障碍。

瓷砖比较

1.瓷质砖的六大优势

低吸水率 吸水率低,仅为0.08%以下,比欧洲标准及天然石材低5-30倍,常年使用,绝无变色,不留痕迹始终如新。

高耐磨 系统高温烧制而成,莫式硬度达到8级,耐磨性为 10%)。

1、尺寸偏

瓷砖的尺寸包括边长(长度、宽度)、边直度、直角度和表面平整度。尺寸偏差是指这些尺寸平均值对于工作尺寸的允许偏差。

①.边长是瓷砖的长度和宽度尺寸指标。

②.边直度是反映在砖的平面内,边的中央偏离直线的偏差。

③.直角度是指瓷砖四个角的垂直程度(将砖的一个角紧靠着放在用标准板校正过的直角上,测量它与标准直角的偏差)。

④.边弯曲度——砖的一条边的中心偏离该边两角为直线的距离。

⑤.表面平整度是由瓷砖表面上的三点来测量的。

a.中心弯曲度——砖的中心偏离由砖4个角中3个角所决定的平面的距离。

b.翘曲度——砖的三个角决定一个平面,其第4个角偏离该平面的距离。

2、表面质量:

优等品:至少有95%的砖距0.8米远处垂直观察表面无缺陷。

合格品:至少有95%的砖距一米远处垂直观察表面无缺陷。

为装饰目的而出现的斑点、色斑不认为是缺陷。

(缺陷一般指:如抛光砖黑点、针孔、阴阳色、缺花、崩角、崩边等。釉面砖还有落脏、针孔、熔坑等)

3、物理性能

①.吸水率:它是指陶瓷产品的开口气孔吸满水后,吸入水的重量占产品重量的百分比。国家标准规定吸水率≤0.5%的称为瓷质砖,(平均值不大于0.5%,单个值不大于0.6%,)吸水率>10%的为陶质砖(陶质砖的吸水率平均值为e>10%、单个值不小于9%,当平均值e>20%时,生产厂家应说明)。

②.强度:

a.瓷质砖:厚度≥7.5mm,破坏强度平均值不小于1300n 陶质砖:厚度≥7.5mm,破坏强度平均值不小于600n

b.瓷质砖断裂模数平均值不小于35mpa,单个值不小于32mpa,陶质砖断裂模数平均值不小于15mpa,单个值不小于12mpa

③.抗热震性:经10次抗热震试验不出现炸裂和裂纹

④.抗釉裂性:有釉陶瓷砖经抗釉裂性试验后,釉面应无裂纹或剥落。

⑤.光泽度:抛光砖的光泽度不低于55。(光泽度是衡量抛光砖烧结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光泽度越高,烧结致密性越好)

⑥.耐磨性:无釉砖耐深度磨损体积不大于175mm3

⑦.小色差:经检验后报告陶瓷砖的色差值。色差分两种,一种是单件产品自身上的色差,一种是单件与单件之间出现的色差。前者出现的几率很小,而后一种色差较为常见。总体上说,轻微的色差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不同时间生产出来的产品,色调总是容易发生细微的变化,这与原料变化、配比时计量偏差、烧成时温度、烧成气氛波动等,甚至与气候的改变都有关。所以工厂对出窑产品都要进行“色号”分拣,以保证同一批次产品的色调相同或基本相同。

物理性能质量指标还有:抗冻性、耐磨性、抗冲击性、线性热膨胀系数、湿膨胀、地砖摩擦系数等。

4、化学性能

①.耐化学腐蚀性:包括耐低浓度酸和碱,耐高浓度酸和碱,耐家庭化学试剂和游泳池盐类。

②.铅和镉的溶出量:(略)

5、放射性和3c认证

国家标准gb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规定了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放射性比活度的限量和试验方法。

2005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吸水率≤0.5%的瓷质砖进行强制性放射性检测。瓷砖生产企业必须通过此认证才允许产品销售,即所谓的3c强制认证。釉面砖、广场砖由于吸水率都大于0.5%,所以不属“3c”认证范畴。

装修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ira≤1.0(内照射指标)和ir≤1.3(外照射指标)要求的为a类装修材料,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民间工艺—瓷器工艺—钧瓷的分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民间工艺—瓷器工艺—钧瓷的分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