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 导航 >

玉香囊玲珑 山水画悠远

玉香囊玲珑 山水画悠远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金丝玉玛瓷砖 如何鉴别玩玉款瓷器

2020-07-16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核心提示

6月18日,在龙祥宾馆大河鉴宝活动基地内,大河鉴宝再次“开锣”。新朋老友“如约”而至,带着自己珍藏的宝贝,争着让专家“过过眼”,气氛如同以往每次鉴宝一样,依旧很热烈。在这次鉴宝活动中,春秋时期的青铜戈、清中期双面镂雕的玉香囊、金元时期的加彩佛像、民国谈云观的山水画,让鉴宝专家们眼前一亮。这些宝贝的保存完整、做工精绝和存世稀少,更令人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一位老先生从桌脚下“拯救”来一件新石器石杵,虽然目前市场价不高,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却很高。对此,专家表示,收藏不能只看价位高低,藏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样重要。

宝贝一 民国谈云观山水画

点评专家:书画鉴定专家刘照渊

这幅山水为谈云观所画,谈云观(1909-2002),号霞客,又称“虚白斋主”。不论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谈云观皆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尤以泼彩山水、墨龙最精。他博采众长,广泛研习古今各流派的绘画特点,传统绘画功力深厚,技法精严。同时在绘画中又能糅合西画的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海派画坛上独树一帜。这幅《淡淡春阴锁碧峰》的山水中堂,纸本,采用传统画法,画工十分精湛。

专家估价:4万元。

点评理由:画工精湛,品相完好。

宝贝二 清中期双面镂雕荷花纹玉香囊

点评专家:玉器与杂项鉴定专家张保龙

这件女式玉香囊长2.9厘米,宽1厘米,高3.3厘米,和田青白玉材质,玉质温润细腻。整体作花篮造型,分盖儿和身两部分。除侧面为光素外,正背两面均镂雕满工纹饰。盖儿上镂雕卷草纹,身上镂雕荷花纹,花、叶之间用细碎的卷草纹点缀连接。纹饰满密精细,玲珑剔透,镂空的枝梗草叶蜿蜒勾连,仅有三分之一毫米粗细,掏膛后的香囊壁薄如蛋壳,平面与垂直切割面的夹角锋利如刃,雕琢难度极大,堪称鬼斧神工。

玉香囊是古代贵族女子随身佩带的名贵香具,系之既具提神、驱邪、留香、清新空气甚至传情达意之作用,又能体现君子名士清新雅洁之风,十分稀贵。

专家估价:5万~6万元。

点评理由:工艺精绝,存世稀少。

宝贝三 金元时期加彩佛像

点评专家: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

此物为禹县扒村金元时期产品,高15厘米,底座宽4.5厘米。扒村位于禹县城北,是禹县最大的古窑址,属于磁州窑系。扒村烧造产品丰富多彩,有三彩之精、加彩之美之说;有红如朱、白如蜡、黑如漆、绿如翠之美;善于利用白色化妆土做到了粗料细做,精益求精。此佛像集以上特点于一身,器型完整,色彩美丽,十分稀有。

专家估价:3万元左右。

点评理由:器型完整,十分稀有。

宝贝四清中晚期青花花鸟纹赏瓶

点评专家:李卫国

这件赏瓶高16厘米,口径5厘米,瓶身绘有花卉鹌鹑图案,构图简洁,立意清新,青花发色厚重平稳,胎色洁白,手感极佳,应为当时文人案头观赏之物。

专家估价:3000元。

点评理由:品相完整。

宝贝五 春秋时期青铜戈

点评专家:钱币与青铜器鉴定专家于倩

青铜戈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横刃长柄的冷兵器,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车兵作战的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格斗兵器。青铜戈不但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而且能钩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在构造上,青铜戈由戈头和长柄两部分组成。这件戈头为青铜质,高9厘米,宽17.2厘米,生坑绿锈。援呈三角形,有中脊;胡有三个长方形穿孔,平内,中部有一长方形穿孔,用以穿系皮条将戈头捆扎在柄上,保证戈头在实战中不脱落;内和援之间有长阑,可以使胡与柄结合得更牢固。

专家估价:1万元。

点评理由:存世稀少,保存完整。

宝贝六 明代马上封侯青铜摆件

点评专家:于倩

此摆件长4.5厘米,宽1.4厘米,高4厘米,青铜材质,遍体绿锈。造型为一匹骏马,身上骑着一只猴子,双手抱着寿桃在吃。工艺简约,风格粗犷,通过谐音寓意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马上封侯”、“迅速显贵”的美好愿望,体现了明清时期国人的民俗心理与民俗文化。

专家估价:2000元。

点评理由:寓意好,有文化内涵。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花玲珑盒 朵朵梅花藏玄机


青花玲珑盒

一位相交甚好的藏友从国外出差回来,说他在国外的古玩市场里淘回一件好宝贝,让我有空过去瞧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欣赏他淘回来的宝贝。藏友捧出一个锦盒,这只小盒高为6厘米,外径为8厘米,盒体上以六芒星的图形为底,配以朵朵梅花为点缀,盒盖上是同样的图案,五朵梅花像五片花瓣一样围绕在盖顶周围,组成了一朵大梅花。再仔细观之,盒身的梅花竟然暗藏玄机,每朵梅花的花心和花瓣处都有一个透亮的小圆点,这原来是只青花玲珑盒。

藏友介绍说,玲珑瓷起源于宋代,当时的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开始研制玲珑瓷器,到明代永乐年间瓷工们已经能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了。而玲珑与青花的结合,是在明中期,到清乾隆时期青花玲珑瓷进入鼎盛阶段。这只青花玲珑盒为明代民窑青花,能保留原配盒盖已很少见,再加上梅花瓣玲珑瓷工艺,风韵独具,是难得的收藏珍品。

他把小盒放在灯光下,玲珑处碧绿透亮,和淡雅青翠的青花花纹相映成趣,小盒釉面白里泛青,料色青翠欲滴,釉中有釉,花里藏花,玲珑和青花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果真是一件艺术佳品。

我欣赏良久总觉不过瘾,索性拍了几张照片保存下来,等空闲时刻,也能打开电脑,慢慢欣赏一番。如此好的宝贝,虽不是自己的物件,但能欣赏到也是收藏的一种快乐。

破解作伪古玉


一些黑心古董商为了提高玉器的价格,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将玉器作旧,现笔者将几种作伪方法揭示出来,以防藏友被骗上当。

老提油:据传甘肃的深山中有一种虹光草,将它捣成汁液,拌入少许瑙砂搅匀,再将新玉器浸入,用点燃的新鲜竹枝烘烤,草汁便渗入玉器纹理中,呈现出鸡血红色。

新提油:这个方法适用于含石质量较差的夹石玉,选红木屑或乌木屑入水,再将夹石玉放入浸泡,用火烘,汁液即可渗入玉器纹理中,含石处呈现红色或黑色。

伪石灰古:古玉中有一种俗称“鸡骨白”的玉器,这是由于子玉受地火所致。凡玉经火其色即变白,形同石灰,故俗称石灰浸。这种方法制成的玉,虽说颜色相似,但有火烧裂纹,而真的古玉是没有裂纹的。

羊玉:将活牛或活羊的腿部割开,把小件玉器填入缝合,经过数年之后,血液浸入玉中,冒充古玉中的红丝沁,但这种玉没有古玉温静,显得枯涩。

狗玉: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中并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有土花血斑。但与真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与雕琢的痕迹。

梅玉:选用质地疏松的玉质,如石性较重的玉或玉皮,用浓重的乌梅水烹煮,重复数次,疏松之地被乌梅水浸泡透呈现水浸痕,再用“提油法”上色,以仿造“水坑古”,但不如真古玉自然。

风玉:选用石性较重的玉质,用乌梅水加浓灰水蒸煮后,将玉器趁热放置于寒冷的风雪中,使质地坚硬的玉器冻裂出细如发丝的纹理,最后也用“提油法”上色,以冒充“牛毛纹”古玉。

叩锈:将玉器用铁屑与热醋拌和浸泡,再埋到潮湿的地下十几日,取出埋到大路下数月。玉器由于铁屑的腐蚀而形成深红色的橘皮纹,并带有不易消除的土灰斑。然而,这种假古玉的红色较浮,时间稍长土灰斑和红色均会消退。

晚清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玲珑碗


晚清瓷器已经跟清三代瓷器无论从工艺还是审美上都不能同日而语了,但是对于现在喜欢收藏瓷器的爱好者来说,晚期瓷器也算是古董了,尤其是官窑瓷器。这件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碗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工艺精湛,青花淡雅,纹饰生动形象,其中花瓣采用透雕填釉工艺,是研究晚清玲珑瓷制作工艺的重要实物瓷器。

晚清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碗高5.4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2厘米,外底书“康熙年制”四字行书款,是寄托款。这是清代人饪食用的瓷器。

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碗,敞口、弧腹、直圈足。碗内外满施白釉,内口沿绘草叶纹四组,间饰“工”形纹,内底双圈内绘花卉纹,外围环书描金“清白花香”四字,间书“卍”字。外口沿饰描金弦纹两道,其中绘菱形锦纹,外壁绘红绿彩花卉纹,花瓣透雕填釉,形成“米花”,胫部饰八宝纹。

玲珑曼妙:浅绛彩陶瓷画盘


在晚清浅绛彩瓷器中,有一种形状各异的盘子。关于她的名称,专家和学者们各有不同。《浅绛彩瓷画》的作者陈建欣先生称之为“什锦盘”,《谦益堂藏瓷》的作者熊中荣先生则称之为“博古器”,但更多的大众收藏者称之为供盘。而安徽黄山的晨欣先生则称之为画盘。本文依晨欣先生之说,把这种流行于同光年间极具文人气息的浅绛瓷盘称为画盘。在清同治以前,此类盘子以祭祀使用为主,当时民间多称之为供盘。在同治晚期,随着浅绛彩瓷的兴起,这类盘子的用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由单一的实用功能转变为陈设和实用功能并重。关于盘子的演变和用途,熊中荣先生作了精辟的论述:“此类器具为景德镇制瓷业所生产的最古老品种之一,是由商周时期祭祀时用以盛放食品之器具形状逐步演变而来。其形制多由长方体加以变形,诸如椭圆、六角、八角、菱形、荷叶形等多种多样。这种器具古朴醇厚,造型别致,在清代晚期非常流行,为寺庙、祠堂、会馆祭祀时必须用品。博古器因制作全凭手工,较之手工拉坯成型的圆器更见功夫。成型后看似粗糙厚笨,实则古风犹存,加上文人画师在其上作相得益彰之文人画,其别样的韵味就更加浓郁了。”安徽黄山的晨欣先生是一位徽学大家,对徽州近百年来的风土人情耳熟能详。据晨欣先生考证,在同光时期的徽州地区,此类盘子除了祭祀使用外,更多的是置于各家各户的厅堂之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家中都放有此类盘子用于观赏,当地人称之为“画盘”。另有研究者提出,一些形体适中的供盘可能作为文人雅士放在书案上盛放食物的一种用具,一边读书,一边品尝瓜子、水果之类的东西,画盘当时可能作为一种文房用具来使用。时下,也有的收藏者者把那些特别小巧的盘子称之为“笔舔”,看起来也有一定的道理。自收藏研究浅绛彩瓷以来,本人对画盘也情有独钟:一是喜欢她韵味别致、造型多样;二是创作此种器具的画师多为中早期浅绛画师,画意较好;三是价格较低,工薪族尚能承受。几年来,共觅得画盘100余块。在这些盘子上,中国画的三大传统画科山水、人物、花鸟都能见到,除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以外,程言、俞子明、任焕章、汪藩、汪章、罗旸谷、江栖梧、周子善、陈子常、徐善琴、梅峰樵、汪友棠等浅绛彩瓷绘大家都有作品存世。“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浅绛画盘上,身披蓑衣的钓翁比较常见。花鸟怡情。花鸟画是画盘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题材。从白阳山人陈淳的隽雅洒脱,到青藤老人徐渭的淋漓畅快,从华新罗精致的小写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夸张怪诞,瓷画师们用自己的笔恣肆挥洒浓丽清新的色彩,抒发心中的情感。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受画师籍贯和当时主流画派的影响,浅绛画盘上清幽素雅的南宗山水表现得最为突出,雄浑壮丽的北派山水几乎见不到踪迹,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程焕文。程氏的山水瓷画用笔细腻,奇峰林立,能够在很小的盘面上营造布局,山势随盘的形状而起伏,于方寸之间,展千里之势。而供职于光绪御窑厂的周子善笔下的山水用墨浅淡,山势平缓,给人以淡定的感觉。任焕章是浅绛画师中的多面手,其儒雅的人物造型历来为浅绛彩瓷爱好者所推崇。其典型的“竖点”山水技法也为大家所熟悉。画意精美之外,造型别致也是画盘的一大特点。除了熊中荣先生列举的椭圆、六角、八角、菱形、荷叶形外,还有罕见的寿桃形,树叶形,给人于赏心悦目的感觉。令人惋惜的是,这种浅绛彩画盘的流行时间非常短。从本人收集的画盘看,大都集中在光绪中早期。光绪晚期以后,此种器型大为减少。到民国年间,除了部分高足果盘延续了画盘的形状外,传统意义上的画盘已难觅踪影,这可能与工艺的进步和人们的审美习惯有关。传统的供盘用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下,而机器拉坯成型的圆盘成本相对较低,再加上民国以后人们更喜欢造型简洁的圆盘,画盘不得不悄然退出瓷器的大舞台。作为一种实用兼陈设器具,画盘上的文字和其他器型相比相对较少,在瓷板、琮瓶上常见的赠贺款在画盘上很少见,题款中的诗句也只是偶尔见到。这不但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其自身的文人味。但和其他器型不同,画盘的背面多有松、竹、梅等图案,又给画盘增添了几分雅致。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9.6cm,口2.2cm,足2.2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胭脂红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剂,所以又称“金红”。唐英撰《陶成纪事》中的“新仿西洋紫色器皿”、“西洋红色器皿”即指胭脂彩器。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名家画瓷渐成收藏新宠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方黎波2009年创作的瓷瓶《春江水暖》(李力 摄)

在中国艺术品的价值被深度发掘、价位一再冲高的2010年,收藏与投资的话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书画、玉器、钱币、珠宝等各个领域都有新生力量进入,而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瓷器,更是由于被业内公认为“硬通货”而广受追捧。但是,由于近年来瓷器的价格一再走高,收藏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投资和收藏的人将目光转向了当代名人瓷。而一些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也将触角伸入了“名家画瓷”的跨界合作当中。

瓷器价格一路飙升 投资收藏另辟蹊径  艺术并不仅存在于某一个板块,热爱陶瓷的人总能发掘新的领域——古瓷玩不起,我们可以从新的入手。当代名人瓷正是这样一个正在日益受到关注的热点。

所谓当代名人瓷,就是指民国时期一批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和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以及后来获得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名家作品。

在名人瓷备受关注的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不仅止于几万元的价位,一些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成交价不断出现,给名人瓷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就以1300万元成交。继其《三顾茅庐》系列之一于2005年卖出150万元之后,再次刷新了单件艺术陶瓷成交价纪录,被人称为“开创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千万元时代”的作品。该件作品的购藏者认为,当代艺术瓷有着巨大的升值空间。

事实上,早在2004年的时候,当代名人瓷就开始活跃,并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据专家介绍,从2006~2010年这5年时间内,当代名人陶瓷的价格增长了10倍左右。大部分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在当时可能只卖到7000~8000元之间,现在已经涨到了7万~8万元之间。从市场占有量方面来看,不论是在礼品市场,还是在投资收藏市场,名人陶瓷的销量每年也在以30%的速度增长。

专家认为,当代名人瓷的主要优势首先体现在工艺精湛上。从2009~2010年之间,陶瓷艺术的水准超过了历代的水平。因为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整个陶瓷业的发展,比如颜料、配釉等都趋向于标准化。同时,分工更趋细化,也使得工艺师可以集中精力搞创新。再加上烧制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陶瓷走向精品化。名人瓷的第二个优势在于可以保真。传统的陶瓷能在市场上流通的非常少,赝品可以说能占到60%。当代陶资则不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从价格发展和市场占有量的来看,当代名人瓷将是一个长期走高并且极具潜力的投资收藏领域。

投资收藏谨防代工 发扬光大仍需创新

然而,当代名人瓷并不是投资收藏的完美“避风港”或“保险箱”。随着其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不好的现象也正在慢慢出现。最让投资者头痛的莫过于“赝品”和“代工”。

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能够从大师处订到工艺品当然是一件幸事,但是随着大师们受关注程度的提高,“千金难求一瓷”的情况也日益显现,不少藏家手中有钱,但订不到心仪的作品。许多无良的商家也正是瞅准了这一空子,大量复制大师的作品,扰乱了市场。“瓷都”景德镇就曾经集中销毁过冒充大师作品的所谓“名人瓷”。买到“赝品”固然让人窝心,但如果从大师处订来的也不是真品,而是“代工”的作品,恐怕就更令人伤心了。而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这种“代工”现象给艺术陶瓷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需要从业人员尽快提高自律能力,否则会影响到市场的发展,打击收藏者的信心。

一方面是“赝品”和“代工”等现象扰乱了市场,另一方面是大师们满足于现状,鲜于创新。现在有不少大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重复同一件作品。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个人风格,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图进取,故步自封,在艺术方面没有更深的探索。其实艺术不应该是这样的,它需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不断创新。

而从收藏家的角度来看,也应该选择有个性的、有当代艺术风格的东西来收藏,这些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陶瓷艺术精品。

“名家画瓷” 探寻新路 “钱”景如何需要检验

说到创新,“名家画瓷”应该算得上是艺术陶瓷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从大的范畴来讲,“名家画瓷”也应该归属到“名人瓷”这一大类当中。只不过“名家画瓷”更注重绘画领域和陶瓷领域的名人之间的一种跨界合作,以求达到更深刻、完美的艺术境界。

艺术家对于艺术天生就有一种狂热的追求。林风眠、谢稚柳、陆俨少等美术界泰斗,就曾在10寸瓷盘上绘就了“仕女图”、“泼墨山水”、“青花山水”等名作,堪称是瓷品中的奇葩。

而事实上,“名家画瓷”并不局限于书画界的名人与陶瓷大师联手合作,许多其他领域的名人对此亦有所涉足。一些影视名人也曾尝试着在陶瓷上留下自己的“笔墨”。这种跨界的合作,在近年来的拍卖场上得到了不少藏家的追捧,拍出了不错的价格。比如范曾“老子演义青花画缸”的134.41万元、江宏伟”留得残荷听雨声釉上彩瓷瓶”的13.4万元、徐乐乐“陆羽品茶图青花笔筒”的10.9万元等。

对于这种合作,专家认为,陶瓷艺术和绘画艺术历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也必须认清一点,那就是搞绘画的人画得很有名,画陶瓷却不一定会很成功。因为从材料工艺方面来看,陶瓷绘画和纸面绘画是有本质区别的。很多美术家、画家在陶瓷领域还有学习的过程,并非所有名人画家来画陶瓷都能创作出艺术精品。

专家认为,如果为了一种商业目的,把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搞一个创作的话,只是个“拼盘”而已,缺少高尚的艺术性,因为艺术品是一种心态平静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但是,不论是哪一个领域的艺术家来合作,只要能发挥出自己的艺术特色,那都将会成为另一种形态的艺术品。

由此看来,“名家画瓷”是否能够成功开拓新的艺术品领域,实现艺术陶瓷的高品位跨越,还需要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作出抉择。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5.8cm,口径18.5cm,足径18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颜色釉

陶瓷造型: 笔筒

说 明: 清康熙

笔筒口底相若,直壁,平底。里施白釉,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以金彩描绘纹饰,金彩虽全部脱落,但迎光侧视,仍可见图案痕迹:一面有委角方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纹。另一面书苏轼《后赤壁赋》全文,文末书“己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及两枚圆、方闲章款。外底施白釉,中间有一周玉璧形涩圈。无款识。

使用整篇的著名辞赋来装饰笔筒在清代康熙朝达到了极盛,内容可见《四景读书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出师表》、《滕王阁序》等。大多是在笔筒上书写通篇文字,没有纹饰。此件笔筒不仅以金彩书写《后赤壁赋》全文,而且配有相应的山水树石小景,图文并茂,精美难得。落款所署“己丑”干支纪年,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时恰逢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在景德镇御窑厂督造,这对判断康熙时期乌金釉瓷器制作的具体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界画的兴衰沉浮


界画是随山水画发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画与山水画中有关的亭台楼阁、舟船车舆。其特点是,比例切实、工整细致、真真切切地再现所画对象。在中国画中,界画是最多保留当时生活原貌的画种,其意义突破了审美的范畴。研究界画不仅可以临习技法,而且可以探寻社会民情,领略文化习尚,陶冶审美情操。

熊国华陶瓷界画作品

界画在唐代成为时尚。宋代,由于统治者的喜好与参与,界画达到高峰,当然,这与宋代中国画的鼎盛分不开。不过,界画在元代受到当时盛行的“文人画”(文人画始于宋)的冲击,因为界画之工笔严谨、造型准确、尊重现实、不介入主观思想的创作宗旨与“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追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和画中意境的文人画的美学取向相矛盾。受元代绘画取向影响,“有明以来,以此(界画)擅长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笔,目界画都鄙为匠气,此派日就澌灭者”(清·徐沁·《明画录》),但没有因此终结而成为绝唱。明、清至今仍有坚守者,虽然为数不多,却让界画得到了传承。

界画历代都有名家:隋有展之虔、杨契丹,唐有李思训、李昭道,宋有郭忠恕、李嵩、赵伯驹,元有王振鹏、夏永。明清时期虽然界画已开始消退,但也不乏名家,明代的仇英,清代的袁江、袁耀都是界画高手。

展之虔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他的《游春图》虽然描绘的是“阳春三月贵族、仕女骑马泛舟、踏青赏春”的情景,但画中以墨线勾轮廓后填敷青绿色彩的山川屋宇,可谓精美妙绝。

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承展子虔画风,李思训以金碧青绿之浓重色彩描绘“九成宫”景象的《九成宫纨扇图》,可为精妙绝伦。

宋代界画第一人郭忠恕的界画在《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誉为“一时之绝”,被列为“神品”。他的传世作品《雪霁江行图》精妙入微地描绘了雪江上的两艘大木船及在船上劳作的船夫。画作以白描技法完成:描绘桅索时线条劲挺有力,根根桅索形、质都很真切,特别是最长的两根,因为受自身重力影响而稍呈下曲状的细微变化都被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描绘船体时为了体现木质,线条则表现得疏松灵活,弯曲穿插随兴而发,配以淡墨晕染,如真木船跃然纸上;处理天空和水面时只略勾几笔,以作浮云和水波,且以艳丽的色晕罩其上,营造出了水阔天空之感;船上正在劳作的船夫虽然画得微小,但姿态各异,动感十足。这幅一丝不苟完成的画作,无愧为界画精典。

帝王绘界画只有宋徽宗赵佶。宋徽宗画的《瑞鹤图》,虽然是为自己统治的时代歌功颂德,但对界画艺术进入高峰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瑞鹤图》绘十八对神态各异的丹顶鹤,翱翔盘旋于彩云缭绕的汴梁宣德门上空,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宣德门仅见脊梁,运用的是界画技法。殿脊上整齐排列的块块灰瓦、飞檐上只只瑞兽,以及檐下木质半拱的紧凑结构都清晰真切。

卷后有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都民无不稽首瞻望叹异久之,经时不散,迤俪归飞西北隅散。”感兹祥瑞,故作诗以纪其实。

“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瑞鹤图》卷后的题跋告诉我们,这是一幅记录史实的画作。其诗、书、画相融的构图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一幅文人画。我想,将《瑞鹤图》定义为有着界画风格的现实题材的文人画,应该切合实际。

北宋张择端为了歌颂太平盛世,在清明时节走遍京城汴梁的汴河两岸,创作了《清明上河图》长卷,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画中“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为世人展示了北宋大都市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方方面面的真实原貌,是一幅信息量极大的史画。

令人欣慰的是在界画少有人参与的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在珐琅彩陶瓷绘画的影响下,以珐琅彩绘制了记录雍正帝在圆明园的日常生活场景共十二幅,以春、夏、秋、冬四季排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画中的皇家园林和生活场景,真是令人神往。

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成员汪野亭也在瓷上以粉彩技艺创作了界画《湖山一望中》,同为“珠山八友”成员的何许人更是把清·袁江的界画《梁园飞雪图》移植到了瓷上。

自明代起,在国画里少有踪影的界画,竟然在瓷画里出现了,这是喜欢界画和陶瓷艺术之人的幸事。

笔者也喜欢绘界画,在瓷上临摹、创作界画好多年了。选择少数人坚持的画种,不是为了抢冷门,而是因为太喜欢沉淀了中国悠久历史的中华园林艺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代的园林建筑也应该有人来记录啊,虽然现在有电脑制作的三维设计图,但与用陶瓷装饰技艺绘制的意味不同。愿意以陶瓷技艺传承中国古老艺术一一界画,笔者希望界画能象宋代一样兴盛,愿为陶瓷界画的发展、兴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