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意瓷砖 > 导航 >

彩绘陶武士俑

彩绘陶武士俑

陶意瓷砖 古代彩绘瓷器大会 大理石瓷砖

2020-07-16

陶意瓷砖。

收藏机构: 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 左:高23厘米,右:高21.5厘米

生产时代: 南北朝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灰陶

陶瓷造型: 雕塑

说 明: 北朝(386-534)

首都博物馆藏。左:高23厘米。泥质灰陶。上有白陶衣,有红彩。明器。头戴武冠,敛下颌,上身内穿紧身宽袖衫(褶衣),外披裲裆铠,铠上有鱼鳞形甲片、上施朱红色彩。铠甲内衬厚实的裲裆衫。腰束带。下着裤管宽松博大的缚裤。身背箭壶,内盛数枝长箭。裲裆铠是南北朝时将士的主要装备,士兵与军官皆用。因其曾经被指定为武官甲制,结合起所戴之冠分析,此俑表现的应是一军官形象。右:高21.5厘米。泥质灰陶。上有白陶衣,陶衣上原有红彩已脱落。明器。站姿。头戴小冠,挺胸昂首,上身内穿圆领折襟左衽及膝褶衣,外着对襟窄袖套衣,腰束带,下着缚裤,双手垂于体侧,右手执物已失,左手持盾。盾为圭形,四周有凸起的边廓,中间有一条纵向凸棱,起加固作用。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战国彩绘陶鸭欣赏


【名称】:战国彩绘陶鸭

【类别】:陶器

【年代】: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0年)

【文物原属】:陪葬品

【文物现状】:现藏河南博物院

【出土时间】:1954年河南省郑州二里岗战国基出土。

【简介】:

通高30厘米,长34厘米。

陶鸭昂首张嘴,两翅作月芽形,尾部平直,双足呈扇形直立。双翅、尾部及双|足皆有榫头与腹部连接,可自由拆装。眼涂黄彩,口腔、下腹、双足涂红彩,羽毛以黑白相间涂染。

夏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地将艺术创造的才能投向青铜器的制作上,忽视陶瓷制作。这件陶鸭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为数不多的精美陶器工艺品之一。它的头与身部采用写实表现手法,而衔接上的双翅、尾与双足则省去细节采用了几何形的抽象表现手法。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形成了简与繁的对比,使陶鸭引颈鸣叫的主题更加突出。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

红陶高髻女立俑


红陶高髻女立俑,五代南唐升元七年(943年),高49cm。

女俑圆脸丰润,高髻,双手置于胸前。内着抹胸,外穿对襟大衣,衣外加云肩华袂,腰系丝带,长袖下垂,裳外微露出上翘的鞋头。

从其华丽的服装、雍容的气质分析,此女俑象征着一位地位相当尊贵的妇女形象。在塑造手法上,它继承了唐朝雕塑的优秀传统,如敷粉、施朱、面庞圆润等,依稀可见唐朝风韵。此女俑1950年出土于江苏江宁祖堂山南唐烈祖李昪的钦陵,所以其不仅是五代雕塑的珍贵遗存,也为我们研究南唐宫廷生活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撰稿人:冯贺军)

名词解释:

高髻

唐代妇女发髻十分丰富,有十几种之多。这件女陶俑发髻象单刀一样高高耸起,略微偏梳一侧,大概是文献中提到的偏梳髻。

中国古代用来代活人殉葬的偶人。始见于春秋时期,战国以后,殉俑之风日趋兴盛,清初以后消失。俑之质地以陶、木、石为主。形象有奴仆、乐舞态、持仪仗者等。传统考古学也将鞍马、庖厨用具、建筑模型涵纳其中。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昪

李昪(888—943年),五代南唐国的创建者。字正伦,徐州人。少孤贫,后为徐温养子,改名徐知诰。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即帝位子金陵(今南京),改年号升元,国号大齐。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笱南唐。

灰陶持锸男立俑(东汉)


灰陶持锸男立俑,东汉,高48.2cm。

出土于四川彭山崖墓。

陶俑头戴圆形笠帽,头发在脑后向上绾起。双眼微合,面部略带笑意。上身内穿圆领衣,外为两层右衽衣,外衣有缘,袖口挽起,腰中系带,下着裤,足穿布履。腰中垂挂环鼻刀,左手持箕状物,右手拄长柄锸,锸立于双足之间。

东汉陶器:泥质灰陶羊(东汉)

此类俑,有的称为工人俑,有的称为执箕铲俑,但对于此类俑的身份,则未见深入论述,我们推测可能与治水有关,这可以从其它出土文物中得到证实。四川都江堰与芦山出土的持锸石人皆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其中都江堰所出者与李冰像出土地相距只有几十米。李冰像刻铭提及有镇水三石人,那么都江堰持锸石人应为三石人之一。芦山石人头戴笠帽,衣饰与此件陶俑较为接近。这些石像与陶俑共同的特征便是手中都持锸。锸在古代除指缝补衣服的针以外,也作“臿”或“插”。《汉书·沟洫志》:“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注云:“臿,鍫也,所以开渠者也。”可知锸是开渠通水的工具。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富饶甲于天下,多依赖于水利。秦时蜀郡太守李冰治理都江堰,福泽蜀地,深受人民爱戴。此类治水人物形象的出现或是蜀地人民重视水利的一种反映。

古瓷品鉴:汉代彩绘茧形陶壶


茧形壶又称“鸭蛋壶”,因器型似蚕茧,又若鸭蛋而得名。茧形壶又像渔翁身上背着的一只鱼篓,因此又称“鱼篓壶”。此类壶式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是这时期一种形状独特的器物,在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苏、山东、甘肃等地都有出土,纹饰一般为彩绘流云、几何纹或暗刻弦纹,纹饰简洁又不失生动流畅,体现出汉代时期豪放的艺术风格。

“茧形壶”在古代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作为容器,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贮水、盛酒等;二是作为战时侦听器,战国诸侯争霸时期,诸侯之间相互竞争,战争频发,此壶可被埋入地下,将士们用耳朵贴在埋壶的地方,可以侦听远方敌军骑兵的实时情况,观测敌军动向,随时准备应战。

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件茧形壶(图1),通高35.5、口径13.7、腹径41、底径11.3厘米;呈唇口(图2)、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泥质灰陶,胎质细腻。壶身为横置蚕茧形,颈部饰有两周凸起弦纹。壶周身以红、白颜色为主的彩绘花纹,给人以古朴、庄重、鲜丽之感。这是一件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出土器物,为研究汉代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器物出土时为一对,形制、大小相同。这对茧形壶中的一件曾先后两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珍宝展”,到过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多个国家巡回展出,受到外国观众的广泛赞赏,对我国古代深厚的文化艺术为之惊叹。

陶制说唱俑


收藏机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大小尺寸:高51.6厘米、宽36.2厘米

生产时代:汉代

生产窑口或产地:其它文化

品种:其它陶器

陶瓷造型:雕塑

说明:东汉1954年成都羊子山出土,由西南博物院收藏,现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汉代艺术展厅。

巴蜀地区的说唱俑,是汉代陶塑艺术中尤具神韵,造诣极高的作品。三峡博物馆珍藏的这件说唱俑即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这位二千年前的民间艺人,袒裸上身,高耸双肩,左手抱鼓于腰,右手(握槌已掉)指着嘴角,眉飞色舞说唱正到精彩处。那俏皮、戏谑而极尽夸张之情态,将其娱悦谐趣,发挥至极。说唱俑形象即汉代的民间艺人“俳优”,多为矮胖身材的侏儒作谐戏表演,“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汉代的俳优表演有说有唱,有乐(鼓)有曲辞,已具古代戏曲艺术的诸多重要因素,其传承演变,对古代话本小说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将军俑(秦始皇陵兵马俑)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出土

高197厘米,陶质,此俑形体魁梧高大,头戴燕尾长完,身穿双层战袍,前披细密甲,昂首挺胸,两足分立,穿方口鞋,下有踏板,双臂微抬,双手自然相搭于腹前,右手在上,食指翘起,作按剑状。脸形长方,扬眉瞪目,鼻翼阔大,嘴微张,下颏略长,嘴上胡髭整齐,两腮留有短须,表情沉静庄重。冠戴、装束和服饰的描绘展示了人物的将军身分;面容、双手动作和体态的刻画,表现了人物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神态和大将风度。全俑整体感强,体面转折有力,局部处理精当;须发蓬松,铠甲坚硬,战袍厚重,脸与手骨骼清晰,肌肤似有强性,皆显出应有的质感。刻画细致的头部、甲纹、小臂衣纹、双手和双脚,位于俑像上、中、下三处,同塑作简约平展的胸肩、袍摆和小腿相间而布,形成一种紧中有松的节奏,而富有装饰性的胸前冠带和甲带又在这平稳的节奏中增添了几分变化。其整体造型好似立地铜钟,垂直线的左右对称均衡,上拢下放,两足持重均等,具有庄严稳定不可撼动之势,是秦俑中的佳作。

推荐阅读:跪射武士兵马俑(秦)

大食人俑(唐)


大食人俑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食人俑,唐,高28厘米。

俑头戴尖顶折沿帽,长脸,深目高鼻,满鬓胡须,其形象与《新唐书》卷二三八中记载的大食“男子鼻高,黑而髯”相吻合。俑身穿右衽衣,腰中系带,足登长筒靴,肩背行囊,手执水壶,身体前倾,作行进状。

大食是唐朝人对阿拉伯人的专称。唐高宗时,大食人打败波斯帝国,占领了伊朗高原,并于永徽二年(651年)向唐遣使朝贡。之后,两国通过丝绸之路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大食商人往来于陆路与海路,在做商品交易的同时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的西安、广州、泉州等地定居。唐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食人俑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唐朝与大食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天宝十年(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相战。此次战役由于唐朝的败绩而使大食兵掠走了大量中国俘虏,其中包括不少织匠、金银匠、画匠等,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多种中国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对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个作长途跋涉状的大食人俑是我们见证唐代丝绸之路上漫漫商队的一个缩影,形象而生动。

唐代女伎乐俑


过去的演艺人员叫艺伎,唐代的陶俑艺雕塑非常多,而且生动,我尤其喜欢故宫博物院里的女陶俑,有奏乐的陶俑、有翩翩起舞的,有坐着演奏音乐的俑雕塑,姿态万千,堪称艺术品。俑其实是中国古代用来代活人殉葬的偶人。始见于春秋时期,战国以后,殉俑之风日趋兴盛,清初以后消失。俑之质地以陶、木、石为主。形象有奴仆、乐舞态、持仪仗者等。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舞蹈大量涌入内地,促进了这一时期音乐、舞蹈的发展。唐乐舞不仅广泛吸收汉魏六朝以来传统乐舞之精华,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异域乐舞之神韵,别创新声。其独迈千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音乐、舞蹈的里程碑。唐朝还是中国戏剧(此时称戏弄)的早期发展阶段,我们从这一时期出土的戏弄俑中可窥中国早期戏剧之一斑。

1.坐式女伎乐俑雕塑像

黄釉持箜篌女伎乐俑

高15.5cm

黄釉持箜篌女伎乐俑,头发绾起,跽坐,著襦衫长裙,手持箜篌。箜篌也称“空侯”、“坎侯”,为古代的一种弦拨乐器,分卧、竖两种,此为竖箜篌,体曲而长,有22或23弦,演奏时竖抱于怀,两手齐奏。竖箜篌于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内地,在魏晋隋唐时期臻至鼎盛。此持箜篌女伎乐俑便是这一文化背景的具体反映。

黄釉吹笛女伎乐俑

高15.1cm

螺髻,著襦衫长裙,跽坐,手中持笛,应属坐部伎。唐朝的乐器演奏者,分坐部伎与立部伎两种,坐部伎的演奏技巧高于立部伎,多在堂上演奏,而立部伎则须退至堂下。

持琵琶女伎乐俑

高15.2cm

此女伎乐俑与前面介绍的黄釉吹笛女伎乐俑及黄釉持箜篌女伎乐俑同为一组,皆属于坐部伎雕塑俑,为隋末唐初伎乐女俑的典型样式。

陶持钹女伎乐俑

高20.4cm

女俑梳双螺髻,内穿襦衫,外饰披帛,跽坐,双手持钹,作打击表演状。钹在唐朝并非常用的乐器,多出现于雅乐之中。此女俑神情专注,似已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之中了。

陶持腰鼓女伎乐俑

高20.5cm

陶俑头梳双螺髻,内穿襦衫,外罩短肩衣,下著长裙,跽坐,双手持腰鼓击打。

2.站立式女伎乐俑雕塑像

陶持琵琶女伎乐俑

高34cm

陶俑梳双螺髻,内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穿拖地长裙,手持曲项琵琶演奏。

陶持笙女伎乐俑

高35cm

陶俑梳双螺髻,内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穿拖地长裙,双手持笙演奏。

陶持排箫女伎乐俑

高34cm

女俑头梳螺髻,两鬓抱面,上穿窄袖短襦,下著长裙,双手持排箫,眉清目秀,闲和典雅,作演奏状。

黄釉持钹女伎乐俑

高21.5cm

螺髻,立姿,双手持钹,应属立部伎乐队。穿襦衫长裙,外饰披帛,自肩部下垂。女伎乐俑面颊与身躯较清瘦,穿着窄袖襦衫与及腰竖条纹长裙,此皆为隋末至初唐妇女形象与服饰的典型特征,伎乐人尤其如此,雕塑的栩栩如生。

虽然这些陶俑是陪葬品出土,但是古代雕塑的工艺,古代艺术品的美,更值得我们欣赏,让我们更多是对古人艺术品的赞美和佩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