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品种 > 导航 >

陶器品种—紫砂

陶器品种—紫砂

古代瓷器的品种 古代陶器与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品种

2020-07-16

古代瓷器的品种。

用江苏宜兴丁蜀镇所产的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紫泥烧成的无釉陶器,也指这种陶器的质地。其胎质坚实细密,颜色为红褐色、淡黄色或紫黑色。主要产品足茶壶。紫砂区别于一股概念的陶器。首先是原料与—般陶器所用的粘土不同.而是高岭—石英—云母类粘土。其特点是含铁量高,同时还只有多种矿物元素;其次是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介于1100℃~1200℃之间。由于胎体由石英、赤铁矿、云母等多种矿物质组成.高温烧造时各种矿物质通过分解、熔融、收缩发生了质变,产生大量团聚体及少量断断续续的气孔。经科学检测其气孔率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吸水率小于2%。紫砂陶化学成分的组成注定了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突出表现在它的透气性适当,耐热性和隔热性强,冷热骤变时不易炸裂。紫砂起源于明代中时,其迅速勃兴是由于明代饮茶方式由烹点饼茶改变为冲泡散茶。泡茶需用新式茶具茶壶。紫砂的特性可使茶味得到最佳发挥,最适合制作茶壶;并且因紫砂的可塑性强,茶壶造型可随心所欲地变化。紫砂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土大夫所关注,并有人参与设计制作,赋予它文人艺术品的性质。史籍记载最早的紫砂艺人是明代正德年间的书童供春,此后有万历年间的“四大家”董翰、赵良、元畅、时朋,成就最高的是时朋之子时大彬,他的作品,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大彬的弟子李仲芳、徐友泉也是明代制壶名人,清初则以陈鸣远为代表,清嘉庆溧阳县宰、书法篆刻名家陈曼生对紫砂艺术的发展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他设计,制壶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的紫砂壶,世称“曼生壶”,开创了紫砂壶艺与诗、书、篆刻相结合的新路,历代工匠都有在壶底、壶把下方等处落名款的习惯,明代多为阴刻,清代改为铃印,墓葬出土所见最早的一件紫砂壶,是南京市博物馆藏南京中华门外明嘉靖十二年太监吴经墓出土的提梁壶,此壶泥质较粗,泥色紫褐,沾缸坛釉泪,从而证明史籍记载早期紫砂器夹装匣钵,与缸坛等器同烧的事实,紫砂壶多用手工制作,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不受时代局限,有简洁的几体形体,也有只取梅桩、竹段、瓜果等自然形象的造型,清康熙、乾隆年间尚有造型、泥色皆模仿自然的象生器。在紫砂器上施加装饰出现于清初,多为用竹刀刻划铭和绘画。铭文内容有诗句。也有仿商周青铜器铭文。绘画有梅、兰、竹、菊、山水、人物等。紫砂一般不施釉,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一度有在紫砂器上施宜钧釉、用珐琅彩绘图案和器表包褐的装饰,还有用黄、褐两色泥相绞做成的绞泥紫砂器以及用浅色泥在紫褐色器物上绘画的泥绘工艺。除了各式茶壶,紫砂还用来制作茶杯、花盆、文具、挂屏或陶塑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紫砂陶器的工艺特色漫谈


我国是陶瓷底蕴,在悠古久国的,历上史万长年河生中活这轨种迹文积化淀也了随的深着厚发展的和文化变化着,而陶瓷文化的诞生也是凸显了一个时代文明的特征,陶瓷文化涉及了社会性质,以及民族性和地域性,它几乎影响了文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这种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当中从未中断,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铸就了宜兴陶瓷的灵魂,而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紫砂壶就是它幸运的产物。

紫砂不但有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但除了这些文化特色之外对于紫砂了解其工艺特色更加的重要。现在艺术界把偌大的民间工艺称之为工艺美术,也许是因为民间工艺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工艺性也决定了紫砂工艺的定位。 参考阅读:紫砂泥料的调砂、铺砂及抽砂工艺 1、紫砂工艺定位 紫砂工艺是什么?可能每个与紫砂有关的人可以说出有关紫砂艺术的一大堆理论,但真正在明理、探讨紫砂工艺的人并不多,包括从事紫砂工艺的人都在重复紫砂艺术而回避着紫砂工艺。紫砂工艺与紫砂艺术是两个交叉概念,从字义上可以简单理解、解析成如下:紫砂艺术,它就是把紫砂这种材质作为手段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行为,它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构成部分。而紫砂工艺是紫砂的一种加工手段, 即体现从原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加工过程。紫砂艺术强调个性化,它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彰显个性,不存在保护,而紫砂工艺强调功用、个性其次,它需要保护,需要传承。 2、紫砂工艺特色 任何一种民间工艺品,得天独厚的材料、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和富有人文特点的制作工艺是三大要素。置于天目山余脉的江浙毗连地区的地质构造蕴藏了厘定的陶土矿,火成岩中的陶土矿夹合了大量的紫砂泥,紫砂泥制成了壶称为紫砂壶。宜兴在此之前已有6000多年的制陶史,宜兴陶文化的重要和地位在于它的继承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进展和补充,也带动了工艺的进步和成熟,较早的制陶史和制瓷史,先人们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生产经验,加上各个门类之间相互借鉴和渗透,使紫砂陶的生命延续至今,紫砂的生产制作工艺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工艺的萌芽是对材料的认识,工艺的成熟是对材料的掌握,不同的紫砂材料,不同的品种和门类,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就了一幅紫砂生产工艺的生动画面,紫砂是陶瓷门类中极少的一个人可以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完成的品种,它可以使原创者不受他人的制约和干扰,而按自己的设计逻辑来达到理想中的作品,这就使共性和个性都得到张扬,生命之树始终保持常青。 紫砂材料即紫砂泥,它带给人的“暖”感和极好的可塑性,以及成品所呈现的强烈质感肌理独领风骚于任何陶器品种。泥料加工的粗细、相互配制的得当、表面肌理的加工、装饰手段的生活化、实用性欣赏的功能都是紫砂陶中喊叫制作工艺的较为苛求的结果,这种结果还体现了工具的生产和利用,紫砂的工艺手段除了设计的理念以外,基本上都反映在工具的利用上,带有制作普通的常用工具外,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又决定了个性化的特殊工器具。一个紫砂制作大师他对工具的理解与使用非常看重,已故著名大师顾景舟先生曾经说: “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万变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独挡一面的过硬功夫,表现在艺术和技巧的两个方面。” 这里面对技巧的误诊包含着对工具的重视,自己在实践中制作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出佳作成大器的原始条件之一。 相关阅读:紫砂抽砂工艺 紫砂的装饰除泥色以外,对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借鉴和利用非常突出,相当的平面和立体装饰手段都可通过创新而加以应用,运用得当就成了自己的本体语言,仿玉器造型与纹饰的、仿金属浮雕的、仿漆器雕刻的等等,特别是清代中期后,愈发强烈,使当今的紫砂壶装饰使人目不暇接。从中也可看出紫砂的工艺已不光含有陶器本身的特点,似乎给人带来集各种民间工艺的特色,但这都是为紫砂的主体语言服务的,也造就了它的生命和活力,也迎合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虽几经盛衰,但紫砂毕竟蕴育了一部灿烂的发展史,几百年的沿革和创新,实质是精神和文化的发展史,当然它更与社会生产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较密的物质文化现象之一。任何物质创作,就一般范畴来说,继承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而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材料利用上的突破更是它的生命力的表现,鲜明的文化特征和非凡的制作工艺,把紫砂陶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壶的进步与辉煌,体现了当今陶瓷文化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从而更显示了耕耘在紫砂壶艺殿常里的能工巧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新精神,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紫砂新的春天,作为新生代紫砂艺人的我们也会为着这春天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1]《紫砂泥材质特点》[2]《阳羡砂器精品图谱》台北淑馨出版社[3]《宜兴茶壶的造型与纹饰》美国谢瑞华:FUO:台湾《中国茶壶大观》

紫砂壶是瓷器还是陶器


谈起紫砂壶这种神奇的茶具,相信不管是喜好饮茶还是不喜好饮茶的人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它那不用冲茶便可以散发出茶香的神奇特性,以及它的陶瓷所独有的儒雅气质外表。在这里,很多的饮茶爱好者表示,紫砂壶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陶瓷的一种,但陶器和瓷器同样也是有所差异的,那么,紫砂壶到底是属于陶器还是瓷器呢?

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陶瓷界的专家们表示,在严格意义上来讲,紫砂壶其实属于两者之间的炻器,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瓷器。要以陶器和瓷器两者来划分的话,它应该属于陶器的一种。因为紫砂壶茶具和瓷器茶具还是有很多的差异性的。

一、制作材料不同

两者虽然都是有“土”制作而成的,但“土”里所含的成分是不同。紫砂壶常用的泥料是天青泥,这种矿物质里的粘土,云母等含富铁,而且这种土的可塑性较好,干燥收缩率低,透气性强,生坯强度大,而且焙烧温度范围值较宽,而制作一般瓷器所用的泥料为高岭土,它是由石英,长石等矿物质组成,这些矿物质当中所含玻璃较多,其可塑性,透气性以及收缩率远不如天青泥矿物质。

二、烧制温度上的差异

一般瓷器烧制需要达到1200-1400度的高温,而紫砂壶成品烧成之后的温度在1160-1200度之间。当然,温度上的差异也导致了陶器和瓷器成品在烧制成功敲击时的温度差异,例如紫砂壶因为烧制温度较低,泥料尚未完全烧结,它发出的声音发闷,而且硬度较差,而瓷器在敲击时的声音清脆,硬度强,即便是坚硬钢刀也难以在其表面上留下刀痕。

三、釉料和透明度上的差异

据陶瓷界专家介绍,紫砂壶本身具有独特的气孔结构,这也是为什么长期用它饮茶可以散发出茶香,同时还能保持一种古香古色的原因。同时,因为烧结不完全的缘故,它是不具有透明度的。而瓷器无论如何都需要上釉的缘故,其透气性不如紫砂壶和其他的陶器。上釉的过程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高温素烧后二次低温挂釉。同时,由于制作瓷器的泥料完全瓷化,它都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故此,通过种种与瓷器茶具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紫砂壶茶具它是和瓷器有很大的差异的,而它的特征更偏向于陶器茶具,只是在某些特性上比传统的陶器有些差异而已。 

紫砂壶陶器的雕刻:结构相当,刀法分明


紫砂壶陶器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它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长进行刻画。诚然,字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字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即有书有画,字画之外,还有款识印章。只是布局略有不同,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楚而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字画,然后依著书画雕刻。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肌理丰盈;刻画要刻得有前因后果,做到结构相当,刀法分明。

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

印刻是先将诗词字画的底稿誊印到紫砂壶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认识紫砂陶刻的字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铺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笔,唯刻画精细的工艺品,必需留意行刀的浮沈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别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需胸有成竹,自由驰骋,如同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陶器


用河谷沉积土、普通泥土等无机物质做原料,采取手工或其他方法做成所需要的形状,经过800℃至900 的温度焙烧,使之硬化而成的物品,一般为日用盛器、饮器、建筑构件及艺术陈设品。由于原料等基础因素决定,成品坯体未曾烧结,无透明性,有小孔,有吸水性。以今日的精细陶器为例,吸水性一般为8—10%,抗压极限强度每平方厘米为200一400公斤。原料化学组成中盐基成分[碱性)即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含量为0.91%;中性成分即三氧化二铝和三氧化二铁含量为29.12%左右;酸性成分即氧化硅和氧化钛等为69.91%左右。陶器的种类很多,据考古学家对古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的分类,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中国制作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最新考古资料,有10000多年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束、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时期,就发明了制陶术,所以陶器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北方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经生产出褐红色、灰褐色的含细砂的陶器。南方江苏溧水县的神仙洞穴遗址,发现含细砂的褐色陶片,两处遗址的时代都在约10000年以前。此后各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有美观实用的各类陶器。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各个文化以红陶、灰陶、彩陶和彩绘陶为主。饮食器皿、一般盛物器皿以泥质陶为主,炊器则在泥料里掺细砂或稻壳末等植物焦化物质作田羼和料,以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此外还有少量黑陶和白陶。父权制确立以后,各个民族生产的陶器除上述品种,还出现大量精美的黑陶、白陶。胎体厚实的器物是生活实用品。那钟薄如蛋壳,表面熠熠发光的薄胎黑陶则是作祭祀或陪葬用的。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通使用的生活用具,也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贫富的分化,被剥削、压迫的下层人民使用陶器数量和品种最多,但质量差、造型粗笨。精美的陶器和白陶、釉陶则为统治者所使用。有的陶器有很高的艺术性,有陈设和观赏价值。有的陶器是专门用来殉葬的,叫作冥器。

陶瓷品种知识——白陶


用白粘土作胎烧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铁含量低,仅约1.6%左右,所以烧成后胎呈白色。白陶最早见于湖北大溪文化汤家岗遗址,至仰韶文化晚期、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比较流行。商代中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不仅黄河流城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商代墓中常有出土,而且在长江流域的湖北盘龙城、江西清江筑卫城也都有发现。西周以后各地几乎均不见白陶。大汶口文化的白陶以坩子土为原料,胎土有的较粗,烧成后呈白色或粉色,也有的呈黄色。此时白陶基本采用轮制成型,器形复杂者采用分部位制坯,然后用泥浆粘接成型。如筒形柄豆,豆盘与柄先分制,然后粘接,修坯,经修饰后不见接痕。此时主要器形有袋足鬶、三足盉 、宽肩壶、筒形豆。这个时期的白陶以素面为主,个别鬶 、盉腹部贴有附加堆纹,既起加固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商代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胎土选料精,胎质细腻。个别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料。器物成型均为轮制,器壁薄厚均匀。大、中、小墓中常有白陶随葬。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体分粗细两种。粗者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其工艺粗糙,器形不甚规整。细者多见于安阳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 、盉、斝、爵、罍 、壶、卣、觯等。这些白陶不仅造型好,而且制作工艺要求极精。如安阳殷墟出土牺首雷纹白陶罍,制作得几乎与当时贵重的青铜器一样庄重精美。商代晚期白陶纹饰除常见的附加堆纹,还有拍印的绳纹、刻划的人字纹,有些细白陶壶等器身出现仿青铜礼器的纹饰,如饕餮纹、夔龙纹、蝉纹、云纹、变形云雷纹等。安阳殷墟出土、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牺首虺龙雷纹白陶罍,即刻有3层纹饰,双鼻及双耳为贴塑兽首,其肩宽而圆,刻有4条夔龙,腹部刻有雷纹,雷纹中剔出虺纹。精美的造型、繁缛的图案,代表了商代白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白陶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昙花一现,但它确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无愧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瓷砖的品种区别


目前市场上瓷砖的品种很多,光是门类就有十几个,如渗花通体砖、玻化转、防滑地砖之类,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釉面砖:指砖表面烧有釉层的瓷砖。这种砖分为两大类:一是用陶土烧制的,因吸水率较高而必须烧釉,所以确切地说应该叫“磁砖”,这种砖的强度较低,现在很少使用;另一种是用瓷土烧制的,为了追求装饰效果也烧了釉,这种瓷砖结构致密、强度很高、吸水率较低、抗污性强,价格比陶土烧制的瓷砖稍高。瓷土烧制的釉面砖,目前广泛使用于家庭装修,有 80%的购买者都用这种瓷砖作为地面装饰材料。分辨这两种砖的诀窍很简单:陶土烧制的瓷砖背后是红色的,瓷土烧制的砖背后是白色的。在用陶土烧制的瓷砖中,西班牙生产的墙地砖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目前在北京很盛行,但这种砖的价格较高,一般用于中高档家庭装修。

通体砖:这是一种不上釉的瓷质砖,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一般我们所说的“防滑地砖”,大部分是通体砖。由于这种砖价位适中,所以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中“渗花通体砖” 的美丽花纹,更是令人爱不释手。

抛光砖:通体砖经抛光后就成为抛光砖,这种砖的硬度很高,所以非常耐磨。

玻化砖:这是一种高温烧制的瓷质砖,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有时抛光砖被刮出划痕时,玻化砖仍然安然无恙。但这种砖的价格较高,因此家庭装修中没有必要使用。

瓷砖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地砖、墙砖、腰线砖等。

地砖花色品种非常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按花色可分为釉面砖、防滑砖、玻化抛光砖、渗花抛光砖等,虽然名称大相径庭,但加工工艺以及成分却相差不大。地砖常见尺寸是400~600mm正方形幅面,有时甚至采用1000×1000mm的大幅面地砖,该类规格的地砖令居室豪华气派。但厨、卫等小面积居室若采用大幅面地砖难免损耗过大,不够经济,所以厨房、卫生间等空间宜采用300~400mm见方的特种工艺砖,如防滑砖、耐磨瓷地砖。普通地砖每块价格在2~10元之间。

墙砖按花色可分为玻化墙砖、印花墙砖。常见规格多为200mm×200mm或200mm×300mm。目前比较新的设计思路也将优质400mm×400mm幅面的地砖安装在墙,使之形成浑然一体的协调感和舒适感,但造价较普通墙砖高一些。

腰线砖多为印花砖,为了配合墙砖的规格定为60mm×200mm的幅面,它的作用就像一根美丽的腰带,环绕在墙砖中间,为单调的墙面增色,改变空间的气氛。

文化石在一些个性和崇尚自然风格的居室中往往采用它来装饰墙面或地面,它属于特殊加工的瓷砖,表面模仿天然岩石的凹凸不平和点点晶体反光,装饰在室内有一种返朴归真的真实感,由于工艺特殊,其造价较高,一般每平方米200~500元。

在选择瓷砖时,可以从外观识别质量。外观缺陷的特征通常有:

(1)尺寸误差,几何尺寸是否标准是判断瓷砖优劣的关键,用卷尺量一量砖面的对角线和四边尺寸以及厚度是否均匀即可判断;

(2)色差,随机开箱抽查几块,放在一起逐一比较,一般有细微差别是正常的,如果十分明显就有问题了,不过不同生产批号的瓷砖也有色差,购买时最好一次将数量买足,否则以后配色很难一致;

(3)裂纹,釉下层裂纹,表面龟裂;

(4)不平,釉层虽然光亮,但釉层内或釉层中有夹杂物;

(5)斑点,釉面颜色中孤立变异色点;

(6)外伤,碰碎或深度裂纹,边角不齐.

汉代陶器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陶器。制陶手工业在汉代得到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泥料的选择和配制越发精细,无论是泥质陶还是夹砂陶,无论是饮食器具还是储藏类巨型用具,都比较精细,成型规整、实用。器物上或刻或划,或施彩或上釉,装饰相当美观,以后历史时代的日用陶器很少能与汉代相比的。汉代日常用陶大多数是灰陶,在烧窑后期,还原气氛控制比较好,灰色浅淡而均匀,质地坚实耐用。此外还有红陶和黑陶,黑陶烧成温度较低,属于软陶,各类日常用具为硬质陶,软陶虽然制作精致,装饰讲究,但不实用,往往作为陪葬的冥器。汉代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工艺传统、生活习俗和原料质地的差异,造成了器物种类、造型结构和装饰风格的诸多不同。例如,关中地区经济最发达,文化教育水平最高,消费层次也最高,因此陶器质地精良,日用陶器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甄、釜、小壶、茧形壶、扁壶、钵、罐等。此地区礼仪制度最完备,盟器种类也较多,包括仿青铜鼎、彝等庄重器形,体现财富的陶仓、陶囤及表现六畜兴旺的各种家禽动物形象。装饰陶器的花纹多为变形回纹、三角纹、涡纹、龙纹、虎豹纹等。洛阳以东的关东地区,制陶业也很发达。人们的日常用陶以灰陶为主,器形有罐、壶、尊、洗、瓮、盘、碗、勺、筒杯、甑、釜等。为适应当时厚葬的需要,一些质地较软的器物如盒、盘、案、杯、鸡、狗、猪、羊、住宅、圈舍模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组出现,时代变化明显,为汉代陶器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陶器装饰华丽,有弦纹、刻划的三角纹、连环纹、 齿纹和用模范印制的动物纹、拍印的绳纹以及彩绘等。湖南长沙等南方地区陶瓷生产也很发达,实用器皿有壶、罐、碗、钫、 、盒、盆、釜、甑、长方炉、博山炉等,质地坚硬、厚重。盒类器物生产很多,规格大中小各种型号均有,陶壶大多无盖,陶鼎的三足做成矮而壮的兽蹄型。随葬冥器有灶、仓、井、房舍、猪圈模型。装饰色彩很鲜艳,图案复杂而生动。汉代南海郡管辖的广东地区,除生产上述地区一 些实用器形,还有一些富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产品如瓮、双耳罐、提筒、四联罐、五联罐、 、小  、壶、匏壶、温壶、钫、盒、敦、小盒、三足盒、三足罐、三足  、四联盒、碗 、盆、甑、釜、豆、鼎、三足格盒等。生活用具中灰白色的印纹硬陶占多数,容器坚硬、灵巧,很适用。印纹硬陶炊器只有鼎、釜、甑3种,讲究装饰,仅几何形纹饰就有70余种。还有弦纹、绦纹、镂孔、篦纹,以及刻划和戳印的文字记号。作为冥器的泥质陶器上多施彩绘。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边陲地区,制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许多器物品种与北方中原地区相似,如圜底釜、侈口束颈罐、鼓腹壶等,质量不逊于北方。质地比较疏松,形体高大的舞蹈俑、说书俑、抚琴俑、庖厨俑、待立俑和各类家畜家禽陶塑,有的自然写实,有的简练夸张;有群体,也有个体,造型都很生动。这类制品是西南地区所特有的。

陶器概述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器品种—紫砂》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器品种—紫砂》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品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