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 导航 >

祖上留下的老宅屋檐下扒出的清代八棱赏瓶

祖上留下的老宅屋檐下扒出的清代八棱赏瓶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清代瓷器鉴别

2020-07-16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清代天青釉四君子花卉八棱赏瓶

藏友求鉴:11月21日上午,在小东门古玩市场开店的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位叫邵伟的藏家,说等会忙完去他家里看看他的收藏,我满口答应。

持宝人:邵伟

收藏主项:陶瓷

藏品名称:清代天青釉四君子花卉八棱赏瓶

藏家感言:搞收藏最可贵的在于彼此是否有缘,就像相亲谈恋爱一样,若是有缘,那个暗藏在某个角落的它,迟早会被你发现、倾慕、收藏、把玩、传承下去。

鉴宝专家:王学武(文物鉴藏家)

专家点评:该瓶直径18厘米,通高17.8厘米,口径6.6厘米 ,足径10.8厘米,为瓷质赏瓶,呈八棱形、直口、短颈、斜肩、圆上腹、腹下壁斜收,壁下内凹圈足,里外施釉,颜色为仿汝窑天青釉色,胎质坚细致密,俗称“糯米胎”,为清代景德镇所生产。该赏瓶八棱形的胎体成型,区别于以往常用的“拉坯”、“模印”、“灌浆”的制胎方法,而是采用了“拼接胎”制作工艺,外面再使用贴塑加印花,做工复杂,难度较大。行话说:“一方顶三圆,八棱顶三方”。因为它口小,口沿施满釉,无盖,故它不是盛物的罐,也因为它要反映观赏的画面内容较多,故而做得肥壮了些,看似罐子。它实际是大户人家书房斋室的观赏器,其价值是高于实用器的。该赏瓶装饰分为五层图案:底下一层的一周波浪纹饰,印有八组十六瓣变异的莲瓣(蕉叶)纹做地,取意吉祥;上面是一层主图案,在八棱中两两一组分成四面,上贴塑四季花卉;一面春季荷花配兰草上有飞蝶,一面夏季牡丹配芍药加奇石,再配秋季大小菊花配假山和冬季干枝梅花加青竹。再上面是八个如意云头纹,之间夹着下垂的小如意云头纹饰,在八个棱形边上,每个贴塑四个璎珞串珠,共计32个垂璎,非常美丽,有着少数民族的装饰风格和汉民族的文化兼收并用。第四层工是在两线之间,由四组成对的草龙,捧着牡丹花卉,寓意四季富贵,龙腾呈祥。最后一层工是简单的收光纹入归瓶口,寓意收纳四季福瑞,用者如雅士,赏者如君子。总之,这件赏瓶,从它的釉色,都孕育着中国古代文人不艳、虚心、平淡、傲骨的绅士风度。时时提醒、励志着后来的年轻人,要苦渡学海,争做一名脱俗的儒生君子。故此,该赏瓶是一件很值得收藏的文房观赏器。

藏品来历:藏家邵伟家住西安城东,人长得胖乎乎的,带副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很亲和。他祖上是西安有名的大户人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上中学时就开始了钱币的专项收藏,由于下手早,家藏有一些钱币孤品,后又开了家大型收藏网站,在西安有很高知名度。除了收藏钱币外,近十年他又开始了瓷器系列收藏,尤其是他收藏的“五代黄堡窑‘官’字款残碗”,那是在西安城里摇了铃的。问及清代天青釉四君子花卉八棱赏瓶的来历,邵伟笑着说这是8年前他从祖上留下的老宅屋檐下扒出的。

邵伟说小时候听爸爸讲,曾祖父是清代的一个秀才,文章书法都是一流,还会算术和易经,在老西安城里那是小有名气。退隐官场后,在家里办私塾教书育人,有许多达官贵人慕名送子女来,邵老先生为了配合教学环境,除了张挂名言警句外,还添置了一些符合教育意义的陈设雅器,这件清代天青釉四君子花卉八棱赏瓶就是当年的雅设之一。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家里的陈设雅器不断被“清理”,最后以至于几乎彻底没有了。十年前兴起了收藏热,有人知道邵伟家里属于几代书香门第,就问他家里有没有藏着留下来的好东西?邵伟忙说:“没有!没有!那时候家家都唯恐躲之不及,都自动地交出去,谁还敢收藏啊!”嘴上是这么说,回家后他心想,这么大的家业难道真的就没有一点东西留下来吗?他问母亲,母亲说她也记不清了,没事你去翻翻看吧!于是邵伟说他就在家中翻箱倒柜,在家中庭院书斋的老屋檐的墙角下,看见有一堆修缮房屋的备用材料和工具,他当时很费力地扒开一看,里面竟有一件放满生锈铁钉的“罐子”,他拿出来,倒掉铁钉,擦洗干净“罐子”上的泥土和灰尘,哇!原来竟是一件漂亮的天青釉色的赏瓶!他当时好激动,忙抱着瓶子向母亲报喜。采访结束时,邵伟告诉记者:“这只赏瓶原来在我家也许不算怎么贵重,然而它历经多次磨难,200多年传下来,就成了我家中的‘重器’了”。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


唐代,扶风县出土,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藏。

口径2.2厘米,通高21.6厘米,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被石刻《献物帐》明确记载的秘色瓷碗、盘等共计13件,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秘色瓷器,线条优美,造型端庄,浅灰色胎细腻致密,釉色晶莹润泽,清澈碧绿,它们的出土,被学术界称为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八棱净水瓶虽未被《献物帐》记载,但相信仍属秘色瓷。

此瓶为圆口,长颈,圆腹,颈底部饰三周台阶形八方弦纹。肩腹部竖向凸饰八条棱线,圈足。

秘色瓷,因其烧制技术、工艺、配方秘不传入,其瓷器真品传世也极少,更增添了一种神秘之感。“秘色瓷”一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

青瓷是我国的传统产品,窑口很多,品类也很复杂,在唐代数浙江越窑青瓷最为精良,为我国青瓷之冠。秘色瓷是晚唐至宋初宫廷专用瓷器,属越窑青瓷中的上品。但越窑瓷器中,哪类青瓷属于秘色瓷,在陶瓷研究学者中一直未得到确切证实。自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青瓷器釉色与陆龟蒙诗中所记相吻合,也为秘色瓷的鉴定提供了一批标准器。而且在同时出土的《献物帐》中把这批精致的越窑青瓷明确称为秘色瓷,这才使秘色瓷之谜大白于天下。

清代乾隆青花八宝报月瓶瓷器鉴赏


报月瓶因瓶腹似圆月而得名,因为常用八宝纹饰所以也叫宝月瓶,但是我觉得报月这名字更准确,报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起源于金元少数民族的金银器。清代乾隆青花八宝报月瓶胎质洁白细润,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艳丽靛蓝,清新明快,纹饰布局疏朗。八宝纹与莲花相配作为装饰图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为清乾隆朝瓷器中常见的装饰纹样。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胎体洁白,青花色泽艳丽,色重处可见细密的斑痕,为人工点染所致,以摹仿明永乐、宣德青花浓重晕散的效果,高34.5cm,口径5.8cm,足径8.5×12.5cm。瓶直口,细颈,颈肩相交处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扁圆腹,腹两面中心凸起,椭圆形圈足。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绘回纹,颈部纹饰分两层,上部绘上仰的如意云纹,下部绘缠枝花纹。腹心凸起处绘宝相花,外以回纹、莲瓣纹环绕,中心绘八瓣宽体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八宝纹,腹体两侧各绘缠枝花四朵。足墙绘缠枝灵芝纹。足底施白釉,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花八宝纹抱月瓶

青花八宝纹抱月瓶高49.7、口径8 、底径16厘米.这件抱月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篆款,器身两面都描绘佛家八吉祥纹饰,分别为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画工以点染的笔法涂抹青料,欲模仿明代永乐宣德朝青花使用的进口钴料呈色效果。

青花八吉祥宝月瓶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宝月瓶通高48厘米、口径8.3厘米.直口,扁圆腹,腹面微鼓,双螭耳,圈足。因圆腹当中凸出一圆月而得名。瓶口沿下和瓶周边绘回纹,颈与圈足绘缠枝花卉。瓶腹上围绕中心宝相花,绘8朵变形莲瓣纹,每个莲瓣内,分别绘轮、螺、幢、伞、花、瓶、鱼、长八宝纹。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款。

“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清代包袱瓶鉴赏


瓷器从唐代开始,都是以表面光滑无比的形式出现,很少上面有遮盖或者附带什么东西的。但当看到清代的包袱瓶时,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包袱瓶就像是在瓷器上“打”了一个大蝴蝶结,这样一来,器物反而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了。

包袱瓶又叫做布袋瓶,算是清朝人的首创,始烧于康熙年间,它的器型一般是在瓶身上装饰一凸雕的包袱带或者是束带。“包袱”和“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因其器型独特,纹饰优美,又暗藏美好寓意,因此,价格一直不菲。

黄地粉彩包袱瓶

上图所示这件嘉庆年间的黄地粉彩包袱瓶,高约29.2厘米、撇口、粗颈、溜肩、鼓腹、腹至胫部渐收,圈足外撇。器内施松绿釉,口沿和圈足边饰金彩;外黄釉地上满绘粉彩,口沿外饰如意云头纹,胫部饰莲瓣纹,颈部和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蕃莲纹,颈部有蝙蝠衔“卍”字绶带,腹部凸雕一红色包袱巾。底部施松绿釉,有“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字,当为嘉庆年间的御窑所制。整个瓶制作精美,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绚丽,富丽堂皇,当为皇家御用之物,因为除非皇家,一般人家是不敢用黄色的。

清朝的瓷器就像是清朝的历史一样。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造瓷业也日渐荒芜。清初,兵荒马乱,天下尚且不保,更没有闲暇顾及瓷业。到顺治年间,天下渐渐安定,造瓷业才慢慢恢复。不过,恢复之后,发现造瓷业劳民伤财,顺治皇帝体恤万民,恢复没几年之后,就停顿了。到康熙年间,国力渐渐强盛,造瓷业才开始完全恢复。加上康熙个人比较喜欢瓷器,造瓷业渐渐兴盛起来。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励精图治,清朝出现了盛世,造瓷业也十分发达,开始对瓷器进行再创造,继而是创新。彩绘纹也开始流行,这一时期,像“古月轩”、“胭脂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盛极而衰,是历史的常理,清朝的国力到乾隆后期渐渐衰落,嘉庆便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起点,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瓷器也渐渐呈现出衰微的气象。所以,嘉庆朝名瓷便不多了。嘉庆以后,更不待言。

粉彩是清朝彩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它柔和细腻,富于变化,和五彩强烈的光彩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也被称为“软彩”。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软材又名粉彩,谓色彩深有均匀质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朗逸。”粉彩中掺入了铅粉,在绘制的时候使用分水法冲淡色调,使色彩具有粉润秀雅的艺术风格,比较善于表现所绘物体的质感,对枝枝叶叶、花朵羽毛的描绘更加精细,使图案具有错落有致、阴阳协调的艺术效果。粉彩的装饰图案极其丰富,不仅有山水花鸟,还有亭台楼阁,使瓷看起来比较明丽,更加漂亮。

现在,包袱瓶的价格一涨再涨,清朝官窑所制包袱瓶价格当在百万元之列,就连普通民间烧的包袱瓶也已经达到了六位数。故而,包袱瓶一直是拍卖会上的抢手货,藏家可细心留意。

清代瓷器中少见的器形橄榄瓶


橄榄瓶是中国瓷器中少见的器形,而且这种器形出现的时期也比较晚,橄榄瓶为清代流行的瓷器器形,始创于清代顺治时期,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橄榄瓶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高39.3cm,口径10cm,足径12.3cm。

瓶撇口,细长颈,腹下渐敛,圈足外撇。瓶身以桃树为主题纹饰,树上结桃实9枚,桃花20朵,树下绘灵芝、竹子,空间绘蝙蝠5只。口、足际各绘双弦纹一周。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桃实、桃花、桃枝、蝙蝠、灵芝、竹子等,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此瓶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清雍正,高14.3cm,口径4.5cm,足径5cm。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瓶橄榄形,直口,假圈足。通体施绿哥釉,并有细开片,外底米色釉,亦见开片。绿哥釉,又称绿郎窑,它是和郎窑红并存的品种。器物内外釉均为苹果青绿色,开细小纹片,绿郎窑数量极少,是十分珍贵的瓷器。

瓷器新贵 帽檐下隐藏的收藏学问


民国珊瑚红描金帽筒一对(带款)

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也被称为“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得到普及,在百姓家中也开始流行。由于帽筒同时兼备实用性和美观性,在民间广为流传。到民国初期,帽筒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家里的陈设之一。

帽筒兼备了瓷器的制作工艺、制式以及我国的国画等元素,饱含了我国一个半世纪的民风民俗,成为雅俗共赏的古董瓷器之一。帽筒的形制多种多样:圆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艺有镂孔、堆塑等。装饰工艺也较为繁杂,有青花、粉彩、矾红、金彩、色釉、浅绛等,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八宝博古图等。

当元代青花、清代粉彩在市场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帽筒作为存世量最大的瓷器之一,也正在逐渐成为瓷器中的新贵,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随着收藏群体的日见壮大,如何判断帽筒的价值成为收藏者需要关心的问题。根据博宝网的相关专家表示帽筒的收藏价值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品相完整、成双成对是首要条件,其次,名家所绘、图案精美的更具有收藏价值。

民国时期保留下的帽筒多为清代遗留下的,品种繁多,画面精美,色彩浓郁强烈,表现手法不拘一格,造型多为圆形,纹饰题材丰富多彩,多为人物、山水以表现传统中的吉祥寓意。可供收藏入手。

冬青釉赏瓶(清光绪官窑)


冬青釉赏瓶(清光绪官窑)

国内知名文物界专家王殿英、唐恺、黄家祥、维莲以及诸多收藏界、企业界人士近日在上海中福古玩城出席了由“维莲有约”携手著名收藏家胡平赏古瓷艺术精品论坛。论坛期间所展示的10件古瓷精品均由中国长三角收藏研究会荣誉理事、资深收藏家胡平先生所提供。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的就是其中一件光绪官窑冬青釉赏瓶。由黄家祥、维莲、王殿英和唐恺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此瓶的鉴定结论是:“此瓶釉色光润亮丽如玉,胎骨细腻,器底包浆自然,整器造型优美,为清代光绪皇帝赏赐臣下之重器,收藏价值极高。”笔者曾上手轻抚此瓶,深感釉层肥厚,冬青釉发色纯正典雅,鼓腹上下处凸弦规范,器形沉稳,有正气凛然之感,且其为赏赐激励臣子清廉自守克尽职责之佳器也,难怪五年前李知宴称此瓶为真正的官窑。

考赏瓶之制,还要追溯到雍正朝。雍正在野史中是个刻薄寡恩、阴谋篡夺帝位之人,但他在位锐意改革、勤于政事,在康乾盛世中处于承先启后之关键阶段,功绩已为当代历史学家所肯定。当时雍正一方面大力整顿吏治,特别是严惩腐败贪污,另一方面又实行加俸养廉,使官吏勤于职守,赏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赏瓶的形制当仿于玉壶春瓶,由我国清代著名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烧造,其定式为撇口、细长颈、肩部饰凸弦纹、圆腹、圈足,纹饰为青花蕉叶、缠枝莲,寓意“清廉”。此瓶式样后世虽有增损,但基本沿袭不变,特别是其名称和用途从未改变,直至清末。所以赏瓶在我国清代陶瓷造型中可谓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之一,长期以来均为文物收藏家所重视和珍爱。胡平先生收藏的这件赏瓶无论从色釉、胎骨、纹饰、器型均符合传统赏瓶之特点,尤其是其底部之“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青花色泽沉着,与市场上仿制品迥异,故为传世官窑制器无疑。

赏瓶自乾隆后虽定式不改,但施釉历朝均有创新,遂使赏瓶的内涵更趋丰厚,审美更趋多元化。这件赏瓶施的是冬青釉,在光绪年间的赏瓶中并不少见。冬青釉是青釉的一种,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但从传世明代永乐、宣德、嘉靖各朝冬青釉佳品分析,其色泽尚有一定差异,如永乐制品青中闪绿,宣德釉色有深有浅,嘉靖釉面苍青肥厚等,于此可见所谓冬青釉者,实在是介于粉青和豆青釉之间的一种色釉,故也有学者称其为“仿龙泉釉”的。冬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于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其呈色与工匠的工艺技术关系极大,要烧造整器色泽一致、呈色稳定的冬青釉瓷器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冬青釉瓷器如仅以工艺水平来比较,则应推清代康熙朝烧造的最为精致。时至晚清,瓷器制造虽已无法同康乾盛世相提并论,但一些官窑的精品力作则仍然给人以极大的艺术震撼。这件光绪官窑赏瓶呈浅豆青色,釉薄而坚润,釉面无开片,器里外均为一色冬青釉,其工艺水平可直逼康熙制器。宝而藏之,谁曰不宜?

治玉工艺留下的真伪遗痕


近两年的收藏热让鉴宝节目很火爆。每每看到藏友信心十足地拿出宝贝,却在专家几句话之间被解构成赝品时,观众一定和电视节目中那位藏友有着共同疑问:专家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无一例外地,我们会听到专家摆出每个时代文物艺术品的时代特色进行解读。就拿绵延了8000年的玉器来说,每个时代所留下的治玉工艺及特色不尽相同。为此要想在收藏领域有点收获,关于器物各个时代的造型、纹饰、工艺等这样的历史知识实在是有必要补足课的。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徐琳的这本《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便能让我们补补玉器的课,尤其是工艺方面的。

自然,我们都期盼文物圈的规则真能简化成这些时代造型、纹饰等条条框框就好了。现实的难题是伪作依然也能利用这些简化了的造型、纹饰等规则伪装自己。事实上,作伪是个延续了上千年的问题。商业的诱惑很难摆脱,不要说今人,就是古人也如此。于是,我们看到自宋代以来,各朝代制作的玉器除了具有自身时代特征的时作器以外,都存在着仿古玉器和伪古玉器两大类。

而进入21世纪,在资本的裹挟下,文物价值迅速抬升,历史上经宋、明、清三代玉器作伪高潮之后,中国古玉造假再一次空前繁荣。造型、纹饰等规则在鉴定时统统败下阵来。于是,难度较大的工艺便成为圈内鉴定玉器真伪的另一把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训同样也适合古玉演变史。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到晚清的玉雕,巧夺天工的玉器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治玉工具的改进。自然也留下了每一代特有的工艺。该书便对历代以来的治玉工艺进行了全面梳理,让我们能如侦探般对古玉作出鉴定。类似北海团城所藏的渎山大玉海便说明了宋元之时玉工已有雕琢大型玉雕的能力,那么说唐朝或者汉代甚至更早出现大型玉雕,我们在心底至少可以打个问号。又如,将器物主体画面的光洁莹亮与磨砂相结合的新工艺是在明代开始出现的,这些都是我们可兹鉴定的依据。

历代玉匠们可能没想到他们在治玉过程中也将真伪遗痕巧妙地留了下来。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更新,尽管玉器被雕琢得更至完善或者仿制得与古代玉器一模一样,但也带有机械痕迹。于是,我们听文物鉴定专家评判伪作时常有句口头禅:做旧的痕迹。要知道,历史上玉匠们耗费一年半载的时光用慢活打造的痕迹是很难用机械完全复制出来的。那种时光雕刻的感觉与痕迹早就深深地印刻在玉器等艺术品中。

不过金钱的诱惑还是很大的,赝品制作者们也绝不甘心在工艺上败下阵来。听搞瓷器收藏的朋友说,他们每年都会去景德镇看看现在的巧工能匠们又有啥新工艺。据说利用这些新工艺仿制的艺术品几乎能以假乱真,将真伪之间的界限压缩得更短。看来,艺术品工艺也不是个万能药,真要在文物鉴定方面练就火眼金睛还是需要下很多工夫的。

华夏酒报:赏龙瓶话龙趣


龙年,在中华儿女心目中,寓意龙腾盛世,国运昌隆,幸福安康。在农历壬辰年即将来临之际,许多行业都抓住“龙”的题材,推出诸多关于“龙”的纪念品。“龙”也是酒瓶造型的传统题材,在我的“涵平屋”中,龙头瓶(壶)大大小小有几十尊,贴花烧制在瓶壁上的龙就更多了,立体龙瓶只有一尊,这座龙瓶的身、盖、座浑然一体,造型十分优美。

这尊龙瓶是山东泰山酒厂生产的“金龙王酒”,云龙戏珠瓶,容量为500毫升,陶胎外部整体镀有铜色。瓶身高20厘米,卷曲体长22厘米,呈现出一大一小两个“U”字相连接状,如果要伸直约有50厘米长,其中龙头长9厘米,头上角一长一短呈叉形,长的2.5厘米,龙眼珠凸出,嘴里噙一红色圆宝珠,直径约2厘米。长须飘逸,身子盘曲、圆滚、饱满、壮实,满蓄升腾之力,全身有龙鳞浮雕,一片一片层次谨然,背鳍竖立如马鬃,层层叠叠,从颈部一直延伸至尾端。尾上翘,仿佛随身摆动,助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力前行,身下和侧面各有2只龙爪,有蓄势飞天之态,其中一只龙掌伸向前方,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龙年快乐吉祥!”

龙身下云烟氤氲、云团翻滚,为龙瓶底座,由大小不同的十朵飘逸的祥云组成,有腾云驾雾之势,整体构思巧妙,动感十足,线条简练流畅,做工精细,色彩古朴,造型大气雄浑,彰显了王者风范。

“龙”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是虚构的神物。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的四脚,马的毛,鼠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龙”是一个本不存在的各种动物的混合体,由我国远古时代各部族动物图腾复合而成的,可以在陆上、水里、空中自由来去,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是中华民族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团结的标志。“龙”具有着无限强大的生命力,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循地入海,它无坚不摧,不可战胜,是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力的象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易经》乾卦的卦辞,表述的就是龙的精神。

随着“龙”的出现,不仅创造出“龙”字,而且以“龙”字开头创造出许多美好的词汇,如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龙腾虎跃、龙潭虎穴、龙腾瑞气、龙马精神等等。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被誉为龙的象征,皇帝穿的衣服称“龙袍”、皇帝坐的椅子称“龙椅”,皇帝睡的床称“龙床”,皇帝的容颜称“龙颜”,甚至皇帝发脾气也称“龙颜大怒”。到今天,已到处可看到龙的造型,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更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龙的传人》。

我收藏的陶瓷酒瓶中,有“龙”字的酒名有19种、如辽宁的“老龙口酒”、湖南的“元生真龙酒”、安徽的“龙兴御液”、江西的“龙洲曲酒”、四川的“黄龙酒”、宁夏的“夏王龙酒”、山西的“龙泉大曲”、广西的“龙城之花”、重庆的“龙凤酒”等,这些美酒让人们饮酒时,接受龙文化的熏陶,欣赏“龙”的身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