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话说青花瓷器久盛不衰的原由

话说青花瓷器久盛不衰的原由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7-25

青花瓷器的鉴别。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早在一九七五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陶瓷专家都一致认定青花瓷由宋朝开始,但完整器仍未始见,而元代成熟,明、清时期盛行。

一九五三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藏有一件条纹三足,二十余年并未定性,直到一九七七年香港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毛文奇先生提出此后经中国青花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进一步论证其为唐代巩县的产品。这件条纹三足,先后被两位专家认定为“中国唐代青花瓷”。

二零零零年,我在山东学习古陶瓷时,听老师讲最近在北京云集各路专家,对青花瓷的创始期有了相对一致的定论,即又基本确定为元朝开始烧制青花瓷。青花的起源由过去的宋代说,近年的元代说,以及又有人提议的唐代说三种。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应以出土实物为依据。一九七五年在杨州遗址出土了一块唐代青花瓷片,它所处的位置是在未被扰乱的唐代文化层里。一九八三年又陆续出土发现唐代青花瓷片二十多件,其中有壁底碗残片,器型确属唐代无疑。现藏南京博物馆。唐代青花的完整器皿除了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三足之外,据说冯先铭先生曾介绍过在海外还有二件完整器皿,一件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花卉碗。另一件是在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的鱼藻纹罐。国内仅有半件完整器,现收藏在南京博物馆内的一件点彩梅朵纹花盖。概括而言,唐代青花的发现见于上述器物。

认为青花从宋代开始出现,在民国时期吴仁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国陶瓷史》就有所提及,这也是学术界曾经比较流行的一种推断。一九七五年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发掘塔基时出土了十三件青花瓷残片,塔砖上模印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七七年)年款,残片里的青花呈褐色、蓝黑色、深蓝色。一九七零年在浙江省绍兴县拆除环翠塔时,在塔基深一米的土中出土一枚青花碗腹部残片。青花呈淡淡的青色。里外施透明的影青釉。塔基中所出土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一二七零年)。但从青花的呈色,透明釉的透明程度,表现出此时期的青花瓷制作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上述的青花瓷器,不论是出土物,还是传世品,从其制作的质量及生产的数量来看,基本表明,唐宋时期应处于启蒙时期,唐代青花是受到唐三彩器中的蓝彩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河南巩县窑所生产的唐三彩器中的蓝彩含有钴成分,胎质也较洁白,白釉精细透亮,从这些条件分析它具备了青花瓷的白胎、白釉、釉下蓝彩的特式。但胎釉的洁白度,坚硬度,通透度、蓝釉的清晰度都没有元代瓷青花的标志。元青花的生产技术已相当成功。它利用釉料配方的有机结合,使得青花发色掌握自如,特别到了晚期更登峰极造。蓝白两色相间,深浅浓艳,阴阳翠淡,呈色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素雅大方,赏心悦目,并将宋元时期水墨画派风格呈现在青花瓷器皿上。如一九五零出土于江苏省,江宁将军山明沐英墓的青花人物故事梅瓶,纹饰繁褥,由肩到底足分五层,腹部的主题纹饰画“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情节。萧何催马扬鞭,韩己至江边,附近有渔翁驾小舟。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这件梅瓶是元代青花典型标准器皿,它的青花呈色就有宋元时期水墨画的风格特式。如此技艺高超的青花制作,怎会是青花的创作阶段呢?

据上述情况,我本人以青花创始于唐代,但胎釉质,火效呈色还不理想,并没有大量烧制,还未发现生产窑址,宋代青花还未掌握釉下彩发色的技术和火效。因此宋青花呈色不稳定,蓝中呈褐色,灰色甚至灰黑色,由于呈色效果不理想而无大量生产,所以也没有发现和平窑址。而元代青花则不同于以上两朝,在江西景德镇创立了生产基地,以它的雄风独树一帜,力挫群雄。它的高深技艺表现的多姿多彩。打破长期以来以青釉为主,单色釉为附的僵硬局面。蓝白分明的釉下彩,有永不脱色的优点,深受世人广泛欢迎,从侧面也可以讲,元青的成就成为宋代五大明窑衰退的原因之一。概括来讲青花发展的全过程是始于唐代,兴于元代,盛于明、清,沿续至今,在陶瓷工艺上仍占有主导地位,有“国瓷”之称的青花瓷器久盛不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代青花瓷器——从盛转衰


清代260多年,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清代康熙青花瓷器是清代青花瓷器发展的最高峰,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有大量精品。青料、胎、釉可用一个“硬”字概括。造型变化万千,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欲滴,青花浓淡有多层次。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局部

清康熙青花团凤杯,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青花团寿纹将军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纹瓶,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藏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纹瓶,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藏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青花洒蓝开光瓷,上海博物馆藏

清康熙外销青花镂空果篮,上海博物馆藏

康熙外销青花双口调味瓶,上海博物馆藏

清康熙三十四年青花十八罗汉图炉,上海博物馆藏

青花松竹梅纹大缸 雍正 国家博物馆

雍正青花海涛纹方口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乾隆陶成堂款临孙过庭草书书谱青花釉里红笔筒,国家博物馆藏

清雍乾民窑青花灵芝茶花纹盘

清乾隆民窑青花釉里红狮戏球寿字纹盘

清乾隆民窑青花鲤鱼纹盘

晚清民国民窑青花釉里红鲤鱼纹盘

清光绪青花菊纹花钵,故宫博物院藏

话说景德镇青花瓷


“中华向号瓷之国”。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和灿烂的文化为世界各族人民所公认。而青花瓷则是景德镇的骄傲,它是景德镇的伟大创举,是景德镇传统名瓷中影响最大的品种,它在景德镇的制瓷历史乃至世界的陶瓷史上都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同时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巨章”。青花瓷的一经出现就以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居景德镇陶瓷装饰之首,并不为任何装饰形式所代替,它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与腾飞起着关健性的决定作用。

青花瓷的发明是景德镇陶瓷前辈们智慧的结晶。青花瓷由唐代褐彩衍变发展而来,它是先民们在唐代褐彩和唐三彩的基础上,运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坯体上进行改样的描绘并施以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青花瓷的产生标志着中国陶瓷已有素瓷向彩绘瓷过渡的里程碑。在此之前,中国陶瓷装饰大部分是以刻、划、印等装饰为主流。青花瓷的发明使陶瓷艺术家不再单一地追求“如冰似玉”的效果,而是向彩绘瓷的领域进军与发展,青花瓷的烧造成功震惊了整个世界,使过去的素瓷暗然失色。从元代开始青花瓷便成了我国陶瓷装饰的一大主要装饰形式,特别是到了明代瓷器便成为青花的世界,青花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外销的主流、畅流世界各地。景德镇之之所以闻名于世界正是因为那千年盛烧不衰,永放不败的青花艺术。青花瓷具有计庄重、典雅、幽雅、明块的东方文化艺术风格和强烈客民族色彩与装饰风貌。

青花瓷的分类

青花瓷从功能上来分大致可分为三种,一、青花日用瓷,二、青花仿古瓷,三、青花艺术瓷。但是青花在装饰形式上还经常与釉里红、颜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珑等形式结合起来交织在一起进行装饰,相互衬托而形成青花斗彩。(青花斗彩运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受日用瓷,仿古瓷的束缚,由艺术家注意发挥)

青花日用瓷:指在人们日常使用的餐具、饮具(包括茶具、咖啡具、酒具、凉水具等等),厨具、文具、卫生洁具等器皿上运用青花所装饰的产品都有为青花日用瓷。目前,青花日用瓷是景德镇有光明瓷厂、人民瓷厂、华风瓷厂、红光瓷厂、青花文具瓷厂、建国瓷厂等青花日用瓷生产的专业厂,有几家青花日用瓷生产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作坊,还有许多厂、矿也零星地生产部分青花日用瓷。可以这样说现在景德镇的厂矿、作坊、商场无一不产,销青花瓷的,青花日用品瓷以独特的装饰手法、完整的配套和画面、鲜丽、沉着的颜色、清亮、莹润白中泛青的釉质结合美观、大方的图形以及庄重朴素的纹样,制造出大型配套的中、西餐具、饮具、文具、厨具等日用品。以花面不是易磨损具有永不脱落,不会有铅毒的特点。一举夺得了五枚国际博览会金奖。由此,景德镇长期承担着国家用瓷和外贸出口瓷的任务,并为全国各大宾馆、饭店配套大量的青花日用瓷,产品还早畅销世界各地,为景德镇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青花日用瓷以多样性和广泛性的装饰题材丰富和多变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运用独特的青花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青花日用瓷的艺术境界。在题材上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草虫、图案等,在表现手法上以不追求具体的自然主义写实的描写,通过的大自然的体会和感受并从精神上提炼、升华,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下,广泛吸取民族文化以及其它姐妹艺术的营养,而赋予的一种精神的创造,在纹样的组织上,青花日用瓷采用不着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形式的边花;自由式、适合式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形式的满花,还有散点式、卷草式、缠枝式、团花式、几何式等到传统的结构形式来装饰器皿的装饰面。(装饰面有内、外和主体与配件吻合配套的装面饰)。在青花日用瓷的色彩运用上,可见设计者费心良苦。艺术家们匠心独具的处理手法,计青当墨,而墨又分五色,青花料以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的浓淡层次来丰富青花的色感。在图案的处理上也十分巧妙,图案穿插自然、疏蜜得当,特别是图案的水路处理则更可见艺术家们的苦心经营。它运用了青白相生的剪纸形式,阶梯式色彩渐变形式和浓、淡并举的形式。它一方面以白衬托图案,另一方面它自身也是一利图案与青花的纹样相呼应,这就充分体现了青花瓷的装饰美、材质美,丰富了图案的层次与立体感。(水路:专业俗语,指图案装饰中空白的部分,它不是空白而是一种有形有色的纹样)。正如人民所赞誉青花的那样“近看有花,远看有色。”青花日用瓷以独到的艺术特色曾吸引了不少为之梦求。那青亮、幽靓可爱的艺术感受又让设计者激动了好几回。愿优美、雅致的青花日用瓷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青花仿古瓷,则是根据历史上某一年代,某一产品的具体款式,卷画而进行的仿造。它产生于元未明初,盛行于明未清初,当今更为风靡。它是景德镇继青花日用瓷以来又一回创汇较大的产品。

由于历史上的制瓷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有曲指可数,但是它们的艺术效果又是十分良好,并且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特色。寻世界艺坛影响很大。因此 许多豪门富商,文人雅士都有以收藏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为荣耀,由此以来在元未明初便出现了仿造前代瓷器的作坊,并一直沿袭至今。而今天仿古瓷生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青花仿古瓷,它只要求尊重原作,尽量做到惟妙惟肖而无上丝毫的破碇,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就要求仿造者要有丰富的综合性知识和全面的工艺技术。从泥、釉、色料、造型、画面、款式、做旧等艺术效果都要根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品种区别运用,(做旧:专业俗语运用特殊的手法对成品进行处理,以达到给人一种斑驳陈旧之感)。而达到所领先的某一朝代,某种产品的特定效果。

由于历代青花瓷的生产技术、手法、料色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由此而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元代青花瓷则是胎厚、体重、形大、装饰题材大部分有人物、动物、山石、云水、装饰形式繁密,层次较多,黑斑在料色之中、釉层之下的特点。而青花瓷发展到明代就出现了几个风格。如宣德的青花瓷浓厚、深艳,成化的青花瓷清雅,万历的青花瓷秀美。但是在明代成、万历年间还出现了斗彩、五彩及釉里红和颜色釉,青花瓷生产在各方面都有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后代的仿造、学习树立了榜样。青花瓷发展到了康熙便形成 了青花装饰的又一高峰,其造型丰富多样,题材、形式、风格较历代更具有时代特色,而青花瓷的仿造技术几乎达到了造极的地位。在青花绘制的技巧方面,线条刚劲、流畅、青花分水层分明、清澈、莹润。

然而在康熙青花瓷中又以民窑的民间青花更具有特色,由于当时官窑生产严格、精细的风格,加上朝庭的民窑诸多的禁造规定,再加上制瓷工人生活十分贫困,因而为生计的所迫,在明代民间青花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清代民间青花瓷艺术的新境界,它以熟练、沉着的笔法、层次分明的料色,简洁明快的点线、面和夸装、变型的纹样组合,配合丰富多样的题材,明亮、莹 润的釉色和争艳斗丽的釉里红、五彩、斗彩,使清代的青花艺术又别开生面且独树一旗,这些是仿古瓷制作者应十分注意的。

如今景德镇青花仿古瓷专业生产厂家就有陶瓷馆、建国瓷厂、曙光瓷厂、中外合瓷、独资私营作坊近万家之多,在那些高手如云,各显其他,他们充分挖掘中国传统青花绘瓷艺术的宝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继承民族传统陶瓷文化的气韵,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花艺术瓷,则是有别于青花日用瓷和青花仿古瓷而独立成在的一门以青花装饰为主的,具有典型的东方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的艺术陶瓷。

青花艺术瓷在装饰题材上,技法上大致与青花日用和青花仿古瓷相同。而青花艺术瓷与他们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营造一种诗化般的意境。在题材的表现上,陶瓷艺术家则是十分自由,任意发挥,它不象青花日用瓷和青花仿古瓷那样只为表现而已,只具有青花纹样自身的装饰性、工艺性,而青花艺术瓷则更注重艺术性和旷远的意境表现。一方面它是通过具体的装饰题材,表现出青花纹样自身的装饰美,工艺美;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具体的装饰题材,通过奇巧的构图,对装饰题材的形象加以夸装、变型等艺术的处理,以文人画的笔情墨韵,充分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人产生联想和艺术的享受。如青花艺术大师王步先生所作的《蔬菜萝卜》虽然题材、纹样都有非常一般,但经过大师的丹青妙笔和以其独到的青花技法处理,再配上“田园风景茵浓,铺叠窑前一望中,如此青春如此日,好将生意比东风”的诗句,那画面中的蔬菜萝卜便随着诗境的深化而不复存在,给人留下的只是被艺术家妙造的境界。

青花艺术瓷表现形式与手法上与青花日用瓷釉青花古瓷也大致相同,最主要的是青花艺术瓷讲究意境的创造。青花艺术瓷在装饰形式只有工笔、写意、和综合装饰。工笔画法包括二方面:一是以线条为主,略赋以料色、画面酷似中国工笔画,不过青花艺术瓷大都是单色和少数彩。另一方面是以图案结构为主的装饰性画面。青花艺术家更重要的还是它有写意性也包括二方面;一方面青花艺术瓷受中国画写意画的影响,讲究严谨的构图,吸引中国画的笔情墨趣,以洒脱、自由、出神的形象结合诗、书、画的完整统一,从而创造出诗化般的意境,这就是历来陶瓷艺术家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青花艺术瓷诗、书、画有机的统一是陶瓷装饰艺术上的一个突破,但是陶瓷装饰艺术不只是单纯追求诗、书、画的形式,它只是借助诗、书这种文人人式的画风,为陶瓷装饰艺术寻找到新的艺术境界。从而使青花艺术瓷由表现性、工艺性,走向艺术的境界。这就是青花艺术瓷的一大特征——诗化般的境界。如许多以花鸟画为题材的青花艺术瓷作品,它们虽然都是艺术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提炼出来的一个形象,并由此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作者的追求,让众人在联想中产生共鸣,这才是青花艺术瓷的真谛。

另一方面是以自由、奔放、率意、洒脱的笔调、以简洁、精炼、夸装、变型的纹样反映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景趣的民间青花瓷。但民间青花艺术所反映的都有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借助自己的表现形式来加以体现,它的特征就是表现的非主题性和描述性,体现和注重表现形式的形式美感。

青花艺术瓷经过历年几百年来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具有远大的影响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起稿——过稿——勾线——分水——施釉——烧成。

青花瓷的制作基本上要经过以上六个基本步骤。(除了个别单件的创作和青花贴花纸外)。起稿是青花瓷生产的第一步,是设计者为了适应和突出造型特点的前提下,将已构图好的纹样组织,用淡黄蔑灰画到坯体上去,经反复修改后再用深黄蔑灰重勾描一遍。(苏蔑灰,用竹子去青皮燃烧,烧后的炭灰用擂捶细备用,苏蔑灰画在坯体上易擦掉,便于修改,它不影响施釉和烧成)。过稿,则是用棉纸或生宣纸复在已起好稿的坯体上用手指在纸背面磨擦纹样便清楚地印在纸上,再用浓黄蔑灰把纸上的纹样复勾一遍,待干后将图帖在坯体上用手指轻轻磨擦,纹样便清楚地印到了坯体上。(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腊纸用针笔按图案轮廓刺出小孔,形成点状花纹,再贴在坯体上,用纱布包黄蔑灰或红粉在腊纸上轻轻抹一遍,粉灰就从小孔中落到坯体上,形成了许多小点所连接的纹样,腊纸除破外,可以连续使用)。勾线,是制作者根据设计者的意图用浓、淡合适的青花料对纹样进行勾勒成擦,勾线用笔要自然、流畅、刚劲有力。分水,则是根据画面的需要按头浓、正浓、二浓、正轻、影轻的浓淡变化的不同,在勾好线条的坯面,以泼墨式的笔法,进行青花料的染色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修养,分水的技法高低的不同,有的是先分水后勾线,如此不受纹样轮廓的束缚,使画面活泼、自然、通常它多适用于写意法青花艺术瓷的运用。施釉,是对已画好的青花瓷进行罩釉,它是吹釉、蘸釉、浇釉、射釉等区别。适应各种不同的产品,如果施釉不当便当生产的最后一环,由于时代的发展,燃料的进步,陶瓷烧成逐步由柴窑——煤窑——重油——煤气、液化气使烧成率飞速提高,并使一些以前名贵的产品变为一般。但如果烧成后气氛控制不当便会造成欠烧、窑黄、料意、闷色等缺陷,所以陶瓷为做火烧之尤物,那一步骤掌握不好就要前功尽弃。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对景德镇青花瓷的一些体验所作的说明性论述,属一孔之见。定有不少疵陋,恭请专家,老师及同行予以赐教指正。

青花瓷器的款式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1)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庆、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 “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2)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5)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宣德青花瓷器的特点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永乐和宣德瓷器堪称盛世。

明宣德 宣德青花云龙纹钵

一、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致。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无旋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如小孩的屁股那样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前期与后期稍白,中期青白色,均而细润。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的盘、碗大多数器物有开片,开片是一种生烧现象,是工艺不成熟造成的。这一时期开片的规律是线条拉长,细不规则。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明 宣德青花拔白海水龙纹大盘

二、青料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进口与国产混合料三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青花自然晕散,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

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

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三、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明宣德 青花把莲纹盘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

宣德时期的盘极雅致华贵。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

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

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明代 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尺盆

四、纹饰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这种点画法到了天顺就结束了。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瓜果纹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龙纹有云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赶珠龙、飞翼龙、龙穿花、莲池龙、龙纹牡丹等。

明宣德 青花把莲纹盘

宣德龙纹狰狞凶猛,在整个明、清两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嘴翘如猪嘴,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多见三爪,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

凤纹有团凤、云凤、双凤、穿花凤、龙凤等。

其他动物纹还有鱼藻纹、麻鹊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仙人乘凤、婴戏图、琴棋书画、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

另外庭园小景、山石栏杆、莲托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辅助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弦纹、十字杵、法轮、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璎珞、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五、落款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

.明 宣德款青花缠枝莲纹卧足碗

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款识特点

“年款”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一种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号的艺术形式。明代年款大体有两种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除口沿、器肩、器腹等无圈框年款外,宣德官窑瓷器上以青花、红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题写的年款,有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椭圆、莲瓣等边饰。从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总之,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花纹盘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寄托宣德款的时代特征: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对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开始,字体不如宣德款遒劲,显得方正宽博。具有正德款写款特征。明正德仿宣德官窑制器,因为“年”字的书体是正德的特色(虽然不是绝对),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笔一小平右点,在正德瓷器上常书写成一小横。万历民窑青花仿款,笔画豪放跌宕,青花双圈紧靠圈足,线条无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书款多为明正德、天启、崇祯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横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较为成功,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字体的特征、书法,都极忠于原器,所以鉴定时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纹饰及釉色等项,即易鱼目混珠,被蒙骗过去。而正德以后,至民国大肆仿造。其款识带康熙楷书款风格为最多见。从写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间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识,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势的六字双行,常显高低错位之分。康熙楷书仿款,双圈青花粗细浓淡一致,首尾无明显的接笔痕迹。“大”字的撇画横笔以上出头过于长;“明”字月部第二笔横、竖、勾转折处,具有宋体的外拓性;“制”字下“衣”竖提后直接写捺,或者“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连接一线;万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书笔画不同真款横竖粗细大致相同,而显示出横细竖粗特征。在仿宣德青花款的发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艺,釉面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不见了铁锈结晶斑。至于后贴款的鉴别方法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仿品的款识往往带着时代书写风格,不是显得字间结构软弱无力,就是体现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种书法韵味。如果我们牢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书写青料(或彩料)的深浅、浮沉的呈色变化,和其习惯性写法以及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便可以结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来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了。虽然说眼下仿制的风气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它们总免不了有“过”或“不及”的毛病。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年款的书写真伪仍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瓷器的“真”、“伪”鉴别也不出例外了。

康熙精湛的青花瓷器


康熙是我国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长达61年的统治中,总结和借鉴明代衰亡的历史教训,潜心研习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西洋的先进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康熙民窑青花多使用珠明料和浙料等国产青料,制瓷工匠纯熟的掌握了这两种青料的呈色技术,烧制出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的发色效果,青翠明快、赏心悦目。这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在青花器制作史上应被列为重要的一页。山水图案是康熙青花瓷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其成就最能代表康熙青花的艺术风格,构图多宗法宋、元、明以来的传统,以四季风光和远山近水为题,有的加绘人物,如读书、下棋、观瀑、野外漫游、泛舟、访友等。

清康熙 青花山水纹罐

绘画技法多采用“分水技法”,即借鉴中国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出现,康熙时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在勾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和远近疏密,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这种多色阶青花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姿,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陶雅》中这样记载:“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清康熙 青花开光花卉纹盖罐

器身及器盖在万字锦地图案上开光,共分四层,内绘花篮、博古图及折枝花卉,在开光的上部交接处又有小开光,内绘八吉祥图案。八吉祥又称八宝,是佛教中的八种吉祥物,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并赋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此类图案是康熙外销瓷上最常见的纹饰。最为独特的是,该器的盖钮为一只仰头蹲伏的“反瓷”小狮子,其形态栩栩如生,与瓶体十分和谐而又富于变化。反瓷,亦称“生瓷”,是一种以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纹饰,素胎生烧的瓷器。

清康熙 青花博古纹花觚

“博古图”这一名称出自宋代,北宋徽宗赵佶曾经命人将宫中收藏的金石古玩编绘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此后凡是描绘古器物的画幅就都被称为“博古图”了。此器图案除鼎、炉、瓷瓶等古物外,还配有几、案、书卷、犀角、宝珠、棋盘、方胜等,含有博古通今,崇儒尚雅之意。且古瓶中插一支珊瑚、两支孔雀翎,表示红顶花翎之意,这是康熙民窑较为典型的图案纹饰,乃是对高官显位的一种称颂和贺意。花觚是万历朝仿青铜器造型的新器型,为插花用的陈设器。

清康熙 青花“郭子仪祝寿图”将军罐

“郭子仪祝寿图”是清代初期瓷器的传统纹饰,唐代四朝元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相传其有七子八婿,均在朝为官,其中一子还是当朝驸马。每逢寿辰,七子八婿均携子来贺,真可谓官高位显,子孙满堂。康熙时期景德镇工匠将此场景绘成画作,以祈盼富贵长寿、子嗣兴旺,亦称“大富贵亦寿考”。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相当丰富,官窑的装饰图案主要是图案花纹,而民窑除了各种图案纹饰之外,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尤其是人物类纹饰,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随意洒脱,既有装饰性,又有可读性。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笔筒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赋”笔筒

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而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则又以青花瓷最受推崇,康熙时期是我国青花瓷器生产史上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期,其器型之繁、数量之多、色泽之青翠为前所未有。《陶雅》中这样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清康熙 青花“阿弥陀佛纹”香炉

康熙青花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青花精工细作,典雅优美;民窑青花也毫不示弱,同样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甚至在装饰题材内容上较之官窑更为广泛,绘画风格也更为生动。

清康熙 青花“岁寒三友纹”小罐

由于清初“匠籍”制度的废除和“官搭民烧”制度的继续实施,使得优秀艺人得到培养、优质原料可以官民通用,大大刺激了民窑工匠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力的促进了民窑青花的飞速发展,从而为官窑、民窑两相生辉奠定了基础。传世的康熙青花器中,民窑青花瓷不仅所占比例很大,更不乏有大量的精美之作。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发色娇翠清丽,图案题材丰富,堪称佳器,值得一赏。

元青花瓷器的秘密


青花瓷诞生于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兴盛于元代,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 龙纹象耳盘口瓶 18 59423 7484高63.8cm

大英博物馆

众多周知,被学界、收藏界公认的元青花完整器全世界仅三四百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估价均过亿。

元青花完整器价值不菲,动辄过亿,这与其存世量的稀少大有关系。

青花瓷虽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品质一般,后经五代、宋辽金到元,因蒙古皇室崇尚蓝白这类色彩,青花瓷工艺才获得脱胎换骨的质变突破。

那时,元青花是皇室御用之物,是赠送外邦的国之重器,在青花瓷上作画之人,多为那个时代一流的画师。

元亡后,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均以巧为美,繁缛造作,丧失了元代画工的率真写意,不仅与元代青花瓷的审美迥异,功力也不如前了。

说元青花,不能不提苏麻离青。

西域“苏麻离青料”的引进,使元青花的色彩步入新的境界。“苏麻离青料”本是产于古波斯一带独有的一种矿物质钴料(一说是产于今伊拉克的萨马拉地区,一说是产于伊朗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格哈默沙村的山中)。

可惜的是,此料太稀少、太珍贵,从元代至正年到明朝宣德年后便绝迹了,现在只能看到当时采掘后遗弃的一个个废洞。

如此珍稀的颜料,自然被当时的生产者及权贵奉为至宝,被专门用于官窑中大小不同的青花瓷器的描绘。

其中以大型器物,如大罐、大梅瓶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有如最华丽的彩衣披在最漂亮的模特身上,使其满屋生辉、惊艳群芳。

若非元朝大力开拓疆土,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古波斯一带,“苏麻离青料”根本不可能被发现,也就没有所谓的元青花了。

元代至正年间,“苏麻离青料”载在骆驼、马匹上,辗转万里运到中国景德镇,其中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这“苏麻离青料”竟比黄金还贵。

元青花的自身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散发的雄霸之气,强烈震撼着每位元青花爱好者。

资料来源:

故宫博物院、波士顿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大英博物馆

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又称为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的烧制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胚体上进行勾勒描绘,加上一层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制后就会呈现出蓝色,具备着烧成率高、着色力强、成色稳定、色彩鲜艳、润度高的特点。虽然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的烧制,但是当时的技术不是十分的精湛,直到元代的景德镇时期成熟的青花瓷才出现,清朝时期达到了其巅峰,明清时期出现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丰富的种类。

一、唐代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唐朝时期的青花瓷瓷器,处于青花的萌芽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有:

1.从其瓷器的成色上看,青料的成色非常的鲜艳但存在着结晶斑。

2.从其胎质上看,胎质疏松且粗,呈色为米灰色。在瓷器的底釉中会出现白中泛黄的情况。

3.从纹饰上看,一类是中国典型的花草,主要是以石竹花、梅花等小型的花朵;另一类就是以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为基础。

二、元朝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元朝时期的青花瓷主要是纹饰多样,制作的工艺更加的精湛。

1.从其纹饰上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构图特别的丰满,层次较多但不凌乱,人物、动物、植物、诗文都在上面有过出现。

2.从其造型成色上看,瓷器厚实且饱满,成色青翠且浓艳,花样更多。

3.从其胎质上看,没有太大的改变,其胎色略带灰、黄,胎土较为的疏松。

4.从其釉质上看,底釉主要分为两种青白和卵白,造成其瓷器最后在成色上多了一份乳浊感,似透非透。

三、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青花可以说是从其鼎盛时期走向了衰落。

1.从其制作工艺上看,制作工艺更加的精湛,原料的使用以及青花的雕刻灵活性更大,仿佛拥有了生命力般。

2.从其纹饰花样上,纹饰更加的丰富多样。明朝初年时其纹饰仍然在模仿元代的风格,到永乐、宣德年间时其纹饰疏散且多了一份明朗之感,而在清朝时期的纹饰则是采用了绘与画进行的结合,不仅仅是进行勾勒而是多了画的融合,使其瓷器更加有意境之美。

3.从其釉质上来看,永乐时期的釉质非常的厚且润度较高,灵活感和小巧感消失,发展之后期其胎体还是厚重、上手感非常重但是发展到清朝时期却以端庄、典雅、大气、灵活性为特征、受到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4.从款识上来看,从最初的“永乐年制”四字的篆书款慢慢的转变成了福字款、四字十六字楷书款,形式种类更加的丰富。

青花瓷——瓷器种类繁多,它却独得恩宠。

乾隆青花瓷器


乾隆时期,国泰民安经济发展。皇帝酷爱瓷器,景德镇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历史高峰。

乾隆青花依然是瓷器中的主角,继承有雍正的仿古之风气,又有本朝特点的工细新作。雍正仿永宣青花,乾隆年也效法,其作品有时不看款识很难分辨是乾隆还是雍正。乾隆早期青花浓烈晕散,纹饰中点染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有乾隆五六年景德镇督窑官唐英监制的一部分青花贡器。中期以后,青花的发色清丽,很少再有晕散,作品也就不再模仿永宣,而把乾隆一朝的工整、秀丽、强调形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到乾隆晚期,青花作品中部分出现了略带紫色的现象,胎体也变得干白,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嘉庆。

乾隆青花比起康熙少了随意,比起雍正少了古雅。乾隆青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青花瓷器生产逐渐程式化,让作品变得美丽得不能再美丽,尽可能地表现制瓷技巧。

乾隆青花存世量大,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造型丰富,题材广泛,许多作品仅为摆设,不为实用。

乾隆官窑青花价格比较高,一件可以赏析的精品100万元左右。民窑瓷器价格在千元,乾隆以后的民窑清花就没有什么收藏价值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话说青花瓷器久盛不衰的原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话说青花瓷器久盛不衰的原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