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代青花各具特色

明代青花各具特色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明代天启瓷器鉴别特征 明代瓷器鉴别

2020-02-17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由于明朝各个皇帝的审美趣味不同,青花料来源不同等差异,明各朝青花瓷器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今日,就明洪武青花瓷的鉴定方法,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将为读者支招。

1、造型:明洪武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造型及成型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继承和保留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缺少变化。一般为大件器物品,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等。

2、胎釉:洪武时期的釉色白而带淡青,略显灰褐,多糙底、无釉,气色密集,火石红显著,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而且淘炼欠精的青料,呈色多为灰蓝,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3、纹饰:明洪武青花瓷的纹饰笔法缓柔,布局疏朗,豪放而生动,物象常写实,其装饰题材远不及元青花丰富,主题纹饰以花卉为主,菊纹比较多见,云龙纹则很少。元青花较多出现戏曲人物故事在明代瓷器上消失殆尽。在装饰手法上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印花、镂雕等。 最具特点的是牡丹花、缠枝菊、云朵等纹饰留有白边,花卉叶子不如元青花肥硕。

4、款识:洪武瓷器中写款的很少。鉴定时应着重看胎底、纹饰是否含有元风的特点。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唐代“素地彩”南北两窑各具特色:反拙为美


■唐代素地彩钵

素地彩,是唐代中晚期独具特色的一个瓷器装饰品种,顾名思义,即是在瓷器素胎上直接施以彩绘纹案。

素地彩盛烧于北方的耀州窑与南方的长沙窑,但两窑的素地彩,无论装饰效果与艺术风格,皆因地域文化差异及烧造技法不同而迥然有别,可谓花开二枝,各具特色。

耀州窑素地彩

“素胎黑花”呈现浅浮雕立体效果

耀州窑的唐代中心窑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故也称黄堡窑。它创烧于唐代早期,盛唐之前以烧制黑釉、茶叶末釉瓷器为主,中晚唐时期新创素地彩。

耀州窑的素地彩,也称“素胎黑花”,产品数量大,艺术水平高。其工艺方法是先在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入窑素烧;出窑后用黑釉绘制装饰纹案,再二次入窑进行烧造。黑色纹案凸起于胎体表面,呈现出浅浮雕般的立体效果。

耀州窑素地彩装饰纹案的题材十分丰富,但以花卉内容最为常见。主要装饰在碗、盘类器物的内底。其典型构图形式为:在黑色连弧环绕的白地中心,绘一朵或数朵花卉,写意或具象,风格多样.

■唐代耀州窑素地彩碗

写意纹案以这件素地彩碗为代表——

唐代耀州窑素地彩碗

碗口径11.2厘米,足径4.9厘米,高4.3厘米,1973年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器内满饰化妆土,器外饰化妆土至胫部,器外胫部以上施黑釉过口沿,内壁及底用黑釉彩绘花叶纹,釉色黑中泛酱红,极富装饰趣味性。

■唐代耀州窑素地彩盘

具象纹案以这件素地彩盘为代表——

唐代耀州窑素地彩盘

盘口径15.2厘米,底径10厘米,高3厘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移交,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盘内外施白色化妆土,器壁施黑釉,呈五连弧状环绕一周,中心留白露胎。露胎处绘三组折枝花卉纹,花纹动态十足,极具写实艺术性。

耀州窑的素地彩瓷器,除了常见的碗、盘类器物外,还见有钵、盖盒等。其中钵施彩于外壁,盖盒则施彩于盖面上。

有专家研究,耀州窑的这种素地彩,无论纹样与风格应是受到了西亚波斯彩绘陶器与伊斯兰早期琉璃器等装饰艺术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唐代长沙窑素地彩莲花纹碟

长沙窑素地彩

绘制纹案以掩饰内底露胎的粗糙

长沙窑的唐代中心窑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湘江东岸,故也称铜官窑,是晚唐时期著名的彩瓷窑,也是外销瓷产地之一。

长沙窑原为唐岳州窑外围窑区,故是在岳州窑制瓷技艺基础上融汇北方瓷艺与三彩艺术发展起来的,它鼎盛于唐代中后期,衰落于五代,尤以青瓷釉下褐绿彩诗文、绘画等装饰为代表,产品声名远播,畅销海外。素地彩虽说不上是该窑的主流产品,但随着近些年来窑址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长沙窑的素地彩也主要施用于碗、盘类器物的内底,其工艺方法为:先在器物的胎体上施一层化妆土,器壁周边覆盖青色透明釉或不透明的褐色釉,中心不施釉,留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的露胎,并于露胎处绘制纹案。如果纹案上再施一层透明青釉的话,烧成后即为长沙窑最具代表的青釉釉下褐彩瓷了。

由于器物内底露胎,使器物在叠烧时相互不粘连,故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装烧量,达到了提高产量的目的。然而,器物内底露胎毕竟会让器物显得粗糙,影响美观,其上绘制纹案就是一种十分巧妙的补救措施,不仅掩饰了露胎的地方,还反拙为美,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效果。

长沙窑的素地彩瓷器不仅产量大,装饰题材与内容也极为丰富。常见有花卉、动物、文字与诗词等。

其中,花卉纹案以这件素地彩莲花纹碟为代表——

唐代长沙窑素地彩莲花纹碟

碟高4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5.8厘米,长沙窑灰坪遗址出土,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器物敞口,四出花瓣形,曲腹,圈足,足部经修削,口沿处饰四组等距褐彩条纹。盘心作八边形露胎,其上用褐彩绘双层荷花纹,花瓣盛开,富有生气。

■唐代长沙窑素地彩“榇子”铭盘

文字纹案以这件素地彩“榇子”铭盘为代表——

唐代长沙窑素地彩“榇子”铭盘

盘口径15厘米,底径5.2厘米,1978年长沙窑廖家坡遗址出土,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器物圆唇外卷,折腹,圈足,足部略经修削,盘心作圆形露胎,褐彩书“榇子”二字,四周用褐绿两色勾绘花草纹。口沿处饰三组褐色点、条彩。

诗词纹案以这件素地彩“鸟飞平无近远”诗文碟为代表——

唐代长沙窑素地彩

“鸟飞平无近远”诗文碟

碟高4.2厘米,口径14.7厘米,底径5厘米,1978年长沙窑廖家坡遗址出土,现收藏于长沙市博物馆。器物圆唇,敞口,折腹,圈足。碟心无釉,以褐彩在碟心书写:“鸟飞平无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题为《苕溪梁耿别后见寄》诗中八句的其中四句,全诗通过描写飞鸟、流水、白云、明月等景物,以“远近”“东西”“千万”“前后”等对仗表露出作者远离乡土、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长沙窑的素地彩装饰,技法娴熟,颇具文化内涵与艺术欣赏性,对研究唐代的文化与书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显然,耀州窑素地彩与长沙窑素地彩存在着很大区别。前者源自外来艺术与工艺因素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因“叠烧”烧造工艺发展而来。但无论怎样,这种颇具时代创新精神的瓷器装饰新品种,在满足当时社会对瓷器产量与质量双重需求的同时,也客观反映了唐代瓷业开放、交流、包容与务实精神,并为宋代衡山窑粉上彩绘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堪称是中国古代陶瓷装饰史上的一朵奇葩。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有什么特色?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有什么特色?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

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简单旋纹状的暗刻花纹

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

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装饰倒垂的蕉叶纹

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萱草和合欢树

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

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等

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人物衣饰上的特殊花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陶瓷文化: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特色有哪些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

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简单旋纹状的暗刻花纹

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

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装饰倒垂的蕉叶纹

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萱草和合欢树

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

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等

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人物衣饰上的特殊花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宣德青花


宜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伴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宜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子肥厚闪育,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糯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宣德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常见纹饰有批把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花果、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风、海兽波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连钱纹、回纹、弦纹等。另外,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地留白龙纹渣斗,这类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

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明宣德 □径40·5厘米

敛□圆腹,圈足内细砂底,器形规整大方,胎质坚硬洁白,白釉肥润。盘分壁绘卷茧、缠枝莲与回纹,盘心绘一把莲纹,内壁绘缠枝花开,□沿饰海水纹。笔法流畅有力,青花发色典雅,为明宣德时期同类器中规格较大的品种,较为少见。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明宣德 高28厘米

13世纪伊斯兰八方烛台器型,上部为八棱形烛插,中部为锥形连柱,下部为八棱形台座,共3层,胎质厚重细白,苏麻离青浓翠深沉,装饰纹饰繁复精美,自口部到底部分别绘如意云纹、锦纹、莲瓣纹、缠枝花开纹、缠枝石榴纹、海水纹、缠枝莲纹,加上台座上的主题纹饰折枝花开等总共有11层装饰。为宣德青花的代表作。

青花瑞果纹大碗 明宣德 口径,9.5厘米

胎质缜密坚硬,白釉微微闪青,釉光莹润如玉。碗外壁以青花绘桃子、石榴、柿子、葡萄等六组瑞果纹,腔部以莲瓣纹衬托,足部绘六组花卉纹,外口沿落"大明宣德年制"一行六宇楷书款。苏麻离青深入胎骨,自然晕散,此特征为永宣时期青花所独有。大碗制作工艺精湛,青花发色艳丽,保存完好,为传世同类器中之上品。

青花八仙纹盖罐 明宣德 高41厘米

口沿小修,盖上饰缠枝莲纹,颈外部连钱纹装饰带,肩部海水飞马纹,腹部是主题纹饰----"八仙过海"图,青花绘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各显神通、漂洋过海。近足部饰海涛纹。纹饰生动,人物飘逸。造型端庄凝重,秀美规整。

明代永乐青花鉴赏


从永乐朝开始,青花瓷器的制作己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从永乐朝典型器看,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内气泡较宣德器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但有很大一部分永乐器也有很多气泡。永乐青花器的釉,基本上为白中泛青色,少数器有开片。青花有晕散现象。

永乐朝器型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双系扁瓶、深腹洗、大盘、大碗、碟、罐、高足杯、小型竹节柄自壶及各式碗、各式盘、压手杯等。有些器型则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没有而从永乐朝开始出现的,如大型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扁瓶(抱月瓶)、扁瓢形瓶、花浇、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多棱烛台、筒形器座、波斯型执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启瓶等。

永乐青花(包括其他品种)器的制作,除大盘、扁瓶等少数大件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巳施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永乐青花绘画笔法的主要特征是图案花纹多为双勾填色,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笔触,这也是从永乐开始到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细瓷最具共同性的一个特征。

一些永乐器,如盘类,其糙底一般都色白而细,抚摸时有如糯米粉的感觉,这种细砂底的出现,也是划时代的,有的细砂底己出现小块铁斑。永乐细瓷一般是底足平削。有的永乐釉底器的底釉亦呈波浪纹。

永乐青花瓷的主题图案往往以缠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莲花、菊花)为主,并以蕉叶、如意云、回纹、波涛等为辅纹,显得有疏朗感,永乐器多以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但亦有少数花鸟及人物图案。此外,也有少数龙、凤纹的器物,但不见洪武朝盛行的以扁菊为主题纹饰的图案。永乐瓷中,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宇,绝大部分是没有年款的。

明代弘治青花鉴赏


弘冶朝的官窑青花瓷器无论从胎釉、造型,还是青花颜色,都非常接近成化,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弘治官窑瓷胎子细润、坚密;有的釉面光亮闪青,有亮青釉的说法,有的釉面很白润,用"如脂似玉"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青花颜色闪灰浅谈,纹饰纤细,图案稀疏;还有一类器物青花颜色稍浓艳,纹饰细密。常见纹饰有海水龙纹(以浅淡青花绘海水,深沉青花绘行龙,立体感极强)、火云龙纹、荷莲龙纹、龙穿花、四季花果、海马异兽、松鹤、缠枝牡丹、缠枝莲花、葡萄、焦叶、山石花卉、结带宝杵、海水江牙、婴戏、仕女及梵文等。弘冶官窑器型秀巧,修胎规整,圆器底足圆滑,盘底下塌(明中、晚期同类器都有此特点),圈足比成化时稍矮,足外下部有的也用青花画双圈。弘冶朝官窑款,有"大明弘冶年制"和"弘治年制"两种,均为楷书款,另有"弘治年制"篆款一种,但不见于青花器上。字体秀气有力,其中"弘"字的部首"弓"绝大多数写得向右边歪,好像要向当中倒,被右边的"么"支住。

弘治朝的民窑青花瓷和成化时一样,无论胎、釉的质量,还是造型的秀气程度,在明代民窑瓷器中都是较为突出的。民窑青花颜色比较浅淡,常见的纹饰有松鹤、折枝花、缠枝花、团花、花果、菜蔬、树石栏杆、高士图、婴戏仕女、骑马、鱼跃、庙前朝拜、火轮、莲瓣,纹饰画得非常潇洒飘逸,尤其人物,只寥寥几笔,活灵活现。常见器型除了盘、碗、香炉、大瓶、葫芦瓶外,还有一种深腹浅里的碗,俗称"诸葛碗",即看外表是深腹碗,实际上碗很浅,底足心上有一大圆孔通腹部,腹是空的。这种造型明代成化时才开始出现,弘治朝渐多,有人说是温碗,有人说是佛前供器。弘治民窑瓷写款的不多,捐给庙里的佛前供器多写祈求平安、发财的长篇铭文,也有只写干支款的。

崇祯青花器的装饰特色


概括起来有九个方面的特点: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明代空白期青花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正统六年(1441)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及九龙凤青花缸;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学术界所称原指官窑,并非民窑。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注意到了明代纪年墓葬的瓷料,在三朝纪年墓里出土了一批民窑青花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镇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东司岭一巷道中,发现的大量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品种有青花和斗彩等,呈现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人,特别是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存的进一步科学发掘,空白期瓷器的真实面目将会愈加明朗。

正统、景泰、天顺朝青花瓷器就目前巳发现的资料可以肯定,就民窑生产来说,它和其他朝代一样,并未间断过,但就决定青花生产时代风貌特点的官窑来看,三朝则仍然是一个空白期。造成官窑青花生产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乱频繁,宫廷的争权和社会经济的衰败,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帝王兴趣爱好的转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景泰年1司特别风行铜胎珐琅器,所谓"景泰蓝"即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专称。

青花人物纹梅瓶 明正统 高34力厘米

此瓶小口圆唇,直颈稍长,肩圆弧略丰,腹自上至下微内收,底微外侈。造型敦厚古朴,胎骨厚重。人物图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器皿上甚为流行,其内容大多表现文人闲情逸趣的生活场面,三朝旦期人物的鼻子较圆,后期鼻端呈尖状,作衬托的柳树条如断续的雨点。

青花八仙祝寿图大罐 明天顺 高43厘米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正渐敛,宽圈足。颈部绘云纹,肩部饰如意云,肩内绘莲纹,腹部通景绘八仙祝寿、三星对弈图,笔意疏朗自然,腔部绘莲瓣纹。小伤。

青花湖石花卉纹盘 明正统 直径33·5厘米

盘内外壁皆以缠枝花卉纹装饰,盘心绘湖石牡丹,绘画婉转流畅,青花鲜艳典雅,白釉肥润,为明正统朝青花器的代表作。

青花人物 "三顾茅庐"罐 明景泰 高32厘米

胎子坚致,白釉泛青,青花淡雅,有少量黑斑,绘三顾牙庐故事图案。□伤,底锯。

青花人物图大罐 明天顺 高37·9厘米

大罐胎质厚重。罐身肩部绘海马纹,颈部绘海水纹,腹部通体绘高士秋游图,或倚栏赏景,或骑马前行,人物形象生动,笔意粗犷飘逸。青花色泽具有晕散效果。有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青花各具特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青花各具特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