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宇宏瓷砖 > 导航 >

东方玺宏2010秋拍崇光异彩—顶级藏品频频亮相

东方玺宏2010秋拍崇光异彩—顶级藏品频频亮相

宇宏瓷砖 宏陶瓷砖 宏宇瓷砖

2020-08-03

宇宏瓷砖。

导读: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隋唐五代精美的越窖青瓷到宋代的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的青花彩瓷系列,都成为世界瓷器史上的耀眼之星。我国解放初期及“文革”期间,由于国民收入较低,加上人们对流散在民间的这些物品不大了解,因此,古瓷器的市场价值不高。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收藏投资市场的活跃,瓷器价格一路上涨。与此同时,无论是古瓷或是新生出炉的陶瓷,都有人在收藏,瓷器收藏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东方玺宏瓷器拍卖专场推出多件精品购藏艺术珍品众藏家期待已久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东方玺宏国际拍卖公司,通过东方玺宏官方网站记者与相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据东方玺宏征集部的李先生介绍,瓷器拍卖一直是东方玺宏特色明显、亮点频出的专场。每一季推出的诸多瓷器精品都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东方玺宏本次的瓷器专场拍卖也不例外。据笔者了解,像“粉彩描金花卉开光双狮戏球多穆壶”、“官窑贯耳瓶”、“青花岁寒三友大盘”等;拍品出处可靠,价格合理趋中,所以会有很多收藏家期待。

高35CM的粉彩描金花卉开光双狮戏球多穆壶

据东方玺宏征集部的李先生介绍:“多穆壶为元代流行壶式之一,为藏、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清代大量的册封和法事需要大量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因此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故多穆壶更是流行,各种材质均有制作,有金属也有瓷质,且以金属器为多,主要为各种金属胎珐琅器,存世常有所见,但瓷质多穆壶比较罕见”。

壶呈截筒式,上部有僧帽状围边,龙形把手。“多穆”本为藏语,是蒙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具,原意为盛酥油的桶,亦有用作盛载奶及酒。最早期的多穆壶是以木或其他物料制成,需用皮带或金属带箍起来,然后用金属钉固牢,本件虽为瓷质,但仍保留了这一特征,将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在壶身塑有三圈瓷箍,将一件实用的奶茶通幻化为华美璀璨的法器。通体施黄釉并描金装饰,釉色莹翠,格外可人,上以粉彩绘缠枝花卉开光内绘双狮戏球纹饰,描绘精细,布局繁复,又错落有致,极为富丽。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款识规整。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

自古有“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的说法,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官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兴盛于宋徽宗时期,据文献记载,窑场设在汴京。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乌龟山一带,考古人员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比较多的实物资料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釉面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釉色以粉青为主。釉面开片本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这种装饰主要出现在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青瓷表面。或称“开片”、“龟裂”。

高17.5CM的官窑贯耳瓶

官窑贯耳瓶有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和圈足的特征,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青辉一抹盛世繁花

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盘使用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

青花岁寒三友大盘 径33CM

盘敞口,弧腹,圈足。器形端庄,修削工整,大方中绣着灵秀。内心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主题纹饰,口沿内外饰缠枝花卉。松、竹、梅又称岁寒三友,是明清时期瓷器常见纹饰之一。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梅象征坚贞的气节,这三种植物都以不畏严寒而著称,故名岁寒三友,组合起来寓意君子有高尚的道德。

此盘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胎质纯净细腻,纹饰清晰生动。画面一改元青花繁缛的装饰风格,构图疏朗有致,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深浅不一,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画面中的黑色斑点似水墨画中晕散的效果,为永乐青花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然形成的色泽特点极难模仿,为后世仿品所不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皆有仿永乐青花器,但器物造型不及永乐器柔美秀丽而略显臃肿笨重,画面中的黑斑不是天然烧成,系人为重笔点染而成,与原物相差甚远。

北京东方玺宏拍卖公司本次所推出得多件瓷器精品,不仅有助于推进这一时期经典艺术品回归应有价值地位,而且也是中国藏家拓宽收藏视野、购藏艺术珍品的美好机遇。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不饰粉黛洗去铅华 荣海嘉2010春拍瓷器赏


青花缠枝莲纹卷缸

中国瓷器最为盛名,在瓷器的鉴赏上,最重要的就是美感,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尤为是中国的白底青花瓷是我的最爱,一眼就喜欢上这种不饰粉黛洗去铅华之美。在我的眼中,青花瓷最是淡雅出众,就如同出浴过的美人,不施粉黛正是最为迷人的时候,清雅优卓,最是那迷人的一眼。

北京荣海嘉2010春拍石家庄专场上展出有多件瓷器。对于瓷器的工艺上我知之颇为浅薄,但是青花瓷这物总是有种迷人的气韵上总是让我对白底青花有着情有独钟的情愫。宋瓷之美,未及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萧洒而不失挺秀。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

上图的这器为北京荣海嘉2010春拍石家庄专场上展出的青花器之一——青花缠枝莲纹卷缸,该器在青花瓷图案的绘制上,极具气势,浑厚质朴,饱满结实的艺术效果,造型规整端庄,雍容肃穆,工艺严格考究,图案缜密繁华,谨严工致,娇艳亮丽。

青花花卉纹壮罐

青花瓷的一大美就在于纹饰,无论龙凤麒麟,花草走兽,皆神采飞扬,在造型、纹饰和釉色上,其表现手法较之前人的含蓄委婉,写意清纯,而更为明确具体,丰富细致。色彩强烈而醒目。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绘制在青花瓷上的图案,笔意纵横,酣畅淋漓,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术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珍瓷亮相春拍 市场追捧官窑精品


⊙记者李虎○编辑陈羽

去岁今春,官窑瓷器板块经历过几年的平静后再掀波澜。明代皇家瓷器首先赢得“开门红”,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亿港元刷新了中国瓷器拍卖世界纪录。紧接着,另一件北宋皇家官窑定窑大盌以1.47亿港元位居历年宋瓷拍卖第二,两件高价瓷器为今年春拍的瓷器热拉开了序幕。接下来,四件流传有序的明清皇家珍瓷将亮相北京东正拍卖春拍现场。业内人士认为,这四件瓷器的拍卖结果,将成为内地皇家瓷器收藏的一个“风向标”。

四件瓷器见官方档案

本次亮相于东正春拍的四件皇家瓷器为“明成化官窑青花矾红五龙宫碗”(以下简称“成化碗”)、“清雍正御窑天蓝釉蒜头瓶”(以下简称“雍正蒜头瓶”)、“清雍正御窑仿汝釉弦纹贯耳瓶”(以下简称“雍正贯耳瓶”)、“清乾隆御窑天蓝釉双龙耳瓶”(以下简称“乾隆双龙瓶”)。四件器物均有《造办处实录》、《故宫院藏珍品图鉴》等故宫官方著录予以记载,其中《故宫博物院宫廷瓷器图录》(以下简称为《图录》)中对于四件器物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图录》对“成化碗”的描述为:“碗敞口微侈,弧腹圆收,圈足。口沿饰青花淡描龟背纹,腹部以红彩绘踏浪行龙,点缀青花‘壬’字云。碗心内双蓝圈饰侧首立龙祥云。”而对于“雍正贯耳瓶”,《图录》则在描述之余不吝溢美之词:“此瓶为扁方,直口微敞,下腹略鼓,高圈足外撇,颈部两侧饰贯耳。器物口,颈、腹、足部有突起的弦纹作为装饰,造型典雅端庄,古韵天成。此瓶通体施仿汝釉,色泽清雅宜人,釉层丰腴明润,古朴雅致,釉面光洁莹润,釉水于线条起伏处流淌积聚,极富玻璃质感,别有韵致。底部正中书青花‘大清雍正年製’篆书方章款。”

对于另两件皇家瓷器,尽管《图录》表述简略,但也字字珠玑。《图录》对“雍正蒜头瓶”的描述为“瓶口若蒜头,长颈,溜肩,垂圆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足内书‘大清雍正年製’篆书方款。此瓶俊雅秀逸。其线条柔美起伏,尽见迤逦之姿,所施天蓝一色,匀净莹亮,静穆古雅,胎骨细薄坚致,丽质怡人。”而对“乾隆双龙瓶”则记录为“瓶盘口细长颈,溜肩,腹部丰满,至胫处渐收。颈上突起五道弦纹。口沿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高耸直立,龙头探进瓶口衔住口沿。肩部有八组椭圆形模印贴花装饰。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款。”

“国宝回流”精品纷呈

从以上《图录》不难看出,四件皇家器物均为罕见的明清皇家官窑精品,在如今鱼龙混杂的瓷器市场中是难得的流传有序:四件藏品最早由山中商会购于中国,并展览于1934年“东京山中商会春季展销会”中,由日本藏家购得后便深藏家中,备受珍爱,秘不示人,历经近一个世纪从未在公私收藏著录中露面。

由于历史原因,日本是近现代清宫旧藏的最大流转地。近年来,中国艺术收藏市场迅速崛起,“国宝回流”也成为热门话题。去年,著名瓷器藏家郑建生在日本发现了这四件国宝。经过多方努力,日本藏家后人委托郑健生将此四件国宝带回国内拍卖,郑健生本人认为,此四件清宫旧藏集体亮相已经引发国内瓷器藏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价值不菲,很难由同一人包揽。尽管如此,也值得瓷器藏家前往现场观看。尤其是“成化碗”和“雍正贯耳瓶”,均和北京、台北两大故宫中同窑藏品一脉相承。在北京、上海两地展示时,已有很多博物馆专家和瓷器藏家前往鉴赏。

瓷器精品仍是市场宠儿

自去年秋拍以来,中国瓷器拍卖市场不仅数量方面占据着世界瓷器交易的半壁江山,更在价格方面连创新高。

根据中央美院市场研究中心监测数据,2013年瓷器板块超越同样高速溢价的玉器板块,成为仅次于中国书画板块的第二大投资热土。由于宋、元两代流传有序的瓷器几乎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殆尽,所以市场上只要有明清官窑瓷器真品出现,必将引起波澜。明永乐压手杯、宣德灯草口碗、弘治浇黄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均创下同品类交易纪录。而清代康熙的五彩、郎红、洒蓝、吹紫,雍正的胭脂水、碧玉釉,乾隆的珐琅彩精品“古月轩”也突破了以往清代瓷器给人“量多价低”的印象,获得了不亚于明代官窑的市场地位。再加上宋代的越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等民窑精品与明清两代的德化窑、石湾窑、醴陵窑等地方特色,中国的瓷器拍卖市场蕴含着丰富的矿藏。

瓷器从去年再度成为市场焦点,也离不开商业资本的运作。在苏富比[微博]、佳士得等领军拍卖行的市场策略下,中国瓷器由于价格频频突破亿元大关,藏家拿出官窑精品送拍的积极性比往年要高出不少。而资本流向高价瓷器的同时,皇家官窑的征集已成为拍卖行必争之地。

央视专家烟台鉴宝 价值百万清代官窑藏品亮相


刘静在鉴定玉器

潘深亮在鉴定书画

张宁在鉴定瓷器

水母网8月17日讯(YMG记者 柳昊杰) 8月14日,由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艺术专刊编辑部联合烟台万光古文化城以及北京八方博古文物鉴定公司举 办的鉴宝活动落下帷幕。两天的鉴宝活动吸引了我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众多藏友,每天带着“宝贝”前来鉴赏的收藏爱好者络绎不绝。而三位来自故宫博物院、央视《鉴宝》栏目的特邀鉴定专家张宁、刘静、潘深亮,也忙得不亦乐乎。

在万光古文化城,每天上午还不到鉴宝时间,现场持“宝”的市民早已排成了长队登记,其中不乏从龙口、莱州、招远甚至江苏等地特意赶来鉴宝的市民,他们拎着自家大大小小的“宝贝”等待专家“掌眼”。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前来鉴宝的市民多是朋友、家人几口齐上阵,护送“宝贝 ”前来。他们带来的“宝贝”有的是家里祖传下来的、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是自己收藏的、还有的是在地摊上淘来的,少则一件、多则几件,还有几个持宝人一口气带来了几箱子、十几件“宝贝”。他们专注地听专家的讲解,对宝贝的真伪优劣充满了期待,而几乎所有人最关注的就是宝贝的价值,他们的悲喜情绪,也完全跟着专家的鉴定评语而显现出来。

在鉴宝首日,就有两件清代的官窑制品———康熙年间的郎窑红釉天球瓶和同治年间的矾红釉福寿纹碗亮相鉴宝现场,令藏家们大开眼界。专家张宁告诉记者,官窑制品在民间很少见,如今在一次地市级鉴宝活动中出现两件官窑制品实属罕见,其中郎窑红釉天球瓶初步估价高达100万元,另一件矾红釉福寿纹碗也价值50万元以上。但是有人欢喜也有人愁。在现场,收藏爱好者和市民的“宝贝”被鉴定为仿品或赝品的也不算少数。一位外地来的藏友,大大小小带了十几件藏品,但是大部分被专家判定为现代的仿品,还有一位市民拿出的“传家宝”,被专家鉴定为树脂制品后,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鉴宝活动中,市民们带来的“宝贝”包罗了字画、玉器、瓷器、铜器、漆器、钱币等各种藏品。这些藏品中,书画占了半数,潘深亮老先生告诉记者,国内书画市场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人步入投资收藏字画的行列, 山东一直是字画收藏大省,烟台的字画藏品非常丰富,其中不乏大家之作,这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怎样才气成为顶级藏家?


人们收藏艺术品的缘故原由各不雷同,有些人为了投资,有些人为了爱好。现实上,这两个愿望是可以一并实现的,这也是艺术品收藏的美好之处。

英国人查尔斯?萨奇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收藏生活,到现在30多年已往,他已经成为了影响天下今世艺术品市场的超等收藏家,其个人影响力覆盖了艺术批评、艺术馆藏、艺术展筹谋、艺术家等各类人群,并建立了私家馆藏和画廊谋划相联合的另类美术馆--萨奇美术馆。

萨奇美术馆的运作战略是把握、分析环球艺术资源,进而整合或拆分这些资源,运用美术馆强盛的影响力来调解、开辟这些资源。萨奇美术馆重要从事今世艺术品的收藏、展览和贩卖。该美术馆签约了大量良好年轻艺术家,为这些年轻艺术家们举行展览,支持他们的艺术创作,利用包罗颁发紧张艺术奖项在内等各种方式获取艺术家的信托,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倾销艺术家的作品。萨奇本人在今世艺术界的强盛影响力和广阔的人脉使得他签约的艺术家总能得到较高的曝光率。萨奇还将本身的私家藏品在差别国家间巡回展出,以表现他个人超等藏家的职位。萨奇美术馆表现了萨奇本人丰富的艺术品收藏资源、艺术家资源,以及在艺术圈内的各种资源,使美术馆不但具备扶植艺术家的功能和营利功能,还具备了收藏功能。萨奇从收藏入手一步步提拔了本身的社会影响力,继而又通过本身的美术馆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丰富了本身的收藏。他的美术馆冲破了画廊和私家美术馆的边界,在今世艺术市场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收藏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独立的观赏力和审美尺度。独立的观赏力和审美尺度意味着收藏者已经具备了相称的眼光,能独立观赏和判定一幅艺术品是否值得收藏,并进而发展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收藏品体系。

2.拥有一定命量的藏品。作为收藏家,其收藏的艺术品数目肯定不能很少。

3.拥有本身个人化的收藏风格或体系。收藏家一样平常都有本身的收藏范畴。比方国际大收藏家施瓦兹夫妇专爱收藏今世艺术品,而国内藏家中,有人偏好宋代钧窑瓷器,有人则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大藏家。

4.拥有质、量皆优的藏品。除了拥有一定命量的藏品,还必须拥有高质量的藏品。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同一艺术家的作品程度相差也会非常大。某一艺术家创作顶峰期作品的代价,和该艺术家创作初期阶段摹仿、模拟的画作,或平凡习作之间的代价相差甚远。收藏家要懂得分辨艺术品的高下,注意网络佳构,才气称得上真正有眼光的收藏家。

藏家的条理演变是怎样的?

新手藏家要记着的是,收藏是不能一步到位的,收藏家也不但仅是必要雄厚的资金气力。收藏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是藏家在不停自我镌汰中升级的过程。

很多人涉足艺术品收藏,都是从装饰的必要开始的,用藏品提拔生存空间的品格,这是大部门藏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藏家大概会购买到大量只能用做装饰用途的艺术品,但在这个阶段得到的很多实战履历会让藏家更相识收藏的兴趣和规律,同时不停进步审美品位,逐步看出艺术品之中的门道。

第二个阶段,就是逐步能品出艺术品之间的高下,可以或许分辨出深奥的艺术品了,同时在不停欣赏和把玩的过程里,藏家开始发展出本身的个品德位和收藏方向。

收藏家的第三个阶段,会逐步明确艺术品的社会代价和文化代价,相识这些艺术品可以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力。

怎样才气成为顶级藏家?

在美国《艺术消息》杂志(Art News)2000年评比出的环球顶级收藏家200强中,环球藏家的地区分布极其显着地表明白各地域在环球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和紧张性。在这200位顶级藏家中,美国的藏家占50%。而在环球排名前10的藏家中,美国藏家就有7位。这个榜单不但表明白环球艺术品市场的强势市场在美国,而且也有力地表明白美国艺术品市场的发达状态。亚洲今世艺术品市场固然在近些年发展得非常敏捷,但是也仅仅只有5位藏家入选。

顶级藏家的诞生固然要靠藏家本身的本领和修养,但藏家的发展与地点地区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状态也有千丝万缕的接洽。要成为顶级藏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1.起首必须具备高人一等的艺术眼光,能猜测将来艺术品市场和将来艺术流派发展的走向,买在别人的前面。

2.有本身专门的收藏计谋,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央或展示机构,约请专人谋划和生存本身的诸多藏品。

3.眼里要有环球市场。作为顶极藏家不但要能相识当地区艺术品市场,还必须能洞察环球艺术品市场 的趋势和走向。

4.使用本身丰富的藏品和艺术资源,举行公众展示,通过捐赠藏品等公益运动回馈社会,并由此提拔社会影响力,成为受尊重的社会人物。

独放异彩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一枝奇葩。其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生动的造型,使今天的人们对于盛唐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景况和盛唐人的精神追求充满遐想。

所谓三彩,是指用氧化铜烧成的绿色、氧化铁烧成的黄褐色、氧化钴烧成的蓝色,并用铅做溶剂,演变成黄、赭黄、深绿、翠绿、天蓝、褐红、茄紫等斑斓绚丽的色调。这些色调敷设在用精致的陶土烧制的造型各异的马、骆驼、胡人、女俑、奇兽及各种器物上,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唐三彩的鼎盛时期为唐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56年)。这时期的三彩马、骆驼、胡人、女俑等产量大,品质高,色彩绚丽,造型多样,结构准确,逼真传神。所以唐三彩的代表性器型就是马、骆驼和俑。唐三彩的马短尾丰臀,雄壮奔放;骆驼头颈高扬,举重若轻;人俑则表情生动,姿态传神。女俑面部丰腴,但身材颀长,匀称高挑;镇墓武士和镇墓兽则面部狰狞,孔武刚劲。盛唐以后,唐人的随葬风气变化,唐三彩逐渐式微。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放性的时期之一。丝绸之路带来的马、骆驼、金银器、以及从丝绸之路走来的胡人,都成为大唐贵族生活时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唐人不仅生前享受这些盛世升平,生后也希望延续甚至光大这种享受。所以崇尚厚葬的唐人就用唐三彩制器寄托他们的追求:这些健硕的马和骆驼、健壮的胡人、美丽的女俑,比现实还要多彩,往生比今生更奢华!唐三彩和其他的中国陶瓷器不同之处在于,它少有日常用具,而多是寄托着人们精神追求的艺术创作。这就使它具有天然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一被发现就广受青睐。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国内盗掘古墓之风的泛滥,众多唐三彩精品被盗运国外,唐三彩一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品国际市场的翘楚。直到本世纪初,唐三彩精品在纽约、伦敦的拍卖会上仍会以几十万到一百多万美金拍出。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和欧美有关国家对盗掘走私文物的活动进行联手打击,唐三彩的国际市场流通受到限制,其价格大幅下降。许多从事唐三彩经营的欧美古董商,现在苦于囤储,无法出货,但唐三彩的艺术魅力仍然时时令人回味。在伦敦古董店的橱窗,往往在最重要的位置摆放一尊唐三彩制品,以示经营品位的高雅。

历史和艺术的内涵,使唐三彩充满魅力。同时,唐三彩的制造工艺也影响了后来中国制瓷艺术的发展。随着唐王朝的衰灭,三彩的工艺向北流传,出现了辽金三彩。其制器从以明器为主转化为以制作日常用具为主。直到明代,釉上三彩或五彩等制瓷工艺在官窑瓷器制作中得到高度发展。皇家甚至禁止民间烧制彩色瓷器。不用红色,只以黄、绿、紫、蓝为主的彩瓷制作工艺则被称作素三彩。这种工艺在清康熙时期达到顶峰。目前的市场价位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时下市面常有制作唐三彩或素三彩赝品牟利者,但在工艺上特别是在艺术品位上与真品鲜能相近。这些赝品的主要纰漏在于工艺和艺术品位。工艺上讲,唐三彩的胎体细腻,釉面与胎体结合紧密,釉色清亮,开片自然;赝品则胎质粗松,釉色混浊。素三彩胎质坚密,胎体刻画自然流畅,色釉沉着稳定;赝品则色釉与胎体结合不自然,颜色俗艳。最重要的是,唐三彩或素三彩所特有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思维,不是一般作假者能企及的。所以,在鉴别其真伪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鉴赏者本身的审美能力,这也是文物艺术品鉴赏的根本所在。

无论是唐三彩还是后来的素三彩,都是在胎面和釉面进行色彩搭配的二次工艺制作,这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要求非常高。唐三彩富丽堂皇,素三彩则典雅高贵。这些都是中国制瓷艺术追求的境界。

清康熙素三彩花果纹盘,口径:24.8公分,台湾乐山堂藏。

藏品中的寓意


收藏可以陶冶心灵、增长才智。在我的藏品中,一些藏品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它们中所包含的古趣、雅趣、奇趣和乐趣可谓妙不可言。现供二组民国瓷塑像和一尊当代木、根雕藏品与大家共赏。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件瓷塑人物像,造型准确、比例恰当,不仅人物形象逼真,而且神气活现。有钱者的讪笑,透出一种得意的内心满足,瘦骨如柴为利驱使的小鬼,又有不堪重负的无奈。为了钱,又有多少人能摆脱它的诱惑?

童趣:这组瓷塑人物像,一览无余地构造出两个童子在玩牌过程中的串通手法,就是以桌子和帽子作遮掩,把对方所需要的牌用脚趾夹过去,而玩牌的第三方童子却茫然不知,这一情景却被站在旁边的童子发现了。这件作品妙在瓷塑大师把这一瞬间定格下来,表现出串通方童子的心机和巧妙。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不少人在演绎着类似的作弊手法吗?

愚公移山:这尊“根抱石”的根艺作品,表现了雕刻艺术家巧妙地利用根与石的结构,加上独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和细腻的刀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体现了雕刻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性和天人合一的神韵。寓意深长、令人感叹,催人上进!

其实在不少的收藏品中,如玉器、瓷器等,都有纹饰图案,其图必有意,寓意隐含,或吉祥,或辟邪,或镇宅等等。只要认真学习、请教和揣摩,就能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华,也会在怡情雅趣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

让“东方微笑”魅力绽放


精美的雕塑作品吸引参观者驻足欣赏。

在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33号窟里,有着一尊称之为“东方微笑”的小沙弥造像,是北魏时期石窟雕像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其面带会心微笑的逼真形态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享有盛誉。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东方微笑”造像真容和了解麦积山石窟文化,天水汉唐艺术苑的民间艺术家们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研究,选取麦积山红土、采用传统雕塑技艺仿制了精美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深受欢迎、屡获大奖,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更让麦积山石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发扬。

4月上旬,记者走进富有艺术魅力的“东方雕塑馆”天水汉唐艺术苑,用镜头记录了这些艺术精品诞生的全过程。

麦积山脚下的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多年来组织艺术家致力于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开发。历经磨难,顽强拼搏,终于挖掘并创新了几近失传的传统制陶雕塑工艺,生产出精妙绝伦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麦积山石窟雕塑、壁画、大地湾彩陶、伏羲文化艺术品、敦煌雕塑等系列艺术品六百余种。”这些令人惊叹的珍贵文物复制品,一经面世,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们也与全国八大美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成为清华大学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甘肃唯一一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由开始复制“东方微笑”到现在,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已衍生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麦积山、大地湾等泥塑、彩陶复制品的专业队伍,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了15名。

随着近期33尊大型观音雕塑发往新加坡,更让世界各国领略到了汉唐艺术陶瓷雕塑的魅力之所在,也成为了一张名符其实的“天水名片”。

仿制小沙弥造像。

每件作品都融入着工艺师们的情感。

精心雕刻。

藏品的真相


藏品的真相

关于故宫商业化的质疑之声还没有消退,由瓷器受损开始的一系列网友爆料,再次让故宫成为焦点。新一轮的故宫“黑幕”,全部与藏品相关。刚退休的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看了网上的一些质疑,惊讶于外界对故宫藏品的了解如此贫乏,也反思,“故宫的确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小系统,不怎么跟外界打交道”。

梁金生一家与故宫有据可查的就有五代渊源。清咸丰年间,他的曾曾祖父就在内务府如意馆就职,担任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后来担任宫廷画院如意馆的掌管。爷爷梁廷炜本来承袭祖业为宫廷作画,1925“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后,担任组长,负责清点清宫的公私物品。1931年为躲避战乱,故宫选择了一批珍贵文物南迁,梁廷炜和年仅14岁的儿子梁匡忠开始了长达18年的南迁生活。1949年梁廷炜接到密令,跟随国宝去了台湾,1972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去世。梁匡忠则留在南京故宫博物院,1953年返回北京故宫,梁金生是梁匡忠的第三个儿子,金生,就是生在金陵的意思。

梁金生在内蒙古插队11年,进入故宫已经31岁。“1979年国家刚刚拨了一笔款项用于故宫大修,故宫就从社会上招了50多名维修工,统一招考。”梁金生在工程队干了5年,参与库房维修建设,然后被调到保管部织绣组,后来再到总保管组,跟父亲成了同事。那时候故宫还没有地下库房,都是利用现有的地面宫殿、库房来存放文物。“先天密封条件非常差,门窗不严,风沙一过,满屋子尘土,天天打扫都没用。而那些‘原状陈列’、小范围开放的地方,就算走‘太空步’,脚一落,特别细的尘土就飞起来。”梁金生回忆,“地面不防潮,湿度大的时候地面都长毛。”故宫古器物部金石组的资深库房管理员方斌描述:“库房里后来配了专门的吸湿器,有半张桌子那么大,机器运转1个小时,300平方米的空间,能吸出两到三大桶水来。”

做库房维修的时候,梁金生就算能接触文物,也是“搬搬抬抬的事情”,“把要维修的库房搬空,东西挪到别处,修好了再搬回来”。到了保管组,他才有机会真正地跟文物打交道,第一次接触的,就是毓庆宫里成箱的织锦和布匹。“半人多高的大锡箱子,站在旁边手伸不到底,底下的布匹,要爬到箱子里,举着递出来一卷卷地打开,查验清楚是一段还是一匹,再封好放回去。”算起来,这其实是1949年之后的第二次藏品清理,梁金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到了这项工作需要的无比耐心和细致。到了总保管组之后,梁金生定下了心思:“以我的年纪,再从事专项研究太难了,不如在这里踏踏实实地下笨工夫。”

藏品清理就是要摸清故宫的家底,这项浩繁的工程,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始,一直在继续。郑欣淼到任之前,历史上的6次清点,3次在1949年之前,分别是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接收点查,文物南迁之后的点查,以及北平沦陷期间的点查。1949年之后的3次,分别是1954至1965年,1978年至80年代末,和1991至2001年。每一次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历时10年左右。从皇宫变成博物院的故宫,不仅有历代帝王的珍藏,也是一个“家”,一个庞大的生活起居场所,有一应俱全的宫廷物资,和帝王后妃们的生活痕迹。这些东西如何归类?算文物还是非文物?观念一直在变。从2004到2010年底的第七次藏品清理,在文物概念上,有了最大的拓展,把故宫98万余件藏品的记录,提升到了最新的180万余件。

郑欣淼研究过故宫的历史,他带的第一个“故宫学”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院史。他发现,“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一直在处理非文物的东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清理,也就是1954年开始的那一轮,主旨是“清理文物,处理非文物,紧缩库房,建立专库”,从1954到1959年,主要是清理历史积压物品和建立文物库房,成立了处理非文物物资审查小组,政务院批示由中央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以及北京故宫共同组成故宫博物院非文物物资处理委员会,先后共处理各种非文物物资“70万件又34万斤”。不同时期被当成非文物处理的种类各异,茶叶、皮件、貂皮,乾隆收藏的“假次画、宗教画”,乃至士兵甲胄都有。“前几年,周海婴先生还拍卖过鲁迅先生买的清宫茶叶。”现在看来,这是对待清宫藏品问题上走过的弯路,但回到特定的情境,这种“甩包袱”的做法,“不是个人问题,是时代民族问题”。

文物的观念在变化,历代故宫人对于故宫藏品的认知也在变化,但守护藏品的态度和原则始终如一,这种传承,梁金生最清楚。从1984年开始,他在“文物总管”的岗位上已经27年,成了故宫内部公认最熟悉所有藏品的人。梁金生说,故宫的藏品有两套账,一套是总保管组的总账,另一套是与总账相对应的各个库房的分类账。账目里,一种是“故”字号,这是1962年吴仲超院长任期那次文物清理建立下的故宫藏品账目;还有一种是“新”字号,这是1954年之后给新增文物建立的账目,最乱的是1949到1954年之间的文物,后来专门固定了一个“新”字号的字段。各个时期的账目都传承下来,梁金生特意搬出了60年代总账中的一本,16开大小的蓝布皮账本,全部是手写记录,蝇头小字,一行行清晰工整。这些账目是最原始的依据,每一次清查,新发现的文物新增号段,而原有的文物必须总账与分账、账目与物品逐一对应。

故宫的家底,就是靠这样必不可少的笨拙方法清点、记录并传承下来,直到引入电子化的信息记录系统。梁金生说,“每一套总账,国家文物局都是备案的,故宫不可能自己私自改动”,而且,任何的文物转移和调拨,账目上都必须记录,就算是因为人员交接问题,某个时期的分账出现偏差,“对比总账也一定能发现问题”。《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的草稿,就是梁金生根据工作心得总结出来的。

让梁金生觉得最可笑的是关于那五件宋人书札的指控。网友爆料说,由故宫拍下的这五件文物后来重现拍卖场。故宫的文物征集,刚好也属于总保管组的权责范围,收纳新的藏品,是故宫博物院自我丰富的一种方式,通过藏品呈现出不断代的历史和文化。梁金生有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他翻查出了当年的记录:“当时是徐邦达先生给院领导写信,希望故宫能够拍下这五件宋人书札,它们很有价值。院里讨论以后也决定参加拍卖会,但申请经费的时候,却因为数目太高没有得到批准,全部过程都有文件存档。”这件没有完成的拍卖之所以写进了年度工作总结报告里,属于工作失误,然后,被无限放大了。

失之交臂的这五件宋人书札,梁金生很惋惜。他回忆,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故宫的文物征集一直很容易,“尤其是解放初期,物价稳定,博物馆也少,文物商店把整车整车的文物拉来故宫,送货上门,任由故宫挑选。‘文革’故宫关门期间,也还有好多东西送进来,1966年底,在北展搞的‘红卫兵成果展览’,展出之后全部送到了故宫,当然,这部分后来落实政策的时候全部退还回去了。可是‘文革’结束之后,落实政策的80年代,可能是大家都心有余悸吧,又是一个文物进入故宫的高潮”。转折在90年代中期,“拍卖公司出现之后,局面就变了。80年代我刚负责文物征集的时候,故宫每年给我的征集费用是1万元,到了90年代初期,是每年10万元,到了1995年,征集费预算已经到了1000万元,都是拍卖公司抬起来的”。

故宫是拍卖公司喜欢的客户,故宫的名气就是提升拍品价值的最好宣传,但他们却并不会因此给故宫最公道的价格,遇到不厚道的拍卖公司,还会故意设局找人假扮买家抬价。梁金生记得,有一次拍卖,他进场后故意没有跟拍卖公司的人打招呼,坐在角落里,举牌几次之后,就再不动声色,看着价格被一路抬上去。到最后,场面上是神秘电话竞拍者胜出,但现实里,是拍卖公司不停地给故宫的领导打电话,追问故宫的竞拍者到底去了没有。最后,拍卖公司的把戏被戳穿,梁金生不仅用事先协议的价格拿走了拍品,还成功砍掉了交易的佣金。只不过,这些风光的故事只是少数,故宫的财务预算制度和文物价格的直线提升,已经让这条收集文物的路径越来越困难。“按故宫的规定,今年必须做出明年的征集预算,但是文物可遇不可求,我怎么知道明年会出现什么东西?”

关于藏品的诸多爆料出处何在,郑欣淼和故宫内部很多人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说破。“利益之争哪里都有,故宫是个老单位,也是个有各种告状的地方,历史上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就被诬告盗宝,只是为什么出于私念,却要赔上整个故宫的名声?”

故宫的定位

郑欣淼就任之前,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位已经空缺了11年。张忠培1991年卸任之后,一直没有任命新的院长。郑欣淼是陕西人,从地方干部做起,1992年调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继而担任青海省副省长,因为做眼睛手术必须离开高原,才到了文化系统,历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和文化部副部长,就此与文物结下渊源。2002年,故宫成为文化部直属单位,同年10月10日,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0米红墙里的天地,对时年55岁的郑欣淼来说,也是全新的开始。“故宫是个老单位,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从解放以来,总共16年没有院长(1952到1954年,1984到1987年,1992到2002年),实在千头万绪,我很有压力。也有人说,不能拿历史问题当借口,但故宫确实是个有历史问题的老单位,牵涉到方方面面,这个不是我能抹掉的。”他说。

上一任院长张忠培也有同样的感触,他是故宫院长职位空缺4年后的继任者,1987年6月20日正式就任。这位北大考古系毕业的高材生,在吉林大学任教30年,一手开创建立吉大的考古学科,只想站在考古学术前沿搞学问,对于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任命,心中虽然并不情愿,但也决心有所作为。保卫处副处长王子宁对这位老院长印象深刻:“夏天穿着大裤衩坐在门边搓着脚跟警卫聊天,朴素得像个农民,但是只要一谈起学术,完全换了一个人,是位令人真心钦佩的学者。”张忠培用学者眼光对故宫做了一个初步评估:“四大优势只剩了一个半——学术研究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考古学术的发展,宫廷文物这一块没有地位,古建筑这一块好一点,优势领域就是保存的传世文物。”

这个院长该怎么当?故宫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张忠培还记得,“全院开会讨论,说得最多的是管理传世文物的部门,古建部的人也发发言,宫廷部没人说话。专家们也有各种意见,提出故宫应该办成艺术博物馆。我的想法是,应该区分故宫和博物院,故宫有两块牌子,既是国宝,又是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故宫的特色应该突出两方面,一个是传世藏品,一个是明清故宫,历代王朝缩影”。讨论没有结果,但张忠培想清楚了,“少说多做,先从规章制度建设开始,让各部处权责分明”。他从1988年开始故宫的奖金改革,希望“在不伤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竞争机制”。

张忠培还做了另一件硬碰硬的事情,重新做产权登记,收回故宫不同时期被划拨或者被其他单位使用的房屋。“我来的时候,故宫的房子有14个单位占着”,其中就包括端门地区。端门外1917年就被划拨给了历史博物馆,张忠培回忆:“在公安部门的主持下,1988年我跟当时的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坐下来谈,我们是北大考古系的同学,都是苏秉琦先生的弟子,我们达成了协议,端门地区的产权归故宫,但历史博物馆可以使用,继续租赁经营用以补贴开支,一直使用到他们盖好新馆。如果万一那时候福利还不行,也可以继续使用,但最终还是要归还给故宫的。”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后来合并成立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新馆2011年才竣工。张忠培定下的协议,终于在郑欣淼的任期得以实现,郑欣淼说:“今年4月30日签的字,11月端门所有的经营户必须退出,到时候天安门管委会将协助我们收回,具体怎么把端门利用起来,我们还在考虑,可以保证的是,游客再也不会看到那些闹心的历代太监宫女展了。”

郑欣淼比张忠培幸运得多,他赶上了故宫百年大修的历史机遇。工程计划长达20年,每年投资1个亿。上任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与郑欣淼谈话,就特别指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主持故宫大修。郑欣淼正式上任后不到一个月,故宫大修启动。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故宫人”,他在千头万绪里开始了他的任期——维修方案怎样制定,招标工作如何进行,组织机构如何设定,任务如何计划分配,等等。除了古建修复本身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争议之声。“背景也很复杂,当时不光故宫,颐和园、天坛都在修,一些国际组织在质疑中国的修复方法。其实,修的范围、进度都可以商量,争议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和工艺对不对。”

郑欣淼选择的应对方式,与当年的张忠培很相似,埋头做事,不争辩。修复之后的武英殿和太和殿就是答卷。“武英殿我们经验还不够,更换琉璃瓦时新旧分开,所以新的那半看起来特别亮,批评我们的人也特别多,说故宫修得金碧辉煌像影视城,其实新的琉璃瓦都有火气,太亮,过两三年之后就好了。等到太和殿工程,我们就吸取了教训,8万多块琉璃瓦,全部拍照,每块瓦都编号记录,哪块需要换,哪块不需要,哪块只要上釉,哪块要连泥坯一起更换,一块块来处理。”关于故宫大修5年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在2007年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得到了肯定。“22个国家的40多名专家,3个国际组织到太和殿现场考察,那些外国专家都明白了,东方的建筑是不一样的,材料不同,工艺不同,维修的方式肯定不同。”众口难调,关于故宫大修的争议当然还在,但郑欣淼和故宫的修复团队已经有了底气,“中国式的修复方法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同”。

郑欣淼和张忠培一直保持着联系,两位老人常常在电话里探讨,求同存异。张忠培的任期只有“2年1个月13天”,他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1989年8月被停职,1991年卸任,各种构想,空成遗憾。但他在郑欣淼身上,看到了诸多构想的实现。他对郑欣淼的评价是:“这个院长没有选错人。”郑欣淼也觉得,他们对故宫的思考有许多共通之处。回顾9年任期,郑欣淼的自我总结很简单,一只手就能数完:“故宫的百年大修,第七次藏品清理,提出‘故宫学’研究,两岸故宫交流和故宫的国际交流。”总的方向,是让故宫以开放的姿态,与外界有更多的互动,公开化,透明化。“比如我们正在编辑出版的500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这是第一次透彻地向公众交代故宫的家底,让全社会来监督。”郑欣淼也希望藏品大系能够澄清一种误解,就是北京故宫只有皇宫,好东西都去了台北“故宫”。“台北‘故宫’的65万件文物,38万件是档案,近20万件是图书,真正的书画文物只有10万件。好多人喜欢拿台北‘故宫’跟北京故宫比,其实两者差异很大,台北‘故宫’是公务员建制,跟我们的很不一样。”

其实故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像“文物总管”梁金生形容的那样,就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开放管理处处长檀文亭回忆,故宫的游客从“假日经济”、“黄金周”的概念提出之后,才开始增多,游客暴增则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2009年10月2日,是故宫历史上游客最多的一天,14.8万人。“那是什么概念,外面,从午门排到端门外,全是排队的人和旅行社的各色小旗子,里面,高个的只能看到人头,矮个的只能看到别人的衣服。游客散后,一地垃圾。”这种压力还在持续,2011年的国庆,虽然故宫已经做出了每日限流8万人的方案,并且提前通知公众,但从国庆当天开始,游客压力就在持续增加,同样在10月2日、3日呈现井喷态势。就算没有之前一系列的是非和争议,这种旅游压力,也必然让故宫要越来越多地全方位接受公众检视,这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公众对博物馆文化需求的进步。

主管经营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曾经是国家文物局第一任博物馆司司长,他一直在思考博物馆文化,他觉得:“欧美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日常文化消费的一个部分,但我们的博物馆意识,远没有深入人心。”“中国以文保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占了1/3,到底应该以什么眼光和理念,来传播这种以藏品为主的博物馆文化?如果大家说起故宫,都是经济换算,动辄是里面的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其实应该由故宫来反思,你给公众提供了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问题。”72万平方米的故宫,开放区域已经将近1/2,蜂拥而至的游客们兴趣点究竟在哪里?除了拍着故宫的门钉,激动万分地说终于看到了皇上住的地方,还有什么?那些已经被磨得锃亮的门钉,都是附庸传说和走马观花的印记。

10月2日,国庆游客最多的那一天,本刊记者再次到访故宫,上午9点半,整个中轴线上,已经水泄不通。而故宫陈列部精心布展的三个主题展览,武英殿的书画展、文华殿的瓷器展,以及午门城楼的兰亭展,却游人稀疏。这三个展室都免费开放,有凝练的主题,展示着诸多传世文物,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展览解说和演示系统,就算对这些主题从不了解,也可以通过现场电子设备的辅助,开始一段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可惜,这些稀疏的游人里,愿意静下心来欣赏的人更加少,许多人只是匆匆绕场一圈,无视禁止拍照的警示,拿着相机或者手机,趁着工作人员不备,偷偷按下快门,闪光灯此起彼伏,闪过那些传承百年千年的传世文物。午门兰亭展里的工作人员们,一上午都在重复同样的话——“请不要拍照!”从最初的客气克制,慢慢变得不耐烦和生硬,但他们的努力,旋即就被更多的闪光灯淹没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