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巨瓷被鉴为赝品 原因竟是太重

巨瓷被鉴为赝品 原因竟是太重

瓷砖墙面 瓷器鉴别课 全瓷瓷砖

2020-08-03

瓷砖墙面。

不相信自己花数千元买来的“宝贝”竟不是古物,收藏者当场与专家“争执”起来;一只身形巨大的“清代”瓷器被鉴定为赝品,原因竟是瓷器“太重”……

 昨天,故宫博物院的鉴定专家来厦鉴宝,鉴定结果却让闻讯而来的收藏者们“大跌眼镜”———他们带来的“宝贝”不少都是赝品。专家提醒,刚跨入收藏门槛的藏友不应急于投入大量资金,应从小件物品积累经验,以免上赝品贩子的当。

 竹雕“貌不惊人”专家很赞赏

 昨天的现场鉴宝并未出现“黑马”,没有出现“流落”于民间的价值连城珍品,让鉴宝专家有些失望。不过,收藏者们也带来了一些让专家眼前一亮的“宝贝”。

 杨老先生家藏的四件“洋杉卷枝图案蓝边盘”是19世纪的西洋盘子。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认定说,这是欧洲早期彩瓷,瓷质为典型的英国和欧洲胎体,釉质温润,绘画与用彩“很精彩”,是研究欧洲瓷器、绘画、图案的极好材料。这样的欧式瓷盘,在本地也是比较少见的。

 另一件“貌不惊人”的竹雕也让专家大加赞赏。钱先生祖传的一樽“金光竹雕群仙图”是清代晚期的作品。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玉器和青铜器鉴定专家刘静在仔细把赏之后说,这只竹雕题材非常丰富,图案不仅有八仙,其他各路神仙也一应俱全,这种广东特有的雕刻不太注重雕工,而以祝贺之意为主。“到民间鉴宝2年多来,这样的竹雕还是第一次看到。”

 “古”佛像咋有“双眼皮”?

 当然,昨天送鉴的物品也是鱼龙混杂。外表古色古香的赝品,在经过专家法眼之后一一显形。

 昨天,有一只身形巨大的瓷器,主人认为是清代物品,但专家却发现其上的绘画较为死板,图案也有民国时期的特点。不过,最大的破绽却在于“太重啦,这种瓷器送入宫廷之后多半送给皇帝把玩,可这么大的瓷器皇帝可拿不动”。

 还有一尊青铜佛像,看起来古味十足,但专家在经过摸、闻、望之后认定,这也不是真品。最简单的原因在于,佛像的眼睛虽然和传统样式一样,是眯成缝的月牙形,但“古代佛像可没有这样的双眼皮”。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喂鸡破罐竟是稀世古瓷


50多岁的永川农民刘远书偶然捡到宝贝:花几十元钱买来的邻家喂鸡破罐,经专家鉴定竟是距今约千年的稀世古瓷——“紫定黄地酱彩剔花盖罐”。昨日,刘远书在亲戚陪同下赴京寻买主。

刘介绍,5年前,从邻家院子经过,发现一破旧的喂鸡粮槽,“有花纹,很古朴,像古董。”刘虽是地道农民,平时却喜欢古董。遂找来邻居,掏钱买下“破烂”。除掉瓷器表面水泥,用胶水将瓷片粘在一起,成了一个扁扁略鼓的圆形罐子,上面还有精美的牡丹花纹。查阅资料后,刘远书越来越觉得这个破罐是古董。

刘远书决定找专家“诊断”。今年6月,刘找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汝瓷鉴定权威专家赵青云。赵青云非常肯定地认为,这件瓷器是稀世珍品,并出具了盖有自己钢印的鉴定证书。赵青云认为,该瓷器年代在北宋到金代之间;整件保存基本完好,釉层光亮而匀净,造型古朴,丰满圆润,器物上雕刻的牡丹花精美而精细,“实为北宋-金定窑紫定之精良作品,乃传世之稀有佳品”。

昨下午,记者致电赵青云,他证实了鉴定证书的真实性。赵青云说,宋定窑瓷器中,白定、黑定较为常见,而像这样的紫定则非常罕见,完整的紫定更是极为少见。因此,虽然刘远书的瓷罐是碎片重新黏合而成,仍具很高的收藏价值。

手捧权威专家的鉴定证书,刘远书决定到北京卖高价——少了千万元不卖。有专家认为,有裂痕将使这件瓷器的价值大打折扣。

刘远书的定窑瓷罐,与我们使用的芝麻酱颜色较为接近,而非紫色。专家介绍,“紫定色紫”是一种误解,所谓“紫定”其实是酱釉,用的是铁金属烧制而成。

据介绍,定瓷精品原本是众多藏家追寻的目标,而黑定、紫定更是因为罕见而被推崇。有报道称,我国收藏定窑的三大博物馆即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定州博物馆,在它们的文物图录中,发表了56件定窑瓷器,其中53件是白釉即“白定”,仅3件是“紫定”。

鉴宝专家:60岁以上老人容易买到赝品


“这几年来发现一种现象,就是60岁以上老人容易买到赝品。”日前,羊城晚报记者在鹤山“十里方圆”巧遇央视《寻宝》栏目的权威鉴宝专家、瓷器鉴定大师丘小君,对于眼下玩收藏的老龄队伍激增,丘小君说,不建议60岁以上老人花钱买藏品。

丘小君表示,60岁以上老人容易买到赝品,原因有三:

首先是老年人喜欢听故事。卖者美丽的故事往往是陷阱,如卖家往往拿祖传、拆房子、挖地基时发现、急用钱之类的故事来诱惑买家入手。

其次,是老年人信息不灵通。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资讯不发达,很多新信息接收不到,现在很多造假都是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老年人大多不了解,而自己的知识已经老化了,过去的积累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第三,就是老年人的眼睛不好使。60岁以上的老人眼睛已经看不准了,新仿瓷器上的贼光、浮光难以分辨清楚,视力的退化是最影响收藏的,这样的话就容易买到假东西。

“现在老年人一心想买点古董,给子孙留下,有的甚至把棺材本都搭上,下重注买藏品,结果却买到赝品,造成家庭不和,子女埋怨,夫妻吵架。这样玩收藏就影响到整个家庭,另外也给子女留下负担。”丘小君说,有的老年人到死还不醒悟,认为他的东西是真的,最后判定是假的又失望成恨,抱恨终身离开人世,造成悲剧。

丘小君建议,老年人应该以务实的心态,以学习历史文化为主,多看、多参观博物馆,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去满足自己,“不需要花钱去买,如果一定要买藏品,应找懂行的专家帮忙掌眼,一定要严格把关然后再去买。”

翟健民趣说民国观赏瓷 王为念耍帅竟是为了它


《我爱收藏》民国观赏瓷器

袁世凯复辟称帝时仿效明清帝王烧制的末代官窑洪宪瓷为何与众不同?它曾不为藏家瞩目,又因何日益珍贵却还疑点重重?知名收藏家翟健民当场验真估价,逐一评说,会不会让王为念“一朝致富”?《我爱收藏》史上最大型重器出镜,王玥波、应宁要为它一较高下?BTV文艺6月28日20:50趣说国民观赏瓷,谁最终笑得南红归?

王为念:穿大帅服只为神秘珍藏品?

继之前主打民国生活瓷器之后,《我爱收藏》本期聚焦民国观赏瓷器。知名导演、主持人王为念一开场便身穿大帅服惊艳登场,主持人春妮笑称这绝对是王为念登陆荧屏史上最帅气的造型!可王玥波、应宁等一干人等却吐槽不断!有的说王导这身服装像酒店门童,翟健民更将大帅说成大蒜,让王为念着实哭笑不得!

原来王为念此次盛装出镜另有用意:他是为了配合带来的两个花瓶——袁世凯复辟称帝时烧制的御用瓷器,被称为末代官窑的洪宪瓷,而做的特别装扮。这花瓶的主人是他一位爱收藏的朋友,节目录制当天带到现场是想让瓷器收藏家翟健民先生验真估价。如果确是真品,无论价格高低,王为念都会得到提成。那么,他能不能如愿以偿?

洪宪瓷:日渐珍贵却疑点重重?

谈到洪宪瓷的收藏价值,翟健民认为可能要分三个阶段:三四十年前它一般不受藏家的关注,只是卖给外国游客,这种“漂亮的瓷器”那时候可能几百块钱。但是到了二三十年前的第二阶段,特别是近十年之内的第三个阶段,大家逐渐开始关注它,因为它特别细腻、特别光滑,而它的彩瓷大部分的彩是用一种特别像珐琅料的彩。翟健民由此总结洪宪瓷的特点是白釉光滑细腻,彩瓷往往使用珐琅料,颜色鲜亮艳丽。如果说乾隆时代的瓷器颜色偏稳重,彩比较保守一点的话,那么洪宪瓷的彩瓷比较艳丽、比较抢眼。

翟健民介绍,据说洪宪时一百万白银做四万件洪宪瓷,也有人说是六千件,也就是一百多两白银才能做一件。目前在故宫存量不过一百一十八件,苏州博物馆里存有由袁世凯的第十三个女儿捐赠的十三件,价值还是比较高的。他印象中拍卖会上洪宪御制的这些瓷器最高达两百万元人民币!那么,王为念带来的这两个花瓶果真是如今存世量稀少、被各地藏家追捧的洪宪瓷吗?如果确是真品究竟价值几何?

如此与众不同的洪宪瓷,令王玥波、应宁兴奋不已,他们能不能在“淘宝”环节找到心仪的宝贝,谁又将赢得现场开南红原石的机会?6月28日20:50,BTV文艺《我爱收藏》翟健民独家奉献珍藏版民国观赏瓷,南红原石爆笑争夺战准时开场!

鉴瓷心经


目前,困扰古陶瓷收藏界的最大难题就是藏品的真伪鉴定问题。近来有许多收藏者向我抱怨说:“现在的传统经验鉴定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了。往往一件藏品分别请几个‘专家’鉴定,会得出各自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让人无所适从。”最近,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答读者问中也说道:“博物馆工作者应尽能掌握目鉴与科学测试两方面的手段,那是最合适的。”

前些日子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藏友拿来一只青釉瓷壶,从该壶的胎质、釉色、造型、工艺和自然旧貌上看,它应是我国汉代江浙地区(越窑系)生产的早期青瓷器。该壶身上不仅有人们常见的水波纹和阳工弦纹作装饰,而且划刻有变形鸟纺(俗称:九头鸟)和鹿兽纹。其刀法之流畅,纹饰之精美在同类器物中是十分少见的。它应当是汉代青釉瓷壶中的精品。尽管最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小窑在仿制此类产品,但是仿品与真品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远不足以乱真。其不同之处如下:

1.真品胎体致密度较低,其中多含有铁质黑点,但分布不均廖若晨星。赝品胎体坚实,所含杂质非常细腻,如同黑胡椒粉一般均匀分散在胎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前者为纯人工练制坯泥,后者采用球磨机、练泥机加工陶瓷泥料。

2.真品露胎处发色不均,有火石红、青灰和土黄等色彩的自然变化。赝品胎体发色匀称,多为灰红色或灰白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烧成有关。前者采用木柴烧制,原始而简陋的炉膛内的烧成环境复杂,温度和气氛变化较大。后者采用现代煤窑或油、气窑烧制,炉膛内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分布均匀。

3.真品采用泥条盘筑成型工艺,内外壁上留有明显盘筑痕迹。赝品采用手工拉坏成型工艺,内壁留有拉坯指纹,外壁留有修坯刀痕。

4.真品采用草木灰配制釉药。赝品采用石灰石、长石配制釉药。二者釉面有明显差异,前者质沉稳,有“麻赖”现象。后者质地轻浮光亮,仅有“菊皮”现象。

5.真品造型粗犷古朴,纹饰端庄娴熟。赝品造型细腻呆板,纹饰夸张变形。仅以壶胫上水波纹为例:前者为连续的S纹,十分潇洒;后者是连续的U字纹,非常做作。

6.真品的自然旧貌与赝品的人工作旧有明显不同。在《战国青瓷研究》一文中已作过介绍,不再赘述。

7.经过科学测试后发现,真品与赝品的釉子老化系数有较大差异。前为0.35以上,后者为0.08左右。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件具有典型特征的汉代青釉瓷壶,拿到北京某博物馆,被科技部主任鉴定为“不好”(古玩行或文物界内人士说“不好”就是赝品的意思)。我问他“不好”的根据是什么?开始他不作明确回答,后来在我一再追问下才说出两点他自己的判断依据。一、“手头感觉有些沉”;二、“壶口的形状感觉不好”。我事后了解到,尽管该博物馆有数万件藏品,但并无南方汉代青瓷藏品。那么他的“感觉”很可能来源于产自北方的汉代铅绿釉陶器。众所周知,瓷器的致密度要高于陶器,在两者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自然前者要比后者重,更何况早期青瓷是采用泥条盘筑成型工艺,胎体不可能做得很薄,与铅绿釉陶器相比,“手头感觉有些沉”理所当然。此外,汉代青釉瓷壶的有多种形状,早期产品为直口,中期产品的口微向外撇,晚期产品为喇叭口,北方汉代的铅绿釉的陶壶多为盘口。可以说这位主任对产自南方的早期青瓷没有作过认真研究,故有误判。

近几年,随着古董仿制技术的不断提高,文物界的一些鉴定“高手”被新制赝品“打眼”的事屡屡发生。他们中的某些人从维护个人“脸面”出发,不认真总结经验,不在提高鉴别力上下功夫,而是如惊弓之鸟,多采取一种宁左勿右的鉴定方法。只要碰到自己没见过或者看不懂的东西都说成“新仿”。他们从讲自己的鉴定根据,常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求教者,以此表示自己学问的深奥。人们一旦对其结论指出问题或提出异议的话,他们又会用“观点不同,学术之争”的说词来加以遮掩。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专家”都采用这种方法为收藏者进行鉴定的话久而久之还能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话呢?

与此相反,一些居心叵测的商家拿赝品冒充真品来欺骗消费者的胆子越来越大。一件新制“古董”少则几千元,多则数百万元,让收藏者蒙受巨额损失的事时有所闻。去年底出现在北京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件蓝釉龙纹梅瓶就引起了收藏界众多人的争议,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派意见认为该瓶是现代仿品,另一派就咬定是元代真品,并说是由某某专家拍板定案的(未见文字材料)。据说该瓶卖了二百七十多万元。我有幸见到该梅瓶,并作了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其结论是这两派人的意见都不够准确。我认为此瓶是一半真(极少部分),一半假(绝大部分),瓶底真,瓶身假。其理由如下:

1.我首先观察了梅瓶的底足。虽然底足已经裂成两半,其中有一半被黑色液状的原质,具有典型景德镇地区元代器物的特点。无论是胎体质地、足圈造型、修坯的刀痕和垫烧痕迹等非常地道。我认为仅从瓶底判断没有问题,是元代真品。

2.我又注意到在该瓶瓶身靠底足部位有一圈横向断裂。显然此断裂处应是坯体的接胎部位。景德镇元代梅瓶都是手工拉坯成型。由于当时用的“麻仓土”可塑性较低,所以一件器物要分段制作。据我所知,因为拉坯过程是在高速旋转的“轮子”上由下向上运动,所以接胎部位一般是在器物的腰部、肩部或胫部,从未见过有接足圈的。此为异常现象。

3.该瓶上有两种颜色的釉,底色为蓝釉,龙纹部位是白釉。它的古代制作工艺应是先在制好的生坯上蘸一道蓝釉,然后刻划上龙纹,再把纹饰上的蓝釉剔掉并填上白釉即可。但我注意到该瓶蓝釉颜色深一块、浅一块不均匀,这是一般“蘸釉”工艺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只有“吹釉”或“涂釉”才会如此。此外底足胎釉结合部位呈高低不平的锯齿状,这也说明它不是采用“蘸釉”工艺,否则应为光滑平整的环状痕迹。景德镇元代瓷器的底釉都采用“蘸釉”工艺,不会采用“涂釉”工艺,更不会采用“吹釉”工艺。“吹釉”工艺在清代以后才出现的。

4.我还察觉到该瓶白釉与蓝釉结合部位的个别处有露胎现象。露出的胎骨呈白色,而且白度极高,它与底足胎色形成明显反差。显然瓶身和瓶底用的不同一种瓷土,瓶底为元代麻仓土,瓶身为现代高岭土。

5.足圈外壁有切削打磨痕。

综上所述,该瓶应为接老底之新作。据我的分析推断其制作过程如下:

造假者先找来一件元代残器的底足,再根据足圈大小配制一只梅瓶瓶身。为保证上下两部分在釉烧过程中能收缩比例一致,需先将上釉前的瓶身烧至瓷化。再根据瓶身下部的直径大小用砂轮切削磨足圈外壁使之相互吻合。由于整个器物在釉烧前已经瓷化,所以只能采用“吹釉”或“涂釉”工艺。又由于瓷化后的坯体丧失了吸水率,所以釉面很难涂抹均匀。分段制作的瓶体原本要在生坯时粘接,把瓷化后的瓶身和底足粘接在一起,其粘接强度几乎等于零,在二次烧成冷却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又使之断裂成两段。由于釉成断口的一致性是证明上下两段曾为一体的唯一证据,所以不能进行修复,只能进行简单粘接,否则将欲盖弥彰更令人生疑。可能是在出窑或粘接时不慎,又把底足摔成两半。造假者为了使该瓶展现出传世旧貌,将汽油溶液的沥青溶液灌入瓶中进行涮里(最常用的作旧方法)。由于底足上有一道裂缝,沥青溶液由此渗出,污染了一部分底足。

除上述作伪方式之外,我最近还见到一件更奇特的东西。过去行内人所说的“老胎新工”,多指明清瓷器。即在明清素胎瓷器上加工新的彩绘图案。而我见到的是一件仿汉代青瓷罐,它是把光素无纹的淘罐,加工成有猫头鹰造型和纹饰的青瓷罐。此罐做工极佳,无论是胎质、造型、纹饰和自然旧貌都很难看出破绽。我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只有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出土了一件青瓷猫头鹰器盖,像这样完整的器物从来没有过。造成我对此罐产生怀疑有两点:一、经科学鉴定,该罐釉质老化系数为0.08,与汉代青瓷老化系数不符。二、釉色与质胎不符。观其胎质应是采用还原焰烧成的,再看其黄釉,又应是氧化焰烧成。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后经调查方知,它是出土的陶器上加盖一层流动性极差的釉料,再用工具刻画出猫头鹰纹饰,经一千多度氧化焰烧成。其作伪手段之高超真是前无古人。

赝品成收藏噩梦:鉴宝专家和仪器你相信哪个


专家和仪器,你究竟相信谁?对所有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这是绕不开的问题;

层出不穷的天价拍卖和铺天盖地的赝品之中,藏家与专家之间的话语权博弈,愈演愈烈;

传统眼学鉴定权威不甘心话语空间被挤压,他们借着资源垄断的优势,高悬免战牌;

民间藏家转而求助仪器鉴定。但是,内地科学鉴定技术发展缓慢,成本高昂,人为因素又不断困扰着他们……

“古董”是怎样做出来并取得合法“身份”的

“这个领域水太深,也太浑。”故宫(微博)专家王建华说。

佳士得拍卖行天价拍出了一个“鬼谷子罐”,就满大街都是鬼谷子罐。500块一个,贵的2万、3万。至少在外观上看来,和拍卖行那个天价的元青花“鬼谷子罐”一模一样。

在那些做高仿瓷器的作坊里,身怀绝技的人始终盯着英国、香港拍卖行里的每一个风吹春草动。

早些年,瓷器鉴定还仅仅只看器形和釉色的时候,他们就用游标卡尺的精准,做出了以假乱真的仿古瓷。

古时的官窑作坊里,为了保证胎泥的细腻均匀,泥巴要在水里浸泡十多年。十多年前,他们研究出了真空粉碎机。出来的胎泥瞒过了专家们的眼睛。

明黄不过关,攻关几年后,作坊里的研究者再次冲破了专家的眼睛。做旧时,一件瓷器甚至可以在兑有特殊药水的池子里一泡就是12年,仅制作成本就数十万。出来后远走香港、英伦,前赴后继地冲击世界顶级拍卖行的防火墙。

一旦成功,取得了合法“身份”,华丽转身回流国内,继续在拍卖行里风光无限,甚至直扑国内顶级博物馆。

赝品无处不在,这早已成为藏家和专家的噩梦

无处不在的赝品,早已成了藏家和专家们的噩梦。在这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中,专家们在作假者不断翻新的手法中疲于奔命,从来就不是胜利者。

在安徽省博物馆大院内一间屋子里,资深的鉴定专家李广宁信手画出一幅漫画:在无数假古董的包围中,孙悟空败下阵来,口中嚷着,太可怕了,比白骨精厉害!

这幅漫画画在一本名为《××博物馆》、装帧精美的精品馆藏图录的扉页之上。翻开目录,指着那些印刷精美的藏品图片,他说:“假的!”

“如果你不经常逛市场,跟不上市场的动静,一年就落伍了。因此,这个圈子里没有权威。”故宫研究员杨静荣说。

“专家们不说真话。按照他们的意思去买,几百万没了,最后我发现这些专家认为不错的东西,都是假的。”收藏家廖茂林说。在他的身后,数百件瓷器摆放在展示台上,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瓷器藏在仓库里,很少有展示的机会。

“4万多件,耗了我几个亿。”他说。

作为民间成功的企业家,数十年打拼,积累下亿万身家,最后都变成一堆传说中的无价之宝;作为四川最大的民间收藏家之一,他对那些有专家头衔的人,有着本能的抗拒。

没有专家“掌眼”,古瓷器进不了拍卖行的门

他不屑地评价:“包括那些故宫的专家,他们的知识来自书本上,市场实战经验不多,不识货。他们把真的,说成是假的。把假的,说成是真的。比如,我的元青花,专家说是假的,但我自己知道是真的。”

尽管从心底鄙视这些专家们,但廖茂林还是必须让这些专家“掌眼”。低声下气地将这些专家请过来,出场费一天1万,甚至更高,还有国内的泰斗开价15万一天。请他们来看看,做个鉴定。

他不得不向这些专家们低头,没有这些专家的认可,这些古瓷器进不了拍卖行的门。没有拍卖就没有身价,这些兼职于各大拍卖行的专家就是拍卖市场的门槛。

专家们说,好,好看,摆着。吃了,喝了,然后拿钱,走人。

同样受困扰的还有淮北的丁仰振。当从千万富翁变成身无分文,但他依然守着一堆古董不愿回头的时候,家人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

但老丁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诚心的下家。杭州官窑博物馆的1500万文物征集款将他从绝境中拽了出来。圈内人说,在全国数万个大藏家中,像老丁这样的幸运儿寥寥无几。

比如,在浙江横店某著名的企业家手中,几万件瓷器经历了无数专家的眼,在真真假假的争议声中,只能在仓库里安睡,下家的出现遥遥无期。

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等待

但即使是幸运的老丁,他的幸福感也只持续了6年,更多的专家指证,老丁的东西问题很多,老丁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就此麻烦不断。

故宫博物院专家王建华告诉记者,事情并非都如藏家们所说。专家们选择沉默,很多是无奈的选择。

藏家对自己的藏品,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谁说自己的孩子不好他跟你急。圈内曾经有一些专家被请去帮人掌眼,一说瓷器不对,主人就恼了,拒付鉴定费,甚至连机票钱都不给了,专家们只好灰溜溜地自己回来。

这样的事情多了,很多专家都学精了,看到好的,立即说话好!看到有问题的,一般都不置可否,拿钱走人。犯不着得罪人啊。

很多藏家一辈子没有去过博物馆,他们的鉴定知识,都来自于书上,很多人只能对着书本的图录买东西,能不出错?

在她看来,没有15年以上研究古瓷片的经历,就踏入古瓷收藏行业,最后都只能成为一个破烂王!

她眼里的国内古瓷市场是:一群傻子在卖,一群傻子在买,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

仪器检测,立判真假,藏家们空中楼阁般的梦想

“找个仪器,一检测,真假立判!”廖茂林这样想。他甚至想带着自己的元青花到北京,和博物馆的元青花来个对比检测。只要不对,立即砸了。

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照妖镜式的仪器,内地还没有出现的可能。香港城市大学古陶瓷中心梁宝鎏博士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介绍说:

热释光检测首先是要取样的。热释光鉴定的原理是,文物在存放和保存的过程中会吸收射线,、、射线,而射线是有能量的。时间越长存的能量越多。

然后我们测出这个器件从烧成一直到现在取样的过程中一共吸收了多少能量,再除以它每年吸收多少,就能得出它从生产出来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

在建立数据库时,我们用大量瓷片来测量它每年吸收多少,我们再计算出一个平均值,东北,华南,得出一个平均值,而正因为这个是各地平均出来的平均值,当然就有误差。

比如一个花瓶,它就是景德镇生产的,那就应该拿景德镇的数据,但是你也不知道它哪里生产的,这个就是最大的误差。

丁仰振捐给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唐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若用仪器检测,就要先找一大堆流传有序的长沙窑真品测出数据,然后再与这只壶比对。比对的时候,还要用上一大堆核物理、数理统计学的方法。上海博物馆的王维达先生是个中翘楚。

上海博物馆主要亮点在热释光。王维达老师退休多年,现在主要是他的接班人在做。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亮点在成分和显微结构分析,不做热释光。该研究所有中国古陶瓷数据库,长沙窑应该也在其中。

而香港城市大学的主要成果也多是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产生的。只是故宫事件后,大家对测量完整瓷器都有些顾虑。

鉴定就是做生意,眼学、科学鉴定的信任危机

人为辐照是个又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这个领域的问题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陶瓷各个部位成分不均匀的影响就不好考虑。

个人经验是在测量出来的曲线比较怪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靠个人经验,靠你用的方法,是你自己设计的方法还是抄人家的方法,哪个准呢,各家不太一样。

这就是各家的技术了,但这个误差还是比较小的。瓷器是20%-30%的误差,陶器大概10%-20%的误差。

此外,热释光检测容易被干扰。比如,过了安检,就可能遭遇干扰。一些人就用辐照的办法作假。但人为辐照作假和没有作过假的,可以区分,人为辐照与自然状态下慢慢吸收不一样的,信号怪异,这牵涉到一些技术秘密。

就现在的藏品市场的情况,他们做的90%都是赝品。

此外,哪怕是科学鉴定,也有很多种,热释光鉴定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其他的有很多是中国自己哪个物理学家自己想出来的,是不是有效,需要认证。

比如成分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库,很多理论上是正确的,我们也做过好多年,但真正运用到实践的鉴定上,实际操作上有难度。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古陶瓷的研究是比较透彻的,是全国最好的了,他们开展成分分析,正在建立数据库。

与眼学鉴定一样,国内的科学鉴定也遭遇信任危机。

梁博士坦承,很多人急功近利,很多鉴定就是做生意,没有科学道德,这个非常麻烦。

文物鉴定圈中种种乱象:钱能让证书漫天飞

“如果成了权威,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长期的餐票。”杨静荣说。比如,现在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些人甚至从来没有做过科研,就是一行政领导,也成了鉴定委员会委员,还到处去走穴,给人做鉴定。

一些经验和技术都非常好的人,却根本进不去。一些所谓的官方机构,成了利益小圈子。

在古玩界,大型博物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员的头衔很值钱。

圈内有一个公开的价目表,帮人看一批货,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微博)、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的出场费,最低的价格,也是1万元一场,有的甚至收到了好几万。

目前国内专家最高的出场费大约是15万一场。目前,在仪器鉴定还没有成为标准的时候,眼学鉴定的市场,还没人能撼动。收藏的人太多了。但专家的圈子,已经越来越乱,已经波及到了整个圈子。

最初的时候,一张专家的证书,就是权威的证明。到后来,就是证书漫天飞,一张鉴定一万、几万,甚至直接开假证,和人分成。

到现在,专家的口碑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多的人,转而相信仪器鉴定。但在国内,仪器鉴定,远没有成熟。

故宫博物院专家也介绍,在推行仪器鉴定的事情上,遭到了很多圈内权威的抵制。

其中最体面的说法是,眼学鉴定是一种文化,不能用生硬的仪器彻底取代一种厚重的文化。

不直接承认仪器鉴定,权威岂愿放弃话语权

到目前为止,内地文博界的仪器鉴定研究进展缓慢。而在英国牛津、香港城市大学,都发展得很好,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数据库。

大陆科学仪器检测研究为何滞后,在圈内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

“其实大陆的科学仪器检测技术也不算太落后,很多机构,甚至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攻关。除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也有好几种技术,并可以投入使用。”

故宫博物院专家告诉记者:在由圈内眼学大腕们制定的博物馆鉴定游戏规则中,至今依然强调以眼学为主,仪器为补充的模式,不直接承认仪器鉴定的权威性。这中间很有多复杂的因素,技术是否成熟,仅仅是原因之一。

如果同时用现有的七八种检测方法分别检测,再综合起来分析,得出结果,远比几个专家眼睛过硬。但目前,没有权威愿意放弃自己的话语权这么做。如果这一天到来,他们在市场上是否还有话语权?退回书斋,谁干?

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有在内地搞科研经历的梁宝鎏博士称,他在内地时,有关部门曾经召集搞文史、考古和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一块开会,讨论合作。但是很难。

内地很多博物院、考古所都自己买仪器,但又很难找到业务精湛的人去管。另外一个原因呢,就是老一辈也是靠眼学来鉴定的,有抵制情绪……保守的势力很强大,这是发展慢的主要原因。

“在香港没那么多束缚。”他说。

柴静:无处不在的鉴宝故事

1。全是宋瓷

有天吃饭,大家听说一位老哥喜欢收藏,说去您家喝个茶鉴赏一下吧,他老婆在座,听这话脸一紧,冲老公一斜眼睛:“你自己说。”

她老公嗫嚅:“全是宋瓷……”

“都是假的。”老婆又盯他一眼:“看都看不住。”

为了不让他收假瓷器,老婆不让他出门,不给他身上装钱。他让卖瓷器的人到楼底下,拿只小绳捆起一团钞票,扔下去,再把瓷器包好挂上拉上来。

他辩解:“我懂鉴宝的,我自己半夜去坟上看的呀,刨挖开了,现场给的我呀。”

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真的呀。”他说:“坟上长了草的呀。”

连老婆都憋不住笑了,他一看老婆脸色松快了,立刻眉飞色舞起来:“后来草我也不信了,他们带我去沉船上找瓷器,那个船我亲自潜到水底下去看的呀……”

2。“江窑”瓷器

前几天,业界一位大佬,被人请来北京鉴定玉和瓷器,大概都是收的礼,一大堆,他看了又看,努力找出最好的一个说:“这个玉……挺接近和田玉了。”

对方还问:“真的啊?是哪儿出的呢?”

他噎了一会儿:“新加坡的。”

人家有点喜气上了眉梢:“能看出来?”

“嗯。”他转过身去,小声嘀咕:“新的,假的,破的。”

又看瓷器,一边看一边用拳头堵着嘴咳嗽想混过去,架不住对方逼问:“这是哪个朝代的窑啊,老师?”他说:“啊,江窑。”

“什么是江窑啊老师?”

“就是江总书记当政那十年产的窑。”

3。老人一番心意

豆瓣上有个和田玉的鉴定师叫岳工,好多人发照片请他鉴定玉石。

有张照片上硕大无比的黄色石料,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三个大字“和田玉”,边上还写了办证电话。求鉴定的人说:“不知道您为什么把我的照片删除了,千万不要删除了,这块料是什么玉?3.6吨呢!”

岳工一脸黑线,回复:“大石头。”

还有一张照片上,是一个挂件,上头用小篆写着“飞仙”。问的人心里也有点怯:“不管什么年代,把仙女刻成一只蚂蚱是不是不太值钱啊?”

岳工回答:“不过如果能确定是旧石器时代的作品就不同了。”

我看着最心酸的一张照片,是好大一块粗壮结实的大石盘,上面有点青苔。底下留言的人都看明白了,中间挖了可以当猪食槽。

问的人想让鉴定是什么玉,说:“我爷爷留下来的。”

岳工估计沉吟了很久,回了一句:“好歹是老人一番心意,留下吧。”

4。《清明上河图》

有回采访,碰上个人说自己是国民党中将的后代,临死前在山洞给自己留了48亿美金的古董财宝,要给人投资,有不少人信,给他付手续费。

我说你们为什么信这么个事啊。

有位投了一百五十万的大哥说:“他拿祖传的《清明上河图》给我抵押啊。”

我无言了很久,才继续问:“怎么不报案哪?”

“你能怀疑么?那么多人都在里头,政府都不怀疑,就你怀疑?被他知道了,不给你投了。”这人有在某某地方投资上亿的合同书,底下盖着地方政府的章,政府的人也不管他到底有没有这个钱,说“反正我们也没损失,宁信其有”。

我采访这中将的后代:“你有多少钱?”

“嗯?”

“你到底有多少钱?”

“什么?”

“你到底有没有钱?”

“一分钱没有。”

“那你捐资投资的钱从哪儿来?”

“马上批文就下来了,这个事情大了,我有基金会呀,报到国务院侨办了,中央很重视,正在派人反复调查。”

他穿着黄色的囚服,里头还穿着买来的假军服,大背头一丝不苟,在看守所里接受采访。

我问:“你还在等中央来人?”

“对对对对对。”他说:“我心里是有底数的。”

我那时候年轻不厚道,说了声:“不着急,您慢慢等。”

故宫专家为上海市民现场“鉴宝”


当得知有故宫专家来上海理财博览会上现场鉴宝的消息后,在11月21日这天,家住上海市青浦区的王老先生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带上自己一件收藏了15年的古玉专程赶到上海理财博览会现场,他想让专家“过一下眼”。

“我这件宝贝有不少人看过,但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这次理财博览会主办方《理财周刊》一下子请来了好几位全国知名专家,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所以一定要赶过来。”在排队等候入场的时候,王老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故宫专家现场鉴宝

其实,如此热心的藏宝人并不只是王老先生一个人。记者在鉴宝现场看到,尽管距离正式鉴宝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但早已有百余人带着大包小包子会场耐心等待,会场入口处也排上了近百米长龙,并一直在延长。轮到自己入场时,王老先生回头望了一眼,忍不住小声说了一句:“幸好来得早。”

藏宝者如此踊跃,主要是冲着专家名气而来的。据了解,此次请来的专家都大有来头,均为国内收藏领域内的顶级专家。领衔的叶佩兰被誉为“国宝级”文物鉴定权威,此外还有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陶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诚,玉器石类及古籍善本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玉器珠宝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敬之,杂项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研究员张荣,书画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宣家鑫,陶瓷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陈海波等。

故宫专家热心为上海市民鉴宝

会场上,专家也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为藏宝人解开心中的谜团。“你这副字画是仿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宣家鑫才将一副字轴打开一半,就告诉对方。“海波,你也看看。”王春诚将手上一件瓷器递给陈海波。陈海波连忙掏出一支小手电,翻来覆去地看了三、四遍,点了点头,回头告诉记者:“这的确是汪野亭先生的真迹。”并将其推荐入围“2009上海十大民间藏宝珍品”候选藏宝。宝贝的拥有者竺先生长舒了一口气,“这下放心了。”他说。

故宫专家仔细查看市民“藏品”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鉴宝活动将分瓷器、玉器、书画、杂项四大类别,并最终评选出“2009上海十大民间藏宝珍品”。据主办方估计,首日参与鉴宝活动的市民将超过千人,这是迄今为止上海规模最大的民间鉴宝活动。

专家认真为市民鉴宝

11月22日下午,第二场鉴宝活动仍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二楼进行。

杭州鉴宝 专家称:瓷器赝品难免 收藏要有恒心


昨天下午,在杭州岳王艺术城举办的钱江晚报·生活家周刊瓷器藏友会上,来自杭州、建德、安吉等地的60多位瓷器藏家带着自己多年的珍藏,来让专家掌眼。虽然大多是民窑,但却有不少让专家眼前一亮的精品。

从安吉特地赶来的樊应富提前1个小时就到了现场,他带来了自己20年来收藏的瓷器精品。“以前玩瓷器都是自己照着书瞎玩,经常买,也不知道真假,今天有这么个好机会就赶紧过来看看,学习一下。”只见他从一层层报纸当中掏出一个个青色、白色、褐色的陶罐瓷罐,满满地摆在浙大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周少华教授面前。

周少华拿起一个微微泛青的白底小碗在灯光下看了一会儿,说,这是隐青瓷,北宋之后历代都有仿品,这件应该是老仿的东西,不到代,但是也是好东西,器型和釉色都很正,难得的。而另一件越窑的瓷盒却是真东西,价值4万~5万元。樊先生表示,这是20年前自己在推销保险的时候在一个朋友家看到的,当时看着觉得很喜欢,就花了100元买下来了,也没当什么好东西,没想到却这么值钱。

还有一位杭州的藏友带来一件家传的笔洗,上面写着丁亥年俞子明画,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玉仔细看过,说是到代的好东西,虽然是民窑,但是文房器物一般都比较精致,这件光绪年间的粉彩瓷器算得上是件精品,价值在5万元左右。“祖上传下来的,一直放在角落里,最近年底打扫房间的时候才清理出来,没保存好,同一批有些还碎掉了,想来很是可惜。”这位藏友高兴之余也有些遗憾。

在藏家带来的数百件瓷器中,民窑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部分都是民国器,但也有一些精品,比如一位姓沈的大妈摸出一件绘有“瓜瓞绵绵”的大碗,色泽、图案都是晚清的典型器,而且很完整,价值也在万元以上。“民窑的价格近年也在上涨,但是藏友们还是要收精品。”杭州瓷器资深藏家徐金兔表示。

浙大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的刘渭明教授在看过一件巨大的黄色花瓶之后摇了摇头:“这肯定是新东西,你看这火光,这胎骨,一看就知道是现在用煤气烧出来的,和以前小柴窑烧出来的完全两样。”

而另一位玩家“轰”地一声放在刘渭明面前的元青花大罐着实把他吓了一跳,但再一看,他连忙摇头:“这东西要是对的话,那要上亿了,这图案仿的是当时流行的鱼藻莲花纹,但最大的破绽就是青花之外还带有开片,要知道元青花胎体很厚,是没有开片的,这做假的肯定学问不够。”不一会儿,又是一件青花大缸吸引了全场人的注目,但是专家又是一阵摇头:“民国仿的。”元青花难断是出了名的,本月21日岳王艺术城会有专家讲解元青花收藏的知识,藏友会的玩家也可以去长长见识。

周少华教授表示,瓷器收藏“吃药”是难免的,连博物馆也有赝品,何况普通玩家呢。玩瓷器要有信心,眼光是会长进的,也要有恒心,一直钻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看气泡鉴古瓷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

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

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

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

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瓷窑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

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真伪,惟独从“气泡”方面可以容易区别。因为元代造瓷工艺还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艺,上釉是用干粉配方,撒布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独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气泡,仅凭这一点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气泡特别多,当青白釉薄时便见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气泡冲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时才可见到),这也是它的特征。

四、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的鉴别

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

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

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笔者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即有一点不对路,值得怀疑的地方就应该否决它,以免“走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