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玻化瓷砖 > 导航 >

辽代磁州窑大众化用品少 到元代占据半壁江山

辽代磁州窑大众化用品少 到元代占据半壁江山

玻化瓷砖 元代瓷器鉴别 磁州窑瓷器鉴别

2020-08-04

玻化瓷砖。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出土的磁州窑瓷器,由于受特定历史文化环境的限制,其时代集中在辽、金、元这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其中以辽、元两个朝代的瓷器最为丰富,精品也最多。由于辽、元两朝的本土与政治中心是在内蒙古地区,保存完好的城址与墓葬为这些瓷器提供了很好的埋藏环境。这些瓷器绝大多数是从中原作为商品或贡 品输入到蒙古草原地区的,因此,中原磁州窑系的产品在北方草原各地区都有发现,品类较多。这些出土瓷器,是进一步研究磁州窑系瓷器的流布与外销极为珍贵的 实物资料。

辽代

形成“汉式”与“契丹式”两大风格

内蒙古地区的辽代磁州窑瓷器主要出土于古城遗址、墓葬当中,其中辽上京城址、辽中京城址就以出土精美的辽代磁州窑瓷著称于世。契丹人受盛唐殡葬礼仪的影响,厚葬之风盛行,精美的瓷器也是其重要的陪葬品。

契丹人半农半牧,这种复合型的生活方式使得辽代的磁州窑瓷器自成体系,形成了辽代瓷器“汉式”与“契丹式”这两大风格。“汉式”的瓷器主要有盘、碗、碟、 罐、梅瓶、盘口细颈瓶、温壶、枕、渣斗、托、水注、盒、杯等;“契丹式”瓷器主要有凤首瓶、盘口长颈瓶、盘口长颈壶、扁壶、葫芦形执壶、鸡腿瓶、海棠盘、 方碟、多棱碟、套盒、球形砚滴、敛口钵等。上述瓷器当中,器型种类最多的是盘口壶与长颈瓶和大众化的碗、碟、盘等。

器型的多样性对辽代磁州窑瓷器的胎釉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代磁州窑瓷器的胎体瓷质较粗糙,内含沙粒,呈褐黄色。釉色以白釉、褐釉和黑釉为主,还有少量 的白釉黑花瓷器、白釉剔花瓷、白釉剔花填黑花瓷等种类。其装饰手法主要有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种,胎装饰有雕花、剔花、划花、刻花、印花、塑贴等技法;釉装饰 主要是根据胎装饰的具体内容用点彩、绘画的手段,同时辅助釉上或釉下的施彩技法,以蘸釉、刷釉、荡釉的方法来完成的,以增加器物装饰的艺术感染效果。

金代

多为粗瓷器,装饰纹样趋于多样

内蒙古的金代瓷器主要出土于金代的城址当中。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金代磁州窑器较多,器型种类也较丰富。磁州窑品多为一些粗瓷器,胎质较粗,杂质较多,釉色单 一。其中在一些筒状器物上有褐花或剔花装饰,有些黑釉瓷器装饰有褐色斑点或填涂的褐色斑块,另外还有一些黑釉或褐釉的结晶类瓷器,胎体厚重,施半釉,呈现 油滴、虎皮、兔毫等斑纹。器型主要有碗、碟、盘、罐、瓶、炉、杯、洗、盏托与玩偶等,其中瓶、罐瓷器的把手、穿带部位以点彩为主要釉面装饰,同时结合刻 花、划花、印花、剔花、笔绘、塑、加彩和绞釉等装饰技法。总体上看,金代磁州窑瓷器的装饰纹样趋向于多样化,以折枝花卉、缠枝花卉、萱草、水波、鱼鸭、人 物、婴戏莲、鸳鸯莲池纹、双鱼戏水纹、犀牛望月、虎头、双燕以及诗文为主要题材。

元代

集宁路古城遗址囊括了主要品类

内蒙古地区在元代主要属于元朝的政治中心“行中书省”管辖。特别是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近万件的瓷器标本,基本上囊括了元代瓷器的主要品 类,其中以磁州窑瓷器为大宗。另外,在这些草原城址及外围地区,还陆续发现大量的瓷器和瓷器窖藏。集宁路古城窑藏中出土了完整的白釉褐花磁州窑瓷器多件, 其中以白釉褐花筒形罐、小口罐、酱彩四系瓶、黑釉牛腿瓶为主要特色,数量也最多。这是磁州窑系列的瓷器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又一次重要的发现。

磁州窑系瓷器器型主要有碗、盘、盆、钵、瓶、炉、盖、枕、缸、盂、高足杯、小型瓷塑等。胎质较粗疏,内含杂质较多,胎体多见黄胎或淡黄胎,少部分胎呈色为 淡红、黄红、灰白、灰褐等颜色。釉色装饰主要有黑釉、白釉、绿釉、三彩、孔雀蓝釉、白地红绿彩、绞胎、绞釉、白地褐花、黑釉酱色斑、白釉剔划花和黑釉剔划 花等,其中以白地褐花为主要装饰,多见于罐、盆、碗类器皿,大件器皿多以剔花、划花为主要装饰。

辽金元不同时期磁州窑特点各异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出土磁州窑瓷器,在辽金元不同时期从出土数量、器型以及装饰技法上看都有不同的特点。辽代的磁州窑瓷器相对较少,大众化的生活用品不多, 以罐、瓶类为主,装饰手法主要是剔、划花,有少量的填彩器。到了金代,器类增多,筒形罐、鼓腹罐、三系罐、四系罐、牛腿瓶、盆、碗、盘、碟类器大量出现, 装饰技法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剔、划、画技法外,还大量出现了结晶釉、窑变、点彩、书写诗文名句、红绿彩绘等装饰技法。到了元代,磁州窑系产品占到中国北方 草原地带所有瓷器的半数以上,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超过了辽金时期。

瓷器通过陆路贸易辗转输送而来

标志着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没有优质瓷土,不具备大量烧制瓷器的条件,制瓷业不是很发达。所以这里出土的大量磁州窑瓷器,绝大部分是通过陆路贸易输入到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

元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元大都(今北京地区)、哈拉和林(蒙古国后杭爱省)、大同路、兴和路、集宁路、丰州等城市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与草原丝绸之路上 的诸城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集宁路古城的考古发掘中,揭露了一处布局规整划一的市肆遗址,该遗址中的房屋鳞次栉比,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该城出土的瓷 器非常精美,在数量上更为可观,瓷器贸易已经成为集宁路古城商品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国哈拉和林出土的瓷器中,有龙泉窑青瓷器、磁州窑白地黑花器、 钧窑系瓷器、景德镇青白瓷、孔雀蓝、红绿彩瓷等品种,这些瓷器与集宁路古城出土的瓷器在产品面貌上完全一致,充分证实了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各个城镇在元代曾 向漠北草原地带以及西方输送瓷器。所以,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出土的磁州窑瓷器,在当时是通过陆路贸易辗转输送而来的,标志着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兴盛。

本版文字来自《收藏》杂志,作者为呼和浩特的陈永志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元代磁州窑也精彩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窑场,在前代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元代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烧造。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当时除河北省磁州窑以外,还有河南省的汤阴鹤壁、禹县、陕县,山西的介休、霍县等地的窑场。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家族之一。元代磁州窑系以烧造白釉黑花器为主,产品也和其他窑场一样,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主要的器型有白地黑花大罐,器腹纹饰常见的有龙凤、花卉或云雁等,也有墨书诗句的。在瓷器上题诗作词和绘画,充分抒发了制瓷匠师们的创作激情、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因而在内容题材方面,也就更直接、更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民俗民风、市井文化思想,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色彩。

白釉釉下画黑彩,亦称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是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最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磁州窑白釉黑花艺术,釉色和彩色对比强烈,花纹和器物造型十分和谐,巧妙地结合成完美的整体。

济南市博物馆珍藏的元代磁州窑龙凤纹罐,是1974年在济南章丘出土的。此罐高31.7厘米,口径15.5厘米,白釉黑花纹,上腹部以黑彩绘飞动的龙凤纹,下腹以黑彩绘涡纹。整体纹饰工整细腻,线条流畅,构图丰满,形象生动,活泼自然,富有极强的想像力与装饰效果。此罐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技术水平与时代特征,是磁州窑瓷器中的精品佳作,为难得的民用瓷艺术珍品,观后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古人认为,龙是百兽之王,凤是百鸟之王。龙凤出现,天下就会祥和太平,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千百年来,龙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之物。因而古人在陶瓷器上常以龙凤为纹饰。

元代磁州窑以及装饰技法


元代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家族之一。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最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在瓷器上直接题诗作词和绘画,是磁州窑系的一大特点,它充分抒发陶瓷艺人的创作激情、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故磁州窑所产瓷器在内容题材方面,也就更直接、更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市井文化思想,更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色彩。

故宫博物院藏金代白釉黑绘诗文枕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瓷窑之一,其窑址主要分布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和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北宋末到金代是磁州窑制瓷生产的繁荣期,产品以民间日用器为主,器物装饰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施加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利用绘、划、刻、剔、印、塑等多种技法来表现具有民间风俗、风情的装饰内容,有着质朴奔放的民间艺术风格。元代磁州窑瓷业生产仍很兴旺,其产品造型和装饰风格在承继前代的同时亦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元磁州窑产品造型仍以民间使用的碗、盘、瓶、罐、盆、枕等为主,其中传世较多且造型时代特征突出的有罐、四系瓶和枕等。元磁州窑罐的造型无论大小,器型基本相似,与同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等罐类器造型一致。四系瓶是磁州窑典型器物之一,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为当时民间日用的酒瓶或水瓶。元代四系瓶可分扁腹与圆腹两种,其中唇口,肩饰四系,腹部长圆的瓶式最为常见,与前代相比,元代四系瓶普遍更加高大,瓶体显得修长,系也更宽,外壁多施半截釉。

磁县博物馆元代藏相如题桥故事狮纹枕

枕是历代磁州窑生产的大宗产品,其造型和装饰风格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元代磁州窑枕的造型基本都为长方体,枕的长度多在30至40厘米之间,有的则长达40厘米以上,枕面四边出檐,多呈两边微翘的弧形,也有的枕面稍向前倾斜。装饰上以白地黑花装饰为主,纹饰构图和布局统一,除底面外,枕的其余五面均为菱形开光内绘画纹饰,其中枕面随形绘有边框,中心开光内绘主题纹样,题材多山水人物、人物故事、花卉动物、诗词曲赋等,开光外填绘细碎花草纹。枕的前后立面开光内纹样题材亦很丰富,常见山水人物、花卉、动物、墨竹、诗词等,而两侧立面开光内绘画题材相对简单,以折枝花卉纹为主。枕底面常有戳印“张家造”方框铭记。

元代磁州窑产品装饰仍以白地绘黑花为主,但黑彩的色调有所变化,多呈褐色、黑褐色或红褐色,因此又有白地褐彩之称。装饰题材除动、植物纹样之外,由于元代小说、戏曲和绘画的发达,山水人物、历史故事等纹样题材十分流行。文字装饰也是元磁州窑器的典型装饰题材,与前代相比,元代产品的字数明显增多,内容也更加丰富,主要有民谣、词曲、古诗、警世格言、物主姓氏、作坊铭记、广告语等。

金代鱼藻纹腰圆形枕

白地黑绘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这一装饰技法在宋代书法、绘画艺术繁荣和普及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而成熟、发展起来。正是文人书画家的广泛参与,提升了磁州窑艺术的高度,开拓了磁州窑文化的深度。同时,它又以多方面的创造及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彩绘瓷器及文人书画的发展。

元观台窑《绘瓷作枕》诗文枕

金元时期,异族统治者对汉族实行残酷的压迫和歧视,并一度取消科举制度,使文人失去了晋身的机会,心情充满压抑、失望和仇恨。不少文人持守民族气节,终身隐逸,如倪瓒;一些人始而希望得朝廷赏识,继而失望归隐,如黄公望等。这些隐逸的文人高士多数退隐山林,研习书画、琴艺,赋诗、品茗,对酒当歌,以此修身养性,标立自身品操的清洁高逸。一些人到磁州窑场绘画、题诗,一展才艺。

元代到明代青花瓷器边饰研究


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青花瓷器,但数量很少,产品在胎、釉、纹饰等各方面均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直到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匠师才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从此,青花以它鲜艳稳定的色彩、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釉下彩绘永不褪脱的特点,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花是以釉下彩绘图案为装饰,其绘画工具和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国画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后者以纸、绢为载体,在平面上作画;前者以瓷胎为载体,在各种不同的立体造型上作画。为了使绘画技法能够适应陶瓷立体装饰的要求,制瓷艺人根据器物的不同部位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在人们视线接触面积最大的腹部、盘心等中心部位装饰主题文饰,在口、颈、肩、胫、足等次要部位则辅以边饰。因此,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主题纹饰和边饰两大类。

边饰作为青花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艺术风格的转变,总是能够敏锐地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对边饰进行系统的排比和研究,无疑会对鉴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莲瓣纹

莲瓣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西周时期已用于青铜器上。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西周晚期的“梁其壶”,壶盖四周饰有一周镂空的莲瓣作为盖纽。东晋时期,瓷器上开始出现莲瓣纹,到南北朝时广为流行。此后,莲瓣作为瓷器装饰中最为常用的纹饰一直长盛不衰。直到宋代,富有生活气息的莲花图案取代莲瓣成为主题纹饰,莲瓣纹逐渐从器物上的显要位置退居角落,成为陪衬主纹的边饰。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构图繁密、装饰层次多的特点,边饰在整体构图中作用非常重要。在诸多边饰之中,莲瓣纹以其使用最广、数量最多而名列榜首。

元代莲瓣的外形经过艺术地夸张变形,瓣内饰有精美复杂的图案,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排列方式与夸张的外形。元代莲瓣纹每瓣自成一个单元,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这与名代相邻两瓣之间互相借用边线连为一体的排列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元代莲瓣外形的画法很有特色,瓣肩转折生硬,整体近似方形。外廓的粗直线与瓣内的细曲线形成一种直与曲、刚与柔的对比美,元代绝大多数莲瓣的外形均采用这种画法。元青花中还有一种从唐代金银器上借鉴来的变形莲瓣纹,瓣尖由两片经过变形的忍冬叶相对卷曲而成,每片忍冬叶又酷似半个元代缠枝莲纹中的葫芦形花叶。配上瓣内精美的图案,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

2、莲瓣内均绘有图案。元青花莲瓣纹的外廓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瓣内的图案十分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是如意云纹。如意云纹的画法有两种:一种只用细线条将图案勾勒出来;另一种勾勒出轮廓后用青料将云纹涂满。云纹多为三重垂弧,最上面一层的弯角深深地向里勾卷。云纹下面多配有圆形或点状装饰。

元代莲瓣内的装饰图案有的非常精美华丽,如折枝花卉、杂宝纹等。折枝花卉一般多为莲花,花芯作石榴状,花瓣形如麦粒,瓣边或下部留有白边。花叶为元代典型的葫芦形。莲瓣内加绘杂宝纹为元代所独有,火珠、犀角、海螺、法轮、珊瑚、方胜、宝杵、银锭等相间排列,极富装饰形。

3、装饰范围广。莲瓣纹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从盘碗类圆器直至瓶罐类琢器,无论用与肩、腹还是用于盘心,都显得协调自然。构图层次较多的器物,还常常描绘多层莲瓣纹以增加美感。

明代前期,瓷器的装饰风格开始由元代的繁复向疏朗、简练转变。洪武时期的莲瓣纹既有元代遗风,又不乏自己的特点。首先莲瓣纹的装饰范围开始缩小,一般用于器腹的下部。莲瓣外廓仍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但肩部的画法已由勾勒生硬变为行笔圆润。瓣与瓣之间的排列也发生了变化,除极少数仍和元代一样互相留有空隙外,绝大多数已经连在一起。瓣内图案趋向简单、抽象,较常见的有如意云纹和宝相团花两种。洪武时期莲瓣内的任意云纹较大,垂弧由一组组逐渐缩小的圆涡线组成。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基础经过几何变形产生的一种装饰图案,洪武莲瓣内的宝相团花已经完全图案化,花芯以大小相套的两个圆圈为中心,外圈绘一周连珠纹。花瓣的画法有两种:一种先均分出八个花瓣,再在每个花瓣顶端画一个小圆圈;另一种由花芯向上下左右各画一个如意形花瓣。加绘宝相团画的莲瓣仅见于洪武时期的青花和釉里红器物。

永宣时期的莲瓣纹已经明显趋于自然写实,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莲瓣内的装饰简单。元代莲瓣形体较大,适合在莲瓣内加绘比较复杂的图案。永宣莲瓣明显变小,瓣内图案也随之变得简单,一般只有几条简单的弧线圆点,有的干脆用青料将瓣内涂满。但莲瓣的结构仍有明显的元代痕迹,例如加绘如意云纹的莲瓣,只是瓣内的如意云较元代变得小而圆润,垂弧也由三重减为两重而已。

2、以青托白。以青花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经流行,许多元青花大盘在盘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调上的反差,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永宣时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于边饰,如常见的莲瓣纹、蕉叶纹、海滔纹等都大量采用这种方法。深色的带状边饰与白地青花的主题纹饰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3、莲瓣形状及排列结构丰富多彩。永宣莲瓣的形状多种多样,既有肩部圆润瓣尖凸起的传统莲瓣,也有瓣尖向内凹的莲瓣。还有一种瓣内涂满青料的莲瓣,瓣体狭长,顶部为圆弧形,没有凸起的瓣尖。在排列机构上,有的各自分开留有间隙,有的互借边线连在一起。此外,单层莲瓣和双层莲瓣也都兼而有之。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迄今尚未发现暑有年款的官窑瓷器,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但此时民窑生产青花瓷器却很有特色,根据近年来纪年墓葬出土的资料,民窑青花装饰的莲瓣纹主要有三种:一种为白描莲瓣,多用于器物肩部及器盖;一种为写实性较强的莲瓣,多用于器物下腹;还有一种双螺丝靥形莲瓣,多用于器物下腹及器盖。

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由前期的洒脱豪放转变为清秀淡雅,构图层次大大减少,边饰的使用远远不如前期。永宣青花中流行的双层莲瓣仍大量使用,但很少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一种大莲瓣之间夹小莲瓣的单层莲瓣纹开始盛行。这种莲瓣的排列方式与永宣时期那种外层莲瓣之间露出里层瓣尖的双层莲瓣不同,直接在两个大莲瓣之间加画一个瘦长的小莲瓣。大莲瓣内的图案精美复杂,小莲瓣则较简单。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上的莲瓣纹除少数精品模仿官窑的画法外,大多数产品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画的简单粗放,有的是在粗细相间的垂直线分隔出的方框内,画一组上下大小的圆涡线;有的则只是在两条弦纹之间画上粗细,长短不等的垂直线来表示莲瓣纹。

明代后期的莲瓣纹除继续延用中期的式样外,总趋势是向图案化发展。有的经过变形处理后已完全失去了莲瓣的自然形态,成为一种纯几何图形的连续组合。

大众瓷砖怎么样 大众瓷砖质量如何


大众瓷砖怎么样?大众瓷砖,是一款名气较小但是性价比较高的瓷砖品牌,产品纹理丰富,色泽明亮清晰,同时也注重产品的花式创新,是人文居室舒适空间的理想选择。那么,大众瓷砖质量如何?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它的品牌介绍吧!

一、大众瓷砖怎么样大众瓷砖质量如何

大众瓷砖怎么样?大众瓷砖质量如何?大家可以参考下面5个大众瓷砖品牌及产品优点介绍:

1、大众瓷砖是佛山新粤丰企业旗下的核心品牌之一,据大众陶瓷官网介绍,大众陶瓷公司创建于1993年,营销中心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庄镇华夏陶瓷博览城会展一环路二座,大众瓷砖以“大众成就你我”为品牌经营理念,始终本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力为宗旨,坚持不断的创新,做大众真正信赖的品牌,是一家新型的现代化生产中高档瓷质墙地砖的民营科技陶瓷企业。

2、大众陶瓷生产基地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沧江工业园明城工业区,占地面积500多亩,引进了同步国际的4条现代化生产线,包括宽体辊道窑炉、精细布料设备、数码喷墨印花机等代表着世界领先技术的生产设备。企业设备、技术力量雄厚,年产量达1000多万平方米,保证充足的供货能力。

3、大众瓷砖产品主要涵盖:900通体大理石(新)、超晶石、大理石瓷砖、金刚石III代、精工砖、微晶玉石等产品系列。产品纹理丰富,色泽明亮清晰,同时也注重产品的花式创新,不断的注入新的设计理念,是人文居室舒适空间的理想选择,为您创造更优质的工作环境。

4、大众瓷砖公司不断加强企业质量监控及完善检测手段,不断地注入新的设计理念、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严格控制产品的各项指标,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内控标准。通过并严格执行IS09001:2000版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标准、《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证书》(简称“3C”认证)、产品符合GB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中的A类装修材料要求,其产销与使用不受限制。公司多年来分别被评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和广东省陶瓷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A类企业及2012年被评为佛山市安全标准化三级企业。

5、公司全体人员一贯恪守“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以真诚的服务开拓市场,以缔造“砖筑幸福家”为理念。继往开来,公司将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后盾,以人才为根本”的发展方针,致力于为人文美化家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提供艺术的、高品质的陶瓷产品。

隐藏在瓷器里的江山


辛亥革命前夕,清末的中国,终于有了一首国歌:《巩金瓯》。可谁能想到,“帝国苍穹保”唱了才几天,就唱成了“金瓯破”,唱得“天高高,海滔滔”,把个清王朝唱倒了。

这首歌是闽人严复写的,不为海禁写,而为海防写。

“天高高”写天命,“海滔滔”写海权,天命归海,乃三千年一大巨变。

帝王治不了海,海权不属于王权,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多半要王权不要海权。那么长的海岸线,成了王朝不堪的负担,那么多的出海口,成了大一统的缺口,王气从这里泄掉。

可上升的王朝,对海亦有追求。秦始皇从咸阳跑到海边,下海转了一圈;曹操观沧海,望洋兴叹,对帝王反而看淡;朱棣派了郑和下西洋,不是开了出海口,而是为了“巩金瓯”。

也许他已预感到,“海滔滔”就要来了,于是乎巡海,防御大航海时代?

“金瓯”的由来

以“金瓯”喻国体,不自严复始,它最早出现在《南史·朱异传》里,梁武帝说“我国家犹若金瓯”,“瓯”为酒器,南朝人爱饮酒,动辄“饮酒数瓯”,所以,梁武帝以“瓯”为体财源,以“金”为用财富。陆羽《茶经》引晋人《荈赋》说“器择陶简,出自东瓯”,称瓯为茶具。

清人蓝浦著《景德镇陶录》说,瓯,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色,人称“缥瓷”。潘岳《笙赋》说:“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说文》解“缥”意,为“帛青白色”,以丝帛的柔软触感言青瓷釉色,给人一个轻细透明的想象!透明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云“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轻细则见“缥”同“飘”,吹一口气那釉色就会颤动,轻风掠过,釉色便在素坯上如丝飞扬。“酃”为美酒,出自湖南,“荈”为老茶,产于四川,在湖南饮酒,在四川喝茶,晋人都要用最好的瓯器缥瓷,那淡青泛白的釉色犹如稽康之眼。

可梁武帝为何要称“金瓯”呢?也许晋人的瓯器上真的镶有金饰,未见过实物,但从欧阳修《归田录》里,看过“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碎片尚且饰金,何况完美无缺?“柴窑”以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之姓氏来命名。“柴”为国姓,以国姓来为窑命名,可谓绝无仅有,还真有那么一点给窑镶金“金瓯”的意思。

据说,柴荣登基前,以瓷发家,人称“财神”。纵览唐代瓷业,不外“青白”,世谓“越青邢白”。越瓷青,邢瓷白,在陆羽《茶经》中喻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并以越瓷为略胜一筹。柴荣为邢人,居白瓷故里,以邢白起家,但柴窑来自越青,且调和了邢白。柴言“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就是以越青为主,调和邢白。

柴窑本于青瓷,但非普通青瓷,而是青瓷中的贡品,叫做“秘色瓷”,不但是唐朝的贡品,五代时,还是吴越国,向中原王朝特供的贡品。陈万里《瓷器与浙江》一书,提到了一本名为《谈荟》的古籍,其中就有“吴越时,越窑愈精,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也。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云。”

陈解:“本来钱氏之于柴周,也有通朝贡的关系。十国春秋里忠懿王显德五年四月七日,以及八月十一日,有过两次贡周的记载,例以钱氏贡唐,贡晋,都有秘色瓷器在内,自然在这两次贡周的物品里面,也定有秘色瓷器,同时,说不定柴世宗就命钱氏要烧造一种雨过天青的颜色,于是以这两次所进御窑,称之为柴窑,以别于其它的烧造。”以为“柴窑”之名,起于柴荣登基以后,针对越窑秘色瓷而言。不过,也有说,后周时称御窑,被宋朝取代以后,才改称柴窑。

最早提“柴窑”的,是欧阳修,他以为,柴窑与汝窑相似。也许宋朝没改御窑为柴窑,而是将柴窑改成了汝窑。考之陶史,都说越窑衰而汝窑兴,其实相反,是朝廷为了兴汝窑而掏空了越窑,将越窑的产能都转移到汝窑去了,使本来不产青瓷的北方产出了最好的青瓷,欧阳修诗云:“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汝窑为官营,越窑多民营,官进民退了。

“柴窑”的传说

“秘色瓷”的归宿,当然就是汝窑,这倒不曾埋没了它,因为汝窑发展了越窑,而谈它的来历,就不能不提到瓯窑的“缥瓷”了。清人朱琰《陶说》云:后来者“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先,流行于越州窑之前。“翠峰”,出自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而“天青”,便是柴荣的“雨过天青”了。朱琰说越窑的“翠峰”和柴窑的“天青”,都从瓯窑的“缥瓷”发展而来。吴仁敬《中国陶瓷史》也说,瓯越之青瓷,为后进天青色釉之始祖,又说“所谓缥瓷,即瓯越之青瓷也”。

“缥瓷”和柴窑“雨过天青”瓷,既未见有传世之物,亦未见有出土之物,没见过实物,就不知道它们的样子,不过,从出土的秘色瓷或传世的汝窑瓷中,或可见其前世的影子。

“缥瓷”是带有魏晋风度的,那是时代性的标志,想想《世说新语》里的江南诸子,他们吃药、饮酒、品茶都用“缥瓷”,他们的风采,与“缥瓷”相映,他们有多美,“缥瓷”就有多美,那飘飘欲飞如丝如缕般的釉色,那浑厚似“古镜照神”般的透明质地,最是“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魏晋风度,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了。

秘色瓷里也许还能见到“缥瓷”的影子,但已经形似而神非了。“千峰翠色”,那是唐人的气象,而非晋人风采,唐人胸怀天下而有“千峰翠色”,晋人关怀自我,在天工开物中追求的是关于自由的“我在”之美学。他们不是将“千峰翠色”拿来占有,而是从“千峰翠色”中,去发现自由,找到自我,“缥瓷”,就是这种追求的陶艺之表现,瓷境之反映。一个“缥”字,尽管是在语词上,将丝与瓷这世上两种最美的“中国制造”叠在一起,但它毕竟把自我叠了进去。

“缥瓷”的王朝

晋人的“缥瓷”出自东瓯,其源头在瓯江水系最美的一支楠溪江流域。这一带,不仅出土了五千年前的陶片,还发现了自东汉以来的窑址100多处,窑址分布在永嘉故郡,一条条龙窑,都以今永嘉县为龙头,顺着楠溪江畔,摇头摆尾,来到温州湾的出海口,张开两翼,南北伸展到瑞安、苍南、泰顺、乐清,以今温州市郊的西山窑为中心,东西南北,遥相呼应。

这样一条瓯器经济带,一个“缥瓷”产业群,提升了瓯地的政治地位,如同今日县改市,东晋永宁县所在瓯地,因此而被朝廷从临海郡提升出来分为四县,其范围,即为永嘉郡。

梁武帝坐拥金陵,背靠东瓯,合之而称“金瓯”。“金”言其国家有金城之固,地有金银之气,不光有山河之险,还有山川之富。而“瓯”则泛称东南半壁,是从江南到东南沿海一线的结合部。

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一线,是中原王朝的底线,据此一线建立王朝,都叫“南朝”,王朝在此,则称“偏安”。然而,守住这一线,就有了民族抵御北方的底线和复国的起点。

除了以江南为底线,还有个底部,这个底部就是“瓯”,要守住底线,就要“巩金瓯”。而“金瓯”的中心点和根据地,就在永嘉。永嘉不仅有山海之险,山川之富,更有出海口。

梁武帝留下“金瓯”一语,沿用至今,从一方之国用到一代王朝,将一隅之地用成一国之体,就如同景德镇瓷器“china”成了外国人称中国的代名词,“金瓯”亦从瓯器转化为指称国体。

辽代黑釉


辽代与金、西夏在历史上均与中原的宋王朝同时,辽在北宋时即已崛起,稍早于西夏和金。作为生息于北方强悍善战的游牧民族,边地与汉族宋王朝犬牙交错,军事上征战冲突不断,文化、贸易与技术上则相互渗透,学习。辽的陶瓷制造业,从造型、施釉、烧窑等系列工艺流程都深受宋代北方诸窑特别是耀州窑的影响。但汉族窑工在技艺上毕竟高出一筹,对比之下,辽、金、西夏陶瓷器皿总显得粗放拙朴一些,恰好也就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笔者入藏的一件辽代黑釉“皮囊壶”(见图),高21厘米,宽11厘米,厚7.5厘米,通体完好无损。它最突出的是起执柄作用形如麻花的两根“皮条”构成的高提梁;流口朝天而非左斜,其下部和壶尾各有3条皮囊接缝纹,提梁下方则是“皮革”扣襻,每边2枚,惟妙惟肖。壶底部平坦呈圆形,砂胎裸露。壶身下端约3厘米未施釉,为宋瓷特点的影响,但黑釉稀薄,斑驳剥落,没有耀州窑黑釉陶瓷施釉肥厚晶莹的感觉。综观全器造型线条粗犷生动,流畅有力,看惯了唐宋窑系陶瓷风格,乍见此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笔者于今年春节时无意中从西宁旧货地摊上发现此物并当机立断买下了它。古代的西宁,汉时建西平郡,唐改设鄯州,辖鄯城(西宁)湟水(乐都)等三县,至宋代,改鄯州为西宁州,西宁之名由此始。当时西夏势力范围曾到达西宁附近民和乐都互助诸县,并有剔花西夏瓷罐等文物出土,但属于今呼和浩特一带的北方辽国,在交通极为落后的当时,其黑釉“皮囊壶”之类易碎陶瓷器皿,从青海出土的可能性很小。它究竟怎样来到西宁并出现在市场上,倒成了一个难以找出正确答案的谜。

辽代契丹瓷器——独具特点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建立了…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随著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五代以来,在我国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县)、定三州内,先后出现了制瓷业。定州在最北方,与辽接近。辽代的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和渤海人发展起来的,辽代的制瓷业当然也不例外。

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州的定窑。

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麽?穷,国土上没什麽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著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显三年(西元928年),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瞭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辽瓷为什麽做成方的呢?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陶瓷器製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

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髮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徵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麽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像,当一个弥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裡,一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製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徵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辽代瓷器如何鉴定


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起来的王朝。契丹是鲜卑的后裔。唐代安史之乱后,东北地区唐朝势力急剧衰落。迭刺部落的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英雄人物,他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称帝,建元神册,都临潢府(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后改国号为辽。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 备茶图

辽先于北宋建立,元朝建立后修史,以辽,宋,金俱为正朔。分别编写了《辽史》《宋史》《金史》。五代后,北宋早期,辽与中原政权数度争战。互有胜负。北宋早期,两国交兵,后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很长时间宋辽无战事。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辽为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所灭。共享国210年。

客观的说,辽建国于唐亡之后,曾与五代十国并立。后又与北宋并立。现代史学家把五代十国定为一个时期,把宋辽夏金定为一个时期。虽然说较以前科学,但还是不够客观。应该把唐亡元兴之前的这个时期,统一命名为“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才真正符合历史的真相。

辽瓷是辽代陶瓷的简称。这一称谓最早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1933年当时的伪满洲国奉天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前身),在制定陈列大纲时,史正式提出“辽瓷”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因为1930年辽永庆陵被盗,由于帝后的哀册出土,给当时一起出土的陶瓷器提供了可靠的年代。

辽白瓷盘口穿带壶

多说几句。永庆陵是辽景宗,圣宗,兴宗三代帝陵,当时热河都统汤玉麟之子汤佐荣为利益驱使,率兵在热河省境内大肆盗掘地下文物。辽帝陵也没能逃过他的手掌。

今天的人们不知道热河是什么。也不知道东北九省。热河,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中国旧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1914年2月划出,1955年7月29日撤销。位于目前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包括现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的赤峰地区、通辽部分地区、辽宁的朝阳、阜新、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区。

辽国早期都城临潢府即在热河省境内。

辽瓷发现时代较晚,目前研究得也不是太多。古玩界以前不认识辽瓷,对宋辽金时期北方部分陶瓷基本无法区分,更搞不清楚辽瓷窑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考古发掘了一批辽墓。如重熙七年晋国夫人墓,应历九年辽驸马卫国王墓,寿昌二年高氏墓等。对辽瓷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今天,辽代瓷器的面貌终于大白于天下,不再那么神秘。

辽黑釉矮身提梁鸡冠壶

辽建国初期,曾经多次南侵。著名的陶瓷产地定州曲阳县,数次落入辽人之手。当时“后晋。。开运三年,契丹夺定州城垒,烧焚庐舍,尽驱居民而北,中山为之一空。”《旧五代史》。所以,建窑烧瓷的技术人才问题解决了。再加上当时大量流亡入契丹的汉人,耶律阿保机建立起头下制度,在以汉民为主要被统治民族的头下军州,汉族生活的方式逐步浸透到契丹贵族的生活的方式中,瓷器的需求,特别是白瓷的需求应运而生。契丹统治地区,瓷土石炭资源丰富,辽代瓷业由此兴起,并得到大发展。

头下军州,是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

目前,经科学考古发掘,消失的契丹王朝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据不完全统计,在原辽五京地区,都发现了辽代的瓷窑遗址。

上京地区的林东 临潢府故城窑 ,临潢府故城南山窑, 巴林左旗白音戈勒窑,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窑。

中京地区的赤峰缸瓦窑,

东京地区的辽阳江官屯窑,

南京地区的北京龙泉务窑,房山磁家务窑,密云小水峪窑

西京地区的大同青磁窑,浑源介庄窑,清河县窑沟窑等。

辽黄釉扁身双孔鸡冠壶

林东地区是辽初始建国之都,所以其建窑应该是最早的。临潢故城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受定窑烧制技术影响极深。估计这里的最早的工匠就是前文所说的被掠到北方的曲阳工匠。该窑以白瓷和黑瓷为主,兼烧低温绿釉陶器。白瓷胎质洁白坚致,不施化妆土,施釉到足也烧芒口瓷器。黑瓷胎白,多为瓶,罐,盂等类器物,釉色黑中闪暗绿色,厚薄不匀,有堆釉现象。这种黑中闪绿的黑瓷,为辽宋时期其他窑口不见,是该窑的独有产品。瓷器多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的刻画弦纹和贴塑装饰,器底常刻画有标记。

林东白音戈勒窑,专烧茶叶末和黑釉缸瓮一类器物,又以双耳小罐多见。产品胎体厚重,釉粗黄坚硬。茶叶末釉绿中泛灰,釉质温润,光泽不强。黑釉色黑如漆。大器多以线轴状窑具支撑。

赤峰缸瓦窑,是辽代最大的瓷窑。主要烧马蹄窑,也有少量龙窑。带官字和新官二字的瓷器一般都出自此窑。以烧白瓷为主,粗白瓷尤多。并烧辽三彩,仿磁州窑,缸胎茶叶末,黑釉瓷器。还烧缸胎琉璃建筑用构件和板瓦。元代停烧。

辽宁辽阳江官屯窑,以烧粗白瓷为主。

北京龙泉务窑,规模仅次于赤峰缸瓦窑。是辽代第二大瓷窑。以烧中原风格瓷器为主。白瓷是最大宗产品,还有白釉褐彩,黑瓷,褐瓷,茶叶末瓷以及三彩釉陶器。白瓷有粗细二种。粗瓷胎体厚重,胎质灰白。施半截釉,支烧痕迹粗大。多光素无纹。细瓷和定窑相仿佛。也是施釉到底,胎薄体轻,不上化妆土。多装饰以精美的花纹装饰。

其他窑口暂不赘叙。

辽代瓷器的器型,具有典型的契丹民族风格。契丹风格器物,主要有鸡冠壶,凤首瓶,盘口长颈瓶,盘口穿带壶,鸡腿瓶,摩羯壶等。

辽绿釉扁身双孔双猴纹皮囊壶

鸡冠壶又称马镫壶或者皮囊壶,是模仿游牧民族马上使用的皮囊容器烧制的。一般而言,保留皮囊原貌越多的时代越早。有矮身提梁壶,扁身单孔壶,扁身双孔壶,扁身折梁壶,扁身环梁壶,扁身绳梁壶,扁身捏梁壶等区别。(题外话,著名的元青花四系扁壶,据作者考证,应该从辽扁身皮囊壶演变而来的,正确命名为元青花四系扁身【】皮囊壶。)

其他器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寻找来看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辽代磁州窑大众化用品少 到元代占据半壁江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辽代磁州窑大众化用品少 到元代占据半壁江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玻化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