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我国早期青花瓷研究有重大发现

我国早期青花瓷研究有重大发现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8-21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任忆)由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带队的赴土耳其陶瓷考察团近日满载而归。此次考察对我国早期青花瓷的产生、发展、原料、纹饰、造型、用途及在国外的地位等都有重大发现。

起始于元代的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品种。由于其在当时多用于出口,所以目前国内保存不多,精美器品更是少见。

据介绍,青花瓷美丽的蓝白色调是伊斯兰教民族最崇尚的色彩,在12至14世纪的中西亚地区,中国青花瓷器被历代伊斯兰统治者、各大小苏丹王奉为最珍贵的器物使用和收藏,因而这里成为青花瓷器主要的进口国。这些具有数百年历史、造型硕大、纹饰丰富的元、明两代青花瓷器,仅在土耳其就藏有数百件。然而,对这批稀世珍宝最有发言权的中国专家学者,却始终无缘与之见面。

这次由国内著名陶瓷史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及其文献、墓葬、民俗和古代仿制中国青花瓷遗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看到了许多想像不到的青花瓷极品,从中看出汉文化、土耳其文化和藏文化的融合和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尤其是中国瓷器对世界陶瓷生产的影响。(完).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发掘获重大发现


日前,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二期发掘工作,获得重大发现:明代成化瓷---“鸡缸杯”重见天日。这是江西景德镇在历史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这一珍贵陶瓷品种。“鸡缸杯”杯口直径约4厘米,高约5厘米,白底斗彩,画面清淅,红冠公鸡栩栩如生。据专家介,如此陶瓷珍品,目前世界上仅有3只。早在明代时期,一只官窑“鸡缸杯”,就价值300两文银;1998年,英国苏富比(音译)拍卖行曾拍卖过一只同样大小的官窑“鸡缸杯”,拍卖价高达2000万港币。据了解,这是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发掘中,在这个市原法院宿舍地下5座御窑遗址发掘时,发现大量成化和宣德瓷片后,进行延伸发掘,所获得的意外收获。据介绍,在此发掘当中,这个市市政府曾对该地区10多户居民进行搬迁,占地面积达260多平方,动用搬迁资金30多万元。目前,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正抓紧时间对该出土陶瓷珍品---“鸡缸杯”进行修复。

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① 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带有宋代遗风。绘画较粗,官家尚未重视和使用。

② 多是小型民用器。

③ 和宋影青一样。胎体普遍轻薄。

④ 所延用影青釉,青白不均,釉面肥润。

⑤ 多用国产料,发色灰暗,无铁斑沉淀。用进口苏青料的较少。

⑥ 绘画以铁线描为主。

这件双耳小瓶是景德镇宋末元初的典型作品。

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只是少数窑口偶尔之作。他们是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10 ,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

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 玉壶春瓶 、执壶 、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 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

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

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

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 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 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

其四, 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 ,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 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 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 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


总体来说小件瓷器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厚薄不均。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上都是稀薄的波浪釉。

官窑器胎体轻薄,胎质疏松,釉面白,釉层薄,缺少莹润感,常见“波荡釉”。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相似,胎质较细。晚期则粗松、笨重。啄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胎质疏松不够坚致。釉面与道光时相仿,以稀薄的波浪釉为主,早期釉色较白,晚期白种泛青。

青料

编辑

初看颜色深沉稳定,或略艳,或偏黑灰,没有层次感;细看就觉得青花色像浮在釉面上。

官窑器使用国产青料,呈色鲜艳,有的蓝中泛紫。咸丰后期,青花呈色变浅、漂浮。

民窑器的呈色与道光时相似,精细青花瓷呈色鲜艳,粗工青花瓷呈黑灰色、淡蓝色,多有漂浮感。

造型

编辑

咸丰朝官窑器形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道光青花风格,常见的有赏瓶、撇口瓶、大小双耳瓶、玉壶春瓶、方瓶、葫芦瓶、觚、渣斗、炉、罐、缸,各式盘、碗(撇口、敞口)、花口花盆、端把茶壶等。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咸丰年间的宫中用瓷主要是咸丰三年(1853年)和咸丰四年(1854年)烧造的。

民窑的器形较多,主要有玉壶春瓶、赏瓶、折腹瓶、四方瓶、双耳瓶、罐、花盆、香炉、花口尊、茶壶、盘、碗、杯、碟以及各种盒子等,还有生活用具。

纹饰

编辑

官窑器主要有缠枝莲、鸳鸯莲花、竹石芭蕉、兰草、勾莲、折枝花、松竹梅三友图、竹石芭蕉、双龙戏珠、云龙、云凤、夔凤、云鹤、花蝶、八仙、八宝、仕女、八卦、婴戏、人物、梵文、寿字、三星、寿星、博古等纹饰。寓意纹饰有:太平有象、三羊开泰、五子夺魁、五谷丰登、蝴蝶探花等。

缠枝莲花布局疏朗,层次清晰,但画的呆板不活泼,枝干看不出粗细、顿挫的变化,绘画技巧上缺乏功力。人物描绘采取夸张手法。整体艺术水平不高。

民窑器题材有花鸟、云龙、团龙、云凤、蘷凤、云蝠、云鹤、山水,八卦、寿星、八仙、婴戏等。

人物形象大多生硬,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这种特殊夸张的手法,为咸丰时较典型的时代特征,并沿用至同治时期。山水层次欠清晰,无立体感。

款识

编辑

咸丰官窑青花瓷款识,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美秀丽,一般没有圈或框,多数是青花“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楷书款,堂名款很少。

民窑有年号款,“大清咸丰年制”,楷书与篆书并用,以楷书为主,篆书为辅,六字或四字二行。还有印章款,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较草率,甚至连笔画都不全。[2-3]

[4]

成化早期青花瓷有苏麻离青吗


苏麻离青是我国古代瓷器釉料的一种,早在明代的永乐年间我国就出现了苏麻离青,就更不要说在成化年间早期是否会有苏麻离青了。我国最早的一匹苏麻离青是由郑和其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带回来的。在明代的万历年间我国就已经釉料明确的苏麻离青瓷器的历史记录,简单的来说苏麻离青是属于低锰高铁类的钴料,其颜色呈浓重的翠青色,色性稳定,在适宜温度的烧制下呈现出宝蓝色般的色泽,十分的好看。其中用行内人的话来说:“苏麻离青就是在烧瓷器的时候王瓷器上画画的染料,就是现代说的染色剂”。

苏麻离青——这种釉料是在我国古代元朝中后期,在青花瓷制作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釉料。尤其是在明永乐、宣德以及成化年间的早期使用的最为广泛,在早期所使用的苏麻离青釉料所制成的青花瓷器会呈现出铁锈斑,在瓷器的釉面上也时常会出现缩釉和棕眼的现象,而且釉面积釉和露胎也是经常发生。

由明代成化年间早期所制成的青花瓷器的胎质厚而重,其瓷器的器壁也相对于其他朝代的瓷器来说比较厚重,瓷器的造型也是以大件瓷器为主,在胎釉的着色用料方面,聪明的瓷匠们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使烧制出的瓷器呈现出深蓝色中略微带一点紫色,形成了所特有的魅力之处,也正是因为这用釉料混合使用所产生出蓝中带紫成为了鉴定元代瓷器的重要手段之一,毕竟在大多数现代的仿制瓷器中,都只是在青花釉料中简单的加一点氧化铁粉,而不可能加入进口的苏麻离青,虽然氧化铁粉在高温的烧制下也会呈现出蓝中带紫,但是在显微镜的观察之下它就会原形毕露,呈现出矿渣状的斑点,而在真品的元代瓷器中是不会出现的。

对于苏麻离青的使用来说,他有重要的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我国古代的元朝晚期;二是明朝的洪武时期;三是明朝的永乐年间以及正德年间;四是明朝的正统年间、景泰年间以及天顺年间,这是个时期也被内行人称之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虽然说成化早期年间不属于苏麻离青这四个重要历史时期之间,但是成化早期是苏麻离青釉使用的重要过渡阶段。因为瓷器的烧制技艺的不同以及对火候的把握和还原氧化物的不同,苏麻离青釉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烧制出的颜色也略有不同,其最有代表性的苏麻离青瓷器还当属永乐年间和宣德年间所烧制而成的瓷器。

苏麻离青釉料是我姑瓷器历史中最为重要的釉料一直,尤其是烧制出颜色呈发色蓝艳、晶莹亮丽,就好似是在瓷器釉面之下镶嵌了蓝宝石一般光彩夺人,这种蓝色就好似是现代美术绘画中的紫罗兰色,在颜色的汇集之处还有明显的类似黑的结晶斑块,这算是一种烧制的缺陷,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缺陷成为了现代工艺无法仿制之处,反倒是成就了苏麻离青。

成化青花瓷精品欣赏及价格:

1: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尺寸:14.5 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141,240,000 ,成交时间:2013-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臻埏埴之巅。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四美竞妍,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嫩叶有芒掩映花间,新蕾无意独伫媖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盌沿里外、足上各缀弦线二道。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2:明成化青花瓜瓞绵绵纹宫盌,尺寸:15.4厘米,估价:HKD 50,000,000 ~ 70,000,000,成交价: HKD 64,60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成化(1465-87年)御窑烧制之宫盌,娴雅秀丽,质臻至美,古往今来,无可望其项背。青花瓷以成化宫盌最具代表性,而成化瓷亦为中国御瓷最为珍罕的逸品。成化瓷以宫盌及鸡缸杯最为人熟知,于中国瓷器历史上虽昙花一现,但却流芳百世。无论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或引收藏宫盌为傲,或梦寐求之。绘瓜瓞纹之宫盌,传世仅只十二件,本品正属其一,而同类宫盌,多绘十六瓜果,而本品则瓜果繁多,共绘二十二件,瓜瓞延绵,且纹饰独特,诚为珍品。宫盌,乃青花瓷盌,应为宫廷餐具,仅制于1480年代,前后共十年。宫盌瓷质上乘,造工精细,后人难及,兼且比例触觉美感皆无可比拟,纹饰设计含蓄隽秀,笔法写意,构图巧妙,引人入胜。

成化御窑瓷器,由朝廷严格监管制作。多种瓷盌器型,发展于宣德年间,然而宫盌之形,乃后期创制,曾设计十一款宫盌,其中十款绘花卉纹饰,仅有一款绘果纹。成化瓷器,乍看或似朴实无华,经仔细鉴赏,方显雅韵,宫盌亦然。此类器并非供远观炫示,而应静心观赏,方能体会瓷匠之臻艺,瓷质之上乘,触感之温润,白瓷青花之隽秀,及纹饰独特设计之精妙。成化纹饰,笔法独特。御瓷纹饰以精确为典型,成化瓷器则笔法灵动写意,不为成规所困。如本品之宫盌,盌身瓜瓞纹应均分三组,每组构图有别,分别绘六、六及四个瓜果(图一),本盌乃唯一例外,三组瓜瓞纹各挂八、七、七只瓜果,然而瓜瓞分布精巧,乍看之下,各组纹饰似乎构图相同,整体比例匀称,和谐一致。

3:明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盌,尺寸:14.9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56,738,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淡青细笔,画出萱草婉丽,内外各绘四美连枝,蕊上花丝或露或藏,伴以长叶、弯茎,蜿蜒有致。看似循规守律,细观却谙匠心巧运,一花独簪曲瓣儿,单叶傲占枝茎上,便是盌内团花畔,也有一叶妙分岔,更添意趣。通体罩施釉料,柔润如玉。器底署青花双圈二行六字楷书款。

此宫盌图案柔美雅绝,同类中最罕。同以萱草为饰者,传世仅知伦敦大英博物馆两例,同时在该馆展出。纵观三盌,其萱草描绘独特,壁内外各画四花,其中两朵花丝外展,上缀花药,自然如生,下承尖细长叶,柔然曲卷。另有一式宫盌也绘相类花种(见图三),且较此普遍,所画朵妍花蕊内藏,仅以中心白点交代,且瓣片中轴脉络清晰,叶非纤长。两式宫盌,纹饰布局甚为接近,器内、足外均绘弧曲连枝,方中见圆,各发四葩绽放,盌心加缀团花,疏朗秀逸。

4: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尺寸:14.7厘米,估价:HKD 40,000,000 ~ 60,000,000,成交价: HKD 56,12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臻埏埴之巅。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四美竞妍,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嫩叶有芒掩映花间,新蕾无意独伫媖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盌沿里外、足上各缀弦线二道。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成窑美器,堪称景德镇御窑制瓷至臻典范,展现工匠巧思创新与卓越技艺。其原料凝炼,艺术表现登峰造极。所绘纹样,推陈出新,风格独特。成化御瓷胎釉精致,于景德镇至上唯一,触觉美感无可比拟。其釉面细腻如脂,把玩手中,赏心愉悦。其瓷质柔和温润,即由图像可辨。成化瓷器,历经初期沿袭宣德风范,而后转变过渡,显露新姿,直至末期成熟,其风格循序渐成,惟成化晚期寥寥数年间(一说1470年代末至1480年代初,亦或仅于1480年代),宫盌品种应运而生。相较宣窑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窑白釉更显安靖温润,幔罩青花,雅致细触。所用青料,细炼精纯,成色均匀如一,细腻柔和,大异于宣德青花之浓重青翠,厚堆铁斑。历经数年由中东进口「苏泥勃青」料,青花发色深沉凝重,国产「平等青」于成化一朝得以应用,或单独成器,或与进口钴料相配,以创清丽淡雅特质。成窑绘饰简约隽秀,不矫造作,更有意疏离前朝形制,转而关注材料本身。

5: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纹卧足杯,尺寸:7.8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33,85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6:明成化青花缠枝黄蜀葵纹宫盌,尺寸:14.7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31,480,000 ,成交时间:2006-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7:明成化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图罐,尺寸:高23.5厘米;宽24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2,000,000,成交价: RMB 27,025,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明成化“竹溪六逸”雅集图罐,直口丰肩,斜直腹,造型饱满,圈足修整精细硬朗,胎质晰白坚致,通体施釉清透明润,颇有玉质感。外壁青花描绘纹饰,呈色柔和淡雅,正是典型的成化平等青发色。画面布局层次分明,口沿下绘朵云纹一周,肩部和足胫部分别为细瘦的蕉叶纹和变形的莲瓣纹,腹部为主题纹饰“竹溪六逸”雅集图。其绘画颇见意趣,迤逦的流云将画面分隔成两个部分,一侧庭院中有二人对坐弈棋,另一人陪坐观战,有两总角童子立于一旁随侍,一人持手杖,一人抱古琴。另一侧绘一人立于楼阁石阶前,回首平举左手指向远处,似在大声吟诵诗篇,不远处站着的两人正在倾听品味,后又有一童子侍立,场景感十足。整个画面构图疏密有致,极见章法,尤其是借用连续的云气纹使树石楼阁自流云中隐现、同时将画面分隔为不同场景的手法十分巧妙,极富戏剧效果,仿佛观看一出舞台剧一般。此罐绘画笔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准确,可见画工有极深的白描功力,讲究线条的表现力,脸部的线条纤细柔和、精准,使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又相互呼应,衣纹表现富有动感。整体笔法既圆润精细,又纵横洒脱,表现了古代高士飘逸的神情,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8: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瓜棱甘露瓶,尺寸:高27.5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RMB 26,450,0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本品器形别致秀挺,线条柔美舒畅,竹节式长颈,口沿饰海水纹,颈与腹部分别绘不同方向的缠枝宝相花纹,枝蔓舒卷缠绕,颇见画笔之灵动挥洒,肩与足墙饰勾莲石榴纹,规整而生动,深得双线勾勒填色技法之精妙。其纹饰层次丰富,却毫无繁密之感。胎质坚致细腻,细白中闪米黄色,迎光透视呈牙白色;釉汁莹白凝厚,抚之润泽如玉,青花浓淡二色分明,色泽略见深沈,幽雅而不媚弱,一展成窑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无款,实为礼佛之器沿用永乐成例,故而不落年款,其品格之高更在写款者之上,故成窑之美重在质量与内涵。

9:明成化青花狮子戏球纹大盌,尺寸:20.6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5,7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此盌纹饰及率意画风承宣德风范,亦吻合其成化初年之断代。成化一朝,以宣德青花为模范,故犹以借鉴。本品盌底着仿款,或藉此述其灵感所出,并表对先朝成就之尊崇,更显对宣德瓷之青睐。此盌虽似宣德,然其钴青流畅,且无黑疵,乃典型成化初年青花特征。

宋青花的发现与研究


青花是一种釉下钴蓝彩,是在瓷胎上以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因为钴料在高温中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所以称为“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于元代,但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唐青花的存在,已被目前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在墓葬、城址以及海底沉船中均发现有唐青花,此外一些民间收藏家也收集有唐青花的标本或完整器。更为重要的是,在河南巩县窑的窑址中找到了烧制唐青花的窑炉。学术界对唐青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存在不同的认识与观点,但在许多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宋代青花,虽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但是目前却存在较多的争议。因为实物材料太少,许多著作和论文对宋青花的表述都比较简略,也有的学者对宋青花的存在持否定意见。比如有学者认为,浙江金沙塔和绍兴环翠塔宋代塔基内出土的青花瓷片的年代被提早了,“不能简单地说,有唐青花,必然有宋青花,有元青花”,“因为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偶然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技艺,完全可能中断失传,完全可能在沉寂几个世纪之后,重新被发明。”1此外,绝大多数民间收藏者也对宋青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一提宋青花,多数人即条件反射式地称“臆造品”。那么,宋代是否存在青花呢?

一、考古发掘出土的宋青花及其他年代可靠的宋青花

研究宋青花必须以可靠的实物材料为依据。虽然目前有许多民间收藏者都声称自己发现了宋青花,但这些所谓的“宋青花”大多数并不可靠,有的把明清时期的偏窑青花当作宋青花,更有甚者把一些新仿、臆造的器物当成所谓的宋青花,并撰文引经据典地加以考证,这类文章在近年的网络与相关收藏杂志屡见不鲜。解放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宋青花材料,以及目前发现的年代可靠的宋青花,主要有以下一些:

1、1957年2月在浙江龙泉县城南金沙塔基下层夯土中出土13块青花的残片,经拼凑,属于3件碗的口、腹部残片。青花绘于器物内、外两壁,题材有盛开的菊花和复线圆圈纹等,青花呈蓝黑色或灰蓝色。在拆塔时,发现部分塔砖上模印有“太平兴国二年”1977年 的文字。青花瓷碗的碎片出在夯土层中,说明它们的制作年代不会晚于北宋初的太平兴国二年。

2、1970年秋在浙江绍兴翠环塔基下1米深处的夯土中出土一块青花翻口碗的腹部残片青花发色呈淡淡的蓝青色口沿饰弦纹外腹部为放射性斜线纹里外施影青釉胎质细腻洁白塔基中所出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3、1973年,北京市文物局赵光林在日本东京达仁堂古玩店见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厘米,长颈、鼓腹、砂底,有火石红斑,两侧塑有鱼形耳,正面腹部直书“隆兴”二字,背面画一小树,下饰花草纹,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钴量低而含铁量高的青花器。

4、2003年9~11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重庆市巫山县胡家包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一座北宋墓(M4)中出土1件青花瓷碗,同时出土的还有谷仓罐,骨簪及铜钱等遗物10余件。钱文有“五铢”、“货泉”、“开元通宝”、“熙宁重宝”、“咸丰元宝”、“元丰通宝”、“皇宋通宝”等。最晚的铜钱年号均不晚于北宋。青花瓷碗,高5.2、口径13.2、底径5.5厘米。敞口外撇,圆唇弧腹,平底加矮圈足。内壁绘3圈青花圆圈,内底有一字符,外壁饰花草,用笔随意,青花蓝中略泛灰黑。从随葬品判断,该墓是一座北宋晚期墓葬。

5、2004年6月,在浙江余杭区仓前镇八字坟宋代墓葬群的4号墓腰坑发掘出土1件带盖青花小罐,出土时里面藏着两枚北宋“嘉佑元宝”小平钱。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只青瓷碗、一个硬陶罐。宋代带盖青花小罐高5.3厘米,直径6.5厘米,口径4厘米,小罐上四朵盛开的菊花古朴优美,冰裂纹自然舒展。从图片上看,这件青花罐发色纯正,釉面光洁,已经属于成熟的青花瓷器。

6、2005年3~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对故城县李家庄村宋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宋代地层中发现了1片青花枕面残片。白釉泛黄,釉下施化妆土,瓷胎颜色偏红,瓷质疏松,表面以线条勾勒出珍珠地衬云彩轮廓的蓝彩图案。

7、据《中国青花瓷》一书介绍:近年在江西景德镇郊区发现大批宋代的瓷器碎片,其中有一些瓷碗的底部带有草书海字形的图案,碗外边缘有波浪纹。纹饰呈色晦暗,为带一点青味的灰黑色。在距景德镇三十里的南市、宁村一带,这类青花瓷片更多。

8、据李辉柄先生介绍,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宋哥窑大碗,碗底中心用青花钻料在釉下书“宝用”二字。另据王荣增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家古物陈列所展出的两件“宋哥窑葵瓣口盘”,两器底足内部都写有“宝用”二字,字体仿铜器铭文,当时的陶瓷研究者一致认为字迹呈色属青花。该二器后已被运往台湾。此外,据某收藏家提供的信息,他收藏的一件宋代官窑瓷器的底部用青料书写一“官”字,青花发色呈蓝黑色,青花有晕散。

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都证明宋青花确实是存在的。根据这些宋青花实物材料,我们发现宋青花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宋青花的胎质一般较粗,多数为灰白色胎,也有少数胎色洁白,胎质细腻。底釉有影青、白色泛黄、淡青色釉等,真正纯正的白釉很少。器物烧成质量普遍不高,除杭州宋墓出土的宋青花罐较精美外,其余均较粗糙。

2、青花发色多数都为蓝黑色或蓝灰色,有的甚至带一些黑色,青花呈色不够鲜艳。浙江宋代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经化学元素分析,使用的青花色料为含氧化锰很高的国产钴料。其他地方发现的宋青花,从它们的呈色特点来看,应该也是包含较多杂质的国产钴料。宋青花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釉上青花大多有晕散现象。

3、宋青花的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和文字等,纹饰简单,仅在少数器物上有比较复杂的纹饰。纹饰题材内容单一,远不及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丰富,尚未发现有人物、动物、山水等题材的宋青花。

4、宋青花基本都是实用器物,目前发现的造型有瓶、罐、碗、盘、枕等,其中既有碗、罐类小型器物,也有高达30多厘米的瓶等大件器物。

二、宋青花相关问题探讨

有的学者以宋青花发现的数量少,烧成的质量不高,而对宋青花提出质疑。故宫博物院李辉柄先生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一文中,将“青花”定义为:“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用名称。具体说,就是以钴料在白瓷素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于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并提出青花瓷应具备五个要素,即高温烧成的素肌玉骨的白瓷胎;高温透明的白釉;青花原料为氧化钴;用毛笔以氧化钴在素瓷胎上描绘纹饰;在绘好纹饰的胎体上施釉,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李先生认为,“唐青花的胎质、胎色、釉色及青花的流散现象等等,与青花瓷器所要具备的条件还相差甚远。尽管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虽然使用笔描绘出花纹图案,然而,青花均出现流散现象,这无疑证明它是釉上彩,而不是釉下彩。因此‘唐青花’的命名是不妥的。”浙江两处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瓷,“审视青花的呈色,明显地具有晕散的特点,可见是釉上彩。”李先生进一步得出结论,“据青花瓷器的科学概念而论,唐宋时代均无青花。”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起源与发展的问题,青花瓷器也不例外。宋青花属于青花瓷器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胎、釉、青花用料、纹饰内容、烧成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正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虽然在胎、釉、制作工艺和烧成温度等方面与成熟的瓷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它已经属于瓷器的范畴,与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唐宋时期的青花,我们不能以成熟青花的标准来进行评判,更不能以其发展不成熟,烧成质量不高,发现数量少而否认它们的存在。其实,即使是明清时期的青花,其中有的产品质量也不高,青花发色灰暗不纯正的情况较常见。元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一般来说是釉下彩,但也有部分是釉上青花,即先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再用钴料在釉上绘画,然后在高温中一次性烧成。釉上青花在景德镇窑址和一些地方民窑中都有发现。因此,以部分宋青花是釉上彩而将其否定,同样缺乏充分的理由。

虽然烧制宋青花的窑址目前尚未找到,但是出土和传世的宋青花仍然为我们提供一些探索其产地的信息。浙江宋代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经化学元素分析,证明其钴料来源于浙江省江山县。浙江龙泉金沙塔基出土的北宋青花瓷胎与北宋龙泉金村碗残器和南宋龙泉窑黄釉洗残器瓷胎很接近,并且与龙泉县石层、毛家山、源底、木岱口地区的瓷土组成很接近。从北宋青花胎质与龙泉地区瓷胎和原料相近及青花色料与当地所产钴土矿相近两点,可以断定该处发掘的北宋青花瓷样品应属浙江产品,而且制瓷原料很可能是用龙泉当地的瓷石原料。杭州宋墓出土的青花盖罐,其产地可能也是在浙江地区。此外,器物底部用青料书写文字的宋代哥窑和官窑,也是浙江地区的产品。至于新发现的“宋元祐三年”款识的青花瓶,如果瓶上的文字“崇德厂”是指宋代崇德县,那么其产地也属于浙江地区。除浙江地区外,景德镇也是宋青花的产地之一,在景德镇郊区发现有较多的宋青花瓷片。此外,河北故城县李家庄村宋金遗址出土的宋青花残枕瓷片,从珍珠地纹饰、胎釉特征看,应是北方地区磁州窑系产品。宋青花的产地,除以上比较确定的地区,可能还有其他的地区也生产宋青花。比如重庆巫山县宋墓出土的青花碗,其产地就值得进一步研究。联系到新发现的“宋元祐三年”青花瓶,也是发现于重庆,如果其上的“崇德厂”不是指浙江崇德,而是另有所指,那么重庆地区也可能是宋青花的产地之一。总之,目前发现的宋青花在胎釉、装饰和产品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产地不同。宋青花的产地有多个,这是肯定的。

关于宋青花与唐青花、元青花的关系,是宋青花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目前发现的实物来看,宋青花的年代虽然在唐青花之后,但是它们之间在青花用料、烧制工艺、纹饰内容、产品风格等方面,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唯一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用钴料作呈色剂在瓷器上烧制出蓝色花纹。唐青花的生产规模较大,有的甚至远销海外。唐青花产品主要出自是河南巩县窑,属于北方窑系。宋青花主要发现于南方,产地主要为浙江和江西。从瓷器质量而言,宋青花中虽然有部分质量较高、纹饰复杂的器物,但其多数的烧制质量较差,纹饰简单,在工艺上并不比唐青花进步。宋青花与元青花之间在胎釉、青料和纹饰等方面,差别明显,看不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实质性的渊源关系。虽然宋青花与唐青花、元青花之间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是宋青花却在我国瓷器釉下钴蓝彩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宋青花保存了唐青花烧制钴蓝彩的技术火种,并在两宋三百年间加以发展和创新。元代成熟的青花瓷的出现,就是在宋青花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命和创新而发明的。如果没有宋青花,那么成熟的青花瓷出现的年代也许会推迟很多年。

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都证明宋青花确实是存在的。宋青花虽然与唐青花、元青花之间虽然没有窑系关系上的渊源关系,但它们在技术上却有继承与发展的联系。

从周杰伦的“青花瓷” 到我国青花瓷文化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笔者喜欢的歌曲之一,它诗意淡然,情思缥缈,典雅中透露淡淡忧伤,轻柔中融合百般执着,颇具东方古国绵远深长之息,在这里笔者和大家听“青花瓷”“品”青花瓷文化。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将绘画、书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古代绘瓷艺人经过巧妙构思,亦将绘画、书法表现在瓷器上,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甚至不用衬托物直接书写在瓷上的书法“寿”字,看来亦饱满、流利,给人艺术享受。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

青花瓷以中国画为主要表达方式,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因此,青花瓷器上之纹饰图案,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瓷质的中国画”,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畫,皆可于青花瓷器上见到,虽然受制于胎、青料、釉料、高温烧制下的表現力,在层次上会较一般书画粗糙;但每个历史时期的青花瓷,其绘画风格都会与当时的中国画画风相关联,這也帮助后人在论断一件瓷器的所属年代,或对瓷器作古物市场价值评估时,提供了相當重要的佐证资料与参考助益。

2008年是我国人民吐气扬眉的一年,奥运会首次在我国北京举行,而奥运会的礼服又以青花瓷为设计主题,评委对此大加赞赏,从而也让世界人民了解,并记住了我国的青花瓷文化,将我国的青花瓷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景德镇之所以举世瞩目,为世人仰慕,不仅因为制瓷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精湛、产品至精至美,更因为以青花瓷为主的产品创造了具有东方艺术特色和中华民族风格特微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并以她光致茂美的陶瓷珠宝,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技术和文化艺术交流的虹桥,一定程度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大凡喜爱中国古瓷者,绝大多数爱好青花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即古玩界俗称清三代生产的青花瓷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又一历史高峰,是目前古瓷收藏者热衷追逐、寻觅的主要目标。

瓷界的朋友都知道,古瓷鉴定主要是辨伪与断代两个方面。在识真的基础上,倘能掌握一些断代的方法,据证以断,循理以求,势必对进一步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克服模糊臆断、避免以讹传讹,大有裨益。

青花瓷器的断代与其他瓷器的断代既有相同所在,又有不同之处。识别器物的时代风格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般瓷器的断代主要看造型,而青花瓷器的断代主要是看纹饰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

笔者多年来一直不懈致力于古瓷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赏玩之余,经验点滴积累成领悟。下面将以纹饰为主要依据判断清三代青花瓷年代的认识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先观色调。即古玩界俗称的发色。细观青花色调的变化可以找到时代、分期上的区别。

康熙青花瓷色调以翠蓝色为主流,画面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早期蓝中带灰,有的偏灰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十年以后逐渐出现浓深、浅淡与稳定几种色调;中期青翠艳丽或轻淡,呈色技术达到巅峰,佳者被称为宝石蓝,明显有别于早、晚期。晚期浅淡或灰暗色居多,有晕散。

雍正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深沉,无漂浮感,但色泽远不及康熙鲜翠艳丽,色阶层次减少。晕散的呈色加上雍正釉面多有细橘皮纹现象,具仿明宣德的效果,重笔点染形成的黑疵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乾隆青花色调,很多人以为只有正蓝色一种,呈色深厚稳重,事实上对乾隆青花瓷稍作深入研究的人大都知道早期色调仍有雍正晕散出廓的特征,呈色欠稳定;中期以后才逐渐形成正蓝明快的色调,不但稳定清楚,而且和谐统一。虽然还有少量器物蓝中泛黑,层次不清,但色泽仍然凝重沉着;晚期色调稍显青灰,以民窑最为突出。

二、次辨图样。分辨图样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可看出时代特征。

清三代青花瓷图样装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如各种缠枝花纹以及龙凤、云雷、回纹等;另一类是以山水、人物故事、花鸟等为主题的图案。题材内容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意愿及时代风尚分不开,如康熙崇武,刀马人物在图案中有重点表现。雍正时期流行赏赐瓷器之风,赏瓶以白地莲花为主要纹样,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表示为官以清白廉洁为重,海水则象征四海升平为意;乾隆本人则力倡松竹梅三友图和群仙捧寿之类的吉祥图案。

每个时代图样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康熙早期以山水楼阁人物、云龙瑞兽、花鸟鱼虫为主。鱼龙变化、双犄牡丹、冰梅纹饰是特色图样,还出现福寿等吉祥文字;中后期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仿古铜器纹、博古、寿意、龙凤、禽兽图等。历史、戏剧故事的刀马人,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罗汉和以雄狮、麒麟、独角兽为题材的三兽图,长篇诗文词赋等是其独特的画面。

雍正偏重图案化。以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莲花、菊等。折枝花果、缠枝勾莲、蝙蝠仙桃是其典型图案。从器内延伸至器外的画面,又称过枝花、过墙花及过墙龙兴起。此时与康熙比较,有两个减少,一是刀马人较少见;二是大幅的山水图显著减少。

乾隆图样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石榴百子、五福捧寿、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八吉祥等祈福求祥的内容盛行此朝。另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图样也有较多表现。如安居乐业、喜上眉梢、丹凤朝阳、渔樵耕读等。但构图流于机械,布局繁缛满密,意境也偏俗。

三、再察画法。古玩界俗称画派。考察画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画法的时代个性主要体现在画风和技法两个方面。

先谈画风。康熙早期仍有顺治绘画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丽并存;中期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刘沣源、华岩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承上启下,绘工细腻,用笔纤细,但人物景致布局明显缩小。

雍正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风貌,笔触更趋精细纤柔,构图疏朗,简洁清晰。山水画仍以“四王”院画为宗,花鸟画则多受恽寿平没骨绘法影响。

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前朝及当时名画家对瓷绘都有一定影响。此时山水绘法多宗董浩、张宗苍,婴戏多本金廷标,花鸟则多据蒋廷锡。

如能将不同时期画风上的一些主要特点把握住,自然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

后说技法。技法即指笔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康熙早期用粗线勾勒平涂技法,填色准确;中期起以细线双勾分色技法为主;晚期则以涂染技法为多。

重笔点染技法是雍正一朝仿永乐、宣德的典型风格。线条中用浓料重笔点染,以摹拟苏勃尼青黑斑及晕散的效果。

乾隆朝有单线平涂和单线平涂后点染技法两种,后者占主导地位。线条平滑均匀,填色一丝不苟。与雍正朝不同的是其青料点染的笔触短而圆。

将上述特征把握住,自然可以运用自如,甚至一探其要处即能大体解决问题。

试据山水图画法上的时代区别为例以证。画风上,康熙早期山水图以意笔抒画,与明天启、崇祯较接近;中期以色料浓淡深浅来表现山水远近高下的层次;晚期受“四王”和华岩影响,层层叠峰,意境高古。雍正山水已由康熙时的顶天立地满布器身改为画面缩小退居一隅,悠远空灵。设色也比康熙浅淡,而用笔更为细腻,山石的层次也改以线条来表现。康熙时近树低于远山,雍正时则近树高于远山。乾隆早期山水以村野亭台、屋宇树石为主景,构图上继承雍正传统,疏朗开阔;中后期山水繁缛细腻,但远近高下表现得较为得体。

技法上,康熙时绘山石多采用长披麻皴和大斧劈皴,并以分水法做出幽菁清新、浓淡相宜的渲染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雍正时绘山石少用长线条的披麻皴和粗犷的斧劈皴,多用长短结合、细碎繁琐的线条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康熙山石的阴阳向背主要靠分水的浓淡来体现,分水的浓淡反差较大,易使山石棱角鲜明;而雍正时则多靠线条的疏密来体现,只表现山石褶皱的复杂;乾隆时绘山石层次感不强,远山只涂抹不勾线,近石重笔苔点布满,以民窑器为盛。康熙时画树技法也与雍、乾明显不同。康熙时画树,枝干喜用披麻皴,老笔纷披,奔放有力;雍、乾时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功夫虽细,但笔力纤弱。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会更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最后需说明的是,拙文所列断代说法都是一种参考。它仅表明通过研究,笔者得出的一种初步认知,提出来与读者交流。当然,执此一端即轻下判断结论,也许还欠全面,倘若能进而结合造型、胎釉、款识等鉴定方法,互相印证,殊途同归,如是识别,当更见科学、明晓。

清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特征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具体特征,有如下几点: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总之,对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必须广泛地接触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鉴赏水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和中肯的鉴定结论,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鉴定青花瓷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就要多看,多对比,多分析以识别真伪。清代龚轼在《陶韵》中曾这样说过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见透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无极生。”充分说明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你看,明明笔划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盈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说与青花瓷相遇则是一种缘分,当你见到它时,定会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我国早期青花瓷研究有重大发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我国早期青花瓷研究有重大发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