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蓝釉瓷器 > 导航 >

霁蓝釉瓷器 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

霁蓝釉瓷器 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

古代蓝釉瓷器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清蓝釉瓷器鉴别

2020-08-26

古代蓝釉瓷器。

·霁蓝釉瓷器

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霁蓝釉瓷器

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霁蓝釉与霁红釉一样,属高温失透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

·霁蓝釉瓷器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延伸阅读

器具霁蓝釉 经久不衰的单色釉


霁蓝釉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霁蓝釉碗

蓝釉也叫霁蓝、祭蓝。曾经,古人评价颜色釉瓷器时特别看重蓝釉瓷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蓝釉瓷器多为高温釉,烧制难度大,另一方面则因为烧制蓝釉所用的氧化钴原料稀少。而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自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明清时又出现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令人称赞。

刘子芬《竹园陶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这些所记述的即为霁蓝釉。

霁蓝釉杯具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

元代景德镇窑产的梅瓶,瓶身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象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目前仅看见四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巴黎吉美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大连藏家张宝权手里。扬州的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精品。

霁蓝釉盖碗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家居装饰·霁蓝釉茶具

蓝釉瓷器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和造型,却在简约中让人们领略到其雅正之姿、秀丽之美,即便是在青花、粉彩等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仍然有其固定的收藏群体和收藏市场,长期为藏家们所钟爱。

皇室御用瓷器 颜色鲜艳釉色深沉釉面光润的祭红釉


·祭红釉瓷器

之祭红釉是景德镇的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

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祭红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在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

·祭红釉瓷器

·祭红釉瓷器

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当代祭红烧制精品不多,而且烧制数量本身就已大量减少。

·祭红釉瓷器

历史上鲜红釉瓷器曾倍受人们以及历代帝王的珍爱,其中清代的乾隆皇帝对鲜红釉瓷更是喜爱有加,每每摩挲把玩,倍加赞赏他的诗: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泥澄铁镟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就是在吟咏明代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碗。

秘色瓷外表如冰 釉色清亮过之


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秘色瓷葵花口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说近是。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秘色一词最早出于晚唐诗人陆龟蒙(?—881年)写的一首诗的篇名:《秘色越器》。据本百科秘字条和色字条的解释,秘字从禾从必,禾指五谷粮食,必指隐匿,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国家粮食库存数量机密。色字从刀从巴,刀指剁碎,转义指齑粉;巴指附着”、黏着。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敷脸用的粉末,引申指“药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历史上有过“高丽秘色瓷”等。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秘色瓷青绿呈半透明状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秘色瓷碗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而细想想,这个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实的与虚的内容。这样极富深意的名称,恐怕只有浸泡在诗歌的海洋里的聪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怡体厚重怡质坚硬细密 釉面失透釉色白中微泛青卵白釉瓷


·卵白釉瓷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烧成的一个白瓷品种,常有人误称为"影青"。它的特点是:怡体厚重,怡质坚硬细密,釉面失透,釉色白中微泛青,如卵白色。卵白釉瓷器多为小件器,如浅式盘、折腰碗、高足碗等,造型特征是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规整,底心常有小乳钉状突起。装饰方法主要是内壁印花,以缠枝花卉最常见,也有少量龙纹,有的因为釉子很厚,故纹饰模糊,不甚清晰。

·卵白釉瓷

卵白釉

很多盘碗在内壁口沿处相对印"枢府"二宇款,传世品中还有"太禧"款,均为楷书,这类器物又被称为"枢府器"。"枢府"是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太禧"是元代专掌祭祖之职的"太禧宗禅院"的简称,带这类款识的应是元代官府定做或征用的瓷器。由于这类瓷器制作精细,又有官府名称,加之所印云龙纹饰均为五爪龙,被后人认为是元代官窑的产品。无论是否官窑所产,元代烧制白瓷的成功经验,为以后釉下、釉上彩绘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卵白釉瓷

这件瓷盘是景德镇枢府窑产品,系元朝枢府院定制,盘底圈足内有釉下压印的“枢府”二字。枢府窑的器型以盘、碗、洗为主,常见纹饰有缠枝花、双龙等,采用模压印花技法。器物胎体较厚重,釉色发白而微带青色,故又称“卵白釉”。

工艺繁杂蓝釉瓷 色彩纯净明亮晶莹剔透


·元代蓝釉瓷

此壶通高26 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釉色呈蓝宝石色。壶身的肚、流、把、口均描金,并绘有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龙卷尾拱背为柄,腹两面正中桃型开光并绘有向上腾升的云龙纹,此传世佳品色彩纯净明亮,晶莹剔透。修足规整,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叶佩兰老师对此件拍品尤加赞许,并称元蓝釉由于烧造工艺繁杂,国内外存世仅十几件。

·元代蓝釉瓷

元代蓝釉瓷据史文献记载,主要有瓶、壶、碗、盘、杯等器物,装饰手法除蓝底白花装饰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该壶所具有的蓝釉描金,异常名贵,究其名贵是由烧造工艺所决定的,它是在高温下先烧成蓝釉器,然后在釉上描绘金彩纹饰再经低温烘烧而成,由于是釉上绘彩,故金彩附着力很低,极易脱落。

·元代蓝釉瓷

此壶的金彩虽历经 600 余年却少有脱落,仍金光灿烂,耀人眼目,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提到“元代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蓝色在元代属于流行色。崇尚蓝色是特别的审美趋向,元代皇宫常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宫廷在举行庆典时也用蓝色织物,即使是装裱字画也喜用蓝色绫绢。这种爱好在蒙古人的装束上表现更加突出,妇女们常用蓝色绸料束于腰间。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更突出的是人们对天的敬仰,进而尚青尚蓝。

釉色纯正釉面光泽 吉州窑绿釉蕉叶纹枕


绿釉蕉叶纹枕

吉州窑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创始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宋元时期,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吉州窑烧瓷品种繁多,特色鲜明:如它的黑釉瓷能与建窑相媲美,黑釉木叶纹盏、黑釉剪纸贴花盏更是独树一帜;吉州窑白地黑花瓷与磁州窑同类产品不分伯仲,纤细的线条更具南方的特色;而吉州窑绿釉瓷器质量颇高,是吉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

绿釉蕉叶纹枕底部

这件北宋吉州窑绿釉蕉叶纹枕,长27厘米,宽21厘米,高9.2厘米,1979年安徽省肥西县滨湖公社出土。枕呈不规则的立方体,枕芯中空。枕面微凹,刻划四片蕉叶纹,线条细腻而流畅,足见制瓷工匠们娴熟的刀法。边墙各面戳印较密集的圆圈纹,顶墙左侧镂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出气孔,是为防止烧造时炸裂而设。左侧枕墙有明显的支烧痕,可推断瓷枕为侧立支烧,这与宋代多数瓷枕的装烧方法相同。除底面外通体施绿釉,釉色纯正,釉面光泽。

绿釉蕉叶纹枕正面图案

瓷枕是吉州窑绿釉瓷器中的大宗,各地出土较多,尤其是这类绿釉蕉叶纹枕最为常见。刘杨、赵荣华所著《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一书中,专门对这类绿釉蕉叶纹枕工艺进行过描述:通常先刻划连续的锯齿纹得出叶子的轮廓,然后以四条直线刻出叶子的主纹脉,再以梳篦纹依主纹脉向外重复排划,使整个叶子纹饰充实,最后以梳篦纹沿梳面外形刻划一圈,装饰简单而又生动,形成自身独特创意与个性特征。

釉面滋润胎薄轻巧质地细洁 釉色纯白却不显寡淡的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

之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唐代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代白瓷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唐代白瓷

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