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鉴别瓷器透光 > 导航 >

透光规则玲珑眼 灵巧明彻剔透

透光规则玲珑眼 灵巧明彻剔透

鉴别瓷器透光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2020-08-26

鉴别瓷器透光。

玲珑瓷

玲珑瓷是古代陶瓷艺术之瑰宝。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

玲珑瓷

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巳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巳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

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小编推荐

何为“玲珑瓷”


玲珑, 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 “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 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 ”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 使之两壁洞透, 有如扇扇小窗, 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 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 叫做“米花”; 在日本则叫“米通” “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 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已生产玲珑瓷; 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已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年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 明彻、剔透, 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 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 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 既呈古朴、又显清新。解放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 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

工艺

在坯胎上先镂出米粒形状的通孔,用特制的釉填满,并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瓷器。又称米通瓷。中国景德镇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有各式中:西餐具、茶具等日用品,还有精制的花瓶、薄胎碗之类的高级艺术陈设瓷。

历史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上就已出现镂空装饰。

宋代出现透明的影青釉填满孔眼的瓷制品是玲珑瓷的雏形。

明永乐年间制造技艺趋于成熟。

清康熙、乾隆年间御窑厂仿制包括玲珑瓷在内的各种名贵瓷器, 发展了玲珑瓷与青花瓷结合装饰成的青花玲珑瓷,以后在青花玲珑瓷上增加釉上彩装饰, 成为青花玲珑加彩瓷,作为宫廷中的名贵用品。清末逐渐衰落。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玲珑瓷得到恢复,而且发展很快。玲珑瓷工艺精湛,装饰设计时统一考虑玲珑眼与青花纹饰及加彩的协调问题。雕玲珑眼时讲究刀法。配制的玲珑眼釉烧成后呈碧绿透明、光亮平整。填眼釉要注意于湿,干燥后进行青花纹样描绘,并施透明釉,然后入窑烧成为青花玲珑瓷。青花玲珑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靓雅致,玲珑碧绿透明, 釉中有釉,花中有花,相互衬托,相映生辉,耐酸、耐碱侵蚀,无铅毒。若进行釉上彩绘,成为清雅中见鲜润的青花玲珑加彩瓷。随着玲珑瓷成型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玲珑釉由一种碧绿色发展到多种颜色,玲珑眼由米粒状改变为各种形状组成的美丽图案。与玲珑相结合装饰的青花, 由单纯的边脚图案发展到山水、花鸟、人物等。

解放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 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

影青瓷 晶莹剔透清爽醉人


“影青是中国陶瓷的艺术珍品。远在宋代,它就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产品,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它为影青、隐青或者叫它罩青。影青瓷是青白中带有一点深浅不一的浅湖色,晶莹润彻,透明性强。”

影青瓷

影青其实是一种青瓷,和定器也有颇大的区别;在色调上,定窑是一种乳酪样或牙白色的乳白,影青则是一种青白中带有一点深浅不一的浅湖色,在透明度上,定窑釉呈乳溺,透明性差,影青晶莹润彻,透明性强。影青是釉料中含有少量铁分经过原焰烧成而呈现的色调。古代景德镇的瓷釉配合都是石灰石为主要助熔剂,石灰釉的特点是氧化钙含量在0.600分子当量以上时,即使釉用原料中铁的含量很少,经过还原焰烧成也会产生一种浅青色调,所以影青是当时景德镇常用釉料配合及一定的烧成条件下韵必然客观产物。

影青瓷瓷器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赵汝适《诸蕃志》记述中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解放后,在景德镇附近之牛屎岑、洪源、三宝莲、南市、湖田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影青瓷片,而且不少系宋、元时期所制宋、元时景德镇窑已有三百座,生产量很大的,远销它处的也不少,所以影青瓷出土的范围也极广,无论现东北、华北、黄河南北及长江流域各地都有发现。因此,加深了一些人对影青原产地迷惑的原因。 影青以铁为着色剂,多在雕刻花纹的生坯上施釉,釉厚约及1.5毫米,在还原气焰氛下,以约1250-1280℃温度烧成。影青是景德镇宋代瓷器的主要产品。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细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它为影青、隐青或者叫它罩青。

清爽醉人

南宋影青印花芒口碗,高6.3厘米,侈口直径18.5厘米,底足6.5厘米。该碗所施釉水细腻柔润,色泽白中含青,犹如清亮的湖水,印花纹凸起处因釉水流失而泛白,凹入处因釉水积聚而泛青,两者色差对比鲜明,真好似风吹湖水波光潋滟,那是一种清爽醉人的感觉,甚为雅致可爱。

南宋影青印花芒口碗

景德镇附近的牛屎岭、洪源、三宝蓬、南市、湖田等地先后发现了大量影青瓷片,不少系宋、元时期所制。宋、元时景德镇窑已有三百座,生产量很大,以后历代都生产,1949年后,景德镇有些瓷厂采用色剂加基础釉的方法制成新影青,其优良者也酷似传统影青的釉色而被广泛应用。

工艺繁杂蓝釉瓷 色彩纯净明亮晶莹剔透


·元代蓝釉瓷

此壶通高26 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釉色呈蓝宝石色。壶身的肚、流、把、口均描金,并绘有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龙卷尾拱背为柄,腹两面正中桃型开光并绘有向上腾升的云龙纹,此传世佳品色彩纯净明亮,晶莹剔透。修足规整,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叶佩兰老师对此件拍品尤加赞许,并称元蓝釉由于烧造工艺繁杂,国内外存世仅十几件。

·元代蓝釉瓷

元代蓝釉瓷据史文献记载,主要有瓶、壶、碗、盘、杯等器物,装饰手法除蓝底白花装饰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该壶所具有的蓝釉描金,异常名贵,究其名贵是由烧造工艺所决定的,它是在高温下先烧成蓝釉器,然后在釉上描绘金彩纹饰再经低温烘烧而成,由于是釉上绘彩,故金彩附着力很低,极易脱落。

·元代蓝釉瓷

此壶的金彩虽历经 600 余年却少有脱落,仍金光灿烂,耀人眼目,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提到“元代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蓝色在元代属于流行色。崇尚蓝色是特别的审美趋向,元代皇宫常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宫廷在举行庆典时也用蓝色织物,即使是装裱字画也喜用蓝色绫绢。这种爱好在蒙古人的装束上表现更加突出,妇女们常用蓝色绸料束于腰间。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更突出的是人们对天的敬仰,进而尚青尚蓝。

玲珑瓷|满身是“洞” 却滴水不漏


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玲珑瓷盖碗茶壶

玲珑瓷是古代陶瓷艺术之瑰宝。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这种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只是花纹粗犷而已。先民们将豆、高柄杯等一类圈足器的陶器坯体镂通成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作为生活中的装饰,如马家浜文化中的陶豆,其上的镂空,盛行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弧边三角形和弧边菱形等几何形,有的还将几种相间组成环带状的镂空装饰。

玲珑瓷碗

青花玲珑是一种下釉青花加玲珑雕镂的综合装饰。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玲珑的装饰风格与众不同,它的玲珑釉色透明带绿,小孔处透明性强,仿佛开了一个个的小窗户,阳光和灯光透过,成瓷组成的玲珑眼的特殊纹样,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加之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

21世纪以来发展有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陈设瓷;玲珑眼也由单一米通,发展为圆,尖、扁、线、弯曲等形式。并能组成各种花鸟、水浪,云彩人物等形状,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装饰效果,使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玲珑瓷

三国东吴、西晋时期,有一种用青釉制作的镂空罐,敛口,圆腹,腹上有数排圆形镂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双耳,有的口沿处附一弯柄,极似挎篮,形制大小不一。主要用途是熏香和蒸食,他们把美带进了日常生活。由此处可见,玲珑瓷来源于祖先对美的发现和追求。

玲珑瓷小盘

在如今陶瓷生产产业化的今天,贴花和模具生产的青花玲珑瓷适用于一般生活日用、礼品装饰瓷,以纯手工纯手绘创作的青花玲珑瓷在高端日用、礼品纪念、艺术收藏上的价值更高。而在创新技法上,将玲珑眼与青花图案进行有效结合,与一般的规则对称的玲珑眼相比,更灵活而有趣味。

定窑白瓷|素瓷雪色缥沫香 晶莹剔透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

白瓷

隋(581年-618年)、唐(618年-907年)是定窑全面发展的时期,以生产精细白瓷闻名,与南方的越窑比肩并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唐代北方各地许多窑场都受邢窑影响,因此在造型、釉色、装饰以及烧造工艺方面皆与其非常相似,正处于创烧时期的定窑也不例外。唐代后期,北方白瓷有两种:白胎白釉的瓷器与施化妆土的化妆白瓷,而定窑就是白胎白釉的瓷器的代表。北宋初期10世纪下半,定窑白瓷的器面有装饰划花条纹,但多为直刀细刻的线状花纹;外壁常雕刻多层莲瓣纹,作浅浮雕表现每瓣莲瓣均作中脊出筋;采仰烧,足端无釉,口缘满釉,但也常在窑烧前刮除口部一圈釉,或在烧成后口边琢去一圈细边。此期的定窑白瓷为模仿耀州窑与越窑而制作的。

定瓷胎色洁白,胎体坚薄,胎质细腻,不太透明,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面莹润如玉,釉色被形容为象牙白。定窑白瓷的胎土富含氧化铝,内含的助熔物质少,因此胎质坚硬,但不甚致密故透光度差。且烧成需较高温度,因此发明了大火塘窑炉、并同时是最早用煤为燃料的瓷厂。由于以煤做为燃料,故釉中含有微量的三氧化二铁,导致定窑白瓷呈色中带有黄味,釉色柔润透明。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造型活泼可爱,健康儿穿着衫裤及套上有花纹的锦缎长背心(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则素无花纹),趴在锦垫上,双脚往后交叉,一副悠哉状,令人疼爱。此枕以前、后模压制而成,再以刀剔刻脸部五官及衣著线条,使其表情更生动明确。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热涨而爆裂。釉牙白略带灰。

定窑白瓷

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给定瓷以极高的评价,把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认为皆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刘氏所言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

景德镇玲珑陶瓷灯具的创新设计


玲珑陶瓷灯具是我国陶瓷品种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创新。玲珑陶瓷灯具在灯具市场一直很受消费者喜爱,其虽然以“玲珑剔透”而著称,但纵观玲珑陶瓷灯具的发展历程,玲珑的形式一直以米粒状占主导地位,且玲珑陶瓷灯具的装饰中普遍是青花玲珑,很少有玲珑和其它装饰手法相结合的。因此,现代玲珑陶瓷灯具整体装饰上相对传统,发展比较缓慢。

一、玲珑陶瓷灯具的发展历程

玲珑陶瓷是属于镂空的一种,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空处明彻透亮。

早在宋代就出现了玲珑,据笔者分析玲珑也可能在那时开始就把这种装饰应用到陶瓷灯具中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发展了青花与玲珑结合装饰,形成青花玲珑瓷,被誉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解放后因玲珑通透透光的作用,开始逐渐被应用到玲珑陶瓷灯具中。

二、现代陶瓷灯具中对玲珑进行创新设计的必然性

1、设计观念落后

有设计才会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带动产品的不断向前发展,所以设计观念对于设计者和生产者都很重要,而我国由于设计观念比较落后,使得现代玲珑陶瓷灯具的发展比较缓慢。设计观念落后主要是因为传统生产销售模式是薄利多销,只赚苦力钱,而不注重设计。而且,我国在日用瓷的设计能力上,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较薄弱。设计者及生产者一直都是以“青花玲珑”引以为傲,而青花与玲珑相结合的传统装饰手法,是采用米粒形状和圆点形状的孔眼,构成几何图案,装饰在器皿的突出部位,青花以几何形二方连续纹样分布在器物的边脚上,然而这种引以为傲的固守传统的造型和装饰,不仅没有创新意识,而且还导致了我国现代玲珑陶瓷灯具的设计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只有打破这种传统单一的设计观念,另辟新的创新途径、设计方法,才能促进玲珑陶瓷灯具在灯具市场中有更好的发展。

2、工艺技术保守

一个成功的作品不仅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也要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尤其是一些造型及装饰都比较复杂的陶瓷艺术品,更需要有先进的工艺技术。自古以来,我国玲珑的制作工艺、材料都很独特,生产模式也很闭塞,配方更是保守,特别是填洞眼的釉料配方,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因为在我国玲珑陶瓷灯具主要是由传统作坊和工厂制作烧成的,传统作坊的生产模式一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或者是自家祖传秘方,其工艺技术不外泄;而陶瓷工厂大多数都是品牌产品,其工艺技术也不会外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外界有心人士无法在玲珑陶瓷灯具的创新、制作上施展拳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玲珑陶瓷灯具的发展。

三、现代玲珑陶瓷灯具中玲珑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创新,是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只有创新才会进步,才会具有生命力,所以创新也是人类发展的推动力。因此,要想使现代玲珑陶瓷灯具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在灯具市场中更具影响力,必须对它进行创新设计。要想创新,我们就必须打破传统,与传统玲珑陶瓷灯具不同,现代玲珑陶瓷灯具只是以玲珑作为它的装饰手法,而借以体现的却是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它主张自由创造、个性发挥,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规范,扬弃了传统玲珑陶瓷灯具的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玲珑是玲珑陶瓷灯具最具象征性的装饰,因此,对玲珑的创新设计与应用是尤为重要的。

1、玲珑形状的多样化

玲珑是整个玲珑陶瓷灯具的标志性装饰,它的创新变化对玲珑陶瓷灯具的影响很重大。所以我们只有对玲珑进行具有现代意味的创新设计才能使整个玲珑陶瓷灯具更具现代感、时代感。首先,对玲珑形状进行多样化的创新很重要,因为一直以来我国玲珑陶瓷灯具中玲珑都是以米粒状占主导地位。笔者认为用月牙状、流线状、菱形状、多角状等规则、不规则形状的玲珑对陶瓷灯具进行装饰都能达到创新的效果,或者用传统米粒状的玲珑眼组合成天女散花、人物装饰画、卡通动物、摩天大楼等各种现代感强的图案,也能使玲珑陶瓷灯具别有一番风味。

2、玲珑与其它陶瓷装饰技法的结合

青花玲珑是我国最为盛名的陶瓷品种之一,是陶瓷装饰史上的一大创举,但是这种装饰手法,使得现代玲珑陶瓷灯具一直固守在玲珑与青花相结合的思维模式上,没有很大的创新。要想使玲珑陶瓷灯具有现代创新装饰意味,笔者认为只有使玲珑与其它陶瓷装饰技法结合,这样才能改变单一的装饰局面,达到创新设计的效果。比如玲珑与斗彩、五彩、颜色釉、新彩等陶瓷装饰材料相结合,通过各种材料的装饰色彩,使得玲珑陶瓷灯具装饰精美多样,视觉效果是更放异彩。如:象牙瓷灯罩上面有各种繁复的花草纹镂雕,表面则以青花五彩、颜色釉与玲珑,绘制出层次分明、纹样精细的花鸟画。打开电源后,灯光便从玲珑眼里倾泻而出,幻化成各种玲珑的光斑,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独特美感。所以,只要大胆尝试将玲珑与其它陶瓷装饰技法和材料相结合,才能改变玲珑陶瓷灯具装饰单一的局面,促使其更快的发展。

3、依托光影展现玲珑各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无论是莹润如玉还是剔透似水,无论是细腻温婉还是粗犷豪放,都是玲珑陶瓷灯具自身魅力的体现。而这一切要想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印像,都必须有赖于光线的存在,也就是说只有在光源的照射下事物才能通过视觉被人感知。光影对玲珑陶瓷灯具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在它的依托下能表现出玲珑各种独特的视觉效果。笔者认为光影的投射方向以及它的灯光颜色都能帮助我们对玲珑进行创新设计。

传统的玲珑陶瓷灯具装饰风格整体偏向工整,形式多以对称为主,庄重大方,所以它的光影投射方向均是为了满足实用照明需要。现代的玲珑受一些学院派等风格的影响,更加考虑到实用体验,以更多的造型来适应现代家居的不同装饰风格和要求。作为本专业的学生,设计不仅是满足照明需要,更要考虑到产品的美观,以及产品对现代家居气氛的影响。使其能成为现代家居除实物陈设方式之外,新的突破口之一。简单多变的几何纹样使玲珑陶瓷灯具脱去传统外衣,更具有现代感,同时也适用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传统玲珑陶瓷灯具一般只注重灯具和玲珑本身的造型,较少考虑使用中光影的效果,因此普遍颜色比较单一,没有任何变化。例如:在如同莲蓬一样的玲珑眼内直接安放若干灯珠,使蓝色的光线与白色的陶瓷灯具整体配合形成偏冷光色的效果,配合居所营造出特殊的环境光效果。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依托光影展现玲珑独特视觉效果的方法,比如红、蓝两种颜色的灯珠,中间隔开,放在同一个玲珑陶瓷灯罩里,灯具的底座可以来回转动,这样就能映照出两种不同视觉效果的光影效果。或者是两层不同形状的玲珑陶瓷灯罩放套同一底座上,在底座的推动下同时向相反方向转动,也能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创新的效果。

由此可见,即便是同样的玲珑造型,经过配合不同的器型,以及不同的光源(光源颜色及数量),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因此,作为陶瓷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拓宽思路,放宽视野,从不同思维角度设计作品,这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结语

纵观中国陶瓷数千年辉煌历史,玲珑陶瓷灯具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现代玲珑陶瓷灯具还处在发展缓慢的阶段,但是艺术需要创新才会有不断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现代艺术理论的蓬勃发展、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与日俱增都为玲珑陶瓷灯具的再次兴旺提供了上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景德镇四大名瓷之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

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巳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巳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玲珑瓷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

发展历程

这种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只是花纹粗犷而已。先民们将豆、高柄杯等一类圈足器的陶器坯体镂通成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作为生活中的装饰,如马家浜文化中的陶豆,其上的镂空,盛行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弧边三角形和弧边菱形等几何形,有的还将几种相间组成环带状的镂空装饰。大汶口文化的豆或高柄杯上的镂空,则流行圆形、方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等形式。三国东吴、西晋时期,有一种用青釉制作的镂空罐,敛口,圆腹,腹上有数排圆形镂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双耳,有的口沿处附一弯柄,极似挎篮,形制大小不一。主要用途是熏香和蒸食,他们把美带进了日常生活。由此处可见,玲珑瓷来源于祖先对美的发现和追求。今天,在观赏玲珑瓷的佳作时,更感叹劳动者的伟大和聪明。所谓玲珑瓷,是指经过“镂花”或“镂雕”的盘子,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其工艺是先把坯体上的花纹进行透雕后,然后通体施薄釉,同时洞眼也得以墁平,由此称为玲珑。烧制后,在光照下欣赏,其花纹呈米粒状拼辍而成,所以,又称米花或米通,但是,约定俗称的名称还是:“玲珑眼”或“芝麻漏”。

玲珑制品在隋唐时,江西丰城罗湖一带的洪州窑就有生产,到了元代,景德镇窑也生产这类产品,如青花釉里红镂雕花盖罐;至于明代,永乐年间制作的官窑瓷器玲珑瓷十分精致,如花熏一类瓷器;到了清乾隆后期,这类产品更是广受欢迎,那时官窑和民窑均有制造,如同本文介绍的这只玲珑瓷青花盘。就是现在,玲珑瓷也有不少佳作,只是它的孔眼由手工镂刻改为机械戳制,釉色则从单色发展到红、黄、绿、蓝等多色,成为喜闻乐见的彩色玲珑瓷。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玲珑瓷得到恢复,而且发展很快。玲珑瓷工艺精湛,装饰设计时统一考虑玲珑眼与青花纹饰及加彩的协调问题。雕玲珑眼时讲究刀法。配制的玲珑眼釉烧成后呈碧绿透明、光亮平整。填眼釉要注意干湿,干燥后进行青花纹样描绘,并施透明釉,然后入窑烧成为青花玲珑瓷。青花玲珑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靓雅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中有花,相互衬托,相映生辉,耐酸、耐碱侵蚀,无铅毒。若进行釉上彩绘,成为清雅中见鲜润的青花玲珑加彩瓷。随着玲珑瓷成型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玲珑釉由一种碧绿色发展到多种颜色,玲珑眼由米粒状改变为各种形状组成的美丽图案。与玲珑相结合装饰的青花,由单纯的边脚图案发展到山水、花鸟、人物等。

产地品牌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剔透,特别高雅秀洁。

玲珑瓷启始于北朝末年至隋初。唐、宋、元未见,至明永乐年间景德镇窑有甜白釉玲珑瓷烧造,此后复现于清乾隆期,然而数量很少,至于永乐年间的玲珑瓷流传极少,很不易见。晶莹、幽雅的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传统名瓷。它既汲取了青花技术之特长,又采纳了镂雕艺术之妙法,具有精巧致密,素雅清新的特点。外国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数百年来一直誉满中外。

青花玲珑是一种下釉青花加玲珑雕镂的综合装饰。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玲珑的装饰风格与众不同,它的玲珑釉色透明带绿,小孔处透明性强,仿佛开了一个个的小窗户,阳光和灯光透过,成瓷组成的玲珑眼的特殊纹样,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加之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

21世纪以来发展有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陈设瓷;玲珑眼也由单一“米通”,发展为圆,尖、扁、线弯曲等形式。并能组成各种花鸟、水浪,云彩人物等形状,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装饰效果,使品种更加丰富多彩。1981年景德镇青花玲珑瓷荣获国家金质奖。

玲珑瓷|满身是“洞” 却滴水不漏的艺术瑰宝


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玲珑瓷

玲珑瓷是古代陶瓷艺术之瑰宝。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这种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只是花纹粗犷而已。先民们将豆、高柄杯等一类圈足器的陶器坯体镂通成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作为生活中的装饰,如马家浜文化中的陶豆,其上的镂空,盛行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弧边三角形和弧边菱形等几何形,有的还将几种相间组成环带状的镂空装饰。

玲珑瓷茶壶

青花玲珑是一种下釉青花加玲珑雕镂的综合装饰。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玲珑的装饰风格与众不同,它的玲珑釉色透明带绿,小孔处透明性强,仿佛开了一个个的小窗户,阳光和灯光透过,成瓷组成的玲珑眼的特殊纹样,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加之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

三国东吴、西晋时期,有一种用青釉制作的镂空罐,敛口,圆腹,腹上有数排圆形镂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双耳,有的口沿处附一弯柄,极似挎篮,形制大小不一。主要用途是熏香和蒸食,他们把美带进了日常生活。由此处可见,玲珑瓷来源于祖先对美的发现和追求。

玲珑瓷

珑制品在隋唐时,江西丰城罗湖一带的洪州窑就有生产,到了元代,景德镇窑也生产这类产品,如青花釉里红镂雕花盖罐;至于明代,永乐年间制作的官窑瓷器玲珑瓷十分精致,如花熏一类瓷器;到了清乾隆后期,这类产品更是广受欢迎。

四大名瓷玲珑瓷

解放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

青花玲珑瓷水盂

在如今陶瓷生产产业化的今天,贴花和模具生产的青花玲珑瓷适用于一般生活日用、礼品装饰瓷,以纯手工纯手绘创作的青花玲珑瓷在高端日用、礼品纪念、艺术收藏上的价值更高。而在创新技法上,将玲珑眼与青花图案进行有效结合,与一般的规则对称的玲珑眼相比,更灵活而有趣味。

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 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


·玲珑瓷

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

·玲珑瓷

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巳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巳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晚明民窑青花仕女艺术性及成因探析


晚明是青花仕女图的大发展时期,仕女人物是民窑产品重要表现题材之一。本文以仕女人物日常生活场景(课子习书、弹琴取乐、春日郊游、与童戏耍)中的精彩一幕展开,用陶瓷史学以及绘画美学的观点分析晚明时期仕女画的构图和艺术性,从政治、经济、社会审美倾向等宏观视角管窥其艺术成因。

一、青花仕女溯源

仕女人物图是传统青花瓷经典题材之一,晚明时期是其成熟期。彩绘仕女图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长沙窑瓷器上,作为当时外销瓷贸易的窑口,其产品上绘制的胡女弹琴图和外国女郎图,见证了当时唐代长沙窑辉煌的外销历史,也说明了长沙铜官窑窑工们对外国人物精准的描摹能力。至宋元时期,彩绘仕女图似乎并不多见。元代青花瓷上场面宏大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单纯的仕女图却极为罕见。至明代,早期青花偏重于花鸟翎毛题材的绘制,中期有部分反映贵族仕女的生活场景,如有着闲情雅兴的贵妇人在侍女的簇拥下在庭院内赏花观鸟,这样的场景屡屡被采用,其背景环境大都在高墙深院之内。

至明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整个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观念随之改变,女人不必蜗居于深闺之中。此时青花仕女图大量出现在青花瓷上,仕女的活动地点也随之扩大及转移,之前限于庭院内的漫步赏景,现在可移步于自然山水之间,之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变成后来对学识的尊重和重视,如仕女图之课子习书。另外在外销的刺激之下民窑亦生产充满异域情调的洋女郎图青花瓷,这些仕女活动均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至明晚期,仕女图构图丰富多变,有单纯描绘仕女人物的小景图,亦有场面宏大阔气的全景图,构图或疏或密,有大写意风格和工细之路区别。

二、仕女人物日常生活场景

1、仕女图之课子习书。

在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下,大量新兴市镇发展起来,经济活动变得活跃,广大市民的经济实力得以逐步提高,生活环境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市民阶层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故此时仕女课子习书的生活场景常常被借用到陶瓷装饰之上,成为晚明时期青花彩绘的经典题材之一。 如青花三娘教子图罐,一仕女低头对着右侧一童子进行教育,其谆谆善诱之意溢于瓷上,让人回味。该作以树木栏杆为背景,仕女发髻高耸,身形修长,童子光头滚圆,身材短小,长幼之间形成强烈的形象对比。构图大气舒展,造型合乎人体比例,采用双勾填色、工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人物神情逼真地展现出来,青花层次丰富,色泽清丽明快。无论整体构图、背景环境的设置、人物衣纹的细节处理都契合了时代特点,为万历时期瓷绘的典型艺术风格。

2、仕女图之春日郊游。

反映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质的活动——春日郊游,成为晚明青花瓷通常描绘的内容之一。不过,这也并非仅限于贵族妇女,在当时江南经济发达的背景下,普通妇女访春景也是常有之事,这是当时流行的生活方式,是市井之民追求享乐的新风尚。如崇祯青花仕女图花觚,器身满饰郊外春日盛景,远山近水之间有亭台楼阁,蕉叶翠竹,一贵妇在两名侍女的陪同下游赏春景,位于贵妇前面的仕女手捧梅瓶,瓶内装有垂柳枝,好似与主人交流品赏其翠绿之色。贵妇后的侍女执扇而立,场景颇为悠闲而安静。此作构图开阔,花觚本身细瘦,而在盈尺之间逐一展现了人物、山水、亭台、蕉叶、翠竹等诸多事物,编排布局颇费周章,由此可见晚明陶瓷匠师们深厚的功力。位于视觉中心位置的人物神形兼备,其衣裳纹理亦清晰可辨,足见其精工细作。青花色泽艳丽青翠,或积或染,层次丰富,说明崇祯时期青花分水技法已达到非常纯熟之地步。

3、仕女图之弹琴取乐。

弹琴取乐之仕女,也是晚明民窑青花瓷常用的装饰题材。如万历青花仕女图盘,一仕女端坐于凳上,手抚弦琴,表情专注,似在弹奏一曲清新婉转的乐曲。作品构图疏朗空灵,除一人一琴之外无其它衬景,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盘中的仕女坐姿优雅,衣纹飘逸秀丽,有吴带当风之韵味;人物面部的处理显得不尽人意,给人粗糙敷衍之感,这也是传统国画中人物的弱点。青花色泽纯正,采用勾染结合的手法,是万历民窑青花写意之代表。

4、仕女图之与童戏耍。

仕女与孩童的结合是传统青花瓷仕女图表现最多的一种。如崇祯青花仕女婴戏图筒瓶,此作以仕女和孩童在庭院内玩耍为主题展开,地域开阔,场面宏大壮观。孩童三两成群,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则盘坐于庭院地上拔草,其中一仕女与两孩童玩耍,显得和谐有生机。周围绘以山石树木、蕉叶修竹为衬景。作品人物的动态及表情刻画得细致入微,造型比例协调,仕女的悠闲之态以及孩童的天真活泼均尽现于瓷上。构图疏密有致,内容丰富充盈,场面热闹欢畅。青花色泽明艳亮丽,层次分明有序,笔墨酣畅淋漓,尤其是鱼鳞状的地皮草是崇祯朝典型的风格。

三、晚明民窑青花仕女图广泛化的成因分析

晚明时期,民窑窑址遍布江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各地,民窑青花瓷产量巨大,除了承担广大儒商士绅们的审美需求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日用需求,还大量用于外销,形成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外销奇迹。仕女图是晚明青花表现的重要题材,为民窑产品的主要纹饰之一,故现从考古发掘以及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瓷片中可发现其广泛存在。

1、 资本主义的萌芽刺激晚明江南的经济,使得晚明社会生活观念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仕女们开始追求生活的享乐化和艺术化。

向往真实的自然山水本是士人一惯的生活情态,在当时的社会包括仕女妇人当中却引起一股休闲新风尚。在资本主义萌芽下,晚明南方经济出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这些经济日渐宽裕的江南仕女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质生活,不能满足于庭院内的漫步观花,在当时日渐开放的形势下走出闺房,走向山林之间,品赏人间极致的自然风景。根据《明代社会生活史》中介绍:明代出现了“新开门七件事”,就是“谈谐、听曲、旅游、博弈、狎妓、收藏、花虫鱼鸟”。

2、求学入仕为普遍存在于广大市民阶层心中的强烈愿望,晚明妇女亦不能免俗。

晚明时期,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入学资格变得宽松,江南书院林立,市民阶层中求学之人群激增,虽求学为入仕,而其中在严苛的科考之下得以进入官场的却寥寥可数。如生于晚明的文学大家冯梦龙,有仕进之心,却屡试不售,最后落魄天涯,宦游四方。这种根深蒂固的人生追求同样存在于明代妇女心中,如《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对明代妇女的记述:“她们一生基本不外乎主厨、纺织及教子三个方面的活动。”教子习书是明代妇女的主要家庭任务之一,作为母亲对于子女求学最大的期望便是十年寒窗后最终求得功名,平步青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