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冰裂纹杯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极富艺术魅力

冰裂纹杯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极富艺术魅力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古代冰裂纹瓷器 怎么鉴别冰裂纹瓷器

2020-08-26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冰裂釉

“冰裂釉”最大的特点:在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裂纹,造成犹如花瓣般的层面。此款冰裂纹杯,杯壁厚实,口缘宽敞,釉薄而质细,釉面上有不规则的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立体感很强,极富艺术魅力。

·冰裂釉

“冰裂杯”因茶杯杯身有似冰裂的痕迹,因此而得名。“冰裂纹杯”是南宋官窖的极品。该茶杯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运用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的优点!陶艺中的杯体与釉,如果在配方与烧成上设计不当,两者膨胀系数差异过大,常会造成釉面裂纹。然而刻意造成釉面裂纹,也别有一番风味,在陶艺上我们称之为裂纹釉。“冰裂釉”与裂纹釉不同,其差异在于前者为多层次裂纹,而后者为单层次。“多层次裂纹”在技术上的困难度可想而知。

·冰裂釉

“冰裂釉”最大的特点在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裂纹,造成犹如玫瑰花瓣般的层面,加上釉色的变化,让人爱不释手,欲看穿方休。把开水或茶水倒入杯中浸泡,可令水质口感绵软甘甜。

延伸阅读

冰裂杯 巧夺天工的残缺美


冰裂杯,杯壁厚实,口缘宽敞,釉薄而质细,釉面上有不规则的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立体感很强,极富艺术魅力。同时冰裂纹杯也是南宋官窖的极品。

绿色冰裂杯

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开片釉,作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开片据裂纹稀密和图形不同分别称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及鳝血纹等。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

冰裂纹茶具

将这种纵横交织的纹路首先运用在传统艺术上,并蜚声全球的当属中国的瓷器。其中,哥窑上的开片是极好的一例。所谓“开片”,即冰裂纹,系胎釉膨胀系数不一,导致釉面出现裂纹,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却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来作为装饰纹,且效果精美绝伦,有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之感。古人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到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为上,梅花片墨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它的独特美早就博得古人的厚爱,并将其视为稀世珍品。

陶瓷艺术·冰裂杯

冰裂纹杯是南宋官窖的极品。该茶杯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运用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的优点!陶艺中的杯体与釉,如果在配方与烧成上设计不当,两者膨胀系数差异过大,常会造成釉面裂纹。然而刻意造成釉面裂纹,也别有一番风味,在陶艺上我们称之为裂纹釉。

装饰物·冰裂杯

“冰裂釉”与裂纹釉不同,其差异在于前者为多层次裂纹,而后者为单层次。“多层次裂纹”在技术上的困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把开水或茶水倒入冰裂杯中浸泡,可令水质口感绵软甘甜。这也是冰裂杯深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冰裂杯|立体感十足 南宋官窑极品


“冰裂釉的最大特点是在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裂纹,造成犹如花瓣般的层面。冰裂纹杯,杯壁厚实,口缘宽敞,釉薄而质细,釉面上有不规则的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立体感很强,极富艺术魅力。同时冰裂纹杯也是南宋官窖的极品。”

粉色冰裂杯

冰裂杯属于冰裂釉。“冰裂釉”最大的特点:在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裂纹,造成犹如花瓣般的层面。此款冰裂纹杯,杯壁厚实,口缘宽敞,釉薄而质细,釉面上有不规则的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立体感很强,极富艺术魅力。

蓝色冰裂杯

冰裂纹杯是南宋官窖的极品。该茶杯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运用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的优点!陶艺中的杯体与釉,如果在配方与烧成上设计不当,两者膨胀系数差异过大,常会造成釉面裂纹。然而刻意造成釉面裂纹,也别有一番风味,在陶艺上我们称之为裂纹釉。

冰裂杯一套

“冰裂釉”与裂纹釉不同,其差异在于前者为多层次裂纹,而后者为单层次。“多层次裂纹”在技术上的困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把开水或茶水倒入冰裂杯中浸泡,可令水质口感绵软甘甜。这也是冰裂杯深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纹片如冰破裂片如鱼鳞 纹是冰裂为上品


·冰裂釉

浙江龙泉窑(哥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是龙泉哥窑产品独有的装饰风格,所产带有裂纹青瓷器皿为世所珍。所谓“开片”为坯胎和釉料热膨胀系数不一样,在冷却过程中使釉层承受一种张应力。由于张应力的作用方向不一样,在制品釉面上逐渐产生了一些裂纹。哥窑产品釉面出现裂纹,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却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来为装饰纹,而且效果奇特、精美绝伦,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根据釉面纹片的不同形态,人们号以不同的名称: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据史料记载,“冰裂纹”在龙泉哥窑产品的各种纹片中排名首位,素有“纹是冰裂为上”的美誉。因其在烧制中独特的开裂效果,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如鱼鳞,层层叠叠,最多可达十余层,世上仅有龙泉出产,深受人们的钟爱。龙泉青瓷冰裂纹烧成极其困难,成品率极低,由于烧制龙泉青瓷冰裂纹的工艺技术在南宋以后便失传。

·冰裂釉

公元1506年,明朝海上贸易发达,正德皇帝派了一支名为“方圆”的商船到访欧洲,船上很多商品均是皇家御用的专属工艺。不料,出发到日本海时,遇海盗倭寇,军官誓死反抗,海盗一怒之下,放火烧船,大火在海上连续烧了两天,船上的稀世珍宝悉数沉入海中。

当时在华的意大利商人Digal闻讯,立刻通知了欧洲贵族的舰队在东海领域打捞这船稀世珍宝。他们发现,在这船宝物中,有一批金光闪闪的陶制花瓶,纹路好似被大火烧开的水晶裂纹,裂片自然层叠,并立体感十足。很快,这批金光闪闪的陶制花瓶传入了欧洲,成为了欧洲贵族家中追逐收藏的奢侈品。

·冰裂釉

Digal的后人多次秘密到访中国,想寻找这款陶制品的制作工艺,并模拟海上大火烧制的过程,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近代,意大利的陶瓷设计工业迅猛发展,IUAU的设计师借用现代的科学手段,终于调制出了这款水晶裂纹釉彩的配方。

秘色瓷外表如冰 釉色清亮过之


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秘色瓷葵花口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说近是。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秘色一词最早出于晚唐诗人陆龟蒙(?—881年)写的一首诗的篇名:《秘色越器》。据本百科秘字条和色字条的解释,秘字从禾从必,禾指五谷粮食,必指隐匿,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国家粮食库存数量机密。色字从刀从巴,刀指剁碎,转义指齑粉;巴指附着”、黏着。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敷脸用的粉末,引申指“药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历史上有过“高丽秘色瓷”等。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秘色瓷青绿呈半透明状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秘色瓷碗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而细想想,这个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实的与虚的内容。这样极富深意的名称,恐怕只有浸泡在诗歌的海洋里的聪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玉华金泥——张闻冰的陶瓷新语


中国的陶瓷艺术,包含陶瓷器物的造型美学与装饰美学。其有别于中国绘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而是在有限的器物造型中表现无限的装饰心地,在圆融的器皿中抒发对时空气象的感叹!它在自身的材质语言中寄托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暗含了一片天机,是匠心与文心的融合,是抽象的抒情。张闻冰的陶瓷艺术立足于学院派的思考,用陶瓷刻线的工艺与釉上加彩的综合装饰,表述了陶瓷艺术的另外一层语境,对传统陶瓷审美既是一种打破也是一种延承,打破的是传统陶瓷固式的美感,即以中国画入陶瓷装饰,而形成的一种非画非装饰的视觉滥觞;延承的则是中国陶瓷的古典精神,陶瓷器物造型与装饰的融合,对材料的探索与对陶瓷新语境的解构.以唯美的装饰哲学与诗意的绘画意味,向观者娓娓道来。

作品名称:荷风送香 现收藏于藏乐阁当代名家陶瓷艺术馆

君子以玉比德, 玉华金泥,是张闻冰陶瓷艺术的内涵诠释,玉华,则是其作品内在的品性.何为玉华, 润泽以温, 鲜而不垢,折而不挠,瑕瑜皆见,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也.求其玉的本真,亚光色泽的处理,背弃了传统陶瓷对于釉色光亮的审美,是艺术家自觉性地将瓷质与玉质进行解读.亚光与微粗的肌理突出了其作品的”拙”,而殊不知大巧若拙,天成若拙,拙意味着陶瓷质感的解构与对传统的推翻,拙意味着生命的厚重与温润.金泥是其装饰的诠释,所谓金,非金,非非金,是名金;泥,非泥,非非泥,是

名泥也;金是一种装饰,它超越了绚烂的色泽,是万物至阳之物,与花蕊的阴柔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种超脱的点化,佛家有言为再镀金身,金在张闻冰的陶瓷意义中,则是一种超越世俗审美的装饰美学,金穿越于作品之间,在时空中往来,将陶瓷装饰推向一个圆融绚烂的境地.

玉华金泥作为张闻冰的陶瓷新语,分别用体悟与感悟来证入。体悟刻线的装饰语言与形式法则,“刻线”是陶瓷艺术特殊的工艺语言,可以给予陶瓷作品以飞动流畅的装饰生命,也是一种回归陶瓷工艺美感的视觉符号。刻线能使陶瓷器物得以触摸,而触摸,是人文心灵与器物生命的对话;再者刻线能使泥土复活,生成陶瓷材质自身的语音,是内在的、鲜活的装饰艺术。张闻冰重新赋予了刻线以新的工艺生命,他的作品可以用手去感触,感触唯美灵动的装饰画面,韵律的铺排与古典的形式法则,构成了绚烂的极致的装饰.作品《郁金香》、《马蹄莲》、《荷塘》系列等,这些带着古典诗意语境的作品,无一不是用刻线的装饰,刻线带给画面的是鲜活的层次,它会将观者的手拉近,将心推远,推到理想化的美感世界,体悟一种神游的愉悦。另外,作品打破了自然所为的天巧,以人为的工巧使理想化美感得到实现,主观的将观者引领到美的氛围中,布满了所有的空间,画面的秩序将人的思想进行视觉上的包裹,也进入了意境的延伸,花与叶的铺排浮动,一份生命的暗涌,在一呼一吸间体会生命的意味。中国的哲学,重视将人的生命存在放到世界中去,寻求其意义;将世界视为流动欢畅的生命全体,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因此,张闻冰的艺术作品是植入式的体悟,在有形的世界中体悟无形的生命形式,体悟花蕊世界里所含纳的虚空。

作品名称:郁金香 现收藏于藏乐阁当代名家陶瓷艺术馆

 感悟其作品,于外在形式的美感也于内在的气韵,玉华金泥的另外一层意味则是内在心灵世界美感的外化。张闻冰善用完满的构图,作品没有在留白之处,内在的形式中间,构造出最美最饱满的图案,形成了陶瓷艺术的一种圆满的装饰。张闻冰意在“凸”出他的内心世界,如《姹紫嫣红》等系列作品中,张闻冰有意识地安排了花与叶的穿插,《鎏金荷塘》中,延展的,带有韵律的荷叶也是作者的意味化处理,将其画面扩大,扩大到花蕊的零距离,于一花一世界中感悟荷塘的诗意与禅意。张闻冰的饱满构图,则是一种色中见空的思想,是一种入世与出世的契合之地。在作品的构图法则与设色中,一切的外在形式即色象皆为空的境地,在有生命的形式中感悟禅意的美感与内心的欢喜.张闻冰把握了属于自身语意的表述方式,以风格化的陶瓷语境表述,打破了以绘画为陶瓷艺术的装饰形式的审美主流,形成了一种婉约的带有诗意的装饰之风。

作品名称:姹紫嫣红 现收藏于藏乐阁当代名家陶瓷艺术馆

 张闻冰是工艺的诗人,艺术的匠人。巧夺天工,是人工之大巧,是突破极限的一种人为的自我完善。工艺的过程也是一份生命的体验,真正的艺术不是陈述这个世界出现了什么,而是超越世界的表相,揭示世界背后隐藏的生命真实,艺术的关节在揭示,诗是艺术家的语言。张闻冰的陶瓷语境,在其于时代下的思考与创新,他将画面意味化的处理为一种全新的装饰形式,艺术家有意区别于陶瓷惯性语感的高温色釉,而是独创了陶瓷材质的另一种装饰性语言。其艺术新在工艺美感的创新,美在古典诗意的装饰世界,张闻冰带着他自己的细腻情感,用花蕊的形式表述着生命的美感,并将这种美感与陶瓷艺术圆融在一起,化即瞬的生命形式于永恒。将陶瓷装饰推向一个美学的自觉,新的逻辑思考,是张闻冰的作品新境,也是作者内心对装饰的超越,他用自己的装饰语言赋予陶瓷艺术以新的生命,追求的是内在的张力,内在的活力,内在的生命超越。

瓷板画的艺术魅力


以板面形式出现的瓷品是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美的结果,瓷板的出现使瓷板画有了物质条件,从相关资料来看,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又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瓷板画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

景德镇瓷板画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的一些民间艺人,运用中国画中浅绛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开创了瓷板画的先河。

清末民初,瓷板画几乎成了达官贵人家中的必备之物,艺人们纷纷设立画室,陶瓷工艺中的青花、五彩、釉里红等等在瓷板画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众多作品中,“珠山八友”的作品最受欢迎。由于烧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当时已能烧制出较大面积的瓷板,效果如同纸绢画一样,陶瓷艺人的创作可谓如鱼得水。

几百年来,瓷板画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们具备更纯的文化品格。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是整个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一个部分,它既具有不同的时代性,又具有个性艺术的独特性。

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瓷板画的艺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瓷板画,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纵观全局来看,瓶类的价格和销售额一直是瓷器中排在第一位的,这也正是业内所谓的“一瓶,二罐,三盘,四碗”,此一顺序也同样适用于瓷器古玩在拍卖市场的行情顺序。但是现在来说,买东西的人更多的是看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题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瓷板画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上涨迅速,近来佳士得的秋拍中就有一部分是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尽管它们并不属于特别的精品,但也拍出了不菲的价格。这些作品代表了那个时期瓷艺文化的风格。他们的作品过去的几万元卖到这两年的几十万,现在一幅“珠山八友”的作品卖到上百万已不是新鲜事。

景德镇的一位“珠山八友”藏家告诉记者,他十年前花5000元购买的4幅汪野亭(“珠山八友”之一)的山水瓷板画两年前出手时卖了15万元,“现在其市场价已经超过25万了,5000元的瓷板画十年涨了50倍,涨幅相当惊人”。

2009年11月,“辉煌60年——景德镇陶瓷成就成果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登场。在美不胜收的各类陶瓷制品中,记者发现,瓷板画在所有展品中占有不小的份额,且不乏大尺寸的作品,有数幅画作更是达到了长3.3米、宽1米的超大程度。

景德镇的当代瓷板画之所以能够占据其艺术瓷中相当的比例,是因为瓷板画本身也是现代艺术大家的一种装饰形式。他们各有所好,画瓶的,画板的,有些是客户的需求,有些是作者自己认为在瓷板上更能表达和发挥。

一个艺术家如果想画出气势来,肯定是愿意通过板来进行,毕竟瓶类是转型的,很难把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气势表现好。从销售量来说,瓷板也是在逐渐上升的,但还是不能和瓶类比。从收藏的便利来看,瓷板要事先考虑好悬挂的位置,还要在墙上打洞,瓶类就不同了,买回家随手一放就完成了摆放。

江西省的工艺美术大师舒立洪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工艺的改革和技术的进步,目前在景德镇最大的瓷板已经可以做到4米多长,这是最初有瓷板画这种艺术形式时想都不敢想的,这给艺术家和陶艺家进行更大的艺术发挥创造了条件,瓷板画如今的兴盛与此密切相关。

步入21世纪的今天,瓷板画可谓百花齐放,大型瓷板画的佳作不断涌现,山水画的气势磅礴,人物画的形神兼备,花鸟画的多姿多彩,使瓷板的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它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艺术陶瓷的独特魅力


清雅隽永、古朴精致的中国瓷器意境无限,倾倒世人。瓷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已成为许多人观赏、收藏的热门货。陈设艺术陶瓷用于家庭的柜中展示、壁间点缀、架上陈列、案头摆列,即可朝夕相处,又能陶冶性情。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宜兴;以陶塑人物和动物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陶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还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以及生产釉上彩花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一般工薪阶层都具备收藏陈设艺术陶瓷的条件收藏是一门学问,收藏爱好者要提高鉴赏识别眼光。首先,量力而行,经济不十分富裕的,可以购买小彩盘、小花瓶、小异形壶以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文具、茶具等,这类陶瓷的设计,如能达到形象美、情趣好、内涵深三个要求,就是品味较高的陶瓷艺术作品。陈设在壁间、案头,能给人赏心悦目、余味无穷之感。其次,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自然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并非价钱越高越好,这就需要比较,认真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注意有人拿釉上冒充釉下,以假乱真;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再就是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最后,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因为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到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是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裂纹陶器不易保存。

元青花的艺术魅力


谈到元青花,人们首先会想到元青花的价格,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因为现存的元青花可以说都是价格不菲的珍品,很多都是珍藏在博物馆的。尤其是元代对外贸易很发达,青花多销往西亚各国。因为中国的青花瓷的主色调符合西亚的伊斯兰教崇尚的蓝白色调。通过丝绸之路和水路,以及各种对外贸易的方式让中国跟世界联系在一起,就是在那个时候元青花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所以如今陈列英国、美国、日本以及西亚各国博物馆里的元青花藏品让无数人,尤其是中国的考古学者都想一睹为快。

元青花龙纹罐

一、胎土

元青花的胎土主要是高岭土和麻仓土为主的,其中景德镇就是以麻仓土为主的,高岭土和麻仓土在世界上的标准学名都称高岭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高岭土的国家。景德镇麻仓山上的土在陶瓷界被称为麻仓土,麻仓土白中泛灰,又有点微绿,胎质较疏松,易开裂,高岭土白中泛灰,基本上不泛绿,而且泛灰程度不如麻仓土,硅化程度比麻仓土好,元青花瓷器是这两种土一起烧成的。这就是元青花胎体洁白坚致的原因。因为使用的是“二元配方”方法。所以景德镇的瓷器又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正因为高岭土的可塑性、耐高温性、洁白性,是它成为白色瓷器胎土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古代的元青花瓷器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景德镇元代时期的高岭土以花岗岩为主,又夹杂着其他风化后的岩石,经过沉淀和地球的运动,露出地面后又经过了亿万年的风吹雨打,在时间的见证下而形成的。而且它的氧化铝成分偏高于其他产地的高岭土,因为含氧化铝高,所以它的可塑性也大大提高了,从而降低了因为收缩不均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如:裂、变、炸等。

二、青花料

元青花多采用进口的钴料,当然也用国产的钴料。进口的钴料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和水路等各种外贸方式进入中国的。多数采用的是伊朗进口的“苏来麻尼”,后来中国人称之为“苏尼勃青”,简称苏料。当然也有回料、回回料。苏料含铁高,产于伊朗,而且颜色浓艳,回料产于中国西部或西部境外,色显蓝中泛紫、色显幽蓝。回回青料,产于印尼,色蓝而艳,显宝石蓝色。国产料多用平等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当然国产料一般不如进口料发色沉稳、艳丽,国产料多数会出现色度不均、发色不正等不良色差表现。元青花采用的进口钴料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伊朗的钴矿早已废弃,所以现在存世的元青花已经是真正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了。现在的钴料无论是呈色还是色泽,都无法达到元代时期苏料的标准。苏料是精美绝伦的,它的发色是那样的明亮,那样的清纯。

三、制作技巧

元青花一般胎体较厚重,因为它制胎的加工技法是由多个罗圈式胎模连接而成的,一般大的器型五块四接口。就是因为这个技法才得以解决大器的制造方法,这是中国工匠的聪明之处,也是他们智慧的体现。一般它的接口会有胎泥流淌的痕迹,有的器件胎泥流淌并不明显,那是因为在制作中采用了抹平处理。器内的处理一般是刀削以及手刮、挖、压,所以很多器内很粗糙。元代青花瓷大件一般都是多层叠摞制作的。小件多采用内模外刮削制作。有的小件是捏塑的。大盘小盘等都是接底制成的,我认为如果技术掌握不好的话,如接连的湿度、温度不准,温控不准,收缩系数不均,都会引起断裂。所以它对工匠的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从盘子的底部连接痕迹中可以看出元代工艺的不稳定。大罐多采用外模内刮,所以一般厚度差别较大。

四、器型

元青花造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器型丰富且有变化,造型有碗、盘、罐、瓶、壶、炉、尊鼎、洗器座等。碗又有大小之分,如青花杂宝纹大碗、青花琛宝花卉花口大碗、青花留白大碗等,小碗烧制也很精美,或为撇口、或为折腰、或高足,如青花龙纹高足碗。盘有菱口折沿盘、菱花口盘等,如出土的青花牡丹琛宝菱花口盘、菱花口青花海水龙纹浅腹盘等。罐分为大罐小罐,大罐有高、矮、八菱等式样,如青花岁寒三友纹罐。小罐有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菱形等,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鱼耳大罐等。壶分为凤流壶、四系扁壶、八菱执壶、梨式壶、葫芦式壶等,例如青花僧帽壶、青花云龙纹扁壶。瓶有梅瓶,例如青花四爱梅瓶、青花龙纹梅瓶等。

五、装饰

元青花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绘画、模印、堆塑、剔花、镂空等多种技法。绘画有细腻和粗犷两种,或白底青花,或者以青花为地留白纹饰。当然绘画要求的是对钴料运用要相当的熟练。元代的绘画大致呈现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常常将一件器物分为很多个装饰区域,每个装饰区域又有不同的装饰风格,另一种是较为疏朗,以主题纹饰为主的器物只在器口、颈、肩等饰以辅助纹饰,无论哪种风格,均体现了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当然在具体的运用中也十分巧妙地把刻花、印花、镂空、浅浮雕结合起来运用,从而使瓷器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更加饱满的画面感,并且更加凸显元代工匠高超制瓷的技巧。

六、装饰图案

元青花的装饰是中外文化交流,多民族共同融合发展的有力表现。元青花图案可谓丰富多样,花纹有的来源于波斯,有的是中国历代瓷器传统的图案花纹,还有的是具有故事情节的图案。元代的戏曲、小说、绘画、丝织工艺及金属工艺对瓷器的图案影响较大。例如波斯的图案有元青花纹饰中的S型连接的的缠枝莲为中心的各种花纹。还有具有故事情节的青花瓷器如:鬼谷子下山、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这些瓷器不仅是元代社会生活的再现,更是历史遗留下的真迹。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

七、结语

我始终认为元青花比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青花器都更加大气、生动、明艳、亮丽。元青花是中外交流、民族互动的特殊时代生产的艺术精品。它的生产灵感来源于本民族,又受益于西亚文化,它的风格是特殊的无法模仿的,因为是写实性的不是图案式的,它的特征鲜明,自然呈现出一种整体的自如、随意、成熟、美丽的总体感觉,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元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他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座高峰,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座高峰,它证明了青花瓷在元代已经成熟。

现代艺术陶瓷创新魅力


在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陶瓷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历代陶瓷艺术家通过辛勤耕耘和不懈追求,创造出无数闻名于世的、具有中华民族和东方艺术特征的艺术陶瓷珍品,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艺术陶瓷历来都十分注重创新和发展,没有时代性、没有新意的陶瓷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忽视创新就得不到发展,这是时代进步对艺术陶瓷发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要使艺术陶瓷从装饰形式、装饰手法和工艺技法上得到全面进步,我们首先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是要重视传统陶瓷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艺术陶瓷的发展历经千年,创造了诸多艺术陶瓷表现形式和装饰工艺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艺术财富,应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

二是要深入生活,不断探求和认知世界,感悟大自然,到生活的母体中去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启发灵感,增强创作活力。陶瓷艺术家只有不断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观察和体验,才能发现新的创作题材,把握时代脉搏,获得新的信息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反映时代信息和特征的陶瓷艺术作品,才能使自己创作的艺术陶瓷生命力得到增强。

三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不但要学好美学理论,还要学好艺术辩证法,使自己在艺术陶瓷的创作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艺术陶瓷装饰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整体画面布局和局部表现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自己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内涵,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准得到不断提升。

四是要注重个人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这是艺术家的生命之所在。没有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是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的,一味地摹仿和照搬只能毁掉自己的艺术生命。艺术之路取法无际,上承古法、下启新风。在艺术陶瓷创作的过程中,独辟蹊径,自创一家,逐步积累和创作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使之自成一体,这应该是当代陶瓷艺术家毕生的不懈追求,也是笔者在长期的艺术陶瓷创作实践中所获取的经验总结。

在多年的艺术陶瓷创作实践中,笔者在“乡情”瓷画系列创作实践中探索了一条新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曾作为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落户7年,这7年中,笔者对山乡的一山一水、一情一景,纯朴又倍感亲切的民风、民情,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那山、那水、那农舍小屋,就像一幅幅朴实而又绚丽的风情画卷,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从而为“乡情”瓷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运用到创作方面,就有了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装饰技法上力求创新。“乡情”瓷画创作作品采用釉下多彩并工兼写的绘画技法,色彩以釉下墨绿和釉里红色调为主,以红、黄、蓝诸色进行点缀,画面以表现秋景为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富的色彩让画面色调清新典雅,既可呈现出苍劲古朴的风格,又能折射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二是在创意上力求诗的意境,如釉下装饰《秋趣》瓷瓶,该作品在画面处理上,以一棵挺拔苍翠的千年古树,占据整个画面的1/3,树下小河淙淙,从盘根错节的树底流过,一座石板桥横跨小河两岸,一排石垒的围墙内,数间青砖瓦房里面两人认真在对弈,那聚精会神的酣战之态栩栩如生。画面上点染而成的釉里红树叶,昭示着晚秋季节的到来。釉下综合装饰《渔歌》瓷画作品中,瓶的下方是一望无际的清流,河岸边堆砌着巨大的山石,一叶渔舟撑离河岸,船头渔夫似在昂首放歌,高昂而悠扬的歌声,仿佛在青山绿水中久久回荡。岸上晨归的村民沿着石板小路拾级而上,向着村居走去。这两件“乡情”瓷画作品,无论在装饰形式还是装饰材料方面,笔者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画面布局上,注重画面的留白,以表现陶瓷的材质美;在技术上,运用釉下工兼写的装饰手法表现画面物象,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并赋予其新意。釉下多彩装饰材料使整件作品用笔流畅,苍劲有力。作品画面色彩呈现清雅明快之感,令人赏心悦目。

陶瓷艺术独特的魅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陶瓷釉历史悠久,技法精湛;而陶瓷上的人物画更是独具特色,尤其是仕女图。陶瓷釉中的人物绘画则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尤其是仕女图,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具有各个时代的特色。不管是陶瓷釉,还是瓷上的仕女图,他们在陶瓷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景德镇仕女秋风陶瓷摆盘家居装饰盘

一、独特在于陶瓷釉

说到陶瓷,不得不提陶瓷釉了。首先来讲讲釉的历史和特色吧。釉是一种硅酸盐,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为原料,经研磨、加水调制后,涂敷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使陶瓷器增加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介电强度和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釉还有增加瓷器美观和便于洗拭、不被尘土粘染等作用。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用矿物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并细磨成浆状液体,施于坯体表面,经高温煅烧而成。从微观结构看,含玻璃态物质和少量气泡、未熔融石英颗粒及冷却时析出的晶体。具有类同于玻璃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不透水,平滑而有光泽,不易沾污,并可提高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釉面还可采用各种装饰以增强制品的艺术效果。釉是覆盖在陶瓷、搪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按制备方法分类,有生料釉、熔块釉;按釉的组成分类,有石灰釉、长石釉、铅釉、硼釉、熔盐釉、土釉等。釉的种类很多很全,在彩釉上有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烘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有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最早见于宋代;有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还有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始于明成化年间等等,它的种类,它的历史和它的独特之处,很难一下子全部表现出来。

二、魅力属仕女图

提到了陶瓷釉,不禁让人联想到釉上的仕女图。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而在中国古书上曾经有“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记载,仕女图就在女人占有绝对优势的“母系社会”逐渐诞生。仕女画作为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仕女图的魅力在于它所具有的当时社会的特色,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与社会兴衰。

继唐朝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既继承了唐朝的传统又有所变革,最显著的变化是,歌妓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女臃懒的体态,而更具健康之美,修长的身材更是凸显出了唐代仕女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明中期的仕女图多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虽然为数不多,却对后来仕女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成化朝仕女虽不甚精细,但颇有古意。明晚期仕女图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清代仕女图尤为盛行,但历朝风格各不相同,如顺治仕女的衣带飘然,康熙仕女的妙笔传神,乾隆仕女的精细写照,无不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三、独特与魅力的完美结合

陶瓷釉的发展离不开瓷上的画,而仕女画的应用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需要釉的独特和仕女画魅力的完美结合。需要通过陶瓷工作者精湛的技法,才能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陶瓷。绘画者娴熟的画技,画出美丽动人的人物画,尤其是美女。这不仅增添了陶瓷的外在美,而且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美的东西总能给人美的享受,当然,陶瓷作品也不例外。

而陶瓷釉上仕女画的题材来源很广泛,我们大致来罗列一下。作为陶瓷上美女画的选择也是有标准的。要年轻,身材苗条,肉体丰满,黛眉明月,削肩,皮肤白皙细腻,长垂的双耳,朱唇,齿如贝露,黑亮的浓发等。除了外貌的要求,还有一些内涵的要求。要多才善辨、飘逸风雅的女性,来展现其美,这样应用在釉上,更有代表性。比如东晋才女谢道韫就是多才善辨的女性代表。在“竹林七贤”的“林下风气”影响下,飘逸风雅之美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审美情趣。曹丕称帝后封为皇后的甄氏,不仅姿貌绝伦、气质非凡,而且才智过人,是魏晋时期女性飘逸风雅之美的典型代表。陈后主贵妃张丽华则是“发长七尺,端丽闲雅,飘逸若仙”,是飘逸富丽之美的典范。但在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微妙变化,开始崇尚丰腴肥硕的女性形象,这可从唐代仕女图与雕塑中的妇女形象得以印证。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则是古代最著名的胖美人,是古代美女中丰腴肥硕、雍容华贵之美的象征。审视战国到唐代的古代佳人魅力进程,清晰可见“袅娜身姿,内在气质再到体态丰盈之美”的内在线条。

其次,仕女图对陶瓷釉增值的作用。不仅增加了外表的美,更多的是内在价值美。仕女画题材丰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这些仕女画通过在陶瓷上展示,不仅彰显其特色,更增加其价值。通过二者完美的结合,使得我国陶瓷作品更具代表性,更具有其魅力。只有独特与魅力的结合,才能成就惊世之作,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和收藏陶瓷作品,才能促进我国陶瓷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