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简一瓷砖 > 导航 >

梅县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

梅县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

简一瓷砖 鉴别宋代瓷器 怎样鉴别宋代瓷器

2020-09-17

简一瓷砖。

梅县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

从梅县博物馆获悉,梅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工作人员近日根据群众报告,在梅县松口镇松南磨坊村一坡地山坑梯田中,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占地近2万平方米,现场遗存大量宋、元时期烧制的罐、碗、碟等瓷器残片。

这次发现的宋代古瓷窑址,是梅州继上世纪80年代发现著名的唐代梅县水车窑、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梅县瑶上宋代印花青瓷窑后的第三次发现。

梅县博物馆文物专家考察发现磨坊村叶屋对面约30亩(近2万平方米)的坡地山坑梯田中分布着大量宋、元时期的瓷片和多处堆积层,现场采集有罐、碗、碟等瓷器残片,以及唯一一块直径为8厘米、厚度为0.6厘米、用于烧制碗碟的完整圆形窑垫,初步认定此处梯田,在800多年前为宋、元时期的古瓷窑址。由于尚没有挖掘,现场未发现窑膛。

据梅县博物馆专家初步考证,这个宋代古瓷窑的烧制年份长达近300年之久,跨越宋、元两个朝代。它的发现,为研究客家先人的迁徙历史和粤东北地区烧瓷业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文物专家根据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认为这些生活用品大部分为碗、碟等日用青瓷器。内外施半釉,器内底留色圈,或饰施釉绳圈,开片青釉柔润,烧制火候高,瓷片击声清脆。该窑址以往未见于著录或公布,是本次调查新发现,为研究客家先人的迁徙历史和粤东北地区烧瓷业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考古]余干发现晚唐青瓷古窑遗址


有关专家称:将进一步证明江西也是青瓷的发源地

记者昨日获悉,在余干县黄金埠镇刘家山,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古代窑址,窑址内出土的青瓷文物证明,我省也是青瓷的发源地。

昨日,记者赶赴现场采访了解到,这座古窑遗址是在景鹰高速公路余干县出口互通施工现场发现的,位于余干县黄金埠镇上行村委会的刘家山。连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干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窑址500平方米范围进行抢救性发掘。

从发掘情况看,目前发现龙窑一座,出土了大量青瓷器,有碗、盘、碟、钵、罐、壶、砚台及各类烧具。这次出土的器物,其造型有的雄浑,有的精巧,釉色呈现铀青绿和青黄,色泽精美,为同时期江西窑址所罕见。

从外形看,釉色与浙江越窑有密切联系,胎上施褐彩的碗类器,又与长沙窑工艺如出一辙。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底器,对研究我国古代瓷器文化有较高价值。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余家栋告诉记者,这个窑的时代为中唐到晚唐,说明余干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烧制地之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称,我们原来一直认为青瓷的发源地在浙江,这个古窑的发现,填补了江西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进一步证明了江西也是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河北内丘发现隋唐时期大规模陶瓷窑场遗址群落


6月2日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文物部门获悉,这个县发现隋唐时期大规模邢窑遗址群落,已探明有6座相对集中的隋唐时期邢窑窑炉和丰富的瓷片堆积层,并已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带“盈”字款的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

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内丘考古队队长王会民介绍,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明清时期的文化层,包括一些夹杂的现代遗迹进行细致的剥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已经显现出3处隋唐窑炉的窑顶。同时,在已出现的瓷片堆积层中,发掘出大量含有各种釉色的瓷器、陶器、唐三彩以及各种窑具、匣钵等邢窑相关产品。

考古资料表明,邢窑创烧于南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时已达到鼎盛阶段,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其精美的细白瓷作为贡品入主宫廷,还远销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因在古代通常以烧制陶瓷的窑场所在地的州命名,内丘在唐代隶属邢州,故得名“邢州瓷窑”,简称“邢窑”。

内丘县“邢窑”遗址在近60多年来多次被发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内丘瓷窑沟等村就曾发现一些金元时期的瓷片。1984年,在内丘县境内发现邢窑遗址28处,收集瓷片标本上万件,其中有20多片带“盈”字款的标本。1988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窑考古队”,在内丘首次发现隋代的透影白瓷200多片。1996年11月20日,内丘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4月,在原内丘县城服务楼及周边区域建筑拆迁改造过程中,内丘县文物保管所在施工前考古勘探,发现了此次的隋唐时期6座邢窑窑炉和丰富的瓷片堆积层,并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带“盈”字款的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专家认为,此次发现的6座窑炉完整程度绝无仅有,并且相对集中,形成群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

宋代磁州窑:宋代北方重要瓷窑之一


磁州窑是我国宋代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瓷窑,其主要产地在河北省的磁县,在宋代初年开始烧造,之后便开始了其长久的发展历史,由磁州窑烧制出的瓷器在制品的种类中、工艺技法上以及装饰的风格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是许多收藏爱好者可遇不可求的器物,足以可见其珍贵性。这一时期的磁州窑主要是以生活器具为主进行烧造,虽然属于民窑体系,但是凭借着工艺精良和瓷器精美享誉国内外,特别是由剔刻类的瓷器尤为精彩。

虽然宋代时磁州窑发展的初期,但是在品种类型上可谓是十分多样完备,有饮食具、酒具、梳妆用具以及灯具、供器、小动物形的玩具,加上其装饰的技法十分的多样,将器物的主体烘托出来,形成了一种无法言语的美感。

其中以白釉剔花、白釉黑剔划花尤为稀有珍贵,还有多种多样的白釉绿斑、白釉黑绘、三彩釉等类型,这类的装饰技法注重对于细节之处的展现,色彩非常的丰富同时形成了磁州窑特有的风格,立体感十足,对于观赏者的视觉冲击感更为的强烈。

其深剔的工艺和浅剔工艺难度非常大,深剔工艺使刀深入到胎骨,将出了主题纹饰之外的胎地进行剔除,增加纹饰图案的浮雕工艺效果,可以营造出其纹饰图案凹凸有致的效果,而浅剔这一工艺则是指在半干胚胎上把除了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剔掉,露出其器物的胎体,可以营造出其成色色差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工艺耗时长、难度较大,对于工艺者的要求非常高,存世量较少。

北宋时期虽然是磁州窑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在瓷器的类型上、装饰的技法上以及绘画的题材上都更加的丰富,出现了戴昂的 民间传说、民谚以及诗文、历史故事等等,对于民间的文化更加的注重展现,而在其装饰题材看,有着大量花卉、鱼虫、动物、熊戏、鸟戏等新鲜的物象加入,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色彩,这类的器物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现在的瓷器市场中,有着大量的瓷器是现代工匠进行仿制的,而真正的北宋磁州窑的瓷器大多数都被破损,少量的瓷器流入市场,但是其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存世量也非常的少。

北宋磁州窑瓷器的发展为之后磁州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纹样上轮廓鲜明、形象突出、主次明显,有着柔和雅致之美,独具中国特色的韵味,这也是北宋磁州窑瓷器收藏价值高的原因。

宋代磁州窑赏析及价格:

1:北宋/金11/12世纪磁州窑黑釉油滴盌,尺寸:8.5厘米,估价:HKD 7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2,120,000 ,成交时间:2015.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春季拍卖会。

形雅色亮,遍洒油滴,色泛银褐。

2:北宋磁州窑剔花牡丹梅瓶,尺寸:高27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2,200,000,成交价: HKD 1,380,000 ,成交时间:2013.04.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3年春季拍卖会。

梅瓶原系储酒之实用器物,兴于契丹之辽,至北宋中晚期,已遍及辽宋广大区域。以其造型曲线之优雅典美,实用之外更富有艺术观赏之价值,至明清渐成为奢华的陈设器。或有漫插梅枝花条,添增雅趣,更以桌几配之,益发相宜。此款梅瓶,长腹大口式样,磁州窑系。口沿较厚,颈部窄短,肩腹曲线过度圆润自然,瓶身修长挺拔。如果说花团锦簇的明清梅瓶犹如意气风发的锦衣阔少,则朴实大方的宋辽梅瓶恰如含蓄自若的清雅文士,更显高古的气息。其腹部以白釉剔花工艺刻画出白色牡丹纹,线条粗放遒劲,枝叶舒展,花朵硕大,一气呵成,生动自然,豪无刻意造作气象。

3:北宋(960-1127)磁州窑黑地划花牡丹纹瓶,尺寸:口径6.5厘米;底径17厘米;高23.5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1,357,000 ,成交时间:2016.11.2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拍品造型端庄秀美,俗称吐露瓶、嘟噜瓶,也见有考古报告称为「矮梅瓶」、「半截梅瓶」,为宋金时期北方瓷窑流行。圆唇外翻,小口,短束颈,圆肩,腹圆,腹壁较直,稍内收,隐圈足。细米黄陶胎,施釉不及底。颈部素白无纹,其下黑地划花装饰纹样。肩、胫部分别装饰覆仰莲瓣纹,上下呼应。腹部装饰四朵缠枝牡丹为主题纹饰,花叶舒卷,花朵婀娜,笔意潇洒,一气呵成。此种纹饰组合方式为磁州窑经典造型,于白釉黑彩剔刻花器中常见。纹饰空白处皆划出篦纹。整器的装饰效果较常见的磁州窑白地黑剔花略显不同,但工艺流程大致相同。先于素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其上又施铁颜料,然后在铁颜料上浅浅地划出纹样线条,划过的地方便露出下层的白色化妆土,从而形成白色双勾纹饰轮廓线、黑色图案的艺术效果,最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此瓶形制典雅,气质内敛。纹饰繁而不乱,黑白对比醒目,具强烈的装饰意味。釉面滋润,半木光。唇口白釉处有细开片。底部可见两处直径4毫米的检测取样孔。

4:宋磁州窑系白地剔花纹盘口瓶,尺寸:高25.5厘米,估价:HKD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1,035,0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此件磁州窑系瓶,盘口,直颈,折肩,肩部短流微撇,腹部圆鼓,至足下收,矮直圈足。颈部饰以数道凸棱弦纹,瓶体平衡,韵律感极强。修胎规整,制器严谨,造型端庄敦厚,又不失灵动优美。全器敷施白化妆土,腹部采剔划花装饰手法,所谓剔划花,既是将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纹饰具有浮雕感,花叶上再划以花蕊叶筋。由于剔出地子而露出黄褐的胎色,达到了烘托白色主题纹饰的目的。此件作品即采用此种装饰手法,敷施白色化妆土后,于肩部划莲瓣纹,腹部剔划缠枝牡丹纹为主题纹饰,茎蔓缠绕,花叶连绵,以写实为基础,又发挥了写意浪漫之笔法,俊俏潇洒,婀娜曼妙。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以河北磁县磁州窑为中心,观台镇、彭城镇为中心,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磁州窑本身烧瓷历史据现有材料考察不能早于北宋,但磁州窑延续最久,也最知名。磁州窑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烧瓷品系繁多,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以彩绘、化妆土剔划装饰为特点。此件作品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布局有致,剔花技法纯熟,挥洒自如,实为宋代磁州窑系剔划花装饰的典范之作。

5:北宋/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纹钵,尺寸:直径13.2厘米,估价:USD 120,000 ~ 180,000,成交价: USD 785,000 ,成交时间:2016.09.15,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9月拍卖会。

6:宋磁州窑白地剔花花卉纹梅瓶,尺寸:高31.5厘米,估价:RMB 650,000 ~ 850,000,成交价: RMB 728,000 ,成交时间:2009.11.21,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卖会。

本器小口外卷,微呈盘口状,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至底,内挖浅圈足,为宋代梅瓶典型样式。瓶胎呈灰褐色,微微发白,淘洗细致,瓷化程度较高,整器除足胫处露胎外,其余部分通施白色化妆土,先在化妆土上剔刻纹饰,然后再上透明釉,入窑烧制,这种做法为磁州窑系的河南登封窑所独创。瓶肩部装饰变体回纹一周,腹部主体则以缠枝花卉为主题纹饰,其花茎粗壮,花叶饱满,刻工豪迈,热情奔放,叶子之上再用细笔勾划纹理,于大气之中又透着一丝精致。磁州窑为宋代著名窑厂,因为民窑,故少见于文献记载,并不似五大名窑那样受人所重视,但其多样化的装饰手法,质朴豪放的艺术风格,远非五大名窑所能企及。梅瓶为宋代出现的瓷器样式,最初是作为酒器使用,后逐渐受世人欣赏,成为中国瓷器的经典造型之一。本器胎釉质量俱佳,纹饰剔刻流畅,在当时是一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佳作。大同市博物馆及瑞士Baur Collection均藏有与此件极为相似的作品。

7:宋磁州白地黑彩鸟蝶纹吐鲁瓶,尺寸:24.5厘米,估价:HKD 60,000 ~ 80,000,成交价: HKD 625,0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8:北宋/金磁州窑系黑釉白覆轮罗汉盌,尺寸:直径12.7厘米,估价:HKD 260,000 ~ 400,000,成交价: HKD 562,500 ,成交时间:2017.04.04,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4月拍卖会。

9:北宋磁州窑白地剔黑彩牡丹纹梅瓶,尺寸:高29.5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472,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匡时香港2018年秋季拍卖会。

瓶取梅瓶形制,唇口,短颈,溜肩,上部丰满,腹下渐敛,圈足,素底无釉。造型端庄挺拔,体型匀称。瓶身以白地黑彩剔花为饰,腹部缠枝牡丹纹为主纹,肩与腹下各饰莲瓣纹一周,上下呼应,黑白分明,尤见装饰布置之巧思。牡丹花瓣肥大,花叶纤细卷曲,构图丰满,而花、叶主次分明,清晰可辨,寥寥数笔,便已形神备至,生机盎然。观之整器,器型优美,刻画生动,黑白布置,古雅大气,堪称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瓷之典范。且如此大器,存世稀珍,殊为难得。宋代磁州窑梅瓶造型特点为小唇口、溜肩、股腹、体修长,瘦俏挺拔,装饰技法方面,宋金时期的梅瓶除素白瓷与黑瓷品种外,有白地黑花、白地刻花、剔花、珍珠地、白地黑剔花、宋三彩划花及绿釉釉下黑彩等品种,梅瓶以其造型优美,纹饰瑰丽成为磁州窑典雅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磁州窑白地剔黑彩制法特殊且难度较大,素胎先敷化妆土,再以黑彩勾勒纹饰,复剔去黑彩,下露白净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后形成白地上浮凸黑剔花的纹样效果。

岌岌可危的山西太原孟家井村宋代瓷窑遗址


山西太原孟家井村宋代瓷窑遗址已淡出人们视线

垃圾场、乱石堆、荒草丛中,谁能想到眼前这两座破败不堪的庞大建筑,会是明代遗迹?而脚下埋藏这些碎瓷破瓦的土地,竟然就是闻名全国的孟家井宋代瓷窑遗址?岁月沧桑,窑废瓷碎,站在这曾经熙来攘往的陶瓷古窑址上,谁能想像得出,几百年前,这里还是青烟袅袅、挑担推车的兴隆景象?日前,接到读者反映,记者到孟家井探寻这处已淡出人们视线的遗址。

44年前的文物碑

沿通往寿阳的公路一路向东再折向北,找到曾为乡政府所在地的孟家井村,并不费事。但要找到1965年市政府立在当地的一块文物保护碑,却着实费了些劲。两上山村,四处打问,才在村民指引下,在原乡政府大院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见到这块碑。

碑座不知去向,碑身上字迹斑驳,“孟家井瓷窑遗址”、“省人民委员会1965年5月24日公布”等内容依稀可辨。这块能够证明遗址身份的石碑原来立于何处?村民们几乎都忘记了它的存在。

老艺人有个梦

今年76岁的宋河只老人,祖籍河北邯郸。当年祖上从河北来到山西“捧瓷碗”,冲的就是孟家井出好瓷活的那份名气。

老人说,当年来到孟家井,“庄户带买卖,十年九不赖”。他从8岁起跟着师傅学制瓷,一直做到16岁,曾见证过孟家井村的繁华热闹。解放后,山下建起了瓷厂,村里的瓷窑才渐渐空置下来。上世纪50年代,老人买下其中一座旧窑和一间废弃的工坊,一直舍不得让儿女们拆了盖房。老人说:“村里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会点彩上釉的更没人了。只盼着有一天这座旧窑还能为传承陶瓷手艺派上用场。”

50座窑剩三座

今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人员曾就历史上当地瓷窑的数量进行查证。在明《永乐大典》卷5201“太原县”条中,发现了“瓷窑在榆次县北六十里孟家井,按《晋阳志》云:窑五十座”的记述。

而今,50座窑尚能辨别形状的只剩下3座,一座被村民砌进宅院,改造后成为存粮的窑洞,另两座则全部废弃路边,坍塌损毁之状比起4年前初次见到时的样子更加破败。

保护刻不容缓

孟家井村是个古村,除了瓷窑,村里还有两眼古井,井水至今甘甜清洌。山上,北宋年间修建,明嘉庆年间重修,制瓷手艺人为祭祀窑神修建的伯灵庙古韵依然。日前,有企业家看中了该村深厚的古陶瓷文化底蕴,计划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瓷土资源、便利的交通优势,恢复传统陶瓷生产线,开发旅游产业,通过陶瓷生产过程展示,让古村重现生机。

早在2006年,迎泽区政府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挖掘和开发孟家井宋代古瓷窑等优秀文化文物资源,打造一批旅游品牌项目,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少人看护管理,瓷窑遗址愈加破败。怎样保护好这片古人留下的灿烂文化遗存,已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本报记者 裴怡 文/摄

相关资料链接

孟家井村位于太原市东15公里,东临寿阳,北靠阳曲,南面榆次。传说宋朝杨家将孟良曾于此地屯军,凿井取水,故名。宋代为著名瓷器产地,称孟家井窑,亦称榆次窑。孟家井瓷窑创烧于金代晚期,元、明时期达到鼎盛,规模也较大,成为当时晋王府等重要场所的琉璃生产地,至清晚期渐渐废弃。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点,具有典型金代作风。因对北方金、元时期瓷器发展历史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安吉发现清代青花瓷窑址


该青花瓷窑址位于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洪家村,洪家大桥东南约20米的山坡上。窑址地因开荒种植遭到严重破坏,窑炉前段家农建屋挖毁,后段也因种作两刨平,现仅存有被火烧过所形成的两道纵向砖红色窑墙残基和宽约2米的窑炉后壁。其附近尚有与窑床走向一致的瓷片及窑具堆积,坡斜15度,因此推断该窑原为沿山势而筑的长条形龙窑。窑床左侧有约150平方米的遗物堆积,右侧有约300平方米的平地,平地上侧有因采泥而成长约80米、宽约40米的岙地,从岙口开始有一条小水沟流经平地边沿至山脚。对该窑址,因未作清理,只能根据调查情况作一粗浅的简报。

遗物堆积中以碗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杯、盘、窑具,仅发现鼓腹型瓷片和或颈或把残件各一件,所以遗物均为残片。现就采集的瓷片和尚能复原的器物,分别造型、胎釉、钴料;纹饰、工艺等方面予以叙述:

1、造型

碗分二式:

Ⅰ式:侈口,腹壁斜直向下微收,圈足,足跟内外斜削,高7、口径15.5、底径7.5厘米。

Ⅱ式:撇口折沿,腹壁斜直,下壁呈圆弧状内收,圈足,足跟斜削,高6.8、口径14.5底径、6.2厘米。

盘:

敞口浅腹,圈足较矮,足跟斜削,高3、口径13.7、底径7.2厘米。

杯:

撇口折沿,腹壁斜直下收,圈足,足跟斜削,高5.7、口径7.8、底径3.7厘米。

2、胎釉、钴料

该窑址烧制的器物,其胎泥为就地开采的高岭土。从标本断面观察,胎质粗糙,但瓷化程度较好。由于施釉不同及生烧原因,胎的呈色也不尽相同,青灰釉器,胎的呈色具有灰色青味,青绿釉器,胎色灰中泛黄,青黄釉器有为生烧器,其胎的呈色则黄中泛红,露胎处均呈砖红色。

釉色以青灰为主,少量青纯洁和青黄色调,其中青绿色釉近似茶沫色,可能有意仿烧。施釉均匀,为浸釉法,胎釉结合较好。因不注重修胎,胎表不光滑,加之釉欠洁净,造成釉面不平整而显得釉面较粗糙。绝大多数釉面呈现波浪状,也有少量的呈桔皮状,甚至出现大小不一坑坑洼洼疙瘩状。无论那一种釉色,施釉较薄的均呈现出青中泛黄的色调,极少数施稍厚青黄色釉的器物内底,因釉的流聚,釉层略有肥厚感,其釉呈冬青色,并在釉下出现冰裂纹。

该窑烧制的产品,极大多数为青花器,少量单色釉器。从已采集的瓷片看,单色釉器主要是小碗和杯一类的小器,为青黄色釉居多,少数青绿色釉。

青灰色釉器物均为釉下青花,青黄色、青绿色釉器青花较少见。青花用料为土料,青花呈色也因釉色和烧造温度不同而呈现效果不同,施青灰色釉青花呈灰褐色,釉层稍厚的呈色更灰,釉层稍薄或釉面稍白的呈色蓝中泛绿,施青黄色或青绿色釉的青花呈色则为酱褐色,生烧器呈酱黄色,起笔落笔处青花呈黑褐色。

3、纹饰、工艺

所见青花器的绘画图案有兰花、草叶、鱼藻,还有无法辨认植物种类的缠枝莲,用文字作文样的仅发现“福”字一种,饰在盘的内心。少部分碗的内壁与底交接处围以两道弦纹和外壁口沿下饰一道纹弦。绘画技法均为一笔点划,所有装饰纹样均较疏朗,画技熟炼、线条流畅、画风粗犷自然,文字刚劲有力。(见下图)

从采集的标本分析,该窑的装烧方法都是以垫底置于窑床再加垫饼,器物放在垫饼之上,均为仰烧,碗盘以大者置于底层,往上逐层减小,多则六、七件一叠,少则四、五件一叠。器物间无窑具间隔,为使器物装烧时不粘连,所有碗盘都有浸釉后内底刮釉一圈,足跟里外斜削一刀,上层稍小器的足跟迭压在下层稍大器的内底无釉处,这样逐层迭压,最上层置杯或碟,其内底便不刮釉。为了保持器物在焰烧过程中与窑具收缩一致,因而紧贴器物的窑具——垫饼的制作要求相应较高,所有垫饼同器物坯件一样用淘洗过的瓷泥制作,并一次性使用,而垫饼之下的垫座则用一般泥土制作,且多次使用。垫底或垫饼的大小,随器物圈足变化而变化。(见下图)

器物的制作工艺为旋坯成型,然后加于轮修,大部分碗盘的外壁口处一道凸沿,器壁上薄下厚器底特厚。挖足较规整,圈足外高内低,外底内心都有乳钉和同心圆,足跟切削外侧较少,内侧较多。

从复原后的器物看,该窑产品造型规整,器身与圈足大小比例基本相称,从仅有的一件鼓腹型瓷片看,其曲线也较适中,但大的碗盘(该窑产品相比较而言)较笨重,由于不注重修胎,致使釉面不够光洁而显得所有器物外表都较粗糙。

由于该窑址的窑床和遗物堆积层都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得无法进一步清理,只能以采集的瓷片标本,根据其造型手法及制作工艺略作分析。(见下图)

从该窑的主要产品碗盘看,其造型虽然比较规整,但有拙重感,釉面也较粗糙,其装饰手法简单疏朗,绘画内容也是人们平常所见的当地花草之类植物为多,特别是缠枝中的花叶纹样与当地清代木制家具中常见的油漆图案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可能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些纹样都具有浓重的地方乡土色彩和风格。其烧制方法,尤其是圈足的挖足及足跟的切削都与清初景德镇窑的工艺手法极近似。该窑产品在本县境内的清代墓葬中也常有出土。

通过对该窑址的调查,对照本地常见出土的该窑产品及上述情况分析,初步推断该窑的烧造时代为清中期或略早些,属民间土用的碗盘为主。青花瓷窑址,在浙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对青花瓷的烧造范围,特别是对浙北地区瓷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磁村古瓷窑址


位于淄川区磁村镇,共包括3处窑址:南北窑洼区,苹果园区和华严寺区。

 (1)南北窑洼区,在村东约0.5公里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按器型和釉色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黑釉为主,次为青釉、酱釉、茶叶末釉,釉色较纯正,器物主要有碗、盆、瓶等。中期以白釉为主,有少量青釉,并施护胎釉,白度不高。胎以红胎为主,灰胎次之,很少白胎。以白釉加绿点彩的装饰居多,大都施在碗的内壁近沿处。出土器物以碗最多,次为钵、罐、瓶等;晚期以白釉为主,黑釉少见。出现了划花、剔花等装饰手法,出土的器物有碗、罐、碟、瓶等。从器物造型、釉色、及制造工艺看,南北窑洼区当为唐代晚期至北宋时期的窑址。

 (2)苹果园区,位于磁村南部,窑址现存面积2万平方米。地表散布有许多瓷片,以黑釉居多,青釉、酱釉次之,釉色不纯正。胎骨厚重,色为缸红、白、灰色等。器类主要有碗、盘、罐等。其年代约为唐代。

 (3)华严寺区,在磁村南部,面积1.6万平方米。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对该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烧煤窑2座,料池1个,作坊遗址1处,并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釉色以白釉最多,次为黑色、酱色、黄色。白釉的白度很高,釉面光洁。胎亦白色、质薄而匀。制作规整,装饰精巧多样,有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绞胎等。器物有碗、罐、盆、杯、盘,以碗居多。该窑址年代为金代。

 1984年,磁村古瓷窑址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七大瓷窑是哪些?


宋代七大瓷窑是哪些?

柴窑酒具

柴窑

窑址在今河南郑州,柴窑系后周柴世宗所烧,故以此姓为窑名,据说柴窑瓷器颜色以天青为主,瓷质滋润细媚。相传柴窑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薄如纸一语,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语,指柴窑以天青为主。但传世极少,都未见到。

汝窑盏托

汝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过去叫汝州,现在叫临汝县,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汝窑的颜色有天青、淡青、豆青、虾青,也有茶叶未色,釉中合以玛瑙未,釉汁凝于器的上部,状似腊泪痕的堆脂,色淡红色,颇似羊肚油。釉中有砂眼及蟹爪纹。胎骨坚硬,色如沉香色,这是瓷土含有铜之故。烧时是支钉烧,支钉为扃圆形,钉眼内大外小,支钉眼的形状似芝麻花。

宋官窑灰青琮式瓶

官窑

官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过去叫汴京。因是宋徽宗设窑烧造,故称官窑。宋朝南迁,以后又于修内司令杭州风皇山上建窑,完会袭官窑遗制法,所以也叫修内司窑。釉色多为月白、粉青、油青、灰等色。器上多开片,大开片较佳,梅花纹和碎开片次之。开片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

哥窑香炉

哥窑

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宋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兄叫章生一,弟叫章生二,烧瓷,兄烧瓷为哥窑,弟烧瓷为弟窑,也叫龙泉窑,又叫章窑。哥窑,现在的哥窑瓷即仿哥窑,哥窑釉色多为淡青、鲜黄、灰白、米色、黑色等,铁口紫足颇似官窑,瓷质足与当时官窑相抗衡。以纹片着名,纹片有大小开片,大开片纹挡手在釉外,小开片纹在釉内。哥窑釉子紧,造型盘碗多。

弟窑粉青釉梅花盏

弟窑

弟窑釉色有粉青,翠青两色,弟窑胎厚、釉足。光润如玉。无纹片。图案鼓花多,多牡丹花、莲花等。大器皿纹多。

宋代定窑孩儿枕

定窑

窑址初设在河北省定县,有的说河北曲阳县,以后迁往景德镇。定窑的釉色有粉、黄、黑、黑紫等色,粉叫粉定,质量佳,黄为土定次之。定窑器口镶铜边无釉。瓷器花纹种类有划花,刻花、堆花、印花等。图案有仿古铜花纹、牡丹、萱草、飞凤、双鱼、孩儿图样,还有莲、梅、石榴、菊花等等。定窑釉肥润有润痕,造型盘碗多。

宋代均窑天蓝釉高足碗

均窑

窑址在河南省过去的均州,现在的禹省。均窑釉色有胭脂色、玫瑰紫、茄皮紫、猪干色、海棠红、鹦哥绿等。烧造时也是悬烧(支钉烧)。釉子厚润,也有泪痕。另外,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烧瓷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较好。

永春玉斗将发掘宋代瓷窑


最近,南京大学几位从事古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永春玉斗镇考察调研时,在该镇八坑岭一带山坡挖掘到大量的宋代青白瓷的生活器具等残片。专家们认为,玉斗镇在宋代时期的陶瓷发展生产已初具规模,是值得保护的一处闽南古瓷窑址。

日前,记者在该县宣传部以及旅游局的支持下,驱车来到玉斗镇。在听取该镇林玉品镇长的介绍后,记者与有关人员在该镇刘日新宣委的带领下踏访了八坑岭。在山坡处,蜿蜒的山坡上古窑口的堆积层依稀可见,足以证明旧时的生产规模。这里有大量各式各样的陶瓷残片,从采集的标本看,碗有七式,釉色有灰青、灰黄、影青,器形有敞口深鼓腹、撇口浅腹,纹饰刻画有篦梳纹、高圈足、矮圈足,还有少量的冰裂纹和高足杯。经有关方面的专家初步判定,这些瓷片系宋代著名的青白瓷以及珠光青瓷等残片。这些瓷片都能充分说明宋代永春陶瓷业的烧制技术和生产规模以及独具一格的制作工艺。

走访中,玉斗村的康氏村民介绍说,其先祖于明代初期入住玉斗镇,查阅族谱,均未能发现当地这些瓷窑的点滴记录。由此可见,八角坑的古窑址在康氏先祖入住之前,就可能已被废弃。

就此,记者拨通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顾问、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专家的电话。叶老先生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说,永春玉斗能有如此规模的宋代古窑址,说明其在闽南宋代的陶瓷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希望当地政府能加强保护,必要时邀请专家进行适当的挖掘,以期有新的发现。叶老先生同时表示,若有必要,他愿意到实地作番了解。

据了解,我国在北宋早中期的瓷业已相当发达,全国形成了五大瓷窑八大瓷系。有专家甚至认为,宋代的历史是写在陶瓷之上的。我国的“海上丝瓷之路”也是从宋代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据史料载:北宋哲宗元礻右二年(1087年),泉州置市舶司,管理和奖励海外贸易,极大刺激了泉州瓷业的发展,特别是南安、永春、德化窑口出产的青白釉、青白器等物,大量销往东南亚等地。所以叶老先生认为,玉斗镇发现成片的宋代遗址是相当有价值的,可以见证泉州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德化、永春、南安、安溪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宋代瓷窑,这些窑口的产品都是外销瓷的主要生产地。

玉斗村,宋至清时属宣和乡福德里五、六、九都。解放前属玉坑乡。如今当地的佛手名茶和瓷土矿产也十分盛名,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玉斗村八坑窑头山宋代瓷窑遗址,其废弃零积层深厚,范围达数千平方米。其中珠光青瓷早时曾远销东南亚及日本诸国,是永春古外销陶瓷的产地之一。

昨日,记者从该县玉斗镇镇政府获悉:该镇近期将组织有关人士对这处早已废弃的宋代古瓷窑进行清理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整个永春县在宋元时期的陶瓷生产规模,或从中寻找一些有价值的实物证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梅县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梅县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简一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