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黄釉瓷器 > 导航 >

从民间到宫廷:细数黄釉瓷的发展历程

从民间到宫廷:细数黄釉瓷的发展历程

古代黄釉瓷器 古代黄釉瓷器鉴别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2020-09-19

古代黄釉瓷器。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北齐,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黄釉瓷产生于何时不可确考,唐代之前已有黄釉瓷的烧造。及至唐代,寿州窑黄釉瓷独步一时,四川的邛崃窑、河南的巩县窑、陕西的黄堡窑也多有烧制。明代以前的黄釉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明代弘治年间,黄釉瓷的发展臻于极盛。清代的黄釉瓷在延续明代传统的基础上,为黄釉瓷增添了几许创新色彩,黄釉瓷的发展遂迎来了新的高峰。

唐代以前的黄釉瓷唐代以前,黄釉瓷已经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件北齐时期的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可见,黄釉瓷的出现年代是相对较早的。

此壶施黄褐色釉,釉色不均,底无釉。两肩左右各有一系。壶腹两面刻有相同的由5人组成的乐舞场面。5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衫,足穿靴,应属西域民族。中央一人为舞者,在莲花座上起舞,右臂横举,左臂反手叉腰,转头回顾,右腿屈提,左脚踏地,舞姿有力。左边二乐人吹笛、击掌,右边二乐人弹五弦琵琶、击钹。一般认为,该扁壶上的乐舞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腾舞,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

唐代:初创期的质朴我国的瓷器发展,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原始瓷的青黄釉色也预示着瓷器发展的方向。及至汉代,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已能够成功烧造。青釉瓷,成为我国最早的颜色釉瓷器。北齐之时,出现了最早的白釉瓷。唐代之时,无论是青釉瓷,还是白釉瓷,都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新高峰。南有“类冰”、“类玉”的越窑,北有“类银”、“类雪”的邢窑。当此时,在“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其他瓷窑若想独立发展,必得于“南青北白”之外开出新的路向。而寿州窑的选择,则是在青瓷与白瓷之外,烧造独树一帜的黄釉瓷。当此时,四川的邛崃窑、河南的巩县窑、陕西的黄堡窑也多有烧制。

寿州窑黄釉注子,唐代,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寿州窑黄釉注子,1959年出土于安徽泗县。注子是唐代较为流行的酒具。除造型工整,制作精美外,其最具特色是纯正腊黄的釉色,且釉面光滑匀净。这是缘于在施釉前先上了一层化妆土,又称“瓷衣”,它掩盖了胎骨的粗糙,起到了美化瓷器釉面的作用,因此寿州窑的黄釉产品在唐代的瓷器中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邛崃窑黄釉茶铫,唐代,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茶铫为煮茶器。这件邛崃窑黄釉茶铫,口沿有唇,深弧腹,平底。器腹中间有一竹节形横把,与之成90度的一侧有匜形流。砖红色胎,带有强烈的四川邛崃窑瓷器的地方特色。器腹只施半釉,器内也不施釉,系实用器。

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唐代,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风炉呈筒状,上侈下小,炉门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炉上半部有镂雕三珠形,下腹部开炉门,炉门为壸门式。茶釜折沿,浅弧腹,口部有两环形耳。风炉外施黄釉,里面不施釉。茶釜内部施黄釉,外部涩胎不施釉。

宋辽金元时期:延续唐代的辉煌宋辽金元时期的黄釉瓷,延续着唐代的辉煌。辽代的黄釉瓷器更是带有浓重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黄釉凤首瓶,辽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凤首瓶,花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音jìng),圈足。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颈部装饰弦纹多道。通体施黄釉,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此瓶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虽为釉料不纯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北京故宫博物院郭玉昆)

黄釉执壶,辽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执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小琦)

明代:“娇黄”初现明代以前的黄釉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自明代起,真正意义上的黄釉瓷开始烧造。同样自明代起,黄色被视为皇家的象征,仅限于御用。明代弘治年间所产黄釉瓷,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娇嫩,是黄釉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黄釉金彩牺耳罐,明弘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金彩牺耳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北京故宫博物院吕成龙)

黄釉描金双耳罐,明弘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描金双耳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北京故宫博物院吕成龙)

清代:蕴蓄新变明晚期时,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清宫的黄釉瓷器多在重大仪式中使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在仿制明代黄釉瓷的同时,蕴蓄着诸多新变,综合运用暗刻、划、印、雕等装饰工艺,并将釉上彩绘也运用到黄釉瓷的烧制中来,从而形成黄釉瓷发展的又一高峰。

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雍正款黄釉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内施白釉,外施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光亮莹润。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北京故宫博物院纪炜)

黄地蓝寿字纹碗,清同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地蓝寿字纹碗,敞口,弧壁,深腹,圈足。里施白釉,外施黄釉为地,上饰蓝彩篆书寿字纹。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四字楷书款。碗造型敦厚稳重,黄釉呈娇嫩的明黄色,釉面莹润。“寿”字纹装饰,每周排列20字,上下由疏至密。该碗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黄卫文)

黄地红蝠金团寿字纹盖碗,清同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地红蝠金团寿字纹盖碗,敞口,深弧壁,圈足,盖拱形带环行抓钮。里施白釉,外施黄釉为地,上饰金彩“寿”团字纹,盖面和腹壁各书两周、3周,每周8字。字间以红彩蝙蝠纹和蓝彩“卍”字纹相隔。抓钮及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盖碗造型规整,黄釉呈娇嫩的明黄色,釉面莹润亮泽。团“寿”字纹装饰排列疏密有致,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黄卫文)(网络整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景泰蓝瓷器,从宫廷走向民间


在2008年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一对高28厘米的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以9072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珐琅器,即景泰蓝的世界最高纪录。多穆壶是藏族人民盛酥油茶的器皿,此件“掐丝珐琅多穆壶”是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精心制作的宫廷陈设品,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藏、蒙、满、汉各族的团结一致。铜质精纯,釉质细润,为清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精品。

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

铜胎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景泰蓝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后来有学者进行了考证,发现至少在元代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了珐琅工艺,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景泰蓝工艺品。初期在南方流传,后传到北京,到明宣德、景泰年间达到艺术高峰。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记载:“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市内重价购之。”数百年来,景泰蓝一直是海内外追逐的珍品。

景泰蓝用铜丝作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花纹图案,再将各色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

中国制造的掐丝珐琅,目前有年款可考的始于宣德年间,现在收藏于故宫的掐丝珐琅器中有不少款识为“景泰年制”和“大明景泰年制”。据专家研究,其中多数是景泰朝利用早期遗存的珐琅旧器重新改制而成,也有后世慕名仿造改款的。虽然明代中后期景泰蓝均有制作,但都没有超过宣德、景泰时期的水平。明代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铜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青铜器较多,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颜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掐丝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多有砂眼。

张同禄《羊眉吐气》

进入清代,宫廷成立了造办处,有专门设计制作景泰蓝的作坊,其工艺水平更上一层楼。胎薄,掐丝较细,彩釉比明代鲜艳,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纹饰虽不及明代生动,但镀金部分金水较薄,金色很漂亮。特别是乾隆时期,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皆达到新的高度,景泰蓝也成为宫廷艺术品的代表性品种,与玉雕、牙雕等并称“燕京八绝”之一,为“京作”代表。

由于景泰蓝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所以这种珍贵的珐琅制品很长时期主要在宫廷中制作,专供皇室享用。此外也有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品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民间则很少流传。

清宫所用珐琅器分为陈设和日用两大类。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上,到处陈列着珐琅器皿,例如成对的鼎式大炉、太平有象、双鹤等。偏殿案头摆饰的文具、钟表、炉瓶盒、花瓶、帽架,佛堂陈设的七珍八宝等。日用器主要是餐具。从皇帝家宴饮食用器的材质,可以看出珐琅器属于皇帝专用。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除夕清宫家宴为例,皇帝御宴桌上二三路的冷荤食品均用掐丝珐琅碗盛装,四路用珐琅盅盛干果及蜜饯果品,五六路冷膳和七八路的热菜,俱用掐丝珐琅碗;另外放在皇帝面前的小菜点心,也用掐丝珐琅碟盛装。然而陪宴桌上所用的餐具,则只能采用各色瓷器及银具了。又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十五《膳底档》记载当天的早膳和午宴中用器的规定,早膳中采用五福珐琅碗、五谷丰登珐琅碗、珐琅葵花盒及金碗金盘等,而午宴皇帝御桌上的膳具是用掐丝珐琅碗、盘、碟,陪宴则是用各种瓷器。由此显见珐琅器皿在正式宴桌上,其象征性的地位远比瓷器及金银器尊贵。

近代以来,由于国门大开,景泰蓝开始大量出口。除官营作坊外,民间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字号,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等。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一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获一等奖,从此景泰蓝在国际上声名大振。

民国时期景泰蓝彻底从宫廷走向民间,但一直处于徘徊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等数家老字号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

张同禄《万代吉祥葫芦》

20世纪30年代景泰蓝一度发展较为繁荣,北平的专业作坊就达10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但伴随着近代商业的兴衰,民间景泰蓝的制作开始粗糙化。到1949年解放前夕,铜价上涨使得景泰蓝制作成本不断提高,出口的海运费用昂贵,依赖出口的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步入低迷,从业人员只剩下6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主导下逐渐恢复景泰蓝技艺,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数十年间,景泰蓝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北京礼品之一。2006年5月,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黄釉瓷器


在瓷器釉色里之前讲到的是绿釉瓷器,今天我们讲瓷器的黄釉。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明清两代黄釉瓷器只有皇家才能使用,因为“黄”与“皇”同音。黄釉瓷器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瓷器。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明代以弘治朝烧得最好,色泽均匀娇艳,称为“娇黄”或“浇黄”。后清康熙朝又有“米黄釉”、“蛋黄釉”等,均淡雅娇丽。

黄釉龙凤纹饰盘

黄由瓷器工艺

黄釉瓷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

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鳝鱼黄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

鸡油黄瓷器又叫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瓷器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无痕,色泽滋润娇嫩,且光泽度较好,恰似鸡油,是真正的黄色。

清代黄釉瓷器和明代黄釉瓷器区别


瓷器中的黄釉是明代洪武时期创烧的,因为“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在明代两代只限于皇家御用瓷器颜色。那么清代黄釉瓷器和明代黄釉瓷器是什么呢?如何鉴别

明代和清代黄釉瓷器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是物理原料和化学原料。明代黄釉瓷器都是采用中国传统手工艺烧造,瓷器釉色的燃料都是物理氧化而成的,而清代黄釉瓷器原料都是国外引起的化学染料。

明代黄釉瓷器特点

明代黄釉瓷器属于低温黄釉瓷器,是经过二次烧造而成,以后各朝多有烧造。明代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明代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

清代黄釉瓷器特点

清代黄釉瓷器严格来说属于淡黄釉瓷器,淡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化学分析表明,珐琅彩和粉彩中黄彩以及颜色釉中的淡黄釉均以氧化锑作着色剂,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锑黄中含有锡,二氧化锡是作为锑黄的稳定剂而特意引进去的。而在康熙以前,不论是五彩中的黄彩或低温色釉中的浇黄,都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铁黄。跟明代使用的烧造工艺相同。

清雍正淡黄釉瓶

淡黄釉瓶,,高14.6cm,口径3.3cm,足径1.7cm。瓶撇口,细颈,溜肩,肩下渐敛,圈足。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由康熙时的柳叶瓶演变而来,其娇美之形体,恬静之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弘治时的黄釉瓷器


明弘治·黄釉盘

弘治时期最著名的品种是黄釉,换句话说,弘治的黄釉瓷器是明代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其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人称"鸡油黄"。器型主要有盘、碗、尊等。

这一时期的黄釉瓷与成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深,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较之成化时期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与正德、嘉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要

浅淡,可以说弘治时期的黄釉深浅适中,恰到好处,因此在陶瓷历史上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

此收藏品是"大明弘治年制"款,盘直口弧壁,底微凹,圈足内收,通体施黄釉,足内白釉闪青,里心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黄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大约八百摄氏度的低温中烧制而成。"黄"与"皇"同音,因此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专为皇帝日用或祭祀使用。黄釉创烧

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弘治朝最为有名,其色泽均匀娇艳,因采用浇釉法施釉,故又称为"浇黄"或"娇黄"。

本盘釉面匀净,釉色娇嫩淡雅,为弘治黄釉瓷之代表作。

明清黄釉瓷器品种浅谈


众所周知,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黄釉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专用釉色。尤其是清代,全黄釉瓷器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是等级最高的皇家御用瓷器。明清御窑黄釉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因存世数量稀少,收藏尤为不易。

明清两代时处封建社会末期,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一个显著表征便是森严的等级。除皇帝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外,外朝官宦细分九品十八阶,内宫后妃名目繁多,尽皆泾渭分明。不仅如此,中国古代避帝王名讳之习由来已久,无论皇亲贵戚还是庶民百姓均须严从,少有例外。同样道理,由于谐音之故,“黄”逐渐演变成一种神圣的颜色,专为皇室所垄断,其范围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有臣民弗得僭越,否则便会有性命之虞。翻检有关瓷器烧造的明清史料,此类记录可谓屡见不鲜。

譬如,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载,明正统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上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虽然有观点认为明廷严禁的只是上述诸般品种的官样瓷器,民样器仍可烧制不究,但纵观传世及出土的众多明代民窑瓷器,各类花色俱备,独黄釉者几乎不存,由此可以想见黄釉瓷器于其中之特殊所在。

如果说明代时的限制尚不是十分严苛的话,那么入清后,黄釉瓷器的皇家属性愈发显著。清乾隆七年六月二十三日,乾隆帝谕令督陶官唐英“嗣后脚货不必来京,即在本处变价”。本着对皇家和自身职责高度负责的态度,唐英上奏了一道长折,详申个中利害关系:“……惟是国家分别等威,服物采章俱有定制。故厂造供御之瓷则有黄器及锥拱彩绘五爪龙等件,此等器皿非奉赏赐,凡在臣下不敢珍藏擅用,以滋违制之戾……至于黄器及五爪龙等件,尤为无可假借之器,似未便以次色变价,致本处窑户伪造僭越,以紊定制。奴才愚昧之见,请将此选落之黄器、五爪龙等件照旧酌估价值,以备查核。仍附运进京,或备内廷添补副余,或供赏赐之用,似可以尊体制而防亵越……则此选落之无关定制者既易销售,而黄器、五爪龙之选落者亦得所用,不致流布民间,以滋亵越矣”。唐英坚持认为黄釉和装饰有五爪龙纹样的瓷器均是国家与帝王的象征,应保持其尊贵地位,杜绝流入民间。对此,乾隆帝朱批准许了唐英的部分建议:“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在风华正茂雄心赫赫的当朝天子眼中,作为帝王化身的五爪龙尚不如黄釉瓷器更能展现皇权的至尊神圣,后者的地位重要性可见一斑。

即使在宫廷中,黄釉瓷器的配备也如前所述有着严格规定和分别。《国朝宫史》关于铺宫经费记载得很清楚,通体全黄釉器除皇帝外,只有皇太后和皇后方可享用,贵如皇贵妃者也只能使用内白釉外黄釉器,余自贵妃以下各级嫔妃仅配用相应的各类色地色龙器,与纯黄釉无涉。《国朝宫史》没有进一步说明全黄和半黄素器与在其上锥拱亦即凸雕暗刻龙纹者于使用场合方面有何具体不同,以今时的眼光及推测昔日之状况来看,后者的品级理应更高一些。

品种大观

唐英写于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纪事碑记》对景德镇御窑厂制瓷品种作了集大成的总结,其中各类黄釉彩瓷器有数种之多。如果从烧造原理上对其中的御用黄釉瓷器进行区分,则可分为铁黄釉和锑黄釉两种。

一、铁黄釉

以铁为着色剂,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明洪武朝即有烧制,此后明清两代历朝延烧,几乎从未间断,是为黄釉瓷器中的大宗和主流品种。

洪武黄釉瓷未见完整器传世,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和北京地区均曾出土过这一时期的黄釉盘残片。内里施白釉,外壁施黄釉,色泽较深,见有细微开片,近足处一圈积釉呈深黄色,外底无釉,火石红较重。内壁印云龙纹,内底刻三朵云纹排成“品”字状,装饰风格同洪武青花、矾红彩云龙纹盘一致。

永宣时期的黄釉器以盘类居多,内外均施黄釉,外底施白釉。此时制作工艺较之前朝有所改进,不再直接施釉于涩胎上,而是先挂一层甜白釉,烧成后再覆盖黄釉,釉面往往显得浅薄,色泽淡雅,橘皮纹现象较为明显。除盘类外,景德镇珠山还见有宣德黄釉梨形小壶出土。

成化黄釉盘碗较之永宣又有了显著进步,造型规整,釉面匀净肥润,色泽有深浅之分,为其后弘治黄釉的登峰造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弘治黄釉瓷被后人誉为明清之冠,除了釉色超凡绝伦的原因外,还在于此时突破了品种上的局限,开始出现诸如牺耳尊、绳耳尊、飘带耳尊等体量较大的琢器。由于名气太大,尽管此前各朝已然采用浇釉法施釉,但每每提及“浇黄”之名,人们首先想到的总会是弘治黄釉。和成化器相比,弘治黄釉的釉色更显娇嫩,宛似鸡油,故又称作“娇黄”、“鸡油黄”。弘治黄釉瓷以素取胜,不事雕琢,唯多用金彩,施之于清澈如水、莹润若酥的釉面上,尤显富丽堂皇。

正所谓盛极而衰,正德黄釉虽承继了前朝遗韵,却怎么也烧不出弘治时期的味道和感觉,其黄色较之弘治器略深,有干老之嫌。嘉靖黄釉釉色更深,娇嫩之感已逊许多,鲜有质量上乘的佳作。隆万两朝黄釉器釉色浓郁,釉层较厚,釉面不平,工艺水平明显难逮成弘时期。明末二十多年间,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御器厂辍烧停工,黄釉瓷器再无只片存世。

清朝定鼎北京后,迅速恢复御窑厂,重启窑火,顺治时已有黄釉器生产,釉色偏深,与晚明时期相仿。康雍乾三代,黄釉瓷器海量烧制,釉面光亮,淡雅匀净,工艺水平十分精湛,堪与弘治黄釉相媲美。嘉庆以降,黄釉器质量渐趋低劣,但较同时期其他色釉品种仍高出一筹。

瓷香炉从宫廷珍玩到收藏雅品


古代的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香炉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随着宋代瓷器的发展,瓷香炉开始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之后瓷香炉逐渐成了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由于瓷香炉超凡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收藏界一直备受青睐,尤其是宋、元、明、清等朝的瓷香炉,更是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市场价格稳步攀升。

宋代之前,香炉这种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的,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才逐渐丰富起来,有银制、铁制等。特别是到了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辈出,各种瓷香炉纷纷问世。

随着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瓷香炉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这些曾经是文人的把玩之物的瓷香炉,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在不断攀升,受到国内外藏家的喜欢,宋、元、明、清朝的瓷香炉在国内市场不断拍卖出新价。

瓷香炉,“三维一体”的收藏价值

在目前瓷香炉的收藏队伍中,不少收藏鉴赏家拥有珍奇的古瓷香炉,他们大多数因为喜爱瓷器,而转为收藏这种不仅具有瓷器特点,还具有生活实用性的瓷香炉。它的艺术构造和花纹可以说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时尚”。

瓷香炉爱好者林志勤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偶然机遇踏入收藏界,遂一发不可收。林志勤开始也是主要喜好研究古瓷器,重点是各朝代官窑瓷器的收藏与研究。之后他在瓷器收藏中发现了其中的精品—瓷香炉,便对它爱不释手。

林志勤说,受到近年来瓷香炉收藏热情高涨的刺激,收藏投资风生水起。瓷香炉的收藏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它具有造型的工艺艺术。相比于铜香炉,它还具有瓷器工艺的价值,可谓是“三维一体”的价值体现。

瓷香炉起源于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仿制。宋耀州窑香炉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例如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足底有褐色。

元代瓷香炉在继承宋代的风尚之余,数量与品种繁多,其中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在器型上以三足圆炉和鬲式炉较为多见。但元代的耀州窑、龙泉窑、钧窑也制造了体形较大的瓷炉,这些瓷炉在装饰、造型和技法上都出现了很多变化。

明代,瓷香炉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如象耳炉、戟耳炉、筒炉等。当时的瓷炉以景德镇窑为大宗,除部分的造型及釉色秉承宋元遗风外,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更着重于图案装饰。明嘉靖青花香炉,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瓷、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更是空前繁荣。景德镇一代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香炉的制作推向历史高峰。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瓷香炉在几代的发展与完善后,每个朝代的瓷香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历经时代的演变,瓷香炉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仍在蔓延着它收藏价值的“香火”。

瓷香炉,升值空间不断扩大

瓷香炉收藏者历来关注宋、元、明、清等朝的官窑作品,这也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例如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极其珍贵。因此,官窑和名窑制出的瓷香炉在各大拍卖市场备受青睐。

1998年苏富比秋拍的南宋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三足小炉以17万港元成交。2002年4月,在“翰雅蓝天 2002春季拍卖会”上,底价 260万元的拍卖品“宋官窑双耳炉”,最终以300万元成交。2003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2003年7月27日,在北京报国寺东方国际拍卖行举行的第二次民拍会瓷杂专场上,一件清茄皮紫釉兽耳香炉,色泽呈深紫色,釉色光亮,质地圆润,刻于内壁的花纹浅而精美,受到藏家追捧,起拍价达到了40万元。2004年11月22日在北京翰海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1.2厘米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成交价为41.80万元。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官窑、名窑的瓷香炉占据着大片江山,但有些瓷香炉国内不香国外香,在国外拍卖市场上更受藏友们宠爱。例如钧窑瓷器在国内相对显得有些冷落,其市场价格也远远不如明清彩瓷,但在国外钧窑瓷器一直是收藏拍卖的主力军,其价格并不低于明清彩瓷。如在2004年国外市场上,一件北宋钧窑天青釉成交价格为25200英镑。2005年3月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宋龙泉青瓷三足炉以84.3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伦敦索斯比拍卖的一只宋代哥窑香炉,估价不到200万元,成交价却达到了303.42万元。

而相对之下,民窑的瓷香炉价格低些。一般的民窑香炉瓷件,以往市场上三五十元至百余元就能买到,而现在的价格则普遍上升了50%-150%。2004年8月举行的福州春季拍卖会上,一件产于德化的高11厘米、口径14.5厘米的明代白釉三足炉以2万元成交,一件高9厘米的明末直筒三足香炉以1万元成交。虽然民窑的瓷香炉价格低,但升值前景不错。

对于资金量相对较少、初入瓷香炉的收藏者来说,不妨以民窑瓷香炉作为自己的一个介入点。因为官窑的作品很多已经被收藏或在博物馆,年份久的官窑作品现在是少之又少,价格也高得吓人。但古代民窑瓷炉作品正受到青睐,其后市走势将看好。

四大因素决定收藏价值

林志勤认为瓷香炉收藏较适合中长期投资,收藏瓷香炉要注重一定的技巧。瓷器收藏重在“古、稀、美、俏”,瓷香炉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从文化艺术魅力来看,宋代瓷香炉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精神,它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到了元、明、清,瓷香炉逐渐由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向用于祈神供祖为主,观赏的功能也逐渐降为从属地位,从而也使瓷香炉开始大量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第二,从瓷香炉“出身”来看,官窑比民窑的作品更具有工艺价值。据载,“官窑”从北宋开始。官窑是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的瓷器窑,专供皇宫使用,只求产品质量,不计成本,可以说官窑所烧造的瓷器代表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清朝以后官窑不复存在,官窑的作品更显珍贵。民窑瓷器与官窑瓷器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风格特征与审美情趣上不同,因为使用的对象是两个不同的阶层。皇室所用的瓷器在造型、胎釉与纹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民窑瓷器使用者的身份不同,上至贵族下至贫民,质量粗细不同,有的质量与官窑相差不大。

第三,从工艺造型来看,一些精制的瓷香炉由于其精细的工艺而提升了其价值。如两件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香炉,釉面淡绿,雕刻以精致的莲花纹饰,造型别致典雅。像另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山水香炉,腹部彩分水法染出青花五色,描绘山水图纹。青花色泽艳丽,色阶分明,釉面润泽。

因此,那些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瓷香炉价值不菲。同时,因着瓷香炉的体积大小不同,其价值差距也很大。瓷香炉大的口径有二三尺,小的有如一只小酒杯。一般来说,大体积的瓷香炉价值相对高些。当然,也有一些小体积的瓷香炉会例外。

最后,林志勤建议收藏瓷香炉的爱好者,搜寻瓷香炉要先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宋元明清不同时代古瓷炉的特点,依据特点初步分辨其真伪,当然最后还得靠科学鉴定仪器鉴定以防上当。虽然不少官窑已被名人或博物馆收藏,但也有小部分较好的官窑瓷炉散失于民间,这个具体数字不易考证。而目前民窑瓷香炉作品正处于涨势,而且此类作品历朝历代都有生产,数量较多,眼下的价格也不贵。因此,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瓷香炉,都期待着收藏爱好者们用心去“淘”。

从景泰蓝到珐琅彩,不只是从俗到雅的蜕变


古往今来,我国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器大国,黄釉粉彩瓷器、青花釉里红瓷、青花瓷、官窑白瓷粉彩开窗天球瓶等闻名于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瓷器的里程碑。

珐琅彩瓷器是我国彩绘瓷器中最闻名的种类,是我国制瓷技术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高峰期间的产物。因为其烧造数量少并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反常宝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烘烧,则大多是在北京宫殿造办处的搪瓷作坊内完结,受皇室亲身监控及严谨审查,而通常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结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罕的地方。

近10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2010年秋拍,在英国Bainbridges拍卖公司,一件清乾隆搪瓷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以4300万英镑,加上佣钱折合港元约6.9亿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买卖的新国际纪录,超越估价40倍,一时受到很多业界人士的关注。竞拍者被业界权威人士证实为来自中国大陆的藏家,这再次显现国际拍卖界中的一股势不可挡的中国巨浪力气日益增强。这不由让大家对国内行将到来的秋拍高潮有了更多的报价幻想空间。

珐琅彩瓷在所有瓷器品种中,不仅制作工艺繁复,数量稀少,烧制精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历来都是很多瓷器收藏家梦寐以求想要收藏的珍品,因此天价珐琅彩瓷的出现,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这件黄地锦上添花珐琅开光墨彩贯耳四方尊,高22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8.7厘米,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子三行框楷书款。造型呈撇口,口沿下轮廓缓收,腹部微丰,方足。以黄色作为地色,素雅大方,以粉色、蓝色、绿色、紫色、藕荷色等色彩描绘出盛开的西番莲。西番莲有“果汁之王”的美誉,造型雍容华贵,色、香、韵具备,是繁荣昌盛和美好幸福的象征。百花盛开,枝叶繁茂,布满全器,极为瑰丽。图案精致,尤显富贵华丽,都是工笔重彩,一丝不苟,将百花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该件瓷器还采用白地开光传统装饰技法,以静衬动,对比强烈,与主图交相辉映,抵达高度谐和。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藏品胎体加工细密,质地细腻轻盈,精致美观,轻重适度,开片对。釉面滋润匀净,平滑莹白,光洁无瑕。黄地釉粉彩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粉质感强,鲜嫩璀璨,清雅秀美。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这件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是清代宫廷旧藏,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它也向我们展示了康雍乾三代的盛世景象。著名古瓷专家叶佩兰女士对珐琅彩瓷器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珐琅彩瓷,曾作为皇家的御用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难度极大,制作成本昂贵,因此到乾隆朝就停止烧造了,所以流传至今的珐琅彩瓷器总数不超过千余件,可谓弥足珍贵。

珐琅彩瓷十大拍卖纪录

排名名称成交价拍卖机构拍卖日期

1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1.57亿元香港佳士得2006年11月28日

2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1.23亿元香港苏富比2010年10月7日

3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22亿元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23日

4清乾隆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8400万元苏富比2007年8月20日

5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3448万元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7日

6清乾隆御制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盌3093万元香港苏富比2003年10月26日

7清乾隆珐琅彩黄地开光胭脂红山水纹碗2860万元苏富比2007年12月7日

8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2795万元香港苏富比2010年10月7日

9清乾隆珐琅彩岁岁平安双耳瓶2320万元苏富比2008年12月28日

10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1909万元香港佳士得1999年4月26日

唐代陶瓷奇葩寿州窑黄釉瓷


唐寿州窑黄釉瓷枕

在我国古代很多瓷窑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像灿烂的星光闪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引起了陶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唐代寿州窑黄釉瓷也不例外,它以独特的烧造工艺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新,创烧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黄釉瓷,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关寿州窑的产品,真正追溯其发展历史,应该说其创烧于南北朝的初期,兴盛于隋唐中期,衰落于晚期。寿州窑早期是用还原气氛烧制青瓷,釉色为青白色,胎白质细,有微量的小砂点。到了唐代,开始改用氧化焰烧制出独特的黄釉瓷,其特征是胎厚重,质细腻纯净坚硬,在釉下施化妆土,釉呈淡黄色,另有蜡黄,鳝鱼黄,桔子黄等釉色,色泽晶莹。器型较规整,美观大方,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当时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唐人陸羽在《茶经》里曾写下“寿州瓷黄茶色紫”之句,另在《増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也有“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的记载。至于寿州窑的具体方位究竟是在何处?权伯华在《古瓷考略》中曾指出,“唐寿州窑在今安徽寿州。”这里的寿州即现今安徽寿县及淮南市上窑镇等地。多年来,在安徽淮南市的马家岗、上窑镇、金家沟以及寿县、長丰、凤台等地陆续发现属于寿州窑的窑址,一些唐代墓葬里也出土了大量寿州窑黄釉瓷,使人们对唐代寿州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寿州窑黄釉瓷是我国唐代陶瓷百花园中异军突起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瓷工业发展史上,隋代曾一度风行烧造青釉瓷,到了唐代许多瓷窑争相烧造白瓷,寿州窑既没有盲目崇尚去烧白瓷,也没有沿着青瓷烧造的老路走下去,而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另辟蹊径,烧造出别具一格的黄釉瓷。寿州窑黄釉瓷对当时安徽白土窑、河北曲阳窑、山西浑源窑、河南密县窑、陕西铜川窑以及湖南长沙窑等均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瓷噐产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