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崇祯青花粥罐 上演绎“苦肉计”

明崇祯青花粥罐 上演绎“苦肉计”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崇祯瓷器鉴别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09-29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的名作,个中情节,经常被其他艺术类别沿用,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庶民品位引导工艺潮流,当时流行的木刻版画和青花瓷画互为影响。如图所示这件明崇祯青花“周瑜打黄盖图”粥罐,就是一个例证。

话说诸葛亮与周瑜定下火攻曹操水军大营的作战方案后,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心如明镜的周瑜将计就计,为了利用二蔡给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周瑜与黄盖密谋了一出传唱千年的“苦肉计”。

周瑜召集诸将于大帐之中,黄盖当众“故意”打断将令。被“激怒”的周瑜随即喝令左右,将黄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在一众不明情况的文武大臣求情之下,周瑜这才松了口,将立即斩决改为重打100脊杖。黄盖被打了50脊杖已皮开肉绽,众官员见状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恨声不绝地退入帐中。

这只明崇祯青花粥罐,就生动地演绎了这个场景。只见黄盖上半身盔甲撩起,执杖兵士正欲挥杖抽打。只不过,周瑜和黄盖导演的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唯独一人心里清楚,他就是诸葛亮。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崇祯仿哥窑青花炉


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大力清除阉党,整治朝纲,他的勤政,在明朝永乐以后的历代皇帝中所少见。遗憾的是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闯王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明王朝回天无力,最终覆灭。瓷器烧造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歇业状态,所烧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传世官窑器物十分少见,但出现了一批优质民窑瓷器。

这尊崇祯仿哥窑青花竹节炉,是一件传世品,留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的痕迹。造型古朴端庄,文雅大方。炉身高12.8厘米,直径15厘米,炉内深11厘米,炉里外满釉,三足高不到1厘米,炉底刻意留出1.5厘米宽的露胎圆圈,这样的分隔,使炉底变成了三个圆,两个空心圆中突出一个实心圆,象征着圆圆满满。炉身为直筒形,四层竹节突出,节节向上,香炉心空,正是竹精神的内涵所在,心虚而有节。竹具有君子的特征,竹本身已是一种吉祥物,在纸和绢还未被发明前,人们把信息写在竹简上,古人在远行时多用竹简传平安消息给家人,故有“竹报平安”之说。炉身布满精美的仿哥窑小开片,上面绘有缠枝花、蝴蝶花、彩蝶等青花图案,犹如沙石堆里冒出的生命,自然、清新、协调。上下两层,花和蝴蝶被大小交叉地排列成环状,互不干扰,它们文静地相处着。

崇祯朝处在明、清过渡交替之际,崇祯仿哥窑青花瓷器既保持了明瓷的特征,也蕴含着清初瓷器的韵味,开启了明末清初瓷业新貌。因为战乱等原因,官窑被迫停止烧制,原先在官窑的工匠,迫于生计,投奔民窑,还有一批艺术家、画师也加入这支队伍,他们摆脱了刻板与匠气,从根本上突破官窑器由宫廷定样制作的束缚,聪明才情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他们画人物,写山水,绘花鸟,把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企盼和平宁静生活的真情实感,充分倾注到瓷器创作上,创作出一批精美的民窑器。这一时期是中国民窑瓷器制作的高峰,对后世影响颇大。

明崇祯青花瓷的特点


明代青花瓷器虽不及元代青花的名气大,但是同样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占据有重要地位。虽然和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烧制的青花瓷相比,明代崇祯时期烧制的青花瓷发色稍显暗淡,但是也还算青翠鲜艳。釉色均匀且富含变化,基本上都是蓝中泛灰,无论是色质还是图案都和以往大不相同。

明代崇祯时期的青花瓷独具特色,表面图案受当时绘画的影响很大,所涉及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以山水题材为主,画工们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官窑瓷器绘画的限制,运用传统的毛笔在勾勒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卷,于是从现存的明代崇祯青花瓷的表明,我们可以见到虎、牛、猫、虾等等动物。而部分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瓷器为当时特别定制,专门销往日本等国家的。

根据史料和实证,我们可以得知明代崇祯青花瓷的器型丰富多样,基本上都是琢器。明代崇祯青花瓷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陈设瓷器、佛前供器、外销瓷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在南中南海打捞出了一艘沉船,经过大量考证确认这艘沉船是清代顺治年间的,考古学家们在沉船上发现了一大批明代崇祯青花瓷器。这一批瓷器别具一格,表面纹饰结合了中外特色,不仅呈现了中国明代崇祯时期传统纹饰,还呈现了一些西方国家荷兰的郁金香纹饰。当时,景德镇窑烧制了销往日本的瓷器,瓷器样本是由邻国日本自己提供,故而符合日本国人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具有浓郁的日本特色,瓷胎硬朗,画工精湛,图案多以人物、船、鹿、鸟等等为题材。瓷器在景德镇窑烧制好了,就直接运往日本市场进行销售。由于日本的茶文化和瓷器文化紧密相连,所以大多销往日本的外销瓷造型和日本茶道息息相关。

从明代崇祯青花瓷器露胎处,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瓷器已经显现出清代的一些典型特征。明代崇祯青花瓷器底足露胎较多,胎体坚硬细腻,胎壁厚釉层薄,釉面硬朗平滑,釉色大多都是白中泛青。

鲜少见到有落款的明代崇祯青花瓷底,在当时只有一些民窑瓷器才落款。比如说供奉在佛前的香炉上面就有明确的时间和产地。也有官窑瓷器有落款,但是寥寥无几,比如说崇祯罗汉纹炉。

明崇祯仿哥窑青花炉赏析


仿哥窑青花炉(明崇祯)

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大力整治朝纲,清除阉党,他的勤政在明朝永乐以后的历代皇帝中是很少见的。遗憾的是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闯王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导致明王朝回天无力,最终覆灭。瓷器烧造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歇业状态,所烧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传世官窑器物十分少见,但出现了一批优质民窑瓷器。

这尊崇祯仿哥窑青花竹节炉,是一件传世品,留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的痕迹。造型古朴端庄,文雅大方。炉直径15厘米,身高12.8厘米,炉内深11厘米,炉里外满釉,三足高不到1厘米,炉底刻意留出1.5厘米宽的露胎圆圈,这样的分隔,使炉底变成了三个圆,两个空心圆中突出一个实心圆,象征着圆圆满满。炉身为直筒形,四层竹节突出,节节向上,香炉心空,正是竹精神的内涵所在,心虚而有节。竹具有君子的特征,竹本身已是一种吉祥物,在纸和绢还未被发明前,人们把信息写在竹简上,古人在远行时多用竹简传平安消息给家人,故有“竹报平安”之说。炉身布满精美的仿哥窑小开片,上面绘有蝴蝶花、缠枝花、彩蝶等青花图案,犹如沙石堆里冒出的生命,自然、清新、协调。上下两层,花和蝴蝶被大小交叉地排列成环状,互不干扰,它们文静地相处着。

崇祯朝处在明、清交替过渡之际,崇祯仿哥窑青花瓷器既保持了明瓷的特征,也蕴含着清初瓷器的韵味,开启了明末清初瓷业新貌。因为战乱等原因,官窑被迫停止烧制,原先在官窑的工匠,迫于生计,投奔民窑,还有一批画师、艺术家也加入这支队伍,他们摆脱了刻板与匠气,从根本上突破官窑器由宫廷定样制作的束缚,聪明才情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他们绘花鸟,写山水,画人物,把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企盼和平宁静生活的真情实感,充分倾注到瓷器创作上,创作出一批精美的民窑器。这一时期是中国民窑瓷器制作的高峰,对后世影响颇大。

鉴赏参考: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明)

明成化瓷片上演绎麻姑献寿故事


如图所示是明代成化时期的一件瓷片作品,虽是残件但画面完整。此图以画笔中锋画出“青松、福海”的场景,老寿星端坐船头,船首有神鹿,麻姑头绾双髻,身着丝裙,手捧仙桃,另一女仙怀抱酒坛,坐在船尾的树干之上。与麻姑献寿主题呼应。画工简练,笔势圆润,人物表情刻画灵动,生趣盎然。不知为明代哪位工匠所绘。图中麻姑面相喜庆,想必工匠意在表明她是位远古时代的仙女,腾云驾雾赶来献寿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她也是长寿仙子。

我们知道,麻姑是一位民间喜闻乐见的女仙,是道教诸神谱系中的一员。麻姑成仙之前的经历说法不一,有的说她是东晋孝武帝时人,喜欢吃鱼,因误吃了蛇肉,呕血而死;也有的说,她是唐代宫女,姓黎,名琼仙,书法家颜真卿曾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唐大历三年颜赴任抚州剌史,登游麻姑山,对这里优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触良多,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楷书字碑《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详细记载其事;还有的说麻姑是十六国后赵将军麻秋之女,麻秋以残暴出名,当时妇女都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夜哭的小儿,但这个女儿却非常善良,经常帮助百姓……

东晋葛洪所著《神仙传》被认为是最早说到“麻姑”的。大意是说,东汉时,神仙王方平去拜访朋友蔡经,还请来了麻姑——一位美丽的女子,看起来不过十八九岁,梳着高髻,余发垂到腰际,身穿光彩夺目的天衣,指甲像鸟爪似的。攀谈之中,麻姑自诩“曾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比她初见时浅了一半,下次再去恐怕要化为陆地了。”沧海桑田,不知要几千万年,而她竟已经见过三次,看来她的芳龄简直无法估算了。于是“麻姑”便成为“长寿”的象征,与寿星地位相仿。后来,民间传说“三月初三”为王母祝寿的蟠桃盛会上,麻姑献以绛珠河畔灵芝酿成的美酒,这就是“麻姑献寿”的由来。

正因为麻姑象征长寿,所以在民间不断演绎传说,到了明代,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作为寿礼。其形象大多为少女,手托仙桃、佛手或酒壶,身边有鹤、鹿为伴,并有青松、福海为背景。南京收藏家张诚说,就他研究而论,一般来说,送给女性长者的为麻姑形象,而送给男性的则是南极仙翁。总之,麻姑绝对是与献寿有关的吉福之形象。

明清时期,景德镇各窑厂都有许多传说和神话的产品问世,笔者从已发现的瓷片上看出,各个具体年代所反映的社会想象和创作的机制虽有不同,但“传说”总是工匠以自觉的画笔再现某一史段的具体人物或事件的首选,“神话”则是工匠们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鲜明地方性、民族性,其内容具有教育和娱乐功能。这种文化的传承,历代工匠们功不可没!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常国武曾经说过,“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的再创作。相对于神话而言,神仙传说也被称为‘仙话’,是人物传说中特殊的组成部分。这类传说与宗教,特别是跟中国民间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传说中的人物有超乎凡人的神通,大多是虚构的,但也有少量的真实人物。正是如此,才给历代的艺术家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与创作的空间。”

笔者认为,在古陶瓷画中,有民间传说的出现是可贵的,它们原本是民间口头的叙事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民众与历代工匠的艺术创作,工匠们将这些故事艺术概括后绘在瓷器上,达到了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使它呈现在各个时期的各种器皿上,进而使后来人娱悦身心、得到教化,这应该是如今的收藏爱好者们珍爱“民间传说”瓷的原因所在。

粥罐的前世今生


粥罐,作为一种盛放米饭器皿名称的出现,始于2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之时。康熙一朝是我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以景德镇为主的制瓷业迅速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形制,粥罐即是其中一种新的器型。由于粥罐画工精细、造型优美且使用方便,不仅作为实用器,还作为观赏器登堂入室,进入百姓之家。康熙时期所创制的粥罐器型一直沿用到清朝中晚期,至嘉庆时稍有变化。嘉庆时粥罐的器型至民国初年才渐行消失。现今传世的粥罐,康熙朝的为数不多,大多为嘉庆至民国这一期间的产品。

粥罐多系青花、五彩、粉彩、浅绛彩和洒蓝、豆青釉等品种。青花、粉彩、五彩、浅绛彩的图案丰富多彩,主要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动物,以及博古、杂宝等图案。

现将所藏几件粥罐介绍于下:

清晚期青花人物粥罐

清晚期青花人物粥罐

高23厘米,直径21厘米。直口,折肩,底微收,圈足。肩两侧钻有一双对称圆孔,留作穿金属环用。盖顶上饰铜钮。肩饰几何纹,腹绘两开光婴戏图,开光间绘对称竹枝,盖绘梧桐、房屋。青花发色艳丽,人物生动传神。

清晚期青花缠枝莲粥罐

清晚期青花缠枝莲粥罐

高18睡米,直径17厘米。直口,折肩,直腹,圈足。颈绘蕉叶纹,肩饰云纹,腹绘缠枝莲,足饰蕉叶纹。造型优美,釉质如玉,青花发色纯正,浓淡相间,色彩分明,画工精细,自然流畅,莲花如生,枝叶有序,实为传神佳作。

清晚期青花鱼藻纹粥罐

清晚期青花鱼藻纹粥罐

高215厘米,直径19厘米。直口、圆肩,底略收,肩饰对称兽头铺首,穿铜环,盖饰造型生动的狮钮。器身和盖绘鱼藻纹,口颈处四面饰花卉纹,肩部和盖沿均饰留白勾云纹。青花发色浓艳,釉色纯净莹泽。所绘金鱼或仰游,或俯游,颇具动感,水藻纹自然舒展,如同随风浮于微波之上。

清晚期矾红粉彩海水龙纹粥罐

清晚期矾红粉彩海水龙纹粥罐

高14厘米,直径13厘米。直口、圆肩,圈足,底微收。肩饰对称兽头铺首,穿铜环,盖配狮钮。器身和盖面均绘矾红四爪飞龙、绿彩海水纹、水藻纹、火焰纹、蓝彩祥云、肩饰矾红连环蝙蝠纹,器底书红彩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此器画工精美,色彩浓艳,飞龙栩栩如生。

民国蓝狮子粥罐一对

民国蓝狮子粥罐一对

高12厘米,直径12厘米。直口、圆肩,底稍收,肩下饰对称双环。器身正面绘蓝色大小二狮和红色火焰纹。盖绘一蓝狮和红色火焰纹,饰兽钮。器身背面书“太师少保辛酉夏月源长作”,当为1921年景德镇瓷艺名家徐源长之作品。

粥罐,作为一种实用器皿,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之外,但作为一种艺术品陈设于案几或博古架上,也是种美的享受。

明崇祯瓷画“跪地吹箫”有何深意


《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中的两幅明崇祯《品箫图》

江苏古陶瓷研究会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人物卷(第65—67页)有明嘉靖、万历到崇祯时期的9幅《品箫图》瓷画。从这组瓷画中发现,嘉靖、万历时期的《品箫图》多是一个人在树下品箫,面江临水,品者陶醉其中,犹闻高雅清悠之音;唯独崇祯年间的《品箫图》瓷画(见图),同样是品箫,却是跪着的。自古道“男儿膝下有黄金”,有多大的困难令此人如此这般地吹箫?笔者不由得想起“吴市吹箫”的典故?

“吴市吹箫”的意思:指伍子胥在吴国的街市吹箫乞食,比喻行乞街头,用来婉指乞丐。《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槖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相传,“伍员吹箫”的故事,就发生在苏州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伍员又名伍子胥,楚国名臣伍奢之次子,生得身材魁梧,勇猛过人,是个文韬武略之才。其兄伍尚,也是人中豪杰。楚平王听信倭臣费无极谗言,错杀了伍奢和伍尚,伍员逃出家门,奔往他国,欲借外力以报杀父兄之仇。史称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并非虚言。楚平王为抓伍子胥在各关隘张贴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遇到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员的不幸遭遇,安排伍员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几天后,东皋公找了一个相貌与伍员相似之人,让他穿上伍员的衣服出关。过关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抓住。守关将士以为伍员已被擒拿归案,放松了警惕,趁这个机会伍员肩扛着一只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昭关。待守关将士发觉抓错了人,伍已逃之夭夭。

伍子胥一路行乞,昼伏夜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吴国的京城。他见街市繁荣,店铺林立,舟车往来,熙熙攘攘,可是举目四望,无亲无友可以投靠,身无分文,食宿无着,回想家仇国恨,不觉悲从心来。被迫无奈,披发佯狂,手执斑竹箫一管,跪地街市乞食。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零丁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箫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

当时前吴王诸樊有个公子,叫姬光,对三叔夷昧之子僚为吴王大为不服。认为祖父有令,兄终弟及,理应轮到四子季子。季子既不肯当吴王,姬光是长房长孙,应该轮到他。从此心怀怨恨,暗地里招纳能人贤士,等待时机阴谋夺取僚之王位。公子光的谋士被离,被悲哀的箫声所打动,发现有人在街市吹箫行乞。细细听之,才知是楚臣伍奢之子伍员,就将伍员推荐给公子光。姬光素闻子胥智勇双全,就馈米栗、布帛,把他厚养在身边,视为他谋夺王位的得力助手。伍员又把日后刺杀吴王僚的专储推荐给姬光。后来伍子胥不负其望,成为吴王阖闾重臣,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度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廓以设守备。又推荐深通兵法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顿军队。西破强楚,北攻徐、鲁、齐,使吴国称霸诸侯。

明崇祯浙青瓷画“状元归去马如飞”


这是一块明末崇祯浙青瓷片(见图),从构型上看应当是一只瓷碗残片。画面描画出:“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的诗意画面。欣赏画面可以想见:在绵延数十里漫天怒放的杏花林里,新科状元郎春风得意,骑着高头大马疾驰而过,卷起的落英和尘土,在半空中飞舞;且是千里无畏,星月兼程……

这块瓷画,不由得让我想起一段文史佳话。在北宋元丰二年,那时文豪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他的同乡张师厚赴京城开封殿试途中,特来徐州拜谒苏东坡,二人相谈甚欢。时值新春,杏花虽尚未开放,但是张师厚辞别时,苏东坡特意在放鹤亭为他饯行,并赋诗两首。其中一首就是为预祝张师厚此行必定金榜题名,赢得状元归。《题云龙山放鹤亭》:“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宋代时,云龙山西坡的杏花,从北到南地开着,一直延伸到云龙九尾,绵延不断的杏花在苍松翠柏间映着春天落日,和着春鸟归林的啾啾鸟语,幽静而深远,成为一景。苏东坡在这里结识了看破红尘,无意仕途,隐居山上的徐州隐士张山人,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朝放夕收。苏、张结为志趣朋友,常在一起饮酒作诗。并留下传颂千载的名篇《放鹤亭记》。

杏花开于农历二月,正值“应试之期”,故有“及第花”之称。苏东坡诗中的“新郎君”,是从唐代开始对新科进士的称呼,有点风情之雅意。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薛监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所以,到了明清之际,此诗文在广为流传中又被改为:“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虽然,已不如原诗那样富有想象力,但是更贴近普通人的审美情趣。

“收藏品”中,有着“状元归去马如飞”佳句的瓷画作品很多,如各式木雕、绢本绘画、铜质花钱、银质项坠、铜镜,帐钩,等等。我们从这些艺术的或民俗物件之上的诗意,可以想见旧时“科举文化”是多么的兴盛。而这些物件则是见证,它们忠实寄托了古人们对功名仕途的祈求,对文化传承不竭的努力。

这块明末崇祯的浙青瓷片之“浙青”,是个专业的说法。浙料也称浙青,它出产于浙江金华绍兴一带。据《瓷史小考》记述:明代万历中期后,由于进口回青料已经使用完毕,景德镇窑厂开始选用国产青花料。《明实录》中,明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乙亥记载,江西矿使太监潘相上书:“描画瓷器,须用土青,惟浙青为上,其余庐陵、永丰、玉山县所出土青,颜色浅淡,请交价以进,帝从之。”浙料是国产青花料中的上品,呈色蓝中泛灰,清丽幽雅,能烧出青翠鲜艳的青花。万历中期到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用此料。

潘相,从万历二十七年到四十八年,执掌景德镇御器厂达22年,堪称“太监乱陶”之最。然而,潘相罪多,却屡参不倒,直至万历帝驾崩后才被召回。潘相,生年、籍贯均不详。史书上说,“潘相乃一愚鲁之人”,文化不高,品性很差,很会忽悠皇帝。他攫取御器厂管理大权,其根源在于万历皇帝太贪钱。从万历二十年起,朝廷连续用兵宁夏、朝鲜、播州,史称“三大征”,花费太大,“国用大匮”;万历帝盯上了矿业。他派太监四处开矿收税,人称“税监”。万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万历帝“遣御马监奉御潘相,督理江西瓷厂”。御马监太监潘相既为江西税监,又为景德镇瓷监。一府设两监,其实是“一羊供二虎”。

潘相插手原料采买,盯上了造青花瓷所需的青料,从中牟利。当时,回青数量不足,当地土青上乘,储量丰富,足以充御窑之需。潘相却不知足。他听说庐陵、永丰、玉山等地也出产青料,虽然质量不好,制不得御器,但是可以变卖赚钱,收取矿税。潘相于是下令开采,强征老百姓服役,引得民怨沸腾,导致后来的“陶工民变”……

康熙瓷瓶上演绎“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讲述的是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宦官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

杨贵妃虽然天生丽质,但唐明皇终究是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不可能一直临幸于她。据传,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

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佳人图之一,为中国陶瓷传统装饰题材之一。如图所示这件清康熙五彩贵妃醉酒棒槌瓶,是北京华辰2009年春拍中的一件拍品,当时估价5万—6万元,最终拍得以22.4万元成交价。该瓶高43厘米,盘口,束颈,折肩直筒腹,浅圈足;通体绘五彩贵妃醉酒图。画面上,只见厅堂内杨玉环醉酒而舞,身边近侍前后相随,绘画精细,色彩艳丽。看似“热闹”的场景里,不难感受出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