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的造型 > 导航 >

汉代俑——造型丰富 不输秦俑

汉代俑——造型丰富 不输秦俑

瓷砖的造型 汉代瓷器真假鉴别 瓷砖造型

2020-09-29

瓷砖的造型。

东汉时期的说唱俑

也许是秦代的兵马俑太过出名,所以一般人们的观念中总觉得中国古代人俑的精华已尽显于秦俑当中,其实由于秦俑的年代较早,它的类别还很有限,主要就是军队俑、跽坐仆役俑等简单类型,而造型更为丰富的古代俑则出现于汉代。

汉俑除了军队俑以外,还有侍俑、娱乐俑、劳作俑等。军队俑主要分为骑兵和步兵两类。汉代的军队俑从高度来说远不及秦俑,只在44—68厘米之间。就形制来说,和秦俑大同小异:上身常穿过膝的交领右衽袍,下身着裤,还有绑腿。一部分的军队俑在袍外面还穿了铠甲,显得英武雄壮。这里面的步兵俑呈站立和跽坐两种姿势。而单单是站立俑,其形态也是各色不一,有的背着箭囊,有的手持盾牌,还有的明显是将军俑,带有运筹帷幄的姿态,做出一些貌似指挥的动作。汉代的骑兵俑不似早先的秦俑那样,只站立于马匹旁边,汉代骑兵俑多骑在马上,或正手执缰绳,控马前行,或正高举兵器,英勇作战。上述的这几种汉俑皆为彩绘。仔细观察的话,至今依然可以分辨出上面所附彩绘的斑驳痕迹。

汉俑中的侍俑很多,和秦俑一样着交领右衽长袍,但在细节上却已有了细微变化。比如秦俑的袍子多为两层领,汉俑是三层领。汉侍俑中的跽坐仆役俑多呈现拱手状,双手放置在胸前或腹部,而秦俑中也有跽坐俑,但它们的双手是分别放在两个膝盖上的。到了东汉,侍俑的形态变化就更显著了:女俑的身材不似西汉时那样修长苗条,男俑头部开始“戴”起了一种平顶圆帽,另外还出现了深目高鼻的胡人俑。

娱乐俑中有乐舞俑、杂技俑、说唱俑和六博俑等。西汉时期的乐舞俑多成组出现,绝少有单个的。而在完整的一套组合当中,有翩翩起舞的俑,也有手中拿了竽、瑟、笙、鼓等乐器进行伴奏的俑。而且这一时期,女舞俑们的头饰也出现了各种花样:高髻、双髻、三髻、插笄、戴花,不一而足。杂技俑的形态相对单调一些,主要就是在倒立或者正施展柔术两种。形象最为滑稽生动的还属那些说唱俑。说唱俑主要出自东汉,一个个体态臃肿,憨态可掬,由丑显美,栩栩玲珑。它们往往会露出圆滚滚的肚皮,做出一些调笑谐谑的动作来,叫人看了忍俊不禁。而六博俑是十分罕见的双人俑。两个下六博棋(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的俑相对而坐,中间是一副棋盘。这种形态的俑极少,目前一共也只发现了两件,分别发掘自甘肃武威的西汉墓和河南灵宝张湾的东汉墓。

劳作俑顾名思义就是呈现劳作姿态的汉俑。持锄、插秧、养牛、牧马,皆为从事生产劳动的形态。根据这些劳作俑的出土地点,我们可以判断当初该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劳作及世俗生活的真实情况。

总体来说,汉俑造型丰富,形态细腻。人俑脸庞的轮廓、五官的布置乃至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都有准确传神的表现。尤其一些贵族汉墓里出土的汉俑更是制作精细,整个躯体的线条流畅而优美,有着一种端庄大方的美感,不似前朝的秦俑那样稍显呆滞。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当代陶瓷不输古陶瓷”


过去收藏界有些人说起张海国时,口气有些不屑:“哦,他是玩新瓷器的。”在他们眼里,只有古代陶瓷才值得收藏。

最近,有关方面为张海国举办陶瓷生涯50年回顾展,人们领略到张海国超前50年的前瞻眼光。现年70岁的他不仅收藏有当今景德镇陶艺界最顶级大师、名家的作品,他还往往是这些大师最早的发现者和推介者。50年前,他就在《羊城晚报》上发表文章,介绍当时的“年轻”陶瓷艺术家周国祯,这是他第一篇介绍景德镇陶艺家的文章,也是报刊上最早介绍周国祯的文章。至今,他已经为海内外百余家报刊撰写了3000多篇共计百万字的陶瓷论文、专访、随笔小品等。

张海国的陶瓷之缘始于50年前,他从上海考入学院。后来他被分配到轻工业部研究所,担任国家用瓷(现被收藏界称为“现代官窑”)的研制。在回顾展上,记者看到了他撰写的陶瓷专著《古陶瓷鉴赏与收藏》《中国古陶瓷珍赏》《民国瓷鉴赏》《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但张海国最为推崇的还是当代陶瓷。他认为,中国古代陶瓷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但当代陶瓷不输古陶瓷,现代陶瓷还有很多胜过古人之处。

他举例说,譬如现在陶土和釉料的提炼和制作更为精细,窑温控制更为稳定,许多过去没有的高温釉彩开发出来,如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工艺就是过去没有的;现在的陶瓷艺人大多是艺术院校毕业,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陶瓷艺术的信息及时交流,也有利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所以,中国当代陶艺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正呈现巨大潜力,是有道理的。但他也提出,陶瓷艺术创作也出现过于商业化和媚俗化倾向,“名家”“大师”如雨后春笋,鱼龙混杂。仅以景德镇为例,“高级工艺美术师”就有1000多人。如何从中发现真正具有艺术造诣的陶艺家和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现代陶瓷收藏对“鉴赏眼力”的要求,恐怕不亚于古代陶瓷收藏。

如何鉴别汉代陶俑


看神态汉代陶俑鉴定,笔者第一眼喜欢看陶俑的神态。如藏家有“火眼金睛”,一般一眼就能分辨出陶俑的真假。汉代的四川,是当时全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所以,制作的陶俑普遍都有一种“喜乐”的神情。

那种质朴、纯真的微笑,无忧无虑的神情,有心灵感应者,都会一见钟情。四川汉俑,表现得都是一瞬间定格的微笑,表现手法如删繁就简的朴素,如雾里看花的朦胧。无论是舞蹈俑、听琴俑、厨俑、牵狗俑,在“喜乐”之间还流露出一种乡间儒生般的那种儒雅的神态,内心世界平静安详。

因土埋千年,一般眼睛表面均风化模糊了,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无欲之光、无邪之声。纵然是说唱俑,在夸张的眉宇间,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朴实的滑稽、和善的滑稽、幽默的滑稽,神态气韵非常生动,不是那种尖嘴猴脑般狡猾的滑稽、油滑的滑稽,尤其令美术界人士喜爱。看神态鉴定汉俑,一般画家收藏者一点就通。

而新仿的四川汉俑,或神态怪异,或神情狡诘、面部生硬,目光里总掩饰不住一种当代心术不正者的邪气。举例最常见的新仿说唱俑,笑出来的也是一种油滑带有邪气的滑稽。仔细分辨,会一目了然。鉴定四川汉俑,如先能掌握“看神态”这一关键,其他鉴定方法均能迎刃而解了。

看工艺汉代陶俑看完神态后可看工艺。早期汉俑靠手捏成型,洗尽土锈后,在耳朵处,用放大镜看,偶尔还会看到大拇指的指纹。真品汉俑大都是通过合模加捏、刻画、堆塑等多种表现方法而成。特别重要的是真品汉俑整体是由两个以上部分构成。尤其是头颈部分都留有间缝,即头都是套上去的。有时,腿部及前后身体等也是拼接而成的。纵然经过竹片修刮,但仍会留有削刮痕迹。

而新仿汉俑大都是用真品翻模,一次成型,没有经过合范工艺,没有留下合范后用竹片等工具削刮的遗痕。况且用真品翻模克隆后的汉俑,细微的衣饰、眉宇纹饰大都模糊不清,或重新加工阴刻的线条迟疑、柔弱无力,这是一切包括书画、瓷器、玉器仿品的通病,真赝对比,很容易分辨出来。

看土锈看无釉的陶器的土锈远远比看有釉的瓷器重要得多。除非瓷釉风化,一般瓷器的土锈都能洗干净,仅在露胎处遗有火石红及土锈痕迹。而汉俑陶器的表面,几乎布满了被风化(笔者此处发明一个词也可叫土化)腐蚀的彩绘、陶衣、土锈。表层很酥。风化严重的,土锈与陶体也浑然一体,用手指甲轻轻一刮,土锈与陶体表层如粉末状落下;如风化不严重的,土锈相对就比较硬。

以上说的是土墓出土的陶俑。假如是崖墓出土的陶俑,表面局部常沾上、带有一些很牢固的白色状岩崖浆,这是由崖墓中的碳酸钙自然形成的,厚薄不匀、分布散乱,呈片状、块状,如陶胎本身般坚硬,又像海底下的贝壳牢牢依附于沉船遗落的瓷器,用常规的清洁剂很难清洗。这里还想说明一下,新出土的陶俑没有传世古玉的那种包浆,“包浆”在此处属于用词不当,只能称为“土锈”。

而新仿的陶俑土锈,最差的是直接用水沾墓土刷上去,再经过太阳暴晒等,但这种假土锈多清洗几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掺胶水再沾墓土、黄土粉、汉砖粉末扑打上陶俑表面。如用布使劲试擦,有胶水的假土锈会出现胶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动的状态,不难分辨。还有一个最简便的鉴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层与内壁的土锈状态,土锈色泽、硬度里外相似浑然一体的,真土锈可能性大;如土锈里外不一样,外旧内新,外硬内松,用手一抠,很容易块状般脱落的,这就是赝品。

看陶胎鉴定瓷器最后要把关的程序是看底足看瓷胎,造型、釉水、纹饰仿造得再神似,如胎质不对,就能一票否决。而看陶俑就不一样,除了彩绘覆盖部分,其余部分都属于裸胎、露胎部分,故尤其是新出土的陶俑的底足,露胎概念比较模糊,并不明显。笔者的经验是:胎体轻总比胎体重可靠些,因为前者问世一二千年,在千年土层里水分都风干了;后者刚出窑,还含有较多的水分。胎体松总比胎体硬可靠些,因为前者经历了岁月的风化,土蚀过了;后者刚出窑,刚凝结,还有火气,本身坚硬。当然,由于陶俑产地不同,胎轻与胎重,胎松与胎硬,不能一概而论。

汉代陶俑鉴别


汉代的四川,是当时全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所以,制作的陶俑普遍都有一种“喜乐”的神情。

那种质朴、纯真的微笑,无忧无虑的神情,有心灵感应者,都会一见钟情。四川汉俑,表现得都是一瞬间定格的微笑,表现手法如删繁就简的朴素,如雾里看花的朦胧。无论是舞蹈俑、听琴俑、厨俑、牵狗俑,在“喜乐”之间还流露出一种乡间儒生般的那种儒雅的神态,内心世界平静安详。

因土埋千年,一般眼睛表面均风化模糊了,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无欲之光、无邪之声。纵然是说唱俑,在夸张的眉宇间,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朴实的滑稽、和善的滑稽、幽默的滑稽,神态气韵非常生动,不是那种尖嘴猴脑般狡猾的滑稽、油滑的滑稽,尤其令美术界人士喜爱。看神态鉴定汉俑,一般画家收藏者一点就通。

而新仿的四川汉俑,或神态怪异,或神情狡诘、面部生硬,目光里总掩饰不住一种当代心术不正者的邪气。举例最常见的新仿说唱俑,笑出来的也是一种油滑带有邪气的滑稽。仔细分辨,会一目了然。鉴定四川汉俑,如先能掌握“看神态”这一关键,其他鉴定方法均能迎刃而解了。

看工艺汉代陶俑看完神态后可看工艺。早期汉俑靠手捏成型,洗尽土锈后,在耳朵处,用放大镜看,偶尔还会看到大拇指的指纹。真品汉俑大都是通过合模加捏、刻画、堆塑等多种表现方法而成。特别重要的是真品汉俑整体是由两个以上部分构成。尤其是头颈部分都留有间缝,即头都是套上去的。有时,腿部及前后身体等也是拼接而成的。纵然经过竹片修刮,但仍会留有削刮痕迹。

而新仿汉俑大都是用真品翻模,一次成型,没有经过合范工艺,没有留下合范后用竹片等工具削刮的遗痕。况且用真品翻模克隆后的汉俑,细微的衣饰、眉宇纹饰大都模糊不清,或重新加工阴刻的线条迟疑、柔弱无力,这是一切包括书画、瓷器、玉器仿品的通病,真赝对比,很容易分辨出来。

看土锈看无釉的陶器的土锈远远比看有釉的瓷器重要得多。除非瓷釉风化,一般瓷器的土锈都能洗干净,仅在露胎处遗有火石红及土锈痕迹。而汉俑陶器的表面,几乎布满了被风化(笔者此处发明一个词也可叫土化)腐蚀的彩绘、陶衣、土锈。表层很酥。风化严重的,土锈与陶体也浑然一体,用手指甲轻轻一刮,土锈与陶体表层如粉末状落下;如风化不严重的,土锈相对就比较硬。

以上说的是土墓出土的陶俑。假如是崖墓出土的陶俑,表面局部常沾上、带有一些很牢固的白色状岩崖浆,这是由崖墓中的碳酸钙自然形成的,厚薄不匀、分布散乱,呈片状、块状,如陶胎本身般坚硬,又像海底下的贝壳牢牢依附于沉船遗落的瓷器,用常规的清洁剂很难清洗。这里还想说明一下,新出土的陶俑没有传世古玉的那种包浆,“包浆”在此处属于用词不当,只能称为“土锈”。

而新仿的陶俑土锈,最差的是直接用水沾墓土刷上去,再经过太阳暴晒等,但这种假土锈多清洗几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掺胶水再沾墓土、黄土粉、汉砖粉末扑打上陶俑表面。如用布使劲试擦,有胶水的假土锈会出现胶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动的状态,不难分辨。还有一个最简便的鉴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层与内壁的土锈状态,土锈色泽、硬度里外相似浑然一体的,真土锈可能性大;如土锈里外不一样,外旧内新,外硬内松,用手一抠,很容易块状般脱落的,这就是赝品。

看陶胎鉴定瓷器最后要把关的程序是看底足看瓷胎,造型、釉水、纹饰仿造得再神似,如胎质不对,就能一票否决。而看陶俑就不一样,除了彩绘覆盖部分,其余部分都属于裸胎、露胎部分,故尤其是新出土的陶俑的底足,露胎概念比较模糊,并不明显。笔者的经验是:胎体轻总比胎体重可靠些,因为前者问世一二千年,在千年土层里水分都风干了;后者刚出窑,还含有较多的水分。胎体松总比胎体硬可靠些,因为前者经历了岁月的风化,土蚀过了;后者刚出窑,刚凝结,还有火气,本身坚硬。当然,由于陶俑产地不同,胎轻与胎重,胎松与胎硬,不能一概而论。

陶制说唱俑


收藏机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大小尺寸:高51.6厘米、宽36.2厘米

生产时代:汉代

生产窑口或产地:其它文化

品种:其它陶器

陶瓷造型:雕塑

说明:东汉1954年成都羊子山出土,由西南博物院收藏,现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汉代艺术展厅。

巴蜀地区的说唱俑,是汉代陶塑艺术中尤具神韵,造诣极高的作品。三峡博物馆珍藏的这件说唱俑即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这位二千年前的民间艺人,袒裸上身,高耸双肩,左手抱鼓于腰,右手(握槌已掉)指着嘴角,眉飞色舞说唱正到精彩处。那俏皮、戏谑而极尽夸张之情态,将其娱悦谐趣,发挥至极。说唱俑形象即汉代的民间艺人“俳优”,多为矮胖身材的侏儒作谐戏表演,“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汉代的俳优表演有说有唱,有乐(鼓)有曲辞,已具古代戏曲艺术的诸多重要因素,其传承演变,对古代话本小说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将军俑(秦始皇陵兵马俑)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出土

高197厘米,陶质,此俑形体魁梧高大,头戴燕尾长完,身穿双层战袍,前披细密甲,昂首挺胸,两足分立,穿方口鞋,下有踏板,双臂微抬,双手自然相搭于腹前,右手在上,食指翘起,作按剑状。脸形长方,扬眉瞪目,鼻翼阔大,嘴微张,下颏略长,嘴上胡髭整齐,两腮留有短须,表情沉静庄重。冠戴、装束和服饰的描绘展示了人物的将军身分;面容、双手动作和体态的刻画,表现了人物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神态和大将风度。全俑整体感强,体面转折有力,局部处理精当;须发蓬松,铠甲坚硬,战袍厚重,脸与手骨骼清晰,肌肤似有强性,皆显出应有的质感。刻画细致的头部、甲纹、小臂衣纹、双手和双脚,位于俑像上、中、下三处,同塑作简约平展的胸肩、袍摆和小腿相间而布,形成一种紧中有松的节奏,而富有装饰性的胸前冠带和甲带又在这平稳的节奏中增添了几分变化。其整体造型好似立地铜钟,垂直线的左右对称均衡,上拢下放,两足持重均等,具有庄严稳定不可撼动之势,是秦俑中的佳作。

推荐阅读:跪射武士兵马俑(秦)

为何宣统瓷器工艺不输历代瓷器?


宣统皇帝在位仅三年,历时很短。青花瓷多见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几可追迹康熙青花。由于时代的进步,此时制瓷已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宣统瓷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征。宣统青花基本上是光绪青花的延伸,虽然做工方面有所加强,但技术上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民窑瓷器继续沿袭光绪传统,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还没有对民窑产生任何影响。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需要,民窑粗瓷产量大大增加,间或生产少量仿古瓷和艺术瓷,中档瓷器几乎不见生产,给人们的印象是景德镇瓷业急剧衰落,这正是受当时形势所迫的写照。

民窑青花瓷的胎体多数较轻薄,胎质细密而莹润,有现代瓷的特点。器型更加规整,胎质高度瓷化,釉面火光十足。宣统官窑釉面有两种,一是青白釉,一是纯白釉,以白釉居多。釉表面不见气泡点,洁白透亮,釉层很薄,但施釉均匀。宣统官窑釉面洁白,与现代釉汁基本相同。究其原因,是在光绪后期,景德镇御窑厂来了一些曾在日本留学专供窑业的人才,如张浩等人,他们通过学习化学方法,把釉汁中微量铁元素清除干净,从而使官窑釉汁达到了洁白的程度。民窑釉面于光绪时期的相同,只是施釉较厚。

清宣统官窑瓷器,过去尚末见到仿品。但近年来,许多文物收藏爱好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以为:宣统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突出的一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色泽浓深、鲜亮,并不晕散。宣统时期也有仿古之作,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宣统二年“继世堂”款青花山水人物香炉,其造型、胎釉、纹饰及青花色调,均与康熙青花十分相近,仿制水平甚高。此时期的官窑器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时期的烧造工艺技法,但器物的质地细白玲珑的胎体却更接近于现代的玲珑瓷器特征。就常见的宣统各类官窑器来说,其制作可谓少而精,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器型规严,纹饰细腻,其青花瓷器的纹饰色泽甚为鲜艳,基调明快青亮;五彩和珐琅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准;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传统器物规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红、黄、白、蓝、绿、窑变、仿官、茶叶末釉等,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艺技法还有提高,并逐步形成其时代特征。

清代宣统朝虽仅短短三年,却烧制相当数量,并具有其时代特征的官窑瓷器。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期的瓷器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耿宝昌先生概指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宣统朝虽历时较短,可景德镇御窑依然延续光绪时期传统瓷器的烧造风貌并有所进步,所烧制的御瓷颇为精良,宣统御器工艺精致,形制端正,胎釉纯净,彩饰工整。宣统瓷器虽然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质选料上乘,胎体较薄,但胎壁厚薄均匀,胎质细腻,烧结程度较高,叩击能发出清悦的金属声。却更加精美。宣统时期官窑器的纹饰也基本承袭前朝传统图样,但比光绪朝描画精致,彩绘细腻。

宣统官窑瓷器有“大清宣统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无圈栏楷款,也有红彩、赭彩、墨彩篆款。

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款料色深浓鲜亮且不晕散。民窑款识常署干支纪年款和图记款,书写比较草率。。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但仍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

大食人俑(唐)


大食人俑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食人俑,唐,高28厘米。

俑头戴尖顶折沿帽,长脸,深目高鼻,满鬓胡须,其形象与《新唐书》卷二三八中记载的大食“男子鼻高,黑而髯”相吻合。俑身穿右衽衣,腰中系带,足登长筒靴,肩背行囊,手执水壶,身体前倾,作行进状。

大食是唐朝人对阿拉伯人的专称。唐高宗时,大食人打败波斯帝国,占领了伊朗高原,并于永徽二年(651年)向唐遣使朝贡。之后,两国通过丝绸之路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大食商人往来于陆路与海路,在做商品交易的同时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的西安、广州、泉州等地定居。唐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食人俑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唐朝与大食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天宝十年(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相战。此次战役由于唐朝的败绩而使大食兵掠走了大量中国俘虏,其中包括不少织匠、金银匠、画匠等,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多种中国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对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个作长途跋涉状的大食人俑是我们见证唐代丝绸之路上漫漫商队的一个缩影,形象而生动。

汉代青瓷鉴赏


我国是世界上烧制瓷器最早的国家,而我国最早烧制的瓷器是青瓷。从商代中期就生产原始青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青釉瓷器。战国时期有较高的仿青铜礼器,汉代有著名的越窑青瓷。青瓷生产历程很长,两千年来一直未有中断。

我收藏6件汉代青瓷壶(如图),属于汉代初期的两件,其特征是:口沿略外侈、颈较长,斜肩,腹体圆鼓,下承以矮圈足,双耳扁平,有平行人字形纹饰。属于西汉中后期的4件,其形状有如下特点:口呈喇叭形外侈,颈部略微缩短,腹体圆鼓成圆球形,少数有圈足,一般平行底,双耳常做辅首衔环形,有的壶耳配一铁环,有的在壶耳上贴一S形小泥条装饰。这6件汉代青瓷壶,粗看都是一样的,模样差不多,但仔细比较,竟然无一处一样:形体不一样、胎质不一样、纹饰不一样、釉色不一样、高度不一样、口形不一样、颈的长短粗细不一样、斜肩不一样、两耳不一样、底圈不一样,竟然有十处不一样。这时期的青瓷主要靠造形美取胜,这6件造形6个样,造型气魄宏伟、端庄大气、线条简洁,给人美的享受。再从纹饰上看,有的从颈部开始装饰,有的从肩部开始装饰、有的从腹部开始装饰,有的腹部较直、角度不一,有的是成型时拍印出来的,少数是粘接上去的,大多数装饰是运用拍印刻划等方法来表现。几条弦纹、简单的莲瓣纹、三角纹、鳞纹、网纹、斜纹、格纹,顺手划成,粗糙雅拙。6件青瓷的釉质釉色各有不同,总的看在肩部上腹部施一层玻璃质釉,有的青绿色、有的褐黄色、有的黄绿色;同陶器相比,高贵典雅,令人爱不释手;同青铜器相比,青瓷典雅的造型,莹润明亮的釉层,华美的釉色在满足人们生活使用和意识形态需要方面不次于青铜器。由于原始青瓷的发展和生产,以及资金市场投放和使用方面的优越性,致使青铜器生产渐渐衰落下去,青瓷发展起来。

秦汉是陶瓷史上的重要时期,处于原始青瓷向早期更成熟青瓷的转变阶段,制瓷工艺逐渐走向成熟。东汉晚期施釉越来越多、露胎少,胎面平整光滑、留有明显的镟纹,这个时期的青瓷,标志着我国瓷器工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中国青瓷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到了唐代已是推崇备至;造型典雅、青釉莹润,有碧玉一般的质感。著名诗人陆龟蒙咏《秘色越器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越窑青瓷的热爱和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