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传统瓷器 > 导航 >

继承传统立足创新

继承传统立足创新

古代传统瓷器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10-09

古代传统瓷器。

——谈柯宏荣、陈桂玉瓷塑艺术

陶瓷雕塑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上,作为一种独具品格的艺术形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丰富,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材质和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出现。陶瓷雕塑发展到现代,陶塑以广东石湾最有代表性,瓷塑则以福建德化最具艺术特色。

福建德化的瓷塑艺术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明代陶瓷巨匠何朝宗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德化瓷塑在历史上的地位,形成了具有典型特色的瓷塑艺术风格,影响是深远的,在国内以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化的瓷塑艺术匠师们,以辛勤的劳作和创造的智慧,构筑了独特的艺术传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和发展的典范。

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理解和发扬传统艺术,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应该认真地去临摹分析;去芜存菁,认清传统艺术精华之所在,这是需要判断力的,是需要通过创作实践加以吸收和消化的。

柯宏荣和陈桂玉是近十几年内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瓷塑艺术家。他们植根于德化瓷塑艺术传统之中,广泛地吸纳姊妹艺术多方面的营养和国外艺术创作的经验,不断地充实自己,在瓷塑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老一辈工艺美术师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展中获奖。他们的作品都是共同合作而成的,在陶瓷艺术专业方面的合作是和谐的;而在生活中又是亲密的伴侣,共同的爱好和事业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又在共同的事业中创造着优异的成绩。

柯宏荣和陈桂玉都是土生土长的德化人,这里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他们的灵性,这里的前辈陶瓷匠师们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工艺基础,培养了他们对陶瓷艺术热爱的情感。如果说在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那一批老的工艺美术师们,在陶瓷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的话,那么柯宏荣和陈桂玉这一代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陶瓷家,则是进行着继往开来的工作。

柯宏荣和陈桂玉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正式学习陶瓷艺术的。在这之前,由于他们生长在瓷区的环境里,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薰陶。柯宏荣的母亲在德化瓷厂工作,使他有机会经常在母亲身旁看如何制作瓷塑,有时还在放学后帮着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80年代初期,德化瓷厂的工艺美术人才济济,创作设计正处在繁荣时期,在国内是很有影响的,自然也影响了柯宏荣。当时几位著名的瓷塑艺术家陈其泰、陈德卿、许兴泰和陶瓷设计家杨剑民都正值创作的旺盛时期。柯宏荣则从高中毕业走出学校,正处于对艺术和技术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吸收时期。应该说,当时良好的学艺环境,为柯宏荣创造了学习各家之长的条件,提供了感受和理解传统陶瓷艺术最生动的课堂。柯宏荣从一开始就十分努力地学习,而且也显示出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老师们的指导和鼓励。在他步入陶瓷艺术领域的前期,便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这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陈桂玉迈进瓷塑艺术领域是先从临摹名家作品开始的,她具有比较强的把握造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领悟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悟性比较强。在临摹古人或今人的名作时,善于分析和思考,不是表面地简单地复制,而是循着作者构思的印迹去推断造型方法。她不仅仅追求的是准确和形似,而是更进一步追求神似。在这方面她所显示的才能和特质,受到她父亲的重视和保护,并支持她考进了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提高了艺术修养,为她毕业后回到德化从事瓷塑创作打下了比较全面的基础。

如果说柯宏荣在瓷塑艺术方面最初更多是接受传统技艺的影响,得到工艺美术匠师们的口授心传的话,那么陈桂玉则是接受学校课堂训练,学习了西方的雕塑方法。但是。最后他们是殊途同归,都在德化瓷塑艺术创作上落脚,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在他们的艺术成长过程中,同时都受到富有创新精神的雕塑艺术家王则坚老师的指导和启发,对于他们后来在专业上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专业创作方面他们两人各有自己的长处,在艺术观点上又能取得共识,相辅相成,共同切磋,正像有的人评论他们的合作是“一加一大于二”,所以在专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人们所称道。他们在共同进行创作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广泛吸收国外雕塑的表现技法来丰富新的作品。为我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会很自然地感到这是德化的瓷塑,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十分鲜明,同时又会感到新的形式处理和新的表现方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自从1986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陶瓷美术设计创作展评会上,他们的作品《济公》获得二等奖之后,每四年一届的展览评奖都能看到他们的作品,而且每届都获得很高的奖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非常勤奋的,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艺术上不断地追求创新,所以才会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而且总是在探索和进步。他们是靠自己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工艺质量,还有那创新精神来取得评委认可的。在为人为艺方面,他们都是老实的,在全国陶瓷创作设计展评会上得到大家的公认。

在福建德化的青年瓷塑艺术家中,柯宏荣和陈桂玉两人在掌握传统技艺方面是出类拔萃的,纯熟精干,得心应手,能够很准确地驾驭材料。以往在陶瓷产区也不乏这样的人才,但是有的人在传统技艺方面虽然有很高水平,但在另一方面却忽略了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在创新设计方面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只能限在传统作品复制,表现传统技艺而已。但是,柯宏荣和陈桂玉却是特别重视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读了很多文史方面的书籍,欣赏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他们从来没有满足于传统技法的熟练,认识到技术应该为艺术服务,靠着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在新题材、新构思、新形式、新风格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柯宏荣和陈桂玉的瓷塑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严谨的,却又是豪放的。从整体气势来看是很放得开的;而细部关键之处的刻划却是很深入、很精到的,能放能收,收放结合,以写实手法为基础,结合概括和变形的处理,融合贯通,整体合谐。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艺术劳动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决不作欺世之举。他们在艺术的追求中完成的作品,尽管还有不成熟和不尽人意之处,但相信有这种认真严肃的思想指导,作品会逐步更接近完美。艺术的动人力量总是通过一定的造型形象展现的,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靠作者苦心的惨淡经营,才会赋予作品以情感和精神。WWw.taoCI52.COM

艺术劳动需要才能,同时更需要勤奋。柯宏荣和陈桂玉所取得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十几年来,他们辛勤劳作,苦心构思,不只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诚实的工人。他们学习陶瓷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和烧成技术,分析和认识德化瓷质的特点,加以选择和利用,充分发挥材料的表现力。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注重理论思考,写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文章。他们为了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阅读大量的历史和文学书籍,在作品之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因而他们的作品才会是感人的,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相信有天才,我更相信努力。这一对青年人是有才能的,但他们的努力更令我肃然起敬。他们不浮躁,不空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前进着,祝愿德化的陶瓷艺术传统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好地发扬光大。

小编推荐

陶瓷传统装饰的继承与创新


陶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由于世世代代的能工巧匠,不仅从他们的先辈和师傅们那里学得了技艺,而且能够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变革和发展工艺技能,用不断变换的思维去创作,从而使陶瓷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深受世界人民所喜爱。当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提高,要求我们的陶瓷产品,能够,也应适应时代发展,既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又能丰富人们的物质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陶瓷设计工作者去创造更多、更美的,既有传统特色,又为现代人所喜爱的陶瓷产品。因此,如何对待传统装饰的继承与创新,就时时摆在我们面前。下面,仅就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谈点个人粗浅认识。

传统陶瓷装饰的主要特点

陶瓷装饰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紧紧相联系、共发展。由于陶瓷是需经过多种工艺过程,高温烧制后才最后定型的,因而受到工艺材料的限制。在元代以前,陶瓷装饰一般是以图案纹样形式为主,到元代,由于青花料的使用,从而很快步入到与中国画相结合的装饰形式,宋代的工笔画,元代的写意画,逐步出现在陶瓷上,虽为仿制,但由于陶瓷具有特殊的工艺品性质,终使陶瓷的装饰为之一新。到清代,釉上颜料的使用,又使工笔重彩等绘画形式在陶瓷釉上的装饰,得到了全面的运用和发展。

五彩、古彩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

后来由于文人画家的进一步介入,宫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结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绘画形式也就是这样逐步与陶瓷艺术结下了良缘,使陶瓷的发展和陶瓷的装饰形式渐趋成熟,从而形成了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和时代风格特点的陶瓷产品。一般我们所说的传统装饰形式,即指以明清时期为主要特点的工艺造型、题材、色彩和装饰形式。对于这一传统,过去、现在, 以致将来都足以使我们引以为豪,因为它是一个民族、时代的象征。

对继承传统的认识

复制、仿制高档“古董”不是继承,陶瓷艺术的装饰上有着自身的规律。明、清时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之所以成为一代珍品,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它开创了陶瓷装饰的一代新风,是发展的结果,最终成为一个时代艺术的象征。如果我们今天仅仅是重复、仿制,虽也能起到传播文化艺术的作用,但从陶瓷装饰艺术发展来看,却是停滞。因为,今天的创作只是复制,而没有生命力,这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结果只能是枯竭。

继承传统主要学习古人的创作方法,学习前人的表现形式。如传统色彩的发展和运用,创作中色彩的使用,怎样结合造型的特点、造型的部位进行装饰,怎样构图、用笔、设色,总之是要继承传统的精神、创作方法,从而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所用。

继承传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有所选择。不是说越古、越繁越好,而是要学习传统艺术的精华,对于那些腐朽、落后、庸俗的,为达官贵人服务的所谓工艺品则是我们要摒弃的。

对创新的认识

艺术是要承前启后,是发展的,它不可能停滞。因此,我们的创作也就必须时时围绕一个“创”字。

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的陶瓷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才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如果我们的作品失去了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 自然就没有了它的艺术地位,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创新,首先离不开民族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离开民族性去全盘模仿“洋货”,照搬其他画种。

创新要有时代感。我们创作具有新的、民族风格的作品,必须是具有新的时代气息的作品,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不仅要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需要,精神、生活、文化教育的需要,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生活状况和物质享受的需要。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是时代生活通过作者主观情操、审美趣味和工艺技巧相结合的再现。当然创新不是单纯地强调题材新,反之,题材新也不能代替创新。而是要求我们赋予作品在形式、色彩、线的运用和造型上所反映的精神、意识、情感都要有新意,要有时代风格、生活气息。即使反映的是历史题材,同样要符合创新的要求。

创新的最终体现是个性发展,就是要创造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模仿别人的路子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我是随我父亲学艺的,通过近几年来的创作体会,我有一种感觉,在创作中,有时很难跳出我父亲的路子。所以很多人都说,我的东西跟我父亲的一样,话虽这么说,其实是对我的批评。因此,近几年来,我力求在个人风格上有所突破。如1992年创作的200件《花荫寂寂春》,构图上采取带状分布,分为不规则的四组,但花、树整体贯通,设色以浅绿为基调,描写玉兰盛开,几个仕女在月色下陶醉、徜徉,夜虽深仍不忍离去的景色。这件作品在构图和用色上均有所突破,并获得市第二届“青春杯”大奖赛一等奖。当然,要走自己的创新道路,发展自己的个性,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文化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技巧和创作能力。只有自觉地把握,构成自身特有个性,特有的艺术特征,才可能创造有个性的陶瓷作品,对于这条路,我将继续走下去。

创新还必须要有生活。艺术创作同文学创作一样,也离不开生活,我们所说的生活,包括以下内容, 向生活索取资料、素材、写生,必要的临摹,进行社会调查、借鉴、分析与陶瓷装饰所相关的各类文化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起点就必然高,即使是老的历史题材,仍然具有现代人的气息和情感,仍是有生命力的创造。

我们这一代美术工作者,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因此,不能只重复过去的意匠,或者简单地再现古代作品、题材,简单模拟生活,或摹仿其他画种,作为一个有出息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如何推进设计,如何给后来人留下一批有着浓厚民族气质、独特艺术风格和时代精神风貌的成功之作。要做到这一点,同样要有一番拼搏精神,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注:此文写干2000年1月,刊登干2001年3月《陶瓷研究》第一期,同年收入二十一世纪大型理论文集《走向新世纪》,由新华丛书编辑委员会出版发行。此次登录只作个别文字修改。

传统审美与当代陶瓷的创新


陶瓷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有序,技艺深厚。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当代艺术家白明却指出:恰恰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让产区艺人产生了审美惰性,阻碍了陶瓷艺术在当代进行创新。

白明首先指出,当代陶瓷为什么要创新?其实这并不应该是一个问题,艺术品最有价值的部分一定是独特性。比如,当今的艺术品复制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绘画村”,大量生产临摹凡?高等西方油画大师的画作。但无论这些画作有多像,价格也顶多只有几百元,相对原作几个亿,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一转到陶瓷上,人们往往就糊涂了,常常认为越像就越精彩,最好是像康熙、乾隆或者珠山八友,而且,越像价格也就越高。

实际上,就像白明所说,从美学角度上讲,清代陶瓷远远不如前代,虽然其价格是天价。相反地,彩陶、汉罐、秦俑或者宋瓷,美学价值都比清代官窑要高,价格却低得多。这种市场上忽视陶瓷艺术价值的现象,让作为艺术家的白明直呼看不懂:“连古董都这样,何况当代陶瓷?”

市场的风向,直接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造。白明介绍,像景德镇或是宜兴这样的手工业城市,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国际影响。对于这些地方的陶瓷,社会上有很多的追随者。也就是说,传统样式的陶瓷已经有了很大市场。要让产区的艺人们抛弃原有市场,去进行创新,这对于手工艺人来说要求就太高了。

比市场因素更深一层的,则是产区艺人心理上的审美惰性。白明认为,不是这些艺人真的不想创新,他们往往还想发展,但问题是,他们因为长久以来养成的审美惰性,已经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创新。“他们就像种菜的农民一样,时间长了,对种菜有感情,丰收时心情很美妙,看着田里的菜,就能想到明天会怎么样。对于改变,他们是不放心的。”由于产区一直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使得艺人们逐渐依赖固有的审美,认为传承只是将样式和工艺传统沿袭下来。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哪怕技术再熟练,自己也无法直接上升到艺术家的层面,顶多是个熟练工匠。实际上,工艺与艺术的区别在汉语的表达中就已给出了答案。工艺,工在先艺在后;艺术,艺在先术在后。“工”是指劳动、技能,具有可重复性,是技术的层面。“艺”包含思想、创造,具有不可重复性,是修养的层面。“工”的比重越大,“艺”的含量就越小。工与艺本无高低之分,更无贵贱之别。只是“工”能普及,从业门槛低,从业人众;“艺”难普及,从业门槛高,从业人少而已。“其实,稍微站远一点,站高一点,就能想通这个问题,但许多人身在其中,就是想不明白。”白明叹息道。

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陶瓷的纹样和工艺特征上,不仅是产区艺人的习惯,也是如今陶瓷学术界的习惯。“很多学者只是将作品的特征进行归纳,却没有触碰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说,为何那个时代会流行这种东西?”白明指出,以往的陶瓷艺术品,都跟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比如,在宋代,宋徽宗等最高统治者的文化水平很高,许多官吏也都是文化名人。在他们的眼光下,能流传下来的陶瓷艺术品水准就较高。宋代的五大名窑,大多是单色釉,除了造型以外,没有太多发挥装饰的空间,但依然显得高贵。另外,从考古学的角度上看,陶瓷断代也是以艺术风格为重要标准,而艺术风格恰恰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新颖的。反观今天的陶瓷艺术品,时代的倾向性并不明显。这些问题,都需要学者进行研究,并指出其弊病。

由于既是教师又是艺术家,除了学术上的问题,白明也指出了如今陶瓷市场的问题。他着重指出,陶瓷市场的中介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中介机构不具备职业画廊的规范,属于代理商,很难符合市场和法律规范。大多数情况下,艺人们必须自己独立面对市场,也就是自己创作又自己开店,还自我炒作。相反地,白明1996年便有了经纪人,因而他的作品很早就有画廊帮助推动,学术地位和市场地位很快树立了。从中他感受到,画廊可以推动审美概念的普及,还可以帮助归纳艺术家的贡献和独特性,而这一切工作都是用画集和研讨会的方式呈现的。相对自我宣传的浮夸,画廊的正式出版物影响面更大,更有利于艺术家作品的推广。

白明之所以对当代陶瓷艺术市场如此看重,是因为经济力量对手工艺人的影响格外大。“如果当代陶瓷艺术品卖出了高价位,就像当代油画或水墨画一样,许多产区艺人会认识到当代陶瓷创新的重要性。”白明还指出,如果以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标准来衡量当代陶瓷,那么当代陶瓷的价格还有很多空间,而且大陆市场的空间会比西方大。“这一两年来关注我作品的大陆收藏家明显增多了,海外市场的价格都不如大陆高。或许市场价格的上扬,是当代陶瓷的一大希望。”

白明常年在海外游历讲学,他也观察到,西方人收藏中国陶瓷,是因为把陶瓷当作中国文化史的象征物。然而,没有创新,中国的当代陶瓷如何体现出当代中国文化?如何像前代一样,继续成为中国文化史的象征物?

“由于是中国文化象征,谈到陶瓷的确很沉重,大家也很容易在感情上有所干扰,不希望自己的感情依赖受到伤害。”白明认为,陶瓷相对许多别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让大众理解,大众接受的教育也更深入,比如,在一个博物馆就算没有油画,都会有陶瓷。

然而,纵观中国美术史,中国陶瓷的审美素养,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升华,反而是在走下坡路。传统审美的束缚,已经对陶瓷创新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从清代晚期和民国就可以看出,更别提当代了。这个问题,并不能被当今陶瓷市场的繁荣所掩盖。而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艺术家、学术界、市场和政府多方配合,共同改进,为拯救中国文化的象征物而努力。

创新,为传统陶艺插上腾飞翅膀


———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

编者按: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工在市场领域不断细化的产物,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协会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各级、各地区众多行业协会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准确定位、科学发展,本着切实为行业服务、为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在打造集群品牌、规范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为全省全面达小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报从今天起开辟“蓬勃发展的江苏行业协会”专栏,将陆续推出一批行业协会典型,报道他们在各自领域里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敬请关注。

近日,中国陶都宜兴丁蜀镇范家壶庄制作的11把紫砂茶壶在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喜获“百花奖”,这是国内陶艺评比的最高奖项之一。在10月31日闭幕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11把紫砂茶壶被作为国礼分别送给了参加会议的11个国家的领导人。

近年来,宜兴陶瓷可谓是风光无限,呈现不可多得的欣欣向荣之景: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位列全国12种烧制陶瓷技艺之首的宜兴紫砂陶技艺正式划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6年10月28日,国际陶艺学会和美国中华陶艺学会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会开幕式上分别向宜兴市授予“中国宜兴世界制壶中心”和“中国宜兴———世界茶壶之都”牌匾;2007年6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召开的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上,“宜兴紫砂”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得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正式确认……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除了省市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宜兴陶瓷产业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之外,刚迎来5岁生日的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推手作用功不可没。

初冬时节,本报记者专程来到宜兴,采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就宜兴陶协在推动宜兴陶瓷业发展所做的诸多创新之举进行了专题采访。培养人才推陈出新宜兴陶瓷业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与江南文明史相当。千年积累蕴育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这一文化又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而注入了崭新的内涵。2002年6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传统的产品已开始失去市场,而新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热点又大量涌现。经过大量的实际调研和市场考察,宜兴陶协将工作的首要着力之点放在了新人的培养和陶瓷产品的创新上,从2003年起连续4年举办了宜兴陶艺新人新作评比等赛事。几次大的推新人出新作活动,对培养人才,创新工艺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在今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宜兴产区共获金、银、铜牌60枚,为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之首。

陶协成立5年来,协会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20多万元,用于推新人出新作活动的经费20多万元,用于保护传统工艺和陶艺版权的费用20万元。经过推陈出新,目前宜兴陶瓷紫砂、均陶、青瓷、彩陶、精陶5朵金花竞相开放、精彩纷呈。为化解陶都南迁危机、重振宜兴陶都雄风准备了充足的发展后劲。规范行业做大做强在史俊棠眼中,社团是*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服务和质量去换取自己的生存条件。协会作为社团组织,没有政府的权力,也没有企业的实力,因此,既不能与政府争权,更不能与企业争利,协会只能*加强行业协调,全力为企业服务而生存与发展的。

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宜兴陶协聘请了陶瓷产业相对集中的有关镇园的经贸办负责人作为兼职副秘书长,借政府人员之力,推动协会开展各项工作。宜兴陶瓷有近千家企业,而且有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琉璃瓦、花盆、辅助材料等众多的门类,相互之间分工不同,相对独立。协会根据条件成熟的情况,先后成立了陶艺专委会、工业陶专委会、花盆分会、琉璃瓦分会,以分会形式展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花盆分会为例,成立不到3年,先后举办了秦氏杯、利华杯两次花盆创新大赛和三次全国厂商联谊会,推动陶瓷花盆步出低谷形成目前蒸蒸日上的局面。

相对于政府而言,协会更熟悉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宜兴市政府对陶瓷这一传统产业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但如何振兴发展,却难有好的决策。宜兴陶协依据大量的调研组织撰写的《宜兴市陶瓷行业情况调查及其建议》一文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据此形成了《关于陶瓷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下发全市,对宜兴陶瓷发展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路。此外,陶协还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申报工作,宜兴陶瓷最终被省政府确定为应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群。振兴品牌继往开来紫砂文化是宜兴陶瓷文明的精髓。2007年4月27日,一个值得载入宜兴紫砂史册的日子,故宫博物院以清宫旧藏的紫砂为主线,从近400件藏品中精选出110多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办了“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展”,让尘封百年以上的皇帝御用高档紫砂器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宜兴紫砂品牌因此大放异彩。

陶协成立5年来,史俊棠一直坚持活动立会的方针。数十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重振宜兴陶瓷品牌、培养陶艺人才、促进陶瓷产业发展、提升宜兴陶都地位等都起到了助推作用。

与此同时,陶协发动宜兴陶艺大师及相关研究人员,编发了《花非花———将蓉传》、《中国陶都国际陶艺展作品集》、《紫砂研究》、《紫砂壶铭赏析》、《再版紫砂春秋》等书,协调拍摄了电视专题片《紫砂泰斗顾景舟》、《缸坛盆罐的交响》,科教片《宜兴紫砂》也拍摄完成。这些工作对弘扬紫砂文化、振兴陶都品牌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谈及未来,史俊棠表示,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陶瓷工艺创新和技术创新上的步伐非常快,这对宜兴陶都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陶瓷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宜兴陶都在振兴民族工艺的过程中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大任。陶协将继续引领宜兴陶瓷业在传承与创新中跨上新的历史台阶。

以现代生活的视角去认知鉴赏艺术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现代生活中无处不见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化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例如蕴含着我国上千年文化与精华的工艺品。试问,又有多少人了解青花瓷、知晓珐琅彩,懂得紫砂壶……因此,从现代生活的视觉去传承这些艺术品,传承精深文化又显得尤为重要了。

市面上有一款传统传统武侠巨制《侠义世界》,它在游戏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受到业内媒体和行内游戏巨头的关注。它能够如此被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其“真实的武侠人物,真实的游戏场景,真实的历史剧情,真实的武侠元素”等带给玩家们的强烈震撼,而是因为其中的物品道具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它们都是些名家艺术大师们创作的贵重珍品,例如“汉代绿釉陶壶”“唐三彩”“宋白瓷”“元青花”“明斗彩”“珐琅彩”和“釉里红”。玩家们在玩游戏中最著名的场景“七色地狱”时,必须寻找到这些艺术品才能成功闯关,玩下来之后每个玩家基本都对它们耳熟能详。俗话说寓教于乐,这款游戏能让玩家在一边玩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愧是一款经典的游戏。

当然,传统文化不仅仅在这些游戏上得到有所体现,而且在音乐方面也得到了巧妙的传承。还记得周杰伦那首唱红大江南北的“青花瓷”吗!“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优美雅致的歌词透露着浓郁的古典芬芳,美轮美奂好似将我们带入了典雅的青花瓷的世界。

传统文化是历来的艺术大师们创作的旷世美作,虽然总让人在不经意间觉得古老,想到厚重,回忆到很久以前,总认为与我们“摩登”生活的格格不入。但是,当我们褪尽一身的浮华和那层所谓现代化的外衣时,传统文化就像一股精神一样的驻留在这些艺术品当中,值得我们欣赏,值得我们珍藏,它们自然流露出得那种古韵,那种历史的质感如同乐曲流露,或哀或喜,都撩动着我们心灵深处的弦。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得懂得坚守,对于那些收藏品与艺术品,我们得学会认知与鉴赏,因为只有熟识才知道它们的伟大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