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隋代青瓷奠基第一个瓷器高峰期

隋代青瓷奠基第一个瓷器高峰期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简一瓷砖

2020-10-14

【www.taoci52.com - 古代青瓷器】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中的主要产品,一般是在还原焰中烧制成的,釉色还不稳定,这说明当时的窑炉结构还有待改进,使用还原焰烧成技术仍不成熟。这时的用釉仍属于石灰釉,透明度强,釉面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在高温中流动性大,烧成后常呈流珠状,而且胚体普遍较厚,胎质坚硬,一般是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

此时青瓷的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个别的也有加黑褐彩的,其中以印花较为多见、最富有代表性。印花是在瓷胎未干时,用瓷土烧制而成的阳文印模压成花纹,然后才施釉烧成。其纹样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单独或复合形式,多表现在立体器物的颈、腹部和高足盘的圆面上,看上去整齐、简朴、图案性强。刻花则是用一种尖利的工具,在瓷胚未干之前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样,然后施釉入窑烧制。贴花是将瓷泥填入模内,压制成各种花纹,趁瓷胚未干时用瓷泥浆水粘合在器物表面而成,较少见。

在造型方面,隋代青瓷基本上集成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主要是四系或者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蛊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最多见的是器类有鸡头壶、盘口壶、罐、瓶、高足盘等。湖南岳州窑烧制的青釉八菱形短流壶,就是一种新造型。安徽淮南窑的青釉四系瓶,也为它窑所不见。而各地瓷窑都有青釉高足盘,则属隋瓷中的典型器物。

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陶瓷业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相对前代可以说是比较发达了。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瓷器品种明显增多。这也为以后青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阅读

民国仿古瓷攀上一个新高峰


花鸟人物四方灯笼瓶

民国瓷是依年代而划分的一类瓷器。民国初年,仿古瓷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无论在胎质、颜色釉以及绘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民国瓷继承了清代末年以来仿古瓷的工艺成就,仿古陈设瓷的生产和销售非常活跃。日本人上田恭辅论:“今日之市场,大抵以摹仿品或后世乏伪造物……仍以青花、五彩、胭脂红等,尚有可观,其价格之便宜,殊堪惊异。”

《饮流斋说瓷》评清末民初仿古瓷时说:“盖彼时一朝有一朝之面目,而自有其特色。”“一由近年西人荤金重购,业此者各自竞争,美术因此进步。”“凡新仿之品,以光绪之朝为最多,袭历朝之形式,无所不仿。”清末景德镇“肆中陈设珍玩,于尊妻鼎彝之属,及宋元旧制皆有仿作,佳者几可乱真”。从瓷质方面看“精制之品,直逼乾隆,若道光更有过无不及”;从釉色方面看,则是“光致之极,几似乾隆”。

在单色釉瓷方面,《饮流斋说瓷》认为“红为最难仿之色光绪初及中叶,所仿者惟薄施淡抹而已”。民国初期,“则大红、深红、与夫胭脂红、豇豆红诸难仿效之色,均无一不有仿效;虽专家亦往往受其欺,而其中尤以豇豆红为最精”。对蓝色釉的仿制,《饮流斋说瓷》认为是“最有成效者”,特别是“光绪中所仿者,或蓝而带黑,或均不难于判别。至近年模仿康熙蓝最足乱真,且亦能深入胎骨”。

日本人上田恭辅也认为:“此人多谓中国近世瓷器甚美,现在(指民国时)及宣统、光绪御窑物,皆认为价值极低,但此为古董店之借口,殊非陶瓷研究家的态度。实际过去独占世界如此蛊誉之中国瓷器,无论何时代的作品,均有足取的风味。”

当时一些外国专家认为:“世人多谓景德镇陶工之技法,自清末以来大为退步,制品低劣,此实非深入观察真相之言。”

一个韩国考古博士的中国青瓷情结


七月骄阳,浙江龙泉窑大窑枫洞岩窑址,五十多吨碎瓷片正在接受考古队的分析、研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龙泉市博物馆抽调专家组成考古队于去年九月开始对枫洞岩窑址主动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表明:在明王朝时期,著名青瓷产地、浙江龙泉窑不仅没有衰落,相反还成了中国青瓷发展历史中的最后亮点。

在这支考古队中,有一名特殊的成员,他就是来自韩国首尔、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陶瓷考古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申浚。作为唯一一名参与此次考古研究的外国人,他吸引了众多目光。而他却埋首在成千上万的龙泉青瓷碎片里,浑然忘却了外面的世界……

学瓷器考古还是中国好

“我父亲很喜欢瓷器,家里曾经有过一些朝鲜王朝时期的高丽青瓷非常漂亮,让我记忆深刻。”申浚说话的时候,白白净净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一如瓷器的莹澈剔透,柔和明净。

今年三十五岁的申浚,看上去就像一个刚进大学的学生,纯朴腼腆。来中国快七年了,他的普通话已经很流利。

在韩国读历史系的时候,申浚深感陶瓷课上学到的知识不够,便主动到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去找瓷器看。“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里有很多瓷器,为了更容易、更方便地欣赏到瓷器,读大学的时候,我会在寒暑假里去那里打工,学习更多关于瓷器的知识。”申浚说。

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申浚就决定要到中国来学习陶瓷考古专业。他告诉记者,因为痴迷瓷器,大学时期攻读历史专业的他希望读研究生时能够学习陶瓷考古专业。

到国外留学,申浚当时考虑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中国是瓷器之国,‘中国’的英文就是瓷器的意思,学习瓷器考古当然还是到中国来最好,而且目前在韩国研究中国瓷器的人不多。”申浚说。

大学毕业后,申浚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现在他已经很习惯中国的生活方式,多年来,他的足迹也遍布陕西、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参观学习中国瓷器文化。

“在中国学习的时间越长,越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中国文化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申浚动情地说。

让世界都知道龙泉青瓷

从去年九月开始,申浚跟随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专家来到龙泉,参与了对龙泉窑大窑枫洞岩窑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一层一层往下挖,无数精美的瓷器呈现出来,实在是太神奇了!”对于第一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青瓷考古研究,申浚感到非常兴奋。考古是一项寂寞的工作,但对他来说,这个探索美的历程是最奇妙的。

“龙泉青瓷非常了不起,不仅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而且自宋代起通过陆路和海路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熟知龙泉青瓷历史的申浚说道。他告诉记者,对韩国的研究者来说,龙泉青瓷并不陌生。

早在一九七六年,韩国新安地区道德岛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龙泉窑瓷器达九千余件。从这些瓷器可以看出,龙泉青瓷在当时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中占首要地位。

申浚说,目前韩国在瓷器方面和日本交流比较多,和中国接触不多。我以后要让让更多韩国的青瓷爱好者到龙泉来参观青瓷,促进双方交流合作

宋代:一个瓷器的青春岁月


也许是因为宋朝是文人治国的时代,也许是因为统治者偏居一隅,因此宋人的心思多是敏感细腻,追求精致的。他们将更多的心力倾注到对文化思想的追求,对生活美学的坚持上,因而才造就了灵秀脱俗的龙泉青瓷和那个时代含蓄灵性的美。

16世纪时,巴黎市长的女儿结婚时收到一件优雅温婉、翠绿剔透的瓷器,惊艳了所有人。然而大家却不知其名。刚好舞台上正在演唱《牧羊女亚司泰来》,市长发现男主角雪拉同(译:Celadon)穿的碧绿衣裳与青翠的瓷器相似,大喊,“雪拉同!这是中国的雪拉同!”于是,这种青瓷在欧洲有个独特的名字:Celadon。其实它的中文名更美:龙泉青瓷。

哥窑与弟窑,各占江山

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好,于是弟弟嫉妒了,就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一个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但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瓷器之所以会显青色,是因为釉里含有铁元素。龙泉青瓷因地制宜,采用了当地独有的紫金土原料,里面含有石英、长石、含铁云母和其他含铁杂质矿物,所以龙泉窑的颜色特别青翠润泽。南宋时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梅子青釉色,更是将青瓷推向顶峰。青釉和梅子青釉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梅子青,釉层厚而透明,釉色莹润如玉,温润泽和,远看如树枝上挂着的梅子,“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故得此名。青色的梅子很快就会变软发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情谊可能被岁月冲淡,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青春易逝,龙泉青瓷却将这份青翠剔透定格下来,想来也是件极浪漫的事。

不过按马未都的说法,梅子青与青梅并不同,“它重嫩不重青”,它在青色调里渐渐揉进蓝色调,可是,“让蓝欲言又止,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样”。有人评价“景德镇瓷器是穿着华丽的美女,龙泉青瓷是裸体美女”。因为景德镇瓷器偏于绘画,而龙泉青瓷偏于器形。先要品造型,其次看釉色,最后看做工。

用生命烧瓷器,对完美的强迫症

宋朝时期,陶瓷工艺已炉火纯青,官窑鼎立,民窑峰起。龙泉地区有三百多处窑址,可见曾经的鼎盛。虽然龙泉窑属于民窑,但据考证,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形多是传承古代青铜器,带有官窑的影子,所以很可能当年龙泉窑不仅是当时政府收入来源,还可能为皇帝做贡品。

当地还有一个故事,讲一个窑工师傅叫叶老大,正烧制一批宫廷用品。如果再不烧制成功全家和所有窑工都要被问斩。叶老大有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叫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和大家,她纵身祭窑。最后,叶老大终于烧出了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的青瓷。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青瓷”在龙泉方言里也谐音“青姬”,也是对她的纪念。

那时候为皇帝烧制贡品,如果一批里面有一个不合格,所有窑工都要被问斩。或许正是这种严苛至极的制度,逼着工匠们对瓷器追求极致的完美,在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才有了陶瓷青春而巅峰的时代。

自古陶重青品

青瓷能够仅凭颜色而脱颖而出成为一种艺术,离不开皇帝的喜好、文人的推崇。清朝蓝浦曾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总结道,“自古陶重青品”。宋朝是陶瓷美学的划时代时期,美学追求是“意境”。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元青花:一个盛世的文化追忆


“元代文化有极为包容的特点,从青花瓷上看,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器型上都很丰富,儒释道文化的题材都有,也有来自西域的纹饰。正是这种包容和多样性,奠定了后来青花作为国瓷的地位。”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部主任王春城说。

日前,“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正在首都博物馆举行,该展览汇集了国内外73件元代青花珍品,被称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的一次空前团聚”。王春城认为:“它基本体现了元青花的主要风貌。”

青花盛世

“就青花瓷来说,元代是个很了不起的时代。光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主要是青花瓷和青白釉,都有几种风格。儒家风格的方壶也有,佛家的观音也有,还有元代本民族的纹饰,西域来的纹饰,包容性非常强。”王春城说。他认为,把元代的其他功过放到一边,光就青花瓷而言,元代乃是盛世。“一般来说,创制新的品种,限制会很大。比如说釉料对了,但是器型可能会出问题,还有彩绘,方方面面都有限制。但是元代青花一旦研制成功,不论是器型,还是纹饰等等都很齐全。看器型,有玉壶春,圆的八角棱的都有,圆盘浅盘高脚盘都有。”

不仅在器型上如此,而在彩绘方面,元代也是一个爆发期。来自异域的苏麻离青被认为能够产生比较深的颜色,容易晕染,而国产的蓝料则能够描绘精细的局部,“景德镇的匠人们已经对运用不同的彩料得心应手了,不但能够成功烧出青花,而且能够对青色的浓淡过渡进行非常自如的处理。同样的氧化钴,在器物上有浓有淡,还有浓淡相间,会根据景致、诗文等等背景来灵活设置,在这方面已经达到了极致。”王春城还推测,在元代,有不少文化素养很高的文人加入到了青花瓷的生产制造当中,“元青花的精品瓷器当中,绘画的技艺非常高超,连叶子脉络被风吹扭动都描绘得非常到位,一看就是多年积累的修养。”展览当中,来自山西博物馆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罐,“还有先刻出纹路再上色的痕迹,这也是非常罕见的。”

同样在纹饰上,元青花也兼容并包,不但有传统的“寿”、牡丹、凤凰、龙等等汉文化图案,也有“番莲、十字纹”这些来自西域的图样。“都同时出现,同样被接受,”在他看来,元代这种很强的包容性带来的创新性,“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如果没有元代的开创,很难说现在青花瓷会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

青花之谜

元青花的基础是釉下彩。王春城说:“釉下彩这种烧制技术,其实早在东吴就已经出现了,南京雨花台曾经出土过釉下彩的彩绘罐。而青花釉下彩技术有上千年历史,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但是宋代青花是一个断档,虽然五大名窑十分发达,但是青花基本没有。唐代的青花从生产地到考古发掘都已经确定了,主要是在河南巩县窑。但是宋青花,虽然有的地方说出土了碎瓷片,但还没有更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其中充满了诸多疑惑。

元青花是一个繁盛的时代,元青花目前比较确切的产地是景德镇,然而繁荣一时的元代青花,传世的数量却一直被认为十分稀少。旅英学者刘奇栖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统计过世界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的元青花瓷数量,认为只有300件左右,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有,比如蓝料的产地,有说法是新疆发现了钴矿,但王春城表示:“现在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涂料就来自新疆。”还有当时青花瓷的使用情况,在他看来也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元青花出土大部分都是窖藏,很少有墓葬的。因为元代葬俗和汉族人不一样,墓葬发现的就很少。到底那时候元青花瓷是什么阶层在使用?现在还是没有定论的。”

展览当中来自伊朗的青花蓝地白花双凤菱花口大盘,一直深藏在伊朗阿迪比尔陵寺。“元青花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土耳其、伊朗、叙利亚、越南、泰国、印度……”来到首博展厅的伊朗藏的青花瓷梅瓶,肩部有阿拉伯文,底部也有阿拉伯文,“可能是祭祀用器”。但是究竟是怎样旅行到那些地方的,也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元代文宗为了得到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的支持,送了他很多青花瓷器,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可能是和当时往来于各地做生意的回族人有关系,钴料也有可能是回族人带进中国的。”王春城认为这些都还需要考古、历史、技术等等各方面的合作深入研究。

尽管有如此多的不确定,王春城还是认为,元青花对于元代人本身就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意义,“有一点是肯定的,元青花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我们现在关注它,也不是因为它稀少,而是因为在元代,它就已经是让人喜爱珍惜的艺术品了。”

隋代白瓷转化及隋代瓷器欣赏


隋代白瓷是从青瓷转化而来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创烧的,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成功的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较少的白瓷土细密的挂在坯上,可以避免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特别是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隋白瓷双系鸡首壶:壶作盘口,细颈,颈部饰凸弦纹两周。肩部丰满,自肩以下至腹壁逐渐内收,至底部又外侈,平底。肩部向前伸出一鸡首,高冠圆目,张口作啼鸣状,颈上有印痕以饰羽毛,肩的后部向上伸出一把手,把端作螭首,张口衔壶之盘口,把为两条形合成。肩的左右各有一系,作双瓣重合形,下作一圆饼饰。肩与颈相交处有凸弦纹一周,腹部饰凹弦纹两周。胎灰,施白色化妆土,透明油。近底部及底无釉,该陶瓷器身有细小冰裂纹。

隋白瓷龙耳双连瓶:盘口,细长颈,颈下连双腹,平底,从肩部至口沿处,对称雕两龙形柄,龙口衔瓶口,颈下端两侧各贴一宽带圆形系。瓶外体施白釉釉不及底,釉色白中泛青。

紫砂文化:每把壶背后都有一个收藏故事


本报讯(记者李婷)作为上海世博会“世博汉字壶”的设计者,中国紫砂鉴藏家、陶艺家许四海昨天起在香山美术馆首次大规模展示了自己的收藏。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100多把材质、器形各异的紫砂壶具,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末,宛若一部中国古代壶具史的缩影。值得一说的是,这里摆放的每把壶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收藏故事。

被放在展厅中间最显眼位置的是明末清初紫砂壶名家时大彬的古灯壶。许四海发现它是在上海杨浦区一个不起眼的地摊上。当时,对方开价4000元,而他希望能以3500元的价格买入,在还价不成时他故意转身离开,回来时却发现古灯壶早已不见踪影,询问后得知,壶已被另一地摊主买走。他急得追上去,对方表示:“你要,再加1000。”最终,许四海以5000元买入。据称该壶目前的市场价已超过一千万元。“幸好自己腿脚快,否则真是后悔莫及。”许四海笑着说,之后再不敢因还价不成而假装离开了。

那把市价已过百万的清代三弯嘴宫灯壶,是1971年还在部队担任指导员时的“战果”。在汕头的一个地摊上,三弯嘴宫灯壶让他眼前一亮,正看得入迷,忽然感觉胸口处有阵热气散出,他没在意。等到双方谈好价钱准备交付4块5毛钱时,他才发现胸前口袋里的皮夹不见了,身份证、粮票和20多块钱都在里面。他快速作出决定,坐十几公里的车回去跟自己的战友借钱来买。走前,他反复跟摊主确认让他别走,自己一定会回来买走这个宫灯壶。许四海说,他的很多藏品都是在没有带够钱或没带钱的情况下,用穿的毛衣、戴的手表换来的。

展厅内,许四海的十几件代表作也在陈列当中,其中包括了他耗时12年制作完成的国内第一套紫砂生肖茶壶。1月15日,许四海还将现场为紫砂爱好者做藏品的真假鉴定。

做一个知历史、知现代、知人的紫砂文化者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紫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由此可见,紫砂的喜欢,单一的一类都有什么长的时间,那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更是不在话下,那如何去了解她呢?专家建议,做一个知历史、知现代、知人的紫砂文化者,有益于自身文化的提升。

第一个要知历史,介绍紫砂壶目前情况首先要了解紫砂历史,即紫砂工艺历史、发展史,以及工艺构成。紫砂是优秀民族传承,从茶文化发展而出,明代起为实用品,对于何谓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等老一辈的紫砂艺人,应该研究了解,加之理解,从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及理性的充分认识。

第二个是知现在、了解现代,此单指宜兴紫砂壶。华夏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师传徒承。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现在,此外我们作品的造型艺术品有时代性,不能、将明朝的搬到21世纪来,也不可以一代十,以点带面的简单领会,因为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

第三个是知人,何以要知人,这个作者做的壶是雕塑,还是光、素,要知“人”的艺术品、艺术道德及声誉,要从那方面得知呢?不是靠宣传,也不可一味的垂青所谓的名人效应。众所周知,真正的艺术品是放在桌面上,群众来抬轿,民众最有鉴定的资格,是经得起推敲的。

当代陶瓷洼地掘金:做一个人的收藏


一位艺术家曾对我说,因为人们对某类藏品普遍不理解,导致一个有先见之明的藏家只需花很少的钱,就能买遍该类藏品里最好的作品,这个现象被称为“一个人的收藏”,历史上偶而会出现,一旦把握住,将受益无穷。比如在当代陶瓷方面,目前就存在这种可能。

学院派坚持现代化探索

当代陶瓷是指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和景德镇传统名家瓷以及中国其他著名窑口的当代陶瓷有着明确的区分,创作者以中国各大美院陶瓷系毕业生、讲师、教授为主,作品脱离了传统的器形、色彩和笔墨技法上的规矩套路,讲究创意设计、当代造型语言和国际视野的审美理念,表达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

但是由于传统陶瓷的影响力太深,至今,藏界仍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只有少数都市新兴收藏人群开始抛弃传统陶瓷关注当代陶瓷,因此当代陶瓷从市场方面看,还在培育阶段,这就给“一个人的收藏”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花个几百万上千万元买画,最多只能买张大名家的普通作品,但是在当代陶瓷里,却可以很轻易地将排名前十位的名家精品每人买一件。

当代陶瓷成气候的时间并不长,最早是一批1980年代美术学院陶瓷系学生受西方现代派美术冲击后,在理念上引发的裂变和探索;其后,这批美院学生通过长期实践摸索,渐渐与当今那些仍坚持传统路数、并以“世家传承”为特征的陶瓷艺术主动划清了界线;即便在收藏界开始“大师崇拜”的近10多年来,这些当代陶瓷的探索者们也没有受利益诱惑,仍坚守学院派阵地,秉持国际化理念,默默致力于中国传统陶瓷的现代化探索,其学术价值类似于当年国画界的林风眠、吴冠中和油画界的赵无极。

社会认知相当初级

但是,相对于国画、油画以及当代艺术界,当代陶瓷的探索力度、学术研究、市场挖掘、社会认知都非常初级,或许,这四者本身就是互为因果的。

曾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学生的景德镇人熊璟兰初来上海时,藏界对于景德镇大师瓷的收藏也还刚起步,但是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前瞻性的收藏理念,使得她渐渐意识到学院派当代陶瓷的巨大潜力,在新老艺术观念的冲撞中,她终于悟到当代学院派陶瓷比传统陶瓷有着更大的可能性。

五六年前,景德镇大师作品被资本一路追捧后,出现了天价泡沫,最高达到了上千万元一件。

熊璟兰说,就在这个阶段,她的收藏机构璟通艺术开始转向挖掘更多学院派陶瓷新人,她率先向社会推广从景德镇走出的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家白明、白磊兄弟的作品。当时,白明虽然创作了不少被台湾藏界资深人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抽象油画,但市场始终没有反应,反而是他的陶瓷作品因为充满新锐之气而被个别藏家悄悄收藏,熊璟兰就是其中之一,但当时藏界大多数人对兄弟俩的作品还是不屑一顾。

经过多年的推广后,白明的陶瓷创作目前已经在欧洲走红,进入了法国最主流的艺术馆展出,并被法国主流美术界广泛认可;白磊的作品也在拍场上多次创造百万元纪录,最近还被一家欧洲的著名艺术机构看中,大肆购藏。熊璟兰说,一批早期藏家因此而获益良多。

和传统陶瓷界势如水火

白明白磊兄弟所代表的中国当代陶瓷目前仍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陶瓷在艺术观念上严重抵触。传统陶瓷界认为,当代陶瓷的艺术家们是在乱来,根本不懂陶瓷工艺,在瓷上绘画没有几十年功力是不可能画得好的;而当代陶瓷的新锐们认为,传统陶瓷技术守旧,艺术观念非常落后,几乎是一种精神癌症。两边在理念上掐得非常厉害,这也导致当代陶瓷长期没有获得学术上的支持,更谈不上社会的关注。

但这个时候,它的收藏价值就越发明显起来。在国际上,中国当代艺术早已是一门显学,如今,没有人再敢于不认可了(但是在10年前人们却完全不认可);中国当代水墨接棒当代艺术而迅速崛起,显示了一种文化软实力,价位也大幅度跳升;而中国当代陶瓷却依然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阶段,这个属于中国文化基因里的品种,不会被长期冷落。

而相比于传统陶瓷,当代陶瓷在价位上落差巨大。国家级陶瓷大师的传统陶瓷作品几十万上百万元一件的比比皆是,而当代陶瓷界排名靠前的名家目前几万元一件的作品还很多,几十万元完全可以买到代表作级别的精品。

当代陶瓷价值洼地特征明显,藏界有心人不妨对此进行深度研判,在学术认知基础上与合理价位上进行购藏,等到中国当代陶瓷获得国际认可并价位飙升时,才醒悟、追购,就为时晚矣。(记者詹皓)

陶瓷工业园区----一个美丽幸福家园


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于2004年初组建,为市政府正县级派驻机构。园区位于千年瓷都之城市西北,东枕昌江,西越西河,景德镇机场位于园区腹地,九景衢铁路、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生态优良并以陶瓷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省级开发区。园区行政区域面积2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

近年来,园区始终落实市委提出的“工业成本、景区风貌、城市功能”和市政府打造“产业地标、文化地标、旅游地标”的要求,坚持以标准定投入,以细节求品位,以速度博效果,以当下谋长远,让城乡环境大整治和“双创双修”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初步统计,园区2017年全年拟建在建的项目有40个,其中景区化项目11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18个、就地城市化项目10个、棚改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近百亿元。具体实施了总长度16公里的道路绿化改造提升,10公里长的高压线下地工程,打造了百万平方米的绿地公园,大力推进棚改项目,实施村民房屋征收及改造,涉及农户达700多户,对两个门楼、4个人工湖进行生态修复,将园区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在不久的将来,她将以其对陶瓷产业完整而全方位的承接,对陶瓷历史文化独有的传承方式,以及陶瓷产业生产经营的“新业态”,不可替代地成为“浓缩版景德镇”。

隋代陶俑


隋代陶俑与前代相比,又出现许多新的造型。如侏儒俑、僧俑、十二生肖俑等。其中生肖俑形式多样,在墓中置生肖俑,有祈祷亡灵顺生之意。

隋代女俑有两种形象,一种身材修长,秀眉凤目,发髻平阔、高耸如冠,身着窄袖长裙,裙腰高齐胸口,手持乐器或翩翩起舞;另一种身材丰满,头顶双髻,内着圆领短衣,外套大袖衫,下着垂足长褶裙,裙带束于胸间或腹前,几乎垂至地面,姿容娴静端庄。一些侍女俑头梳双髻,身着窄袖衫,下束长裙,作捧物、奏乐、推磨、烧火等姿态。隋代文吏俑与南朝末年俑较相似,头顶高冠,宽衣博带,拱手而立,面部较南朝俑更丰满。男仆俑大都长衣束腰或短衣短裤,还有的上身赤裸,呈各种劳动的姿态。武士俑身着甲胄,有的下着长裙,张口怒目,手持盾牌或兵器,姿态表情与北朝武士俑相似。还有一些甲马武士俑,与北朝基本相同。胡俑较多,深目高鼻,有的袒胸束腰,有的着胡服,作牵马、牵骆驼状。

除人物俑外,隋代的动物俑也很出色,马的造型初步具备了唐代的形态。鬃长体壮,辔饰俱全,有的后背佩对称式梅花或寄生(即战马所披铠甲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马的后鞍桥,竖于马的尾部)。骆驼俑大都塑造于座板上,四肢强劲,双峰间驮有货物。

在隋俑中,牛拉车的造型很多,与前代相比,牛的身躯浑厚肥壮,四肢短粗,有的笼辔俱全。其他动物俑的塑造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情景,如母子羊、母猪哺崽、双鸭相戏等,都有着一定的情节性,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隋代陶俑艺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作风简朴,造型规整,人物面部丰满,比例匀称,仪态端庄,特别注重于对人物面部表情及服饰衣纹的刻画,为唐代塑造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