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价值 > 导航 >

瓷板画的发展特征与市场价值

瓷板画的发展特征与市场价值

古代的瓷器价值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2020-11-06

古代的瓷器价值。

瓷板画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种,区别于陶瓷器皿的造型多变,瓷板画是固定于平面陶瓷上的特殊彩绘瓷器艺术品。虽然只是一块瓷板,但是随着发展带来的审美潮流,瓷板画的瓷板也不再囿于传统的方正形状,而是出现了圆形、叶状形、扇形等多个形状。另外,瓷板画的品类较为繁多,有青花、粉彩、斗彩、浅绛彩、墨彩、五彩、青花釉里红等各种彩绘种类,其题材广泛不拘,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吉祥图文、典故诗文均有应用。虽然瓷板画的发轫与成长历史并不特别悠久,但是艺术成就已经蔚为大观,是我国陶瓷艺术传承与发扬的典范。

瓷板画艺术的萌芽,最早见于秦汉时期,可惜并没有成为气候。一直到唐宋的墓志上,才出现了起始阶段的瓷板画实体形态,但也由于当时烧造技术条件的限制性和所谓“经世致用”造物观的影响,这种起始形态并没有得到恰当、充足的成长空间。这种断断续续的情况直到明朝中叶终于有了些微转变,这是由于明中晚期各式家具兴起,人们对于家居装饰物的探索更进一步,瓷板画开始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明中叶到清中叶这个时段,是瓷板画一个基本相对稳定的起步发展时期,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摆脱以前几乎无人问津的发展情况,但是整体上仍然没有发展优势,一是受到制作水平的限制,导致瓷板画面积比较窄小;二是不论在数量上、形态上还是精美程度上,都远比不上器皿类瓷器,唯一值得赞赏的是这个期间,瓷板画的种类已经成型得较多,相继有青花、五彩、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几种品类出现。

到了清晚期,浅绛彩的出现为瓷板画的成熟做出了推波助澜的贡献。浅绛彩一改传统粉彩照版描样、有工无艺的面貌,转变为往往由文人画师执笔,以书画气息沾染瓷器魅力,造就了具有浓郁书卷韵味和才艺自由挥洒风格的彩绘新标杆,而瓷板画则大面积成为这种艺术新标杆的载体。民国初期,浅绛彩势微,新粉彩的异军突起使得这种彩绘艺术在书卷气息外,更添了一份雅俗共赏的亲和感,使得瓷板画的兴盛达到一个极致。民国瓷板画,终于达到了一个巅峰的成就,早期有潘宇、汪晓棠等名家名作,再稍后一些的就是著名的“珠山八友”各类作品。虽然诸位大家的作品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一些普遍的艺术特征,一是瓷画结合,画的用笔工谨又不是灵活,设色雅致俊秀;二是极富个人创造力,在继承传统粉彩艺术基调的前提下,发掘诗、书、画、印四个大类可运用到瓷板画上的创新形式,是艺术创作人主观意识觉醒的一大标志。

目前,瓷板画的收藏形势一直非常良好,现代瓷板画力作的价格也有非常走俏的,年代稍远但出自名家的更受追捧,尤其是民国大家如“珠山八友”等的作品,更是一屏难求。今年5月,在香港中能八周年大型拍卖会上,中国能拍就拍出了一幅尺寸仅32×20(cm)但价格高达1942.5万元的“珠山八友”汪野亭款山水瓷板画。另外,大师王大凡的瓷板画作品这两年来价格也是高居不下,典型的是,继2017年相继拍出一对成交价920万元的山水人物瓷板画和一组价值977.5万元的三国人物故事瓷板画后,于今年上半年又拍出一组四幅、成交价1650万元的人物瓷板画,一组价值440万元的“渔樵耕读”瓷板画四条屏,以及一幅成交价3547.5万元突破新高的五子登科瓷板画。由此可见,瓷板画收藏市场的热度仍在持续升高,名家名家仍是大家竞相收藏的对象。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代黄釉瓷的鉴赏与市场价值


从明代黄釉瓷开始烧制以来,黄釉瓷的品种就在匠人的创新中不断增加。明代黄釉瓷虽然已烧制得近乎完美,但黄釉瓷的品种还不是很多,黄釉瓷到了清代才有了更大的发展。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并在器形、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有娇黄、鹅黄、麦芽黄、蜜蜡黄、鸡油黄、蛋黄、粉黄、柠檬黄釉等不同色泽。

重现辉煌的康熙黄釉瓷

黄釉瓷在明代晚期并没有太多的精品传世,甚至一度停烧,到清顺治时期,黄釉瓷的烧制才又回复,但也只烧制一些盘类器物,做工多粗糙,底多有炸口,有的底款书“大清顺治年制”。这类瓷器存世量少,升值空间较大。

到了康熙朝,民间已不许私自生产黄釉瓷器,黄釉瓷都是官窑器,这不仅仅因为朝廷禁止民间生产黄釉瓷,民间无能力生产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康熙黄釉瓷仍旧是以仿明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在器型和工艺上略有创新。从目前流入市场中的康熙黄釉瓷来看,此时期的黄釉瓷的器型已不仅局限于明代黄瓷器的传统器型,康熙朝新出现的器型在黄釉瓷中都有出现,大多以素面为主,黄釉以仿明弘治娇黄为多。总体来看,康熙朝仿弘治娇黄釉还是比较像的,但康熙黄釉器有的较弘治朝颜色深,而且器物造成型上,也略有出入,如盘类器底跳足部弘治弧度较大,康熙较小而稍直;盘外底釉色,弘治较白,而康熙则呈青色。在底款的仿制上康熙黄釉与弘治的区别较大,很易区分。此外,康熙黄釉的盘、碗等的圈足,一般是弘治器较高,而康熙仿制器的较矮。

除烧造单色的素器外,康熙朝还烧制了一些仿弘治娇黄的锥拱云龙、间花龙纹盘和以鸡油黄为地子,在胎上刻有龙凤、八宝等图案花纹,再在这些图案上施绿釉的装饰和鸡油黄器上加以堆塑花纹的产品。这种黄釉瓷存世量较少,且大多收藏于博物馆之中,流入市场的更少,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已很难再见到这类拍品了。2004年10月的NY苏富比曾以25.4万元人民币拍出一件清康熙黄釉划赶珠云龙双耳小杯。

彰显皇家气派的雍正黄釉瓷

清代黄釉瓷烧制最好,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雍正一朝。雍正黄釉不仅在于此时期的黄釉瓷造型完美、做工精细、胎薄、质细,更重要的是此时期在釉色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多种新釉色。雍正黄釉总体上看釉色温润、晶亮;器型工整、端正,给人以高贵的感觉,彰显皇家气派。

雍正的黄釉瓷的釉色有娇黄、蛋黄、蜜蜡黄、柠檬黄釉等,其中蛋黄釉瓷是雍正首创,蛋黄釉是一种虽有粉质的乳浊彩釉,比浇黄釉更为浅淡,不透明,似蛋黄色,又名“蛋黄釉”或“西洋釉”。器形有觯瓶、观音尊、莲花形折腰盆,及盘、碗、杯、碟等。这种黄釉品种一直延绩烧制嘉庆、道光年间。

雍正一朝的黄釉瓷以柠檬黄釉瓷最为出名,釉嫩,视觉感强,世人以此黄釉为清代黄釉瓷的最高水平。柠檬黄釉瓷在拍卖市场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据数字统计,目前市场中拍卖成交价在前十名的黄釉瓷中雍正黄釉瓷占了7件,而且都是柠檬黄釉瓷。其中在2004年北京华辰秋拍中一件清雍正柠檬黄釉莲形大盘以286万元人民币拍出,成为当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中成交价最高的单色釉瓷器。从一系列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柠檬黄釉瓷的市场价值年年上涨,投资前景十分可观。

黄釉彩瓷在此时期也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特别是仿明弘治的黄釉青花花果盘、柠檬黄釉青花器、鸡油黄釉绿彩器和少量的黄釉粉彩器。这些器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极具收藏价值,在每次拍卖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雍正黄釉瓷的数量上不及康熙朝,下不如乾隆朝,然而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中却是最受欢迎的。虽然总体上拍件数不多,还有近五成拍品没能成交,但这并不影响雍正黄釉瓷价格上涨的趋势,有的拍品甚至多次显现身拍场,并且在目前的成交记录中,雍正黄釉瓷的成交价位一直排在清代单色釉瓷的前面,这都表明行内人士对雍正黄釉瓷的认可。例如在2004年9月16日上海新世纪一次拍卖中,一对清雍正年制的柠檬黄釉刻变形莲瓣纹酒杯,从10万元的价格起叫,至86万元的高价方落槌,高出估价近9倍。

精益求精的乾隆黄釉瓷

乾隆时期的黄釉瓷与康熙、雍正朝相比已有退败之象,在黄釉的釉色上与前朝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此时期的黄釉瓷不再追求釉色之美,在单色黄釉创新上并无多大贡献,黄釉此时多作为黄釉彩瓷的底色,这个时期黄釉青花器、黄釉粉彩瓷、黄釉珐琅彩瓷较多出现。黄釉与多种彩瓷共同烧制,因多种工艺烧制,总体上此时期的黄釉瓷精益求精,给人以华丽的效果,为黄釉彩瓷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此时期的黄釉烧制朝廷规定并不是太严,民间也开始有少量的黄釉瓷生产,但无论在釉色还是在工艺上都仍旧与官窑器无法相比,而且不能生产朝廷所不允许的颜色,多为米黄釉。

没落的清中晚期黄釉瓷

乾隆之后的黄釉瓷与其他瓷器一样,随着国力和皇权的衰弱,黄釉瓷的质量、品种都不如清三代,黄釉瓷的发展已成没落之势,主要是以单色黄釉器和黄釉粉彩器为主。这段时间的黄釉器器形虽仿前几朝,但胎体已没有以前工整,过于呆板,胎釉结合也不好,存世的黄釉瓷中甚至还有剥釉现象。这个时期的黄釉雕塑瓷虽说给黄釉瓷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不过最终没能改变黄釉瓷没落的局面。

目前清代黄釉瓷上拍800余件,其中乾隆之后的黄釉瓷有450多件,占了一半还多,但此时期高价位的黄釉瓷并不多。光绪黄釉瓷应该说是此时期的一个亮点,在2002年的上海敬华的春拍中,一件带有“储秀宫制”款的清光绪黄釉地粉彩“万寿无疆”纹大盘以110万元拍出,成为清中晚期黄釉瓷拍出的最高成交记录。随后在2003年8月份的上海敬华拍卖中,另外一对落“大清光绪年制”款的清光绪黄釉地粉彩“万寿无疆”纹盘以30.8万元拍出。显示出光绪黄釉瓷在艺术品市场中仍有着巨大的市场。

清代单色黄釉瓷精品层出

清代的单色黄釉瓷以素取胜,特别是清三代的单色黄釉器器型规整、端重;釉质细腻、莹润、器型优美,给人以富丽之美,可以说清三代的黄釉瓷是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清三代黄釉瓷在烧制上已不满于仅仿制明代的单色素面黄釉瓷,而是把各种工艺共同运用到黄釉瓷上,此时期的黄釉种类除了明代出现过的单色素面黄釉器和黄釉彩瓷外,还把刻、划、印、雕、塑等工艺也运用到黄釉瓷上。黄釉瓷上的刻划花纹以植物纹为主,而印纹多以龙凤、蟠螭等动物纹为主。此外,此时的制瓷工匠们穷尽极工地运用雕、塑等工艺让黄釉瓷的精品在清代层出不穷。清代的黄釉刻、划、印花瓷是清代的一个创新,市场上有大量传世品,精品不在少数,亦多为旧时宫廷遗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投资潜力。但是目前买点最好的仍旧是清代创新的单色黄釉瓷,如蛋黄釉、蜜蜡黄、柠檬黄釉瓷,这些瓷器在拍卖中倍受关注,在目前的拍卖中都表现不菲,单色黄釉瓷的成交价都遥遥领先,且都为雍正黄釉瓷。

清代黄釉彩瓷以华丽取胜

清代黄釉彩瓷与明代相比增加了黄釉粉彩瓷和黄釉珐琅彩瓷,市场中多见的是黄釉青花器和少量的黄釉粉彩瓷。

清代黄釉青花在仿弘治黄釉青花的基础上烧制而成,器型有所增加,纹饰有所改变,以雍正朝仿制的最像。清代黄釉青花器在拍卖场中是藏家角逐的焦点,有的拍品甚至多次上拍。目前在拍卖中黄釉瓷成交价最高价的清雍正柠檬黄釉地青花缠枝花卉纹壶,曾在2002年上海敬华秋拍中以440万元的价格成交,随后此拍品在上海敬华拍卖中再次出现时,它的估价已高达550万-650万元。不到三年内,价格上涨了近50%,清代黄釉青花器的投资前景可想而知。

清代黄釉粉彩瓷把黄釉与粉彩结合,形成一个新的陶瓷品种,市场中早期的拍品并不多见,而清中晚期的黄釉粉彩瓷仍可见到,这样的瓷器粉彩浓艳、华丽,绘画技艺精细,是官窑器中的典型佳作,更具皇家气质,受到皇室的喜爱。这类瓷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光绪年间官窑的黄釉粉彩瓷。落有“储秀宫制”、“大雅斋”款的黄釉瓷价格更高。

清代雕塑器巧夺天工

清代的黄釉雕塑器的产量并不是太大,清三代时期的黄釉雕塑器主要以皇室用器为主,器型主要有笔筒、帽筒等,清中晚期的黄釉雕塑器民间也有生产,清末更有许多制瓷名家作品传世。

在清代的雕塑瓷中以黄釉雕瓷笔筒最为出色,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等,口沿及底往往雕制成竹节断面痕迹。官窑多有纪年款识,民窑有堂名款或刻工名号。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陈国治、王炳荣、汤源和等人。晚清时期的此类作品仍较盛行,但质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泛灰。

釉色决定清代黄釉瓷投资价值

清代黄釉瓷品种多样,鉴别起来十分困难,而投资此类瓷器更是没有标准,特别是单色黄釉瓷。在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应注意黄釉瓷的釉色,釉色的精美决定了这件物品的地位。黄釉釉色越纯,越受人喜欢,如清三代的娇黄、蛋黄、蜜蜡黄、柠檬黄釉,即使是在这些釉色上的彩瓷也比其他色调的瓷器更受欢迎,在交易中的市场价值更高。

清代釉色纯正,无杂色,釉厚的黄釉瓷器,在市场中往往成为藏家的焦点。在2005年太平阳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对康熙黄釉暗刻螭龙耳杯将亮相。估价在40-60万元人民币之间,此对康熙黄釉小杯外腹暗刻四螭龙,里施白釉,外施黄釉,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和造型,却在简约中让人们领略到朴实无华的美,受到多位专家的赞赏。但最终由于黄釉不纯正等多种原因而流拍。

再者,对釉色的识别也关系到投资的成功与否,清三代仿明代的黄釉瓷艺术水平和投资价值并都不低,但清末、民国乃至现代仿制的黄釉瓷的如不加以辨别,断错了代则会影响到整个投资的计划。清代仿明代黄釉器当属雍正朝仿制最像,但康雍乾仿品大多落本朝款,相对比较容易分辨。此外清代黄釉器由于施釉较薄,没有明代黄釉器耐看,且明代黄釉的釉厚不开片,而清代黄釉器釉薄而开细小的片纹而易于分辨。近代的黄釉器以仿明代黄釉和清代康熙时的鸡油黄较多,仿明黄釉由于釉薄,釉面有许多凹如的点子。仿康熙鸡油黄者其釉质糙、不匀。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其他方面,如造型、重量以及青花款识等,对其进行辨别。

德化窑瓷器的详细特征及市场价值


德化窑青白瓷烧造始于宋,直至元代。景德镇窑所制品种,该窑一般都能见到。敞口凸底洗、直口蔗段洗、装饰纹样逾百种的各式盒子等等,均富有特色。有的上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后山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等铭文。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得到巨大发展。其中尤以白瓷塑佛像最为著名,代表了当时德化窑瓷器烧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德化白瓷制作精美,格调高雅,历来被视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国际瓷坛上的明珠"的盛誉。

明代德化窑所产的白瓷选料讲究,制作精细。产品釉质细腻,光泽明亮,似脂似玉。瓷胎质地洁白坚硬,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由于原材料配方不同,或因烧造过程中,瓷器在窑内所处位置和温度的不同产生的窑变现象,造成了产品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的差异。因此依照其瓷质和釉色,明代德化窑白瓷又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名贵瓷种,而外国人则统称之为"中国白"。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

德化窑的白釉瓷盛行于明清时期,因为釉色为乳白色,所以称其为“象牙白”,德化窑瓷器器型繁多,但以佛像雕塑、杯、壶、炉几种器型最为著称。其造型生动,色泽光润,晶莹洁白。

德化窑的白釉瓷盛行于明清时期,因为釉色为乳白色,所以称其为“象牙白”,德化窑瓷器器型繁多,但以佛像雕塑、杯、壶、炉几种器型最为著称。其造型生动,色泽光润,晶莹洁白。德化窑瓷器产自我国福建省德化县,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德化窑的瓷器在国际上也得到高度评价,博物馆和私人纷纷收藏,而且在艺术品市场上往往有不俗的表现。

德化白瓷的特点:

1. 藏品造型厚实丰满,装饰部分讲究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德化窑独有的中低温材料配方,是闽南周边窑场乃至景德镇窑生产的白瓷所不能相比的。

2. 釉层均匀莹润玻化好,釉色白中微闪黄色,似象牙色犹如凝脂。

3. 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其他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

4. 瓷雕品有个性风格,许多器物在不同的位置上压有作者的印章,以及年号款和地名款等,有些产品壁内可见印装合缝的痕迹。

德化窑瓷器近几年拍卖市场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0029德化窑观音像3,880.00-3,880.00万 4,200.00万2017-09-17劳伦斯国际

0015德化窑白釉观音3,900.00-3,900.00万 4,200.00万2017-10-29香港皇室贵族

0046清 德化窑白釉出戟花觚2,580.00-2,580.00万 3,217.50万2018-01-26中正拍卖

0011德化窑观音坐像2,200.00-2,200.00万 3,200.00万2017-10-29劳伦斯国际

0041德化窑白瓷莲花观音2,800.00-2,800.00万 2,800.00万2017-09-17香港皇室贵族

明代德化窑制瓷匠师选用本地优质瓷土原料,按一定配比,在氧化焰气氛下烧制而成的一个珍贵瓷种。"象牙白"瓷器的质地坚韧莹润,细腻匀洁,素静淡雅,稳重大方,在白色中微显黄色,犹如凝脂,具有象牙质地的温润感。其装饰工艺包括刻花、画花、刻画印花、堆贴花和雕塑等多种技法。花纹一般较为简单,以梅花纹居多,叶纹、弦纹、回纹等亦有所见。

手拉坯或捏塑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釉层均匀,釉面莹润玻化好,釉色透光折射犹如油脂,这种滋润油脂感是釉面所独有特征。其工艺与“象牙白”瓷一样,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

陶瓷知识:瓷板画的发展史


张松茂作品『仙女湖』百年馆藏品

以板面形式出现的瓷品是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美的结果,瓷板的出现使瓷板画有了物质条件,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又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瓷板画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

王琦作品『渔翁』百年馆藏品

几百年来,瓷板画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们具备更纯的文化品格。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是整个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一个部分,它既具有不同的时代性,又具有个性艺术的独特性。

刘雨岑作品『英雄独立』百年馆藏品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囿于制作工艺水平,瓷板画面积较小,虽有青花、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几种,但作品远没有器皿类陶瓷多。晚清时期,一种与粉彩工艺风格相近的浅绛彩悄然出现。浅绛彩艺术摒弃了当时粉彩分工细、工艺强,以发样照描的工艺过程,从咸丰年间兴盛以来,一度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的主要品种,它是由较高素养的文人亲力亲为,以绘画形式表现的陶瓷艺术新门类。早期浅绛彩瓷画名家都是善在纸绢上挥毫泼墨的画家,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安派画家加入景德镇瓷艺界。他们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及审美旨趣带进瓷上彩绘,作品也多以瓷板画形式出现。因此,浅绛彩瓷板画一度成为景德镇瓷板画发展中的一个高潮。

王云泉作品『湖光山色』百年馆藏品

民国初年

然而,浅绛彩瓷画乃文人画家初入瓷苑之阶段,由于他们对陶瓷工艺的浅尝辄止,瓷艺与画艺的结合尚有不足。民国初年,浅绛彩已渐衰微,随之而起的民国粉彩承接了浅绛彩艺术所创的先河,将中国画韵致与粉彩工艺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早期名家潘宇、汪晓棠等人融画理笔墨于工艺技巧之中,用笔灵活而工谨,设色雅致而俊秀,瓷画结合,别具怀抱。

徐仲南作品『山寺钟声』百年馆藏品

继之而起的珠山八友结社方云峰、余翰青等,他们对粉彩工艺能驾驭自如,作品写人物之品貌,邓碧珊作品『鱼』百年馆藏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制作瓷板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为瓷板画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瓷画家在新时代的感召下,走入现实生活,以造化为师,融合古今,用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批主题明确、寓意深刻、讴歌新社会的瓷板画作品。如汪以俊的瓷板画《六鹤迎春勃勃生机的精神面貌。

徐亚凤作品『屏开富贵』百年馆藏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概念化、媒质与风格的变化。瓷画家们情真意切,热血沸腾,为花鸟写照,为人物传神,写高山气质,展丽水风情。如王锡良的瓷板画《黄山西》,张松茂的瓷板画《三顾茅庐》、《紫归牡怀图》等就是瓷画家用彩笔构筑的精神家园。而今日,瓷板画形式多样,博采众长,不断出新,各种艺术观念与风格并存,乃时代之新面貌。

王大凡瓷板画价格


王大凡,是中国美术大师,生于1888年,在战乱之后,在景德镇学习绘瓷,得遇恩师汪晓棠的指点,在汪晓棠的带领之下,王小凡渐渐的学习里很多的技巧,他的瓷板画还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得到了金牌。

王大凡喜爱读书绘画,生活节俭,但是却愿意在读书和绘画中花上大笔钱财,而正是这些知识,使得他有了更深的造诣,作为人物画家,他很是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而不是单一的去注重它的观赏性而淡去了它的内涵。

他对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研究,让他很清楚的明白,一位画家,他应该做些什么,要怎样做才能够成功,才能够教育后世的才人。王大凡的瓷板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的,有工笔也有写意,将两者毫不违和的联系在一起,是艺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

他一生致力于陶瓷文人画,还发明了“落地粉彩”的技法,使得陶瓷艺术的发展有利更广阔的的空间,他构思严谨,线条流畅优美,画作中的人物形态逼真,将国画中的诗书画都运用到了陶瓷的装饰上,诗与画的结合,蕴含着深切的艺术背景,他用他的画笔,在为人民讲解着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

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用笔敲到好处,笔力遒劲,章法别致,又有圆润的特点。人物脸部的绘画是很细腻的,光阴表情他都能够把握得很好,晕染的手法是很独特的,画中的人物立体感很强,有特点,有韵味。

而画作的背景当中,多采用了林木花草,一些自然的景观,作为点缀,放在后面,能够衬托出人物的生动,颜色层次分明,一般来说,他的人物画作上的场面是比较大的,颜色众多但是有条理,色彩的填充很到位,很厚实,多种层次的色调之下,能够渲染出作品的冷暖明暗变化。

2019年1月在精品艺品拍卖会(新加坡站)杂项精品珍藏专场上,由新加坡金沙皇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RMB 6,967,620拍卖了一件长99cm,宽56cm的王大凡瓷板画。

可见,王大凡瓷板画是很具有收藏价值的,价格高达几百万,他的瓷板画是一件观赏品,更是一件艺术品。

《秋山红树图》瓷板画


藏品来历:两年前我去乡下朋友那看到这东西,很喜欢,就用自己收藏的一幅画与他交换得来的。

藏品特征:这块瓷板长35厘米,宽25厘米,主体内容为青山绿水,落款为“秋山红树、己卯年仲秋月、野亭汪平写于珠山之平山草堂”。落款下有方印章,印文为“汪平”。

相关背景资料:“珠山八友”在艺坛活跃了近百年,他们在陶瓷绘画领域开辟了纯艺术的崭新天地。汪野亭爱好中国书画,并运用文人画的高雅格调装饰陶瓷,使山水画走出了以往过于工整刻板的程式,得到了新的发展。汪野亭的作品色彩丰富、柔美,层次变化万千、光泽艳丽,清雅脱俗,他的这一风格被誉为“汪派山水”,一直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

鉴定专家:王春城,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从事瓷器、杂项等研究鉴定工作35年。

专家评述:汪野亭先生是近代著名画家,他主要的画是在瓷器上画,是珠山八友之一,珠山八友的作品是代表(二十世纪初)时期景德镇烧瓷最高水平的一个档次。这件作品是汪野亭先生1939年所做。远山近景,秋江待渡,整个人物故事交代得非常清晰,层次感非常强,另外瓷板画的胎质、釉色、用彩都是非常到位。在市场价位上来讲,珠山八友的(作品)价位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价位都是比较高的。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参考到市场的目前的价位,专家团经过商量以后,给出20000元的参考价格。

专家鉴定团估价:20000元人民币。

近几年琴书侣香炉的市场价值走向及详细特征


铜香炉是中国明清时期铜制品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精心冶炼的铜香炉,造型古朴典雅,深受世人的重视。近日,笔者从朝天宫古玩市场二楼“天佑阁”得知,以前是收藏市场冷门的铜香炉,近两年收藏价值逐渐凸显,部分制作精美的明清铜香炉价格足足翻了10倍。

铜香炉文化底蕴深厚

一直以来,铜器铸造更多用于奢华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具,香炉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主要制作成和生活有关的器物样式。直至汉代以后,香炉的造型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等多种样式。店主邱先生的展柜里就收藏了从宋代到晚清的几件颇具代表性的铜香炉。首先,笔者看到的是一件宋仿春秋时期的鼎式香炉。该炉从外观上看来十分的精致典雅。细腻有序的饕餮纹印刻在水红铜上,不仅大气美观,更独具文化气息。邱先生说,宋代开始精美的香炉出现在帝王内庭,成为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一时间,炉文化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置炉和赏炉成为一种文人品位的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熏香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琴书侣” 与宣德炉媲美

据了解,明初至清中期是铜炉制作的巅峰阶段,工匠们在长期制作过程中积累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琴书侣”款铜香炉便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类。“琴书侣”即吴邦佐,是宣德铸炉时的工部吏臣,也是开铸仿宣的最大功臣。邱先生收藏的这件“琴书侣”铜香炉造型小巧玲珑,弧度自然,线条流畅,底部款识端庄、字体利落、做工精致,此造型也被称为“桥耳炉”。该炉是“琴书侣”三字款,反映出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介绍说,明代香炉以商周青铜礼器为造型蓝本,有鼎形、簋形、鬲形等多种款式。而宣德炉最早的仿制者吴邦佐,他按照铸造宣德炉的方法,并雇用原铸制宣德炉的工匠自行铸造,他所铸之炉精巧典雅,可与宣德炉媲美。

琴书侣。即明代宣德年间的吴邦佐,他是当年监造鼎鼎大名的“大明宣德铸炉”的工部吏臣,是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也是宣德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邦佐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正是因为此人铸炉技艺十分高超,从器型设计,纹饰设计,颜色调整,到物料配比,都无一不精,堪称当时顶尖高手,此人头脑还比较灵活,拿着朝廷的高额俸禄不说,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皆精妙绝伦,均为达官贵人私家珍藏之物。再后来自行开铸仿宣,生产了一批做工十分精良,器型唯美的铜炉,落款有八字款、十六字款,亦有题为“琴书侣”三字款。是继宣德炉时代之后,在铜器铸造工艺方面又一次飞跃。

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鉴别琴书侣铜炉真假及年代最直观的第一条是看其包浆。无论是用何种方法做旧都与自然包浆迥然不同,其二是看其做工,胎体厚实规整,纹饰线条自然流畅,仿制者最多做到形似,而其神却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再就是听声音,百年以上的老铜炉经过自然老化其物理特性已经改变,也就是素称的火气已退,敲击炉体所发出的声音与现代新品也有天壤之别了。 

琴书侣香炉近几年拍卖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2160“琴书侣”款紫铜三乳足炉620.00-840.00万 1132.00万2015-07-12AA中国艺海

2633清早期 琴书侣款筒式炉512.00-715.00万 617.92万2010-12-14西泠拍卖

2021清中期 “琴书侣”款铜鬲312.00-616.00万 517.25万2013-12-05古天一

0869清 琴书侣款冲天耳炉258.00-412.00万 314.72万2013-07-21凤凰拍卖

3054清早期·琴书侣款鬲式炉224.80-386.00万 411.50万2013-12-17西泠拍卖拍卖结果

铜香炉的收藏价值很高

焚香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焚香很多,所以香炉的用途很广,除了礼仪环境所需要用的熏衣外,还是书斋里便于诵阅、有益于理解及记忆的文玩清供。此外还有一种用途便是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之用。在邱先生的展柜里,笔者见到了这种压经炉。他告诉笔者,古代皇帝喜欢将此赏赐给佛教寺院。后来寺院多有仿制,便逐步成为专门的礼佛之物。

反映的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状态,视操琴与读书至上高雅,神圣无比。古代文人读书学琴,常在房间内放一个香薰炉,放入香料,引燃之后,香气袭人,可以起到提神的目的,读书容易犯困,使用香薰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还可以防蚊虫叮咬,特别是夏季,配以特别的香薰料,蚊虫因受不了浓郁的香气会自然远离,不管是读书还是午后小憩,香炉和香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再次,长期使用香炉,香料的香气便可浸入衣物上,使人身体也有淡淡的香气,正是因为香气附着到了衣服之上,特别是女人,走过之后,便有香气袭来,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古代女子吸引男子注意的一种方法,而且不同的女人对香料有不同的嗜好,长期使用某一种香料才使得女子有了区别于其他女人的香味,所以才有后来的“闻香识女人”之说,常言说的体香,可能也是长期使用香薰的结果。

清代珐琅彩的发展特征与收藏价值


珐琅彩瓷,曾被称作彩瓷皇后,是风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一种彩绘瓷器。其实珐琅器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真正开始制作是在明朝年间,但没有什么精美作品。及至清朝,康熙帝对珐琅器特别青睐,因此专设制造处以烧制高水准的精美珐琅器供宫廷之用。

后期,造办机构研发了瓷胎画珐琅的技艺,至此,珐琅彩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了。珐琅彩瓷器属于二次烧造的釉上彩瓷器,是先用进口珐琅料在烧制好的景德镇白釉瓷上绘画纹饰,然后再经宫内窑火烧烤而成。其成品胎体轻薄,色彩光亮凝厚,绘画精细秀美,纹饰微微凸起,在当时是只供皇家观赏的高级艺术品。

康熙时期,为解决珐琅料在瓷胎上的附着问题,烧制时主要以掐丝珐琅和铜胎画珐琅为珐琅彩瓷的彩绘工艺;兼并使用粉彩打底的晕染手法,因此瓷画色彩和质感都变得更加生动、华丽,装饰效果非常好。由于技法处在摸索阶段,最初珐琅彩瓷的形制以碗为主,其色彩搭配和纹饰布局,大多仿照铜胎画珐琅。

到康熙后期和雍正初年,随着技艺的改进、完善,彩瓷的样式逐渐增多,画面内容逐渐丰富。雍正中期,珐琅彩瓷的制作技术步入成熟阶段,问世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珐琅瓷,主要有两方面长足的进步。一是宫内造办处开始自产珐琅料,给珐琅器的增产提供了一定条件;二是在绘画上,引入了很多中国画传统技法,彩绘手法更为精致,东方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及至乾隆时代,珐琅彩瓷出现由盛转衰的趋势。乾隆初、中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珐琅彩瓷的彩绘题材范围大为增加,西洋人物、风景等大量出现在彩瓷画面中。烧制工艺经过康乾两代的进步与沉淀,已经达到一个巅峰境界。但是由于乾隆帝对玉器和西洋物件的喜爱多于对珐琅器的喜爱,所以宫内珐琅彩造办声势渐弱;另一原因是景德镇烧造的珐琅彩瓷已经足够满足宫廷用度,宫内的流行风气已经转向纯粹的粉彩,所以宫内造办的珐琅瓷走向衰微。

但是纵观清代珐琅彩瓷的整个发展历程,它作为宫廷御用、观赏的名贵物件,不仅是清三代彩瓷烧造工艺最高水准的代表,更有非凡的美学意义和珍贵的清代瓷业考证史料价值。再加上近几年收藏界对珐琅彩都是热捧的一个态度,所以目前市面上,清珐琅瓷的收藏价值是非常好的。

最近时间段内,珐琅彩成交价最高的是4月份由香港苏富比(香港)拍卖行拍出的一件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高达2.388亿元。此前的珐琅彩瓷拍卖行情也没有过低迷,品相和保存度较好的物件一般成交价都在数十万至数千万元级别。

正是因为珐琅彩瓷的市场热度很高,在收藏过程中大家更要注意鉴别真假,由于珐琅彩瓷的仿制工艺较为复杂,非行家可能一时难以分辨,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是对于一些破绽明显的或者“开门假”器物,基本可以靠收藏经验来判定。

以有件所谓的清代古月轩人物纹鼻烟壶为例,它虽然做工较为细腻,画工也不错,但它就是一件“开门假”器物。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古月轩”款鼻烟壶并不等同于珐琅彩瓷,并且珐琅彩瓷器中没有任何署“古月轩”款识的作品,有此款的定为仿品。这件鼻烟壶,同时还出现了材质、色彩和画工三方面问题。此物件材质较晚,属于吹制出来的料器壶,没有二次烧造所以把玩时彩易脱落;而色彩上,人物画的墨彩用得非常现代,没有古韵。最后是画工,人物造型、线条均与清代不一致,这从与清代珐琅彩瓷名品上的人物形态对比就非常容易发现。

邓碧珊瓷板画的鉴与赏


邓碧珊(1874-1930年)别名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人,清末秀才,珠山八友之一。首创“九宫格”瓷绘肖像技法,也是景德镇以炭精擦笔画法绘肖像画艺术的首创人。他的瓷板画在其时就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传播至今更是极为贵重。下面是小编我从“爱景陶瓷”那里网络到一些较为具体他的作品的代价,来和您一起分享。

他的鱼乐图·粉彩瓷 卖到了98-148万 ,粉彩鱼藻纹 40-60万,画西湖云楼 8万,四屏 20-30万。其他作品也纷纷卖出了高价。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作品还在不停升值,以是假如有朋侪喜好,可以来“爱景陶瓷”选择您喜好的作品。

名家瓷板画的艺术职位那是水涨船高,因此仿制的人越来越多,无奈之下我们必须学习一些须要的辨别知识。因此小编我还从“爱景陶瓷”那边相识到一些关于其作品的辨别方法,来和您一起分享。

辨别真伪时一样平常从这几大方面来看:

1、从作画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别

2、从题款的字迹上辨别

3、从瓷器绘画的品相辨认

4、从落款的干支纪年分辨

5、从绘画的风格辨认

邓碧珊鱼藻画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乐成相联合,又融入肖像画的精致风格,堪称别开生面。 下面我为您从笔墨特性来先容一下邓碧珊瓷板画判定方法,固然假如有条件的话最好与真品实物对比一下。

一、看其品相:邓氏画水藻以艳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一丛一丛相互交叠,条理丰富又不紊乱。邓氏画水藻好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举行浓淡积染,讲求深浅变革。

二、看起绘画风格:邓氏画水藻染色时注意冷暖变革,水藻的中央部位和麋集处染色以大绿之类的冷色调为主,从水藻中央部位到边沿处,渐次由大绿过渡到草绿或赭绿的暖色调。

三、看其绘画特点: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两三尾游鱼,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条理玄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时,以点画之笔穿插画鱼鳞,精致之致,夺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达“游而不散”之效。

四:偶然从细节上分辨是最轻易的了。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数点浮萍,不事波涛,也无潋滟,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笔精墨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板画的发展特征与市场价值》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板画的发展特征与市场价值》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