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水刀 > 导航 >

刀压成型

刀压成型

瓷砖水刀 瓷砖推刀 古代瓷器成型方法

2020-11-12

瓷砖水刀。

民国21年(1932)南昌创办江西陶业试验所,设有六七部机械轳辘,是张浩留学日本时,买了一部脚踏轳辘的样机带回来仿制的,以后还请了二位日本陶瓷工艺技师作指导,每月工资200元银币。通过试验,对机械制瓷已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民国二十三年(1934),景德镇成立江西陶业管理局,省政府决定将南昌江西陶业试验所迁景,组成江西陶业管理局试验所,继续进行机械制瓷工艺试验。1949年9月,景德镇,陶专学校充实了设备和实验工厂,由木制脚踏轳辘车改装为引擎带动的机械轳辘车。既生产又教学,为景德镇手工制瓷转到机械制瓷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1954年,为了改变手工制瓷操作方法,陶研所举办了机械制瓷训练班,在第一批学员中的邓金根在单刀压坯中,于型板边上增加了一道排泥片,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除了用手指排泥方法,这是一个新的改进,以后得到全面推广。

1954年,市人民铁工厂研制出景德镇市第一台木质脚踏旋压车,以后改为铁质。1958年7月,建国瓷厂试制半自动压坯轳辘车成功。其方法是先将石膏模子放在轳辘机上,然后将泥团放人石膏模中,电动机带动模子旋转,型刀徐徐下降。由于型刀的压力,泥料均匀地布满模子表层,即形成坯体,并排出余泥。机械旋压成型获得成功。这种压坯方法,工人习惯上叫“单刀压坯”,很快在全市推广。到1959年上半年,有电动轳辘车659部。此后,红星瓷厂又在单刀压坯基础上试制成功双刀压坯机,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64年7月,经轻工部、省轻工厅鉴定,认为它是中国成型生产中的先进设备,定名为“Y—64'型半自动双刀压坯机,在全国陶瓷行业中推广使用。1965年各瓷厂采用机压生产品种达246个,提高工效1倍—4倍,而且统一了规格,提高了质量。

扩展阅读

捏塑成型和雕塑工艺


陶瓷成型工艺从方法上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塑法,一类是注浆法。可塑法是借助泥料的可塑性来制作各种形状的陶瓷器物,诸如手捏、雕塑、盘筑、印坯、拉坯、拓批、旋压、滚压等均属此种方法。注浆法是利用泥浆的流动性和悬浮性,再加上石膏模具的多样性和吸水性共同造就器物的形状,它包括空心注浆法和实心注浆法两种方法。

从历史上看,陶瓷成型工艺又可分为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两类。可塑工艺中的手捏、雕塑、盘筑、印坯、拉坯和拓坯均属传统工艺,而旋压、滚压和注浆均属现代陶瓷工艺。除此之外,成型工艺还应当包括修坯和粘接两道辅助工艺。在鉴定时,要根据各种成型工艺的历史背景和痕迹特征,特别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之间的差别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市面上80%以上的仿品都是采用现代成型工艺制作的,只要熟练掌握区分它们的方法,绝大部分鉴定问题就可以在这一环节中迎刃而解了。

捏塑是利用泥料的可塑性,借助简单工具,徒手塑造器物形状的方法。捏塑工艺属于最古老的陶瓷成型技法,自陶器诞生之日起它就存在了。上古时期制作的陶器,多为瓶、罐、釜、盆、鬲等实用器,都是靠捏塑工艺制作。古人为了提高器物强度,往往会使用带有绳纹、方格纹的工具在外壁进行滚压或拍打并留下印记,今人称其为印纹陶。原始社会中晚期出现轮制工具以后,一些圆形器物的制作逐步被泥条盘筑工艺取代,一些小件异形器或器物上的辅助配件被模印工艺取代。捏塑工艺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不需要任何复杂工具,只要有一块揉好的泥料就可以开始塑型了。

捏塑工艺看上去很简单,但有时越简单的东西,越难于掌握。就像中国人写字,“一”字的笔画最少,看起来最容易写,但写好看了却很难。捏塑工艺也是如此。不借助任何工具,徒手捏一个圆形小罐,要想捏圆捏好非常困难,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很难做成功的。当代仿制者,往往在遇到困难后就想走捷径,用其他方法来替代,如模印或拉坯等。方法变了,在器物上留下的制作痕迹也会不同,这就为鉴定带来了便利。

用捏塑工艺制作的陶器,其特征是器壁薄厚不均,特别是器物的内壁平整度较低,看上去高低起伏不平,还常常留有制作者的指纹或指甲印迹。器物的外壁一般经过压光、擀光修整后,可以做到基本平整,除去那些形状复杂的异型器和人、动物俑外,经过修整后的器物外表,很少留有指纹,倒是那些现代作伪者,为了突出表现其手工制作特征,会刻意在修整后的表面胡乱按上一些手指印。

捏塑成型除了用来制作一些简单的器物以外,最常见的是用来制作非圆形器物或陶塑之类的物品,亦成为雕塑。雕塑往往要借助塑刀和慢轮等工具进行塑型。雕塑工艺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晚期。就雕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独立艺术,可以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在金属器具没有发明之前,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始雕塑作品,除了石质作品外就是陶质作品了。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就个性而言,就像人们写字一样,凡读书者都会写字,但所写字体各不相同。就时代特征而言,那就更加明显了。每个创作者的作品都会留下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印记。

陶瓷刀的保养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映入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们的使用方法却又不尽相同,当使用的方法正确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否则不仅没有发挥它的作用而且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现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陶瓷刀就是一个例子,人们使用它的时候习惯了之前道具的使用方式,结果是一把陶瓷刀没用多久就报废了。所以我们要怎样使用和保养陶瓷刀具呢?

1、在削切的过程中不要扭曲刀;

2、请勿用陶瓷菜刀切冷冻(或未完全解冻)食品、生年糕、带骨肉以及鱼、蟹等硬物;

3、不要在洗碗机中洗陶瓷刀,可在清水中或用洗涤剂清洗,自然晾干;

4、使用中请对刀刃部分格外留意,刃部极其锋利;

5、请远离儿童,将菜刀放到幼儿无法接触到的地方保管,以免误伤;

6、请使用木制或塑料制的案板,避免在石质砧板上使用;

7、请勿在高空中抛下刀会让刀破碎;

8、请勿用刀砍、剁、敲、撬、摔和撞击,不要把刀当杠杆使用;

9、将陶瓷刀放在刀架、刀座或者其它稳定的环境中;

10、请勿自己试着磨刀;

11、请勿将菜刀放置在离火源过近的地方,以免塑料制的刀柄因此变形;

12、刀刃部分被污浊、染色等情况可用厨房用漂白剂浸泡。请勿用金属制的清洁球等擦拭,有可能因金属粉的作用导致刀刃变黑。

是的,做好以上几点,不仅能够充分享受陶瓷刀带来的好处,而且会更加发挥它的功能,让它物尽所用!

以刀代笔——刻瓷精品


提起刻瓷,许多人也许会感到陌生。它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

据史料记载,刻瓷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约260年历史。刻瓷是一门集版画、油画、书法、篆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传统的刻瓷是用刀具或其他工具在陶瓷坯体表面刻划画,形成凹槽的花纹或图案,再施上釉料,经烧成后优美、流畅、素雅的花纹和图案,或者在已烧好的瓷件釉面凿刻人物图案。传统的刻瓷技术全凭艺匠精工细雕的手艺,因此制作起来费时,且常为单件制品,复制起来很难,这也增加了其收藏价值。

刻瓷,最重要的还是刀法的用度。刻瓷用刀十分讲究,有钻石刀、尖刻刀、扁刻刀的不同用度,而且刀具的运刀方向、力度又可形成许多种刀法。各种刀法灵活运用、组合变化,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在刻瓷藏品中,细线刻划装饰是最能体现出工匠技艺的,工匠在烧成器物上以利器刻画,线条细腻流畅,线条内填以金彩,与白釉形成明显对比,极具装饰效果。这类刻瓷在中国古代制瓷史上十分少见,也只有在御用瓷器上才能刻画的如此细密与工整,目前刻瓷拍卖的最高价就是这类刻瓷器物。

钧瓷手拉坯成型技法探究(含视频)


钧窑瓷器成型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主要讲钧瓷手拉坯的盘筑、旋转拉坯、合模、印坯、注浆(倒浆)等等,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注浆成型和旋转拉坯成型,分别称之为“注浆坯”和“手拉坯”,而收藏界及艺术陶瓷界最关注的是“手拉坯”。

钧瓷的手拉坯成形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坯体的方法。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手拉坯产品一般手感较重(个别的胎体可以做出较薄而分量较轻的效果)。由于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其高低、大小、轻重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件手拉坯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

钧瓷手拉坯器形多为圆体,瓶、罐、花觚、桶、碗、盘、壶等都适宜手拉坯。其成型工艺主要分拉坯和修坯两部分,工艺要点可分解为:制泥、练泥、把正、廓内底、提身桶、放形、收口、割底、旋坯、镶接等。

一、制泥。钧窑轮制手拉坯成形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原料就地取材,一般情况下由一种(一和土)或两种以上的黏土经加工后用做轮制手拉坯泥料;钧瓷的泥料大致由黄道土、刘家沟土、黑膜土以及一些长石组成。有时为满足钧釉呈色的需求,加入适量的其他原料。

传统加工泥料的方法是:先将原料按比例投入耙池内,牛拉耙杆运转,通过耙齿把原料搅拌成泥浆;待泥浆静止后,沉淀片刻把耙池下部的放浆口打开,放入泥池内,等泥池内的泥浆沉淀于池底部后,把泥池表面的清水放出一部分,其时泥池中的泥浆分为上、中、下三层,然后,把泥池中的泥浆通过一段人工砌成的泥沟,使泥浆流入另外两个储泥池内。因泥浆颗粒的大小不匀而悬浮能力不一样,两个储泥池,一个距泥池较近,一个距泥池较远。较近的储泥池泥的粒度较粗、较远的储泥池粒度较细。待储泥池的泥浆水分蒸发到含水量25%左右时移放在泥仓内,经过陈腐使用。

现代制泥是把选好的黏土、石料经过球磨机的加工把它们磨碎,磨成浆,然后用压滤机把泥浆里的水分给虑出来,之后再通过真空炼泥机一遍一遍的把泥给炼出来,直到适用与拉坯为止。

二、练泥。轮制手拉坯所用的泥料要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可塑性通常是指泥料在外力下获得一定形状而不产生裂纹,外力除去后并保持该形状的性质。一般希望泥料具有较高的形变屈服值和较大的塑性延伸形变量。既可保证成形时被成形的部分有较好的稳定性,又可不致在成形施力过程中产生裂纹或开裂。泥料的细度,根据拉制器物的大小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细度为250目筛余15%——25%之间,干燥收缩率为13 %,总收缩率为18%左右,细度达到250目全通过时不利于拉制成形,细度在200目以下时,因泥料过粗,会严重影响成品合格率。练泥可以令粘土致密,不仅增加粘土的柔韧性和可塑性,降低收缩率,还会直接影响陶艺的烧成率与收缩率。如果练泥的方法不恰当,令泥团中有空隙、气泡,不仅收缩率增加,而且烧成时表面会鼓起气泡,甚至会炸裂。练泥的过程主要是把不同干湿度的粘土揉匀,令粘土干湿适度,如果粘土太硬,在揉压的时候需要加水。反之则需要脱水。练泥的意义就好像做面点之前要揉面一样。

将泥仓中的泥用铁铲铲出一部分。然后,用铲反复进行拍打、挤压 (第一次练泥),直到泥料中水分分布均匀,含水量在21%左右时,再铲出拉坯所需的泥团,放在用青砖砌成有一定斜度,高约65厘米左右的揉泥台上,再用双手反复揉练 (第二次练泥),挤出其中的空气,使泥料颗粒组织致密,可塑性和手感达最佳程度。

揉泥的方法很多,一般常用鸡心式揉泥法、菊瓣式揉泥法与羊头式揉泥法。鸡心式揉泥法的要点是:先取一块粘土,双手合抱,左手扶住泥团作为支点,右手有节奏地操压泥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不断反复动作50-60次为宜。视其干湿度决定要不要加水以及加水的多少。揉搓、旋转的过程中泥团呈现鸡心的形状,最后揉成锥形泥团。故称为“鸡心式揉泥法”手拉坯操作者双手握住泥团,沿轮盘旋转的反方向上下反复搓揉,使泥团中心成旋涡状,边缘展开像菊花盛开的花瓣有序排列,称之为菊瓣法。操作者双手平握泥团,一上一下反复揉搓,使整个泥团的形状上宽下窄,恰似一个成年的山羊头,称之为羊头法。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双手用力要均匀、方向要一致,否则会造成泥料粗细不均,致密度不匀,影响手拉坯成型。

三、把正。钧瓷工匠又称为抱泥头。拉坯的第一个环节在于抱泥头,泥头正不正就决定了能不能拉成坯。抱泥头指的是把揉过的泥摔在轮盘上,用双手把这块泥给抱正,所谓抱正就是泥和轮盘是同一个圆心。也就是说将泥团的旋转中心与轮盘的旋转中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经过来回数次的拔高和摁压,用以再次排除泥之中的杂质、气孔和提高泥的可塑性,然后开始拉坯。拉坯过程中一定要稳,速度要适当,根据你心中所想的器物线条,转换成手法使手上的这块泥运用自如。

用轮棍按逆时针方向拨动转盘,转盘转速达120转/分左右时,把揉练好的泥团以塔形摔坠在轮盘中央,使泥团因粘性力作用而牢牢吸附于轮盘之上。放泥时要考虑轮盘旋转的方向与泥团揉搓的方向应相反,这样,拉坯时手的推力和揉泥时的方向一致,泥的致密度会越来越大,泥柱会越来越紧。反之,泥柱会越来越松,影响成型后的坯体质量。

把正的方法是左手用力,右手辅助。用右手沾适量水洒在泥团上,然后,两肘靠紧大腿部,用双手抱住泥团的下部向轮盘中心用力挤压泥团,使泥团逐渐向中心和向上捧起,待泥团与轮盘成同心圆时,泥团呈塔状圆柱形,然后再用左手掌把捧起的泥团压下,反复的捧起,压下。向上捧起时一定要稳,这实际上是进一步的练泥,也叫第三次练泥,是为拉坯准备最适宜的泥团形态,这个过程是要泥柱与轮盘结合的更加牢固。把正是初学者入门的关键一步,必须掌握“上捧”与“下压”的技法。“上捧”就是把泥团上推到一定的高度与细度。其操作要点是:刚开始时用小拇指和无名指用力向泥团中心上方推,到适当高度以后双手合拢,推力逐渐减弱,慢慢的呈现一个柱状。“下压”就是当泥团呈适当的柱状时,平转左手,掌心向下,用力部位转到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中间,用力向下把泥柱压到原来的形状,使其圆柱状变为饼式馒头状。下压时由于用水的缘故,边缘的泥团会变成泥浆,泥浆与泥团融合在一起会出现“虚泥”现象,这时可以用右手挡住使泥不外跑,左右手同时发力使泥柱自然变成馒头状。

四、廓内底。两只手稳稳握住旋转的泥团,用左手掌向下压塔状泥柱的中心,使上部泥柱呈扁圆涡形,扁圆涡形泥团大小必须满足所拉制坯体的用泥量。然后,用右手掌与大拇指按在涡形泥团上部的中间,其他四指自然弯曲在泥团下部,左手掌托着扁圆涡形泥团的下部,徐徐向上托,右手慢慢提拉上部泥团,使泥团逐步形成圆筒状,圆筒状的深度和厚度是决定坯体大小、厚薄的前提。

五、提身桶。左手插入筒状内,掌心朝胸,手指与内壁接触;右手接触筒状外壁,使内外手指互相贴合,然后,内外手轻轻用力挤压筒状壁,使筒状徐徐升高,双手同时随筒状慢慢提高,待达到所制器物的深度和厚度时,再根据器物的形状,拉制出雏形;拉盘、碗时要先拉成曲线矮桶,使筒体上拉式底部仍可保持相当厚度。有些大口而器形简单的器物,可用具备器物线条形状的样板片(用泥料做成经950 ℃温度素烧)来做最后的修整。

六、扩外形。提身桶完成后,双手换向,在桶内的左手移到下部,在桶外的右手到上部。右手从筒子的底部开始用力,把底部的泥用力推进去以后,左手从内侧抵住,然后两只手同时用力,随自己的感觉和器形的要求从底部上行,用力逐步向上。这个过程一定要顺畅,一气呵成,不可停顿。放形时左手用力,右手辅助,右手的作用是稳住左手推起的泥,相对用力使器壁变薄。

七、收口。收口时一定要把握好弧线的度,处理好口部与底部之间的关系,动作要轻要慢,徐徐渐进,缓缓而行,以免造成坍塌。这个过程润泥不能用水,要用泥浆,防止毛坯对水分吸收过多,在干燥收缩过程中开裂。收口时要留有一定的泥量做口部成型用,业内称为“留口泥”,避免泥量用尽造成残缺。

八、割底。把基本拉制成形的坯体内外轮迹和余泥由下而上抹除,左手按出毛坯的底部,右手拿割线,使割线的一端旋转于毛坯底部,右手稍用力,这时毛坯底部与下部分的泥团分离,双手迅速把毛坯体托起,放在坯板上,待自然干燥至适当程度后进入下道工序。

九、修坯。修坯是手拉坯拉出来后要经过的非常重要、关键的工序,有“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之说。粗坯成型后,要按品种要求进行修整,如盘、碗、洗、罐需要进一步将内外修光并使厚薄一致。碗、罐、盘类需在此时挖修底足,壶、罐、瓶、尊等之类还需要黏结嘴、柄、耳等部件,雕塑艺术品更需要既有手工经验,又有艺术素养的工作人员进行修理。业内人士都知道,一个手拉坯质量的好坏,拉坯其次,修坯为主。修坯可以是借助工具修的也可以在拉坯机上独立完成的。它是在拉坯的基础上完成,也就是说你所拉的器型的内形控制了外形,里型的线条顺不顺,也就决定了修坯修的好坏。在修坯过程中,要做到:勤、稳、准、快。“勤”讲的是要多感受坯体的厚薄,也就是用手敲打坯体听声音来辨别坯体的厚度,做到整体厚薄均匀。

“稳”讲的是修坯过程中下刀的力度,有时候走一刀可能会要一气呵成,所以一定要稳。“准”讲的是拉坯的内形与外形配合,线条要准,要流畅。“快”讲的是修一个坯的用时,提高工作效率。

修坯的技法是以左手轻抚坯体,右手操作刀具。选择好吃刀角度,才能爽快而均匀地修坯。吃刀的位置或角度不当,会产生持刀太深而带动坯体,出现跳刀现象。

修坯应先挖底。先把器物的内足底留厚些,而后根据器形要求再进行削减。挖足的过程要有耐心,不急不躁。可以变修坯边检查,把坯体放在手上掂一掂,放在耳旁弹一弹,根据坯体的重量和坯体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厚薄。把外底的厚度与宽度旋到位后,再根据其深度来判断比较精确的内底的位置,按照器形的风格或设计要求决定底足的高度和宽度。

修坯有“湿修”与“干修”之分。湿修是在坯体含水较多(16%——19%)尚在湿软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容易,修坯刀不易损坏,其缺点是容易在搬动及操作过程使坯件受伤而引起变形,对提高质量不利。“湿修”时坯体干湿度也要适中,如果太湿,在修坯过程中毛坯就有可能变形损毁;干修是在坯体含水量降至6%——10%或更低时进行,坯体强度增高,可减少因搬动受伤引起的变形,对提高质量有利,其缺点是对修坯刀阻力较大,为保证制品质量还是以“干修”为宜。“干修”对刀具的要求较高,必须以快刀的形式,才能出现细微而爽利的刀线。

盘、碗、罐、尊、洗类的修坯机与旋压成型用的轮子一样,只是它转速较慢(280——430转/分),轮头上的凹凸形石膏模座要随各种坯件的形状大小而设计。

坯座上面应包一层绒布或泡沫塑料,或在支承坯件的地方镶一圈橡皮,以防修坯时坯件因震动而受伤。

修坯用刀具一般都是两头可用的钢质弯头刀,有时也可以钢锯片代替,如只要求坯体表面光润,可以用刚玉砂布或60目以上的铜丝筛网,或湿海绵擦拭。

坯子修好后,一般应抹一层水,使表面更趋光润,修坯机上应该装设吸尘抽风设备,以保护工人健康。

十、镶接。壶、杯等类制品的嘴、柄部件在与制品本体黏结时,要注意两者的含水量应十分接近(在含水率为16%——18%时镶接),否则在干燥时会由于收缩不同而产生开裂或脱落。黏结时先将要黏结端面修毛,然后将部件粘上泥浆迅速接合。黏结泥浆可用含水率较高(30%——45%)的相同坯料,外加3%糊精,或其他黏结剂(如甲基纤维素纸浆废液等),也可以在坯料中配30%左右的釉粉或长石、滑石等溶剂,使其熔融温度较坯体本身低,在高温中可与坯体牢固熔合。

钧窑手拉坯从唐代花釉瓷肇始,经过五代、宋、金、元、明、清1000多年的发展,其工艺流程、拉坯器具及独特的拉坯技法不断去粗存精、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拉坯工艺体系。为一代名窑的生存、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下面是钧瓷手拉坯全程视频(录制)

注凝成形制备氧化锆陶瓷刀


本文采用注凝成形工艺制备氧化锆陶瓷刀。以超细氧化锆粉为原料,加入丙烯酰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剂)、过硫酸铵(引发剂)、四甲基乙二胺(催化剂)、JA-281分散剂及氨水制备出了固相含量52%的氧化锆基陶瓷悬浮体,经注凝成形,1500℃烧结。文中比较了不同规格的锆粉,并确认了较适用于注凝成形的锆粉。同时,检测了注凝干燥坯体及烧结样品的相关理化性能,并将其与干压冷等静压成形坯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悬浮体固化后颗粒仍保持原有的位置,坯体光滑致密无气孔。生坯抗弯曲强度为24.19MPa,高于干压冷等静压的15.24MPa,注凝坯体经1500℃烧结,样品吸水率为0%、体积密度为6.13g/cm3、抗弯强度为929.70MPa。

1、引言

氧化锆陶瓷刀首先由日本京瓷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是近年来的高科技产品。氧化锆陶瓷刀独具玉石般丰润亮泽,时尚典雅,号称“贵族刀”。其刀刃锋利无比,耐磨性比钢刀高几十倍,堪称“永不磨损”。氧化锆陶瓷具有化学稳定性高、耐酸碱腐蚀、易清洗不生锈、切物无异味等特性,是典型的“绿色环保产品”。目前,在日本、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内也有多家企业工业化生产氧化锆陶瓷刀,大量出口并作为贵重礼品相互馈赠[1]。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企业都是以化学共沉淀法生产的3%Y2O3-ZrO2造粒粉为原料,采用干压成形法生产氧化锆刀坯。干压成形机械化程度高,因此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但坯体密度低,结构不均匀,烧结时收缩率过大,容易变形、开裂,产品质量较差。为此,对于尺寸较大的刀坯,采用冷等静压工艺提高坯体密度和结构均匀性,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这样无疑会增加设备和工艺成本,并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干压成形后,即使经过冷等静压,陶瓷坯体气孔分布一般在不同程度上仍会表现为多峰分布,坯体中难免会存在气孔缺陷,影响陶瓷刀的质量。本文采用水基料注凝成形法制备氧化锆陶瓷刀,凝胶注模成形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近净尺寸成形工艺,最早由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matete O O等人提出[2]。该工艺可成形形状复杂、微观结构均匀、强度高、密度高的坯体,能直接进行机加工,明显优于其它复杂形状部件的成形工艺[3],已在工程陶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4-7]。注凝成形的机理是通过外加有机单体和交联剂的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网络结构而将陶瓷粉体原位固化定型。在此过程中,并不发生溶剂介质的散失,其体积基本不发生收缩变化,凝胶坯体的初始体积密度基本保持料浆本身的体积密度,是一种生产高质量的氧化锆陶瓷刀的理想工艺。

2、实验内容

2.1 实验原料

本实验所采用的原料有超细二氧化锆粉料、丙烯酰胺(CH2CONH2,AM)为有机单体、N,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CH2CONH)2CH2,MBAM]为交联剂、JA-281为分散剂、采用过硫酸铵[(NH4)2S2O8,APS] 作引发剂、N,N - 四甲基乙二铵(TEMED)作催化剂、用氨水调节料浆pH值。

2.2 实验过程

按照表1的实验配方,将有机单体AM、交联剂MBAM和分散剂混合得到预混液,和陶瓷原料粉末一起搅拌,球磨得到高固相、低粘度的浆料,在有机物和陶瓷颗粒得到均匀的混合后加入催化剂TEMED 和引发剂APS,快速搅拌后注入模具,使悬浮体中的有机单体聚合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从而使液态浆料转变成固态坯体,在50℃浆料固化形成凝胶。脱模后干燥,600℃脱脂,在硅钼棒高温电炉内1500℃保温2 h烧结致密化后得到陶瓷样品。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粒径氧化锆粉对陶瓷刀性能的影响

以不同规格参数的锆粉为原料,采用固相含量相同,以及有机单体、交联剂、催化剂及引发剂的加入量均相同的注凝成形工艺制备氧化锆陶瓷刀,其品分别为A1、A2、A3。通过相同的干燥方式及烧成制度所制得的锆刀的各性能参数如表2所示。比较各样品的性能,选取较适合注凝成形所适用的锆粉。由表2可知,锆刀密度均在6.0g/cm3以上,吸水率、显气孔率均为0%,则说明锆刀均可于1500℃烧结致密化。随着氧化锆粉粒径的增加,锆刀的密度有所增加。由于在固相含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锆粉粒度的减小,其浆料的稳定性及陶瓷粉料的分散性变差,导致料浆内气体含量升高,成形后坯体中的气孔增多导致坯体的烧结密度略微有所降低。固相含量相同,烧成收缩不同,可能是由于粉体本身的特性有关。而影响抗弯强度的主要因素有配方组成、烧成温度、晶粒尺寸和分布、玻璃相的分布、气孔的大小和分布等。由于配方组成、烧成温度一致,主要区别是粉体粒径。按理论而言,粉体粒径越细,成品烧结越致密,缺陷越少,抗弯强度越高。但是氧化锆存在相变,如果锆粉性能不稳定,可能导致烧成后的四方相氧化锆不稳定,在抗压过程中也许会导致氧化锆相变而使得抗弯强度减小。

同时,由表2可知,回收废料的抗弯强度不比新粉低,这主要是由于废料回收重新球磨,粉体颗粒同样可均匀分散,锆刀烧结致密,缺陷少。虽然采用回收废料制备锆刀性能不差,但是刀抛光后表面会存在斑点,影响美观,因此回收废料不适用于生产锆刀。

3.2 不同成形方法对氧化锆刀性能的影响

采用干压冷等静压与注凝成形两种不同成形工艺制备氧化锆刀的性能测试,其结果如表3所示。(下转第18页)由表3可知,注凝成形的生坯抗弯强度要比干压冷等静压的生坯抗弯强度大很多,这是由于注凝成形是在低粘度、高固相含量的粉体-溶剂悬浮液体系中加入少量的有机单体,然后利用催化剂和引发剂,使悬浮体中的有机单体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是液态浆料原位固化成形,从而得到具有粉体与高分子物质复合结构的高强度坯体。由于注凝成形所制备的浆料通过真空搅拌除气,注凝出的坯体致密度更高,注凝出的坯体缺陷少,烧成后的抗弯强度较干压冷等静压所得制品要高。

4、结论

(1) 注凝成形氧化锆刀比冷等静压成形生坯强度高2倍,烧成后强度提高15%以上,抛光后成品强度高15%以上。所以,注凝成形比冷等静压要好。

(2) 不同粒径的锆粉烧成后抗弯强度有细微区别,规律性不强,以0.2μm粒径成形制品各项性能最佳。

(3) 由于注凝法可以满足器件形状多样化、复杂化的要求,目前注凝成形工艺的应用正处于一个研究的热潮中。

细数陶瓷刀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陶瓷刀现在是越来越流行了,虽然有很多家庭目前还没有使用到它,可能是因为对它有所顾忌,毕竟觉得它是用陶瓷做成的道具,使用起来会比较有局限性。其实不是的,它的存在还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婴幼儿肠胃脆弱,身体抵抗力较差,这时喂食的水果、蔬菜与肉类应尽量避免接触到细菌,以免引起身体不适。陶瓷刀以其独有的材质优势,全致密材料烧制而成,无孔隙产生,特有的非金属性有效抵抗细菌滋生,在切食过程中保护宝宝的食物不受污染,呵护宝宝健康成长。将陶瓷刀做为婴儿断奶后的烹饪刀具是最佳的选择。

2、永不磨刀,持久锋利

不锈钢等相对软性的金属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锋利度下降,被钝化的现象。陶瓷刀则不同,它拥有无可比拟的锋利刀锋,能削出如纸一样薄的肉片。精密陶瓷具有超强的硬度及耐磨性,根据材料硬度比较表显示,它的硬度仅次于钻石。据测试,精密陶瓷的耐磨性是普通菜刀的60倍,无须打磨,历久如新。

3、锁住食物营养

在使用陶瓷刀切食肉片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肉汁不会流出,这是因为陶瓷刀既薄又锋利,所以在切食的过程中不会压迫到肉块的肌理,完好的保留了食物的营养成份。我们用它切食果汁丰富的水果时效果更加明显,它让我们天天能享受到营养丰富的美味食物。

4、抗氧化,不串味

使用金属刀切食物时,有的食物易发生氧化,这将大大破坏食物原有的鲜美味道。有的食物甚至不能用金属刀切食,以避免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物质,危害到身体健康。陶瓷刀有效避免了以上情况的发生,它与身俱来的材质优势,不会与任何食物发生化学反应,保持了食物原有的纯正风味,让您全身心体验食物美味所带来的享受。(陶瓷刀非常适合于切食生鱼片、水果、蔬菜、无骨肉及熟食)

5、贴心设计,挥洒自如

陶瓷刀的刀柄根据人体工程精心设计,不仅考虑到切菜时的动作与力度,而且实现了刀柄形状的曲线性与稳定性,它使操作重心平稳,切食完美自如!

6、精密陶瓷,坚韧品质

陶瓷刀优秀的非金属性,使它具有永不生锈的特质,不用担心残留的水渍会使刀身锈迹斑斑。在使用新买来的钢刀或是被锈蚀后清净过的钢刀时,会发现用它切过的食物带上了铁的气味,这是因为钢刀散发出的金属离子被附着在了食物上,吃起来就会金属的味道,好味口顿时消失。而这种现象绝不会在陶瓷刀上出现,享受到的是食物百之百的原汁原味!

7、避免食物异味刺激眼睛

人们都喜欢吃洋葱,但怕切洋葱,因为用钢刀切洋葱时,切菜人的眼睛常常泪水不止。使用陶瓷刀切洋葱,不会让洋葱汁刺激到眼睛,让人能够尽情享受喜爱的食物!

8、环保健康

陶瓷刀可耐各种酸碱有机物,更不会被水果与蔬菜中的酸和油所腐蚀,无毒、无污染、不氧化、不锈蚀,是理想的环保健康型刀具。不管用来切什么,不会有食物的味道残留在刀上,更不会串味,这点是其他刀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9、纤美轻巧,尽享厨房乐趣

陶瓷刀具拥有纤美轻巧的体态。与普通金属刀具相比,陶瓷刀在使用过程中会更加轻松顺手,即使处理极高难度的切削工作仍表现的游刃有余。刀具重量仅为同类金属刀具重量的二分之一,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因为刀具过重,造成手腕酸疼,切食更加轻盈,尽情享受厨房乐趣!

10、风靡欧美、日韩,品质生活之选

陶瓷刀在市场上一经推出,就深受众多国外消费者的喜爱,已经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厨房用品。

对于享受品质生活的精英人士,陶瓷刀将是最佳选择。

了解到了陶瓷刀的这么多的好处,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想法了呢,只要我们根据陶瓷的特性去使用它并不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困扰,反而会带来很多的好处!

如冰似玉通明淡雅赏心悦目 出淤泥而不染之半刀泥


·半刀泥

半刀泥,陶瓷刻花技法名称。景德镇称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技法为半刀泥。半刀泥刻花,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图案纹饰则简练明快,手法以印花、刻花和堆塑为主。其中半刀泥法的刻划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刀法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其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一种主流。

·半刀泥

素面半刀泥刻花,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瓷质洁白如玉、釉色莹润、胎薄透明、刻花纹样流畅生动、精巧细腻、在灯光映照下,通明淡雅、玲珑清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景梅文化瓷半刀泥瓷器,就是素面半刀泥瓷器中的代表作品,运用清新淡雅的青釉与半刀泥的技法相结合,瓷器剔透如玉,雕花精细,应用于文房四宝、功夫茶具之中,体现文人雅士之志。其中《万寿莲》以莲为主题,运用半刀泥技法创作,将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气质得以完美诠释。

·半刀泥

·半刀泥

半刀泥给人一种神奇悦目的美感。它是用铁质的小刻刀在干燥的坯体上刻画成一面深、一面浅的凹面与线组成的花纹,再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陶瓷装饰品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