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 导航 >

青花压手杯(花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6-12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青花压手杯(花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底部青花压手杯(花心)杯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精选阅读

陶瓷器型——压手杯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为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淳厚,造型为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处内收,圈足。其形体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手握杯时,于虎口处相贴,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故有“压手杯”美称。

明清瓷器:“压手杯”的遥想与辨识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都知道明代永乐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压手杯是举世闻名的制瓷名品。由于传世量极少,因此,十分珍贵,一般难以一睹其真貌。据资料介绍,这种永乐压手杯,都是坦口折腰,沙底滑足(但也有藏品底部确系上了釉的)。由于拿在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稳地压住,故名。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将杯覆合手中,大小恰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故有此名。有专家则认为,这两种说法均有牵强之嫌,他认为,压,即塞滿、充实之意。压手杯器形小巧,拿在手中,刚巧塞滿掌心,故名之。除了杯名的来由,资料还告诉我们,在永乐的压手杯中,以杯的中心画有双狮滚球,而且,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者为极品。若是内绘鸳鸯者,则为次之。内绘花心者,则更在其次。所有的压手杯,杯外均有深翠的青花纹样,其样式小巧玲珑,惹人喜爱。因此,自永乐以降,至清代、民国,直至现代,历来均有人模仿烧造。但明万历以来,仿品似乎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也有仿得尚好的,然与永乐的总不可比。

北京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明代成化官窑梵文青花杯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烧造开始达到顶峰。从目前传世的成化青花瓷器来看,成化青花早期尚有部分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成化青花发色淡雅,将明代文人画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每件瓷器上,恬淡雅致,浓笔勾线,淡笔渲染,颇有水墨画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传世的成化官窑器少见大件,多是高足杯、瓶、盘、碗、碟等精美小器。其精品薄胎、釉面滋润,抚摸上去如玉一般带有温润感。

这件明代成化官窑梵文青花杯,乃是笔者早年初学瓷器时从古玩铺中购得;杯高4.8厘米,口径4厘米;采用混合青料,薄胎,对光看微泛肉红。杯外描三圈梵文,底为方框双圈楷书款“大明成化年制”。笔者与专家探讨考证应为当时景德镇赏赐给藏区的御用瓷器。

西藏在明代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记载,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370年河州地区的故元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降明,明太祖派人深入乌思藏地区招抚政教首领,1372年萨迦派的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等归降明朝,并带领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见了明太祖。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为“炽盛佛宝国师”,他还先后两次向明朝举荐故元的藏族旧官一百多人,他们都受到明朝的封赏。在争取到藏族地区大部分僧俗首领的归附以后,明太祖考虑到“彼方地广民稠,不立重镇治之,何以宣布恩威”,于是对藏族地区的管理机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1374年12月炽盛佛宝国师喃加巴藏卜及朵甘行都指挥同知锁南兀即儿等遣使来朝,又奏举士官赏竺监藏等五十六人。明太祖遂设朵甘宣慰司一、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千户所十七,以赏竺监藏等分别为指挥同知、宣慰司使、招讨司官、万户、千户等,并派员外郎许允德携诏书及诰、印前往赐之。

这样的封授制度从明太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明代成化时期公元1465-1488年,宪宗皇帝依然延续祖辈制度,在每年接受藏族进贡之际,也大量封授藏族僧人,史料记载有时一次升职授职的藏族僧人达数十人之多。宪宗帝大量赏赐的物品如喜金刚像、大威德像、铃、金刚杵等无数法器,此外还有大藏经、供器、僧帽、袈裟等,以及各种珍宝、金器、银器、瓷器、绸缎、大小帐幕、茶叶、牛、马、骡等等,让这些藏族僧侣感觉到大明朝“恩泽四方”。

我们可以发现,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通过这样的安抚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保证了外疆的安定团结。这件明代成化官窑梵文青花杯,正是当时景德镇珠山御窑场为了满足御赐藏族僧侣而专门烧造的瓷器之一。虽然已经残破,但足见当时烧造工艺精湛,器物虽小,可它记载了一段历史,让今人不忘西藏地区在明代依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宣德青花双龙杯赏析


龙,在我们民族文化里占有显赫的地位,它象征着威严、强大、正气、祥瑞。它的形象最初表现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雕艺术品,原始、抽象、精美绝伦。到了商代,无名艺术大师创作的玉卷尾龙之类,则较为具象地刻画了龙的形貌与神态,至春秋战国及两汉,在我国辉煌的古玉艺术中,龙的形象已得到完备的塑造。

瓷器上有龙的出现,大抵已到隋唐,以简练的堆塑手法表现,极具观赏价值。

元代首创青花瓷,所绘图案除鱼藻花卉、人物故事,龙纹更是主要题材。元瓷上的龙,龙身较细,颈部尤细,以平行的细线爽利地交叉成网状的鳞片,也有作单笔半圆形的勾画,绝大多数是“三爪龙”。

我国青花瓷的巅峰期,是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发展经济,活跃外交,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宣宗朱瞻基,注重休养生息,体恤民情,提倡节俭,广用人才,出现了富庶、安定的社会局面。随之,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制瓷业也空前繁荣。景德官窑技术力量雄厚,以当地精良的麻仓土,和从今伊朗、叙利亚一带进口的“苏麻离青”青料制作了名震海内外的永、宣青花瓷。永、宣青花瓷瓷质致密、胎骨凝重,釉质肥润华滋,特别是青料呈色秾丽清淳,幽和悦目,再加上特定时代的制坯手法与娴熟画功,可谓无论件品大小,都气貌堂皇,大美大雅。如今的一些钻营仿制牟利者,对此他们绝不具备以假混真的能力。宝之所以为宝,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内涵,否则世界上将不再有宝。永宣青花瓷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人见人爱,难怪许多国外藏家梦寐以求能藏得一件中国明代永宣青花珍瓷。

宣德青花瓷的器形品种,在继承永乐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双龙大杯。有称高足碗的,似不很贴切。因为永、宣二朝另有官窑青花高足碗,器形薄小得多,而且座足的上部,确与常见的敞口碗无异。双龙大杯的上部与常见的碗区别甚大,而整体上与元明时期的实用高足酒杯相似,虽硕大许多,且系宫廷陈设摆件,不妨仍称杯。

众所周知的是,宣德官窑瓷上的龙,比元瓷上画的龙形体更为健壮,双目圆睁,披发上扬,多为滚轮形的五爪,爪趾尖利有力,龙身有腹背之分,鳞片的刻画比元代的复杂。无论是云龙或是海龙,都矫健雄强,分外威猛。宣德瓶、尊、碗、盘之类青花瓷,大多绘以龙纹,而龙纹画在大杯上,似觉更具有美感。大杯上丰下敛,杯口与足底不同程度地外撇,使整体在形式法则上既稳定更活动,与龙的动态十分协调呼应,因而倍增艺术感染力。

宣德瓷的年款除极少数的篆书款以外,一般都是深具晋唐法度的楷书款。绝大多数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偶有“宣德年制”四字者。有趣的是,在凤毛麟角的几件宣德青花双龙大杯传世品中,却多为四字款。(包括故宫(微博)博物院藏品),六字款杯目前仅见一件。原因有待研究(拙文附图之双龙大杯,右四字款者高17.5厘米,口径15.8厘米;左六字款者高22.6厘米,口径18.6厘米)。

宣德青花双龙大杯,堂堂正正,端庄大气,俨然像是褒奖精英的大奖杯。2012壬辰龙年,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龙年,我们捧起双龙大杯,祝福所有正直善良,奋发向上的人龙年大吉,龙腾云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