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明代万历瓷器鉴别要点 > 导航 >

“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品(瓷器)欣赏

“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品(瓷器)欣赏

明代万历瓷器鉴别要点 万历蓝釉瓷器鉴别 大明万历年制瓷器鉴别

2020-06-12

明代万历瓷器鉴别要点。

“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是由广东省博物馆精心策划并在本馆展出之后,于辽宁省博物馆再次开展。展览共展出600多件文物,为观众还原万历时代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贸易画卷。

本次展览以“南澳I号”及“万历号”沉船的出水文物为主,辅以反映与海上贸易相关的造船、航海、贸易等方面的展品,来展示明代万历时期的东西方海洋贸易全景。在600多件文物中,有逾400件是从沉船上出水的,以景德镇的青花瓷、漳州窑瓷器为主。

青花高官厚禄图碟

江西景德镇系民窑青花产品,薄胎,胎质洁白坚致,青白釉色泛青,青花浓重处泛黑。

青花丹凤朝阳图折沿盘

景德镇系民窑青花产品,胎质洁白坚致,青白釉色泛青,青花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凤呈立姿,单腿立于石上,凤首朝向朝阳。

青花双龙赶珠纹大碗

景德镇窑系民窑青花产品,胎体洁白致密,青白釉色泛青,青花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

青花开光山石花卉纹军持

青花构图严谨,运笔粗犷生动,发色幽蓝泛灰,略带晕散,具有明代晚期写意画派特征。

青花八卦纹碗

景德镇民窑青花产品,外壁单弦纹边饰,主题八卦纹,间饰卷云纹,底部有青花草书款“大明年造”。

青花缠枝花卉纹盖盅

福建漳州窑系民窑青花产品,胎体厚重致密,胎质灰白,青白釉色泛青,青花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

青花并蒂莲纹盖盒

景德镇窑系青花产品,胎质洁白致密,青白釉色泛青,青花呈色泛灰。

青花如意纹“寿”字盖盒

景德镇民窑青花产品,胎质洁白致密,青白釉色泛青,青花呈色泛灰,盖面如意纹内饰吉祥文字“寿”字,盒身外壁单弦纹边饰杂宝纹。

酱釉堆塑凤纹六狮系瓮

器身施酱釉不及底,釉层有脱落,器部露灰白胎质,贴花精美,细部生动。

青花象首方足军持

厚重古拙,轮廓线条舒缓饱满,胎质坚密白净,青花图案构图疏朗,绘画技法娴熟,青花发色紫蓝泛灰,符合明代晚期制瓷工艺特征。

青花竹节开光花卉纹胆瓶

胆瓶也称净瓶,多为佛前供器。本瓶造型修长,胎质白细致密,青花图案疏密有序,绘画技艺豪放粗犷,青花发色蓝灰,显示明代晚期制瓷工艺风格。

在2007年,广东省南澳县三点金海域,渔民进行潜水捕捞作业的时候,发现了沉睡海底几百年的明代商船“南澳I号”,把一个时代传奇带到世人面前。2010至201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水下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打捞出水各类文物超过3万件,并确定该船沉没于明万历早期。在船载的瓷器当中,以漳州窑青花为主,瓷器种类主要为大盘、大碗、钵、罐以及杯、盏、瓶等,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代表性的器物。

“万历号”沉船发现于距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的海域,沉没地点水深约40米。1997年,当地渔民在使用拖网捕鱼作业时发现一件青花瓷罐。2003年11月,瑞典私人打捞者斯坦(Sten Sjostrand)率领调查人员确定沉船位置,并探明船体结构已遭拖网渔船的大面积破坏,80%的船货已成碎片。通过采集出水的瓷器标本,证明这些瓷器来自于中国景德镇,年代为明万历时期。因此,发掘者将该船命名为“万历号”。“万历号”进行水下发掘,采集出水文物7000多件。

就历史背景而言,在郑和下西洋之后,虽然明朝海洋贸易曾急剧衰落,但随着隆庆皇帝颁布“准贩东西二洋”政策,开放的心态与民间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海洋贸易史上一个传奇阶段——万历时代的到来。

在近半世纪的时间里(1573-1620),青花瓷、茶叶、丝绸等有着中国元素的商品被售卖到五洲四洋。万历时代海洋贸易的兴盛,从沉没于世界各大海洋中大量商船可见一斑。这些来自海捞的器物,见证了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扩展阅读

古代瓷器:明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瓷


青花五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绘瓷品种之一。它是在已高温烧成的青花瓷器上,采用以多种金属为着色剂的釉上彩料,绘制万历时期,青花五彩瓷烧造盛行。五彩器多以红、绿、黄三色为主,以釉下青花代替蓝彩,色彩艳丽。其造型丰富,灵活随意,纹饰之间相互呼应,充满动感,色彩以浓红艳绿取胜。

五彩鱼藻纹盖罐明嘉靖

1955年于北京东郊出土,此罐通体以青花、枣红、娇绿、蜜黄等釉彩合谐搭配五彩鱼藻蕉叶纹、璎珞纹、八宝纹等装饰,外底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盖罐构质量之高,堪称空前绝后。其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缜密,绘制精湛,施彩艳丽,尽展万历瓷器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极华丽的艺术风格。

古代瓷器:大英博物馆藏中国陶瓷万历青花


明代万历朝共48年,是明代历时最长的朝代。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由于宫廷和上层社会对于细瓷的追求和废除禁海,致使瓷器产量剧增,青花瓷品种繁多,数量巨大,还出现了专供对外贸易的外销瓷。

万历青花早期继承了嘉靖、隆庆朝风格,万历二十四年开始使用浙江青料,器物造型也开始转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风格一直影响了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器的面貌。

万历早期仍然使用回青青料,发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万历二十四年,回青料用竭,开始使用浙江产的浙料,由于这个时期对青花钴土矿料有了新的工艺,从传统的水选到火煅,迅速提高了青花的发色质量,使得浙料呈色青翠幽蓝,蓝中泛灰,多有晕散,色调颇具沉静感。

明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瓷


青花五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绘瓷品种之一。它是在已高温烧成的青花瓷器上,采用以多种金属为着色剂的釉上彩料,绘制图案花纹,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青花只作为图案纹饰的一部分,五彩为多彩之意。

明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瓷烧造盛行。五彩器多以红、绿、黄三色为主,以釉下青花代替蓝彩,色彩艳丽。其造型丰富,图案纹饰多样且布满器身,用笔老练刚劲、灵活随意,纹饰之间相互呼应,充满动感,色彩以浓红艳绿取胜。

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 嘉靖(公元1521年—1567年)

1955年于北京东郊出土,此罐通体以青花、枣红、娇绿、蜜黄等釉彩合谐搭配五彩鱼藻图,展现出鱼水相融的自然风景,显得生机勃勃。辅以变形覆莲瓣纹、蕉叶纹、璎珞纹、八宝纹等装饰,外底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盖罐构图饱满,画法古拙,色彩明艳,富丽堂皇,为嘉靖五彩瓷中难得的精品。

明嘉靖青花五彩,开创了我国彩瓷制作的新局面,改变了自成化以来以淡雅为特点的风格,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为我国彩瓷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 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

五彩瑞兽纹葵瓣觚 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

万历时期青花五彩瓷的制作达到高峰,烧造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空前绝后。其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缜密,绘制精湛,施彩艳丽,尽展万历瓷器“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极华丽”的艺术风格。

秦汉时代的陶瓷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0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秦汉陶瓷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宋代官窑瓷器欣赏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簋式炉

官窑广义是指朝廷开设的窑场,狭义是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官府在汴京开设的瓷窑场和南宋杭州的修内司官窑。宋代是一个十分文艺的王朝,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这种所谓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文人趣味,典雅的审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官窑瓷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它没有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不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独以古朴庄重的器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配合着紫口铁足之美,堪称宋代审美的代表。

北宋 官窑粉青鬲式炉

北宋 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小方壶

北宋 官窑粉青胆瓶

北宋 官窑粉青花插

北宋 官窑粉青花觚

北宋 官窑粉青三登方壶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北宋 官窑粉青弦纹瓶

北宋 官窑贯耳瓶

北宋 官窑浅粉青弓耳扁壶

北宋 官窑青瓷琮式瓶

北宋 官窑青瓷葵花式小碗

北宋 官窑天蓝三足圆炉

北宋 官窑天青椭圆水仙盆

北宋 官窑投壶

北宋 官窑月白双耳三足炉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穿带瓶

南宋 郊坛下官窑月白海棠式贯耳瓶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弦纹瓶

南宋 郊坛下官窑渣斗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钵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的。以宋官窑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从美学角度,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特别受到西方人的倾赖。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着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艺人无意间冰镐敲击的严冰穿过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温润而细腻。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八方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方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杏叶方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弦纹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纸槌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灰青钵

南宋 修内司官窑浅粉青花插

南宋 修内司官窑天青窑变弦纹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投壶

辽代瓷器珍品欣赏


绿釉划花单柄壶高14.2cm 口径5cm 足径7.5cm

壶小口内收,壶身为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多棱形短流,相对应的另一侧置双股绳形系。壶腹一侧置竹节式横柄,柄端凸起一小纽。肩部饰两道凸弦纹,腹部刻划大小扇形纹,柄与壶身连接处以螺旋形刻划花纹巧加修饰,十分别致。

壶施绿釉,鲜翠欲滴,明亮可鉴。此壶造型、纹饰独特,是辽代早期瓷器中的珍品。

辽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大都为中原固有的样式,主要有杯、碗、盘、碟、壶、罐、瓶等。属于契丹形式的有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洗口瓶、鸡冠壶等。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两种形式的的品种相互有所借鉴。

三彩鱼形壶高15cm 口径5cm 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鱼嘴为壶流;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三彩印花方盘高2cm 口径12cm 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高32.8cm 口径8.4cm 足径8.2cm

壶撇口,口呈六瓣花式,长颈,肩部一侧以45°角斜出一流,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饰弦纹多道,腹部刻划4朵盛开的鲜花。通体满施白釉。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颈部弦纹工整,腹部花朵鲜活,刻划线条刚劲有力,图案清晰,为辽代白釉刻花壶中的精品。

辽代瓷器造型基本上是在本民族原有的皮革、金属容器造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后逐渐形成的,民族特征十分鲜明,如鸡冠壶、鸡腿瓶、洗口瓶等。这些器物置于帐中能节省空间,出行则又便于提拿携带,实用性较强。白釉瓷器在辽代较为盛行并具有民族特色,目前已发现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均有烧制。

黄釉凤首瓶高38.1cm 口径9.7cm 足径7.6cm

瓶花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音jìng),圈足。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颈部装饰弦纹多道。通体施黄釉,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

此瓶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虽为釉料不纯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高3.1cm 口径12.2cm 足径7.5cm

盘口呈九瓣菱花形,盘心坦平,浅壁,圈足。盘内三彩釉下有刻划的鹭鸶莲花纹。其做法是先用铁锥在胎上划出图案线条,经素烧以后施以绿釉,再在莲叶上涂葡萄紫色釉,鹭鸶与莲花上涂黄色釉。

此盘暗划之线条流畅自然,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黄、绿、紫色釉搭配协调,特别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辽三彩器中极为少见,故此盘是研究辽三彩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古代瓷器:[图片]宋代官窑瓷器欣赏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的。以宋官窑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从美学角度,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特别受到西方人的倾赖。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着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艺人无意间冰镐敲击的严冰穿过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温润而细腻。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八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杏叶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弦纹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纸槌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灰青钵

南宋修内司官窑浅粉青花插

南宋修内司官窑天青窑变弦纹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投壶

古代瓷器:原始陶器欣赏


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阶段,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代,中华文明也是如此。早在距今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陶器。最早的彩陶出现在黄河流域。

彩陶

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褪脱,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

网纹彩陶船形壶造型似船,壶腹绘网纹。难免令人联想起先民驾船撒网捕鱼的场景。

鱼纹彩陶盆半坡类型常见这种圆底,折腹部以黑彩绘出三条写实的鱼纹互相追逐。

同心圆圈波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盆、钵、碗常内外彩绘。此盆装饰流畅而富韵律,绘画技艺高超。

旋纹彩陶壶马家窑类型晚期彩陶常见壶。旋纹饱满流畅,网纹等直线又颇严谨,装饰颇富变化。

花瓣纹彩陶壶沿海地区的创作往往灵秀。此壶造型小巧,装饰秀美,图案可见仰韶彩陶的影子。

三角纹彩陶大耳罐齐家文化的彩陶数量有限,彩绘多用褐红色完成。此器的双耳上有镂刻的人面纹。

彩陶弦纹陶文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彩陶常见的文饰。

黑陶

黑陶在强还原气氛的窑炉里烧成,烧成温度一般高于同时同地的红陶和灰陶。多数黑陶内外皆黑,少数则在灰陶或红陶外,施加黑色陶衣,即所谓熊皮陶、黑衣陶。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含有黑陶的文化不少,较著名的有大溪、屈家岭、大汶口、龙山、马家浜、崧泽等文化。而从艺术史的角度讲,更重要的是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

猪纹黑陶钵刻划手法稚拙。这是中国艺术中最早的猪的形象,表现的应是家猪。

黑陶高柄杯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

黑陶盖罐器物挺拔向上,造型线优雅流畅。圈足上有三组镂空装饰,盖和身还绘红褐色宽带纹。

白陶

白陶以白色黏土或高岭土作胎,因其胎料所含氧化铁仅在1.6%左右,比一般黏土低了许多,故烧成后,表里皆白。浙江桐乡罗家角的马家浜文化早期遗址距今约7000年,从中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白陶标本,其上还有刻纹。在晚期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广东石峡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也有白陶。部分作品虽带有刻划、印捺等装饰,但效果并不理想,反不如素面者耐看。

白陶鬶鬶为炊煮器,中空的袋足可加大受火面积。根据《礼记》,有专家认为这类鬶应称为鸡彝。

白陶盉胎质纯净细腻,器表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各种精美图案。

陶器的影响

原始社会陶器的发展不仅自身成就巨大,还对后世影响深远。简单概括为:功能和美观的统一、技术对艺术的制约、形式法则的创造、经济原则的发明。

举例说明:例如装饰与造型被承袭。许多鼎、釜等陶器造型被商周陶器延续,也为青铜器采用;陶鬻的袋足成了鬲的标志;陶盆、陶碗的尺度和比例在后世仍为经典;陶器以及由它载东汉演化出的瓷器,则始终是应用最多的容器类型。

中国还长期是制造陶瓷器的唯一国度。在古代,能与中华文明抗衡的文化出现在西方,而西方会造瓷器还需推后到18世纪。在其他国度不能制作和制造之初的时代,中国的瓷器曾长期是域外同类或类近制品的典范,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世界性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