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清代前期为什么没有官造瓷器

清代前期为什么没有官造瓷器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清代瓷器鉴别

2020-11-13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在我国清朝时期的瓷器文化,可谓是达到了我国瓷器文化的巅峰时期。经过上千年所累积下来的瓷器工艺,在加上景德镇自身所拥有的天然原料,以及瓷器官员的专业监督管理,尤其是在清朝的初期,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当时统治者大力支持发展制瓷业。使得我国的制瓷技术不断发展,成就不凡,从而使我国的瓷器行业在这一时期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纵观整个清初时期的瓷器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所存世的清朝前期的瓷器中,几乎没有官造瓷器,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什么呢?小编带着疑惑咨询相关的瓷器专家,以及查阅史书典籍得出以下结论。

1、其原因之一官字款的瓷器其实主要是诞生在我国的宋朝统治时期,其出现的原因也是为了和官窑瓷器区分开来。所以我们受挫航者就应该明白官字款瓷器与官窑瓷器是两个不同地方所制造出的瓷器,一定要将这两者区分开来,不要混为一谈。而到了我国古代的清朝初期官窑也已经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在瓷器上书写上官字的落款。其实早在宋朝晚期的时候官字落款的瓷器就已经在慢慢减少了。只不过是大家们没有太过注意罢了。

2、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我国古代的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的官窑均为“官搭民烧”,而不是像唐、宋、元时期一样“官烧官办”亦或是“专烧”。“官搭民烧”这种制瓷模式的出现,也就导致了我国清朝初期时的官窑瓷器的落款与前朝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清初时期所采用的瓷器落款以督瓷官的姓氏来称窑。例如:朗窑是代表康熙四十四年以后的瓷器、年窑是代表雍正王朝时期的瓷器、唐窑则是代表乾隆时期的瓷器,而到了乾隆之后由于取消了督陶官这一职务,也就又出现了我们所理解中的官窑瓷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在当下社会上几乎很难看见清初时期官窑瓷器的主要原因。

3、在我国的清朝初期官窑瓷器是仅供于皇族的专属瓷器,就导致在其制作上不惜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等,尤其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工艺水平更是达到了后人所无法超越的地步。而由于官窑瓷器属于皇室的专属瓷器,在民间基本上是看不到官窑瓷器的,所以使得所流传于世的官窑瓷器就十分的稀有,这也是清初官造瓷器少的原因之一。

以上三点就是小编所查阅以及咨询相关的专家所得出清朝初期没有官造瓷器的原因。其中总体来说,清初各地所制造的民窑瓷器都是极为的兴隆昌盛,而且在瓷器的文化历史中有着极为大的成就,尤其是将西方文化融入在瓷器中后,使得我国的瓷器行业发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官造瓷器赏析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十八-十九世纪初青花缠枝花卉纹铺首衔环耳壶,尺寸:,估价:HKD 100,000 ~ 150,000,成交价: HKD 1,625,000 ,成交时间:2019-11-2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11月拍卖会。

2:清雍正粉青釉刻花大碗,尺寸:直径33.7厘米,估价:HKD 2,5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6,860,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3:清,18世纪AFAMILLEROSEVASE,尺寸:高32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200,000 ,成交时间:2014-11-26,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秋季拍卖会。

4:清18世纪斗彩蟠螭纹福寿万代绶带耳葫芦瓶,尺寸:高16.8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340,000 ,成交时间:2012-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二)。

5:清中期青花反莲口“福寿连绵”夔龙纹双耳瓶,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4,830,000 ,成交时间:2016-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品口沿唇外翻,饰有一周似雕瓷如意形制瓣,置顶部有青花弦纹一道,亦在每瓣之内饰以青花如意云头纹;细颈,溜肩,收腹,高圈足外撇,颈部饰一对螭龙耳。由上至下饰有六层纹饰,颈部绘青花福寿纹,可见瑞蝠之下连盘结以象征福寿;颈腹部直接辅以回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用缠枝西番莲夔龙纹饰,可见螭龙一对两两相对于西番莲花朵两旁;腹下部饰一周传统仰莲纹饰,高足处亦饰有蕉叶纹以作呼应。底部圈足修整细腻,中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瓶口部将如意纹的平涂改为立体的翻口,有别于传统乾隆瓷器摆件的重要特征。乾隆晚期与嘉庆早期的稀有粉彩作品都采用这样的翻口设计,可参考北京故宫收藏的珐琅彩豆青地开光山水诗文瓶、粉彩绿地八仙庆寿云口瓶,以及香港拍卖的放山居藏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此瓶所绘纹饰寓意吉祥,为祝寿所用,“盘结”与“蝙蝠”结合寓意“万福连绵”,莲花与如意云相连意为“如意连连”。

6:清中期斗彩云龙纹双龙耳扁瓶,尺寸:高48厘米,估价:RMB 50,000 ~ 80,000,成交价: RMB 3,220,000 ,成交时间:2011-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品造型浑圆,沉稳别致,颈之两侧贴塑矾红描金夔龙纹为耳,可爱生动,与圆润的瓶体上下相衬,更见灵空精巧。口沿外唇下画如意头纹一周,瓶身前后绘饰“苍龙教子图”,图中祥云迤逦,漫天飘飞,洪蝠迭现,灵瑞咸集,但见苍龙腾空而起,叱咤风云,虬躯矫健凶猛,大有气夺千里之势。幼龙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深情仰望苍龙。其画笔生动精美,所见祥云虽多,却形态各异,深得迤逦之姿,福海之中波涛汹涌之象,是以线描之功不厌其烦地绘就,细腻而娴熟,展示御窑画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两龙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相顾之际,更得以妙笔传示出浓浓的殷切之情。通身纹饰描绘精细,绿彩填绘精确,与莹润皙白的胎釉相益彰显。圈足内书青花六字篆款,端庄规整,笔道遒劲有神。

7:清中期胭脂料彩龙凤双耳扁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 ,成交时间:2014-12-03,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此件扁瓶为撇口,束颈,四瓣海棠形腹,高圈足外撇,颈部饰对称双耳。通体以胭脂红料绘就,口沿下侧绘如意云头纹一周,颈部绘云纹与蝠纹;腹部侧面一周绘卷草纹,其开光内绘制龙凤纹饰,龙为五爪,游龙游凤四首相对,留白处绘祥云纹。底落胭脂红料彩“彩华堂制”四字楷书款。 此器色彩丰富艳丽,画工细腻,绘画之龙纹矫健有力,双目圆睁,利齿毕现,鬃扬羽翔;飞凤展姿露容,灵动华美。

8:清中期青花缠枝花卉大缸,尺寸:直径72厘米,估价:RMB 380,000 ,成交价: RMB 2,090,000 ,成交时间:2006-11-1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畅月(55期)拍卖会。wwW.tAOCI52.COM

9:清珊瑚地描金开光珐琅彩山水仕女扁瓶,尺寸:高18厘米,估价:RMB 1,200,000 ,成交价: RMB 1,725,000 ,成交时间:2011-12-1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翰海四季(第74期)拍卖会。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代珐琅瓷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十分贵?


在清代瓷器中,珐琅彩瓷的价值尤其高,甚至被后世称为是清代最贵的瓷器。那么,清代珐琅瓷器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如此之贵呢?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珐琅彩绘来自欧洲,在康熙年间随着海关开放进入中国。因为康熙皇帝对珐琅画十分喜欢,因此将其创作到瓷器上,产生了今天让世人追捧的珐琅瓷器。清代珐琅瓷器继承了陶瓷发展史上的各种优点,从拉坯到成型,再到用料和施釉,烧制工艺无一不精湛,无一不是当时最先进最成熟的工艺。正是因为如此,清代珐琅瓷器才成为中国瓷器史上非常著名且收藏价值极高的瓷器。

在珐琅彩瓷出现之前,宫廷用的瓷器都是由景德镇烧制,然后运输到北京,但只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挑选优质素器之后,运到北京宫廷造办处,然后由最着名的宫廷画师绘画,之后进行第二次烧制。珐琅彩的发展不仅是受当时技术的影响,同时也受康雍乾三朝帝王的喜好影响。正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了对珐琅彩瓷情有独钟的喜爱,才让下面的人都精心钻研,最终烧制出美轮美奂的瓷器。

康熙朝时期的珐琅瓷器多以松石绿、蓝色以及黄色为主,纹饰多以缠枝牡丹、缠枝西番莲以及缠枝秋葵为多,其色彩、绘画以及款式等都与当时的同胎画珐琅器一样。构图上以对称规矩的图案为多,施色匀称干净。康熙时期的珐琅彩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色彩和绘画都是在器物的表面,内壁都是纯白色的。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变化并不太大,但工匠们为了迎合雍正皇帝的喜好,也进行了改变。此时的珐琅瓷器题材多为鸳鸯、水仙、锦鸡牡丹、秋树八哥、梅兰竹菊为主,更有一些山水楼阁之画,配上相应的诗句,显得格外的文雅。雍正时期的水墨珐琅彩以及蓝彩山水珐琅极为精美,市场价格也是极高。

乾隆时期的珐琅瓷器较前两朝时期有了一定的变化。在珐琅瓷器上出现了阴阳相背、凹凸感,同时用矾红勾勒,用不同浓淡、深浅的色彩去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

总的来说,清代珐琅瓷器不仅美观度非常高,收藏价值也是极高,对研究清代历史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现代拍卖市场中清代珐琅瓷器的市场价格极高。不过,因为清代珐琅瓷器市场价格高的缘故,导致市场中的仿品也是众多,在收藏之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买到赝品。

清代珐琅瓷器鉴赏及价格参考:

1:清雍正珐琅彩万花锦纹碗,尺寸:直径10.2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RMB 8,970,000 ,成交时间:2018.06.18,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2:清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牡丹纹盌,尺寸:,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HKD 7,170,000 ,成交时间:1998.10.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1998年秋季拍卖会。

3:清雍正御制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尺寸:直径11.6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7,280,000 ,成交时间:200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雍正御制”青花楷书款。

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为名贵的御用器。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奇绝,时代特色鲜明,传世极少,至为珍罕,其备受收藏界推崇也就是必然的了。专场将展示一件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雍正御制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此碗口径超过足颈的一倍,且腹深仅为口径的1/3,成为雍正朝碗的显着特征。宝石蓝色地显得极为秀美柔妍,与纹饰黄色、白色珐琅彩形成强烈反差。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两两相对,胭脂红彩篆书“万寿长春”伸展于花蕊中。画师用绿、紫、蓝等色绘莲花的卷叶,并用丰富的色彩描绘细微之处,图案生动,形态逼真。珐琅彩施彩虽薄,却有立体感觉,但触摸起来却平坦光滑。此碗在珐琅彩瓷中可谓出色,暖色热烈,冷色沉着,色彩浓淡处理极佳。碗足内施白釉,书“雍正御制”双方栏青花楷书款。根据雍正色地珐琅瓷传世品看,该类足内落青花“雍正御制”年款的珐琅彩瓷器应属雍正早期作品,不同于后期的“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及“雍正年制”蓝料款珐琅彩瓷。此件雍正御制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因为是青花款,必然要事先在景德镇烧制前落款,即景德镇制作这些瓷胎时,已经具备它的特殊性,然后呈进造办处。由于珐琅彩瓷的胎质较一般瓷器薄得多,在第二次上彩烧造时极易破裂。就是造办处的一流工匠在烧制时也难免破损。据说一次雍正皇帝命清宫造办处烧造一套五件酒杯,初次烧造就烧坏了两件,后来在雍正皇帝的严厉训斥下,小心翼翼直到三个月后总算烧制成功,其间匠师们竭尽全力,呕心沥血,摸索总结出一套烧制薄胎酒杯这一特殊品种的方法。凭借宫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尚不能完全杜绝破损,其技术要求之高,工艺之复狡杂是可想而知的。雍正三年(1725)八月,雍正皇帝开始到圆明园居住和理政。圆明园从此开始成为清帝治居的御园。雍正生于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雍正六年(1728)恰逢雍正50岁生日。帝诞日的名称在明清时叫万寿节。根据资料推断,专场推出的雍正御制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极有可能是圆明园珐琅作为雍正五十大寿定烧之物。这类为皇帝万寿节定烧的珐琅彩瓷器在当时数量也极为有限,拍卖市场更难觅见,弥足珍贵。

4: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盌,尺寸:14.2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7,004,000 ,成交时间:2002.05.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春季拍卖会。

《康熙御制》蓝料款

5: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荷花纹酒杯,尺寸:高4.8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6,620,000 ,成交时间:1998.11.03,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1998秋季拍卖会。

6: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盌,尺寸:10.8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5,662,400 ,成交时间:2003.10.2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7:清乾隆珐琅彩描金轧道花卉双凤耳赏瓶(一对),尺寸:高度23.2厘米;上口4.1厘米;下口6.6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3,980,000,成交价: RMB 5,040,000 ,成交时间:2013.09.01,拍卖公司:香港嘉德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首届拍卖会。

8:清乾隆红釉地画珐琅寒梅争春玉壶春瓶,尺寸:高28.5厘米,估价:RMB 2,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RMB 4,485,000 ,成交时间:2015.05.02,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5春季拍卖会。

瓶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造型秀美典雅。器口、内壁及外底满施白釉,釉汁洁白润泽,外壁敷施霁红釉,釉色妍丽明媚,细腻匀净。其上以珐琅彩绘一树寒梅,依叠石横欹盘出,虬枝铁杆,蠖屈龙盘,枝头吐萼含英,暗香疏影,清新婀娜。绘画精细,配色和谐,五瓣单层白梅,花瓣略染胭脂红,花萼以黄料敷染,朵朵粉嫩宜人,极为清雅,与鲜红色地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富具立体效果,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叠石晕染蓝料,质地湛亮透明,灰紫梅干点染青苔,苔点为绿釉上加染白料,形成苍雅古拙之感。整器胎釉精良,素肌玉骨,风格清丽,虽无款,但就烧造工艺及纹饰风格判断,无疑应为清乾隆御瓷之难得精品。玉壶春瓶身姿曼妙,曲线优美,是明清官窑最为经典的瓶形之一。乾隆颇喜玉壶春之姿态,并勇于创新,在宋式玉壶春瓶瓶形的基础上略作调整,本品亦是其中一例。

9:清乾隆珐琅彩描金轧道花卉蒜头瓶(一对),尺寸:高度18.6厘米;上口3厘米;下口5.8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3,600,000,成交价: RMB 4,144,000 ,成交时间:2013.09.01,拍卖公司:香港嘉德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首届拍卖会。

清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为什么值得收藏


青花釉里红,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装饰手法,也是釉下彩瓷器中的一个名贵品类。青花釉里红,顾名思义就是青花与釉里红装饰技法的结合,也叫“青花加紫”。我国目前关于釉里红最早的记载,见于《宋史》,称其为“紫花坐墩”,不过在出土器和传世器中均未得见。普遍的观点认为釉里红瓷器的烧造出现在元代,一直到明代才走向成熟。而青花瓷在明清时期也是生产状况非常繁盛的一个瓷器品种,两者的结合似乎也就有了那么一点顺理成章的意味。

清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造,以康熙年间恢复釉里红烧造技艺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晚期仍有作品出现。但是这其中有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窑口。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技艺多为官窑垄断掌握,民间能烧出青花釉里红的极为罕见。而清中后期,随着制瓷技艺的进步和广泛传播,一些实力较大的民间窑口也能烧出品相不错的青花釉里红瓷器。

归根结底,清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早期几乎被官窑垄断,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工艺技法的复杂性。青花装饰所用的色料,为含氧化钴的钴料,要得到稳定而浓艳的青花发色,需要1300℃的还原焰。釉里红装饰用的是含以铜为着色剂的铜红料,虽然烧造也是需要高温还原焰,但是温度区间非常狭窄,仅在1250~1280℃之间方能成功。

在温度达到800℃以上之后,铜红料中的氧化铜就开始分解、蒸发,而青花料的钴蓝成色却需要1300℃,等到这个温度恐怕铜红料都消失殆尽了。因此,要保证青花和釉里红双重发色的自然稳定,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即使是清代成熟的官窑烧造环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废品率也超过80%以上。

且不说釉里红烧造技法在康熙年间才得以恢复,也不提清三代官窑瓷器本就是我国古瓷烧造的巅峰;仅从青花、釉里红两种装饰技法结合的珍贵性,和瓷器烧造的高难度上来讲,清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就足算是清代古瓷中非常值得收藏的一个品种。迄今为止在大拍上出现的清代青花釉里红瓷,成交价最高的一件已经达到4658万元,是一件乾隆御制品。

由此足见,清早中期、官窑烧造的作品,基本都可以说是价值不菲之作,动辄百万以上。即使是民间器物,也有一些品相完好、工艺精致的青花釉里红佳品,价格也要十几万或更多。如果在青花釉里红瓷器烧造中,又适当加入其它装饰技法,典型的如色釉锦地、洒蓝、描金等,则其收藏价格应当更高。

为什么清三代官瓷瓷器价格上涨快


这些年,国内外许多文人墨客、收藏爱好者、鉴赏家,不惜一掷千金,相争收藏雅俗共赏的“清三代”官瓷。“清三代”官瓷之所以能够受到这么多中外藏家的青睐,除了她本身制作的精良、品相细腻之外,更因为它拥有一般瓷器无法拥有的质地,“清三代”官瓷具备一种雍容华贵和华丽典雅的质感。从它昂贵的价格来说,“清三代”官瓷之所以具备这样的价值,就是因为他用了官窑的“出身”,生来就有了贵族之气,所以始终能够维持着不菲的身价。曾有人用10万的价格收藏了“清三代”官瓷,但现在50万都难以买到,那么,这是不是能够说明古玩投资的稳健呢?

专家提示,任何投资,包括古玩投资都有一定风险,只是比例多少而已。经历了前几年的股灾之后,中国的股票市场渐渐趋于平稳,没有大涨也不会出现大跌的情况。而古玩投资相对来说要稳定一些,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稳步上升,人们对艺术古玩的需求在增加,古玩交易也随着变得越来越红火,所以,现在的古玩投资还是比较稳健的。同时,我们可以回看历史,从来就只听说过金融海啸,没有出现过古玩投资有过“大海啸”的现象。古董收藏自古以来即便在战争时期,升值缓慢一些,却从未出现过贬值的情况。

清三代官瓷等藏品属于一种稀有、艺术价值较高的藏品,因此近几年上涨非常明显。同时,高古瓷是近两年古玩投资行业的亮点,但因为高古瓷本身的艺术水平不高,价格容易出现波动,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停滞的情况。对古玩投资来说,我国的国画市场交易近年来有稍稍下滑的趋势,许多名家的作品虽然没有跌幅,但是升值也并不见大。相对来说,书法的冲击要稍微小一些,涨势依然强劲,近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成交量在逐步上升。不过一些古代名家与普通名家的作品价格差距非常大,有时还会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

因此,对古玩进行投资时要尽量做到力所能及的观察,尽量挑选一些稀有的精品,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知识,同时也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最基本的投资常识。我们要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而对于直接进行交易的藏家来说,要注重拓展自己的店面渠道和销售渠道,多多运用代售、送拍、微拍等方式交叉进行。通过观察市场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文化名人收藏过的古玩和作品价格都很坚挺,特别是清宫旧藏,因为深厚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是市场的宠儿。

综述“官钧”瓷器明代造的可行性


在前几个单元中,我们力求客观介绍“官钧”瓷器的研究历史,并借助考古学方法对“官钧”瓷器年代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这些工作,一个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楚:“官钧”瓷器烧造于北宋的观点,缺乏可靠证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以下,在提出我们的观点之前,对“北宋说”作一系统剖析。

(一)“北宋说”之伪举证

持“北宋说”者,目前所能提供的依据,大致有五:明清文献、器形比较、“宣和元宝”钱范、“奉华”铭钧瓷、徽宗修建“艮岳”与“花石纲”之役。简析如下:

1.明清文献

从本文第一单元对明代文献的考察来看,“官钧”瓷器地位在明代一直不高,与“柴汝官哥定”不能等量齐观。况且,没有任何明代文献断言“官钧”瓷器烧造于宋代。只有明末伪书《宣德鼎彝谱》,首次将钧窑排名在定窑之前,暗示钧窑为宋代名窑。这也就为后来的“北宋说”埋下伏笔。清初孙承泽《砚山斋杂记》承袭《宣德鼎彝谱》中钧窑的排名,并首次提出“宋钧”概念。之后,《南窑笔记》等更将 “官钧”年代明确为北宋。不难看出,清人“宋钧”之说系从明末文献中衍生而来,不足凭信。

2.器形比较

冯先铭曾以“传世大批宋代钧窑花盆、出戟尊、奁等器,其质量造型与宋代官、汝、定有共同点,都是为宫廷烧造的”为依据,认为“官钧”为北宋产品。不过,他并未对相关器物的源流、演变及特点作具体考察与排比,只是泛泛而谈,失之笼统。其实,根据我们的研究,“官钧”瓷器与汝、定、官等宋代瓷器并无明显共同点,倒是与明代器物有较多共性。

3.“宣和元宝”钱范该钱范可说是“北宋说”的关键性证据。对于钱范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借此来证明“官钧”年代的局限性,李民举、罗慧琪已分别从其形制、书体、宋代铸钱业的管理及宋钱的铸造工艺等方面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由于最初发表“宣和元宝”钱范的文章过于简略,以至于这枚钱范作伪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破绽被暂时掩盖了。下面就此作一补充说明。

在2003年出版的《中国古陶瓷标本·河南钧台窑》一书中,作者赵青云首次发表了大量钧台窑资料(即1973一1974年钧台窑址发掘资料),其中“宣和元宝”钱范的背面图片也首次披露。令人称奇的是,钱范背面竟模印有“崇宁年制”四字。众所周知,崇宁为宋徽宗于公元1102年至1106年间使用的年号;而宣和亦为徽宗年号,其启用于公元1119年。这枚背面印有“崇宁年制”的钱范,其钱文年号竟然是晚于崇宁10余年才启用的“宣和”。其作伪之拙劣令人瞠目。

4.“奉华”铭钧瓷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称,“奉华”铭钧瓷见有两例:一是底部刻“奉华”铭的传世钧瓷:一是1975年禹县神垢一瓷厂调查钧台窑遗址时采集的l件“奉华”铭钧瓷出戟尊残底。但据刘涛先生的调查,“奉华”铭钧瓷出戟尊残底从未公开发表,下落至今不明,而“奉华”铭传世钧瓷似也未见公开。这么重要的资料竟如此不清不楚,似无法作为研究依据。退一步讲,即便“奉华”铭出戟尊残底真的存在,亦同样不能为“北宋说”提供支持。“奉华”传为宋高宗刘妃所居堂名,而据《中国陶瓷史》介绍“奉华”铭出戟尊残底的刻铭,为烧前所刻,如果“官钧”为北宋产品的话,其窑址采集的器物怎么可能刻有南宋高宗刘妃的堂名呢?显然,这件所谓的“奉华”铭钧瓷出戟尊残底作为研究资料不足采信。

5.“艮嶽”与“花石纲”对“花石纲”与钧窑的关系问题,李民举曾作过研究。遍查宋元有关文献,始终未发现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就连阳翟(今禹州)名士曹组应诏所记内容详尽的颂“艮嶽”一文,也只字未提阳翟为宋廷烧造“花器”之事。所以把“官钧”瓷器与徽宗修建“艮嶽”与“花石纲”之役相联系,纯属主观臆测。此外,若将“官钧”瓷器的年代断为北宋,还会发现其缺乏赖以产生、发展的技术基础。刘涛先生已注意到这一点,他认为,“官钧”应是在民窑普通类钧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通过考古资料特别是纪年资料观察,这类钧瓷大量烧造并普及的年代当在金代中后期。所以,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讲,“官钧”瓷器的年代不可能超越金代。

(二)“官钧”瓷器烧造于永乐、宣德时期

在前一单元中,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已将“官钧”瓷器的烧造年代初步判定在明早期。那么,更具体的时间可否探知呢?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钧台窑遗址新发现的某些器物,如方流鸡心扁壶、高足碗、大罐、 出戟尊等,与永乐、宣德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及明早期掐丝珐琅制品特征相同。特别是方流扁壶,是富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在景德镇瓷器和其他金属器中,方流鸡心扁壶似仅见永乐或稍晚制品。

2.从南京明故宫遗址考古资料来看,在连续三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中,都未发现“官钧”瓷器遗存。对于这类较易损耗的“花器”未能发现的合理解释,或只有一条:“官钧”瓷器在永乐朝之前尚未烧造。

3.从社会条件和宫廷需要看,永乐、宣德两朝,国力强盛,经济富足,皇室对宫舍苑囿之器用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永乐四年至十八年,数兴大工,营建北京宫殿,而新宫殿的装点美化无疑需要大量“花器”。宣德时,宫廷生活更加奢靡。陆容《菽园杂记》卷七谓:“宣德年间,朝廷起取花木鸟兽极诸珍异之好,内官接迹道途,骚扰甚矣。”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官钧”瓷器得以大量烧造。

4.明早期“官钧”窑场所在地区瓷业发达,窑变色釉烧成技术高度成熟。过去人们总认为,北方地区瓷业从金元开始走下坡,及至明清更是江河日下。而实际上,明代北方一些地方的传统瓷业仍保持繁荣发展的态势,如“官钧”窑场所在钧州(万历三年后改称“禹州”)即如此。据我们的观察与研究,明中前期,在整个北方,钧州可说是瓷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大宗产品如白地黑花褐彩瓷器等,不仅产量大,流通范围广,而且工艺成就也十分突出。”。传统产品钧瓷,在明代钧州虽非主流产品,但其基础深厚。而这也正是“官钧”瓷器赖以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实不难发现,与金元钧瓷相比,“官钧”瓷器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之一,也就是窑变色釉(即所谓“高温铜红釉”)烧成技术的高度成熟。

我们说,“官钧”瓷器集中烧造于永乐、宣德时期,那么在这之后,“官钧”瓷器是否还有烧造?对此,目前尚难作出肯定回答。不过,有则史料值得注意。《明史》卷二〇一《李充嗣传》记:“(正德九年)初,镇守中官廖堂党于刘瑾,假进贡名,要求百端,继者以为常。充嗣言‘近中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鸡诸物,皆借名科敛……’”其中提到的“窑变盆”,或为钧窑制品。“窑变”一词,古今通义,专指瓷器釉色在烧成过程中发生特殊变化的现象。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色如朱砂,谓荧惑缠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明清以来,对钧窑瓷器五彩交融的釉色变化,更以“窑变”称之。如方以智《通雅》云:“均州有五色,即汝窑一类也。窑变则时有之……”《明史》中所记“窑变盆”,为镇守中官廖堂“借名科敛”所得,而据查当时廖堂正镇守钧窑所在地区河南。由此看来,“窑变盆”很可能就是钧瓷盆,而且还应是五色斑斓如同“官钧”一类的品种。当然,“窑变盆”为当时烧造抑或是前朝遗留之物,这还是个难以弄清的问题。联系到《大明会典》中所记钧州自宣德至嘉靖陆续有缸、坛、瓶等生产的情况,推测“官钧”瓷器或与其相类的瓷器可能在宣德后仍时有烧造。但我们也认为,根据对现已掌握的考古与文献资料的考察分析,“官钧”瓷器烧造的年代跨度当不会太大。从前揭陆深《俨山集》中有关“官钧”瓷器的内容也可了解到,陆深生活的年代(成化一嘉靖)“官钧”瓷器已被作为古董收藏了。

当然,有个问题不容回避:既然说“官钧”瓷器始烧于永乐时期,那么为何永乐及整个明早期文献中未见记载?对此,或有两个解释:一是明早期官方文献的简略疏漏。关于这一点,《明史》主要纂修者之一徐干学(163l一1694年)就认为:“明之实录,洪永两朝最为率略。”而实录为官方修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原始资料的简略,势必造成史书诸多内容的缺失;一是重要史料的毁灭、遗失。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开始纂修至当年的明朝正史。但此项工作开始不久(1597年),宫中一场大火,使所有草稿和资为灰烬”。

(三)“官钧”瓷器及其窑场性质

“官钧”的说法,虽早已流行,但在学界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我们之所以认可“官钧”的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传世“官钧”瓷器原多为明清宫廷所藏,流传有绪。现集中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官钧”瓷器,其来源主要为清宫旧藏。海外最集中的一批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的“官钧”瓷器,亦来源于清宫旧藏(由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从皇宫带出抵押在天津银行,后流失海外)。而清宫收藏的基础又是明代宫廷。据此似可推知,“官钧”瓷器是专为宫廷生产的。

2.“官钧”瓷器具有典型的官器作风。其形制,或源自三代礼器,或以宋元瓷器为母本加以改进而成。造型庄重,法度严谨(宋吕大临《考古图·序》论古器有“制度法象之所寓,圣人精义存焉”之说),集中体现出一个时代上层文化——包括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某些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官钧”瓷器的制作应是在当时宫廷的直接指使下进行的,其情形或正如历史上“禁庭制样须索”。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与“官钧”方流鸡心扁壶、出戟尊等形制相同的器物,除见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瓷器以及宫廷作坊制作的金属器外,其他再无任何发现。

3.“官钧”瓷器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其生产成本之高,恐非一般民用商品瓷生产所能承受。

4.“官窑”是明前期宫廷等官方用瓷的主要来源之一。官营手工业,是明前期手工业的主体,其产品直接满足宫廷消费、政府及军队所需。明政府对官手工业的经营极为重视,建立了一套庞大而完备的生产管理体系。明代官手工业及其管理机构大致可分为中央、地方两大系统。明中前期,由中央部门(工部、内府、户部等)直接掌管或下达烧造任务的窑场,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景德镇御窑厂,瓜州、仪真二厂(由南京工部委官驻扎管理),以及钧州、磁州、真定府曲阳县等窑场。宣德间,钧州等地承担烧造任务十分繁重。《大明会典》记载:“凡河南及真定府烧造,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酒缸二百三十三只,十瓶坛八千五百二十六个,七瓶坛一万一千六百个,五瓶坛一万一千六百六十个,酒瓶二千六十六个。”这座烧造缸、坛等酒器的钧州窑场,与烧造“官钧”瓷器的窑场究竟有无关系,我们还不清楚,但有个情况龃不难想象:既然酒器都要指派地方烧造,那么如“官钧”一类的高档瓷器生产想必更为中央和地方官府重视了。

结语

(一)在我们以考古资料以及具有文献价值的绘画资料合力构建起的器物演变谱系中,传世及钧台窑遗址出土的“官钧”瓷器的年代所属无可选择地只能定位于明代早期。根据“官钧”方流鸡心扁壶、出戟尊等典型器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及珐琅器等形制特征相同的情况,进而推断,“官钧”瓷器的烧造年代当集中在永乐、宣德时期。

(二) “官钧”瓷器具有典型“官器”作风,工艺考究,生产成本高,而且某些典型器如方流鸡心扁壶、出戟尊以及各式花盆等,不见或鲜见钧州当地及其他地区民窑烧造。传世的“官钧”瓷器原多为明清宫廷收藏,流传有绪。联系到明代文献及绘画资料透露出的信息和情况推测,“官钧”瓷器应是由官方窑场或官方组织生产的,当时除为宫廷占有外,可能还为上层官僚、文人所享用。至于当时的钧台窑是属于官办窑场(中央或地方官府经营管理),还是属于“贡窑” (接受中央指派或地方官府“朝贡”瓷器订货的民营窑场),由于窑址发掘面积有限,窑场面貌未能得到全面揭示,目前还难以确认。

(三) “官钧”瓷器包含精、粗两类产品,均为钧台窑烧造。前者可能是在后者基础上的改良产品,二者年代应相距不远,或为同一时期早晚两个时段的产品。

(四)以往的陶瓷史研究,多关注景德镇(对元以后景德镇瓷业素有“一枝独秀”之说),而对其他地区的瓷业发展缺乏认识。近年来,随着明代“处州官窑”的发现以及明代北方磁州窑类型瓷器研究的展开和深入,人们逐步改变了对明代瓷业格局的认识。“官钧”瓷器年代的初步确定,更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至少在明代中期前,南北方瓷业呈现共同发展的繁荣格局;景德镇虽具强势,但也不可妄称“一枝独秀”。

(五)至今仍为中国大陆学者普遍持守的“官钧”瓷器“北宋说”,系根据明清文人说法又加上一些推测的成分敷衍而成。本文通过对明清文献、“宣和元宝”钱范、“奉华”铭钧瓷以及“艮嶽”与“花石纲”等之役的逐一剖析,进一步发现,“北宋说”的立论依据,或盲从前人,或以讹传讹,或凭空想像,总之,无足凭信。我们也因此感到,当前对“官钧”瓷器的研究,其目的与意义似已超出单纯的年代考证;坚持还是背离以考古学为基础,靠材料说话的实证路径,当是我们首先要正视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没有钱也喜欢玩收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玩收藏都是有钱人的游戏,没有钱的人只能看看。但是现实生活中,玩收藏的人不仅仅是有钱人,也有很多没有钱的人,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没有钱也喜欢玩收藏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其实,玩收藏本身就不是富人的专利,只不过因为古董珍玩等比较贵,所以,不少行外人就会下意识的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玩,普通人是不能玩的。实则不然。只要你对收藏感兴趣,只要你想收藏,那么,就可以玩,任何人都可以玩,哪怕你是低收入者,也是可以的。

有钱人喜欢收藏,可以收藏一些珍贵的,比如那些价值千万、过亿的藏品,这些都是国家珍宝级的物品,能够收藏到国人手中,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没有钱的人玩收藏,可以选择一些价格不高的,比如邮票。邮票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以前写信常用的,价格不高,即使是特殊版别的,价值特别高的,也很少。普通人收藏起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投入。

所以,玩收藏并不是说你有钱就能玩,没钱就不能玩,只要你喜欢,觉得收藏会给你带来乐趣,那么,就可以加入收藏行列,成为其中一员。不过,有三点要特别注意:

1、文物不可买卖

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珍贵的藏品被拍来拍去,这给很多外行人一种错觉,以为任何藏品都能收藏。实际上是不对的,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不能收藏,不能私下交易,否则将触犯法律。所以,搞收藏之前,先把一些禁忌了解清楚。

2、多学专业知识

有人说,搞收藏的人没有不交学费的,即使是牛咖大佬,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交过学费的。这一点不假,因为中国人的造假技艺非常高,有很多仿古玩看起来就和真品一样,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很难鉴定真假。因此,在搞收藏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专业知识,吃透之后再去收藏,这样可以少交学费。

3、不轻信商家

商家为了更多的利益,会炒作某些藏品。这些藏品虽然价值不低,但是并没有像商家炒作那样的潜力,如果轻信,很可能吃亏。所以,搞收藏一定不能轻信商家宣传。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没有钱也喜欢玩收藏了吧?其实,搞收藏就是一个兴趣使然,感兴趣就多关注关注,不感兴趣就少关注一些。收藏时最忌讳有攀比心,不自量力,否则很容易吃大亏。最好是保持平和心态,多看多学多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收藏到好东西。

清代早期祭红瓷器为什么是暗红色


祭红又称为霁红,从我国元朝时期景德镇就开始烧制了,主要用途就是一种调色剂,在1220摄氏度到128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在清朝的整个时期都受到极大地关注,受到宫廷的重视而且在其器的底部刻有云纹或者花卉纹,其内壁还刻有飞翔的龙,釉色大多数都艳丽而且非常的匀称,大多数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釉汁凝重,只有少量的釉质不纯,伴有黑色的小点或者是血丝状纹,这样的祭红瓷器的价格就会大大下降.

祭红一开始的颜色是铜红釉殷红透亮,就像红宝石般的赏心悦目,有着“宝石红”之称,因为其釉的质地肥厚,纹饰大多都不是很清晰,所以流传至今且保存完整的较少,康熙时期的出现的祭红色釉开始普遍泛浓红色,个别的釉色较为的签单,因为暗红色的瓷器可以更好的遮挡其瑕疵,另一方面是暗红色比其正红色等其他红色更加的两眼,吸引眼球。

暗红色的祭红瓷器主要是在雍正时期出现的,有了深浅和浓淡之分,而且色泽大多都很均匀,所以当时暗红色的祭红瓷器的产量开始位居榜首,乾隆时期的祭红质量进一步的得到了提升,釉面上的橘皮纹呈现的涟漪状的小皱纹,釉色大多都非常的匀称纯净,所以在当时祭红瓷器获得了大量的追捧,拍卖的祭红瓷器也很多,而且其价格正在逐年的上升,许多收藏爱好者开始争相抢购,现在的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仿品,但是在原料的制作上以及技法和图案色彩方面都和当时的工艺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还是很受追捧而且存世量极少。

通常判断清朝早期祭红瓷器为正品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祭红的釉面较厚而且其润泽度非常的好,第二是祭红的色彩,因为其色彩是经过高温烧制的所以颜色不易掉落,其瓷器的器口与足根处有着醒目的标志“灯草边”,但是仿制的大多其字体以及年份上有着较大的差别,第三就是祭红瓷器的釉色通体纯净,而且在其制作工艺上较为的复杂,质量非常的好,刻面的画面十分的生动有趣,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模仿的惟妙惟肖。

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从色度上来看,从鲜艳的红到暗红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的波折,而且暗红色的出现使收藏爱好者更加的喜欢,因为其颜色的润度更高,透亮度也很高,其次就是暗红色可以掩盖其小黑点,做工的小瑕疵,所以工匠人非常喜欢暗红色的瓷器。现在在我国的收藏市面上,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流传至今的较少,质量、色度上乘的,造型独特优美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一经出土的祭红瓷器都会吸引大批的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其价格飞速上升,由此可见其祭红瓷器的价值。

清代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仿成化瓷器


清朝瓷器中出现了众多的瓷器种类,其中的特色的原生瓷,在技术上十分的成熟,同时在纹饰上也会更加的精美多变,可谓是瓷中上品。除了这些精致的原生瓷之外,在清朝也出现了很多的清仿成化瓷器,也就是模仿古人所制作出来的瓷器,属于寄托款,通过当代高超的工艺,表达对先代的崇敬和缅怀。

在清仿瓷器中,仿造的比较多的是明宣德、成化、嘉靖这几种瓷器的类型,特别是明成化款的仿造数量会更加的多,在哪个时候的景德镇窑口非常的盛行,无论是政府官窑还是民间私窑,都是会有大量的仿成化瓷器出现的,那么为什么成化瓷器会如此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呢?这主要是和成化瓷器的工艺美学有很大的关系。成化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成就,第一个是青花,第二个是斗彩。

一、从二者的共同点来看的话可以知道成化瓷的瓷胎都是比较轻薄的,颜色十分的洁白细腻,拥有很高的白净度,在釉色上不会带任何的淡青色。

二、清仿成化瓷器的上釉比较厚,这样的话就使得釉面的脂润感有很好的保障。在器型上也是更加的端正,线条圆润优雅,所以即便使用的只是简单的白釉,也是会展现出很好的宁洁如玉的感觉。

三、就成化青花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因为使用的是本土青料,所以往往是会展现出泛蓝的颜色,在色调方面是比较均匀稳定的,在青韵之外还多出来了一分宁静从容。在造型上十分的精致,颜色丰富多样,虽然说也是薄胎厚釉,但是在颜色的艳丽上和其他的瓷器是无法相比的,同时还有不少的彩绘图案出现在瓷器上,带有浓烈的文化风韵。

清朝时,十分的重视对成化瓷的仿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对于这种独特的风格的喜爱,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蒙古与汉文化之间融合的一种探寻。在所有的仿制品中比较成功的是清仿成化款青花百寿笔筒,最后交易出了18.4万的价格。

最近几年的时间中,清仿成化瓷器的价格也是有了很大程度的上涨的,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其中主要表现在瓷胎的瓷质中,没有了原先成化年的轻薄和细腻,会显得稍微的厚重一些。

清代仿成化瓷器鉴赏:

1:清乾隆仿成化斗彩团菊纹盖罐,尺寸:高12.2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 ,成交时间:2019.03.2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直颈鼓腹,盖扁圆,整体造型敦实可人。小罐胎体紧致,修胎规整,釉面润泽,颈下、足上一周以青花分两色渲染变形如意云头,云头中心点红、黄彩。腹部主体斗彩绘团菊纹,团菊上下分布,背景衬托蕉叶,团菊颜色红、黄相间,呈品字形分布,其间饰缠枝莲纹,盖面两朵团菊均为红色,盖沿一周绘莲纹,与腹身团菊间莲纹相近。整器纹饰设色清雅,绘制精细。罐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字体端正,为乾隆中期御窑典型款识字体。此类斗彩团菊纹盖罐为清雍正、乾隆朝对成化御窑斗彩团蝶纹盖罐的摹仿与创新之作,制作精细,填彩一丝不苟,级别颇高。此类斗彩器于明清文献中并非称“斗彩”,而称“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一般认为“斗彩”一词首见于大约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中,书中所谓“斗彩”更似今言“青花五彩”,而书中记载“填彩”者才更接近今日所谓“斗彩”。唐英在《陶成记事碑》中所称“仿成窑五彩器皿”,即指本品一类。

2:清雍正仿成化青花淡描团菊纹杯(一对),尺寸:直径7.4厘米,估价:RMB 600,000 ~ 900,000,成交价: RMB 1,012,000 ,成交时间:2018.05.18,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51期·仲夏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本品侈口深腹,胎薄体轻,成型规整,毫不变形。杯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色纯净洁白,体现了雍正一朝高超的制瓷水准。外壁以青花淡描团菊纹,幽菊三朵呈品字排列,间以花叶勾连,构成一个圆形。团菊之间填以折枝花卉,呈丁字形布局,将留白巧妙填满,又不显拥挤,布局清新舒朗。杯外底心双方栏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工整纤秀。雍正御窑在皇帝授意之下,有诸多古为今用之妙举,且质量更为精绝,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式团菊小杯便为雍正御窑追慕成窑作品而成,在唐英《陶成纪事碑》称为“仿成化窑淡描青花”。此式团菊纹样在雍干之时见有杯、碗、罐等多种造型,并有斗彩及青花淡描品种,可见颇受帝王垂爱。本品款识以双方栏为边,是对成窑更忠实的模仿,且雍正一朝凡书以双方栏款识的作品,均是同类器中制作最为精良,品级最高的,本品即属此类。此外本品还为海上著名艺术家唐云先生旧藏之物,来源可靠,品相完美,成对出现,收藏价值极高。

3:清乾隆仿成化青花携琴访友梅瓶,尺寸:高21.6厘米,估价:HKD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840,000 ,成交时间:2006.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4:清雍正斗彩仿成化如意纹折腰小碟,尺寸:直径8.2厘米,估价:RMB 650,000 ~ 850,000,成交价: RMB 747,5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本品直口,直腹内敛,折腰,圈足,盘心绘斗彩如意头贯套纹,外壁于上下弦纹之间,绘以青花、矾红、绿彩绘七朵灵芝,纹饰简洁,清新爽目,丽质天成,颇得成化神韵。底施白釉,双圈内落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种斗彩灵芝折腰盘系由成化官窑器演化而成,逐为雍正御赏之极简清雅之器。此碟胎体极薄,几至脱胎,青花发色浅淡,屡中透紫,恬静淡雅。

5:清雍正仿成化斗彩灵芝纹杯,尺寸:直径10.3厘米,估价:RMB 50,000 ~ 150,000,成交价: RMB 667,000 ,成交时间:2018.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成化斗彩开一代彩瓷先河,冠绝千古。后世多有摹仿,但唯有雍正作品最具成窑风韵,故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一说。成化、雍正二帝虽相隔二百余年,却在瓷器上表现出极为相近的艺术品位。究其缘由,盖因成化斗彩器胎薄工精、画意典雅的风格引起了雍正帝对于瓷艺追求的共鸣,故屡次指示御窑厂对成窑器物进行仿烧,以求摹作,将成窑神韵复原重现。本品以成化名品—斗彩灵芝云纹杯与斗彩灵芝云纹碗为范精心摹制而成,其原型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之藏品。杯敞口,弧腹、圈足,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外壁以斗彩绘团花灵芝云纹图案,灵芝纹样以青花勾勒,内填饰黄、绿、珊瑚红、紫红等各类釉上彩,同时又以青花作为蓝彩填饰,对绘工之技艺要求甚高。设计者又于四组灵芝云纹之间,巧妙地在口沿处描绘蔓草朵花纹将灵芝纹间隔,使整体构图舒朗有致,色调淡雅静谧。雍正御窑仿烧此品种,在成化的基础上,既有模仿,又略有创新,就尺寸大小而言,有口径7.2厘米、口径10.2厘米两个品种,小口径的作品基本落“大明成化年制”寄托款,并在纹样和施彩方面更忠于成窑作品,可参考两院故宫藏品。

6:清乾隆仿成化青花云龙纹大碗(一对),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RMB 100,000 ~ 200,000,成交价: RMB 598,000 ,成交时间:2019.03.2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式大碗是乾隆时期对成化瓷作的忠实模仿,无论造型、尺寸、纹样、笔法都几无二致,颇具成窑遗韵,且烧造数量稀少,世所罕见。

7:清雍正仿成化青花红彩花卉纹小杯,尺寸:直径8.3厘米;高4.3厘米,估价:RMB 480,000 ~ 580,000,成交价: RMB 552,000 ,成交时间:2018.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杯撇口,弧腹,浅圈足,造型小巧周正。外壁绘宝相花纹,以青花饰叶、茎,以矾红彩饰花。轻盈细薄,胎质坚致白皙,釉汁莹润如玉。画面疏朗,笔触细腻,精到有神,青花发色淡雅明快,一如成窑之柔美,衬以白胜霜雪的釉面,令人爱不释手。成化时期,即有此杯纹样,应是仿自同期红蓝宝石镶嵌器皿。《明实录》成化二十年(1484)正月丙辰条记载:“锦衣卫余贵铎与内局匠人凌安、徐茂等,市青红石,饰为奇巧首饰、器用,托内侍之亲幸者以进,互相估值,得利百十倍。岁费内帑金巨万,数年来府库殆空,诸人暴至富贵”,以致引起东厂太监尚铭眼红,导致罪名进行敲诈。由于余贵铎等与内侍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事披露,此后宫中不便再大量购买宝石镶嵌器物,于是喜欢奇巧之物,侈靡至极的万贵妃的兴趣自然转移到其代替品—斗彩瓷器上,此纹样便应运而生。而本品则是雍正皇帝慕古之作,底落“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此杯制作工艺考究,画技高超,无论胎体、釉质亦或设色,均为同类器之首,实为赏玩之佳作。

8:清雍正仿成化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220,000 ~ 320,000,成交价: RMB 414,000 ,成交时间:2019.10.1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55期·金秋拍卖会。

本品直口微侈,圆弧腹,圈足露胎处可见胎体洁白坚实,修胎规整。罐釉色洁白肥润,肩、胫部青花绘变形莲瓣纹,每瓣最外一层填以矾红。腹部为主题纹饰,以斗彩绘海棠形开光,内绘折枝莲纹,中心莲花除青花描边外,又以矾红描边,内平涂浅红色,每组开光间上绘折枝莲纹,下绘云纹连卷草纹。外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宋椠体书写工整,为典型官窑书写方式。此类斗彩折枝莲纹罐为雍正御窑对成化斗彩折枝莲纹罐的摹仿与创新之作,除去青花和釉上彩料的发色区别外,纹饰上二者极为相似,仅雍正御窑在主题纹饰的折枝莲花加以矾红勾边,且平涂颜色有别,其余均无二致。造型上,雍正作品将肩部重心下移,使得整体造型更加协调隽美。检视目前各大博物馆馆藏及拍卖市场所见同类作品,有雍正本朝款和仿成化款两种,二者除款识不同外,造型、画工、彩色均完全相同,甚至是款识字体的笔划走势、运笔风格都几无二致,应为同一人所书。这类雍正仿成化的斗彩器,即是唐英《陶成记事碑》中称“仿成窑五彩器皿”者,是雍正皇帝一直追慕并发展创作的御窑佳器,经过改制的此类器物,较之成窑作品更为隽秀俊美,发色更趋清新淡雅。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雍正三年(1725年)档案有载:“正月十九日郎中保德、员外郎海望交成窑五彩罐一件……传旨:嗣后烧珐琅并磁器俱照五彩罐上花样画。尔仿此样亦烧做几对。……于四月十二日做得五彩花白地罐一对”、雍正七年(1729年)档案又载“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四月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钦此。于四月二十日做得画五彩木样一件,郎中海望呈览。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钦此。于四月二十五日将成窑五彩罐一件并木样一件,较年希尧家人郑旺持去讫。”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中所展出的成化斗彩折枝莲纹罐(盖为后配)很可能就是档案中提到雍正帝命年希尧“添盖”的“成窑五彩罐”;而本品无疑就是按照“成窑五彩罐”仿制过两次,并被雍正帝亲自批示“照精细里改画”的“五彩花白地罐”之一。

9:清雍正仿成化青花团菊纹碗,尺寸:直径14.4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 ,成交时间:2019.03.2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本品弧壁深腹,碗型端庄,胎体洁白坚细,釉面匀净滋润。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外口沿下方及足墙饰弦纹两道,外壁绘青花团菊五组,间以折枝花卉组成工字形边栏。菊花勾描工整细致,青花发色淡雅,渲染层次分明。碗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端正,为雍正御窑典型款识。雍正御窑在皇帝授意之下,有诸多古为今用之妙举,且品质更为精绝,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据《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载:“于五月十五日,将成窑原样磁碗,酒圆二件交年希尭家人郑旺持去,讫。” 本品即为雍正御窑据成化斗彩团菊纹碗为模本化裁而来。雍正时,此类团菊纹样绘于杯、碗、罐等多种造型之上,并有斗彩、青花、青花淡描等品种,可见颇受帝王垂爱。值得注意的是,本品与唐英《陶成纪事碑》所载“仿成化窑淡描青花”又有所不同,传世所见雍正仿成化淡描青花器皆以白描手法绘就,纹饰不加渲染。本品所绘纹饰采用分水技法渲染花叶,色彩更为强烈,美感更为直接,可谓师古而不泥古之妙品。所绘团菊采用成化斗彩团菊碗常用之四朵一组、上下左右对称的布局,这又体现了雍正御窑对成窑的忠实追摹。本品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纹饰精美细致,填色不漫不溢,工整秀美,雅韵横生,为清代雍正朝官窑青花佳作,弥足珍贵。

清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清代瓷器有什么特点?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乾隆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澹宁斋”、“彩秀堂制”、“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另外如“景慎堂”、“养和堂”、“彩华堂”、“避暑山庄”、“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百一斋”、“咏梅阁”、“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应视为官窑瓷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

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前期为什么没有官造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前期为什么没有官造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