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价值 > 导航 >

哥窑瓷器鉴赏要点及收藏价值

哥窑瓷器鉴赏要点及收藏价值

古代瓷器价值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收藏

2020-11-13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价值】

在中国瓷器史上,民窑所出瓷器能超越官窑的,恐怕就只有哥窑了。哥窑的名声远扬,是宋瓷中不得不谈的一个窑口,而哥窑瓷器美在何处,价值几何,又有哪些鉴赏要点呢?

说到哥窑瓷器的价值,很多人可能立刻就会想到传世、孤品等字眼,的确,曾经拍出过天价的哥窑瓷器中的三彩洗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但名声远播也使仿哥窑瓷器成为一时风尚,除了明清时期的仿品,近代也有许多鱼龙混珠的赝品。侧面也可以看出,北宋哥窑瓷器的价值非其他窑口所出瓷器可比,何况即使是在如今那么发达的科技支持下,哥窑瓷器所达到的水平和技法的运用,连现代技术也很难企及。wWw.taOCi52.com

首先,哥窑瓷器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其独有的开片纹。虽然开片纹作为装饰是很多窑口都会使用的方法,但是哥窑瓷器的开片纹却是非常独特的,具体体现在何处呢?因为哥窑瓷器所采用的色釉是非常稳重的玄色或者墨紫,这些色釉在形成开片纹之后是绽开的,非常深邃动人,而在较大的裂纹中,还错落有致地包裹着优雅、纤细的金色纹路,浅金色和色釉的深沉结合起来,形成高贵、精巧的图案,整件瓷器非常具有中国古典美感。所以在收藏界,人们将之称之为金丝铁线。

当然,哥窑瓷器开片纹的颜色并不是在烧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烧制的过程结束之后,由哥窑的工匠们,使用天然的色料再进行加工而形成的。这些天然的色料有一部分是今人无法获得的,所以今时的仿品,难以形成北宋哥窑瓷器那样具有很强装饰性,同时又非常自然的开片纹效果。

同时,哥窑瓷器的光泽度也是后人难以仿制出来的,因为哥窑瓷器不同于其它窑口的瓷器以玉、漆、铜的质感闻名,而是自有一份非常有灵性的润。这个润体现在哥窑瓷器内敛的光泽上,即哥窑瓷器上的一层釉光,非常酥、静、雅,用明清时期的收藏家的话来说,便是“如一美人,肤腻鹅脂而微汗”,虽然内敛,却又自成一派。

哥窑瓷器还有一点辨伪方法,那就是由于历史悠久,传至今日的哥窑瓷器难以避免自然氧化的情况,所以哥窑瓷器在瓷胎底部,都是有微红色的,或者是比较突出的铁锈颜色。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哥窑瓷器的瓷胎中就含有部分的矿物质。这一部分铁锈颜色经过时间的磨砺,微微具有晕染感,如同霞光在云层间晕染一般,具有独特的美。所以在鉴别哥窑瓷器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他的瓷胎底。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有多大


后世称“钧、汝、官、定、哥”为宋代五大名窑,但实际上,这其中有一个窑口目前还没有找到在宋代明确的文献记载,同时它的窑址发掘情况也较为模糊,就连与之相关的瓷器都要分为几类而不能一概论之,因此严格意义来说这个窑口身上的重重谜团至今仍没有明朗、统一的研究成果。这个神秘的窑口,就是哥窑。哥窑的最早记录见于元代,而关于窑址的记载在明代出现,有龙泉和杭州两种说法,明清时期哥窑瓷器的烧造属于官、民两窑均有涉及,因此窑址的争论更加复杂。但是在器物分类上,最主要的根据是历代被称为“哥窑”的瓷器特征,目前比较普遍的一个意见认为,哥窑瓷器主要有传世哥窑、龙泉黑胎青瓷哥窑和仿官哥窑三种,其中传世哥窑目前是作为鉴定的标准器。

传世哥窑主要指宋及宋以后各宫廷、收藏组织旧藏中有明确记载为哥窑的瓷器,一般明清宫廷旧藏占多数,现藏于各大博物馆中。传世哥窑一般属于厚胎厚釉,胎质主要有瓷胎和细砂胎两种,胎色主要为沉香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褐色及奶白色等。传世哥窑的釉的色调一般较淡,以青灰和月白为主,另有少量米黄、粉青,釉质因为乳浊不透而显得温润凝厚,釉面无光,润泽如酥。哥窑最显著的特征有三,一是“紫口铁足”特征,即在瓷器底足未施釉处呈现铁黑色,而瓷器沿口或其边缘处因为釉层较薄,因此隐纹露出胎色,故多呈黄褐色。二是“金丝铁线”纹样,这是由于哥窑瓷器遍身开片,因此出现粗疏的黑色裂纹与较细的黄色或者红色裂纹相互交织的情况,即称“金丝铁线”。三是哥窑瓷器釉面中气泡聚积,有“攒珠聚球”的称谓,这是因为釉层较厚,釉内含有气泡而布满器表,如水珠般隐现。

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哥窑仍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论,但是在收藏界,与传世哥窑瓷器保持高度一致性并被断定为哥窑特征瓷器的一些藏品,仍然是拍卖市场上的翘楚。早在2013年,香港嘉德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就拍出了一件高度3.5cm,上口径14.2cm,下口径9.6cm的宋代-哥窑-葵花洗,其成交价已经高达3248万元。两年后,即2015年,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又拍出一件金代-哥窑-米黄釉贯耳瓶,瓶高24.2cm,口径9.7cm,底径8.4cm,成交价为4025万元,再次刷新纪录。2017年年底,在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上,北京保利则拍出了一件宽7.2cm的元代-哥窑-倭角方洗,最后以2645万元成交,是近年拍卖中元代哥窑瓷器中价格最高的。

由此来看,哥窑瓷器在收藏市场上的价值是很大的,但是这必须建立在瓷器符合哥窑瓷特征要点的基础上。同时,由于哥窑瓷器的神秘,明清以后也出现了很多仿哥窑瓷,这类器物往往具有一部分传世哥窑瓷的特征,但是不能做到完备,在收藏时一定要仔细鉴别。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具有部分哥窑特征的瓷器,如果年代并没有错误,那么也可能是当时的龙泉哥窑或者仿官哥窑,不可轻易当做后世民窑仿品处理。

哥窑瓷器和弟窑瓷器收藏价值比较


大家如果有看到充满了裂纹的瓷器,会不会觉得这是残次品然后马上丢了呢?其实这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哥窑瓷器,哥窑瓷器正是以这样的裂纹闻名于世。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有时候不完美反而才更有收藏价值。那么到底是充满裂纹的哥窑瓷器收藏价值高,还是胎骨厚实没有裂纹的弟窑瓷器更胜一筹呢?

传说宋代龙泉县,有一个姓章的很出名的制作陶瓷的工匠。他的两个儿子都跟着父亲学艺。父亲死后两个儿子各自开窑,老大的即为哥窑,老二的即为弟窑。都很有名气,但是老大烧的略胜一筹,有次烧出了“紫口铁足”的瓷器,连皇帝都龙颜大悦,要大大褒奖他。弟弟心胸狭窄,于是心生妒忌,有次在哥哥配釉时抓了把灰,增加了膨胀系数,于是一开窑的时候就釉面全都开裂了。老大欲哭无泪,但是还是得拿去市场上卖,结果因为裂纹形状各异,反而更为有趣,深受人们欢迎,还卖得了好价钱。据说他还把茶水涂在瓷器上,又把墨汁涂上去,形成“金丝铁线”。当然从这个有趣的传说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更喜欢哥窑瓷器。

其实分辨哥窑和弟窑的瓷器很简单,就是看有没有开片,有的话就是哥窑瓷器,没有就是弟窑瓷器。除去这点它们的差别也有很多。哥窑瓷器釉属于无光釉,表面有一层光泽,宛若“酥油”一般,颜色相对来说也更加丰富一点。还有就是由于皇上喜欢“紫口铁足”的缘故,哥窑瓷器的胚体大多数都是紫黑色或者棕黄色。瓷器口部或者边缘一点釉少的地方是黄褐色,因为露出了胎色。底部因为没有涂釉所以是铁黑色。弟窑瓷器则是正好相反,以没有纹路的瓷器值钱,而且市面上流传的粉青色最多也是上品。而且弟窑瓷器往往在转折处釉较为少,薄,所以露出白色的胎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筋”。

所以总的来说哥窑瓷器变化创新更多一些,自己的特色更为鲜明,在当时那个时代也更受百姓和皇上喜爱。弟窑瓷器也是很不错,但相对来说比较循规蹈矩一点,更多的是传承之前的技艺并加以完善,相比较哥窑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瓷器的市场上,自然是没有特色鲜明的哥窑的瓷器的收藏价值高。而且流传至今的哥窑的瓷器的量非常非常少,比弟窑的少很多,物以稀为贵,所以自然价格又要高一些了。

所以说,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更高一些。而且现在市场上哥窑瓷器的价格也确实比弟窑的要高上一个台阶。

镂空瓷器收藏价值及工艺特征


镂空瓷器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是在瓷器的陶胚体上进行透雕花纹。在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镂空的陶瓷,那时的形状主要是透雕圆孔进行修饰;汉朝时期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薰灯都有了透雕的纹饰,这时期的纹饰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到了宋朝以后镂空装饰的瓷器就开始蓬勃发展;清朝乾隆年间的镂空开始烧制成镂空转心、转颈以镂空的空套瓶等,这时期的镂空透雕艺术达到了鼎峰时期。“中华号称瓷之国,瓷窑高峰则是景德镇”,其所产的瓷器具有“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的特征,而镂空的瓷器更是将薄如纸、白如玉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其镂空瓷器的制作是经过层层筛选出上等的景德镇产高岭瓷土,因为其胎体烧制成型后会成为洁白的玉,其手感、质感都是非常好的。到其胎体变干变硬之后,用专业的胚刀将其粗胚体剔制成薄薄的器具,雕刻出精美、独特的镂空花纹在进行二次烧制,还需要加入陶瓷的彩绘,再次进行烧制才可以形成一件精美的镂空瓷器,因为其原料、做工要求非常高、制作周期又较强,对于工艺师傅的要求较高,所以这样上等的镂空瓷器的收藏价值和价格都是不菲的一笔数目。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粉彩镂空蟠璃纹象耳转心瓶,其瓶身敞口、束颈、垂腹、圈足,主要在其瓶身外部的颈部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用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瓶身的四周则是圆形开光内镂空雕刻的绿色蟠璃纹,足部的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其纹饰可以说是璀璨夺目,像这样一件艺术品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镂空技法是清对于器物装饰是最为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将镂空技艺的利用在转心瓶和转颈瓶上,但是这样的制作工艺难度非常大、成品率底,所以相比较其他类型的瓷器而言它更加的特殊、独特,收藏价值更高。

除了粉彩最为突出,还有就是黄地珐琅镂空转心瓶,其瓷器的内部构造十分的复杂,纹饰的处理通过彩绘和镂空两种技法,在外观上看,该瓶的鱼纹是主要的装饰图案,宽唇、短颈、硕腹、矮圈足是其主要的特征,色调之间的典雅、柔和,圆润光泽度较高,质感较强且其釉色细腻,观赏艺术价值较高,这类的转心瓶一般都会使用黄色来作为装饰,象征着它的地位与其他瓷器不同。

现在在我国的镂空瓷器市场上,大多都是由现代仿制的,在它的原料、镂空技艺、彩绘等方面的工艺都不像清朝时期的精湛,所以受到的关注度较少。大量的收藏爱好者还是喜欢目睹清朝的镂空瓷器,不仅仅是因为年代久远,更是因为在原料、色泽、镂空技艺上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平。

绿釉瓷器收藏价值及图片


绿釉瓷早在我国的汉朝时期就有了烧制,当时的工匠通过使用铜来做为着色剂,便可以烧制出铅绿釉的陶制品,发展到宋朝时期已经非常普遍了,样式以及花纹图案更加的丰富多彩,而明清两朝则是绿釉瓷器发色更为的明亮,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釉色,例如:郎窑绿、苹果绿等。宋代的磁州窑以及定窑都有着绿釉的大量烧制,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称之为“绿定”,较为的珍贵,存世量较少,其收藏空间较大。

每个时期都有着绿釉的烧制,但其特征以及特色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从其烧制的特色上看,在我国的金代以及元代都有着绿釉釉下彩褐彩的制作,发展至元朝时期的景德镇则是在优质的瓷胎上烧制成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新品种,受到广泛的传播,而明代时期的绿釉则是以孔雀绿色釉为主的,之间在色泽以及工艺制作的特色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以明代成化年间的孔雀绿翡翠绿釉为例,在其釉色上主要分为两种,深色的釉色较为的鲜艳亮丽,色调以葱绿为主,使用酱白为底,瓷器的釉内会存在着细碎的片纹,还在彩绘中有着大量的使用,例如:青花等瓷器上会加入孔雀绿,青花的色调会变黑;浅色的色泽稍浅,色调主要是以浅绿为主,色泽的鲜明感较为的强烈。

明代的成化时期以孔雀绿釉最为典型,从其烧制的工艺上看,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在素胎上直接进行了挂釉的烧制,这样的釉面容易产生开片脱落,另一种就是在白釉的瓷器上罩上了一层釉烧制而成,这样的烧制过程使其瓷器稳固效果更佳,釉面的脱落较少。

从其工艺特色上看,主要突破了宋元时期以来的绿釉色调以及深暗的原始色调,在孔雀尾上翡翠羽毛,绿釉与黑蓝色的鱼藻纹进行相互映衬,别具一番特色,这是正德时期的独特之处。

而在嘉靖时期,则是在瓷器的胚胎上加入含有铜釉的料,经过高温氧化分为烧制呈翠绿色的釉,色泽较为的鲜艳且光润度较高。从其烧制的工艺上看,在早期的孔雀绿釉瓷器大多都是直接在其胚胎上施加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温烧成,这样的色泽偏蓝,而元代后期则是在其高温烧制其胚胎之后在上面施加孔雀绿釉,然后进行低温烧制,这样的耐受程度较高,色泽光润度也就更高。

绿釉瓷器在色泽以及制作的工艺上都是瓷器史上重要的一页,它的加入使其制作的工艺以及样式、色泽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宋代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怎么样?


宋代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怎么样?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干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

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可分灰、油灰、黑、储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吉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为。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

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其盘、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最为风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奋斗,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为典型,广见于越窑、汝窑、官窑、定窑及耀州窑,八方杯见于钧窑,贯耳瓶、壶、鼎、炉、洗也为宋初所盛行,与上述诸窑一样精致。可见,“宋哥窑”器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鱼耳炉为仿商周时期礼器铜簋的形制,因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官窑瓷器中的名品。此件宋哥窑鱼耳炉为直口、弧腹、圈足,造型醇厚古拙,两侧置鱼形耳向外扩张,增加了器物庄严、凝重的感觉,颇为古朴典雅,在造型上属标准的宋鱼耳炉形制。此鱼耳炉通体施青灰色釉,釉色莹润,以灰青为主泛米黄色,釉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金丝铁线”纹片。预展时,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也闻讯到现场进行了观赏。此件宋哥窑鱼耳炉最后以1008万元成交,一时成为行内的热点。从以往宋哥窑的成交情况来看,1992年,香港佳士得“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拍出1000多万港元;2005年苏富比第149号“宋哥窑葵花式三足洗”拍出112.8万英镑,此件拍品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民国瓷器收藏价值及鉴定方法


想要了解“民国瓷器”我们首先要先要了解我国的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指1911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间。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瓷器业处于萧条衰落的黑暗时期。虽然民国在我国历史上只有短暂的四十余年,但是以景德镇为首的瓷器生产却是遍布全国各地,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制瓷人烧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瓷器。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在这四十多年里,我国也同样是烧制出不少精美的瓷器。在这些精美瓷器中有传承工艺,有烧瓷者以时代为背景的创新,也同样有着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使得我国的制瓷技术有了新的生命与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辨别“民国瓷器”的真伪呢?我们在鉴别民国瓷器的时候应该从瓷器的胎、釉、彩料和老气等方面去进行鉴别真伪。首先民国时期瓷器的胎质有两种状态,在早期时,瓷器的胎质普遍粗狂松软,胎釉的衔接处大多数会泛黄色。但是也存在着部分的瓷器胎质是精巧细致的。但是现代仿制瓷器的胎质做得坚硬、质地密集且生硬,分量也不统一。现代仿品的瓷器光感过高,没有柔和美。

其次民国瓷在绘彩时已经逐步不取用矿物质颜料而开始采用化工颜料,这就使得瓷器色彩颜色纯度变高,极少有杂质。而现代仿品瓷器的色彩古板、颜色艳丽、没有生命的活力。我们在辨别识民国瓷器时还要从其老气入手。从民国时期至今,至少六七十年以上,传世的瓷器作品上应该有包浆,但凡在瓷器的釉面上没有光泽的,大多数是都是为了去浮光而选择用酸作假过的的瓷器。

第三我们从民国瓷器的釉料来看,民国时期的釉料绝大部分都是经过机械处理,釉面明净细润,但是光亮柔和却不刺眼,这是因为时间在里面起作用。民国期所用青花料,一种是沿用的清代料,因为里面存在着许多杂质,所以多数呈色发灰,没有像前朝瓷器那样的颜色光泽。

最后民国时期的瓷器绝大部分都是传世佳品,所以在瓷器的表面应该会有人们的擦痕及其使用过的痕迹。但是我们在收藏其瓷器的时候也要注意一旦发现瓷器瓶身上有人为的方向一致的细小而紧凑的擦痕,这就是高仿瓷器的作者为了去除瓷器表面的浮光而留下的痕迹而不是人们的使用痕迹,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的是这件作品可以断为新品。

广彩瓷器的特征及收藏价值


清康熙23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清政府正式解除海禁,海外贸易得以恢复并进入海关管理时期。随着海内外贸易交流的加强,各类商品往来的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具备典型国民特色的器物。中国的瓷器,成为销往海外的商品中的翘楚。外国商人不仅购进大量中国瓷窑生产的成品瓷,有的还来样定制,瓷器外销一时繁盛不已。而在所有外销瓷中,广彩瓷器占有很大的比例。

广彩瓷,全称为广州织金彩瓷,是一种广州地区烧造的低温釉上彩瓷器。广彩瓷的前身是明代三彩瓷器,在发展过程中它又糅合了五彩、粉彩等多个瓷器品种的技艺和特色,同时借助广州本土的“铜胎烧珐琅”技法,先是烧造出珐琅彩瓷器,后又吸收西洋画法、岭南画派特色,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瓷器品类。

广彩瓷器的创烧约在康熙末期至雍正初期阶段,最早与江西景德镇彩绘瓷比较接近,因为这一阶段广彩瓷所需的素瓷、颜料等均来自景德镇。一直到乾隆、嘉庆年间,广彩瓷大量吸纳广州地区各式民间艺术特色,兼借西方绘画技法,形成一种脱离传统景德镇彩绘瓷的单独品种。

广彩瓷最大的3个特点,一是构图丰满、繁而不乱,二是色彩缤纷、浓重艳丽,三是风格清新热烈、华丽辉煌。

①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广彩瓷彩绘构图密难行针,紧而不乱,因此纹饰加彩布满器身,不见白胎。广彩的这种纹饰构图,借鉴的是我国传统的织锦图案,在纹样空白处以金银水织地,后来干脆直接以乳金釉作色地,有“堆金积玉”的艺术效果。

②色彩缤纷、浓重艳丽:广彩最初所用的颜料来自景德镇,因此色彩效果偏单纯清雅,后来引进了不少西洋和本土颜料并进行混合调制。广彩瓷彩绘的色料多达十几种,色彩搭配精致、艳丽。色料填涂得较厚,并平涂晕染,又以金色和黑色压住原色,各种色彩对比鲜明,视觉冲击效果深受海外市场青睐。

③风格清新热烈、华丽辉煌:基于以上两点,再加上广彩瓷在彩绘内容上大胆进行中西风格的结合,这就导致了广彩瓷在整体艺术风格上,既有中式装饰的清新,有独具西方艺术的热烈。

对于清代瓷器收藏来说,广彩瓷是相当特殊的一种。虽然广彩瓷曾经也有做宫廷贡瓷的历史,但是又明显区别于官窑瓷器,然而将其简单归为民窑似乎也不妥当,尤其是部分进入欧美上层社会的广彩瓷,其品质较之民窑甚高。因此在收藏时,最好分清广彩瓷的流传来源,如果是曾经宫廷所用,或者外销瓷中供欧洲上层社会使用、陈设的瓷器,其价值相对会很高。

浅谈清代哥窑瓷器的特点和收藏价值


清朝时期,既有这个朝代创烧的瓷器,也有仿品瓷器,其中尤以雍正时期的仿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最为出名。据悉,在雍正时期,仿龙泉窑瓷器和康熙瓷器非常多,但是因为仿的太过精致,反而失去了瓷器本身应有的灵动和文雅,使其看起来格外的精致,也正因为如此,雍正时期的哥窑瓷器总带着一股糯米汁的感觉,仿品也仿造不出宋代哥窑瓷器的水渍。不过,清代哥窑瓷器也有很多不错的仿品,比如以下几种:

一、清乾隆·仿哥釉贯耳穿带方壶

2011年,这件瓷器在保利拍卖成交,最终成交价格是621万元。这是乾隆时期仿制哥窑瓷器中的一件精品,不仅造型典雅,且开片自然,给人一种高贵之气。盖茨器的圈足露胎处有黑褐色,看起来像是铁足一般,足外两侧有长方形穿孔,可以系带。虽然这种穿带并无实用性,但却保留其样式,给人以古意之感。

二、清雍正·仿哥釉贯耳瓶

2006年在国际商品拍卖中成交,最终价格是775万元。该瓷器的形状是方口、直颈,整个瓷器看起来是扁方形,肩部有贯耳作为修饰。腹部下垂,高圈足外撇,釉面细腻,釉色发青带灰,十分雅致。此瓷器的制作器型较大,端庄周正,规整不失灵性,因此非常珍贵。

三、清乾隆·仿哥釉直径扁瓶

2011年在瀚海拍卖会上成交,最终价格是775万元。盖茨器的特点是圈足、扁圆腹,长颈,直口,上面有大大小小的片纹,深的看起来像是铁丝一样,浅的则如游丝。瓷器的底部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

事实上,宋代哥窑瓷器在后世多有仿制,而不同朝代仿制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自然市场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清朝时期的国力比较繁盛,生产力和各种工艺水平也较高,因此,仿制的哥窑瓷器效果还是不错的。即使是仿品,在后世也有不错的价格表现,这也是众人对清代哥窑瓷器十分青睐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这种瓷器,很多藏家都表示可遇不可求,尤其是官窑出品,皆非凡品,数量少,保存完好的更好,所以,真正能收藏到的都是一些资深藏家或者是有钱企业家,普通藏家能接触的很少。如果想要欣赏,那么可以到博物馆或者是私人手中去欣赏,想要收藏的话,除非是到大型拍卖会上,普通的小拍卖会上极难看到精品。

清代哥窑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

1:清雍正仿哥釉五孔瓶,尺寸:高27.5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1,270,000 ,成交时间:2012.05.1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五孔瓶器形创烧于雍正官窑,乾隆以后不见。除仿哥釉外,还见有青釉品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认为此种多孔器“盖其时西风渐渐输入,已与西餐桌中插花之器略有相同”。上海文物商店旧藏一件雍正朝仿官窑琮式瓶,除无五孔外,造型、尺寸、釉色、款识皆与本品相似,整体造型均为外圆内方,腹部均饰上中下三组弦线,尺寸均在27厘米左右,亦均落雍正朝篆书款,由此或可推知,此类五孔瓶很可能是由上述琮式瓶化裁而来。此瓶造型敦实沉稳,胎体厚重,上部折肩五孔的设计颇为别致,中间开一大孔,四角环绕四小孔,孔与器身相通,于稳重中透出灵动,瓶身凸出三组弦纹,令整体造型更富变化的韵律。通体施仿哥釉,釉质肥润,布满不规则细密开片,再现哥窑之釉色恬淡素净,极为古雅。底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遍寻海内外公私收藏,暂未见与之釉色、器形完全相同者,足证此器之弥足珍罕。所见同类器亦均珍藏于顶级博物馆中,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朝冬青釉五孔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朝粉青釉五孔瓶。能现身拍卖会者更是罕少,且多有较大品相问题。雍正单色釉本为瓷中极品,仿哥釉更是难得一见。品质一流已不言而喻,所代表的美学意境、自宋到清的传承精神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无一不令人慨叹,堪为顶级藏品。

2:清雍正仿哥釉八卦龙耳抱月瓶,尺寸:高51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9,77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此件雍正仿哥釉抱月瓶,应用清中期景德镇官窑经典形制,做抱月瓶,直口短颈,口沿起唇,颈部饰单线纹,左右装饰双龙耳。腹部浑圆呈扁圆状,正背两侧纹饰相同,皆以太极阴阳图装饰于中心,四周突起八卦纹,下承方台圈足,周身施以仿哥釉色,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皇帝对于服食仙药,炼丹求仙十分热衷,故而带有道家符文的器物往往为雍正皇帝所亲自使用或陈设于君王左右之用,十分珍贵。

3:清雍正仿哥釉三连口凸字扁瓶,尺寸:高52.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RMB 8,970,000 ,成交时间:2018.11.19,拍卖公司: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瓶口三管独立,中间较高,左右较矮,唇口,颈饰一道弦纹,颈肩相交处对称灵芝形耳,扁圆腹,圈足外撇。通体仿官釉。腹部凸起印五岳真形图,中有嵩山如卧,左上恒山如行,右上泰山如坐,左下华山如立,右下衡山如飞。足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此器造型新颖独特,纹饰带浓厚的道教风格,甚具时代特色。雍正皇帝崇尚道教,认为“道教炼气凝神,与儒家存心养气之旨不悖”。此器上有三孔,像三座高山巍巍耸立,器腹饰五岳,寓“三山五岳 ”之意。传说“三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又称“三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雍正帝在他父亲康熙皇帝所赐的圆明园中建修了象征道家仙山琼阁的“蓬岛琼台”、“方壶胜景”还有取仙之意的“别有洞天”、“凤麟洲”(绮春园),供奉众多神仙的寺庙建筑,更有被用来开炉炼丹的“秀清村”。早在《汉武帝内传》中已出现“五岳真形图”的记载,说是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从汉代起,该图就成为中国人趋吉避凶的图形。《抱朴子》曰:凡修道之士,归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古代道教人物以此“五岳真形符”奉为圭帛,认为其中暗藏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将此当秘籍般地修道,希望从中参悟仙家的道术,这可能也是雍正皇帝所向往的神仙世界。

4:清乾隆御窑仿哥釉汉壶尊,尺寸:高32.7厘米,估价:RMB 5,5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8,050,000 ,成交时间:2014.11.20,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本尊属于乾隆仿古极轨之作,摹宋直口瓶加饰如意双耳而成。其釉汁滋润古朴,端庄典雅,静穆而高贵。器形属穿带瓶样式,由于仿自汉代铜投壶,故而亦称“汉壶尊”。此造型为雍乾年间颇受皇帝青睐的官窑花瓶样式。此尊通体施均匀的哥釉,圈足露胎饰黑褐色,仿铁足之效果。下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雍乾二帝仰慕古风,富于文人趣味,尤其是对宋器颇为钟情,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标准。宋哥窑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来以古朴典雅之气质折服无数钦慕者,为文人雅士首推之佳器,明张谦德《瓶花谱》中赞曰:“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故雍乾御窑对摹造哥窑瓷器尤为重视,乾隆登基之后,依然秉承前朝之传统,在摹仿宋瓷旧物之中体现出父子二人惊人相似的审美趣味,为了追求最佳的仿古效果,乾隆皇帝不惜下发内府典藏的宋官窑古物让御窑厂对照临摹。本品正是此番摹古热潮下的杰出代表,成功地以后仿之器诠释宋人崇尚一色纯净之美学理念。

5:清乾隆仿哥釉贯耳穿带方瓶,尺寸:高49.5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7,500,000,成交价: RMB 7,820,000 ,成交时间:2014.11.01,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4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品方口,长颈,溜肩,鼓腹,长方形圈足。颈部两侧对称饰长方形穿孔。底部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配有红木座。器身通体施仿哥釉,釉质坚致细腻,釉色肥腴莹润,开片分明,金丝铁线交错,面呈灰青色。口部釉薄处微呈褐色,足际刷铁黑色釉,乃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特征。尤为注意者,明高濂《遵生八笺》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本器承袭古制,足外墙两侧正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古意盎然,与史互证,可观精微。整体造型俊秀,挺拔大方,古朴凝重,堪称乾隆官窑仿哥釉器个中翘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见。

6:清雍正哥釉纸槌瓶,尺寸:高16.5厘米,估价:RMB 4,800,000 ~ 6,800,000,成交价: RMB 7,590,000 ,成交时间:2018.07.15,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著录:出版

纸槌瓶瓶形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九至十世纪。台北故宫博物院瓷器部部长蔡玫芬于1966年所著《论「定州百瓷器有芝不堪用」句的真确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一文中提出推测:纸槌瓶的原型为当时伊朗及埃及的玻璃工艺,其流行于九到十二世纪间。关于此类瓶器的用途,Stefano Carboni猜测为伊朗泥沙布林特的装油或盛酒器,而也有学者认为其与宋代宫廷使用西亚贡入蔷薇水的传统密不可分。《铁围山丛谈》记载:「政和四年……并奉承俱入内藏库……大食国蔷薇水虽贮于玻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洒着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宋史·大食传》记:「来献蔷薇水二十琉璃瓶」,玻璃纸槌瓶极有可能为诸记载中所言琉璃瓶之一。此外,北宋初年东南亚沉船出土了不少纸槌瓶残器,故猜测海运应为纸槌瓶传入东亚的管道之一。而从中国境内出土的器物可辨,玻璃纸槌瓶最晚于十一世纪初便已进入辽国境内。北宋后琉璃纸槌瓶逐渐被取型用于瓷器烧制,而以瓷器仿制玻璃器的记载可见于《新校本北史·列传》卷九十:「何稠字桂林,……善琢玉。稠年十余……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作,匠人无敢错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自此,纸槌瓶成为一种仿西亚玻璃器而来的中国器物类型。

此瓶形制、釉色均仿自宋瓷,形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件极为相似,盘口,直颈,折肩,直腹下微敛,式样雅致,颇具古风。通体施仿哥釉,其上「金丝铁线」古意盎然,韵致非凡。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所载「一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两种。俱仿内发旧器色泽」,其中「铁骨哥釉」即为此例。不施复杂曲折的设计,简约质朴中透着「静为依归」的寂寥。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更添意蕴。

7:清雍正仿哥釉饕餮纹贯耳方壶,尺寸:高46厘米,估价:RMB 4,800,000 ~ 6,800,000,成交价: RMB 6,210,000 ,成交时间:2018.07.15,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品唇口、束颈、垂腹、高圈足,颈两侧对称置长方形贯耳。器身内外和足内均施仿哥釉,釉层较厚,釉面满布黑色开片纹,足端施黑色釉,以摹「紫口铁足」之貌。双耳处一周雕刻仿青铜器饕餮纹,并施深棕色釉,其下出一周凸弦纹。足圈外撇,足底规整,施黑色釉。外底施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雍正一朝瓷艺精进,御窑厂集历代名品之大成,所出之仿古颜色釉,斑斓多彩,成就空前绝后,这一切与胤禛的喜好情趣密切攸关,其对宋器的钟情源于独特的传统文人情怀,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典范。因自身特有的际遇铸就出高雅而恬淡的艺术品味。雍正皇帝在摹古之中深深融入自身的审美要求与对古物本身的理解,所得摹作乃经其亲自化裁而成,自然流露出浓厚的赵宋遗韵。胤禛的感悟和追求最终得以实现有赖于当时唐英榷陶下的御窑厂。彼时唐英秉承圣旨悉心烧造,尤其在仿古方面,超越前代,独步一时。他按照胤禛发来内府典藏的宋官旧物,对照临摹,以求胎釉、气韵之一致。其中对哥窑之摹造尤为精绝,颇为胤禛所钟情。雍正十三年乙卯冬月,唐英在其研陶心得——《陶成纪事碑》中记「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于后以志大概。……一仿铁骨哥釉,有米、粉青二种,具仿内发宋器色泽。」于此将「铁骨哥釉」列于诸类仿古色釉之第二位,仅次于官釉,可见君臣二人对其重视程度之高。本品之釉色应属前述铁骨哥釉者。古拙而硬朗,双耳处一周雕刻深棕色釉仿青铜器饕餮纹饰,使得造型上起伏变化,点睛之妙。对宋哥器物的形制来源 与审美感受,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论官哥窑器」作如是评述:「论制如商庚鼎、纯素鼎、葱管空足冲耳乳炉、商贯耳弓壶、大兽面花纹周贯耳壶、汉耳环壶、父己尊、祖丁尊,皆法古图式进呈物也。」、「故余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为之飞动,顿令腹饱。」胤禛深谙其妙,特别强调造型之美,追求朴拙之意。故本品釉古雅厚润,纹片舒朗自然,颇具旧迹。雍正一朝与本品相同者见故宫博物院珍藏清雍正仿哥釉贯耳穿带扁方壶高为47.5厘米,于2017年12月故宫博物院延禧宫配殿展出。并出版《哥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窑瓷器荟萃》2017年,页280,图137。颈部同样以深棕色釉仿青铜器饕餮纹饰装饰,工艺手法一致。细微区别在圈足外墙两侧多两个方形穿带孔。另一同饰而异形者见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哥釉古铜纹方尊,展于2009年台北故宫「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肩部同样以饕餮纹一周作衬。此特色为雍正高级御瓷的一贯风格,同时每一品类制作数量极为有限,甚至只有孤品一件亦不足为奇,本品亦是仿哥釉的代表作之一。其取法宋哥,古雅隽美,色古而宝光内蕴,质朴而莹润凝厚,以达气韵神髓相似之境,体现了雍正瓷器工艺绝古烁今的艺术成就。

8:清雍正仿哥釉铁锈花兽面纹狮耳方尊,尺寸:高24.3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5,635,000 ,成交时间:2012.09.1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三十一期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件作品整体为方形,唇口短颈,肩腹一体,足墙外折,其造型应取法自上古青铜器,整器线条由两个折角和一段圆弧组合而成,看似简约,但实际成型难度极大,业内俗语“一方抵十圆”,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此类方器制作的艰难。尊内外壁施仿哥釉,其釉色不同于《陶成纪事碑》中所提到的米黄、粉青二色,而是传世雍正仿哥釉器物中另一种较为常见的釉色---青灰色,釉面开片大小适中,纹理和谐自然,汲取了“金丝铁线”和“百圾碎”两类传统哥釉的特色。器物足端涂有铁褐色护胎釉,以仿宋器铁足之意,这体现了雍窑瓷作注重细节的工艺特点,而这种对仿宋器物底足的处理方法也从此成为定式,流传后世。尊底心以青花书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字体色泽深沉,笔画清晰而稳健。本尊最为抢眼夺目之处在于其颈部、上腹及足端装饰的三组铁锈花纹饰带,其中上下两条较窄,腹部一条最宽,三组铁锈花均以回纹为地,每组纹饰带的四面分别雕琢一组相对而视的螭龙形象,其中上腹部主题纹饰带正面双螭之间雕饰有一个蝉形兽面形象,两侧面则各凸起一个狮首衔环。整器纹饰选材也来源于上古鼎彝,所采用的刀法并不以细腻工整取胜,而是竭力突出一种古朴而稚拙的意象,从而更加接近它所追崇的母体---青铜器。从造型、工艺、纹饰题材及款识写法等特征上来分析,本件作品应是雍正六年(1728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进驻景德镇御窑厂实际主理窑务之后烧制的。如果说之前的雍正御窑瓷作还带有些许康熙遗风的话,那么自唐英主理窑务开始,御窑厂从此渐渐走出了郎窑光环的笼罩,开拓了一个属于唐英的新时代。这段时期的雍窑瓷作不仅迎合了雍正皇帝对品质、细节方面无与伦比的严格要求,而且还将他崇古兼具创新的艺术理念转化为现实。本尊所采用的铁锈花工艺正是首创于此时。这种工艺的具体做法为先于胎体之上刻划纹饰,其上仅施铁褐色,而不再上釉,成器之后,其纹饰形象、色泽甚至触感均与青铜器几无二致,可以说是以瓷仿作青铜工艺的最高峰。目前所见采用此种工艺的雍正御窑器物,几乎均为仿哥釉器,这或许正说明雍正帝本人对于这种搭配自有一份情有独钟的偏爱。除了器物本身之外,本件作品的另一个珍稀之处在于它还保存了原配底座。底座为紫檀木雕琢而成,四角分别设计为兽头形象,其间以对称螭龙各自组成一个抽象的兽面形象,底座正上方对称雕琢一组狮首衔环,其意义显然是与器物两端的衔环狮耳相呼应。从工艺、题材等特征上判断,此底座应为本尊器成之后即专门为其量身订制的,二者历经近三百年颠沛流离而未曾分开,实在是幸事中之幸事。查阅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所发表的藏品图录及展览图录,仅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与本品完全相同的器物。值得一提的是此件故宫藏品还曾于去年参加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联合举办的展览---《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从侧面说明了此件作品在故宫所藏雍正瓷器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南京博物院还收藏有一件与本品造型、尺寸、纹饰完全相同,但并未采用铁锈花技法的仿汝釉器,其纹饰凸雕于胎体,其上满覆仿汝釉。通过观察目前所见雍正朝瓷器可以发现,雍正皇帝喜好为一种器形赋予不同的装饰方法,如仿宜兴紫砂霁红、霁蓝釉菊瓣壶、仿唐三彩青花、单色釉双龙柄瓶以及十二色釉菊瓣盘等,这是雍正高级御瓷的一大特色,而具备此特色的器物烧造数量均极为有限,本品连同故宫、南博藏品即为其中一例。查阅所见拍卖资料,从未见相同器物现身,其珍罕程度绝非寻常御窑器可比,且本器保存状态完好,并带有原配底座,堪称无上珍品。

9:清乾隆仿哥釉莲瓣蒜头瓶,尺寸:高40.2厘米,估价:RMB 2,200,000 ~ 3,200,000,成交价: RMB 5,290,000 ,成交时间:2019.11.1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瓶蒜头口,束颈,鼓腹,卧足,体量硕大,气势恢宏。瓶口、颈及足端饰凸莲瓣纹,与乾隆朝青花蒜头瓶饰莲瓣位置相同。瓶周身罩哥釉,开金丝铁线,古意盎然。底足一周露铁黑色胎,以仿宋器铁足之意,底心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蒜头瓶因口若蒜头而得名,出现于战国晚期,流行于秦汉。宋人认为蒜头口可塞,瓶颈细长,可握持,瓶腹扁矮,可盛装,故称之为温壶,用作酒器。清代仿古之风甚盛,蒜头瓶亦在此时成为御窑的重要造型之一,烧造大盛。本品造型及装饰与常见雍正及乾隆朝蒜头瓶多有不同。常见同类作品多为唇口撇足,与汉代雏型接近。此瓶则为平口卧足,且尺寸比同类器高出许多,颇为少见。此外,本品除施哥釉装饰外,还于口颈及胫部浮雕莲瓣,这种装饰方法在单色釉蒜头瓶甚至是各类单色釉瓷器作品上都属少见。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与本品形制类似的雍正粉青釉蒜头瓶,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传承关系,本品之烧造年代应为乾隆初年唐英督窑时期。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哥窑瓷器鉴赏要点及收藏价值》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哥窑瓷器鉴赏要点及收藏价值》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