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和景德镇陶瓷艺术相结合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和景德镇陶瓷艺术相结合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11-17

景德镇古代瓷器。

“文人画’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和我国古典诗词与书法联系在一起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为中华民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则被潜移默化地融入新文化继承了下来。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古典诗词今天已经很少受人青睐。能懂得书法

艺术的人也在日益减少。这样看来“文人画’似乎已经失去了两大支柱。今天的文人画实际上大都是仿“文人画”,或“文人画”风格的画。自清末至民国初期,先后有程门、金品卿及“珠山八友”等人试图将我国传统的“文入画·从纸绢移植于陶瓷。尤其是“珠山八友’及其同辈中的许多有识之士,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打破了景德镇瓷画界“院体画’(或曰“工匠’画)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专业瓷画家学“文入画’之先河。【需要看珠山八友鉴定】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在尔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巩固与发展。除当时战乱频繁、经济萧条的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他们没有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从旧文化急剧地向新文化过渡的阶,没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文人画”的走向。他们基本上没有跳出前人构筑的“文人画”的窠臼。所以他们的后一辈中大多数都不能像他们那样在潜心习艺的同时仍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文化,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学习“文人画”的一部分为目的。当然,他们没有预见到事情会怎样发展。至于怎样结合新文化运动来改革传统的文人画,则更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因为当时整个国画界何去何从也还是举棋不定。时至今日对传统国画有无继承的价值以及如何继承与发展都还是见仁见智。其二,他们画“文人画’只是一种单纯的移植观念,过多地考虑了他们的作品有没有达到纸绢上的效果,有没有传统文人画的笔情墨趣、诗意与韵味。较少将陶瓷作为一门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工艺品结合绘画进行探索。这样他们走的路子就窄了许多。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别的因素,这就不在此文论述范围之内。

诚然,我们传统的国画源远流长,果实丰硕。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奇葩瑰宝,这是举世瞩目的。而景德镇的陶瓷质地之优良、工艺之精湛饮誉全球。若能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自然是令人向往的事,它既可拓展国画领域,又可丰富艺术并提高其品味,且使国画与陶瓷艺术均能获得更广泛的传播。珠山八友等人写下了一个很好的楔子,从这点上说,他们仍然是功不可没的。假如我们对传统的中国画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那么所谓文人画仍然有广阔的可以开拓的疆域。事实上任何一种优秀的艺术传统都不是说否定就能随便地否定掉的。只有当另一种为广大民众乐意接受的、更优秀的艺术形式可以取而代之的时侯,它才会渐渐地从历史舞台上悄然退出。但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见到能取代传统国画艺术形式的端倪。应该肯定,历史上“文人画”的出现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文人画强调了表现人的精神面貌,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情怀,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翻版,它是客观现实与人的主观意志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和我国古典诗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苏轼说·诗画本一律·。文人画讲究意境、追求韵味也和古典诗词一样。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已成为今人的共识。虽然,从表面看来“文人画’已经失去了诗词与书法两大支点,但若我们深入细致地思考一下古诗词是怎样产生的,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具有一定古文化修养和传统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情操的古人,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遇见某一能引起他强烈共鸣的事物或情景,从而产生了某种思想情趣。于是借助形象思维的方式,用特定的形式与精确而合乎韵律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便成了“诗’。换言之,如果他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是用图象来表达,那便成了“画”。这也就是诗画一律的道理。由此,我们便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纵然作为诗的形式在国画中不见了,但它的内桶依然可以被保留而存在于画中,也就是说,依然可以画出具有诗的意境与韵味的画。题了诗的画固然可以起到诗画互补的作用,但并不等于没有题诗的画就是没有诗意的画。关键在于作画的人有无诗的构思与诗的思想情感,而不在于是否懂得诗的形式,有否驾驭诗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理,书法也是如此,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懂得的人今天少了,但线条是否优美,运笔是否酣畅与具有力度,大多数人总还是能够识别的。故此没有必要为文人画的前途担忧。

有人认为,文人画现在已经卡拉OK化了,因而对它持否定态度。这是不公正的。文人画的大众化与水平下降,这不是文入画本身的错误,而在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提高作者与观众的文化素质与艺术水平。况且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才能使大众易于接受。凡是大多数人喜爱并乐意参与的活动,即使有着百般缺点,也总还有它可取的东西存在,要正确引导,不能从为大众化了便不能提高了。无庸讳言,景德镇市瓷器界当前也存在·文人画·卡拉OK化的现象。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有些人只看到眼前利益,甚至不等孩子读完初中就将他们送来拜师从艺。更令人堪忧的是,这些孩子不到一两年就出师再去收别的孩子为徒。当然这不仅是对文人画,对整个瓷艺界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而文人画则首当其冲。有些人误以为文人画易学,不要练基本功,易出名,赚钱快。他们根本不懂文人画。也有人是错误地理解了前人关于形、神关系的绘画理论。由于历史的局限,前人对形神及其关系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更缺乏科学的诠释,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又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他们便以为画“文人画”不须要练就描形绘象的动夫。其实这里所指的“不求形似’是说艺术家笔下的物象不能只是现实生活中物象的翻板,应该更生动、更形象、更具典型性,因而更真实,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便是要表现出事物的“神”来。黑格尔也说过:“靠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象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这些话无非是说,“自然或现实生活都只能是艺术家创作的素材,素材的本身不带情感色彩,不具思想性,但创作离不开素材。没有素材只能创作出“皇帝的新装’。这一点我在{谈谈中国画的形神关系)一文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不再在此赘述。“珠山八友’等人成长于旧文化的熏陶之下,有的还是清末秀才,其中个别原来文化水平不高者亦积极拜师求学,潜心研习,以致他们后来诗词书法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今天的文人画应该有新的内容,应该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观念融人新的文人画中。今天的习艺条件较“珠山八友’时期不知好过多少倍,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已往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首先是学习条件,各种类型的学校各类书籍,各地许多国画界的知名人士的往来交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政治环境,这些都给今天的习艺者大开方便之门。只要不是急功近利,都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智。学习文人画,也应该从练习素描与写生开始,练好描形绘象的基本功,并先学画工笔画,要适当地搞些临摹。临摹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法。但不管是写生或是临摹,都有一个从“不象’到“象’再到“不象’的过程。开始画“不象’是自然的,到后不就必须画“象’,否则就不具备绘画的基本素质。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画得“象’的阶段,那是工匠的事。画家的作品要表出自己的思想情趣,要有自己的风格。可见后一个“不象”与前一个“不象’有本质的不同。它经过了一次质的飞跃。中间的“象”又是个必经的过程。没有这个’象’你就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能有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创造。而只能制作出如同皇帝的新装一类的东西。前人提倡的“象”与“不象”之间,也就是指这后一个“不象’的意思。“象’,指的是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面貌,“不象’,是指它并非克隆品,它舍弃了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十九世纪法国一位文艺批评家曾说:“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能是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供玩乐的艺人’。苏轼则说“古来师画非俗士”。都认为学习文化与提高思想素养的重要。不能设想一个缺乏教养、庸俗不堪、充满低级趣味的人能创作出高品位的作品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的时代必将有新的文人画进入艺术领域!

延伸阅读

中国景德镇,世界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根


古老的中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远在九千年前,黄河流域就兴起了人类史上的艺术,一种带着东方色彩,含着象形文字特色,淋漓尽致表现民族特点的陶的文化诞生了。当陶与瓷交汇在华厦大地,当世界许多地方留下瓷的神韵时,人们不由地赞誉中国的景德镇。人们在追寻着丝绸之路上陶瓷的神韵,在寻找高岭土的密径,在破译瓷之都的神奇。不论岁月悠悠,唐宫里白瓷的光泽,宋廷中影青的靓丽,元区内青花的光耀,明时彼岸刮起的瓷风和清园里瓷的娇媚,无不像一幅画,一首诗,久久地回荡在人们心中。中国的陶瓷为何的如此巨大的魅力,景德镇在向人们讲述着这个美妙的故事。

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它是由远古的陶演变而来。旧石器代,我们的先祖就开始了制陶,“印纹硬陶”就是我国陶文化的佐证,到东汉,景德镇就出现了制陶业。

南北朝时,公元583年,陈朝大建宫殿于建康,诏新平以陶础贡,巧而弗坚,再制不堪用,乃止。隋朝大业中(公元605-617年)“始作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此,景德镇开始了人间最早的瓷器制作。

望着魏胜耀的《寒江独钓》,不由得想起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饶州府元崔进奏的情景,尽管柳宗元的好友刘禹锡在《柳河东集》中将进奏的时间记为元合8年(公元813年),这种一千多年的误笔,不可能改变柳宗元(805-814年)被贬永州的历史,他十年后才回长安,回京一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柳州为官五年回京的路上去世。终年47岁,那么805年前或815年间呈奏是最符情理的,这些学术上的问题将留给史学家去证实。不论怎样,柳宗元代元崔进奏的事实,证明了景德镇的瓷器已忧为当朝的贡品,形成了当时瓷器“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局面。

现在我们虽然找不到“陶窑”、“霍窑”的痕迹,但假玉器莹缜如玉,献于朝庭的传说,久久地回旋在瓷都人们的心中。并且唐代的瓷器上就出现过底款,并标明价格、时间。到五代,景德镇陶瓷进入了一个普遍兴烧的鼎旺时期,至今在市区、近郊仍然留有许多古窑遗迹。如湖田古窑址,堆积面积约40万平方米,杨梅亭古窑址是五代古窑的代表作,近郊的湘湖街、南市古窑址等丰富的遗产,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景德镇窑场的风彩。此时,“七死、八活、九翻身”的窑彦出现了,吉祥的中秋之夜,燃起了太平窑。

因为唐末宋初战乱,很多能工巧匠选择了这块四面环山、平和的土地作为避战所,大批的陶瓷文化精英在此汇聚,并在这里创建了人类陶瓷文化的一个又一个丰碑。北宋,青白瓷以胎薄质坚、釉质晶莹、声音清脆,具有透影性而名噪京华。宋真宗景德年间将新平易名为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可曾知道,在世界广袤的区域,出土的中国文物中,青花瓷是如此之多,这是元朝勤劳智慧的景德镇人对人类的奉献。在元代,景德镇制瓷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出现了内质如“玉骨冰肌”,外貌如“美人肤色”的陶瓷产品。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在人类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时期烧制了世界上最多的最具影响的绝代佳品。由于大量的外销,在包装上形成了茭草业。遥远的人们通过瓷器瓷器开始了解中国,从此,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可以想象,元代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最高峰。

进入明代,景德镇制瓷业逐步走出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发明了成型的利坯车,以铁刀代替竹利坯,它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胎薄而易成型,施釉采用了口吹的方法,使釉汁均匀,瓷色秀美,瓷器装饰由单一的色釉发展到多种,由釉下彩发展到釉上彩,色地加彩,青花斗彩等多种装饰技巧。特别是明初景德镇设陶厂,后设御器厂,专烧宫庭用瓷,朝廷内府年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宫督造,制品有极高的成就,同时,民窑发展很快,产量高,质量高,并形成了皇家派员督烧与民间自由经营并举的“官搭民烧,官民竟市”的兴旺局面,这个发展与当时萌发的资本主义思想是有关联的,同时萌发的资本主义思想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期,青花、白瓷、彩瓷、单彩瓷产品都取得卓越成就,出现了“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工巧匠的会聚,产品数量的剧增,制作瓷器的精美,销路之广,均居当时国内名窑之首,从而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称赞,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清代,宫廷采取了十大鼓励瓷工发挥聪明才智的措施,使景德镇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些精美的制品出身于当时著名的藏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官窑,也有许多出处自于民窑,特别是清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上鼎盛时期。民国的建立,旧的封建制度的废除,给景德镇制瓷业带来了新气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的成就。民国15年景德镇杰出的陶瓷艺人潘陶宇英年早逝,享年不到40岁,他是景德镇第一位以文人画的形式绘制陶瓷作品的艺人。1915年27岁的王大凡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为我国拿回第一枚陶瓷国际金奖章,1928年搂由王崎、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程意亭、毕伯涛等先后十人组成了“月圆会”,人称“珠山八友”,从而真正开始了文人画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同时涌现出“青花大师”王步、“雪景大师”何许人、“山水大师”汪大沧等一大批优秀的陶瓷艺人。此后,由于战乱,景德镇瓷工流离失所,瓷业一片沉寂。

1949年6月前,景德镇陶瓷全市烧瓷窑103座,只有8座开窑。1949年10月全市窑厂66座,坯厂826家,瓷业、模子业、匣钵业共2279家,生产工人11558人。

建国后,1954年由中央文化部拨款筹建的景德镇陶瓷馆于元旦开幕,陈列了历代和建国后本市的优秀陶瓷作品4000件。1954年8月4日,本市第一部脚踏旋坯车在人民铁工厂试制成功,并在建国瓷厂灰可器车间投入使用。该年12年1日,新办的市陶瓷美术学校第一期正式开学,学校的开办改变了陶瓷史上以师徒传承为主的继承方式,将新的美学观念融入陶瓷艺术上。该校设粉古彩、新彩、青花、雕塑班,学员104人,参与教学的有梅健鹰以及王大凡、张志汤、黄海云等20余人。对近代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极大深远。

1955年5月16日市人民委员会批准34户私营瓷厂实行公私合营,共有职工2660人。12月25日,第一部注浆机由第九瓷厂工人试制成功,这项重大改革,使生产效率比手工操作提高了两倍。1955年张松茂被评为“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在人民大会接受表彰,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与会代表。

1956年元月,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手工业实行了合作化。6月25日,市瓷业生产采取推广煤柴合烧窑,使用注浆法,试验低温釉,成立研究室。从而加强了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从此陶瓷的烧制工艺有了开拓性的改变陶瓷上有了更高的、更全面的发展。9月7日各瓷厂5495件陶瓷作品在波兰、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展出,这是景德镇第一次正式在国外举办的展览。当年共出口瓷器84648箱,产品远销越南、蒙古、印度、缅甸、芬兰、瑞士、埃及、瑞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1957年12月,由陶研所、工艺美术合作工厂建造的第一座隧道锦窑试烧成功,市第四瓷厂新建原型倒焰煤窑。1958年6月28日,江西陶瓷学院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科。至今已发展成为设有材料工程系、美术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工业管理工程系和基础课程、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共有17个专业,有542名教职员工,在校学生2800多人的综合性学院。7月24日,市机械厂试制真空炼泥机成功,每小时可炼你5吨,改变了千年来打杂工人“三道脚板二道铲”的手工操作的历史。7月25日,第九瓷厂试制高级耐酸瓷成功。经陶瓷研究所化验,耐酸性能达99。3%,超过非金属陶瓷耐酸物国际标准1。3%。

1959年5月4日,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建成两组大型土洋结合的水波池,提高了陶瓷原料的精制能力。9月12日,市新平瓷厂首创万件加大柳叶瓷瓶成功,瓶身高达八尺九寸,用青花装饰“鸳鸯戏莲”大型画面,是陶瓷美术家王步采用青花釉里红斗彩的方法设计并绘画的。色彩鲜明,具有民族特色。9月29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曾龙生、王大凡、王步、毕渊明、刘雨岑、张志汤、余翰青、周湘甫、徐天梅、蔡敬台、黄海云、周国桢、王锡良、张松茂、张景寿等33人“陶瓷美术家”称号,同时授予55名“陶瓷美术设计师”和105名“陶瓷美术设计员”。12月30日,市红星瓷厂制成双刀压坯机,使剐坯工效提高一倍。

1959年以曾龙升为主创作的《大龙船》瓷雕高56厘米,长120厘米,宽30厘米,船上塑造了150多个现代各族人物形象,是一件惊世珍品。

1960年11月2日——4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景德镇视察工作,并作有《初到景德镇》诗一首。这是国家主要领导人第一次对景德镇市的视察。此后,康克清、陈奇涵也曾前来视察。

1962年12月30日,全市“以煤代柴”烧炼瓷器取得显著效果,全市新建圆型倒焰式煤窑200多座,除保留市建国、人民、艺术瓷厂的10多座柴窑外,已基本实现了瓷器烧炼煤窑化,初步改变了一千多年来以松柴烧炼瓷器的历史。

1964年8月,市红星瓷厂于1958年革新创造的双刀压坯机,是我国成型生产中的先进设备之一,在全国陶瓷生产中推广使用。9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批准在我市成立江西省瓷业公司。

1965年7月5日——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郭沫若副委员来市视察工作,并应陶瓷馆、艺术瓷厂、陶瓷研究所的要求,分别提诗、留言,并书写了“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这一时期,我市各瓷厂机压成型生产迅速发展。采用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共达246个,使整个器具和品种规范化、标准化。工效提高一至四倍,统一了产品规格,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幅直径十米的巨型瓷板肖像画《毛泽东像》由艺术瓷厂章文超创作完成,这是我国第一幅大型瓷板肖像画。

1973年2月7日-11日,邓小平同志及夫人一行5人于7日下午乘专车到达本市,先后到十大瓷厂考察瓷器发展历史和瓷业生产过程。

1978年,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创立。

1979年,轻工部陶研所王锡良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景德镇市第一位获此殊荣者。

1979年,由省陶瓷公司、艺术瓷厂、部陶研所等单位24名技术人员绘制,中央美术学院祝大年教授设计的彩色瓷板画“森林之歌”启运北京,镶嵌在北京国际机场。

1980年8月7日,我国第一座压力喷雾干燥塔试产成功,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伊奈公司设计的喷嘴使用寿命长三分之一。

1981年10月24日,由陶瓷公司设计的我市第一台CYG32型辊道烤花窑在宇宙瓷厂安装投产。刻窑彩烧瓷器质量好,产量高,是我国第一流的新型彩烧窑炉。

1982年6月25日,我市第一座分层垂直的联合生产厂房――人民瓷厂青花瓷生产联合厂房建成投产,从原料到成瓷全部在一个厂房内操作,全年可产青花瓷650万件。人民瓷厂青花梧桐餐具在国际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

1986年雕塑瓷厂工人蔡敬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前往北京接受表彰。

1994年6月,市委市政府向24户“陶瓷世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4年曾维开与其子曾亚林合作的高1.88米的瓷雕《天女散花》烧制成功,现存放于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

1994年程元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其题写“古雅彩”“瓷苑新艺,景德明珠”。

1994年8月,乔石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5年11月,李鹏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6年5月,朱镕基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7年8月,吴邦国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7年7月1日,由8位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构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意制作的《紫归牡怀图》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8年7月1日,由8位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构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意制作的《紫归牡怀图》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8年7月,余小康制作的直径111.3cm的薄胎碗,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及其子王安维进行装饰设计,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薄胎碗,创吉尼斯世界记录。

近半个世纪来,景德镇陶瓷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从勘探、开采到原料精制,从成型到装饰,从包装装璜到内外销售,以及陶瓷机械、科研、教育形成了一个布局完整、配套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联合国官员戴维约翰在其考察报告中赞扬景德镇:“已生产出、并且仍在生产一些世界上最优雅、无可超比的瓷器”。

特别是陶瓷艺术方面,以周国桢为代表的现代陶艺在此朝间开创,以黄海云为代表的扁笔新花技法从此诞生,以曾龙生、蔡敬台为代表的传统雕塑有了开拓性的发展,以王锡良、戴荣华、陈庆长为代表的文人瓷画,以唐自强、张育贤、刘远长为代表的现代瓷雕别具特色,以李林洪为代表的陶板画,以程元璋为代表的“古雅彩”,以戚培才为代表的陶瓷指画,以赖德全为代表的亚光珍珠彩,以宁勤征为代表的现代刷花山水技法,以余乐坚、江和平为代表的陶瓷刻瓷技术相继出现。除青花装饰上无人超越王步的造诣外,釉上粉彩、新彩、釉下五彩、色釉综合装饰,陶艺,瓷雕,颜色釉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不论您怎样看待世界陶瓷的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的根,就在中国,就在景德镇。正因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拥有了世界最优质的陶瓷原料、最精湛的制瓷技艺、最聪慧的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才使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再经高温烧制才能完成。

万历寿星瓷雕

紫金釉达摩瓷雕

青花布袋罗汉雕塑

瓷塑杜甫像

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据记载,隋代就已开始了陶瓷雕塑的制作。宋代,瓷塑的品种日益增多,而且工艺水平大有提高,所出成品灵巧、典雅、秀丽。元代工艺水平大有提高,风格雄健、豪放、凝重。明代景德镇发明了适合于陶瓷雕塑加彩的五彩颜色,因此雕塑技巧也随之由简朴进入精致,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陶瓷雕塑,其中以佛像最为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瓷雕产区之一,所产的瓷雕题材丰富,品种多样,技法娴熟,形式新颖,塑彩结合,塑釉烘托,开创了瓷雕艺术的新天地。

天青釉“伐木小憩”雕塑

无光白釉“白求恩”雕塑

豆青釉“乒乓传友谊”瓷雕

无光釉“四老奏乐”瓷雕

捏雕菊花霁蓝釉瓶

当代的景德镇陶瓷雕塑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题材广泛,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等,千姿百态,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形式多样的装饰风格,丰富了雕塑的表现能力,使作品生动传神,具有非凡的艺术效果。

加彩捏雕“鹤鹿同春”

加彩“飞天”瓷雕

加彩“展翅”松鹰瓷雕

随着雕塑瓷的不断发展,景德镇诞生了一大批擅长瓷雕的陶瓷艺术大师。游长子、徐顺元、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蔡金台、曾龙升、蔡敬标、何水根、曾山东、张育贤、唐自强、刘远长、周国桢、姚永康等都是各时期拔尖的艺术人才,他们为传承和弘扬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代天顺年间景德镇陶瓷的特点


一、器形和胎质:已知天顺景德镇瓷器有罐、瓶、碗、炉等。总的感觉是胎体厚重胎灰白,由于瓷土淘洗不精,有的瓷胎有空隙。碗的圈足宽矮,圈足外墙内收,内墙近平直,有旋削跳刀痕迹,挖足不过肩。罐的腹部有接口,外部不明显,内壁明显,有明显的手捏痕迹,浅宽圈足,底平无釉,多砂底,有的底无釉泛火石红斑。筒炉胎体厚薄适中,修胎规整,造型稳重秀美。梅瓶,胎体比成化更为厚重,器形却比宣德时更为修长。

二、釉色:釉白中泛青,青花釉色蓝中稍灰,浓处呈黑褐色,有的有棕眼,有的釉色肥厚泛蛋青色。天顺时和景泰一样,青花瓷由于釉层增厚,泛有微小的气泡,使青花色调松散,笔触不清晰,有朦胧感。

三、纹饰:天顺时的纹饰与正统、景泰基本相同,如意头纹、折枝花卉、缠枝莲纹、双层螺旋形莲瓣纹是天顺盛行的纹饰。天顺时罐的腹部饰折枝花卉并衬以云气、杂宝纹。天顺时瓶的腹部主题纹饰绘樵夫遇仙图,在山间绘以奇花怪石,云气缭绕,似仙境。人物笔法简练,形象生动,天顺时,所绘人物风景,以中锋用笔,画得飘逸洒脱。所绘云气粗重豪放,多似灵芝状,并绘多层小圈,密布于云气的一侧,画笔酣畅流利,疏简豪放,有时也用中锋笔勾勒。天顺时所绘麒麟多作回首蹲伏状,较为驯良,补白的火焰、杂宝更趋简化。

四、款识:有“天顺年”三字楷书款,“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款。款识多不规则。1981年香港《求知雅集》图集中的“天顺年”款青花回文三足炉,款识字体具有宣德以来的深厚风格。

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


创新离不开传承,离开了传承的创新是荒谬的,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更是如此。但我们队传统的文化艺术也不能全盘吸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需要我们去甄别。当今景德镇陶瓷艺术多数是陶瓷绘画,本文就以陶瓷绘画为个案进行研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为陶瓷艺术家的创新提供启示和思路。

当今的景德镇陶瓷绘画风格往前追溯是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而新粉彩再向前追溯就掉链子了。但跳过这个环节,继续往前追溯就是明清极为兴盛的粉彩、五彩和青花。所以,浅绛彩为何异军突起,一直是学界探究的话题。

学界关于浅绛彩瓷兴起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一是天平太国运动中御窑厂烧毁后画师流落民间;二是“新安画派”的影响;三是“海派绘画”的影响;四是黄公望浅绛彩画的影响。但这些解释多是泛泛之言,一笔带过,还没有哪种解释有根有据,让人信服。

先来分析第一种解释,御窑厂被烧后画师流落民间,他们不再受宫廷约束,为迎合民间创作出了简单易行的浅绛彩瓷,这种说话似是而非。御窑厂画工流落民间,为何偏要选择浅绛彩瓷?他们可以继续绘制工艺简单的青花和五彩,没必要一定绘制浅绛彩瓷。第二种解释是“、新安画派”的影响,虽然以程门、王少维、金品卿为代表的新安籍画师占浅绛彩瓷画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事实上在有关“新安画派”的资料中,找不到任何浅绛彩瓷画家的记载,在浅绛彩瓷画作中也几乎不见模仿某“新安画派”的影响。第三种是“海上画派”影响说,仅从时间上来看此论就不成立,“海上画派”形成于上海开埠后的19世纪50年代,而梁基永通过考证提出浅绛彩瓷兴起于道光末年(1935--1850年前后)。可见,两个画派几乎同时兴起,还谈不上谁影响谁。

第四种解释,元代文人画家黄公望对浅绛彩画的影响,此说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浅绛彩瓷受黄公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黄公望的浅绛彩画为何在明清景德镇陶瓷兴盛时期都没动静,偏要等到数百年之后才发生作用呢?显然黄公望的浅绛彩画并不是导致浅绛彩瓷兴起的直接原因。不过,间接影响还是有的。当我们顺着黄公望浅绛彩画的历史发展脉络,不期然地发现在五百年后还真的促使了景德镇浅绛彩瓷的兴起。只不过,在这五百年里黄公望浅绛彩画所代表的文人写意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为景德镇浅绛彩瓷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和契机。

文人画兴起子唐宋时期,兴盛于元明清时期。文人画与文人这一集团密切相关。随着唐宋科举制的推行,大批掌握儒家经典的文人士子进入统治阶层的上层。他们有着儒家匡世济民的理想信念,渴望建功立业,造福天下,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往往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使得他们心中积郁起难抒之气。所以,他们往往通过吟诗作画抒发出来。正如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文中所言: ”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土,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郭若虚提出绘画只不过是文人雅士寄情寓意的载体而已。到了元代,由于文人阶层普遍被排除在统治上层之外,这使得他们更是牢骚满腹,胸中积郁不平之气更多。元代文人画之所以盛行与他们心中的积郁不平之气太多有关。元代倪瓒说他的绘画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所以,文人画不过是文人画家抒情写意的载体而已,不求形似的笔墨表现 形式也只是为抒情写意服务的。

但宋元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时期则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和八股取士,使得明清文人们普遍缺乏匡世济民的理想信念, 在绘画中也普遍缺乏寄兴寓意的艺术追求。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不再以画为寄,而是以画为乐。董其昌虽然推崇元代的倪瓒、黄公望等文人画家,并摹仿他们的绘画,但他只是把绘画当作消遣玩乐的工具而已。他把这些元代画家的笔墨加以提炼,形成一套程式化的笔墨表现形式,从而使得笔墨自身的表现形式成了绘画的重点。董其昌注重笔墨自身,自然主张引入书法的笔法 笔意入画。他说: “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董其昌提出书法和绘画其实是一回事。这样一来,引书入画成了文人画的关键。

但这一嬗变并没有结束,经过清中后金石学风的影响,更进一步将明清文人画家所倡导的引书入画嬗变成为以书作画。乾隆年间的翁方纲、邓石如,嘉道年间的阮元、包世臣的金石学风直接影响了当时画家的创作,如邓石如的金石书风影响了“扬州画派”中的郑板桥、高凤翰及金农等人。清末金石书画家王学浩说: “有人问如何是士大夫画?曰:只一‘写’字尽之。”

他清楚明白地提出只要运用书法的笔法笔意作画就是文人画了。至此,高深的文人画变得简单易行,能书会写的画家都可以创作文人画了。清末许多画工出身的画家引书入画,俨然咸了文人画家,如画工出身的海派画家任伯年。至此,文人画和画工画(包括工艺美术)在创作理念上已经没有区别了,即在画工画中引入书法即可被看作是文人画了。这使得本是工艺美术家的陶瓷创作者可以凭借诗书画印的功底创作陶瓷文入画了。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浅绛彩瓷兴起了。浅绛彩瓷在技法、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深受清末以书作画的影响,在画中融入了书法的笔法、金石的笔意、深远的意境。多数浅绛彩瓷画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浓郁的书卷气,他们不仅书法功底深厚,而且诗文造诣颇高。他们还经常以画会友,诗文唱和。他们所创作的浅绛彩瓷有着强烈的文人意味。浅绛彩瓷彰显了陶瓷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而淡化了陶瓷的装饰性和工艺性。余继明说: “(浅绛彩瓷)人称文人瓷画。文人画的写意笔法一览无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深入研究黄公望的浅绛彩画后,竟发现它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五百年后还真的促使了景德镇浅绛彩瓷的产生。看似简单的浅绛彩瓷,它的艺术化渊源原来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可见,传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究。我们只有将所传承的内容弄清楚了,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过以上梳理,浅绛彩瓷中所存在的精华和糟粕也就清楚了。浅绛彩瓷吸取了明清文人画中的引书入画和金石气,但舍弃了宋元文人画中的抒情写意和终极关怀。这一状况传至民国的新粉彩,再传至当今的陶瓷绘画,都没有引起警觉和调整。所以,当代陶瓷艺术家在进行创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所从事的陶瓷艺术的渊源流衡量自己能够创新到何种程度。我们不能革掉历史和文化的传统进行艺术的创新。我们只能在这一传承的潮流中添砖加瓦,方有可能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景德镇斗彩瓷的特点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陶瓷史上最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鸡缸杯更是精美绝伦,这与成化瓷器修胎极精致细薄和施釉极晶莹润白有关。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艺术价值极高的斗彩瓷器制作。斗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华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根据目前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斗彩瓷器最早出现在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我国文人瓷绘艺术与传统书画


经常欣赏馆藏元青花和把玩自己多年搜集的元代青花瓷器标本的时候,总被元代青花绘画的纯净和高超的艺术韵味所感染。瓷绘艺术不同于纸绢上的绘画艺术,它们虽然有共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感染力,但由于各自的绘画载体、使用颜料、绘画手段及完成作品过程的不同,则表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当然,无论是元代青花瓷上的绘画还是元代纸绢上的绘画,其绘画线条追求的都是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虫蛀木的艺术效果,并同时追求书法用笔、刚柔劲健、毛涩圆厚、快慢轻重、提按顿挫的变化,更追求笔触的干、湿、浓、淡、重、焦、枯、润的韵味和笔墨、钴料在各自载体上上出现的自然变化,更加真切的反映它们各自的艺术情趣。人们都说,元代绘画是中国文人画的典范,而元代青花瓷器上的绘画同样表现出与之相应的非凡成就。这也是元代青花瓷器受到许多人喜爱原因之一。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绘画,尤其是笔触的表现,深刻的体现出文人绘画的一些特色。除了一些构图的形式上带有宋金版画和宗教绘画的程式俗味而外,但有些元代青花瓷器上的构图则立意高远和笔法老道,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瓷与纸绢的界限。尤其苏青料的晕散、浓淡、透彻之感,不亚于纸绢上墨色的晕散、浓淡和透彻之感。加上青花本身散发出来的纯净素雅之韵味,与墨彩绘画表现出来的固有素雅形成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共通的艺术特色。当然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相比元代文人绘画艺术,从立意、构图和表现形式上还缺乏整体文人化艺术境界,也许只能从单体的一些梅、兰、竹、菊、山石、藤蔓等个体中体现出一定的文人情调,从器物的整体构图中还停留在传统瓷器装饰绘画的范畴。可是元代青花绘画艺术,毕竟在元代晚期才成熟短短一二十年,上升到纯粹的人文艺术境界还需要一个必然的过程。相比唐代长沙窑瓷绘艺术、宋代磁州窑系瓷绘艺术、宋代吉州窑瓷绘艺术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元代青花钴料本身具备墨彩的特性之下,这也是青花钴料远远优于过去铁料不能表现笔触浓淡、晕散等新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传统绘画艺术除了立意和构图,最重要的是特别讲究书法线条的艺术。元代青花文人瓷画的这种尝试并非缘由单纯的陶瓷艺术创新,而是在元代政府推出新产品需要历史背景下发现钴料绘制的线条具备这种特性之后,最终导致元代青花瓷绘艺术开启以后新的文人瓷绘艺术篇章。

从我们看到的许多元代青花精品绘画艺术中,不难发现这些绘画同样出自一些传统文人画家之手。最直接的可能性是一些散野的文人画家,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从事瓷画营生。还有一种可能,元代政府画院也派遣一些文人书画家前往景德镇从事瓷绘职业。这些文人画家的参与,使得元代青花瓷器在符合当时器物特殊装饰要求的同时,也赋予了许多画家个人的艺术情调。他们一不小心却让元青花艺术品更具艺术魅力。

要说元青花瓷绘艺术的历史位置,我们不妨回顾我国整个陶瓷历史,从中梳理历史上瓷绘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前后经历了700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三国东吴高温釉下彩绘技术成熟之前,由于受审美习惯影响和工艺水平的局限,夏商以来的原始瓷器基本是以模仿青铜器形为主,釉色以单色青黄釉,即使有绘图,构图也比较简单斑块构成。从南京出土的东吴高温釉下彩绘瓷罐和许多同时期釉下彩绘标本显示,三国开启了瓷器釉下彩绘艺术的划时代意义。尽管这种高超的釉下彩绘技术随着东吴的灭亡而昙花一现,但东西晋以后四川邛崃窑烧制釉下彩绘(铁绘)瓷器、湖南江阴窑的褐斑彩绘、越窑的褐斑彩绘、瓯窑的褐斑彩绘基本都延续了这种高温釉下彩的技术。一直到唐代的邛崃窑、长沙窑和五代的越窑,尤其是长沙窑可以说把釉下和釉中彩绘艺术发挥到极致,诗文在长沙窑瓷器上大量出现,从而奠定长沙窑彩绘瓷器的文人艺术情怀。

在北方的南北朝时期,出现白釉釉上绿彩技术,但这似乎也是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动乱之中。直到唐代,河南巩县窑烧出精美的唐三彩和高温釉下青花瓷器(原始青花瓷),还是由于社会动乱而失去外销的驱动力。真正的瓷绘艺术直到宋代磁州窑瓷器上才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构图,并借鉴宋代传统绘画的手法,绘制了自然、景观、飞禽、走兽、以及婴戏、人物故事、梅兰竹菊人文题材等。但这些铁绘图案,主要迎合民间欣赏习惯,和宋代文人绘画并无直接牵连,仅仅属于民俗装饰艺术范畴。包括宋代的扒村窑和南方的吉州窑铁彩绘瓷器都属于这种类型。但五代晚期和宋代瓷器进入文人艺术视野的是素雅单色釉瓷器,比如五代耀州窑贡瓷、五代越窑秘色瓷、北宋定窑瓷、北宋汝窑、北宋官窑、北宋东沟窑青瓷、北宋当阳峪贡瓷、北宋建窑兔毫贡瓷、南宋官窑、南宋龙泉官等。这些与五代和宋代帝王的个人情愫修养都有着直接关系。宋代釉下彩绘瓷没有进入宫廷和文人视野,估计传统纸绢书画艺术在文人心目中太强大了,以至于这些文人“眼里不揉任何沙子”吧(釉下彩绘材料技术无法突破,也是其中原因)。

从上述诸多瓷绘技术发展进程中,除了元代青花瓷器的彩绘初级进入文人艺术范畴而外,真正构图比较完整的文人化山水图案则迟至清康熙年间才出现。有人说康熙青花的成就得益于明代晚期青花的转变和传承,但这两朝青花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作为清代的第二任帝王,康熙不仅通过一系列文艺政策规范当时文坛走向,而且以帝王之尊,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文学篇什,其《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共四集一百七十六卷即可垂范当世馆阁文人。更为直接的是,他巧妙利用翰林文学侍臣,纲举目张,笼络天下文人志士和画家。康熙正是以其独具的政治优势地位和颇具远见的政治头脑,准确把握当时文人心态和文学生态,这也使得康熙时期的文化艺术得到爆发式发展。同样,康熙时期瓷绘艺术瓷器,在这种背景下深深的融进文人艺术的熔炉之中。

我们判断瓷绘具备文人绘画艺术领域,也就是具备完整意义上的文人意境上的山水、植物、飞禽、走兽、人物等融汇而成的诗意绘画,除了绘画载体和绘画颜料不同而外,其它的都要具备传统文人绘画的诸多特征。而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绘艺术才能真正具备这种文人绘画艺术的特质。康熙时期瓷绘青花的分水画法已经完善到与传统墨彩一样能分五色,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与传统五分墨色的焦、浓、重、淡、清形成对应。并且每种青花分色又可以表现干与湿的变化,这也恰恰达到中国画用墨的精妙之处,成为我国青花瓷绘艺术的最后绝唱。

进入民国之后,由于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改进,瓷绘名家的艺术个性得到释放和发挥,加上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和现代绘画形式的感染,民国瓷器在内容和形式上,成绩可观,硕果累累,充分体现出古今相交、中西相融、雅俗共赏的时代文化特色。民国时期给我们留下的精彩瓷器大多是彩绘瓷器。由于当时各个阶层人士的精神需求,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绘瓷高手。比如:程次笠、鄢儒珍、程小笠、吴寿祺、周小松及“珠山八友”都是有很高造诣的代表人物。尤其“珠山八友”与“扬州八怪”一样,是一个自发组织的瓷画群体。他们主张画必有意,画风与书法款识多追求清代“扬州八怪”的风格,把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但有些造诣颇深的古陶瓷艺术家对民国瓷绘艺术成就并不认同。他们的理由是陶瓷艺术贵在整个陶瓷发展中的创新艺术成就,即便是借鉴传统,但必须有其时代的独特创造性陶瓷艺术风格。从陶瓷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也许有一定道理。因为移植传统文人绘画这种形式到陶瓷载体上,从某种意义上还算不上实质性的陶瓷艺术创造。

总之,自三国东吴高温釉下瓷绘创始到唐代巩县窑青花瓷的昙花一现,从元代高温釉下青花绘画瓷到清代康熙高温釉下青花分色绘画瓷,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发展过程,从瓷器装饰的需要上升到瓷绘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凝结了多少工匠和文人志士的心血。让我们无限敬畏的是,唐代青花、元代青花、康熙青花已经成为历史的亮点和彩绘瓷器艺术的经典,尤其元青花和康熙青花具有的文人艺术特质,将为我们今天的陶瓷绘画艺术和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景德镇陶瓷艺术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制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景德镇陶瓷艺术与体育元素发展


体育元素在景德镇陶瓷领域的运用既开拓了陶瓷艺术创新和发展思路,也提升了体育的文化品位。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为契机,通过体育元素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提出解决陶瓷产业困境的有效办法。运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古代、现代和奥运体育题材陶瓷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体育与陶瓷可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1、引言

古代体育陶瓷风格简朴,制作相对粗糙,古代体育陶瓷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画卷,作品器形设计与构思巧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现代日用体育陶瓷设计巧妙,做工精细,产品附加值高;现代体育艺术陶瓷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辉煌时刻为主题,作品制作精良,技法精湛,更符合体育项目科学性,专业性,体育内涵美得到充分诠释;现代高能体育陶瓷更以其高科技水准直接支持体育事业发展,支持运动员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还有部分仿古陶瓷,虽然做工精细,但总体上受文化氛围和体育发展水平限制,并未实现创新的有效突破。

2、景德镇陶瓷艺术与体育元素的发展现状概述

景德镇陶瓷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作为一种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景德镇陶瓷对世界而言是艺术瑰宝,对中国而言是国人为之骄傲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艺术,而对景德镇而言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是祖祖辈辈的景德镇人赖以生存的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袭来,景德镇陶瓷艺术不管从文化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讲已经显能跟不上当今这个经济时代的步伐。

景德镇奥运特许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现代国际交流活动的又一次盛典,在中国文化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后人必将为之骄傲。景德镇以陶瓷艺术记录了这一经典历史时刻,“景德镇奥运瓷”及七十三款陶瓷的奥运特许商品等一系列的创作为中国,为景德镇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也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构思注入了鲜活体育元素,拓宽了德镇陶瓷艺术的创作空间,使中国、北京奥运和景德镇陶瓷艺术一起再次成为世界的热点和焦点。这些艺术作品必将成为这一历史时刻永久的见证,成为后人回顾辉煌的考证实物。体育是没有国界,没有政治色彩,没有任何阻碍,通行全世界的文化大名片。景德镇陶瓷艺术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申请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的制作城市,大打体育牌,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揉进体育元素,把体育元素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题材,丰富景德镇陶瓷艺术,充实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发展创新的成功之路,创新产品随奥运赛事观众走向全世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丰硕的销售业绩,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史和体育史的研究和考证提供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景德镇陶瓷艺术因“北京奥运会”而发扬光大,“北京奥运会”以景德镇陶瓷艺术为载体,向世界传递“新北京,新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等先进奥运理念,向世界宣传和普及其他具有神秘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中国武术和各种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国度的神奇魅力。以百年奥运为契机,以千年景德镇陶瓷艺术为载体,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强强联手,景德镇陶瓷艺术和中国体育共同开创了一个“双赢”的格局,是奥运营销的成功案例。

3、结语

陶瓷艺术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味的抱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那点东西,在现代社会只会被淘汰。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关系,陶瓷艺术与姐妹艺术的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同时指出景德镇陶瓷艺术不能只想到曾经的辉煌与繁荣,眼光要放长远点。告诉景德镇的陶瓷人,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哪怕是有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也要考虑现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不但要有创新的制瓷技艺,还要有先进的宣传和营销的理念,只有这样景德镇陶瓷才能走得好,才能走得远。

紫砂文化: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陶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明代李渔就称赞:“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称)。”他还说:“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

“茶因壶而香,壶因茶而响。”品茶使我们想起了人生。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品茶,会不会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品,决定着人生一辈子的色调。有人说,茶是为了友谊而在世间的;最好的茶,则是为了知味的人存在。我们到处找茶、品茶,是渴望着与知味的人对饮。一杯清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给人以澄净与善良的感觉。泡茶给人喝是一种很好的关爱,可以为三五知己而倾注。

紫砂壶是最佳的泡茶具,这应是没有茶客反对的。这种茶具,经几百年发展,已成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大自然为紫砂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紫砂壶体造型中,无一不是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组合与泥色的浑然配置来展示它的形象美,以达到典雅、含蓄、古朴、端庄的艺术效果。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称赞紫砂壶艺“别出心裁,意在神韵”。

在庞大的紫砂家庭里,紫砂壶的品种多达两三千个,其造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仿自然物体造型、几何形体造型、筋纹造型和现代陶艺造型。紫砂艺人心灵手巧,把自然界中花、草、虫、鱼、水、云等物象符号,用紫砂土表现出来,有一种超越现实的隐喻之美。我们在市场上常见的劲松壶、报春壶、樱花壶、挺竹壶、莲花壶……都是仿自然物体造型,凸显了东方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风格。

古老的宜兴紫砂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文坛名士更是个个染指。已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于1994年到宜兴视察,观赏了紫砂之后欣然提笔,写下“陶都建,北宋已知名。坡老归来曾买宅,陆翁于此著茶经,佳话说宜兴”的诗句,并且赞美紫砂茶壶“精思巧手,茶道文心”。从中,可以看出朴老在“茶禅一味”中对宜兴紫砂的钟爱之情。此外如周瘦鹃、唐云、程十发、冯其庸等名家亦恋壶如子,每得佳品,常常喜不自胜,舞之蹈之。

好的紫砂壶,主要看它的“精、气、神”。“精”者是指壶的工艺、造型、装饰的精美;“气”者指壶的气质内涵;“神”者指壶的神态情趣。一把好壶,以素心素面沟通茶人的心灵,魅力所在让你魂牵梦萦,抚之爱恋,赏之悦目,用之舒心。有人赞叹,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

紫砂壶有高短之分,容量大小之别,既重工艺造型,又讲究使用功能。用紫砂壶泡红茶,茶汤酽纯而香味浓郁;沏绿茶,则色泽清翠而味甘醇。容量仅一二两水的小壶,那是吃“功夫茶”的最佳茶具。初次使用紫砂壶,先用热水冲洗,泡茶后,可用毛巾在壶体表面擦试,用手经常抚摸,此谓“养壶”。日久之后,就会呈现珠圆玉润、典雅可人的风貌。

紫砂壶是一种生活实用品,更是一件艺术品。藏家爱壶是为了珍藏,为了把玩,以此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从中获得一种难以言语的快慰和美感。紫砂壶有一种天成的淳厚、宁静、平淡的特质。玩壶、养壶、藏壶,是一种修心养性,是一种休闲愉悦,是一种情致释放。爱什么壶,无法界定,只要你喜欢就好。不要被原矿泥、黄山砂的神秘所迷惑,不要被纯手工或模型货所困扰,也不要被商业炒作的“金奖、银奖”所左右,更不要被编了一大堆故事的假冒名壶所忽悠。收藏紫砂壶要有理性,要有学识,要有眼光。当然拥有大师(名符其实的大师)名壶很好,而一些实力派的中青年技艺人员也许就是今后的高工、大师,更有默默无闻、专心做壶、不事张扬、不趟浑水的民间艺人,他们的作品也不错,也同样会穿越年代,成为长久。

现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风格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景德镇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装饰风格丰富多样,现代景德镇陶瓷在保留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在影响陶瓷艺术风格的诸多元素中,陶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瓷器是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伟大发明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其中,流播海外的景德镇陶器更以其悠久的制作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产品等令全世界人赞叹不已。下面,我们具体谈谈景德镇陶瓷的分类及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我国流播海外的景德镇陶瓷的类别

1.青花瓷

青花瓷烧制始于元代。青花瓷是用色料描绘纹样于坯胎上,然后在纹样施釉后再经高温烧制而成。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如下:素雅、剔透、釉色晶莹。青料溶于胎釉之中,尽管色泽单纯,可是发色青翠,感觉饱满,历用多年而不褪色、不碎瓷。

手绘青花旗袍美女人物造型花瓶

2.景德镇陶瓷中的粉彩瓷

粉彩瓷别名软彩瓷,创烧于清朝康熙晚期,完善于雍止、乾隆年间。其法:将图案轮廓勾勒于白胎瓷器上,再涂抹色料于其上,然后移入700摄氏度以上温度的磁窑烧制而成。粉彩瓷色泽柔美,绘画工整细腻,具有国画风味;此外,浮雕感强,民族特色浓郁。画的内容有:(1)中国神话故事;(2)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3)自然清新的山水;(4)栩栩如生的花鸟草虫;(5)对称工整的几何图案等。

3.颜色釉瓷

颜色釉瓷的制作方法为:在釉料里掺合某种金属氧化物,高温烧制后釉料会自然呈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此即为颜色釉瓷。颜色釉瓷的颜色受制于下列诸多因素:(1)在釉料中起色剂媒介作用的特定氧化物金属;(2)釉料粒度大小;(3)烧制温度的高低;(4)烧制氛围等。值得一提的是,诸如“祭红釉”之类的颜色釉,在配料工艺与烧制工艺等诸多方面均难度很大,故“祭红釉”素有“千窑一宝”之誉。

4.雕塑瓷

景德镇瓷雕制作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隋代已经出现“象”、“狮”大兽等瓷雕制作。而今的景德镇瓷雕工艺丰富多彩,瓷雕艺术更加精湛。比如有色泽艳丽、造型优美抑或雄浑的浮雕、镂雕、捏雕、园雕等。

二、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

宋代,皇帝宋真宗曾将年号景德赐予今天的景德镇,景德陶瓷于是誉满天下。之后,景德镇陶瓷历经元、明、清三代而赢得“天下窑器所聚”之誉。至清康、雍、乾三代,享誉更甚。景德镇瓷器素有“声如磬,明如镜,薄如纸,白如玉”之盛誉,更兼具熔古典诗词、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等于一炉,因而享有“书比荆关字比苏,贵逾珍宝明逾镜”之盛誉。乾隆年间,景德镇瓷窑除官窑之外,尚有分布广泛的300多处民窑以及数以万计的工匠。这一时期制作的青花瓷画面干净清晰,色彩光艳翠蓝,呈现出清新雅丽的特征。其中,五彩瓷器色调鲜艳,态势富丽堂皇。较之明代的陶瓷,更显得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这一时期的陶瓷,还因为将西洋油画勾勒于瓷胚之上,再将之入窑烧制成珐琅彩瓷器,呈现出融汇中西风情的艺术风格而成为御用之品。上述风格各异、美不胜收的名贵瓷器,或者沿着“丝绸之路”抑或沿着海上“陶瓷之路”而“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开展中外贸易与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丰富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现代景德镇陶瓷装饰风格

我国现代景德镇陶瓷在装饰风格方面有两个巨大的突破:(1)现代艺术家们摒弃了清代以来浮躁、华贵、满饰、繁縟等“宫廷”风格,代之以明快、淳朴、空灵、简练的艺术风格,从而彻底摒弃了此前刻板生硬、沉闷拘谨之时弊,代之以灵便鲜活、活泼生动的艺术特色。(2)打破了康熙以后纸画与瓷画互相重合的艺术风格,代之以百花竞艳、个性强烈、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崭新的艺术风格。现代艺术家们讲究因材施艺,讲究随型赋彩,追求虚实结合、工艺装饰创新、立体感强的陶瓷艺术效果。

在装饰构图上,既保留了传统的装饰形式:(1)主题独幅装饰;(2)图案边脚装饰;(3)锦地开光装饰;(4)正反主次装饰等。还创新了别开生面的装饰形式:(1)分层平地装饰;(2)综合构成装饰;(3)毛地开窗装饰;(4)书画合壁装饰;(5)阴阳对应装饰;(6)图地相衬装饰;(7)自由缠枝装饰;(8)旋转斜纹装饰;(9)通景压幅装饰;(10)通体连接装饰;(11)散点满布装饰;(12)分格条块装饰等。

在装饰表现形式上,既保留了传统写实法,更创新了兼工带写与抽象和写意并存的艺术手法。写实艺术细致严谨,绘画对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凸显出艺术家写实技艺的精湛与高妙;写意艺术气势磅礴、雄浑大度,寥寥几笔即令写意对象形神皆出,凸显出艺术家的笔墨神韵和潇洒气度;抽象艺术意蕴深邃且独运匠心,将形式与创意融溶化,留给人们更多的联想空间,令人觉得余味无穷。

四、影响我国景德镇陶瓷艺术风格的诸多因素

陶瓷艺术家在创作陶瓷艺术作品过程中体现出的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陶瓷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我国古代素有“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之说,说的就是艺术家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瓷的艺术风格。

俗话说的 “书如其人”或者 “文如其人”等,是指艺术家的气质与风度,也即其个性。这种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主导陶瓷艺术风格的方向。然而艺术家的性格与艺术家的气质、风度等并非一回事。艺术家的性格在很多时候具有很多非确定性因素。所以,随着艺术家情绪的波动,陶瓷艺术的风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陶瓷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了他利用媒介塑造形象传达情感时,往往有与其它人不同的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就是人的心理动力特征(气质)的鲜明体现,而不只是个别技巧。当他成功地将他所要表现的题材制作,成为美的产品的时候,无形中自身也凝冻在作品中了,于是便形成作品独特的风貌,这就是艺术风格。

五、结 语

景德镇陶瓷艺术有着灿烂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在这块土地上孕育成长的大批对陶瓷艺术执著追求的陶瓷艺术家们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以更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陶瓷艺坛,竞放异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