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描金鉴别 > 导航 >

乾隆洋彩描金巴洛克式奖杯盖瓶

乾隆洋彩描金巴洛克式奖杯盖瓶

瓷器描金鉴别 古代瓷器瓶 古代瓷器描金

2020-12-14

瓷器描金鉴别。

据西方史籍记载,英国有一个叫爱德华的国王有一次坐在马背上,接过别人敬给的一杯酒时不幸遇刺。从此以后,在英国的宴会上便形成了这样一种礼节:一个很大的酒杯,在来宾中依次传递,环行一周;每当一位宾客接过酒杯时,不仅自己要站起来,而且连在他旁边的人也都要站起来,表示“保护”饮酒者不致像爱德华那样被人暗算。

这种礼节中的酒杯,称为爱杯(Loving Cup)。爱杯在当时是奉献给“上等人”的珍贵礼物。后来,人们转将这种“爱杯”赠送给比赛的优胜者,从而演变成如今的奖杯。直到现在奖杯还保留着当年"爱杯"的痕迹。如奖杯通常都比较大,多数带有二个长长的耳朵,这些特点都是"爱杯"所遗留下来的。

乾隆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颇深,他继承康雍皇帝开明的思想,对西洋文化亦有其独特之体会。我们可以认知他对西洋文化的态度是何其开放,胸襟又是何其广阔。这种开放思想在乾隆朝御瓷制作中早就予以体现。正基于乾隆皇帝对西洋文化的认同和接纳,御窑厂创烧出洋彩也是体现了他对西洋事物的好奇和仰慕。

此洋彩描金巴洛克式奖杯盖瓶就是一例证。此奖杯盖瓶器形周正,瓶身双面开光以洋彩绘中式传统图案满铺器身,胎体细腻坚实,施彩富丽典雅,描画精湛,瓶颈至肩塑有鎏金双耳一对,开窗细腻,达到了西为中用的内容与形式相和谐,极富西洋巴洛克风格造诣。

该瓶可被誉为乾隆官窑瓷器中的登峰造极之作,清代帝王视其为镇朝传家之宝,寓意江山社稷平安永固。在此杯的制作过程中,乾隆皇帝亲自挂帅,从大清内务府造办处选取能工巧匠近百人参与设计制作。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先后下圣旨十余道,亲自过问、修改制作工艺、造型设计。待此杯设计完成后,所有参与造宝的工匠都封官晋爵,监制者官封六品,工人官封九品,史上罕见。

此器瓶身均施青釉,纹饰多样,色彩繁缛,开光处绘红蝠双鱼云纹,其外绘卷草花卉纹及道教吉祥图案。颈部绘矾红大吉,底座纹饰取皇帝龙袍下摆的“水脚”。海浪翻卷,寓意福山寿海,一统江山。其所携王者之气,与本质气韵相一。

巴洛克式奖杯盖瓶还原一段辉煌历史。同时,它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盛况,蕴涵着千古一帝的无比自信与至高品味,殊为可贵!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乾隆洋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洋彩在陶瓷分类上属珐琅彩,是一种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与装饰的彩瓷。乾隆时期,宫廷珐琅作沿袭雍正时期继续制作磁胎画珐琅外,景德镇御窑厂还模仿西洋画意,烧造磁胎洋彩。洋彩瓷器的烧制成功,使得西洋技法得以在御窑瓷器上完美体现,从而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充满西洋气息的辉煌篇章。

“洋彩”一词最早出现在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撰写的《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洋彩瓷器烧制量非常稀少,每件由雍正、乾隆皇帝亲自指导定名、配座、装匣、平列等级,绝大部分珍藏于清宫端凝殿与养心殿,仅供皇帝几暇赏玩。

而洋彩与画珐琅,都是采用珐琅釉,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之间从制作工艺地点、绘画装饰、纹饰取材、诗文、印章款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此洋彩玉壶春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瓷胎通透,釉面莹润如玉。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采用工笔花鸟技法,洋彩绘芙蓉稚鸡。此图十分精美,芙蓉稚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工精细入微,图案取自清代著名宫廷画家蒋廷锡的手稿。

瓶底书“乾隆年制”四字方框款,造型高雅,纹饰精美,是诗、书、画、印合璧的艺术珍品。彰显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珍罕程度必为世人所推崇。

华丽彩瓷──乾隆洋彩


华丽彩瓷──乾隆洋彩

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磁胎画珐琅(珐琅彩),一是磁胎洋彩,两者均是盛清宫廷工艺的旷世杰作,深受清高宗宝爱,藏之于干清宫,供皇帝几暇赏玩,传至今日已是极其珍贵稀有的艺术精品了。“华丽彩瓷”特展以磁胎洋彩为主,为了说明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的不同,也选展磁胎画珐琅,以供观众比对。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朝珐琅彩系瓷器多达五百件以上,大多完成于乾隆六至九年(1741-1744)之间。清高宗即位之初,意气风发,充满自信,文治武功与艺术创作,皆亟思有所作为。在他的鞭策下,督陶官唐英(1682-1756)每年春秋两季,亲自前往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为了博得君心,他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新技法,绞尽脑汁设计新样式,烧制出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奇巧的镂空转旋器;他又开创“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绚丽臻于极致。“洋彩”是他创新运用的名词,从“洋彩”的“洋”字,便知与西洋有关,制作时用了西洋绘画技法。洋彩器上充满了代表清高宗个人的印记,例如御制诗、“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充分说明清高宗对洋彩的重视,或可解读为清高宗认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创新工艺。

洋彩与画珐琅,都是采用珐琅彩釉,因而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民国以后洋彩又被误称为粉彩。在“华丽彩瓷”特展中,除选展百余件洋彩外,并均依照清宫档案订定品名,藉展览厘清洋彩与画珐琅的不同,并纠正“粉彩”一辞之谬误。成对洋彩与成对画珐琅

干清宫所藏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大多成对制作,但二者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磁胎洋彩的形制、纹饰、构图与处理细节,几乎完全一样;磁胎画珐琅,外形虽一样,纹饰却不尽相同。这种完全相同与同中有异的特征,则为辨识磁胎洋彩与画珐琅的基本重点。

西洋元素的应用与融合

根据档案与实物,唐英所说洋彩必须符合下列四要件:

一)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呈现圆状物体。

二)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此一绘法几乎未使用于磁胎画珐琅上。

三)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

四)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宫廷绘画与皇帝的诗印

乾隆洋彩器上传统山水与花卉纹饰,多为四季山水及写生折枝花卉,以珐琅白料渲染出花卉的浓淡与层次,设色妍丽,风格上与同时代院画家相似。洋彩与画珐琅器上的山水或折枝花卉纹饰虽然相近,但两者所饰诗文与章印完全不相同,画珐琅以隋唐以来的诗文为主,洋彩则完全采用清高宗御制诗及钤印代表皇帝身份的款记,如“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与“御制”等。

锦上添花纹饰与技法

所谓锦上添花,就是在密布锦纹的隙处,再添纹饰。乾隆六年(1741)开始,大量使用于画珐琅与洋彩瓷器上。锦上添花纹饰,分剔地锦纹与描画锦纹二种,剔地锦纹,纹饰微凹,描画锦纹则略凸。二者皆精雕细琢,笔触细腻,将各式锦地纹如:凤尾形卷草纹,卍字纹、绣球花纹、八角龟甲纹、方形柿蒂纹、花叶纹,以及修饰边沿的莲瓣纹、回纹、云纹等,剔工精妙,一丝不苟,将锦上添花工艺美学推到极致。

鬼斧神工:玲珑转旋器

配合清高宗艺术创作旺盛的企图心,身为御窑厂监造官的唐英费尽巧思,屡屡开创新样,博取君心。乾隆七年(1742),磁胎洋彩制品益趋精细,讲究镂空、穿透、旋转、层层相套、纹饰多样,制作工序困难、复杂、奇巧,极富挑战性,选展的“玲珑镂空转心瓶”被后世誉为鬼斧神工。乾隆八年(1743)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折》中提到烧造得九种新样式进呈,这些新样皆可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洋彩瓷器中一一对照出来。

档案所见洋彩

院藏此批干清宫洋彩瓷器,在唐英奏折、《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与《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中皆有记录,只要仔细比对,便能查考出实物的制作时间、地点、名称、装匣与订定等级纪录。送入干清宫陈设与典藏之前,又配制木匣收藏,修饰名称,刻载于木匣上,成为本次展览名称的来源。乾隆七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文件》内记载的“干清宫头等”瓷器亦多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粉彩描金塑贴洋犬山川纹溜肩瓶


郎世宁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入中国,开始了他宫廷画家的生活。他以严谨踏实的写实功底、明暗结果的绘画特色,以及作品团体具有浓重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建立了本身在宫廷画师中的职位。

其画作大多收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外很少传播。郎世宁是清廷终其一生的传教士画家,意味着一个期间的开始,无论其人其艺俱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

此瓶乃乾隆近晚期所造。据传年八十高龄的乾隆帝,一日翻看《周礼》。看到“天官·医师”章节时,忽见有“十全”二字,不由感慨已经进入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也该给本身写个总结了。

此时,火线传来福康安大胜廓尔喀、尼泊尔王俯首称臣、卑词乞和的喜报。乾隆大喜,不由提笔写下宏文,内称本身一生立有“十全武功”,又给本身取个称呼为“十全老人”,又将该文题为“御制十全记”。

此瓶就是在如许配景下烧制,绘画由宫廷画师郎世宁所作,而他的门生为宫廷画师王幼学。西洋画和传统中国画在体现情势上有别,他的画作深得乾隆天子青睐。

本作品为郎世宁经典画法,造型正确,中规中矩,丝丝入扣。他笔下所绘景致生动、物象传神,以欧洲技法为主,注意布局、光影结果及三位立体感,又得当罗致的传统中国工笔绘画和写真武艺的体现伎俩。画法融中西,武艺精绝,将犬的模样形状刻画地笔底生花。

画面中奇石居多,“石”谐音“十”,另绘松石山川洋犬。“犬”谐音“全”,暗合主题“完美无缺”和“十全老人”,足部洋彩粉饰宝相花及蝙蝠数只,寓意“福祉到底”。此瓶乃乾隆时期不可多得的佳构之作。

洋彩,乾隆钟情的“新”玩意


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拍场以2.5266亿港元成交,引得业界内外一片热议。让人们颇感兴趣的,不但是超过了2.5亿的成交价,还有这件清代瓷器的洋彩“身份”。毕竟在人们的印象里,此前只有传世数量极少的元青花和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的珐琅彩才创造过这般令人咋舌的天价。

相对于元青花和珐琅彩,洋彩的名字对很多人而言有些陌生。事实上,这种瓷器同样具有自己的传奇经历,并且与珐琅彩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运用西洋绘画技法

什么是洋彩?顾名思义,从“洋彩”的“洋”字上,便知其与西洋有关。清代曾为雍正、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这样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他还进一步解释:“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

珐琅是舶来品,明末清初的时候由国外传入,起初是铜胎珐琅。把珐琅料运用到瓷器上,是宫廷匠师的伟大发明。

洋彩与瓷胎画珐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陶瓷分类上,洋彩属于珐琅彩瓷。清宫珐琅彩瓷分为两类,一类是瓷胎画珐琅,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珐琅彩”。实际上,相关的历史文献从未使用过“珐琅彩”一说,而是使用“瓷胎画珐琅”这个更为科学的称呼;另一类就是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与装饰的瓷胎洋彩。清宫档案《活计档》将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清宫珐琅器皿”,《陈设档》则将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隆款瓷胎”项下,这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密切。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陶瓷专家吕成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洋彩和瓷胎画珐琅用的彩料都是珐琅料,这是没有a问题的。不过,瓷胎画珐琅绝大部分是运用传统中国绘画技法进行装饰。雍正朝虽然开始出现了仿西洋绘画的彩瓷,但数量并不多。洋彩主要在乾隆朝流行,图案主要是西洋花卉类,如洋菊、洋莲等,也出现了一些描绘西洋人物的内容。

可见,想辨认一件瓷器是不是洋彩瓷,需要记住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即是否仿西洋绘画技法,以及是否使用珐琅料。

所饰诗文采用皇帝御制诗

无论是瓷胎画珐琅,还是瓷胎洋彩,均是盛清宫廷工艺的杰作,深受清高宗乾隆皇帝喜爱。这些昔日深藏于乾清宫,供皇帝赏玩的艺术珍品,传至今日都已极其珍贵稀有。

不过,洋彩与瓷胎画珐琅虽然都采用珐琅釉,很多时候被混为一谈,但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

为了令观众更直观感受到洋彩与瓷胎画珐琅的不同,收藏乾隆朝珐琅彩瓷500多件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特地举办“华丽彩瓷”特展,除挑出《瓷胎洋彩黄地洋花方瓶》、《瓷胎洋彩黄地蕉叶美人花觚》、《瓷胎洋彩瑞芝洋花蝉纹樽》、《瓷胎洋彩人物胆瓶》等代表性的百余件洋彩展览外,还展出了一批瓷胎画珐琅以进行对照。

台北故宫的学者研究认为,根据档案与实物,清代督陶官唐英所说的“洋彩”必须符合四个要件:使用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而这种绘法几乎从未使用在瓷胎画珐琅上;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此外,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器的所饰诗文与章文章来源于华夏陶瓷网印完全不相同,画珐琅以唐宋明诗文为主,洋彩则完全采用乾隆皇帝御制诗以及钤印代表皇帝身份的款记,如“乾隆辰翰”、“惟精惟一”。

无论是御制诗、还是“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都说明了乾隆皇帝对洋彩的重视。台北故宫学者认为,从这些迹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乾隆皇帝认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的创新工艺。

观点台:清宫档案无“粉彩”记录

除了瓷胎画珐琅,还有一个和洋彩联系密切的名称,就是粉彩。关于二者的关系,业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粉彩即洋彩,粉彩是民国以后人们对洋彩的一种误称;有的则认为,洋彩和粉彩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吕成龙告诉记者,“粉彩”的名称在文献中出现很晚,在清代宫廷档案中确实没有“粉彩”之说,“粉彩”这种叫法是清末、民国初年才有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名为粉彩的清代瓷器,它们在清宫档案中是被称为洋彩的。这类彩瓷运用仿西洋技法绘画,使用珐琅彩料。

不过,并非所有现在归为粉彩的彩瓷都是洋彩。因为在雍正、乾隆时期也有一批不是仿西洋绘画类的彩瓷,比如清乾隆《粉彩九桃瓶》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将这类瓷器归入洋彩就显得不太合适。

在将于12月初举办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对《清道光黄地粉彩花卉五福碗》提前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对来自“放山居”的御制珍品,碗心以红彩绘五只展翅蝙蝠,碗外绘黄地缠枝四季花卉。在介绍它们时,佳士得方面特别提到,“此类作品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名为《洋彩黄地洋花宫碗》”。

同场拍卖的另一件《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同样采用了洋彩技法。此瓶口沿外翻作垂云状,口沿施金彩,器外施黄彩为地,绘莲纹,足圈饰莲瓣纹一周。香港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副总裁、资深专家曾志芬说,细看那些使用洋彩技法装饰的部分,会有一点西方油画的感觉,用手摸上去,还能感到明显突出的立体感。

古艺探秘:奢华繁缛的“锦上添花”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意气风发。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艺术创作都极欲有所作为。为了秉承上意,督陶官唐英在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时不断推陈出新。

在唐英的用心之下,景德镇御窑烧制出了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的镂空转旋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英还开创了一种“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绚丽臻于极致。

所谓锦上添花,就是在密布锦纹的隙处,再添纹饰。乾隆六年(1741)开始,这种技法被大量使用于瓷胎画珐琅和洋彩瓷器上。

锦上添花纹饰分剔地锦纹与描画锦纹二种。剔地锦纹纹饰微凹,描画锦纹则略凸。二者皆精雕细琢、笔触细腻。各式锦地纹包括凤尾形卷草纹,卍字锦纹、绣球花纹、六角龟甲纹、方形柿蒂纹、花叶纹,修饰边沿的有莲瓣纹、回纹、云纹等,都剔工精妙,一丝不苟。

据悉,锦上添花的制作工序十分费工,必须经过一次高温烧制瓷胎,二次以上的低温烧造纹饰,至少三次以上的烧成工序。

不久前在香港拍场以约2.5亿港元成交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即是使用锦上添花技法的一件洋彩瓷器。

这件长颈葫芦瓶作为乾隆年间在景德镇备受推崇的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的代表,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以表现“锦地”效果,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缤纷细致。

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


珐琅彩诞生于清康熙朝,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历来被誉为“彩瓷皇后”。

这件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高24.6厘米,此器形状如灯笼,故名灯笼式瓶。直口、短颈、长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部天蓝色珐琅彩留白“蛀”字纹锦地,其上错落有序地呈菱形排列粉彩折枝卷莲纹、折枝卷叶牡丹纹、折枝卷叶月季纹等,底松石绿釉留白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这件灯笼式瓶以珐琅彩和粉彩相结合,装饰风格甚为华丽。

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自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宫廷用瓷都产自江西,唯独珐琅彩不是在景德镇完成的,而是在景德镇烧成白色的素胎,然后送往京城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瓷器极度痴迷,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经常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珐琅彩用800度左右的彩炉烧制。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批准到烧窑完成,最短的是101天,最长的是176天。其间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反复,可见珐琅彩瓷器烧制工艺的繁难。由于皇宫烧制珐琅彩不计成本,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品稀少而百姓根本看不见,所以珐琅彩瓷器传世数量极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不足470件,故而弥足珍贵。

雍正洋彩矾红描金福寿云纹连座葫芦瓶


在雍正审美思想引导下,御瓷绽放出斑斓夺目的新姿采,形成种类丰富釉彩缤纷的局面。同时,由本品造型与釉彩之组合可折射雍正皇帝对摹古的态度。在追求全面摹古之际,雍正皇帝绝不仅停留于此,而善于汲取前朝艺术精粹,移为己用,注重在传统构成因素中创新,借鉴原来的工艺造型和纹饰进行抽绎,组合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样式,寄予新意。

自唐代以来,因其器形吉祥如意故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至明代嘉靖时期,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葫芦瓶乃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陶瓷瓶式,瓶体似葫芦,并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 “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

此器造型端庄雅致,唯美隽秀。两段瓶腹大小比例恰到好处,视觉协调并且自然和谐。胎质紧实细腻,釉面光莹肥厚,手感温润,罄润自然;胎底部施松绿釉,书“雍正御制”双框四字双行楷书蓝料款。从字形上解析,字形平整秀雅、亦方正有力,起笔及落笔极具功力,应为雍正专门代笔人所书写。

葫芦底足连座,大大增加了烧制难度,并施黑釉描金绘吉祥纹饰,亦与顶部瓶口类似,此种装饰显得瓶体相得益彰,温文尔雅,造型独特,饶有新意。

瓶体白釉,描金彩绘祥云、红蝠、寿字纹饰,画工精细,祥云错落有致,红蝠洋洋洒洒的均铺于祥云中,布局合理;其寓意则为“福寿双全”之象征。葫芦瓶谐音“福禄”,纹饰有“寿”字在其中,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又可称为“福禄寿”三星高照,有“如意吉祥”之寓意。置于案头,且金碧辉煌,使人为之赏心悦目。

雍正洋彩描金花卉舞凤纹螭耳长颈六方瓶


洋彩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彩瓷的正式名称。 此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

雍正朝洋彩瓷器存世数量极为罕少,不为人所熟知,故对其认识极少。本品正是雍正朝洋彩寥寥可数的实物之一,代表了清宫洋彩瓷器之先声,艺术水平更在后来乾隆朝洋彩之上,在造型、纹饰与颜料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

造型上运用了六方棱角外观设计,无不彰显出浓厚的欧洲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纹饰方面,除留白外通体装饰大量花草藤蔓图案,颈部塑鎏金螭龙一对尤为引人注目;腹部主题为传统凤舞宝相花图案,细致精巧,富具立体感。

纹饰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具有较强的写实效果。瓶腹亦为六棱形,凤穿花与宝相花纹饰图案交替穿插。凤穿花图案神态生动,造型秀丽端庄,线条转折变化自然流畅,栩栩如生;而鸾凤和鸣,凤凰飞舞于一片花卉之中,寓意“舞享中和”。

此器造型新奇别致,装饰妍丽繁缛,造型层次丰富,集多种技法于一身,相互辉映,各见其妙,而此瓶的线条曲折收放和整体比例精妙无比,这就决定其成型复杂,制作工艺绝非一般。

此类器物为“镶器”,不用拉坯,只能拼合方成,烧造当中更易疵裂变形,因此力求造型周正,实是百里挑一,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此瓶正是有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以及广博精深的内涵,成为雍正时期不可多得之传世精品。

清乾隆青花斗彩描金花卉纹天球瓶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创烧于明成化时期,至清康、雍、乾官窑中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且器型较大。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用釉下青花勾绘花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斗”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

本次由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多年潜心研究,高仿的皇家宫廷名瓷是从故宫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共仿制22件,每件限量仿制80件,每件高仿品底书双款,除原款外还有中国文物学会、纪年和编版编号的款识,每件高仿品分别由中国文物学会颁发监制收藏证书。

这件清乾隆青花斗彩描金花卉纹天球瓶,原物早已流失海外,现藏于日本松岗美术馆,经与日方多次磋商,几经周折才把国宝“克隆”回国。此件物品是乾隆皇帝钟爱之物,陈设于皇家最显贵的地方。其胎洁白细腻,造型优美,口沿描金锦纹,腹部缠枝开光团花纹,整个纹样繁茂,线条工细而不失其生动有力,形象工整而不失其豪放和张力,色彩单纯而不失华富和热烈,是一种工艺性极强,最有绘画功力,艺术水平极高的高档陈列收藏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乾隆洋彩描金巴洛克式奖杯盖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乾隆洋彩描金巴洛克式奖杯盖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描金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