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是什么 > 导航 >

青花加彩瓷的装饰方法是什么?

青花加彩瓷的装饰方法是什么?

瓷砖是什么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好瓷砖

2020-12-28

瓷砖是什么。

青花加彩瓷的装饰方法是什么?

青花加彩的装饰分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如何拼逗组合成画面纹饰和如何配合画成纹饰两个问题,前者是两者的拼逗形式,后者是两者的拼逗笔法。

明宣德青花红彩海兽纹高足碗

青花加彩装饰的拼逗形式

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拼逗范围,有三种形式:

(1)瓷器上同一画面不同纹饰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明初时,青花加彩处于初创阶段,青花和釉上彩分别画不同的独立纹饰,共同组成画面。如青花红彩海兽纹中海兽用青花绘制,海水用红彩绘制。有些则相反,海兽用红彩,海水用青花。嘉靖、万历五彩也见这种情况,有些辅助纹如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用单青花,其他纹饰则由青花和釉上彩组合而成。

(2)陶瓷上以同一纹饰不同部位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上,雌鸳鸯的头部和翅膀用青花画成,其余用釉上褐彩画成。这种方法较多地出现于嘉靖、万历五彩上。如万历五彩花篮纹上,花篮用青花画,各种花则由釉上彩和青花分别画成,也有些花篮由釉上彩画,花朵由釉上彩和青花分别画。

(3)同一笔画的不同部分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习惯上将这种方法称为斗彩,即每一笔画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完成。宣德的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上,雄鸳鸯的背部羽毛先青花双钩,再填釉上彩,是斗彩方法的初创。成化时,青花双钩和釉上彩填色已成为基本方法。除双钩填色外,点彩、覆彩、染彩等技法都属于这一范畴,即同一笔画由青花和釉上彩共同完成。这三种形成是逐步递进的,反映了青花加彩工艺的深入。

青花加彩装饰的拼逗笔法

青花加彩是以双钩填色为工艺前提的,又涉及釉上和釉下两步流程,将其分解组合就可能出现四种具体笔法,即:青花双钩,青花填色,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釉上彩双钩,青花填色。

第四种方法必须先将青花填色烧后再釉上彩双钩,操作上有不方便性、因此我们见到的是前三种笔法。

(1)青花双钩,青花填色。

这是用单一青花完成某一纹饰或纹饰某一局部的方法,采用青花双钩轮廓后用青花填色的笔法。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万历青花五彩百鹿纹大罐,鹿纹有些用青花绘画,有些用釉上彩绘画,都是各自单独勾勒填色,并不互相配合。成化斗彩中的某些局部纹饰也是全部用青花双钩并青花填色。

有些用青花绘画的局部纹样并不是双钩填色,而是单笔勾勒,如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水波纹,其性质也属局部纹饰由青花单独表现。

(2)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

单一的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是釉上五彩,与青花配合,就成为青花加彩。

釉上彩双钩并釉上彩填色是北方磁州窑宋元红绿彩的传统方法,宣德的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莲花即采用这种笔法。嘉靖、万历五彩上则普遍使用。

从使用的釉彩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色的,用较深的勾勒轮廓,用较浅的填色;另一种是异色的,用一种釉彩勾勒轮廓,用数种釉影填色。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大多采用后一种方法,在绘画时较为便捷。

釉上彩绘画的轮廓线有一种变通办法,即先在胎体上刻划轮廓暗纹,上白釉烧制,烧成后在暗纹上填釉上彩再次烧制而成。有时候在轮廓线上再用釉上彩勾勒一次。这种刻划暗纹后填彩的方法从弘治开始(1488-1505年)已经在釉上彩中运用。

青花加彩中,单一使用釉上彩的纹饰除了双钩填色外,另有一种盖彩的绘画方法,即以一种釉上彩填地,再加绘其他彩料,又分三种基本形式:

彩上染彩--某一纹饰或局部以一种釉彩铺地,以另一种釉彩渲染。如用黄彩垫底,上用红彩渲染,称"黄上红",从成化开始出现,嘉靖、万历时较流行。

彩上点彩--某一纹饰或局部以较浅釉彩铺地,以较深的同色釉彩点皴,如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芦花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彩上勾线--以一种釉彩铺地,另一种较深釉彩勾勒细部。这种方法在嘉靖、万历青花加彩上采用较多。

(3)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

狭义的斗彩是指这种青花双钩轮廓、釉上彩填色的方法。根据新的考古资料,青花和釉上彩配合绘画的方法有:

填彩--青花双钩轮廓线后以釉上彩填色。

覆彩--在绘成的青花纹饰(青花双钩填色或青花单笔勾勒)上覆盖釉上彩。

勾彩--在青花轮廓线上再用浑色釉上彩勾勒,中再填浅色釉上彩。

染彩--在青花轮廓线外侧渲染釉上彩。

点彩--在青花纹饰上加绘釉上彩彩点。

以上这些技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以一种为主,其他任选一二种为辅。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花加彩的装饰方法有哪些?


青花加彩的装饰方法有哪些?

青花加彩的装饰分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如何拼逗组合成画面纹饰和如何配合画成纹饰两个问题,前者是两者的拼逗形式,后者是两者的拼逗笔法。

明宣德青花红彩海兽纹高足碗

青花加彩装饰的拼逗形式

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拼逗范围,有三种形式:

(1)瓷器上同一画面不同纹饰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明初时,青花加彩处于初创阶段,青花和釉上彩分别画不同的独立纹饰,共同组成画面。如青花红彩海兽纹中海兽用青花绘制,海水用红彩绘制。有些则相反,海兽用红彩,海水用青花。嘉靖、万历五彩也见这种情况,有些辅助纹如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用单青花,其他纹饰则由青花和釉上彩组合而成。

(2)陶瓷上以同一纹饰不同部位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上,雌鸳鸯的头部和翅膀用青花画成,其余用釉上褐彩画成。这种方法较多地出现于嘉靖、万历五彩上。如万历五彩花篮纹上,花篮用青花画,各种花则由釉上彩和青花分别画成,也有些花篮由釉上彩画,花朵由釉上彩和青花分别画。

(3)同一笔画的不同部分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习惯上将这种方法称为斗彩,即每一笔画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完成。宣德的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上,雄鸳鸯的背部羽毛先青花双钩,再填釉上彩,是斗彩方法的初创。成化时,青花双钩和釉上彩填色已成为基本方法。除双钩填色外,点彩、覆彩、染彩等技法都属于这一范畴,即同一笔画由青花和釉上彩共同完成。这三种形成是逐步递进的,反映了青花加彩工艺的深入。

青花加彩装饰的拼逗笔法

青花加彩是以双钩填色为工艺前提的,又涉及釉上和釉下两步流程,将其分解组合就可能出现四种具体笔法,即:青花双钩,青花填色,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釉上彩双钩,青花填色。

第四种方法必须先将青花填色烧后再釉上彩双钩,操作上有不方便性、因此我们见到的是前三种笔法。

(1)青花双钩,青花填色。

这是用单一青花完成某一纹饰或纹饰某一局部的方法,采用青花双钩轮廓后用青花填色的笔法。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万历青花五彩百鹿纹大罐,鹿纹有些用青花绘画,有些用釉上彩绘画,都是各自单独勾勒填色,并不互相配合。成化斗彩中的某些局部纹饰也是全部用青花双钩并青花填色。

有些用青花绘画的局部纹样并不是双钩填色,而是单笔勾勒,如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水波纹,其性质也属局部纹饰由青花单独表现。

(2)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

单一的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是釉上五彩,与青花配合,就成为青花加彩。

釉上彩双钩并釉上彩填色是北方磁州窑宋元红绿彩的传统方法,宣德的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莲花即采用这种笔法。嘉靖、万历五彩上则普遍使用。

从使用的釉彩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色的,用较深的勾勒轮廓,用较浅的填色;另一种是异色的,用一种釉彩勾勒轮廓,用数种釉影填色。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大多采用后一种方法,在绘画时较为便捷。

釉上彩绘画的轮廓线有一种变通办法,即先在胎体上刻划轮廓暗纹,上白釉烧制,烧成后在暗纹上填釉上彩再次烧制而成。有时候在轮廓线上再用釉上彩勾勒一次。这种刻划暗纹后填彩的方法从弘治开始(1488-1505年)已经在釉上彩中运用。

青花加彩中,单一使用釉上彩的纹饰除了双钩填色外,另有一种盖彩的绘画方法,即以一种釉上彩填地,再加绘其他彩料,又分三种基本形式:

彩上染彩--某一纹饰或局部以一种釉彩铺地,以另一种釉彩渲染。如用黄彩垫底,上用红彩渲染,称"黄上红",从成化开始出现,嘉靖、万历时较流行。

彩上点彩--某一纹饰或局部以较浅釉彩铺地,以较深的同色釉彩点皴,如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芦花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彩上勾线--以一种釉彩铺地,另一种较深釉彩勾勒细部。这种方法在嘉靖、万历青花加彩上采用较多。

(3)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

狭义的斗彩是指这种青花双钩轮廓、釉上彩填色的方法。根据新的考古资料,青花和釉上彩配合绘画的方法有:

填彩--青花双钩轮廓线后以釉上彩填色。

覆彩--在绘成的青花纹饰(青花双钩填色或青花单笔勾勒)上覆盖釉上彩。

勾彩--在青花轮廓线上再用浑色釉上彩勾勒,中再填浅色釉上彩。

染彩--在青花轮廓线外侧渲染釉上彩。

点彩--在青花纹饰上加绘釉上彩彩点。

以上这些技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以一种为主,其他任选一二种为辅。

青花加彩瓷器


青花加彩瓷器是青花加彩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明成化时景德镇窑始创,清雍正时又有进一步发展。先以釉下青花在坯上描绘勾勒,挂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填涂或点缀成完整花纹。

近人认为斗彩可分为以下几种:点彩即全器图案主要是釉下青花画成,只以釉上彩稍加点缀;覆彩即在釉下青花图案上覆盖釉上彩色;染彩即在青花图案轮廓边沿用釉上彩烘托相衬;填彩即青料双勾轮廓线,釉上填入彩色;青花加彩即全部图案主要以青花构成,只是部分使用釉上填彩。

青花加彩瓷器的技术前提

青花加彩的诞生有三个重要的技术前提,即青花双钩填色技法的出现、釉上五彩工艺的成熟和复合彩方法的创造。这三者的相互组合.催生了青花加彩。

1.青花双钩填色技法的出现青花瓷从元代后期兴盛以后,绘画笔法不断演进。明宣德时,已经将双钩填色作主要笔法。成化起,以细而均匀的线条勾勒后填色成为基本的绘画方法。

双钩填色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疑给青花加彩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以釉下青花勾勒线条和以釉上彩填色的斗彩技法的采用。青花加彩所习见的盖彩、染彩、点形等方法,都需基于釉下青花的双钩轮廓。

从明代青花加彩的发展进程看,宣德青花上部分采用双钩填色方法,青花加彩中也部分采用了釉下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的方法。成化官窑青花普遍使用双钩填色笔法,成化青花加彩亦基本采用了釉下青花双钩、釉上彩滇色的斗彩方法。青花和青花加彩绘画笔法的一致性,说明青花瓷的双钩回法是青花加彩的重要技术前提。

2.釉上五彩工艺的成熟

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釉上五彩工艺逐步成熟,为青花五彩的出现提供了又一技术前提。

辽宋时,红、绿、黄、紫、金、褐、黑等釉上彩已被陆续用于瓷器装饰。金代北方磁州窑已能熟练地用黄、红、绿、黑、金等色绘制线描的釉上五彩,山西侯马金代明昌七年(1196年)墓出土的釉上五彩瓷证明12世纪末北方已盛行五彩器。

元代时北方窑的五彩装饰非常普遍,现藏于海内外博物馆的不少磁州窑五彩大罐、五彩碗、五彩玉壶春瓶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南方景德镇窑在元代中后期也开始尝试烧制釉上五彩。东南亚出土过一些卵白釉加红绿彩的小碗、小杯,景德镇窑址也有少量标本出土、说明元代后期卵白釉加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浙江杭州地区还发现过-件青白釉五彩碗残片。画有红绿彩水草纹,应属景德镇窑元代产品。

元末明初景德镇窑的釉上五彩质量似有-个飞跃。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五彩狮子戏珠玉壶春瓶、根津美术馆藏五彩宝相花纹玉壶春瓶,画法流畅,釉彩艳丽,是非常成功的五彩瓷。载于日本《世界陶瓷全集》的这两件器物,纹饰中互相独立的变体莲瓣带有元代风格,而蕉叶中茎双线勾成且不填色又有明代特征,因而属元末明初作品。从中可以看出明初时釉上五彩的工艺已建立在-个比较高的技术起点上,为青花五彩出现提供了保证。

3.复合彩方法的创造

复合彩的生产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烧出釉下彩,即在生胎上绘画、罩釉后再烧制。第二步在烧就的釉下彩上绘画,经第二次烧制后完成全部工艺。-般第一步采用高温(1200℃以上)烧制,第二步采用低温(800一1000℃)烧制。

复合彩工艺由宋元磁州窑创造。1987年河南禹州出土过一件白地黑花加彩罐。器物先用釉下黑彩绘山水人物,再在轮廓线内填赭石色,属于最早出现的复合彩工艺。在河南磁州窑窑址还出土过白釉黑花加翠绿彩的残片。这两起重要出土证明磁州窑的白釉黑花加彩有多种,是复合彩的雏形。

元代的青花瓷在14世纪中至正年间开始兴盛,据有关报道,东南亚出土过青花绿彩玉壶春瓶。景德镇在元代时生产过彩上红绿彩器,这些红绿彩的装饰方法和磁州窑产品相似,推断是受北方窑影响,因而北方磁州窑采用的复合彩工艺应用于青花是可能的。

青花加彩在自身演化中,技法由单一到复杂,釉上彩由单色到多色,有许多品种。

按釉上加彩数量划分,有青花单彩(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等)、青花双彩(如青花黄绿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泛指釉上彩数量在三种以上的品种,如宣德时的青花五彩、成化时的一部分斗彩、嘉靖万历时的五彩等。

明代的青花加彩主要有青花加彩、青花五彩、斗彩和五彩等名称。

1.青花红彩

青花红彩又称青花抹红,主要出现于明初永乐和宣德的官窑器上。从青花和釉上红形所占比重看,有些以青花为主,有些以红彩为主。如青花红彩海水海兽纹,有的用青花画海水、红釉画海兽,有的则相反。

2.青花黄绿彩

宣德官窑中有青花黄绿彩盘,外壁以青花勾勒海水纹,加填绿彩,又分饰黄彩游鱼四条。这种青花黄绿彩非常珍稀,窑址也未见出土。

3. 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泛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逗绘画的器物, 但青花五彩习惯上专指宣德制品和后朝的仿品,明后期嘉靖、万历的青花五彩简称五彩。

宣德青花五彩采用了多种青花加彩绘画方法,主要归纳为两方面:

(1) 青花勾勒轮廓线,釉上彩在轮廓线内填色。这种工艺演变出成化斗彩。

(2)青花和釉上彩各自独立绘画纹饰的局部,拼逗出全部纹饰。这种工艺演变出嘉靖、万历五彩。

4.斗彩

历代文献和陶瓷考古界,对斗彩的含义歧义颇众,斗彩和其他青花加彩间的区别又往往难以划清。

(1)对斗彩命名的不同理解。

怎样理解斗彩命名,历来有三种基本看法:

认为从工艺方法命名--认为斗彩是由不同釉彩拼逗组成图案纹饰的方法。

清乾隆年间《南窑笔记》讲了斗彩、填彩和五彩的区别: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合绘同一纹饰的称斗彩;青花双钩轮廓后釉上彩填色的称填彩;用各种单一釉上彩绘画的称五彩。用现代的陶瓷理论看,斗彩和填彩是从不同侧面讲青花加彩,斗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工艺特征,填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绘画笔法。从两者关系看,斗彩有从大而小三个层次的拼逗方式,填彩是具体笔画拼逗方式中的一种。

认为从釉彩颜色命名--认为斗彩是豆彩,即豆绿色的彩,这种观点又有两种稍有差异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豆彩是豆青地五彩。晚清寂园叟《陶雅》中将豆彩理解为豆青地五彩,虽望文生义但还说得通。但把豆青地五彩定名为豆彩,又引申为斗彩,认为斗彩是豆青地五彩则因偷换概念而导致结论错误。

第二种观点认为成化斗彩中有一种豆绿色彩,因而称豆彩。日本陶瓷书刊中讲到成化斗彩,都写作豆彩,理由是"(豆彩始自明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富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且不论成化斗彩中并无类似于豆绿的釉彩,这种望文生义的结论,抽去了斗彩作为一种特殊的纹饰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本意。

认为从釉彩繁华命名--民国初许之衡《饮流高说瓷》中将豆彩、斗彩、逗彩分别解释,认为叫豆彩是因为花纹中豆青色最多,占十分之五六,又认为"或称斗彩,谓花纹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豆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骈。"许之衡以纹饰的华美和釉彩的缤纷来解释斗彩,应属舍本求末了。

(2)斗彩的含义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合组成纹饰。斗又通逗,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

广义上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

狭义上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因而我们习惯上称为斗彩的有两个要素:

工艺要索--采用以填彩为主的斗彩工艺,具成化瓷风格。

时间要素--成化官窑生产和后代的同类产品。

5.五彩

在陶瓷史上被称为五彩的有两类不同的品种:一种是明后期嘉靖、隆庆、万历至天启早期生产的青花加彩,属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复合彩;另一种是明后期至康熙民窑中更为盛行的单一的釉上五彩。因此在命名上,应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

明代后期的青花五彩或五彩习惯上专指明后期风格的青花加彩。和明初青花五彩不同的是,明后期青花五彩的青花已退化为配合绘画的一种釉彩,而失去了构图的主导功能。 

青花加彩瓷的品种分类


青花加彩在自身演化中,技法由单一到复杂,釉上彩由单色到多色,有许多品种。

按釉上加彩数量划分,有青花单彩(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等)、青花双彩(如青花黄绿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泛指釉上彩数量在三种以上的品种,如宣德时的青花五彩、成化时的一部分斗彩、嘉靖万历时的五彩等。

明代的青花加彩主要有青花加彩、青花五彩、斗彩和五彩等名称。

1.青花红彩

青花红彩又称青花抹红,主要出现于明初永乐和宣德的官窑器上。从青花和釉上红形所占比重看,有些以青花为主,有些以红彩为主。如青花红彩海水海兽纹,有的用青花画海水、红釉画海兽,有的则相反。

2.青花黄绿彩

宣德官窑中有青花黄绿彩盘,外壁以青花勾勒海水纹,加填绿彩,又分饰黄彩游鱼四条。这种青花黄绿彩非常珍稀,窑址也未见出土。

3. 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泛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逗绘画的器物, 但青花五彩习惯上专指宣德制品和后朝的仿品,明后期嘉靖、万历的青花五彩简称五彩。

宣德青花五彩采用了多种青花加彩绘画方法,主要归纳为两方面:

(1) 青花勾勒轮廓线,釉上彩在轮廓线内填色。这种工艺演变出成化斗彩。

(2)青花和釉上彩各自独立绘画纹饰的局部,拼逗出全部纹饰。这种工艺演变出嘉靖、万历五彩。

4.斗彩

历代文献和陶瓷考古界,对斗彩的含义歧义颇众,斗彩和其他青花加彩间的区别又往往难以划清。

(1)对斗彩命名的不同理解。

怎样理解斗彩命名,历来有三种基本看法:

认为从工艺方法命名--认为斗彩是由不同釉彩拼逗组成图案纹饰的方法。

清乾隆年间《南窑笔记》讲了斗彩、填彩和五彩的区别: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合绘同一纹饰的称斗彩;青花双钩轮廓后釉上彩填色的称填彩;用各种单一釉上彩绘画的称五彩。用现代的陶瓷理论看,斗彩和填彩是从不同侧面讲青花加彩,斗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工艺特征,填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绘画笔法。从两者关系看,斗彩有从大而小三个层次的拼逗方式,填彩是具体笔画拼逗方式中的一种。

认为从釉彩颜色命名--认为斗彩是豆彩,即豆绿色的彩,这种观点又有两种稍有差异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豆彩是豆青地五彩。晚清寂园叟《陶雅》中将豆彩理解为豆青地五彩,虽望文生义但还说得通。但把豆青地五彩定名为豆彩,又引申为斗彩,认为斗彩是豆青地五彩则因偷换概念而导致结论错误。

第二种观点认为成化斗彩中有一种豆绿色彩,因而称豆彩。日本陶瓷书刊中讲到成化斗彩,都写作豆彩,理由是"(豆彩始自明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富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且不论成化斗彩中并无类似于豆绿的釉彩,这种望文生义的结论,抽去了斗彩作为一种特殊的纹饰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本意。

认为从釉彩繁华命名--民国初许之衡《饮流高说瓷》中将豆彩、斗彩、逗彩分别解释,认为叫豆彩是因为花纹中豆青色最多,占十分之五六,又认为"或称斗彩,谓花纹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豆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骈。"许之衡以纹饰的华美和釉彩的缤纷来解释斗彩,应属舍本求末了。

(2)斗彩的含义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合组成纹饰。斗又通逗,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

广义上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

狭义上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因而我们习惯上称为斗彩的有两个要素:

工艺要索--采用以填彩为主的斗彩工艺,具成化瓷风格。

时间要素--成化官窑生产和后代的同类产品。

5.五彩

在陶瓷史上被称为五彩的有两类不同的品种:一种是明后期嘉靖、隆庆、万历至天启早期生产的青花加彩,属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复合彩;另一种是明后期至康熙民窑中更为盛行的单一的釉上五彩。因此在命名上,应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

明代后期的青花五彩或五彩习惯上专指明后期风格的青花加彩。和明初青花五彩不同的是,明后期青花五彩的青花已退化为配合绘画的一种釉彩,而失去了构图的主导功能。 

青花加彩瓷器贵吗


自明成化年间青花加彩瓷器在景德镇问世以来,便以其清新淡雅的外观深受皇亲贵胄的喜爱。富豪乡绅们多将瓷器摆放在府邸之中,作为一种身份的彰显。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青花加彩瓷器亦深受外域人民的追捧。随着中国烧瓷技艺的逐步完善与发展青花加彩瓷器在清朝雍正帝时期更是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技术革新。青花加彩瓷器在自身的基础之上,随着新的烧瓷技艺的创新,从原本单一的颜色逐渐演变成为了青花单彩,青花双彩以及青花五彩。由于种类繁多导致如今市场上青花加彩瓷器的价格相差甚远。今天,将和各位藏友共同探讨的便是青花加彩瓷器到底贵吗?

在探讨青花加彩瓷器价格之前,先为各位藏友粗略介绍一下青花加彩瓷器到底为何物?青花加彩,实则指的是瓷器的一种绘制方法。在烧制而成的瓷器胚胎上先勾勒出纹路,随后使用青花加以晕染,填充使其成为完整的花纹。采用此类手法绘制而成的瓷器大多构图丰富,错落有致。特别是随着中国造瓷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绘制瓷器色彩繁多,青花双彩乃至于青花五彩应运而生,这使得青花加彩瓷器在清新典雅之余更增添了一份雍容华贵之美。

如今市场上价格较为高昂的青花加彩瓷器多为青花五彩。例如,清朝康熙年间出土的米黄釉五彩玉堂富贵玉壶玉壶春瓶便以8970万的天价成交。但不得不说的是由于青花加彩瓷器的种类繁多,且质量不一,虽同为青花加彩瓷器但价格却相去甚远。某些普通民窑烧制而成的青花加彩瓷器做工略显粗糙,且绘画技艺较为生硬,因此市面价格不高。但青花加彩瓷器依旧有许多价值连城的珍宝,例如在清朝雍正年间烧制而成的瓷器胭脂红玉壶春瓶,造型规整,花纹精致,色彩搭配得当,且质量上乘不难看出制作之人的独具匠心,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最终这件宝物便以9200万港币成交。

瓷器鉴别门道博大精深,市场价格亦参差不齐,芝麻收藏开门网在这里暂且不妄下定论。

中国彩瓷的种类和装饰方法


彩瓷的基本概念应是带有色彩装饰的瓷器。由于中国彩瓷历史悠久,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广大陶工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创新,因而彩瓷品种繁多。尤其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彩瓷品种可达数十种或上百种。从传统名称来看,有的从工艺方法上定名,有的从所用的彩料定名,有的从器表装饰的彩色定名。这种情况给中国彩瓷的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下根据中国彩瓷的工艺方法,将其划分为釉下彩、釉上彩、青花加彩、素三彩和色地彩等四大类,如此划分方法既简单又能基本包含陶瓷发展史上的彩瓷品种。(这种划分方法是否妥当,有待今后同行们进一步研究。)

中国彩瓷的种类

一、釉下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沾污或污染的危害。

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其次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窑的釉下褐彩。长沙窑釉下彩是青黄釉瓷器的表面呈现褐绿色或蓝绿色绘画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鸟纹饰或题写诗句。这一装饰方法对我国古代彩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据考古调查,河北以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窑区,以及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和登封窑、修武的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等,都生产釉下黑彩瓷器。器表为白地黑花装饰或釉下黑彩划花、绿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酱花等。北方磁州窑系釉下彩的发展为元、明、清景德镇彩绘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的青花、釉里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青花瓷在元代达到成熟阶段,明清两代大量烧制。釉里红在元代为初创阶段;明代釉里红传世品极少;清代釉里红烧制技术已很成熟,产量也有所增加。清代釉下彩中还有康熙时期创制的釉里三色、晚清宣统时期的釉下五彩等。

二、釉上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点在装饰上由简单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

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南朝时褐色点彩仍然流行。据考古发现,北朝出现黄釉绿彩、白釉绿彩。这些简单装饰打破了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调。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元代以后,受金代彩瓷的影响,色彩方面逐渐丰富起来,从一种至多种。元代磁州窑彩瓷、景德镇窑的彩瓷,除红、黄、绿彩外又出现了金彩、孔雀蓝彩。到了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开始大发展,从釉上单彩到釉上五彩,极为丰富。釉上单彩中,红彩、绿彩和金彩较为突出。清代釉上彩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珐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浅绛彩以及各种颜色釉上加彩等。

三、青花加彩

青花是我国传统名瓷,为彩瓷中的一个大类,属釉下彩。用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极为丰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与釉上一种到多种色彩相结合装饰瓷器的画面。将这些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综合到一起,划为一大类,即青花加彩。概括说,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这类彩瓷称为青花加彩。

从明清两代大量传世品看,这类彩瓷非常之多,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清代各朝除继续制作以上一些品种外,还出现了釉里红五彩。

四、素三彩和色地彩

素三彩是指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我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据我国传统习惯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色多见、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蓝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种色彩,在一种器物上凡没有红彩装饰的多色彩瓷都可称素三彩。从传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还有光绪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是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

中国彩瓷的装饰方法

一、釉下彩的装饰方法

一般来说,釉下彩就是用彩料在成型的胎体上绘画纹饰,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经过1200—125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

考古学家发现,三国青瓷釉下彩,晚唐、五代的越窑釉下褐彩,北方磁州窑的白地黑彩、黑褐彩,这些釉下彩的装饰方法,不是将彩料直接画在胎体上,而是画在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再施透明釉。因为早期青瓷胎体呈青灰色,宋、金时北方瓷胎土粗糙有杂质,古代工匠为了提高瓷器的质量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遮盖胎的逊色,以便增加瓷器的美感。釉下褐色和釉下黑彩经科学家测定,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铁元素在低浓度下还原燃烧出青色,氧化时呈黄色;高于3%的浓度呈褐色、酱色;如果再高,则易呈黑褐色或黑色。

唐长沙窑的釉下褐色彩斑及褐绿彩绘有的微微带点红色,据科学家研究,这是由于使用彩料中的铜元素在还原性气氛下,其铜的含量在千分之几时,易看成红色,浓度越高越易成绿色,若在氧化性气氛下极易生成绿色或蓝色。

元、明、清时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为釉下彩名品。青花是以天然的钴矿为色料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瓷器。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的河南巩县、宋代的浙江、元明时代的云南玉溪等地都有青花瓷的出现,元、明、清景德镇成为青花瓷的中心产地。

釉里红瓷器烧制难度较大,所用的彩料为铜的氧化物,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釉里红瓷器。但铜在高温下极易扩散、挥发,因此氧化铜彩料的配制、研磨技术以及烧成的温度等工艺要求很高,所以对还原焰的掌握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由于铜元素所具有的特性及工艺难度,所以釉里红瓷器初创阶段精美的产品不多,传世品极少,到清代康熙年间,才真正烧制出艳丽的釉里红瓷器。清代康熙时发明的釉里三色,有的称为釉下三彩,在制作时要在胎体上浮雕山石或花朵,然后用含有钴、铜、铁三种元素的彩料,分别绘画纹饰或涂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呈现出青花釉里红、豆青,有的还有粉白色为一体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到乾隆时仍有制作。

清宣统时期湖南醴陵还发明了釉下五彩,即将各种彩料直接绘画在瓷器的胎体上,再施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烧制方法简便,并提高了生产率,是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新成就。

总的来看,中国传统釉下彩瓷是利用钴、铁、铜和锰四种主要元素的着色效果和笔绘技巧装饰而发展的一类名瓷品种。

二、釉上彩的装饰方法

釉上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高温釉上彩,一种是低温釉上彩。高温釉上彩是指在用着色彩料彩绘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彩瓷。在传世品中,早在西晋后期,青釉瓷器上出现的黑褐色点彩及北方磁州窑的黑褐色彩釉都将彩料绘在生釉上经高温一次烧成的。这类高温釉上彩的色调比较单调,大多是用一种黑色或黑褐色装饰。由于在高温下烧成,高温釉上彩的彩料多数向釉内扩散,比低温釉上彩牢固。磁州窑彩瓷所用的着色彩料主要是含铁的矿石,当地称“斑花石”。含铁的多少直接影响色彩,色料中的含铁量减少时就呈赭褐色甚至浅茶色,用量加大才能形成深黑色。据科学家化学分析,黑色的含铁量是褐彩含铁量的一倍以上。

低温釉上彩是将备好的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白釉或其他颜色釉瓷器上彩绘纹饰,然后置于炉中低温烤烧(烤花时的温度800—850℃),是经过二次烧烤制成的。常见彩色有红、蓝、绿、紫、黑、白等色,所用彩料多为天然矿物,主要是含铁、钴、铜、锰等呈色元素。这几种基本色料要调配使用,才能满足彩绘时深浅、浓淡的需要。如铁红(矾红),有油红、珊瑚红、枣皮红;金红有胭脂红、胭脂紫;黄色有铁黄(釉)、锑黄(彩);绿色有低温陶胎绿釉,瓷胎釉上绿彩(松绿、葱绿、湖水绿),中温型的孔雀绿。另外还有几种与钴元素调配的,釉上蓝彩,金红与钴蓝配制的茄皮紫,钴与锰配制的“姹紫”,以及铁黑等。烤彩温度要严格掌握,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色调。宋、金时期北方磁窑的彩绘及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各种釉上彩绘瓷器,都是用这种装饰方法。

彩绘在明代以前多为单线平涂,无论是花卉花鸟或是山水人物,画面线条刚劲有力,古朴雅致。清代各种釉上彩绘色彩艳丽,画面生动活泼,立体感强。

三、青花加彩的装饰方法

青花加彩都是先将青花纹饰烧成后,再在带有青花纹饰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饰,然后经二次炉火烤花烧成。釉面上彩完全按瓷画设计的要求进行,由一种到多种。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斗彩,弘治、正德时期的青花绿彩,或青花红、绿彩以及清代的青花胭脂彩、青花粉彩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制作。

成化斗彩是在以青花加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加强了青花纹饰的绘画。综观成化斗彩的装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双钩线内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种到多种不等,形成釉上彩,而后再入炉烘烧而成。这种装饰方法制作的斗彩画面多为二方连续的图案或多种不同形式的图案。有的书将这种装饰手法称为“填彩”。另一种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的全体或主题,同时还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瓷器,再在瓷画上根据纹饰的设色需要,用多种方法施彩,然后再经炉火烘烧而成。施彩方法,除填彩外,还有覆彩(即在青花纹饰的上面覆盖一层彩色)、染彩(即在青花纹饰的边缘渲染一些彩色起到烘托作用)、点彩(即有的画面青花纹饰为主,用釉上彩稍加点缀)等。这类彩瓷的器表纹饰展开后宛如一幅绘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工笔画。

另外,青花粉彩,亦是清代雍正与乾隆时期值得称道的釉下彩与釉上彩争奇斗妍的产品。

四、素三彩和色地彩的装饰方法

素三彩的烧制从传世品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低温彩釉陶器,一类为低温彩釉瓷器。唐三彩、辽三彩、金三彩为低温彩釉陶器,是由东汉低温釉陶发展而来的。三彩釉陶的烧制方法是用粘土做胎成型干燥后,入窑素烧,温度为1000℃一l100℃;然后在胎上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彩釉料,入窑釉烧温度约850℃—900℃。主要色彩为黄、绿、白、蓝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产品。

真正意义上的素三彩是低温彩釉瓷器,明代由景德镇烧制成功。在制作时,先将设计好的图案花纹,在用瓷土做的坯胎上进行刻划,干燥后置于窑内经1280℃—1320℃高温素烧成瓷胎,然后再根据纹饰设色的要求,在瓷胎上施低温彩釉,将各种彩釉分别用笔填涂于所设计的花纹图案中,也有的将一种彩釉一次浇满全器,再剔去一部分,剔去的部分是需填涂其他色彩的地方。最后入窑釉烧,温度为850℃—900℃。也有在先烧好的白瓷器上,绘低温彩釉纹饰的,多为清代制品。

总之,素三彩是我国在制瓷工艺上高温素烧胎与低温釉烧相结合的一种制瓷技法。

色地彩瓷的装饰方法与素三彩相同,也属低温彩釉瓷器。从外观上看,以一种彩釉为地,再施一种低温彩釉为饰的器物。如黄地绿、黄地紫、绿地紫等。

明代景德镇青花加彩瓷


明代景德镇青花工艺极度成熟, 衍生出一些新的品种,如色地青花、青花加彩等。青花加彩主要集中于官窑,永乐、宣德的青花红彩、成化的斗彩和嘉靖、万历的五彩都是明官窑的成功作品,明代青花加彩瓷对清代乃至日本等国的青花瓷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彩绘瓷按工艺方法可以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古代因技术条件的限制,每一种工艺的呈色都有局限性,同时采用两种工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从而产生了两次彩绘、两次烧成的复合彩。

复合彩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由简入繁,由粗而精。

青花加彩瓷的技术前提

青花加彩的诞生有三个重要的技术前提,即青花双钩填色技法的出现、釉上五彩工艺的成熟和复合彩方法的创造。这三者的相互组合.催生了青花加彩。

1.青花双钩填色技法的出现青花瓷从元代后期兴盛以后,绘画笔法不断演进。明宣德时,已经将双钩填色作主要笔法。成化起,以细而均匀的线条勾勒后填色成为基本的绘画方法。

双钩填色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疑给青花加彩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以釉下青花勾勒线条和以釉上彩填色的斗彩技法的采用。青花加彩所习见的盖彩、染彩、点形等方法,都需基于釉下青花的双钩轮廓。

从明代青花加彩的发展进程看,宣德青花上部分采用双钩填色方法,青花加彩中也部分采用了釉下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的方法。成化官窑青花普遍使用双钩填色笔法,成化青花加彩亦基本采用了釉下青花双钩、釉上彩滇色的斗彩方法。青花和青花加彩绘画笔法的一致性,说明青花瓷的双钩回法是青花加彩的重要技术前提。

2.釉上五彩工艺的成熟

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釉上五彩工艺逐步成熟,为青花五彩的出现提供了又一技术前提。

辽宋时,红、绿、黄、紫、金、褐、黑等釉上彩已被陆续用于瓷器装饰。金代北方磁州窑已能熟练地用黄、红、绿、黑、金等色绘制线描的釉上五彩,山西侯马金代明昌七年(1196年)墓出土的釉上五彩瓷证明12世纪末北方已盛行五彩器。

元代时北方窑的五彩装饰非常普遍,现藏于海内外博物馆的不少磁州窑五彩大罐、五彩碗、五彩玉壶春瓶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南方景德镇窑在元代中后期也开始尝试烧制釉上五彩。东南亚出土过一些卵白釉加红绿彩的小碗、小杯,景德镇窑址也有少量标本出土、说明元代后期卵白釉加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浙江杭州地区还发现过-件青白釉五彩碗残片。画有红绿彩水草纹,应属景德镇窑元代产品。

元末明初景德镇窑的釉上五彩质量似有-个飞跃。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五彩狮子戏珠玉壶春瓶、根津美术馆藏五彩宝相花纹玉壶春瓶,画法流畅,釉彩艳丽,是非常成功的五彩瓷。载于日本《世界陶瓷全集》的这两件器物,纹饰中互相独立的变体莲瓣带有元代风格,而蕉叶中茎双线勾成且不填色又有明代特征,因而属元末明初作品。从中可以看出明初时釉上五彩的工艺已建立在-个比较高的技术起点上,为青花五彩出现提供了保证。

3.复合彩方法的创造

复合彩的生产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烧出釉下彩,即在生胎上绘画、罩釉后再烧制。第二步在烧就的釉下彩上绘画,经第二次烧制后完成全部工艺。-般第一步采用高温(1200℃以上)烧制,第二步采用低温(800一1000℃)烧制。

复合彩工艺由宋元磁州窑创造。1987年河南禹州出土过一件白地黑花加彩罐。器物先用釉下黑彩绘山水人物,再在轮廓线内填赭石色,属于最早出现的复合彩工艺。在河南磁州窑窑址还出土过白釉黑花加翠绿彩的残片。这两起重要出土证明磁州窑的白釉黑花加彩有多种,是复合彩的雏形。

元代的青花瓷在14世纪中至正年间开始兴盛,据有关报道,东南亚出土过青花绿彩玉壶春瓶。景德镇在元代时生产过彩上红绿彩器,这些红绿彩的装饰方法和磁州窑产品相似,推断是受北方窑影响,因而北方磁州窑采用的复合彩工艺应用于青花是可能的。

青花加彩瓷的装饰方法

青花加彩的装饰分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如何拼逗组合成画面纹饰和如何配合画成纹饰两个问题,前者是两者的拼逗形式,后者是两者的拼逗笔法。

1. 青花加彩装饰的拼逗形式

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拼逗范围,有三种形式:

(1) 同一画面不同纹饰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明初时,青花加彩处于初创阶段,青花和釉上彩分别画不同的独立纹饰,共同组成画面。如青花红彩海兽纹中海兽用青花绘制,海水用红彩绘制。有些则相反,海兽用红彩,海水用青花。嘉靖、万历五彩也见这种情况,有些辅助纹如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用单青花,其他纹饰则由青花和釉上彩组合而成。

(2) 以同一纹饰不同部位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上,雌鸳鸯的头部和翅膀用青花画成,其余用釉上褐彩画成。这种方法较多地出现于嘉靖、万历五彩上。如万历五彩花篮纹上,花篮用青花画,各种花则由釉上彩和青花分别画成,也有些花篮由釉上彩画,花朵由釉上彩和青花分别画。

(3)同一笔画的不同部分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习惯上将这种方法称为斗彩,即每一笔画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完成。宣德的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上,雄鸳鸯的背部羽毛先青花双钩,再填釉上彩,是斗彩方法的初创。成化时,青花双钩和釉上彩填色已成为基本方法。除双钩填色外,点彩、覆彩、染彩等技法都属于这一范畴,即同一笔画由青花和釉上彩共同完成。这三种形成是逐步递进的,反映了青花加彩工艺的深入。

2.青花加彩装饰的拼逗笔法

青花加彩是以双钩填色为工艺前提的,又涉及釉上和釉下两步流程,将其分解组合就可能出现四种具体笔法,即:青花双钩,青花填色,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釉上彩双钩,青花填色。

第四种方法必须先将青花填色烧后再釉上彩双钩,操作上有不方便性、因此我们见到的是前三种笔法。

(1)青花双钩,青花填色。

这是用单一青花完成某一纹饰或纹饰某一局部的方法,采用青花双钩轮廓后用青花填色的笔法。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历青花五彩百鹿纹大罐,鹿纹有些用青花绘画,有些用釉上彩绘画,都是各自单独勾勒填色,并不互相配合。成化斗彩中的某些局部纹饰也是全部用青花双钩并青花填色。

有些用青花绘画的局部纹样并不是双钩填色,而是单笔勾勒,如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水波纹,其性质也属局部纹饰由青花单独表现。

(2)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

单一的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是釉上五彩,与青花配合,就成为青花加彩。

釉上彩双钩并釉上彩填色是北方磁州窑宋元红绿彩的传统方法,宣德的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莲花即采用这种笔法。嘉靖、万历五彩上则普遍使用。

从使用的釉彩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色的,用较深的勾勒轮廓,用较浅的填色;另一种是异色的,用一种釉彩勾勒轮廓,用数种釉影填色。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大多采用后一种方法,在绘画时较为便捷。

釉上彩绘画的轮廓线有一种变通办法,即先在胎体上刻划轮廓暗纹,上白釉烧制,烧成后在暗纹上填釉上彩再次烧制而成。有时候在轮廓线上再用釉上彩勾勒一次。这种刻划暗纹后填彩的方法从弘治开始(1488-1505年)已经在釉上彩中运用。

青花加彩中,单一使用釉上彩的纹饰除了双钩填色外,另有一种盖彩的绘画方法,即以一种釉上彩填地,再加绘其他彩料,又分三种基本形式:彩上染彩--某一纹饰或局部以一种釉彩铺地,以另一种釉彩渲染。如用黄彩垫底,上用红彩渲染,称"黄上红",从成化开始出现,嘉靖、万历时较流行。

彩上点彩--某一纹饰或局部以较浅釉彩铺地,以较深的同色釉彩点皴,如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芦花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彩上勾线--以一种釉彩铺地,另一种较深釉彩勾勒细部。这种方法在嘉靖、万历青花加彩上采用较多。

(3)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

狭义的斗彩是指这种青花双钩轮廓、釉上彩填色的方法。根据新的考古资料,青花和釉上彩配合绘画的方法有:

填彩--青花双钩轮廓线后以釉上彩填色。

覆彩--在绘成的青花纹饰(青花双钩填色或青花单笔勾勒)上覆盖釉上彩。

勾彩--在青花轮廓线上再用浑色釉上彩勾勒,中再填浅色釉上彩。

染彩--在青花轮廓线外侧渲染釉上彩。

点彩--在青花纹饰上加绘釉上彩彩点。

以上这些技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以一种为主,其他任选一二种为辅。

青花加彩瓷的品种分类

青花加彩在自身演化中,技法由单一到复杂,釉上彩由单色到多色,有许多品种。 按釉上加彩数量划分,有青花单彩(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等)、青花双彩(如青花黄绿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泛指釉上彩数量在三种以上的品种,如宣德时的青花五彩、成化时的一部分斗彩、嘉靖万历时的五彩等。

明代的青花加彩主要有青花加彩、青花五彩、斗彩和五彩等名称。

1.青花红彩

青花红彩又称青花抹红,主要出现于明初永乐和宣德的官窑器上。从青花和釉上红形所占比重看,有些以青花为主,有些以红彩为主。如青花红彩海水海兽纹,有的用青花画海水、红釉画海兽,有的则相反。

2.青花黄绿彩

宣德官窑中有青花黄绿彩盘,外壁以青花勾勒海水纹,加填绿彩,又分饰黄彩游鱼四条。这种青花黄绿彩非常珍稀,窑址也未见出土。

3. 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泛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逗绘画的器物, 但青花五彩习惯上专指宣德制品和后朝的仿品,明后期嘉靖、万历的青花五彩简称五彩。

宣德青花五彩采用了多种青花加彩绘画方法,主要归纳为两方面:

(1) 青花勾勒轮廓线,釉上彩在轮廓线内填色。这种工艺演变出成化斗彩。

(2)青花和釉上彩各自独立绘画纹饰的局部,拼逗出全部纹饰。这种工艺演变出嘉靖、万历五彩。

4.斗彩

历代文献和陶瓷考古界,对斗彩的含义歧义颇众,斗彩和其他青花加彩间的区别又往往难以划清。

(1)对斗彩命名的不同理解。

怎样理解斗彩命名,历来有三种基本看法:

认为从工艺方法命名--认为斗彩是由不同釉彩拼逗组成图案纹饰的方法。

清乾隆年间《南窑笔记》讲了斗彩、填彩和五彩的区别: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合绘同一纹饰的称斗彩;青花双钩轮廓后釉上彩填色的称填彩;用各种单一釉上彩绘画的称五彩。用现代的陶瓷理论看,斗彩和填彩是从不同侧面讲青花加彩,斗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工艺特征,填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绘画笔法。从两者关系看,斗彩有从大而小三个层次的拼逗方式,填彩是具体笔画拼逗方式中的一种。

认为从釉彩颜色命名--认为斗彩是豆彩,即豆绿色的彩,这种观点又有两种稍有差异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豆彩是豆青地五彩。晚清寂园叟《陶雅》中将豆彩理解为豆青地五彩,虽望文生义但还说得通。但把豆青地五彩定名为豆彩,又引申为斗彩,认为斗彩是豆青地五彩则因偷换概念而导致结论错误。

第二种观点认为成化斗彩中有一种豆绿色彩,因而称豆彩。日本陶瓷书刊中讲到成化斗彩,都写作豆彩,理由是"(豆彩始自明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富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且不论成化斗彩中并无类似于豆绿的釉彩,这种望文生义的结论,抽去了斗彩作为一种特殊的纹饰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本意。

认为从釉彩繁华命名--民国初许之衡《饮流高说瓷》中将豆彩、斗彩、逗彩分别解释,认为叫豆彩是因为花纹中豆青色最多,占十分之五六,又认为"或称斗彩,谓花纹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豆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骈。"许之衡以纹饰的华美和釉彩的缤纷来解释斗彩,应属舍本求末了。

(2)斗彩的含义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合组成纹饰。斗又通逗,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

广义上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

狭义上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因而我们习惯上称为斗彩的有两个要素:

工艺要索--采用以填彩为主的斗彩工艺,具成化瓷风格。

时间要素--成化官窑生产和后代的同类产品。

5.五彩

在陶瓷史上被称为五彩的有两类不同的品种:一种是明后期嘉靖、隆庆、万历至天启早期生产的青花加彩,属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复合彩;另一种是明后期至康熙民窑中更为盛行的单一的釉上五彩。因此在命名上,应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

明代后期的青花五彩或五彩习惯上专指明后期风格的青花加彩。和明初青花五彩不同的是,明后期青花五彩的青花已退化为配合绘画的一种釉彩,而失去了构图的主导功能。

广彩瓷的特点是什么?


广彩瓷的特点是什么?广彩瓷始为中国明代的广州三彩,以后发展为五彩,并在清代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彩瓷吸取了民间优秀的工艺图案和戏剧艺术的舞台装饰手法,具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1514年广州瓷器首次传到葡萄牙。17世纪是广彩瓷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

当时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根据外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再经700-750℃烘烤而成。这是一个专为外销而生产的品种,因而纹饰更多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曼妙的线条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图案纹饰有花鸟、人物、纹章、风景等等。早期色彩以红绿为主,金彩较少。嘉庆以后色彩增多,大量使用金彩。

广彩瓷器的器型主要有餐饮用具,包括各种碗(汤碗、调酒碗、冰碗等)、盘、壶(茶壶、奶壶、咖啡壶等)、杯、烛台(用于餐桌装饰和照明)、果盆等;也有一些成套的餐具或咖啡具、茶具、奶壶等;以及陈设用器,如瓶、花盆等。纹饰题材有徽章纹、人物纹、花鸟纹、风景纹、动物纹等。

徽章纹瓷器又称纹章瓷,是由欧美国家的皇室、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等把象征或代表自己权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定做的瓷器上面,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纹章瓷主要分为名人徽章、机构或公司徽章、省城徽章、军队徽章。名人徽章多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定做,省城徽章多由荷兰、美国定做,机构或公司徽章主要由荷兰、美国定做,军队徽章仅见于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印度的某些部队定做。根据国内现有的出土资料来看,景德镇出土的明万历末年青花纹章瓷碎片是目前能见到最早的纹章瓷实物资料。但也有一种说法,最早的纹章瓷是现存葡萄牙的一件青花徽章纹玉壶春瓶,是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I1495-1522年)定做,其徽章是带有他姓名的浑天仪,寓意他将控制全世界。无论如何,最早的纹章瓷是在明晚期时由欧洲人向景德镇定做的青花瓷,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乾隆以后景德镇已很少见这类瓷器。而广彩的徽章瓷在乾隆、嘉庆时产量较大,主要还是由欧洲人定做,美国人定做的广彩徽章瓷出现在十九世纪以后。徽章图案一般放置于盘子的内中心,也有的放于边饰的中心位置,或碗、瓶的外腹部中心。也就是说,以它为主要纹饰,周边再附以其他边饰。

人物纹有中国人物和西洋人物两大类,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中国人物图一般人物较多、气氛较热闹,有家庭生活、宴乐、祝寿、郊游等场景,人物多绘汉装,少数绘清装。西洋人物有花园春游、神话故事等题材。花鸟纹也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包括有花无鸟、有花有鸟、花蝶、花鸟蝶等图案。风景纹有中式风景和西洋风景两大类。中式风景有山水、庭院、航船以及写实的十三行图等等,西洋风景有远景或近景的城堡、庭院等。动物纹较少,主要有鹿纹,也有少量龙凤纹。广彩的鹿纹与景德镇青花的写意鹿纹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写实的笔法把鹿的体形、肌肉和机敏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彩装饰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构图、用色、纹饰内容三个方面。

在构图方面,嘉庆以前有构图丰满和疏朗两种特点并存的现象,道光以后,则基本都是以丰满为主,较少留白。无论是构图丰满还是疏朗,厂彩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边饰和开光(广彩行业称“开斗方”)的运用。广彩瓷器的边饰非常丰富,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龙风纹、龟背锦纹、锦地开光纹(内绘山水或人物)、开光纹、各种带状图案纹等,各种碗、盘、杯、壶、瓶等器物都非常注重边饰的使用。广彩瓷器的开光,在道光以前与景德镇瓷器的开光比较接近。同治、光绪以后流行的开光是以大红、大绿绘带状花蝶图案作十字开光,开光带的边缘饰以连续的C字形花纹,在开光内再绘人物或花鸟图案。有的构图遵循对称的原则,而有的则故意采取不对称的画法。广彩纹饰的这种线条繁复、浓彩厚涂的特色,应该说与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的洛可可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洛可可(Rococo)源自法语洛克(Rocaille),是一种用贝壳或鹅卵石做成的装饰,常用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人造山洞或花园,后来传入法国。作为一种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绘画、建筑和雕刻风格,洛可可的特征是连绵的叶形花纹,过度地使用卷曲和自然的形式,制造轻柔、精致、优美、高雅的格调。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C形和S形曲线,以及贝壳或其他自然物体的线条作为装饰。洛可可风格于十八世纪率先在巴黎兴起,成为遍及建筑、装饰、美术、音乐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艺术风格,并迅速从法国宫廷蔓延到欧洲各地,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这股时尚之风之所以能迅速蔓延,也与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势不无关系。

经过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新教改革后,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神权统治大为削弱,宗教的束缚也大为松弛,各国君丰逐步把昔口掌握在教会手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现实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商业的繁荣使富人阶层、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热切希望以财富融入上层社会,由此而导致了享乐之风的蔓延。此时虽然仍是君丰制,但民主的思想和个性的追求逐渐在社会各阶层渗透。此时追求轻松、享乐和个性化成为时代理想。

法王路易十五曾说出“在我之后管它洪水滔天”,“现世一周的享受胜过死后八百年的荣耀”等“名言”。洛可可风尚以优雅、轻柔、华丽、欢快为特质,充满了畅快和享乐的艺术效应。而这种艺术风格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从流行于欧洲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形式蜕变而来。巴洛克艺术同样大量使用藤蔓般的曲线,尊崇的是对称的原则,但它在专制制度下体现的是严肃和拘谨,蜷曲的蔓藤所表达的情感是痛苦的扭曲。洛可可艺术从巴洛克艺术中继承了曲线的运用,但尊崇的是不对称原则,各种线条体现出优美流畅、欢快淋漓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宽松社会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广彩瓷器的纹饰构图会有对称与不对称共存的怪异现象。

广彩瓷器绘画以浓彩厚涂为特征,这或多或少是受了西方油画的影响,使它与效仿中国画的青花瓷、粉彩瓷大相径庭。虽然它是在五彩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又因融入了西洋绘画技法而与五彩瓷区别显著。广彩的用色以红、绿、金、麻色(用红与黑色调配而成,根据需要可调出酱、褐、棕、橙红、橙黄等深浅不同的色调)为主。全红(仅见干大红,即景德镇的矾红。胭脂红可能因为太鲜艳而不适合全器使用)、全绿或全麻色的器物偶有所见,但更多的是各种色料互相搭配使用。岭南地区四季如春,花红叶绿、花繁叶茂是岭南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广彩瓷器在用彩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十八世纪销往欧洲为主的广彩瓷中,麻色的运用尤其突出。麻色或单独使用,或加金彩,或与其他色料搭配使用,所占比重不小。建筑物的墙面、柱子通常都用麻色以工笔细线一点点挑画,使其阴阳面和立体感更为凸显(景德镇五彩或粉彩均使用色块平涂和渲染的方法)。而康熙晚期至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外销瓷中,类似釉色的酱釉或芝麻酱釉瓷,尤其是外酱釉内青花的瓷器也大量销往欧洲。可见,欧洲人对这种棕色系的暖色调是情有独钟。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温馨、惬意的视觉效果,与洛可可风尚的欢快、轻柔之风不谋而合。

进入十九世纪,广彩的主要外销对象从欧洲转向美国,与欧洲以社会上层为主要消费对象不同,广彩瓷器在美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美利坚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当时美国广为流行的金色调装饰风尚,导致了广彩瓷器以浓烈的大红、大绿、大金为装饰风格的转变,尤其是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到了清末民初,岭南画派的画家们开始介入广彩瓷器的创作,在广彩绘画中融入中国画的技法,使广彩画面中出现了类似浅绛彩和新彩的特点。这种探索为广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彩因是外销瓷,因而其纹饰内容极具个性:一方面它因中国元素而吸引追逐中国趣味的西方人,另一方面又融入西洋元素来迎合西方品位。因此它的纹饰图案既有着一定的传统模式,又因不同的外销订单和外销市场而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就技巧而言,广彩较之景德镇彩瓷更多地借鉴西方绘画技法,明快的色调、写实的笔法、透视法的运用、阴阳面的表现都令它与传统彩绘瓷大为不同。就内容而言,仍以充满中国传统风格的花鸟纹和人物纹为主流。

花鸟或花卉纹,在中国古陶瓷中有花开富贵、生机盎然、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尤其是花蝶纹在广彩中大量出现,因为蝴蝶的发音,在广州话中蝴与“福”谐音,蝶与“耋”同音,因而寓意福寿与富贵。在十九世纪以后的广彩瓷器中,比较流行一种花鸟图案布满器身,画面基本不留白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手法在景德镇粉彩瓷器中也有出现,创烧于乾隆,称“百花不露地”或“万花锦地”,而在广彩中还有一个动听的叫法——探花及第(地)。这类纹饰更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广彩瓷器在绘花鸟纹时,较之传统的景德镇瓷器画风更为写实,笔触更加细腻,并且增加了曼妙曲线的运用,这些都是西方绘丽技法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所致。广彩瓷器的人物纹与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人物图纹己大不一样:后者是基本上每个都有实际内容,描绘的是戏剧故事、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或是表现文人避世清高的高士图。而前者是不一定有实质性内容,只是家族宴乐、祝寿贺喜、书画棋琴、春游休闲等画面,完全没有康熙瓷器刀马人的严肃与激扬气氛,而是以轻松、休闲、欢快的世俗生活场景,既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理想,也迎合了洛可可风尚轻松享乐的精神追求。

宣统粉彩瓷的特点是什么?


宣统粉彩瓷的特点是什么?宣统朝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征。宣统民窑粉彩中有许多不署款识的器物,因宣统一朝为期太短,民窑粉彩器特征与光绪或民国时无太大的区别,因此在鉴定这类无款瓷时,人们易把它们归入光绪或民国器中。

器型:粉彩器型多为日常生活用具、陈设瓷及文房用具等。日常生活用瓷有碗、盘、杯子、渣斗等,陈设瓷瓶类以赏瓶为多,另有玉壶春瓶、棒槌瓶等。

胎釉:陶瓷的瓷质精良,较光绪时更为坚致缜密,胎体轻薄。釉色洁白匀净,明快而纯正,民窑粉彩的胎质与现代瓷十分接近,釉色或洁白细腻,或白中闪青。

彩绘:宣统时期纹饰绘画较为细腻,色彩淡雅,纹饰虽以掺人法描绘,但造型较为生动,粉质也不疏松,与胎釉结合良好。粉彩品种以白地粉彩为多。

纹饰:纹饰亦承袭前朝,但绘画较光绪更为精细,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民窑绘画较为细腻。

款识:宣统官窑粉彩器的款识以“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款居多,也有篆书款,楷款书写工整清秀。宣统民窑粉彩器物有“大清宣统年制”红彩和青花楷款,另有书干支纪年款,书写较为草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加彩瓷的装饰方法是什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加彩瓷的装饰方法是什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