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花鸟题材的特点

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花鸟题材的特点

青花瓷器的鉴别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2021-03-01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发展过程中,民窑青花成为我国传统陶瓷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其图式、题材和行云流水的笔法,给人留下无限暇想的空间,这次要介绍的是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中花鸟题材的特点。

民窑青花花鸟画的艺术特征是多样的。在历史发展中下,民窑青花接受了文人画的题材、构图以及技法,为自己的发展与兴盛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不同于其它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

民窑青花在借鉴文人画形式的过程中,一部分继续保留文人绘画的特点,但另一部分则受民俗观念与民间情感的影响,展现出了它的独特民间性格,最终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审美。各大博物馆所藏的民间青花瓷,均都是取材于民问那些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和走兽动物等,如鳜鱼、凫鸭、锦鸡和梅花鹿。民窑青花中花鸟形象逼真,体态优美,每一根羽毛,每一片鱼鳞,都无不精雕细刻。

民窑青花绘画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缠枝花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有蕃莲、牡丹、牵牛、月季、菊花、灵芝等各种缠枝花卉。其组织方法通常以二方连续的连枝居多,有的还在缠枝花卉上托梵文字或杂宝等。万历红彩地青花缠枝莲纹瓶是民窑青花中的精品,图案为多层二方连续的缠枝花纹,这是绘瓷技法上一种创新。瓶身纹饰铺展开来,就如一块漂亮的莲花纹织锦。

民窑青花瓷画的动物图案,多以简练有力的线条流帐地表现出各种动物不同的形态特点,如跃狮、雄鹰、飞马、温驯的小鹿、小兔与山水、花草、虫蝶等。

民间青花花鸟题材除了受到民俗观念与民间情感的影响,还受到自身特定性因素的制约,艺术形式本身在其演化中不断向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民国瓷器鉴赏


江西景德镇·徐桃生

民国时期景德镇在陶瓷产业、陶瓷教育、陶瓷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在景德镇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篇章。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在人才基础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260余年的清朝统治,位于景德镇珠山南麓的延续达600多年的御窑厂宣告终结,这也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自明代以来由官方引导的“官民竞市”产业格局变成民窑唱独角戏的局面,大批供职御窑厂的工匠和艺人或转入民窑,或自立门户,他们以高超的训练有素的制瓷技艺,给当地的陶瓷业界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很快就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生产的主流引导,促使景德镇陶瓷业走向兴旺。

在思想基础上,欧洲以科学思想、工业制度为主题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文明在全世界掀起巨大波澜,现代科技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给景德镇的民族资本家带来思想上的震撼。受“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思想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景德镇的一批社会贤达、有识之士、爱国实业家和陶瓷艺术家们提出“研究陶业,教导工人,改良制造,以完善商品”。力图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陶瓷产业和艺术创作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经过八年抗战的艰难时期,景德镇陶瓷业在经历挫折后逐步得到恢复,直至新中国成立。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按类型分为陈设艺术瓷和日用瓷。陈设艺术瓷品种主要有青花、粉彩、雕塑、颜色釉四大类。在这四大类品种中,创新产品和仿古瓷器并驾齐驱,各领风骚。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器的新趋向主要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工艺的转型,以及装饰技法与画意上的改变。在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推动下,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业在工艺成就上产生了诸多新的变化。

成型工艺:从原料的开采、泥料的炼制、坯胎的成型、装饰的方式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的加工程序,制作工艺达到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

彩绘装饰:普遍运用文人瓷画,并创新出“贴花”“刷花”工艺。颜料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并与化工颜料结合,彩料纯度提高,色彩丰富,发色鲜嫩光洁。“新彩”的出现使釉上彩装饰变得简单,用油彩色直接在瓷胎上勾、皴、点、染,一人就能完成。烤炉也开始尝试采用电力,使温度、烧成时间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窑炉烧炼:在沿用传统的“镇窑”和“槎窑”的同时,也大量使用“圆窑”“隧道窑”等类型的窑炉,燃料采用煤和油。这一类型的窑炉窑温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热均匀,胎土完全瓷化,成瓷率高。

青花瓷

民国时期的青花工艺常见的主要有传统手绘、现代贴花和印花三类。

传统手绘青花瓷的技法主要取法清代康、雍、乾三朝,题材广泛,画面生动,胎质细腻,釉面洁白,构图丰满工整,线条清晰流畅,料色清翠莹亮,线条勾勒纹饰轮廓,分块分片用洗水、分水法形成不同色阶,达到层次分明、水路清晰的艺术效果。民国青花是青花瓷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

现代贴花的青花瓷器,图样清晰,规格统一。印花的青花瓷,线条简洁,画面规整。

 

民国青花创新方面,以王步为典型代表,他把中国画"六法"的骨法用笔融入经他革新的青花分水技法中,在分水过程中,用笔徐疾轻重、婉转变化恰到好处,浓淡过渡自然。

(1图)青花制瓷图盘盘面采用鸟瞰式的构图和深远取景法,并结合了明代版画的构图形式。画面描绘景德镇制瓷工艺中的原料、成型、画坯、烧炼等程序,着重描绘坯房和窑屋,有制坯、画坯、装坯、挑坯、满窑、开窑等场景,人物虽形态不同,却井然有序,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画面既有写实的操作动态,又有夸张变形的装饰风貌。盘边绘8个锦地如意开光衬托,是一幅饶有意趣的制瓷风俗画,又是罕见的表现瓷绘制瓷工艺过程的实物资料。用笔工整朴实,釉面洁白,料色清莹。底有“江西景镇陈新兴造”款。

(2图)青花蔬果图琮式瓶圆敛口,短颈,方肩,四方形直筒腹,圆圈足微外撇,型如古代玉琮造型。腹四周采用青花分水法绘以大小不同形状的白菜,画面形象自然生动,构图简洁,线条粗犷却不失婉转,分水晕染达到水墨画的水墨淋漓的境界。画的压角印有不规则的青花角章“长湖”“竹溪”“陶青老人”“王步”,底书青花“景德镇制”无框四字款。

粉彩瓷

粉彩瓷在清代康熙晚期创烧,由于它色彩丰富,淡雅柔丽,又有软彩之称。其工艺是在彩料中引入了以砷配成的玻璃白的釉上彩,给人粉润清逸的美感,故称为粉彩。随后逐渐发展成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器彩绘业都以个体作坊式生产经营,称为“红店”。瓷器彩绘行业大致可分为“美术彩业”“写意彩业”“古彩业”上、中、下三类。

美术彩业指专绘高档艺术瓷的行业。民国时期美术彩业沿袭传统技法生产陶瓷产品,胎体精细,釉质润净,构图严谨规整,画面工整华丽。而最具收藏价值的就是这一类高档艺术瓷,其价值直逼明清官窑瓷,甚至超过明清官窑瓷。

在民国时期的美术彩业中,先后一批批艺术家致力于粉彩彩绘的研究与探索,借鉴、运用和吸收中国画营养,用于改良传统粉彩的技法和审美,构图灵活,画意清远,笔法精练,着色淡雅。提升了粉彩瓷艺术的文化品位。这一批批艺术家由于个性、阅历、修养、气质的不同,在选择题材、形象特征、表现技法等方面也各有特色,使民国时期美术彩业百花齐放。

(3图)粉彩碧桃图胆瓶长颈,溜肩,圆鼓腹。采用传统粉彩工艺,设色明快艳丽,将桃花的妖娆表现得淋漓尽致。底款书红彩“洪宪年制”方框款。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仿效前朝,于1916年派员到景德镇监督烧造“御窑”瓷器,以粉彩为主。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烧出数量极少的一批“洪宪瓷”。这批瓷器质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观大方,是一批极为特殊的产品。

(4图)粉彩大富贵亦寿考图瓷板平面作画。以红色为主色调,使得画面具有喜庆色彩。整个画面构图丰满疏密得体,色泽艳而不俗,人物线条细腻流畅,形态生动传神。衬景中出现的仙鹤插屏、牡丹、三果等物,有富贵、长寿、多子多福的寓意,合起来点明主题“富贵寿考”。题款墨书“大富贵亦寿考,时在丙子(1936年)春三月上浣,维明姻兄先生花甲荣庆,姻愚弟大凡王堃绘祝”。篆书红彩印章“堃”“大凡”。

据景德镇地方文献记载,王大凡在1915年曾创作此题材瓷板画,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1945年又以新创的落地粉彩技法重绘此题材瓷板。

(5图)墨彩描金五老图瓶作者周湘浦。高39厘米。墨彩以水墨彩绘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积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然后经低温烧成。浓黑如墨的彩料或深或浅、或浓或淡,与如雪的白釉相互映衬,颇有传统的水墨画效果,因此又有“彩水墨画”之美称。画题出自《渑水燕谈录》:北宋庆历末年杜衍告老退居南京,与致仕的太子宾客王涣、光禄卿毕世长、兵部郎中朱贯、尚书郎冯平为双童沐浴,相聚甚欢。因五人都年逾八十,此会被称颂为“五老会”。

(6图)五彩弄玉吹箫盘采用传统的釉上五彩工艺绘制。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又称“古彩”。五彩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等为主,特点是颜色丰富,五彩斑斓。因其线条明朗,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且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称之为“硬彩”,经二次烧成。画题出自《列仙传》之“吹箫引凤”:秦穆公之女独喜美玉,得名“弄玉”,弄玉在凤台上闲坐吹箫,丫环焚香,引来凤凰和鸣。画面色调丰满艳丽,线条硬朗但不失婉转,极富情调。

(7图)刷花“四爱”图瓷板“四爱”指历史上的渊明爱菊、羲之爱鹅、和靖爱梅、茂叔爱莲4则典故。刷花人物瓷板画借鉴中国画的没骨画法,参照西洋油画的明暗关系,追求书法的神韵、节奏,在色彩上以对比调和为主,巧妙运用白瓷质地烘托来表现意境。人物形态生动、结构准确,画面构图简洁,色彩清新。

[1] [2]

探究民窑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从胎体上看,由于元青花采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与麻仓土按比例配方混合制胎,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胎色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层次不一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或土黄色的;由于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艺的局限性,烧成后的胎体比后世景德镇瓷器仍然粗糙,颗粒状态突出,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远说不上细腻洁白。但小型器物尤其是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其胎与元青花官窑瓷器差别并不大。

从成型工艺上看:民用元青花瓷器与元青花官窑瓷器的制作方法一样。如采用内模外刮削制坯、外膜内刮削制坯,再以泥浆做粘合剂合模或多层重叠成型。故大件器物的内壁、内底、腹部、口部等处胎体接痕现象明显。

从挖足、修口工艺上看,与同时代其他知名窑口(如龙泉窑、钧窑等)有一致的风格: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底厚重、圈足厚宽,圈足既向内斜削,又向外斜削,从圈足正面看,呈八字形;圈足内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圈足上往往能发现修坯不连贯的刀痕;器口向外下方斜削形成的器口极具时代感。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小瓶、小罐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小型器物(小罐、小瓶、小壶和碗、盘等)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的元代突出特点。

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盘碗的圈足无釉,盘碗内底有宽窄不一的涩圈,圈内釉被刮去,露出胎体,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既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成品率,也有利于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节省成本,扩大产量。笔者发现:元代青花瓷小型罐和瓷壶有的瓶口也无釉,显然是被工匠有意刮去的,刮削痕迹也很明显。转于陶瓷商务信息网。这说明元代民窑青花罐、壶类瓷器也有重叠垫烧的。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的垫烧工艺也具有多样性,有一匣多器重叠装烧的,有直接在细沙上焙烧的,也有匣钵单件仰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大件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小件器则不一定,或者底部露胎,或者底部有施釉;采用铺砂直接焙烧方法的,器物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现火石红斑痕,但小瓶、小罐和碗、盘等小件器物则也有不见明显火石红,或者不见火石红的。有的元青花民用瓷器与官用元青花瓷器一样,在底部被工匠有意甩洒釉斑点。这种现象是元青花瓷器的独特特点,是鉴定元青花瓷器的一个要点。

从元青花的釉面及青花发色上看:既有玻璃釉、青白釉,也有卵白釉(枢府釉),或偏白,或偏青,或偏青黄,或偏青白,或莹润透亮,或哑光、乳浊感强;透明感强的玻璃釉普遍开细小纹片。但总体上不及宋瓷洁白,普遍偏青,民用青花瓷的透光度比官用青花瓷差。青花发色不稳定,色泽晕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深入胎骨,俗称“黑疵”。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因此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鉴定元青花瓷器是官用或民用,重点是纹饰:前者繁密多层次,精细备至,颇有绘画功底;后者稀疏、简约、随意、草率、匠气较浓。

明代青花瓷民窑瓷器的特点


明代瓷器是中国瓷器烧造记忆和艺术发展辉煌时期,有传承也有创新,明代青花瓷早期继承了元青花的发色,中晚期原料也在交替变化,纹饰一改元代西域纹饰,而逐渐演变成汉族喜欢的纹饰。而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有哪些时代特点呢?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到元代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无论是在瓷绘丰富的表现力还是在彩绘方面, 瓷的烧成不仅白度高、透明度高、烧结度高、吸水率低,而且无毒、耐酸碱、纹饰永不褪色这些实用性方面都脱颖而出,非常优越,超过了当时其它的一些瓷器品种。所以明代青花瓷雄踞于世界陶瓷的顶峰。

在明代早期, 即从明洪武、永乐、宣德到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这是民窑青花瓷发展的孕育时期, 从装饰方面上来看构图也较为单调, 基本以单线描绘为主。这是一种简淡的风格, 但它并非孤立的现象, 而是在善于观察, 通过识别抽象或具象的东西, 将其概括出来, 这是一种简约质朴的绘画风格。虽然没有明中期青花分水技法那样丰富的层次关系, 但从美学层面上看, 明早期民窑青花的装饰则也是极具特点的。一是装饰极为大气, 无论是构图还是画法基本上是一挥而就的, 画面概括。二是画法虽然单一, 但也正是如此便造成了画法技术的高超水准, 在画面中有的笔法加一笔则多余, 减一笔则缺少神韵。其三, 绘画的画笔造成了整体画面的气势非常连贯。

明朝建国初期其中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这6个朝代。这段时间的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这就给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洪武青花是承袭元代青花而来,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有明显的元代痕迹,釉面清白,在底足处理以及青花的用料和色调方面多与元代类同,《纹饰绘画风格更是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洪武青花发色几乎不见理想者,一般都发灰、发暗甚至漆黑,类似发色不理想在明代前期或是在青花理论上较落后的元代也不多见。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无论是从器型、胎质、釉面、纹饰、色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明中期开始, 即成化、弘治、正德三朝, 民窑明代青花瓷得到快速的发展, 一方面是装饰的题材比之前丰富, 二是绘制技法有了不断的创新, 三是创造出与青花色泽极为和谐的胎质釉面, 把青花瓷所特有的陶瓷艺术特征从单纯的绘画中完全分解出来。发展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风格,自成一体。对于成化朝的青花瓷器,后人评价极高。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青花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各有风格。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黑画风格。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成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开创了青花瓷画龙点睛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弘治时期,当时的皇帝比较崇尚节俭,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官方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镇瓷的烧造没有成化时期辉煌。尽管如此,弘治朝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时期的烧造风格,无多大创意。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规模比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而且风格转变,造型也较为丰富,往往一器多式。在这个时期内, 尤其具有魅力的要数明成化时期的青花瓷了。成化朝时期青花瓷器的精品所具有的优雅韵味是历代青花瓷无法企及的。中期的青花装饰风格较之前明早期的青花装饰有了明显的变化, 从画面的勾线来看,明中期的勾线渐渐变得圆润含蓄, 没有了之前的粗犷和充满张扬的气概。但明中期的民窑青花瓷中却有着一种特有的雅拙的味道, 笔法中虽然不甚流畅, 却能给人一种如品好茶般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深沉的东西。郑玄《< 周礼> 注》“ 雅、正也。古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 而“ 雅” 便是一个传统的审美准则。而“ 拙” , 在画家看来, 生拙、古拙意味着不逞才、不使气。他贵在敛约, 在明成化期间我们可以看到“ 雅” 对民窑青花瓷的影响。而民窑中的拙又影响到了青花瓷的装饰中, 因为拙是民间美术的最基本的造型风格。外加明成化期间, 青花瓷的釉层表面乳浊的感觉更甚, 透过那如脂般的釉面观赏青花瓷便有一种神秘的味道。

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 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 从这一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 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后期:天启、崇祯时期天启、崇祯两朝处于明代末期,共二十四年,时间不长,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景德镇大部分的瓷窑几乎停产。天启官窑是明代官窑的尾声,,天启一朝,仅存7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即爆发于天启末年’,民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至崇帧时民窑面临停产,故天启民窑传世品极少。天启民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笔写意,十分清爽,改变了万历时青花装饰繁满的画面,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后代青花开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造型和纹饰也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窑青花瓷更具代表性。二,、民窑青花的艺术特征1.民窑青花的文化内涵·从民间陶瓷艺术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与官窑陶瓷相比,民窑陶瓷除了.自然、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还有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瓷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鸳鸯象征成双喜庆;鸟鹊象征喜庆;鹿象征官禄;蝙蝠象征幸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鹌鹑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潜在传统意识外,还有本身发展的内在趋力,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民窑青花的实用性、多样性,促成了装饰题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因此,青花瓷器是民间艺人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创造出来的产物,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与人民大众的普遍情感紧密相连。2.民窑青花的表现形式民窑青花在表现一定物象的同时往往寄托着陶瓷艺人的某种情思。这种物象实际上是艺人们的一种“意象”,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处理手法。这种抽象的艺术手法可说是民间青花的重要特征。很多民间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话语中孕育了许多抽象造型的词汇,给人们想象和理解。自然流露出一种节奏的韵律的美感,很象中国的书法,也是以笔墨,纺条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以书入画”在中国写意画中是经常追求的。如在民间青花中装饰画面的花鸟,他们是以爱鸟之情,根据生活中对鸟的观察而抽象的概括出来,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们的思路以广阔驰骋的巨大空间,展现出抽象艺术的无穷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青花重外形、取大势、舍繁缛、删枝节、避琐碎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创作过程,是民窑青花写意特点的体现,也是区别于官窑瓷的重要标志

。3.民窑青花的艺术风格及成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青花瓷器不论从器型、装饰、工艺制造、材质的研制等等各个方面,在制瓷手工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民窑的普遍生产,使得青花瓷更具广泛性。民间青花瓷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淳朴、清新和雅致。精美绝伦的工艺制作,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以及千姿百态的装饰题材,成为民间青花独特的艺术风格。民窑青花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其笔韵和料韵方面,过去的民间艺人从自己真淳、质朴的心里出发,用饱蘸料水的笔随意洒脱的运用于陶瓷坯体上。像写意国画的纸墨相发,产生特有的肌理韵味,萧散放逸,超然远致。其轻重虚实,曲直刚柔均根据画意大胆勾塌,在快速随意的用笔中自然展现,线条活泼流畅,真是出神入化,毫无矫揉造作。因为这些民窑青花艺人不可能去刻意雕琢,他们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在用笔方面,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是民间青花高度提炼的结果。比如民间青花表现的山水小景,点上孤帆、宝塔和飞鸟,画面虽只是寥寥几笔,有粗有细,有松有紧,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却跃然于坯体之上。这种艺术风格呈现给人们的是简炼中见丰富,奔放中有精微,通俗中蕴高雅,朴拙中显灵巧,天真中含哲理,真可谓是合情合理耐人寻味,有较高的艺术晶位。这种千锤百炼的民间艺术在平凡中表现出了生动奇妙的艺术意境和“野逸”的生活情趣。

总之,我们通过对明代民窑青花瓷的特征和发展,了解到青花瓷的发展与明代的盛衰紧密相连,青花瓷这一艺术形式从发展,繁荣,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也是陶瓷业兴衰的缩影。它无论是工艺特征还是表现形式以及发展,都鲜明的烙下了不同朝代的印迹和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影响着民众客观和主观的意愿。青花艺术是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佼佼者,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世人瞩目,是我们民族艺术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期待青花艺术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创新并再现历史的辉煌。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 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 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 神仙题材都有, 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 随着对外贸易的需要, 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 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 创作的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 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 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的特点


清三代的青花瓷是跟元青花和永宣时期青花瓷相媲美的古代青花瓷器,可以说这三个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的顶尖技术,今天浅谈一下雍正时期的青花瓷特点。雍正青花在清代青花瓷器中以仿古著称。雍正一朝仿古之风大兴,仿明永乐宣德最为常见,这与雍正帝个人喜好有关。康熙青花的青翠到了雍正已不再时兴,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永宣韵味的沉着色泽。雍正一朝,虽只有十三年,但风格明显摆脱了康熙的率意,以工细见长,仿古者力求神似,创新者追求淡雅。

雍正帝是一个艺术上非常有造诣的皇帝,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帝对于陶瓷的生产,已具体到出样、造型、颜色、画意等等都有要求。今人看来,这似乎有些过火。其实这正是雍正时期瓷器至精至美的原因。皇帝直接干预瓷器烧造,并且细致入微,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雍正一朝的能工巧匠,无不以讨得皇帝欢心为己任,制造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

仿古青花用点染方式将永宣青花苏泥勃青的缺陷美再现,这类仿古青花,以文人的眼光总结了永宣青花的优点,将自然形成的不可避免的的缺陷美变成有意追求的韵味美,曾风靡一时的岁寒三友小罐即为色调沉稳的雍正窑作品。此作品肩微溜,曲线变化圆润。在青花的色调上,以点染方式,追求永宣苏青的黑斑效果,工细有余,随意不足。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如意云头、云状边饰、岁寒三友三组纹饰,画法上明显工整,充分体现了雍正一朝绘工精致的特点。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文人赋予这三种植物不畏严寒、性格高洁之品质,在瓷器纹饰中常见。岁寒三友小罐底部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款。

另一类追求淡雅风格的青花,也颇具韵味,淡描青花以细线描绘纹饰,不再施色,这类青花作品工整纹饰为多,表现淡雅的同时展现工整的魅力,别具一格。如雍正时期的青花海潮纹方口小瓶,高不过9厘米,方寸之间,用极淡雅的青色,在洁白的釉面上,精心地绘制出层层波涛,每层波涛均用整齐的平行曲线来表示,一丝不苟。青白相映,明快悦目,使这对小瓶显得雅致不俗。

雍正青花瓷器在画意上明显与康熙时期不同,人物画片儿明显减少,尤其“刀马人”几乎不见,故事性的场面急剧减少,即使绘人物也是程式化的内容;山水的画法也有康熙的“斧劈皴”过渡为“披麻皴”。以线代染,不厌其烦;至于花鸟、花卉非常工整,逐渐程式化,而鸟则少了灵动,多了规矩。雍正青花的这些变化,表明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制约因素在增加,这是雍正帝始料未及的。

此时流行一种“过枝(过墙)”的绘法,常见的是花卉和龙纹等,由碗、盘等器皿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似断而连。蔓延而出的图案装饰性大为增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过枝花”或“过墙龙”开始了新的装饰风格,并以独有韵味的布局独领风骚,后期虽有同样的器物,但没有可以超过雍正一朝的。

由于雍正时期的粉彩极为出色,在某些程度上掩盖了青花瓷的光芒,但雍正青花仍是那些喜爱青花的人们眼中的佳品。这时因为,雍正的青花瓷吸引了粉彩的许多优点,如精美的绘工和雅致的画面,这些因素使雍正青花具有自己的独特韵味。

蝠桃纹橄榄瓶 清代 雍正

青花蝠桃纹橄榄瓶,器型优美,线条流畅。瓶身上共绘有八桃五蝠,八枚肥硕的大桃缀在细瘦的枝干间,相映成趣。桃子用柔和的青花平涂点染,虽只有一种颜色,但浓淡相宜,不显单调。干和叶子的绘法则更多借鉴了中国画的技法,枝干虽细,但味道十足。几只蝙蝠飞翔其间,轻灵多姿,整个画面细致流畅,渲染分明。

桃子和蝙蝠是清代流行的纹饰,暗含“福寿”之意,雍正朝的福寿图案常用八桃,乾隆朝多用九桃,故有“雍八乾九”之称。一个民俗意味浓厚的画意,被绘成了如此高雅精致的画面,显示了雍正朝制瓷艺人的高超技艺,以及当朝至上而下优雅的审美观。

由于雍正时期瓷器修胎明显规矩,而且渐渐定型,雍正青花瓷器许多如出一辙,逐渐定型生产,成为清朝历代的定式。如青花赏瓶、玉壶春瓶、蒜头瓶、梅瓶等等。其中,赏瓶是制作原因而得名,当年的宫廷常要制作一些精美的瓷器,器型和纹饰都较为固定,皇帝在节日庆典或表彰臣子时用以赏赐王公大臣,取名为“赏”,也有“天恩所赐”的意味。梅瓶造型肇始于宋,名称来源非常文学化:以此造型瓶插入一枝梅花为据,称之梅瓶。梅瓶宋代已十分流行,又称经瓶,但究其功能似乎实用超过观赏,出土和传世的梅瓶都证实了这点。比如有宋磁州窑梅瓶身上有“清沽美酒”四字,功用不言而喻。明清以后,梅瓶大量生产,这时实用性已让位于观赏性,变成了经久不衰的瓷器造型品种。

雍正瓷器由于从选料开始就把关极严,故成品质量极高,瑕疵极少,康熙青花常见的缩釉点在雍正青花中不见了。雍正青花釉色油润,亮青特点减轻,肥厚显露,二者对比十分明显。在康雍乾三期中,雍正青花的细腻是前后两朝不能比拟的。在修整器足上,雍正时期极为重视,滚圆的“泥鳅背”器足表明瓷器生产已注重看不到的细部,这是雍正制瓷工艺的进步,也是深受收藏家喜爱的一个潜在因素。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正是对雍正瓷器最高的评价。

元青花瓷器纹饰特点


元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巅峰时期,尤其是在青花颜色和纹饰上尤为突出,元青花瓷器在当今的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尤其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更是创造了瓷器拍卖史上的之最。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而且在画法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纹饰种类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7.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

8.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分辨人物情节的图案。

9.莲花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景德镇窑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10.缠枝纹

中国瓷器中经常使用的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局部

明朝万历民窑青花瓷器特点


明朝万历民窑青花瓷器有什么特点?万历青花瓷器的烧成是一次性完成的。瓷器刷玻璃釉,待胎骨千烧后,着色剂应用在胚胎上去,冉用釉罩住整个器物,然后入窑烧成。万历民窑青花瓷器胎子洁白,有粗有细,同是碗、盘,也有厚薄之分。

1.万历时期的青花主要使用江西石子青和浙料,万历民窑青花瓷多用浙料和品质较次的土青,故呈色不一,既有清亮的靛青,不是不散;亦有沉闷呆滞的灰青,尤以此类呈色为多见。

2.万历青花瓷器釉色中白中闪青、光润。青花颜色有浓艳闪紫的,也有蓝中泛灰的。

3.万历后期使用的青料,以石子青为主,呈色青淡,多为青灰色,少数器物使用回青料。

4.明代万历钴料中清除杂质的经验不断臻于成熟,这使得在明朝晚期时能够生产出是够纯度的钴料以创造出幽靓可爱的青花,其釉质亦有精粗之分,精者釉汁肥美,和色白中透青,和面光润。粗者秈汁糙,和色自中泛灰青,釉面厚而欠润。

青花的发色根据钴料的纯净度和它在釉中的凝聚情况,如果钴料去掉了杂质,特别是去掉了铁和锰,又不很凝聚,就会得到纯正的蓝色假如铝料非常凝聚的话,发色就会显黑:钴料史凝聚的话,发色呈红黑色:当钴料的浓度太低,以厚釉后,青花呈色苍白且弥散。铁和锰,这些通常所谓的杂质,假如没有去掉的话青花发色略呈灰色。白中泛青和白中显蓝的原因是由于和中所含铁杂质而引起的,而且也是瓷器在还原焰中烧成的结果。

名称: 明万历青花菊花纹“凤”字盘

年代: 明万历

类型: 瓷器

质地: 瓷

尺寸: 高6.5厘米, 口径25.2厘米,底12厘米

元明青花瓷器纹饰的纹饰特点


目前现存的元青花瓷真品非常稀少,全世界加起来大约只有400余件,国内被专家认可的也只有100多件,所以元青花瓷器的价值非常昂贵,也导致仿品数量非常多。藏家在收藏过程中要想不上当受骗,就必须知道怎样鉴定元青花瓷。

鉴定元青花可以先从元青花瓷上常见的纹饰入手。元代青花瓷器最主要的特征是纹饰繁密复杂、层次多,特别是体型硕大的瓶、罐类器物上青花纹饰往往有七、八层之多,一般喜欢在这些器物的口沿绘卷草纹,颈部绘蕉叶纹,中间主题纹饰受元曲影响常常绘戏剧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桃园结义”“昭君出塞”“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绘龙纹和花卉纹的,在主题纹饰的上部或下部绘一些海水纹或缠枝花卉,在下腹部通常绘莲瓣纹。元青花瓷上常出现的纹饰有龙纹、凤纹、麒麟、垂云纹、山水芭蕉纹、鱼藻纹、菊花、牡丹、人物等,还有一些纹饰以连续组合的形式表现,如卷草纹、海水纹、回纹、卐字纹、蕉叶纹、缠枝菊、缠枝牡丹、莲瓣纹等。一些典型纹饰的具体特征如下:

(1)凤纹:凤头像鹦鹉头,喙的上部长下部短,眼睛画成圆形,身上绘着细细的鱼鳞片代替羽毛,凤尾长长的有分叉,分成两至五条。元青花凤纹喜欢画凤菊图、凤穿牡丹图等。

(2)龙纹:元代的龙纹龙头较小,多数没有毛发,颈子细细的,龙身长而弯曲绘有鱼鳞纹,龙尾像蛇尾,龙爪大多为三爪或四爪,龙纹常常由云纹烘托着,元代的云纹也很特别,形状像蘑菇拖着长长的尾巴。大型的器物龙纹画得精细,小型器物龙纹画得简单,龙鳞就用斜方格代替。

(3)麒麟:元代麒麟头像鹿头,蹄为牛蹄,尾巴像马尾。

(4)花叶纹:元青花瓷上莲花像麦穗;菊花多为单层花瓣,双层的较少;牡丹花的花朵大叶子也大,叶子呈葫芦形;卷草纹为各个纹饰单位分开画,没有中心连续波谷线;莲瓣纹的轮廓为一粗一细两根线,两线之间不填色,下腹部莲瓣纹之间有空隙,并不相连,莲瓣内加绘卷草纹或杂宝纹(双角、银锭、珊瑚、火珠、火焰、犀角、法螺、双钱、火轮等,也有称海八宝,因无固定排列顺序,可以重复出现,故称杂宝);这些纹饰勾线后都不填满色,留有一些空白。在画山石、人物衣纹时也有这一特征。

(5)海水纹:元青花瓷上海水纹画成鱼鳞状的漩涡,一圈向左一圈向右,浪花既像棕榈叶,又像生姜嫩芽一样排列着,因此也称姜芽海水。

(6)山水芭蕉纹:元青花瓷上的山石纹画出轮廓后,留些空白,不填满色,造型简洁而雄浑有力,以写实为主,常配合人物、松树、芭蕉、花卉等纹饰组成画面。元代芭蕉纹也很有特色,由内外两条线勾出轮廓,外轮廓线如粗锯齿,两条轮廓线之间填满色,中茎用一笔画成,里面填满色,中茎两边画着鱼骨一样的叶脉,叶脉部分不填色。蕉叶纹作为辅助纹饰画在瓶、大罐等大型器物的颈部、肩部等位置和盖上。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沿袭了元代的纹饰图案,但又有自己的时代特征。明代青花瓷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中期为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晚期为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每个时期分别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在纹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明洪武时期,青花瓷的纹饰尤其是官窑还有一些元代遗风,如龙纹的身子仍是细长的,但龙爪多为五爪;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龙纹的身体逐渐变粗,上颚有高高的凸起,爪也是五爪,常常团成圆形,与龙纹相配的如意云纹的云脚变短变粗了,并向一侧弯曲。洪武时期的牡丹花花瓣内填上色后外加单线勾边,叶子瘦身了,但变化多样,不像元代的花大叶也大;芭蕉叶纹用细密如锯齿的轮廓线勾成后用复笔加粗,中茎由两条平行的直线画至叶尖相连,中茎两侧有鱼骨一样细瘦的叶脉;永乐、宣德时期蕉叶纹的中茎由两条粗线画成,在不到叶尖处相连,呈细长的三角形,蕉叶的轮廓由有较宽锯齿纹细线勾成;明代蕉叶纹与元代区别最大的地方是中茎不填色,而元代的填色。洪武时期莲瓣纹边框由双线勾成,莲瓣内画有团花图案,莲瓣纹之间相互连着;永乐、宣德时期的莲瓣纹和洪武时期相似,不同之处是瓣内填色,有的器物用的是单层莲瓣,如青花碗、盘类;宣德后期的莲瓣纹各莲瓣之间多一个小小的花瓣尖,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中后期。缠枝花在宣德时期变化比较大,叶子如飞鸟状(有“鸟身”和两“鸟翼”)。明早期海水纹的浪花卷曲如佛手状,并在佛手状浪花中包一螺旋状水涡。洪武、永乐时期青花器上人物不多,因进口青花料容易晕散,人物面部五官不清,到了宣德时期既用进口料又用呈色稳定的国产料,因而青花器上有了仕女的纹饰,并与山石、亭台构成画面,还有十六个童子的婴戏图(称“十六子”),这些题材明中后期一直沿用,成了传统题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还出现了梵文、藏文,这种纹饰为宣德首创。

明正统时期,是青花瓷装饰风格由宣德时期的豪壮大气风格向成化时期的纤弱秀丽风格转变过渡时期,但纹饰仍有宣德遗风,人物仍然不多见,最常用的是缠枝莲,其次是缠枝牡丹。独特的纹饰有犀牛望月图,四周空白用道家杂宝作辅助纹饰;还有螺纹、桃形的变体莲瓣纹和正圆形的松针球,后期为椭圆形。到了成化时期,青花瓷纹饰风格变得非常清丽典雅,因这时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很少有明初青花瓷上的黑褐色斑点;成化时期还首创“斗彩”工艺,用淡雅的青花画出轮廓后再填彩色,有黄、红、绿、赭、紫等颜色,除了姹紫色深而无光、手感毛糙,别的颜色都很鲜艳;这时期绘画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纹饰不分阴阳面,画花卉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只画一件单衣,因而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童子的头为正圆形,上有一束头发向前翘起,这些都是成化时期的特点。弘治时期纹饰风格和成化差不多,但没有成化的精细。明正德是一个上承成化下启嘉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纹饰早期有成化的特点,如仕女画得纤细文弱,晚期出现了嘉靖时期的风格,如道教题材的八宝、八仙等图案;另外青花瓷器上有了波斯文作纹饰,也是正德时期的一大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初年民间禁止使用龙纹,明中期民窑开始出现了龙纹,但以三爪、四爪为限,五爪龙仍然被禁用。

明晚期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是嘉靖青花瓷的一大特色,如云鹤“寿”字、八仙祝寿、灵芝八宝、八卦图等,三羊开泰题材首次出现;龙纹出现了正面龙的纹饰,龙身又开始变细长了,龙头上颚伸出,鼻尖画成如意状,像猪嘴,俗称“猪嘴龙”,到隆庆、万历时也一直这么画;青花的花卉叶子较小,叶脉密,像西瓜籽;牡丹、芍药、菊花的叶子像鹅掌;灵芝“菌伞”上画网格;这时期童子的后脑勺开始向后凸出,愈到晚明愈突出,与身体不成比例。隆庆时期的纹饰和嘉靖时的相似,但笔法更潇洒,画的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万历时期青花器的纹饰又变得繁密起来,器物上见缝插针,不留空白,内外都有纹饰,并喜欢纹饰混搭,如龙纹与人物、梅花与鱼藻、梵文与仕女等纹饰相互组合;这时期青花特有的补白纹饰有竹枝、折扇、折枝槐等;万历晚期纹饰变得粗糙,填色经常超出轮廓线,龙纹也画得草率,龙鳞用斜方格代替,显得呆滞无力。天启时期青花瓷器改变了元代至明早期规整写实的风格,纹饰多写意,人物都画得较小,这时特有的纹饰有莲花上托“寿”字,在莲花左右上方各伸出一变体莲叶;山石呈圭形或外形用内凹圆弧连成,又称花瓣边;三脚如意云纹,在云头左右上方和下方各有云脚向外伸出;八字状树,分桠呈八字形,右枝有时画一小鸟、梦幻图景等,这时期道教题材明显减少了。崇祯时期青花纹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如山水纹多用国画构图,青花瓷器上所绘刀马人物(或称战将纹)也很生动,这时期特有的纹饰有《赤壁赋》全文并苏东坡游赤壁图、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满填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双角灵芝等。

景德镇民国雕塑瓷工艺鉴赏


雕塑始于隋朝。从宋代开始,制作的品种日渐增多,所出成品灵巧、典雅、秀丽,风格由简朴到精微。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雕艺术题材丰富,品种多样,形式新颖,塑彩结合,塑釉烘托,开创了瓷雕艺术的新天地。

民国初年,福建游泽长(又名长子)来到景德镇,将何氏瓷雕技法与景德镇制瓷原料、工艺相结合,创作了一批别开生面的新作。何氏瓷雕风格与景德镇传统瓷雕风格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使景德镇民国瓷雕起了质的变化,从而形成二者兼具却又超越二者的新风格。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雕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捏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雕塑不仅题材广泛,有佛像、福禄寿三星等吉祥人物和英雄豪杰形象以及动物、花鸟等造型,而且装饰风格多样,其装饰技法一般有描、画、填、洗、扒、刷等。由于不同装饰技法的运用,丰富了雕塑的表现能力,使所要描绘的对象生动传神,具有非凡的艺术效果。

圆雕窑彩诵经罗汉作者曾龙升。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一种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此作品采用传统的圆雕工艺和窑彩装饰,用本金勾画袈裟,坐墩用青花绘描卷云纹,二次烧成。夸张的脸部表情,表达了和尚诵经的专注虔诚。

捏雕白釉蔬果笔洗捏雕也叫“捏花”,以手捏为主,简单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基本上是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各种动植物和人物的自然形象,无论是植物的花瓣、花芯或动物的羽毛均以手工为主,捏塑而成。其装饰方法有多种,有用高温颜色釉装饰的,有经高温烧成后再用釉上彩装饰的,也有用颜色釉和釉上彩结合装饰的。其成品精巧细致,形象生动,风格写实。

此笔洗的作者是杨海生。作品采用传统的捏雕工艺,整器以葫芦为主造型,左形瓜蔓缠绕,果实累累。看似凌乱,却章法有序;右形似掏空的半个葫芦,形态逼真,生动传神。整器施白釉,恰似一件玉雕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