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术瓷砖 > 导航 >

认清形势 警惕艺术收藏陷阱

认清形势 警惕艺术收藏陷阱

艺术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陶瓷艺术

2021-03-01

艺术瓷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加,艺术品收藏成为越来越多民众关心的话题。作为普通收藏者,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式和艺术品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节制的收藏。

调查表明,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仍存在着法规缺失、监管缺位、媒体和评论家虚假炒作以及盗版、赝品盛行等诸多问题。因此,普通大众在参与艺术品收藏的过程中除了不断提高自身欣赏水平和鉴定水品外,还应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让爱好成为收藏的照明灯。在流动性普遍过剩的今天,艺术品和其他投资品一样很容易产生泡沫,因此,艺术品收藏者不应盲目追高,而是应该以爱好为照明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避免市场火爆时,“藏家遍地开花”,市场萧条时,“藏家遍地开溜”的情况。真正的收藏不光是一种价值投资,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爱好,即使艺术市场巨幅波动,收藏者也处之泰然。

还有就是收藏艺术品要量力而行,以收藏新兴艺术家作品为佳。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作品动辄上百万千万,作为普通收藏者根本无力收藏,而且高价作品往往已经得到行业和大众认可,增值潜力相对有限。而新兴艺术家不乏做工精良者,其艺术品的升值空间大,且在初期大都为了艺术不断拼搏努力,这本身也是一笔值得收藏的精神财富。

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还很不完善,依然存在着法规缺失、监管缺位以及盗版、赝品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艺术品中介机构纯粹为了金钱利益拿一些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作品来糊弄广大艺术品收藏者。因此,普通大众在收藏艺术品时,最好通过那些在业内信誉良好,专业实力强的中介机构交易。

艺术品收藏一定要认清市场形势,在充分了解收藏方面专业知识以后,通过专业渠道进行收藏,随着艺术品收藏升温,全国各地电视台开办的艺术收藏类节目也越来越多,主要有央视2套的《鉴宝》、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广东电视台的《盛世话收藏》、昆明电视台的《盛世典藏》等,显然,在艺术消费走向大众化的今天,艺术品收藏也越来越趋向普通民众。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瓷器收藏的那些陷阱


中国古代陶瓷品类繁多且制作精美,防制作伪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何能够正确辨别器物的真伪?杨华告诉记者,“古瓷的纹饰和款识看起来自然流畅,新仿的瓷器仔细看有临摹的痕迹,生硬且不自然;古瓷历经岁月,釉面光泽深沉润泽,而仿品的釉面光泽浮于表面,不够温润,甚至还会刺眼;古瓷的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开裂状的较多。古瓷表面的锈与釉结合紧密,不易剔除,而赝品表面的土锈比较容易剥落下来。另外,古瓷原料中的特殊矿物质也使其显现出了独特的颜色,与仿品有所不同。”

面临赝品冲击的不仅仅是古瓷,当代艺术陶瓷同样也四面楚歌。瓷器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大师作品被‘贴花’成批生产的现象最具‘杀伤力’。那些在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大师作品,最易被‘贴花’批量生产。这些赝品成本低廉,以次充好进入市场后其标价却高达数万元,如果进入拍卖市场,会损害市场秩序。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师,让学生代画作品,却署上自己的名字销售。即便是有收藏证书的名家作品也存在作假现象。藏家在购买之前最好还是请大师本人进行鉴定。除了仿品之外,名家名作的复制现象也要格外关注,批量生产的是商品不是艺术品。另外,对于那些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的大师作品,藏家尤其要谨慎。”

当代陶瓷收藏小心炒作陷阱


在“收藏热”带动下,当举国若狂地钟情真假难辨的“古瓷”时,却有一少部分“觉醒者”在背地里偷着乐——他们可以用很公道的价钱,把来源很清楚的当代艺术陶瓷大家的作品尽收囊中。由于真正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他们所需做的就是等着它逐年升值。

大概从2000年开始,就有瓷社着力于艺术大师作品的推广,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十几年前,景德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作品最高可以卖到几千元,而2006年,他的一件挂盘的价格是20多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40万元左右。景德镇另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的作品,1993年价格约为4000元,2006年超过15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三四十万元。至少在5年前,当代名家名作价格还很低。几万块钱就能收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巅峰之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一把茶壶,2007年时候的价格大概只有5万,现在是20万以上。2008年中国嘉德秋拍,戴荣华的一件粉彩仕女瓶18万成交,2010年秋拍重新出现,价格已经是60万成交。而戴荣华同等作品今年一级市场价格更是超百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在2006年以6.5万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的作品,现在的价格也超过50万元。

只用“区区”几万块钱就可将当代顶尖陶瓷大师的巅峰之作收入囊中,如今已如神话一样可望而不可及。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以瓷版画《三顾茅庐》1300万元的成交价格将中国的现当代瓷器拉入了千万元时代、已故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步的作品《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四屏》

以2700万元成交刷新拍卖纪录之后,当代陶瓷大师们纷纷大步跨入“百万俱乐部”,甚至有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身价翻了近10倍。中国的当代陶瓷,究竟是刚刚被人发现的“价值洼地”,还是一触即破的大泡沫?

尽管这些作品目前已经有了较高的价格,但从中国经济发展及长远角度看,它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升值潜力和空间的。首先,从艺术品收藏品市场看,中国书画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发展,价格逐渐走高,相对而言,以陶瓷为载体展现书画艺术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有绘画的技艺难度,还有烧制的风险。名画几十万上百万很平常,陶瓷艺术家作品能达到百万价格的还是凤毛麟角;其次,有史以来,“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就是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而当代艺术陶瓷,无论从工艺水平还是艺术造诣上来看,既继承发展了中国千年制瓷技艺,又结合了当代绘画艺术,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古瓷相比,它唯一缺少的就是历史沧桑感和考古价值,但这只需要假以时日。如今的现玩就是将来的珍玩。当代出色的陶艺大师的巅峰之作定会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真正发展也就是近五六年的事情。

从建国后到文革,内地艺术陶瓷市场基本处于萎缩状态。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有一些国外艺术陶瓷爱好者出现在景德镇。此时,内地对于艺术陶瓷的认识程度较低,倒是周边国家与地区率先开始了追逐。

首先是日本。随着中日建交及日本经济发展,日本买家在国际范围内网罗艺术品的同时,也来到了景德镇。此时,他们跟景德镇大师的交易方式或者是物物交换,或者是象征性地给一些钱。那时最顶级大师的好的作品,可以给到一两千元人民币。更多的东西,成交价只有几百块钱。

日本之后,新加坡、泰国,乃至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陶瓷爱好者和商人,也来到了景德镇。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一直都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购买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艺术陶瓷的国内市场开始兴起。在广东出现了当代艺术陶瓷的专门营销商店。这些商店从景德镇大师、陶艺师的手中直接订货,然后带到沿海进行买卖,他们此时的顾客已经以内地为主。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就出现了几家大型陶瓷行,专门经营当代艺术陶瓷,并已经在当地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它们直接影响到了内地,特别是广东艺术陶瓷市场的兴起。

此后,经过了长达10年的缓慢发展,2006年,当代艺术陶瓷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此时的收藏市场场面红火,收藏观念深入人心。来自各个领域的资金进入到当代艺术陶瓷领域。此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恢复也是当代陶瓷艺术收藏出现转机的重要原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始于1978年,每4年一届,但到了1997年却戛然而止。此时,通过4届评选产生了204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工作重启。在第5届评选中,总共产生了161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陶瓷类大师35人。江西省有12位陶瓷艺术界人士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直接刺激了艺术陶瓷市场,也引发了新的市场变化。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的定价,不是来自拍卖行,而是由大师亲自给出的。采访中,一位位大师都会告诉记者:“我不懂市场,我只懂工艺”。可是,这些“不懂市场”的大师却控制着市场最关键的因素:价格。

“十几年来,大师作品的价格涨幅都在30%以上。”韩小英说,“每个大师都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心理定位,同时每年都有一定的涨幅,大概在20%左右,或高或低。涨幅都是大师们自己掌控,其中掌控不准的也不乏其人。”

大师们掌控作品涨幅会考虑市场兴盛的大方向,此外就是各种不同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大师会考虑年纪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少,因此提升价位。有些大师则觉得自己处于艺术造诣的上升趋势中,价格攀升是艺术水平提高的反映。心理价位与市场落差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不会出现在市场上。

“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人都见不到更别提买到。”饶晓晴说,“这种情况出现,一方面是大师们出于寻找艺术共鸣而惜售,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市场价位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起码没有达到这些大师们自己的心理价位。”

按照这种逻辑,当代艺术陶瓷,尤其是顶级艺术陶瓷的市场价位可能极为惊人。以当代龙泉青瓷代表人物徐朝兴来说,2005年,他的一件仿宋龙泉青瓷五管瓶曾拍出70万元。现在的代理商店里,其作品的价格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据说在其家中成交作品有上百万元价位的。如果这些仍不是最高水平作品的话,那么他的市场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

饶晓晴表示:“现在对于当代陶瓷没有一个准确的艺术定位,也没有陶瓷馆和博物馆在收当代陶瓷,艺术陶瓷还是在走钢丝,没有一个落脚点。”

不过,当代艺术陶瓷还有一个定价标准,那就是大师级别。市场价位在按照国大师、省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这样的序列形成阶梯价格。当然,大师评级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直争议不断。

中国古代陶瓷品类繁多且制作精美,防制作伪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何能够正确辨别器物的真伪?瓷器收藏家杨华告诉记者,“古瓷的纹饰和款识看起来自然流畅,新仿的瓷器仔细看有临摹的痕迹,生硬且不自然;古瓷历经岁月,釉面光泽深沉润泽,而仿品的釉面光泽浮于表面,不够温润,甚至还会刺眼;古瓷的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开裂状的较多。古瓷表面的锈与釉结合紧密,不易剔除,而赝品表面的土锈比较容易剥落下来。另外,古瓷原料中的特殊矿物质也使其显现出了独特的颜色,与仿品有所不同。”

面临赝品冲击的不仅仅是古瓷,当代艺术陶瓷同样也四面楚歌。瓷器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大师作品被‘贴花’成批生产的现象最具‘杀伤力’。那些在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大师作品,最易被‘贴花’批量生产。这些赝品成本低廉,以次充好进入市场后其标价却高达数万元,如果进入拍卖市场,会损害市场秩序。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师,让学生代画作品,却署上自己的名字销售。即便是有收藏证书的名家作品也存在作假现象。藏家在购买之前最好还是请大师本人进行鉴定。除了仿品之外,名家名作的复制现象也要格外关注,批量生产的是商品不是艺术品。另外,对于那些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的大师作品,藏家尤其要谨慎。”

瓷器从“藏古”到“藏今”要小心炒作

过去搞收藏的,都爱找五大名窑,明清官窑。但现在的客观情况是,真正好的古瓷,遗留下来的非常少,想要收藏是很难的。而且,一般的藏家也根本买不起,那都得是上亿的价位了。所以我觉得,大家的收藏观

念是可以改变一下了,改成收藏现当代的名人之作、精品之作,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样不缺。“今天的精品将会是明天的古董”,我是认可这个观点的。比如现在一个工艺大师,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必然精品的产出越来越少。给它一段时间,一定是有升值空间的。

当然,在这个收藏过程中,藏家也要注意别受炒作的影响,使自己受到损失。自己得有判断力。你自己得了解这个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做到有把握地收藏。

升值太快的现当代瓷,也得引起警惕。那些卖到上千万的明显是不太合适的,这个价钱,我还不如去苏富比(微博)、佳士得买官窑呢。一些价钱太高、升值过于迅猛的,倒也不见得是真卖出去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是我认为新的东西就得是新的价钱,老的东西是老的价钱,否则是不合理的。

比如说,几年前,北京有个公司做了一套“十全十美帝王杯”。就很不错。他把成化斗彩杯的十个品种都选进来了,而且每一个都是请大师级的工匠来画,画得又很精美。将近两万块钱一套。现在的价格已经差不多涨到3万了,而且据说还准备上拍。这就是个很正面的例子。首先,工艺要好,主题又选得好,价钱定的也很合适。我比较看好这样的当代瓷作品。

对于现当代瓷器初级藏者,专家建议:第一,收藏作品不要简单地迷信所谓“大师”的头衔。大师作品也分三六九等,有得意之作、满意之作、一般作品和应酬作品,后面的就不太有收藏价值。第二,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定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级别高,这不对。景德镇2004年首届陶瓷艺术大师的水准就相当高,且德艺双馨,比如陆如、刘平、汪桂英等人。第三,现在这个市场确实过度红火。在大师作品的带动下,整个行业,三六九等的作品都跟着水涨船高。这里面不乏也会产生泡沫,有风险,对此藏家要有清醒认识。藏家要学会鉴别什么是真正好的、值得用心、用财藏的。不能将其完全看成是一种投资跟风。

当代艺术陶瓷收藏投资小贴士:

批量生产的瓷器。尽管有的是名家设计,但实际上是高档复制品,具有欣赏价值而没有投资价值。日用陶瓷也是批量生产,且以日用性为主、艺术性居次,除了个别特殊性的(如毛瓷),没有投资价值。

代笔作品。有些名家大量利用学生、徒弟等进行代笔,自己仅仅签名,这种瓷器的投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但一般不知道底细的话还真难说!像采用分水工艺的作品代工现象就是很突出的,大师们设计画稿后,通过覆稿描样,再进行勾线,然后用料水分水制作,故对采用分水技法的作品要多个心眼。

重大题材瓷。这种东西百分百的是商品,所谓限量往往起码1000、2000的,所谓大师作品其实也就是大师设计,根本不是大师亲笔。说到底和第一类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精工细作,质量高点罢了。策划方往往在媒体上进行重量级的广告轰炸,以动听的说辞打动投资饥渴症患者,巴巴的奉上3万、5万购买这豪华纪念品。其实这价,已经可以买一件很不错的名家瓷器了,增值前景还有指望。这个东西3万5万买来,5年以后就是1万也没有人要!景德镇某企业是开发重大题材瓷的专业公司,号称由某某、某某大师加盟,结果某某大师在媒体发表声明,称自己被忽悠了,他根本就没有参与设计,就是被请去鉴赏了一番,提了幅字而已,结果题字和照片都被用于广告宣传,并委托子女进行法律交涉。奥运会时很多窑口都推出了特许奥运瓷,名家设计、限量2008套发行,价格当然也漂亮!现在,你可以在网上以1/3的价格看到厂家在抛出来。2008套,数量已经大得吓人了,艺术大师一辈子可能都画不了这么多,怎么可能珍贵?

收藏古陶瓷注意三陷阱


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收藏协会联合举办的免费文物鉴定会,近日在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举办了今年的第二场,收藏者济济一堂,请求专家们为自己的藏品评判。为满足收藏者求知的需求,鉴定会结束之后,又推出专家讲座,古陶瓷学者、深圳市文管办副主任刘涛主讲。讲座之后刘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收藏陷阱一:

假证书

记者:由这次鉴定会,再由此推及两年来已经举办的20余场免费文物鉴定,我们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收藏者拿来鉴定的瓷器,好坏且不论,但赝品充斥,真品非常之少。深圳市场上陶瓷假货大体占多大比例?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市场概况。

刘涛:你说的正是我们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和其他一线城市一样,深圳市场上假货也很多,粗略估计吧,不一定准确,仿制的瓷器,应该在90%以上。所以收藏者买货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掂量再掂量,最好请真正的高手把关,一件东西研究明白了,研究透了,一点疑问也没有了(若有些许疑问,就要马上收手,因为高人可以帮你指出其他疑问),才可以付钱。这些年来,买假上当的人不少,有个别人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买来一些几乎没有价值的瓷器仿品,我们从这些场免费文物鉴定会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当然深圳的商家里面,有极个别的人懂行、懂货、懂道德,专门经营真品,“价格也许贵了点、高了点,但是真东西”。陶瓷知识深厚的商人少之又少,加之商人的性格是要谋利的,即便国外的商人也是如此,所以我说的商人毕竟是极少数。随着陶瓷知识的普及、道德标准的提升、市场的净化等等,期望若干年后,这样的商人逐渐增多起来,那将是收藏者的福音。

记者:有藏家在鉴定会上不但拿出自己的藏品,甚至还拿出藏品附带的鉴定证书,这种情况下,你们应该怎么评判?

刘涛:我们还是要先看藏品,然后再看你说到的“证书”。这种情况在鉴定会上我们也遇到过,几乎每次鉴定的结果是:藏品是假的,鉴定证书是伪专家出的,这很叫人痛心。目前,有些伪专家无才也无信,游弋于全国各大城市,以营利为目的,到处开“鉴定会”,随意地给假货开“真品鉴定书”,深圳也来过几拨,越发地扰乱了我们的市场。对于前面所介绍的市场赝品横行还有这种假证书现象,我们市里相关部门做了许多治理工作,文体旅游局下设的文化执法大队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工作难度很大,收效甚微,因为在文物收藏方面几乎无法可依。这在全国各地是共通的。尽管现行《文物保护法》里有“文物收藏”章,但几乎没有操作性,文物要不要仿制、制假售假要不要惩处、鉴定失误者要不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严格的界定。这就要求《文物保护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要求人大立法实践方面开展深入一步的工作。

收藏陷阱二:

海外“回流”

记者:我们注意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流失海外的文物开始回归,感到回归的势头正盛。那么,为确保不上当,我们的藏家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多购进文物?

刘涛:你说的情况是属实的,文物确实在回流,尤其是海外大型拍卖会上,总能见到中国藏家的身影,他们也确实回流了不少好东西。而且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非常正规的文物回流将成为越来越强的趋势。但作为普通收藏者、投资者来说,一定不要走进误区,不要认为从海外回流的东西就基本靠得住。

随便举点例子吧,深圳有夫妇俩在法国生活多年,他们回国时带回两大皮箱的中国“古瓷器”,并请求我们上门去给鉴定一下,鉴定的结果全是假货;再比如,我们出差到德国柏林进行文化交流,到当地很著名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主人请我们到库房里面去看,库房里面积存着不少仿制的古陶瓷。我们当然不便指出来,可库房的德方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成批的好东西,是我国驻北京的某外交官在北京淘来的,离任回德时带了回来,全部捐给了我们博物馆。”由这样的事例可以想见,收藏者从海外淘货也要谨慎,因为国外也不是防假的避风港,假货有可能流到国外,在国外的假货也可能再流回来。

收藏陷阱三:

《图录》上珍品的仿造

记者:对陶瓷真伪的鉴别是很不容易的,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诀窍?

刘涛:我这里不敢说诀窍,只敢说必须深入持久地学习,学习陶瓷史,懂一点考古学和鉴赏知识,还要拜高人为师,多看真东西,多看古瓷片的标本,也多看假东西,然后才可以谈所谓的诀窍,才可以断时代、识窑口、辨真伪、估价值。我这里引用著名古陶瓷学者、著名收藏家刘新园先生精彩的观点,给收藏家们作参考。他这样说的,“唐瓷看形,宋瓷看釉,元青花看画,明清瓷看染”,也就是唐瓷要看它形体方面的神韵,宋瓷要看表面釉色的靓丽,元青花瓷器看画图的古朴,明清瓷器看颜色的点染,四个不同年代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器物从形、釉、画、色方面脱离了自己的那个时代,那么这样的器物基本可判定为不是真货。

记者:瓷器的造假都有什么方法?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刘涛:关于瓷器造假的事情,如用强酸去火气、新瓷器上泥回烧、打磨做旧等等,现在媒体上已经有了许多揭露,藏家们可以多学长长见识,我这里跟你谈谈我鉴定时所亲身经历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三足盘”,因为其中的一足折断了,就把另外两足去掉了一部分,让三足整齐,三足的足底又都分别打平,故宫博物馆出版的《图录》上就有这“短腿”的汝窑三足盘。造假者不知内幕,就按照《图录》上的“短腿”汝窑三足盘大批量地仿制,我在深圳就见过这样短腿的家伙不下几十件,件件相同。凡是见到这样短腿的家伙,我都定它为仿制品,你的“汝窑”怎么就这样巧:腿的尺寸跟人家的一样短,一样地断过一条腿后,把三腿打磨齐?

一个老者拿出一对元青花象耳瓶给我看,说是出土于江西景德镇,自报价值5000万元。如果是真品,我认为这个价格不止,可遗憾的是假的,“出土于景德镇”那也是编出来的故事。因为这两件东西和现藏于英国某大博物馆的“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象耳瓶是一模一样,是照着人家仿制的。仿制者不知道这对在英国的瓶子的耳朵各有圆环,圆环太脆,都掉了,至今在原来套环的部分还有缺釉的痕迹。你拿给我看的东西既无环,又不缺釉,其他地方完全一样,不是仿制又能是什么呢?所以我认为,辨假识假,除了学问根底而外,就是要有丰富的阅历,看的要多。

明青花收藏警惕黑三代


历史上但凡富丽堂皇彰显文治的盛世王朝,在瓷器制作方面都会留下惊艳后世的瓷中珍品。

但事有例外,在明代青花瓷收藏中,有一个“黑三代”禁区。即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几乎都是民国仿造,在收藏中应多加注意。尽管从文献记载上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烧造青花瓷器,且数量不少,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即便如此,因为这三朝青花瓷器与大明宣德青花也有诸多不同难以鉴别而多有赝品面世,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青花官窑“空白期”是因正统、景泰、天顺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影响,再加上瓷器品类是帝王爱好的投射,景泰蓝等新工艺的运用进而影响到官窑生产。物以稀为贵,正因为如此,才有收藏者以收藏到“黑三代”明青花为终极目标。

所以,对待明代青花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的收藏应该多加注意,并且有两条原则:第一,号称“黑三代”官窑青花者必是赝品无疑,众多规模巨大的考古发掘并没有发现可信的标本面世;第二,号称“黑三代”民窑青花者要多加鉴别,因政局不稳,经济衰落,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即便是民窑也很难获取青花烧造的“苏麻离青”釉料。

“黑三代”民窑青花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鉴别赏玩:首先是器型,资料表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带座器物,这是对元代造型的复古。常见的器型有罐、瓶、碗、碟、炉等,多为民窑器。罐类的器口,正统时与宣德形状相同,景泰至天顺时的则和成化时上收下阔式相近。

其次是胎釉,釉色白中闪青,光亮、玻化,多泛水青色,腻白甚少,有的加酱色釉口。到天顺朝时,釉质细平滋润,釉面光洁,多数器物釉底温润平滑。这个时期的呈色剂以含铁量较低的国产青料为主,偶尔看到掺和苏麻离青的作品。所发现的青花发色浓艳,着色浓重处有钴铁斑现象。最后是纹饰和款识,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多采用元代和明代早期常见的一笔点画技法,繁简有序,笔意粗犷飘逸,风格随意率真,画面布局简洁,疏朗。常见的有人物故事、商人逸士、仙山楼阁、琴棋书画等内容。纹饰中孔雀牡丹、缠枝莲菊、松梅竹云龙、麒麟纹比较多见,蕉叶、莲瓣回纹和水波纹是这一时期常见的辅助装饰纹样。另外,这时期的瓷器釉层较厚,青花显得朦胧、图案不太清晰,青花色泽时有晕散现象。款识上,在传世品中常看到的“大明天顺年制”纪年款,应为嘉靖、万历或天启、崇祯时期的伪托款识。民窑中有天顺年款的器物书“大明天顺年制”或“大明天顺年造”的两行六字款,应为民国仿造。

陶瓷收藏入门者需警惕视觉伪经验


进人新世纪,中国当代陶瓷收藏界已进人了赝品泛滥成灾的年代,已进人了视觉“伪经验”蒙蔽一代陶瓷收藏者的年代。

综观各地古玩街,赝品陶瓷器已成为最醒目的诱惑品。不少中小艺术品拍卖会上,赝品高仿陶瓷器堂而皇之竞相登场。无数印刷质量越来越精美的历代陶瓷器画册、越来越清晰的陶瓷器光盘,似乎已成为真伪鉴定的主要 工具(书)。似乎去各地博物馆隔着玻璃远观历代标准器,就能把陶瓷鉴定经验烂熟于心;似乎经过专家鉴定估 过价的拍卖画册上的官窑器拍品,都具有权威性。

康熙五彩花鸟纹花盆

古玩拍卖估价30万

以至于不少买回膺品的收藏者,如你否定了他的藏品,他会很快拿出画册,对照图片上器物之器型、纹饰、 釉水、款式,忿忿不平、喋喋不休地和你论理:你是错的,他是对的。以至于不少企业家投资者,不看拍卖会预 展,下了飞机,推着行李箱直奔拍卖会现场。他们对照拍品图录,凡哪件拍品竞争最激烈,就竞拍哪一件,最后 像一匹黑马猛地喊出一个最高价,镇住所有竞拍者,炫耀其富豪身价,满足其虚荣心理。以上这一切,都极大地刺激了赝品仿制者、赝品贩卖者、赝品拍卖者的投机心理。

让我们先回顾历代陶瓷新赝品出现在古玩市场上的时间表:

曾名扬世界的唐三彩,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西安街头成堆卖仿品。20世纪90年代初,仿唐纹胎瓷、仿晋瓷 辟邪器、仿景德镇宋代青白瓷开始批量出现。90年代中期,宋龙泉窑和宋建窑、吉州窑茶盏、磁州窑枕头瓷仿品 也闻风而动。90年代后期,仿西汉釉陶罐,仿越窑盘壶、执壶,仿民国珠山八友瓷板,仿民国粉彩、五彩及青花 喜字瓶,接连出现。到了2000年前后,景德镇私人窑场依然在高仿官窑器外,著名的民窑器也都被仿过一遍了。 商业头脑灵活的仿造者,又开始仿各地的杂窑器。如仿福建德化的白瓷、青花,仿漳州窑白瓷,仿云南玉溪窑、 建水窑青花罐,仿辽三彩、明三彩,仿耀州窑器,仿北方单色釉杂窑,仿民国浅绛彩,仿四月I汉俑,仿商代白陶 ,仿马家窑彩陶等等,真是历代官窑民窑杂窑仿品无奇不有,“精彩纷呈”。为此,我们不能不感叹:赝品出现 的时间选择,制假售假者的手段真是一代胜过一代。而买进赝品的收藏者的鉴赏眼光,却是一代不如一代。

究其原因,是中国当代陶瓷收藏者们的古陶瓷鉴定“伪经验”,蒙蔽、误导了对古陶瓷真品的鉴赏。众多的新一代陶瓷收藏者,不是从历代陶瓷真品实物、真品碎片人行的,他们的视觉经验与感性认知,过多依赖于精美 的图片、光盘里的图像、博物馆里隔着玻璃远观而不能上手品赏的实物影像,依赖于高科技测试、伪专家们开讲 座时模棱两可的鉴定意见,以及轻信了古玩商人们信口开河的吹嘘、精心编造出来的故事等。

所谓的古陶瓷鉴定“伪经验”,是指其鉴定经验不是直接从眼观、手摸实物得来的,不是从古陶瓷鉴定实践 中亲身感知得来的,而是通过以上所说的各种间接的手段获取的。“伪经验”,换句话说就是“假经验”。

视觉“伪经验”之出处分析

“伪经验”的出处,最误导人的来源是平面图片观看经验,而“真经验”得益于 立体实物观看经验。

先说平面与立体观看经验的差别。陶瓷艺术与书画艺术有区别,书画本身是平面艺术,如1:1仿真程度很高的 水印宣纸国画,其赝品与真品之间距离很接近,书画鉴定常识有时可以从仿真程度很高的赝品中获得,当然直接 从真品中获取鉴定经验是最重要的。而陶瓷本身是立体艺术,所有的平面彩色图片、光盘影像与真实的立体实物 距离很大,平面观看经验可取之处很少,所以,古陶瓷平面图片、影像之观看经验,是古陶瓷鉴定里最害人的“ 伪经验”之一。

其二,纸质、光影质感、色彩感与实物质感、色彩感的差别。

古陶瓷纸质印刷品的纸质感是柔软的,影像光影感是飘浮的,而古陶瓷的陶质、瓷质感是坚实的,这是差距 之一。古陶瓷纸质印刷品的色彩还原技术目前还无法达到完全还原的程度。纵然影像光影逼真程度高,但荧屏上 看光影,都是在瞬间变化着的。如一定格,影像色彩马上就开始模糊了,且无真实的陶瓷质感,这是差距之二。 再说色彩还原程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青花瓷图案,元青花,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天 启、崇祯青花,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青花……各朝各代都有其独特的色质、风格、特点。青花料也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国产的平等青料等。但世上任何一家拍卖行印制的精美的拍卖画册,都无法解决问 题最多的青花色阶还原问题。所以,古陶瓷平面图片、光影之色彩观看经验是古陶瓷鉴定里最害人的“伪经验”之二。

至于从图片、光影观看而形成的“个体伪经验”,再通过讲座、交流等的传播而形成的“集体伪经验”,误 导、蒙蔽了新一代陶瓷收藏群体,危害性更大,更令人忧心忡忡。

与此相反,要想获得古陶瓷鉴定“真经验”,唯一的途径就是“眼见为实”看实物,“手摸为实”摸实物。行话说:字画人门难,进门易;陶瓷人门易,进门难。陶瓷鉴定进门难,就难在除了要有观看真品的经验外,还 要有抚摸真品的经验。如笔者的老师,已故著名收藏家殷屏香老先生,鉴定成化青花时就先抚摸瓷面,如釉面感 觉糯滑的可能就是真品,反之如有涩的感觉就是膺品。

再谈以“手摸为实”为原则对当代高仿瓷器进行鉴定。由于科技的进步,当代高仿龙泉窑瓷、建窑瓷、磁州 窑瓷及景德镇明清彩瓷等,有时仅凭肉眼,从器型、釉水、花纹、款识、底足方面去看,已很难一眼定真假。有 时在高倍放大镜下看瓷面气泡,也很难一眼分真艘。若“眼见为实”看实物鉴定后仍犹疑不决,那么就进一步用 “手摸为实”摸实物的力‘式来鉴定。曾有一位知名文人收藏家藏有一件明龙泉梅子青三足文房炉,他说京沪著 名古陶瓷鉴定家都看过,都说是“好东西”。笔者顿生疑惑:为何众专家不明说是某某朝代的东西,而是模棱两 可说是“好东西”,这里面有玄机。笔者上手仔细抚摸釉面,手感特别糯滑,答案果然出来了,这是赝品。原因 之一是,如今高仿龙泉瓷在器型、釉色、胎足方而儿乎能做到乱真。但新出窑的仿品火气十足,为去掉火气,常 常用化学药水如草酸、盐酸消光剂等来浸泡处理,使之釉面在极短的时间内去掉贼光而老化。经如此做旧后,高 仿品似乎旧气十足,但里外、上下釉面老化的程度完全一样,摸上去异常光滑,这与自然老化的明代龙泉瓷不一 样。因为自然老化的瓷器,土埋时干度与湿度有别,使用时手常接触凸处,放在桌上底足的磨损度总是不同的, 所以手摸上去,釉面老化的程度总是有节奏有差别的。这是鉴定出土瓷的要诀之一。原因之二是,由于成化青花 瓷瓷土淘洗时要求特别细腻,故上釉烧窑后,成化釉面异常光滑,这是成化青花独有的特点。而宋元明龙泉瓷真 品,淘洗瓷土及上釉的方法与成化青花的完全不一样,不可能有特别糯滑的感觉。

以笔者30年来上手真品实物和从老专家那里得到的经验:除了明成化青花、明甜白釉等极少数瓷器品种以及 宋汝窑、官窑瓷(因为常人连汝窑、官窑瓷碎片也难上手)釉面上有糯滑、温暖感外,其余儿乎所有品种的元明 清瓷器瓷面都有m涩、生冷之感。这种手感,只有经过长期手摸实物的实践经验才能获得,初人门者是很难体会的 。为何笔者花了这么多笔墨举“手摸为实”的鉴定实例,主要是因为传统古陶瓷收藏界历来重视的是“眼见为实 ”的鉴定经验,而轻视了“手摸为实”的鉴定经验。其次是因为当代图片、光影视觉伪经验的流行,更是忽视了 “手摸为实”的鉴定经验,尤其使得2000年前后人行的企业家古陶瓷投资收藏者,被古陶瓷视觉“伪经验”误导 损失惨重。他们中的不少人,一踏进古陶瓷收藏之门就损失几万、儿十万甚至儿百万元收进赝品,如今已被认为 是见怪不怪的“学费”。

要避免视觉“伪经验”

远离真品实物鉴定、远离真品碎片研究,实际上也就是远离了古陶瓷鉴定的真经验,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古陶瓷收藏、鉴赏家。如果不总结、不披露、不关注、不批评新一代古陶瓷收藏者的图片、光影视觉集体“伪经 验”,此类的收藏悲剧还会更频繁地发生。

从民国期间经营古玩、开创“传统古陶瓷鉴定派”的第一代行家孙流洲、耿宝昌,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人 文物商店工作的第二代行家,再到七八!年代在复苏的古玩市场上摔打出来的第三代行家,鉴定实物一代比一代 看得少,鉴定眼光也一代不如一代,因为珍品实物已越来越少了。但在这三代行家学习鉴定古陶瓷的年代里,有 精美图片的出版物还比较少,视觉光盘还鲜有出现,古玩市场上的低劣赝品也属凤毛麟角,故这三代行家重实物 ,重实践经验,受“视觉伪经验”的污染还很少。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古玩市场人行的第四代收藏者们,新世 纪后冲进拍卖市场的第五代企业界投资者,他们涉足古陶瓷收藏的年代,正是古陶瓷精美图片、光影轮番“轰炸 ”视觉的年代,正是古陶瓷赝品在古玩市场、古玩拍卖会上“横行霸道”的年代,故他们才是古陶瓷视觉“伪经 验”实际上真正的受害者。在经济愈发达,收藏愈繁荣,而人文精神愈衰弱的大背景下,新一代的古陶瓷收藏者 受到的诱惑更多,被视觉“伪经验”误导而上当买进赝品的遭遇也更多,这是非常值得令人同情和深思的。事实 上,新一代古陶瓷收藏投资者要想一夜之问拍得高价品再转手炒作获利几倍几十倍,或短期花几十万几百万元拍进大批藏品,速成为著名收藏家,还是应验了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在视觉“伪经验”的误导下,远离真品碎片研究,远离真品实物鉴定,实际上也就是远离了古陶瓷鉴定的真经验,几乎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古陶瓷收藏鉴赏家。

所以,所有的图片、所有的光影、所有的讲稿书籍只能作为参考,不可轻信;所有的实物、所有的碎片、所有眼看手摸的亲身体验,才是真正的鉴定依据。去国家博物馆能看到“眼见为实”

的真品,到个人收藏馆能摸到“手摸为实”的真品,上古玩拍卖市场能获得真正的真赝对比的经验,这是古陶瓷收藏的“真经验”。

此外,我们还要提倡:胸中要有陶瓷史,各朝各代记得深;收藏要有大局观,官窑民窑只要真;眼里要有真眼光,是真是假看得准;手上要有真功夫,摸上摸下敲出声。

在当代古陶瓷收藏界,谁都无法拒绝古陶瓷视觉“伪经验”的侵袭。但我们能洞穿视觉“伪经验”的迷雾, 继而转化成自己亲身体验到的视觉“真经验”,屡败屡战之后,我们就能屡战屡胜,或者小败大胜,才有可能成 为当代真正的古陶瓷收藏鉴赏家。

火热收藏市场 财富与陷阱并行


陶瓷艺术品展吸引了许多收藏爱好者

俗话说:“盛世兴收藏。”玉石珠宝、名人字画、古玩、标志时代个性的物品等,是不可再生资源,升值空间大。在股市不明朗、房地产等投资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收藏市场的不俗表现无疑成为人们理财的一个亮点。最近,不少人为打赢“通胀保卫战”,欲投身收藏行业。投资这个行业保险吗?业内人士忠告:收藏是个朝阳产业,但“水很深”,在“深水”中扑腾更像是赌博,打好基础才有“钱途”。

市场火热

收藏千万元物件

就像买白菜

近日,记者联系我省几个收藏界的名人采访,结果都称走在收藏的路上。而一些大玩家也深藏不露婉拒采访,生怕露富被贼惦记。

3月10日,记者在郑州中原古玩市场潘家园红色收藏馆采访。一位人士把玩着业主收藏的几本旧拓本,连价格都不问地嘱咐:“你给我弄一堆儿,我一块儿撮走。”业主说,这不算大玩家,一些名人字画放这儿,买家不问价钱,几千万也立马成交。

据中华全国古玩商会副会长、河南省古玩商会会长、河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蒋继明介绍,企业老板、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大举进入古玩收藏市场。每到周末,在郑州古玩市场上,经常能见到一些企业家淘宝。

业内人士介绍,建业集团的胡葆森,热衷于收藏名人字画。河南风雅颂置业总经理曹天、金星集团老总张铁山、原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四季胖哥董事长邱新航等,都徜徉收藏海洋中,斩获巨大。

“出发!炒房去!”就像20年前担着小商品奔向全国一样,近年来,温州人从故乡出发,水银泻地般欲将天下房产一网打尽。在经历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山西煤炭困局、迪拜金融危机和各地“限购令”后,近日,部分温州炒房团“喊撤”,携大量资金转战收藏品市场,一时引起央视关注。

资源稀缺

坐等高价,藏家只进不出

“我准备把门店关了,收藏不卖了,但都是熟人,开着门儿不卖给他们不得劲儿。”说这话的人,就是业界称作红色收藏家的杨翔飞,他收藏解放前的“毛著”和抗战题材的资料,全国数他最全,中央文献出版社、全国各地抗战纪念馆和毛主席纪念馆,出书或展览,都来郑州求助于他。

为何只收藏不卖了?杨翔飞说出了他的“小九九”: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公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已开始大量购进收藏红色资料。2010年八九月份,国家有关方面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大规模抢救1945年8月前的毛泽东著作早期珍本。“很多藏家都是只进不出,此类藏品急剧减少,价格飙升,‘红色收藏’呈现出一种红遍藏界的势头,现在他的收藏两年一周期,回报率在200%,现在不卖,就是等待藏品价格大涨。”杨说。

业内人士介绍,前两年大家集中投资的是古玩和字画,进入者都发财了。从去年开始,古籍市场火爆,今年炒作的是名人信札、版画和红色收藏。

“炒作气氛日浓,有点好藏品都捂着不卖,为的是炒个高价。”郑州古玩城一位收藏界人士说。

警惕高仿


樊家井,原来的仿古瓷一条街,本是城乡结合部的一条小通道,8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个体瓷器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业主们看中了这块尚未开发且价格低廉的“码头”,纷纷拥向这里建起前店后坊,不过几年的功夫,便很快形成了一条店铺鳞次栉比的瓷器街。这条街由北向南大约有两华里左右长,密集着几百间瓷器店铺和作坊。街道两旁岔道交错,沿着每条岔道往下走,个体仿古瓷小作坊数不胜数。每天清早8点钟始,直至晚间断黑,这里简直就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派繁忙景象。它在景德镇的知名度,不亚于潘家园和琉璃厂之于北京,藏家商家,无人不知。

集天下名瓷仿品之大成,是这条街的最大特色。宋代汝、官、哥、钧、定5大名窑和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定窑、景德镇窑及龙泉窑6大窑系的仿品,这里一应俱全;元代青花、釉里红以及色釉瓷仿品,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明清两代带款铭的历朝“御器”,经常可见围观者评鉴莫衷一是;近当代一些陶艺名家作品的仿制品,也赫然摆在货架上。当然,景德镇作为自宋以来中国制瓷业的主要产区之一,历代瓷工相沿承袭能够驾轻就熟仿制的,自然还是以影青、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五彩、颜色釉以及明清御器等品种为主,其它窑系的仿品瓷,大多来自河南、陕西、浙江、福建、河北、广东等地。景德镇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重镇,如果把樊家井说成是当今全国历代名瓷仿品的主要集散点,恐怕实不为过。

开诚布公可说是这条街的一种风格。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不回避顾客。你可以看到很多店铺门口,摆放着盛满泥浆水用来涂抹瓷器的大小木盆,用来蚀褪瓷器浮光的装满氢氟酸和高锰酸钾的瓶瓶罐罐,还有用来擦拭瓷器使其变得陈旧的稻草和草木灰等。店主和伙计们不仅自己在光天化日之下为自己店里的瓷器做手脚,同时还承接各方来客送来的瓷器代为“加工”。走在这条街上,随处可见墙上用石灰水和毛笔写的“为瓷器做旧”的招揽广告,并且地址、门牌、电话号码明示不讳,生意很是红火。有的店铺专为顾客或商家代写款铭,这里有不少专职“款”手经过多年摹练,对明清御器款识写来得心应手,几可乱真。

良莠参差,趣闻跌宕,风景这边独好。这里的仿古瓷价格并不高,原因就是大路货居多。在景德镇,还有几家高仿瓷厂家,分散在别处,那里的高仿瓷器价格不菲,不到一定“层次”的商家和藏家,是不会去光顾的,一般的人都是到樊家井来“掏宝”。

在这条街上熙攘的人群中,大多是外地人,有很多肩上背着包、手上提着袋的,都是来这里“拣货”的,他们就是靠几只布袋,走南闯北,或为各地古玩店铺运送货源,或直接到各大中城市古玩市场摆摊售卖,一般每个月往返2至3次,不少人收入超过工薪族。春秋两季,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商人也纷至沓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群商人中,江西抚州籍人是其中一支生力军,在这条街的各个店铺和旅社里,在全国一些城市的古玩市场中,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樊家井的店主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抚州佬”。诚然,抚州人缘何会形成一支瓷器销售大军很难溯源,但改革开放劳动致富的环境,无疑是前提条件。

当晚霞在天边抹去最后一丝红晕之后,樊家井的这条街开始从一天的喧嚣声中寂静下来。但就在这静谧的街道两旁紧闭店门的屋子里,迎接又一个黎明到来的各种工作正在酝酿和准备。樊家井,它曾是活跃经济丰富人类生活的沃土,但由于无节制集散仿品必定给艺术品鉴真辨伪增添了藩篱,功过正负各占几成,只有留待历史检验,后人评说了。

警惕“官”款伪器


近五六年来,有不少古瓷爱好者寄来底部带“官”字款的“古瓷器”照片请我鉴定,有的甚至请我著文为之宣传,看来上当受骗的朋友不少。我觉得有必要在此集中打打假,以免更多的朋友重蹈覆辙。

古瓷器中,确实有带“官”字和“新官”字款的。据有关窑址,墓葬考古资料统计和国内的研究论述,对这种“官”字款器(含“新官”款,下同)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一、从烧制时间上看,它们出现于唐代晚期,经五代,至北宋中期停烧。

二、从窑口和瓷种上看:1.北方定窑的“官”款器只出现于晚唐至北宋中期的白瓷产品中;2.耀州窑的“官”款器只出现于五代时期黄堡窑的仿越窑青瓷产品中;3.南方越窑“官”字款瓷器,仅从五代和辽的两个墓葬中分别出土过一只青瓷双系罐和一只青瓷花口盘。另外,在内蒙古赤峰市缸瓦窑遗址出土的匣钵和垫柱上发现刻有“官”“新官”款,但未发现刻“官”款的该窑瓷器标本。

三、从质量上看,凡带“官”字款的瓷器都属于各自窑场中的优质产品。例如,1984年在西安火烧壁唐长安城安定坊遗址窖藏中,一次出土了33件“官”款定窑白瓷器,件件精美无比。而五代耀州黄堡窑的“官”款产品,无论其釉色或工艺都可与同时代的越窑精品相媲美。

四、从生产目的上看:“官”款瓷器是在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窑”出现以前(北宋后期)生产的,因此它既不同于宋元明清的官窑器,也不是民用商品瓷,而是地方民间窑场向朝廷进献的贡器或者官府的定烧器。

五、从数量上看,这种“官”字款瓷器的烧造并不算多。1979年冯先铭先生的《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一文中,对当时国内外所发现的出土及公藏、私藏“官”款瓷器(含有款残底)进行了列表统计,共汇总为70件。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权奎山教授在其《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新官”字款问题》一文中说:“迄今发现的‘官’‘新官’字款瓷器的数量,据初步统计,已逾200件”(见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这个统计中不但包括完整器,也包括带“官”字款的器底残片。我认为,还会有一些民间收藏的标本未被收录,但不会太多。

六、从器物造型上看,以碗、盘、碟类餐具最多,在少量瓶、壶、罐、盏托以及笔添这样的文房具上也有发现。

七、从落款方式上看,均为划刻款,大多数是在器物施釉后未入窑前用尖状工具(不用刀)划刻上去的,只有极少数是在露胎底部划刻的。

八、从书体上看,行、楷、草书皆有,以行书居多,未见隶、篆。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古玩市场上就出现了几种底部凸印或凹印“官”字款的假古董瓷器,其中有一种注浆薄胎白釉器使许多初涉古瓷收藏者上当。这种薄胎白釉器都用乳白釉注浆,一般外部都模印上龙凤、松鹤等图案,在器物外底中心凸印一篆体“官”字。在未注浆前,把蓝色、黄色的龙、凤、红色的火云等透明图案纸预置于器壁内部,注浆烧成后这些彩色图案就隐在白釉器内部了。逆光看是印花白釉器,迎光看,夹在内外壁白釉内的彩色图案就显现出来。其实,初入藏道的朋友之所以上当受骗,是他们不了解古瓷的生产和工艺。首先,古代瓷器的白釉达不到注浆器这样的白度;其次,古代制瓷技术中没有注浆以及在器内贴印彩色图案的现代工艺;第三,除前述“官”字款瓷器外,更无篆体“官”字款瓷器。

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假“官”字款的白釉注浆器,在古玩店里被装进锦盒来蒙人,而今在景德镇满地摊都在卖,其身价也由几百近千元一只跌落到十块八块,甚至五六块钱就能到手。

近年来的假“官”字款瓷器中,以仿哥釉器最为多见。

许多古瓷藏友之所以屡屡为伪“官”字款瓷器所骗,主要原因在于鉴藏古瓷时的思维方法有误。人们没有把鉴藏功夫花在基本功上,从理论和实物标本两个方面的结合上去学习知识、提高眼力,而是简单地以为有“官”字款的就是真古瓷,甚至是真官窑古瓷,制伪者也正利用了这种浅显思维的弱点。不仅伪“官”字款瓷器能骗人,那些写的、刻的、青花的、釉里红的“大元国至正X年”“大元国内府公用”“大元国成吉思汗纪国用上”等假古瓷也被人买着珍藏,有的还上了高档图录,甚至还有颇为知名的专家为之写序张扬。如此下去,实令人忧虑。

如果这篇文章能有助于藏友提高眼力,提高警惕,不再上“官”款伪器的当,并且推而广之,不再热衷于在地摊上和古玩店里买“五大名窑器”和明清官窑器,那就谢天谢地了。因为这种好事根本轮不到我们普通藏友,除非有十分内行又通渠道的朋友帮着找货、掌眼,并且得准备好五位数甚至六位数的资金才行,因为这是内行捡得上述珍贵瓷品的“漏”的起码价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