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需要美缝吗 > 导航 >

江西艺术品鉴定需要“国字号”认证吗?

江西艺术品鉴定需要“国字号”认证吗?

瓷砖需要美缝吗 艺术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3-01

瓷砖需要美缝吗。

如果你是个收藏爱好者,手头上有一件艺术品。你一定想知道:这件艺术品的价值几何?或许你会找专家去鉴定,但专家的鉴定结果真的靠谱么?

艺术品真伪鉴定究竟谁说了算?鉴定过程又该有何种程序?最终给出的估价是否有参照系?这些闹心的问题,官方试图给出解决之道。今年4月文化部决定在北京、浙江、江苏、湖南、陕西和广东六省市将设立权威鉴定机构,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江西未能入围“国字号”认证试点省份,意味着艺术品鉴定还将停留在民间鉴定的路上。

赝品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市场

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工艺品事件,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炮制的估价24亿元“金缕玉衣”事件,所谓的汉代玉凳拍出2.2亿元天价、宋徽宗《千字文》被疑作假等事件,一再将那些新高迭创的拍卖会变成了赝品闹剧。

在去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江西景德镇作为陶瓷造假重灾区赫然在列。同时,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据省内艺术会所洪雅轩负责人介绍,在景德镇,不少瓷器作坊不仅接受高仿的高级定制,亦能批量生产各种瓷器。北京各大古玩市场的作旧瓷器大都出自这里。其价格从低档的200-300元到高档的3000-5000元不等。一般贩子只卖中低档的仿品,或者高仿中的残次品。而高档产品则被高手甚至个别专家买断了,然后进入拍卖场,或被经济实力强的人收藏。有人曾经把价值几千元的高仿元青花卖出500万到600万元的价格。

已有十余年收藏历史的藏家肖先生介绍,流入江西本土古玩市场的赝品主要来源,明清瓷主要来自江西和福建,江西以青花瓷福田窑白瓷为主,福建以青花、德化、龙泉、建窑为主;近几年时兴的“主席用瓷”仿品主要来自醴陵。而字画方面,目前主要充斥字画市场是近代名家和当代名家的赝品,近代名家以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为主,主要来自地下工厂,他们采取的是流水作业,每人画一小部分,最后经烟熏、染色、虫蚀等作旧处理,再编一段故事便上市兜售了。而南昌本地书画造假主要是黄秋园、陶博吾、彭友善、胡献雅、梁邦楚、杨石朗等的赝品,但造假水平不高。近几年这些前辈书画家的假画最多,假画的来源和交易渠道非常复杂,时常是文人、画家、古玩商交织在一起。真真假假,以致画家直系亲属都看不懂。还有一些通过较为专业的造假,然后进行多重包装和推广,并靠多次拍卖成交记录来给作品“洗白”。

鉴定权威缺乏“专家”满天飞

回顾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便会发现,过去是一个公立博物馆服务缺失和私立鉴定机构大行其道的局面。

1949年后,新中国第一代鉴定家,是国家文物部门所认定的书画鉴定小组成员,其中包括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杨仁凯先生、徐邦达先生等等。他们这一代的鉴定家恰恰是与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当年国家要对各地文博部门的藏品进行统计和查点,就成立了这样的一个书画鉴定小组,从故宫到省级博物馆,乃至地市级文物商店库存的古代书画全面进行统计和审定。后来这项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是书画鉴定小组依然存在,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为所在的文博部门和其他地方的文博部门征收古代书画作顾问,可谓纯学术意义上的鉴定家。

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尤其是1990年代中国拍卖业的引进和展开,书画鉴定小组的成员无疑成为当时书画行业的鉴定权威,他们执掌任何一幅书画作品的生死大权。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故去,书画鉴定小组又补进了新的成员,但是仅仅书画鉴定小组的这几位成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和人们的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鉴定机构相继成立,各种鉴定家也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就冒长起来。

据闲耘画屋申建平先生介绍,目前,一些鉴定家只是写了几篇关于鉴定的文章,便摇身一变,成为“鉴定专家”了。很多拍卖公司在图录上为了向买方推广宣传某件拍品,他们就请来美院或研究院的著名理论家们来撰写专文,成为某一作品“广告词”。通常,这些理论家们并不具备鉴定的眼光,即便引经据典,但是它可能就是一幅假画。同时,拍卖公司推行“霸王条款”而并不承担相关责任,一句“投资有风险”,便将卖方的责任一推而尽。再者,电视节目上的所谓的鉴宝专家,他们信口鉴定、估价,对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多关键性的错误引导,几位专家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可能在一分钟内就立刻给出一个答案,无疑不符合鉴定的科学性。

鉴定管理试点如何操作?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去从事鉴定活动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因此,民间的鉴定行为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行为。

今年3月份,“艺术品市场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艺术品鉴定、备案、评估等问题展开研讨。4月,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且列入文化部今年重点工作。今年5月底,北京市文化局批准了5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这也是首批“国字号”认证的鉴定机构。这一举措让多年来呼吁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这一举动也被认为是去年年底文化部宣布将起草《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延续。

江西资深收藏家肖先生称,此次江西没能入围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省份,也就意味着,今后江西的艺术品鉴定还将在民间鉴定的道路上行走。不过在当前全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一盘棋”的局面下,藏家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藏品找这六省市的权威鉴定机构鉴定。

而权威“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出现,远非一句话那么简单。在肖先生看来,试点只是试探一个标准,这个事情做起来不容易,操作难度很大。在试点单位出来后,很多人质疑他们不是正规的文博单位,为什么可以做鉴定?鉴定手段是依赖科技,还是依赖专家眼力?怎样收鉴定费?如果艺术品只有一张“身份证”,实行艺术品登记,登记管理机构的权力自然放大,在目前处处缺少监督机制的体制下,登记管理机构会不会权力寻租?谁来鉴定“鉴定机构”,在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说明前,北京首批五家鉴定评估机构的权威性也在业界存在争议。艺术品鉴定要不要官方认证,目前仍在艺术品投资市场是个大争议。

鉴定“国字号”道路漫长

艺术品鉴定、文物鉴定十分复杂。事实上鉴定难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目前很多专家都不是真正的专家。

采访中,不少藏友认为,凭鉴定专家的经验其实也可能闹出笑话,“汉代玉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个专家签了字鉴定了,连故宫有的专家都说是真的,却忽略了基本常识,汉代都是席地而坐的,违背考古学常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大量伪鉴定专家活跃在艺术品交易与鉴定市场。记者通过走访古玩市场发现,只要给钱,一些专家不论真伪都出具鉴定证书。事实上,国家早有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

南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品大藏家表示,真正的鉴定家必须是大收藏者,就像真正的大收藏家必须是鉴定家,若顾文彬、吴平斋、吴湖帆、张伯驹。而那些所谓的专家,个个俨然权威,还像模作样,在人家画边题个跋什么的,用句俗话来说“拿人家儿子当兵,打死不伤心”。他既不买单,还能拿“小费”,说真说假,虽非信口雌黄,却也多少有点“意马心猿”。而且艺术品鉴定作为一门特殊学术,岂能跟着感觉走,你权威明清,未必也知宋元。在他眼中,迷信鉴定专家倒不如听听在民间的大藏家和买家的建议。这位藏家认为,综合目前艺术品市场的特性,这次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难度很大,如何规范艺术品的鉴定,道路还很漫长。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揭秘艺术品鉴定三乱:伪证书 伪专家 伪机构


鉴定乱象:皆因利益唯上

9月17日,“徐悲鸿油画伪作”一事被曝出。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的《人体 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有人认为实际上是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某位同学的习作。该画在2010年6月拍卖时,被称“由海外著名藏家提供,是徐悲鸿油画写生一个重要的代表。”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

此前几日,“金缕玉衣”骗贷、故宫副院长等专家估价24亿一事被曝光。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缕玉衣”,并通过相关人的介绍,找到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鉴定专家来作鉴定,鉴定专家给出评估价24亿元。以这件“金缕玉衣”做担保,谢根荣向银行前后骗贷10亿余元。

2007年1月14日,有报道称,一位张先生经一文物鉴定有限公司专家孙学海鉴定,花2.5万元为自己的27件各类瓷器开具了12张真品“鉴定证书”,可拍卖公司和许多陶瓷鉴定专家都说是赝品。张先生再找那家鉴定公司和那位专家,对方仍坚持自己的鉴定结果。张先生找到了工商部门但调解无果。

2004年9月24日,据本报报道,刘书勤于2001年以120万元价格从李世元手中购买了一件有中国书画家收藏协会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两份权威鉴定的汝窑笔洗,后被鉴定为赝品,刘书勤遂报警。北京市延庆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的罪名将李世元起诉,法院宣判李世元无罪。

……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如此庞大的市场,谁来为收藏者们把关?艺术品鉴定市场缘何如此混乱?

原因之一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说到鉴定就不得不说仿制造假。民国、清代以前的仿制多数出于兴趣爱好而非赚钱,民国以后渐渐混乱,不再讲究以前的工艺、材质、纹饰工艺。尤其近些年开始出现各种高仿、中仿、低仿。其中低仿的,用玻璃、石头或者玉髓、次的玉料,运用染色,化学物品的侵蚀等方式加工成玉器,一般人也难以识别。即便是真玉也不好断定,以和田玉为例,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的“和田玉国家标准”,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软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规则。中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组成结构与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根据国家鉴定标准,仍可被称为“和田玉”。业内对此有个不雅的比方:整个昆仑山脉好比一头猪,新疆的和田玉就是猪的里脊肉,而其他地区产的好比其他部位,同样的成分,但吃起来,口感是不一样的。

而瓷器如果乘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专家经验也不尽然全对。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一行,要相信专家,但不能迷信专家。”

另外,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这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同样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

证书之伪:无权威作用

记者近日到北京琉璃厂街走访,刚进街口,路边就有人低声询问:要画么?记者被告知,无论想要什么样的画,哪怕古今中外任何大家的名画,都可提供。记者跟随卖画人转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很小的门店里,店主拿出一幅幅未经装裱、却署有顾恺之、阎立本、吴道玄、李苦禅、林风眠、范曾等名家名字的画作,毫不掩饰地说:“这些都是仿的,都是当代大师教授级画家画的,装裱后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真假。”当记者问道,是否可以出具鉴定证书时,店主说,到外面大街上随便找一家做鉴定的都能开,只要交钱。

记者询问了几处后发现各个鉴定地收费不一,鉴定费用从五十到几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证明从一千元至上万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都说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一位在琉璃厂街浸淫三十几年的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说,“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与之相关的艺术品鉴定行业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确认所购是否真品,另一方面,像记者这样“知假买假”并欲求“真品鉴定”的人助推了该行的火爆。

专家之伪:无资质要求

鉴定证书靠不住,给出证书的专家呢?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专家”的出炉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文物鉴定早年就是一门生意,是从旧中国的文物买卖行业脱胎而出的。目前市面上的专家大概可分为研究型学者,实战型专家,自学成才型草根三类。研究型专家多在博物馆里工作,近水楼台,过手的东西量多质精,但与市场交流不够,证伪往往不是研究人员的主业。早些年琉璃厂街最有眼力的权威,大都是旧时候各家古玩店的伙计出身,今天市场上不少人还是这些老人带徒弟带出来的,这类实战型专家鉴定凭感觉。

泰斗级的专家都打眼?专家还能不能信?“没人相信老师会看走眼”,一位曾受杨伯达指点的收藏爱好者如是说。“金线是真的,玉也是真的,金缕玉衣就是真的”,上文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古玩店老板说,“这个圈就是这样的,你不拍板说那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伪专家趁乱混迹其中,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

“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职业道德方面还要靠行业的自我规范和约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更新提出,要规范这种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并纳入国家执业资格体系,通过统一规范、专项分类的资格考试,组建专业鉴定队伍,从基础层面先杜绝“伪专家”。

机构之伪:无审批环节

在北京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街等地有很多鉴定机构,哪家才是权威机构?位于国子监院内的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民间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等级效力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像他们这样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中心也一样。

记者采访了国家文物局新闻宣传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超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范围的事情,责任由从事该工作的委员个人承担”。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

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中国文物信息中心一项针对全国80余家文物鉴定中介机构的调查显示,有的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有的自称经过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还有许多鉴定中介机构挂靠在某某协会之下,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国家文物局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难以追责:无惩罚机制

文物造假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赝品暴利的诱惑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正在被“一夜暴富”的金钱观取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道正在被“骗术为王”的流氓手段替换。难道法律就拿他们毫无办法么?

“艺术品本身特性决定了鉴定工作不能用科学的指标来精准衡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宏认为对鉴定人的错误鉴定无法用法律来调整,除非“鉴定人在鉴定前明知委托人制假售假并与之同谋”构成诈骗罪,但实践中也很难证明鉴定人的主观方面是否有这样的“故意”。

马更新认为,拍卖法的规定,仅考虑了拍卖公司作为中介机构不宜对拍卖品承担责任,对竞拍人、消费者来说显失公平。国外拍卖法也是如此规定的,但拍卖公司可以自定“三年、五年内如发现是赝品可收回”。目前情况下,消费者只能依据合同法维护自己权益,但也需事前双方约定有“如为赝品可退”条款。马更新建议政府应组织行业协会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机制,包括鉴定机构如何认证、设立,设立后如何去规范、管理,遇到争议如何解决等问题,如何确定鉴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出现分歧后,纠纷的解决渠道、方式、程序等。

若干年前的时代,没有电视、电脑、手机,古人生活之外的娱乐唯有金石玉器、花鸟字画,就这也只是王公贵族阶层的专属。“说到底,这是一个‘玩’的行当”,“这个圈资本说话”。改革开放以后,普通百姓积累了一些财富,投资艺术品成为可能。加之近年来西方资本对其掌控的国内艺术品标价炒作、抛售,动辄几千万、几个亿的天价成交,刺激了国内一干人等的投机心理。玩雅、投资、意欲捡漏一夜暴发,形成了不同阶层齐动员的全民收藏。

任何一个法学家都会承认,再健全的法制也不可能调整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投资、收藏艺术品亦如是。所以,在愈是热闹的时候,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对待艺术品投资,别到最后成了那“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中的一个。

艺术品鉴定市场乱象调查:有证书的大部分是赝品


一边欣欣向荣、一边乱象丛生;精确地描述了目前的文物字画收藏市场。同样的瓷瓶不同的评价机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是利益推动还是另有内幕?鉴定市场究竟是怎样的乱?谁应该来监管?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杨乐山采制的新闻焦点《艺术品鉴定的战国乱象》对艺术品鉴定市场的乱象进行了深度报道。

同一瓷瓶交1000开康熙年间鉴定书

交200开民国年间鉴定书

前几天,济南市民王先生拿着家里收藏的一个刻有清朝康熙年间字样的瓷瓶找到了记者。王先生拿着两份不同机构开出的鉴定证书:“一份是上次一个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来济南搞活动的时候我去弄的,上面就是说我这个瓶是康熙年间的。这一份是前两天我去济南古月楼艺术会馆鉴定的证书,上面说我这个瓶子是民国年间的,我就很纳闷,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王先生手中所拿的瓷瓶据王先生自己介绍是老一辈留下的,具体时间和出处他也不知道,出于好奇,他才去做了鉴定,可同样的瓷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鉴定证书?

王先生对记者说 “当时上海这个公司,他告诉我要给他1000块才能开鉴定证书。但另一家公司告诉我只需要200元负责鉴定就可以。”这让记者心存疑虑,这证书是鉴来的还是买来的?

随后记者根据王先生提供的电话,拨打了两家公司的电话,但上海那家公司已经成为了空号,而济南这家公司却十分明确的告诉记者,他们的鉴定证书没错,王先生的瓷瓶绝对不会是康熙年间的瓷瓶,王先生之前所持证书绝对是造假的。

艺术品鉴定乱象调查

业内人揭秘:有证书的大都是赝品

鉴定证书也可以造假么?带着疑问,记者随机到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古玩城等地方走访,却发现各个鉴定地收费不一,鉴定费用从五十到几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证明从一千元至上万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都说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一位在英雄山文化市场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这样说。“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为什么有证书的会是赝品呢?这位店主的一席话,让记者恍然大悟。“一般来说,证书是两种,一种是获奖证书,这个肯定是真的,但特别少而且特别难拿。另一种就是买的了。现在好多骗子机构,就靠这个赚钱,比如你刚才问的那种,就是为了收他的高额鉴定费,特意把假的当成真的来开证书。当然,这种证书也就只能蒙蒙你们这些外行。”

开假证书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么?店主说:“这个圈就是这样的,你拍板说那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且我给你开个证书,最多是我眼力不行,看错了,我没什么责任可负啊。”

艺术品出鉴定后可参加拍卖

拍卖公司不需要为拍品真假承担责任

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济南常青藤律师事务所律师宋洪昌认为: “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同样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

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伪专家趁乱混迹其中,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

“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一是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二是缺少相关法律制裁造假。因为证书不同于古玩,那种是直接假货坐真欺骗,证书毕竟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因为国家还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

艺术品特殊性决定鉴定的难度

仪器无法测定只能靠专家经验

既然没有法律效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找专家做文物鉴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如此庞大的市场,谁来为收藏者们把关?艺术品鉴定市场缘何如此混乱?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张波这样对记者说:“最大的原因,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比如和田玉吧,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和田玉国家标准“,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软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规则。中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玉石中和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根据国家鉴定标准,仍可被称为”和田玉“.”

张波随后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所存的鉴定方式,都无法完全鉴定一件古玩的价值,年代越久越无法鉴定:“瓷器如果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专家经验。”

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专家”的出炉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

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

而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他们中许多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可国家文物局却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宋洪昌说:“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对这个混乱的市场,不论是艺术家还是经营者,都表示了乐观。但至少现在,这个新兴市场,正是在“混乱”的支撑下欣欣向荣。行业立法固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可制度与法规却是规范这个行业,保护这个行业的唯一出路。不要等到鉴定市场只有假没有真,只有欺骗没有诚信的末路。

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谁来鉴定“鉴定家”


古玩界有一种论调:“古玩是不打假的”。近日,媒体报道,尽管赝品泛滥,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造假买假,无碍大局。还有一些人,竟公开表示反对打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又该如何打?从艺术品鉴定乱象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其背后的“秘密”。

古玩打假“知易行难”?

日前,央视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文物鉴定黑幕”中“只认钱不辨假”、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鉴定专家,凭借一纸鉴定,可以让一个粗制滥造的200元小瓶,摇身变成“价值连城”的文物。一张鉴定书引来了市场上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不少人盯准了古玩这块大肥肉,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一位行业藏家指出,一些“鉴定专家”为了达到金钱和声誉上的个人目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搅屎棍。”他们之中,一些人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诚信道德。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只是略懂些皮毛,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也开始自称“鉴定家”。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研究员夏志峰一针见血地说,“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经常有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这是利益使然。另外,有些人和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勾连,形成利益联盟。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谁来鉴定“鉴定家”?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很多收藏爱好者打假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品鉴定没有一定的标准,缺少必要的标准参考,所以真的打起假来才能知道其中的艰难。

夏志峰说,目前文物鉴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准入制度,目前我国的文物鉴定没有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开一家鉴定工作室和俱乐部从事文物鉴定,几乎没有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夏志峰认为,这是目前文物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所在,相关法律和政策上的空白亟待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甚至有个别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打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了地摊为人鉴宝。有的团体拉大旗做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300到500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毛晓沪说,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民间文物鉴定的收费标准、定级标准、鉴定流程等差异悬殊且难以保障鉴定的质量,导致因鉴定而引起的民事纠纷频频发生。

当今文物市场打假已刻不容缓。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行鉴定师资质考核,也没有打假的人和机构,艺术品收藏市场就像一场足球赛,没有裁判员如何能定输赢?”毛晓沪有些无奈地说。

艺术品打假怎么打?

采访中,一些收藏家、鉴赏家告诉记者,在古玩市场的交易中,已形成了卖假不退、买假自认倒霉、古玩不打假等所谓的“行规”,衍化至今则成为“拍卖不保真”。

上海市收藏协会法律顾问李欣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古玩市场开禁,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五毒"盛行,有失控的危险。”

北京邦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武绍智分析,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现在缺乏相关的鉴定师资质考核机制,艺术品鉴定只代表专家个人意见,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否被故意高估这个角度,在法律意义上界定困难。”武绍智说,在很多国家,文物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入行门槛都很高,法律规定上对于保护消费者也有完善的规定。

对于古玩的鉴定,李欣建议,要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问责制度,鉴定部门或专家对其鉴定的结果,都应该有书面结论。如将赝品鉴为真品,或将真品特别是国宝级的文物鉴为赝品,致使文物流失海外,应该视情节分别作出行政处理、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只有立法建制,才能使古玩文物市场在规范中提高,在提高中繁荣。

哥窑瓷器收藏品鉴定


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成为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但故宫博物院存有大批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收藏品,为我们研究哥窑带来诸多方便。

根据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观察,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

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外,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二、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三、仿品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

民国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真的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民国仿品则颜色基本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仿到后来,干脆在底款书上“成化年制”。民国时仿此品种尚情有可原,而到了80年代,竞也兴起仿古狂风,又生产了一大批仿民国所产的粗制滥造产品,且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这完全是一种纯商业性的生产,实在没有多大价值。

艺术品投资升温在即


不久前,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在香港拍卖出2.5266亿港元的天价,创中国瓷器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虽然业内对这只葫芦瓶值不值这么高的价格存在争论,但收藏界的热度不断升温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股票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调整,作为在国际上与股票、房地产并称为三大投资市场的艺术品投资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乱世藏金,盛世收藏,我国正迎来历史上第五次收藏热潮,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使得我们国民对收藏具有与生俱来的兴趣。同时艺术品收藏市场作为年复合增长率最高、风险性低的投资理财产品给投资者极大的信心,今年以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不断出现亿元以上的艺术品更是给添了一把火。

在这个市场中,正确的收藏心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风险意识都很重要。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热让很多人跃跃欲试,然而我们不能只是看到这些表面赚钱的热闹现象,而不去深入探究为什么他们能成功赚钱。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进军这个市场以前,所有投资者都要先擦亮眼睛。

香港著名陶瓷收藏家,《天下收藏》栏目的鉴赏嘉宾翟健民先生在谈到艺术品收藏心态时认为,艺术品收藏和别的投资很不一样,并不能完全当作一种投资,当然也不必过于理性而片面强调艺术品的商品属性,它很大程度上还是要有兴趣喜好作为基础的。真正投入到这个领域的人,多数还是因为爱好艺术品,收藏的乐趣不只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投身股市,比的是看谁慧眼识“真股”,倘若你总能发现蓝筹股和黑马,钞票就会流向你的口袋。反之,股价就会跌破你的嘴脸。古玩市场也一样,比的是“眼力”。你的眼力好,奇货珍品经常走进你的宝库。反之,你会与珍品永世无缘。因此,古玩市场里到处是“捡漏”与“走眼”的故事。作为一个成功的收藏者,系统的历史、民俗、文学、考古、工艺美术和社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收藏需要具备“慧眼”,这种“慧眼”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而是日积月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后才可能具备的。只有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提高鉴藏水平。

收藏艺术品“慧眼”辨真伪


2010年以来,艺术品、收藏市场相当“给力”,金银币、黄金艺术品、现代书画等收藏品凭借抗通胀和高回报率的特点,行情一路看涨,这也让很多人想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艺术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又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它的价格受存世量、品相、题材、设计、材质、创作年代和手法、制作工艺,以及供求关系、时尚趋势等的影响。

就拿名家字画来说,这些名家必须区别于一般的画家,必须在当时、当地已有名望,并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齐白石那种篆意笔法给人留下了老辣古拙的感觉,与当时广为流行的“甜”、“俗”画风相反;傅抱石独创“抱石皴”;李可染以“黑、满、崛、涩”创立的“大团墨块”;谢稚柳的“落墨法”;陆俨少独创的“勾云”、“留白”法等,都使他们赢得了名家的称号,他们的作品价格近年来屡创新高。因此,投资者想进艺术投资市场,必须具有“慧眼”,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

笔者在一些专家免费鉴宝活动上看到,由于没有鉴别藏品的专业能力,一些人只能通过专家鉴定辨真假。专家说你藏品是真的,价值数万,往往藏家高兴的手舞足蹈,专家一说藏品为赝品,要么黯然伤神,要么说专家不识货。

专家作为艺术品研究和鉴赏的行家,在价格的判定上,比一般的“玩家”更具权威性。但专家未必就是时下“行市”的专家。如《鉴宝》栏目中专家估价有时与市场价位相差甚远,使得艺术品投资风险较难把控。再者,有些专家恐怕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也有出于某种需要违心抬价或压价的时候。

我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平时也喜欢收藏一些书画、瓷器、古董等艺术品。笔者认为,艺术品收藏是门学问,只要你有鉴赏力,去研究和关心,都有可能成为最好的收藏家与投资者。

去年,本人到景德镇采风,在一集市上邂逅卖青花瓷片的老农,一块瓷片价格从几元钱到几十元不等,我凭借平日积累的古瓷鉴定的经验,确定这是明朝后期的瓷片,便一股脑地全买下来,捡了个大漏。

如何在艺术品收藏投资上练就一双“慧眼”呢?笔者认为,学习的方法无外乎一是自己潜心钻研,二是多与藏友切磋,三是多接触实物,四是虚心求教于行家里手。另外,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切忌急功近利,自以为是。不能尽信书本或是听“故事”,这样容易被赝品所迷惑。

藏品鉴定:纵览清朝各代瓷器的特点


( 韶颜)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当代中国艺术品收藏


随着艺术品市场不断出现天价震惊着人们,投资者需提防艺术品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现阶段中国国内的艺术投资,在给予艺术品市场更多流动性资金的同时,也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行情的不稳定或过度波动。

艺术品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日本经济泡沫破灭、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都曾一度导致艺术品拍卖市场低迷。经济萧条时蕴含无形价值和精神财富的艺术品面临更大的贬值风险。有2007年的寒冬,也有2009年的井喷,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在周期性的运行中似乎又迎来一个春天,在通胀预期、民富收藏等大背景下,导致周期性的景气市场,但仍需谨慎投资。现当代艺术品系名家大师所作,作品保真,升值空间大。相比艺术品文物来说投资较少,适合大众收藏。

在全球文化价值整合过程之中,收藏家的影响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在全球资本化的背景下,艺术与资本的关系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看,艺术投资的理念已经从意识启蒙逐渐成为了某种共识与行为实践。

艺术品流动性差

艺术品投资行业的水很深,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行业维权难度很大。这是行业风险,圈内讲究“买对不买贵,买贵不买假”,同一件艺术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卖家没有告知买卖标的真伪的义务,一切全凭买家眼力识别,“买假不退”的行规让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其次,书画、瓷器、玉器、木雕等艺术品对收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具有很高要求,稍有不慎造成磕碰损伤,影响了品相就会大大减贬其市场价值,甚至一文不值。

再者,艺术品的流动性差,难以与股票、基金甚至房产等投资相比,急用资金时买家很可能“趁火打劫”,让藏家折损巨大。民国时期著名画家溥儒曾收藏过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作的《平复帖》,那是一件稀世国宝,曾有买家出价10万大洋,但溥儒待沽不售。后来他母亲突然病故,急需用钱,溥儒不得不以4万现洋成交。

以收藏心态参与

关于艺术品的炒作风险,日本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泡沫中,日本一些资本家不惜巨资大肆收购世界名画。大昭和造纸公司的董事长斋藤了英曾以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的天价分别拍得凡·高的《加歇医生的画像》和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几年后斋藤投资亏损,两幅名画被迫抵押给银行。据说银行出售时,买家给出的价格分别是7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与此同期,另有一家日本旅游企业以75亿日元买进毕加索的《波埃莱特的婚礼》,该幅画经过转手后抵押给银行时估价仅20亿日元。业内人士称,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现“小泡沫”。规避泡沫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参与“击鼓传花”的游戏,避免做最后的接棒人。

投资现当代艺术品

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来说,真正的难点还在于如何去判断其价值。这对于新兴的中国收藏家来说显得更为困难: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体的精神创造,不仅仅是艺术家对本土现实的关注与反映,同时它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沟通与交融,因此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既需要熟知本土,也需要国际性的视野;在另一方面,收藏价值观的形成并不仅仅是私人收藏家的事情,需要更广泛的共识与讨论的机制。

就如陶瓷来说,与古瓷相比,当代瓷器的价格可用“低廉”来形容。但也正是两者巨大的价差,使得当代瓷器收藏价值凸显。当代瓷器尚未受到市场热炒,安全性较高,也正是如此,目前正是逢低介入的较好时机。

做个真正的艺术品投资者不容易,需要诸多投入。都说艺术品市场有“藏家”和“行家”之分,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或许应该抱着喜欢在先、收藏为主的心态参与。换句话说,要端正艺术品投资心态。很多成功的藏家在购买艺术品时,并不把其当作股票、房产等投资产品看待,以未来增值为核心诉求,而是以爱好的心态介入,以收藏的主旨参与,这样反而会有收获。从藏品认知历史,欣赏艺术,感悟人生,愿艺术品收藏者能真正享受您那份收藏喜悦与激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