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的“抗战瓷” 全民抗战的时代记忆

景德镇的“抗战瓷” 全民抗战的时代记忆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3-30

景德镇古代瓷器。

瓷器本是生活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又紧紧贴近时代,表达制作者的情趣和志向。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故事题材都是如此,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尤其在近现代瓷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像“洪宪瓷”、“文革瓷”都是如此。另外,还有民国时期的“抗战瓷”。

抗战瓷,是抗战期间的瓷呢,还是以抗战为题材的瓷呢?广义的抗战瓷应该两者都涵盖,而狭义的抗战瓷,则是指民国期间出产的以抗战为题材的瓷器。抗战瓷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抗战口号,比如“抗战到底”、“抗战必胜”、“誓雪国耻”、“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等,至今读来,仍旧让人热血沸腾。

抗战瓷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独特标志之一,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抗战热情,也反映了全民皆兵、保家卫国的战斗情怀。抗战瓷是制瓷界对抗日的“振臂一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抗战。所以,抗战瓷是时代的记忆,是全民抗战的有力见证。

笔者曾收藏有一套抗战瓷,茶壶四只,香炉一只,碗一只,虽然没有抗战口号,但图案为当时的常见题材“打飞机”。当时,我国的空军力量十分薄弱,经常眼睁睁看着日本的飞机在头顶肆虐,忍受着他们的空中袭击。后来,偶然出现了用步枪把低空飞行的日本军机打落的案例,各种“打飞机”的故事便层出不穷,而针对“步枪打飞机”的研究也接连出现。所以,“打飞机”的故事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而在瓷上做以描绘刻画,也顺理成章,它反映了时人的美好愿望,看着一架架日本军机从茶杯上跌落,老百姓打心眼里痛快,也算是出了口恶气。

时至今日,抗战瓷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见证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见证着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顽强斗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抗战瓷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爱国教育意义,它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刻不忘保家卫国的情怀以及与侵略作斗争的精神。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凝固烽火年代的抗战瓷器


一级文物——陪都防空瓷水壶

蒋介石、宋美龄像瓷盘

“铁血救国 抗战到底”盘

2005年8月15日,建川博物馆聚落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开放,其抗战主题的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等均填补了国内抗战博物馆的空白。在建川博物馆庞大的抗战文物系列收藏中,瓷器收藏颇为壮观——这也是抗战瓷器最大的收藏地。

在抗战系列之中流砥柱馆中,有一方珍贵的瓷砚。瓷砚正面绘山水,山谷间小桥流水,青松凉亭。在这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色中,题写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慷慨激昂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那个年代中华儿女的一致心声。从落款看,瓷砚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烧制的。

1937年7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政府对于芦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时,每位与会将领获赠一把清代瓷壶。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宋希濂将军(1907-1993年)的瓷壶,底款为“大清光绪年制”,壶身有“庐山受训纪念,二十六年七月”字样,落款处有刮除痕迹。宋希濂将军的外侄冷豫民先生在捐赠时介绍,刮掉的字为“蒋中正赠”。刮掉这四个字实属情非得已,否则此壶无法保存至今。如今,这把历经晚清、抗战、“文革”的瓷壶静静地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之“正面战场馆”中讲述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精锐尽出,投入75个师和9个旅计75余万人,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30余万人。是役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并从上海等地转移了大批工厂、机器及战略物资,尤为重要的是迫使日军调整战略部署,进攻轴线由自北向南转为自东向西,并削弱了日军攻势,并最终在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地带形成长期对峙,使日本陷于全面被动。川军也参加了这场血战。第21军146师师长刘雨亭率军一度从日军手中夺回泗安。为表彰此功,21军军需官郭叔皋特制一套瓷盘赠刘雨亭将军。盘中绘一条五爪火龙,象征抗日军人的军威,并亲笔题字“雨亭师长泗安胜倭纪念”。刘雨亭将军还有一组五件套瓷器,都有相同款识:“珠江瓷业誉满环球,余长一四六师经理,转战江浙皖赣者四年。辛巳秋奉调驻浮爱,制此以作纪念。止开题于长江军次,文侯敬绘。”

在正面战场馆的抗战空军展厅,有见证空军将士喋血长空的物证,也有反映那段历史的陶瓷杯、碗、罐等。这些寻常之物,从民间的视角记录着抗战中国空军的豪情和悲情。抗战时期,美军、日军装备的制式铝制、铁制水壶是中国军队所不敢奢望的。1941年6月,重庆“陪都空袭服务总队”发给防校高射班士兵曾维学的是一只有“防空水壶”字样的陶瓷水壶。而以破釜沉舟的“沉船”战法阻隔日本海军溯长江而上的中国海军也没有被人们忘记。

在那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年代,各式各样抒发中华民族抗争热情的瓷器数不胜数。虽然绝大多数在后来的风风雨雨中香消玉殒,但是人们还是能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馆中不经意地遇见。“精忠报国”彩瓷墨盒,上书“精忠报国伯弗表叔清玩一九三八年侄刘崧生制赠于彭县国防建设区”。1938年是川军出川抗日的年代,刘崧生以这样一件墨盒送给或许是身为军人的表叔,希望他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在景德镇烧制的整套题写“铁血救国,抗战到底”的瓷器,湛,彰显出其主人直面抗战的豪情。题写“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新生活 整齐清洁 简单朴素”的瓷壶、瓷杯,表现出当年直面强敌时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抗战必胜”的双手柄瓷壶和“渴饮倭奴血”的酒杯,更是道出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

而一件美国上世纪40年代初生产的瓷盘部分地注解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瓷盘绘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画像。蒋介石一身戎装,宋美龄身着旗袍,背后是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溪口、宋美龄母校美国威尔斯利学院的风光。瓷盘背面题有英文,其中说到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不断抗争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盟国非常有幸能够联合到这样一个坚定的盟友。

如今,距离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已隔66个春秋了,而一件件主题鲜明的抗战瓷器,凝固了那个年代的不同瞬间,穿越时空,默默警示后人: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抗战瓷器赏析


有人认为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日军武装入侵中国东北。并向关内进军由于东北义勇军的牵制日军主要精力指向关外,与国民党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全面侵华赢得了时间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准备)。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一般将这场战争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般称其为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战争时间约为八年,故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一级文物——陪都防空瓷水壶

在抗战系列之中流砥柱馆中,有一方珍贵的瓷砚。瓷砚正面绘山水,山谷间小桥流水,青松凉亭。在这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色中,题写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慷慨激昂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那个年代中华儿女的一致心声。从落款看,瓷砚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烧制的。

1937年7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政府对于芦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时,每位与会将领获赠一把清代瓷壶。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宋希濂将军(1907-1993年)的瓷壶,底款为“大清光绪年制”,壶身有“庐山受训纪念,二十六年七月”字样,落款处有刮除痕迹。宋希濂将军的外侄冷豫民先生在捐赠时介绍,刮掉的字为“蒋中正赠”。刮掉这四个字实属情非得已,否则此壶无法保存至今。如今,这把历经晚清、抗战、“文革”的瓷壶静静地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之“正面战场馆”中讲述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铁血救国 抗战到底”盘

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精锐尽出,投入75个师和9个旅计75余万人,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30余万人。是役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并从上海等地转移了大批工厂、机器及战略物资,尤为重要的是迫使日军调整战略部署,进攻轴线由自北向南转为自东向西,并削弱了日军攻势,并最终在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地带形成长期对峙,使日本陷于全面被动。川军也参加了这场血战。第21军146师师长刘雨亭率军一度从日军手中夺回泗安。为表彰此功,21军军需官郭叔皋特制一套瓷盘赠刘雨亭将军。盘中绘一条五爪火龙,象征抗日军人的军威,并亲笔题字“雨亭师长泗安胜倭纪念”。刘雨亭将军还有一组五件套瓷器,都有相同款识:“珠江瓷业誉满环球,余长一四六师经理,转战江浙皖赣者四年。辛巳秋奉调驻浮爱,制此以作纪念。止开题于长江军次,文侯敬绘。”

在正面战场馆的抗战空军展厅,有见证空军将士喋血长空的物证,也有反映那段历史的陶瓷杯、碗、罐等。这些寻常之物,从民间的视角记录着抗战中国空军的豪情和悲情。抗战时期,美军、日军装备的制式铝制、铁制水壶是中国军队所不敢奢望的。1941年6月,重庆“陪都空袭服务总队”发给防校高射班士兵曾维学的是一只有“防空水壶”字样的陶瓷水壶。而以破釜沉舟的“沉船”战法阻隔日本海军溯长江而上的中国海军也没有被人们忘记。

蒋介石、宋美龄像瓷盘

在那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年代,各式各样抒发中华民族抗争热情的瓷器数不胜数。虽然绝大多数在后来的风风雨雨中香消玉殒,但是人们还是能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馆中不经意地遇见。“精忠报国”彩瓷墨盒,上书“精忠报国伯弗表叔清玩一九三八年侄刘崧生制赠于彭县国防建设区”。1938年是川军出川抗日的年代,刘崧生以这样一件墨盒送给或许是身为军人的表叔,希望他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在景德镇烧制的整套题写“铁血救国,抗战到底”的瓷器,湛,彰显出其主人直面抗战的豪情。题写“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新生活整齐清洁 简单朴素”的瓷壶、瓷杯,表现出当年直面强敌时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抗战必胜”的双手柄瓷壶和“渴饮倭奴血”的酒杯,更是道出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

而一件美国上世纪40年代初生产的瓷盘部分地注解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瓷盘绘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画像。蒋介石一身戎装,宋美龄身着旗袍,背后是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溪口、宋美龄母校美国威尔斯利学院的风光。瓷盘背面题有英文,其中说到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不断抗争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盟国非常有幸能够联合到这样一个坚定的盟友。

如今,距离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已隔66个春秋了,而一件件主题鲜明的抗战瓷器,凝固了那个年代的不同瞬间,穿越时空,默默警示后人: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景德镇老瓷厂记忆:厂


上一辈的老瓷都人,谈起厂(以下简称景陶),都会清晰地记得景陶门前的运煤专用小铁路,每当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轰隆驶过,那之后的兴奋之情;还有景陶办公大楼的门楼,那是当时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中最独特、最宏伟、最气派的一栋门楼,让不少瓷都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景陶,那昔日象征着景陶曾经辉煌的大门,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已经空无一人……

建厂初期披荆斩棘

1958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景陶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瓷器十二瓷厂、十五瓷厂、十六瓷厂合并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

谈及景陶的前身,现任景陶厂长杨景华滔滔不绝地介绍,景陶的前身是景德镇市第二陶瓷手工生产合作社(简称“二社”),而二社的前身又是余协圣瓷行,老板是人称“三尊大佛”的资本家余炳哲。

1950年10月余炳哲抽走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行于1951年5月关闭,瓷行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当时工人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但“大佛”不肯“善哉”,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诉到市法院,经过法院裁判之后,将这些固定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二社逐渐发展,让工人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征程,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在资金不足以全部建设正规厂房时,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用竹片糊黄泥搭起一栋栋简易厂房。在1958年,这一年二社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坡新厂房生产。新厂房的建成,告别了点多面广,迈出了厂房、设备、人员高度集中的关键一步,为今后的景陶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间充满曲折

只要熟悉景陶的人都知道,景陶主要出产工业陶瓷,其中三角牌釉面砖更是闻名中外。据景陶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面砖,其特点吸水率适中,光洁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使用周期长。

可景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着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厂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运作十分艰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景陶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工人年龄面临着青黄不接,就在1973年,这一天下着雨,但是景陶的职工们却觉得这是一场喜雨,因为在这一天,景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了158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到来,这些都是各大院校高才生,他们的到来,及时地为景陶补充了新鲜血液。

据景陶书记常水根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景陶最令人羡慕、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期。这一时期,景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釉面砖生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量位居全国之冠八年之久。这一时期,釉面砖品种日益增多,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要知道,当年我们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出产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免检产品,畅销到连找厂长批条子都买不到,当时时任厂长为了减少上门客户的纠缠,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剪贴了报纸上的一副“兔开尊口”的漫画,”常水根骄傲地说。

从景陶建厂初期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后,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看准了市场对釉面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决策,让效益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工业瓷逐渐减产直至全面停产,进而举全厂之力来发展效益较高的釉面砖。

如何扩大釉面砖生产规模,经过商量之后,最好的选择是把工业瓷车间改造成釉面砖车间。但是改造的资金在那里?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景陶人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在1981年至1982年,景陶在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能力,采取这一变通的灵活措施,使景陶的釉面砖产量大增,一跃成为全国釉面砖产量第一的专业厂家。

不仅如此,在1980年至1987年,景陶釉面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整整八年,当时景陶头上一直戴着桂冠,光芒四射。“三角牌”产品在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畅销美国、港澳、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是最受欢迎的建陶产品之一。

景陶人的创业精神

余昌铨1955年就进入景陶,直到1997年才退休,作为一名老景陶人,他有着景陶人艰苦朴实的创业精神。正如余昌铨的老伴常说的,“他就是块头木头疙瘩,笨。上班从未迟到过,就连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还在上班,从来都不知道请假这个两个字,天天就惦记着生产生产”。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余昌铨依然深深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工人们上下班全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发出怨言。当时工厂搬到毛家坂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时间是不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老老实实在门外等候。当时有一个姓黄的工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时左右就起床,走到厂里还没有天亮,但他又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子里休息一下,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到厂里已经迟到了,还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当年的纪律是多么的严格。

余昌铨在景陶一直都是从事匣钵工作,这项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怨言,起早摸黑的一干就是40年,他说,“我们那时就把厂里当成了自己家,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周就休息一天,休息时还要义务劳动半天;有时半夜刮风下雨,我会习惯性的跑到厂里去看匣钵是否被雨淋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匣钵40余年,但是余昌铨坚持下来,对他那个年代来说,只要认定了这门手艺,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想起,以前厂里的辉煌,余昌铨自豪地说:“在80年代,我们厂是全市最好的一个厂,也是全市第一个有公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单位,当年6辆公交车停在厂门口,是多么的气派”。

景陶的蒸蒸日上,与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是离不开的。老职工老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的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一样的在生产线上辛勤的工作。现代剧《窑前战歌》就是以厂里一个职工老董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1976年的一天,烧练车间窑炉的烟道发生堵塞,烟道不疏通,瓷器要报废,老董得知此事之后,二话不说,钻进了烟道,硬是将堵塞烟道的匣屑。砖块一铲一铲掏出来,高温将老董的脸灼得青紫,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抢修行列,终于将烟道疏通了。

别看现在景陶厂生活区破旧不堪,生活区内公园,丝毫看不到绿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职工宿舍、子弟学校、保育院、职工医院、食堂、浴室、文化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区内花园不仅绿树成行,花草芬芳,花园内还有喷泉,环境优美。

“可是就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等地区乡镇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建陶企业的崛起,‘三角’牌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效益逐步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景陶在1997年全面停产,目前景陶主要以出租方式将厂房、设备租给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老占说。

景陶从辉煌鼎盛到退出市场,从部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到市属三类企业,它经历了五十余个春夏秋冬,这人生漫长的半个世纪,就好似流星在历史星空划过的一瞬间。在这期间虽没有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但一座座高耸的制粉喷雾干燥塔和一条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作业线却是见证了景陶昔日的光辉,尽管如今这种辉煌已不再,但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景德镇老瓷厂记忆:景德镇陶瓷厂


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上一辈的老瓷都人,谈起景德镇陶瓷厂(以下简称景陶),都会清晰地记得景陶门前的运煤专用小铁路,每当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轰隆驶过,那之后的兴奋之情;还有景陶办公大楼的门楼,那是当时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中最独特、最宏伟、最气派的一栋门楼,让不少瓷都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景陶,那昔日象征着景陶曾经辉煌的大门,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已经空无一人……

建厂初期披荆斩棘

1958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景陶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瓷器十二瓷厂、十五瓷厂、十六瓷厂合并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

谈及景陶的前身,现任景陶厂长杨景华滔滔不绝地介绍,景陶的前身是景德镇市第二陶瓷手工生产合作社(简称“二社”),而二社的前身又是余协圣瓷行,老板是人称“三尊大佛”的资本家余炳哲。

1950年10月余炳哲抽走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行于1951年5月关闭,瓷行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当时工人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但“大佛”不肯“善哉”,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诉到市法院,经过法院裁判之后,将这些固定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二社逐渐发展,让工人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征程,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在资金不足以全部建设正规厂房时,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用竹片糊黄泥搭起一栋栋简易厂房。在1958年,这一年二社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坡新厂房生产。新厂房的建成,告别了点多面广,迈出了厂房、设备、人员高度集中的关键一步,为今后的景陶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间充满曲折

只要熟悉景陶的人都知道,景陶主要出产工业陶瓷,其中三角牌釉面砖更是闻名中外。据景陶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面砖,其特点吸水率适中,光洁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使用周期长。

可景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着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厂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运作十分艰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景陶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工人年龄面临着青黄不接,就在1973年,这一天下着雨,但是景陶的职工们却觉得这是一场喜雨,因为在这一天,景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了158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到来,这些都是各大院校高才生,他们的到来,及时地为景陶补充了新鲜血液。

据景陶书记常水根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景陶最令人羡慕、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期。这一时期,景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釉面砖生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量位居全国之冠八年之久。这一时期,釉面砖品种日益增多,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要知道,当年我们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出产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免检产品,畅销到连找厂长批条子都买不到,当时时任厂长为了减少上门客户的纠缠,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剪贴了报纸上的一副“兔开尊口”的漫画,”常水根骄傲地说。

从景陶建厂初期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后,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看准了市场对釉面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决策,让效益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工业瓷逐渐减产直至全面停产,进而举全厂之力来发展效益较高的釉面砖。

如何扩大釉面砖生产规模,经过商量之后,最好的选择是把工业瓷车间改造成釉面砖车间。但是改造的资金在那里?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景陶人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在1981年至1982年,景陶在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能力,采取这一变通的灵活措施,使景陶的釉面砖产量大增,一跃成为全国釉面砖产量第一的专业厂家。

不仅如此,在1980年至1987年,景陶釉面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整整八年,当时景陶头上一直戴着桂冠,光芒四射。“三角牌”产品在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畅销美国、港澳、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是最受欢迎的建陶产品之一。

景陶人的创业精神

余昌铨1955年就进入景陶,直到1997年才退休,作为一名老景陶人,他有着景陶人艰苦朴实的创业精神。正如余昌铨的老伴常说的,“他就是块头木头疙瘩,笨。上班从未迟到过,就连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还在上班,从来都不知道请假这个两个字,天天就惦记着生产生产”。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余昌铨依然深深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工人们上下班全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发出怨言。当时工厂搬到毛家坂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时间是不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老老实实在门外等候。当时有一个姓黄的工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时左右就起床,走到厂里还没有天亮,但他又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子里休息一下,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到厂里已经迟到了,还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当年的纪律是多么的严格。

余昌铨在景陶一直都是从事匣钵工作,这项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怨言,起早摸黑的一干就是40年,他说,“我们那时就把厂里当成了自己家,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周就休息一天,休息时还要义务劳动半天;有时半夜刮风下雨,我会习惯性的跑到厂里去看匣钵是否被雨淋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匣钵40余年,但是余昌铨坚持下来,对他那个年代来说,只要认定了这门手艺,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想起,以前厂里的辉煌,余昌铨自豪地说:“在80年代,我们厂是全市最好的一个厂,也是全市第一个有公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单位,当年6辆公交车停在厂门口,是多么的气派”。

景陶的蒸蒸日上,与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是离不开的。老职工老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的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一样的在生产线上辛勤的工作。现代剧《窑前战歌》就是以厂里一个职工老董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1976年的一天,烧练车间窑炉的烟道发生堵塞,烟道不疏通,瓷器要报废,老董得知此事之后,二话不说,钻进了烟道,硬是将堵塞烟道的匣屑。砖块一铲一铲掏出来,高温将老董的脸灼得青紫,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抢修行列,终于将烟道疏通了。

别看现在景陶厂生活区破旧不堪,生活区内公园,丝毫看不到绿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职工宿舍、子弟学校、保育院、职工医院、食堂、浴室、文化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区内花园不仅绿树成行,花草芬芳,花园内还有喷泉,环境优美。

“可是就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等地区乡镇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建陶企业的崛起,‘三角’牌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效益逐步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景陶在1997年全面停产,目前景陶主要以出租方式将厂房、设备租给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老占说。

景陶从辉煌鼎盛到退出市场,从部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到市属三类企业,它经历了五十余个春夏秋冬,这人生漫长的半个世纪,就好似流星在历史星空划过的一瞬间。在这期间虽没有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但一座座高耸的制粉喷雾干燥塔和一条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作业线却是见证了景陶昔日的光辉,尽管如今这种辉煌已不再,但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景德镇博物馆:厚重的历史 鲜活的记忆


“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由清末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最早筹备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馆,是1912年在北京国子监成立的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而1914年在北京开放的古物陈列所,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馆,至今也只有100来年的时间。

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的平台。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她犹如和煦的春风,干旱时的及时雨,让千年瓷都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了。根据国家文物局2013年度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截至2013年底,全国博物馆共计4165家,国有博物馆3354家,民办博物馆811家。其中民办博物馆增速尤为显著,比2012年度增加164家,所占比例由2012年的16.7%上升至19.5%。景德镇市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速度在江西处于领先,江西省民办博物馆占全国民办博物馆数的2.7%;景德镇市民办博物馆占全省民办博物馆的60%、占全国民办博物馆的1.5%。

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瓷器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比“四大发明”更具影响力。认识中国,从瓷器开始;认识China,从景德镇开始。一个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让一座城市延续近2000年,还青春无限、魅力四射,这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而今天,用老祖宗留下弥足珍贵的陶瓷文化遗址遗存,集中地展现给全世界,就是一个最好佐证。

景德镇博物馆的发展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前30年,仅有3家公办博物馆;后30年,公办和民办博物馆就有10多家。实际上我市首家民办博物馆,早在 2006年7月23日,由收藏家孔发龙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注册,也就是如今的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但当时没有纳入文博部门正式管理。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下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后,才迎来了民办博物馆的春天。2010年11月,江西省文化厅在全省首次批复了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三家民办博物馆,2012年至今又有9家民办博物馆成立。景德镇已形成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各有特色、互相完善的博物馆新格局。

公办为主体,主要是体现在馆藏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上

1954年1月,作为国内第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的景德镇陶瓷馆,正式建馆开放。该馆收藏着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2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从装饰上分有影青、卵白、青花、五彩、粉彩、色釉瓷等,从造型上分有碗、盘、杯、碟、壶、瓶、罐、雕塑等,从工艺上分有拉坯、印坯、镶坯、注浆、机压等。此外还收藏不少外国瓷和外地瓷,以及金石玉器、书画等,特别是近现代和当代景德镇陶瓷精品。所有馆藏年代可靠、品类丰富、科学价值及高,是收藏家、鉴赏家最具权威的断代标尺,为陶瓷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实物依据。如今文化大繁荣催人奋进,景德镇陶瓷馆易名为景德镇中国陶瓷馆新馆的装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2015年将迁入位于昌南湖畔的现代化新馆。新馆占地近3万平方米,其中仅展厅面积就高达1万多平方米,按照“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高标准进行建设。届时,她将会以新的面貌,揭开神秘的面纱。

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是集明清建筑保护、文物收藏、瓷业习俗研究与展示、旅游接待为一体的园林式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不仅保存着极具地方特色的11栋明、清世俗建筑,清代镇窑整体迁建落户,还搬迁保护了1栋较为完好的古窑房,2栋原装的古坯房,4栋用技改中拆除的古坯房料复原的坯房,都是明、清窑业建筑的原始遗物。明清六式窑的复原复烧,并收藏有一批五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民俗用瓷、生产和生活器具、古代碑刻、石造像以及当代名人陶瓷书画作品。同时,该馆举办了瓷业习俗、民俗用瓷、古代制瓷图、古今名人陶瓷书法艺术及瓷乐演奏等展演活动。

这座“博物馆”建成之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1987年来自国内各地20余位专家教授在评审意见书中指出:景德镇“遵循忠实历史、科学复原的指导思想,把散落在市郊濒于毁坏且难以就地保护的作坊和明、清世俗建筑搬迁复建,……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立个性,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建筑艺术色彩,成功地构成为一座新型的博物馆,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同年12月《中国环境报》以头版头条报道指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设计和营造的结果,“在我国首次解决了迁建与集中保护珍贵的明清民俗建筑的问题,……为保护历史名城的珍贵遗产作出了较大贡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朱自煊、副教授楼庆西参观后挥笔写道:“这种形式,在国内当属独创”。

1981年,在湖田窑遗址建立的“湖田窑古瓷窑遗址陈列馆”,2003年改为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湖田窑遗址是我国陶瓷史上生产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产品种类最全,质量最精的宋、元时期窑场,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同期的陶瓷生产水平。湖田窑始烧于五代,鼎盛于宋、元,结束于明代中期,期间延续制瓷历史近七个世纪。它以宋代的影青瓷,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而著称于世,是我国乃至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湖田窑遗址既出土了价值连城的古代陶瓷产品,又保存了足以体现古代制瓷工艺的瓷业遗址,现已成为吸引中外来宾观赏的古文化载体。

2014年6月14日,在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景德镇主场城市活动当天开园的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现存遗址及其背景环境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基础。御窑厂地下遗存极为丰富,出土了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曾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园内的珠山之巅,有1990年重建的龙珠阁,她被喻为景德镇瓷器的象征,作为官窑遗址和现代官窑器研究成果展示场所,龙珠阁一直是中外陶瓷爱好者关注的地方。

民办为补充,主要体现在馆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上

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以景德镇古瓷藏品与古瓷标本、近现代名家作品、高仿精品以及相关文史资料等为主,系统展示了景德镇辉煌的千年陶瓷艺术历史,并生动再现了景德镇各个历史时期手工制瓷工艺;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收藏展示了景德镇建国瓷厂、东风瓷厂等“十大瓷厂”生产的颜色釉、青花玲珑、粉彩等各种陶瓷艺术珍品,并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主要收藏了“7501”毛主席用瓷、清代浅绛彩瓷、民国瓷及木雕、名砚等工艺美术品;真如堂生活艺术博物馆,奉行“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让人们身处其中,喝一泡茶、焚一炉香、翻几页书、听几声琴、所有藏品旨可亲近,并无隔阂;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充分地利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资源、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把国际化理念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的成员组织、国际著名的陶瓷艺术文化机构、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交流平台,也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特殊贡献;景德镇景东艺术陶瓷珍品博物馆,主要珍藏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徐亚凤等陶瓷世家的作品。为国内外朋友、陶瓷爱好者和参观者提供一个高品位的参观、鉴定、交流平台;厚森青花瓷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与展示景德镇青花瓷”为宗旨,专门就景德镇青花瓷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工艺技术等进行综合展示;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经十多年的艰辛整理,修复官窑精品千余件。该馆的藏品大多为孤品、绝品,为海内外罕见。其中元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明洪武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明永乐白釉三壶连通器、明宣德青花行龙纹蟋蟀罐、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明成化三彩鸭形香薰均是“镇馆之宝”,为世人所仰慕。现展示的遗迹还有:墙、窑炉、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小坑。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发挥博物馆的欣赏和教育功能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如何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文化遗产不再是简单地保护,而是要在保护中加以利用、传承和发展。对已经珍藏在博物馆里文化遗产,那只是进行了保护,但要让其“活”起来,就是要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研究、发掘、传播和展览,不断丰富自己的馆藏。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对博物馆的馆藏,要有组织地安排参观,把它办成青少年的科普基地、办成地方史教育,实现“中国梦”的爱国主义基地;可以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把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之中;也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复制,把精湛的技艺传承下去。

在文化作为一种创意产业的今天,景德镇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说明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的厚重,是景德镇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千年瓷都瓷景德镇的一大特色。陶瓷博物馆是株幼苗,需要呵护和扶助,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更需要博物馆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探索办馆的路子,让社会公众从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引起盛世藏瓷的兴趣,把陶瓷博物馆办成陶瓷历史文化的活标本,成为见证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窗口。(来源: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

“法蓝瓷”开创景德镇“新瓷器时代”


法蓝瓷以华丽、浪漫、优雅和精致的表现力著称于世。

“真是太漂亮了!”19日,记者在景德镇法蓝瓷园区产品精品展区看到,来自省内外的记者对法蓝瓷赞不绝口。

据介绍,法兰瓷是21世纪初世界顶级陶瓷礼品业中一个崭新的品牌,在2002年纽约礼品展中以“蝶舞”系列获得了该展年度最佳收藏品第一名,改变了百年来世界陶瓷产业由欧洲名窑独领风骚的历史。

法兰瓷为高温釉下彩的瓷器,结合了欧洲艺术与东方气息,瓷器以华丽、浪漫、优雅和精致的表现力著称于世。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法兰瓷在全世界拥有了5000多个营销点。创始人陈立恒在台湾被誉为“陶瓷大王”。

在景德镇法蓝瓷园区产品精品展区看到,法蓝瓷以西方“新艺术”的流线线条,完美融入东方典雅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的奔放,以立体造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瓷器不再是呆板单调的瓶瓶罐罐,也不再是博物馆里阳春白雪的古玩,一个个精致的摆件、一套套华丽的餐具或一盏优雅的茶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的时尚艺术品。

时代标杆:“皇家景德镇瓷器”


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世界刮起了一股“中国热”狂飙。狂飙的中心是一系列艺术彩盘,由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与美国布莱福特彩盘交换中心联合推出,惊艳了当时的西方世界,成为争相抢购的艺术品。至今在国内外收藏界仍然被津津乐道,众多藏家以拥有此藏品而引以为豪。

据《当代官窑》载,首套彩盘由赵惠民先生设计绘制,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广为人知,耳熟能详,宝钗、黛玉是中国文学长廊中的经典艺术形象,“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感动和迷倒了无数国人。彩盘一套12集(块),1985年10月投入生产,首集《宝钗扑蝶》于1986年3月运抵美国芝加哥发行,正式进军美国彩盘中心。

2017年宇宙瓷厂申报国家工业遗产时,我第一次接触金陵十二钗彩盘,也了解到赵惠民先生的生平。美轮美奂的彩盘和十二大美人,观之不舍移目,心动神摇。国营宇宙瓷厂正是此套彩盘的生产厂家。彩盘发行后广受赞誉,畅销不衰,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据载,《宝钗扑蝶》交货量达35万件。宇宙瓷厂由此被外商赞誉为“中国景德镇皇家瓷厂”,赵惠民先生也获得布莱福德彩盘中心颁发的最高荣誉“水晶”奖。

此套艺术彩盘当年创下多个第一:

一是中国首次进入美国彩盘中心的瓷器,也是中国陶瓷产品在美国《彩盘世界》首次获奖。

二是1986年至1989年,成为对美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其单件换汇率创全国陶瓷行业日用瓷之最,1987年创汇高达473万美元。

三是制作不惜工本,花纸为日本伊藤公司制作,采用德国丝网印刷机,属丝网膜花纸新工艺,烤花为微机自动控制等。各项技术质量指标均超国家标准,与国际接轨。

四是统一编号,限量生产和供应。每一块瓷盘背后都标有生产时间和产品编号,以及双龙盘绕中的“皇家景德镇磁器”字样;每套都包含收藏证书、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负责人亲笔签名的“鉴定证书及出口苛准”,包装盒左侧竖排“皇家景德镇瓷器”七字。生产数量“以烧窑一百一十五日为限”。

五是第一集《宝钗扑蝶》登上1988年出版的《世界著名彩盘著录》封面,并被该书评选为世界彩盘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赵惠民先生擅粉彩人物,尤精于彩绘仕女,1959年被授予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据说设计十二钗首集彩盘时,赵先生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数易其稿,要入外商的法眼,何其难也。“有心人天不负”,最终从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致认可,从而一气呵成设计完成其他彩盘样版,并限量生产出口,由布莱福特彩盘中心包销。

可以说,这套彩盘凝聚了作者几十年的精力和创作经验,独运匠心,特意而为,蓄情而发。每集都吻合主人公的身份和特征,撷取一个个经典片段,“黛玉葬花”“湘云醉眠”“妙玉奉茶”……将她们置于不同环境中,或闺房,或书斋,或庭院,或台阁,配以山石、栏杆、花草、绮窗、帷帐、案几、花瓶,工笔细描,枝叶关情,顿收赏心悦目、养眼怡神之功效。

十二金钗,均具东方佳人之神韵,“秋水为神玉为骨”,花容月貌,冰魂玉魄,灵秀如江南一泓水,晶莹似天山一掬雪,皎洁若云间一弯月。裙裾飘飘,衣带轻飏,似不食人间烟火,飘然出尘,可谓世外仙姝、翩若天仙也。而眉目清朗,顾盼含情,一颦一笑,一侧身,一回眸,楚腰纤细,款款而行,皆极富动态美、韵律美,非传统呆滞仕女之可比。不必倾城倾国,依然活色生香,娇柔妩媚,清秀可人。对之,未免思接云外,神游八极,一见而喜,再见生爱,三见“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当年的抢购热潮自有其缘由!

《金陵十二钗》彩盘题款,除巧姐的为甲子年赵惠民作外,其他十一块均为甲子/年春月/古越惠民/作,四行,后钤红印章。盘中随意点缀十二金钗名,无姓,嫣红篆体,或圆或方,或长条形或葫芦状,显得蕴藉典雅。查甲子为1984年。赵先生为浙江绍兴人,绍兴属古越国之地,用以自题。

此套彩盘出口后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布莱福特再度合作,又相继推出了张松茂大师的《颐和园》8集、《中国庭院花卉之赞颂》6集;沈浮大师的《紫禁城》8集;姜学炳大师的《西湖民间故事》12集、《阳伞倩女集》4集;赵惠民先生的《中国百花仙女》6集等系列彩盘,共7套56集,成为收藏家争相竞购的藏品,风靡全球。

《中国百花仙女》系列选用莲、菊、梅、牡丹、水仙、木芙蓉六花神为艺术形象,延续了赵惠民先生的一贯风格,画面精工细琢,线条流畅飘逸,背景精心构筑,人物醉美养眼,“人面鲜花相映美”。但题款千姿百态、各不相类,以上六花神分别为已巳年赵惠民写、古越赵惠民写、庚午古越惠民写、庚午年古越惠民赵壁写、古越赵惠民作、赵惠民作。与《金陵十二钗》彩盘的题款一板一眼、整齐划一迥异,可以想见赵先生设计创作时的不拘一格、随意率真。查已巳年、庚午年分别为1989年、1990年。

2012年景德镇紫晶宾馆举行的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中国百花仙女》《阳伞倩女集》上榜。《中国百花仙女》一套6集(块)标价4至5万元人民币,《阳伞倩女集》一套4集(块)标价3至4万元人民币,一块彩盘价格一万元左右。想想网上卖家一套标价一万元不到,其真伪可想而知。

直径22cm的小小彩盘,藏有中华智慧,蕴含大师风骨,划开欧美的破冰之旅,传达东方神韵和艺术审美,创下一个传唱不衰的经典。新时代景德镇对话世界,建设国家试验区,打造国际瓷都,需要艺术家们更多的创造创新精神,继续去攀登,去超越!

编后话

以“十大瓷厂”为代表的新中国陶瓷产业所创造的辉煌,在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精益求精的陶瓷艺术家不断涌现,书写着瓷都的新传奇。

“皇家景德镇瓷器”,传达的是东方神韵和艺术审美,创下的是一个传唱不衰的经典,这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杆。建设国家试验区,与世界对话,打造国际瓷都,我们仍然需要艺术家们更多的创造与创新,在艺术道路上接续奋斗,追求卓越,继续攀登。

浅述明、清时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景德镇自元代以后已成为中国陶瓷发展的中心,它诸多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景德镇特有的陶瓷文化特征。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始于元代。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都感到美不可言。

一、明代的景德镇青花

明朝立国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烧造基础的景德镇建立了官窑,专门烧造供皇家欣赏、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个品种。众所周知,青花瓷器是—种白地蓝花瓷器,是釉下彩,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经高温烧造,白地蓝花的特点应该是白色釉地、蓝色花纹,如果不经细看,几乎所有的青花都是这同一色泽,但历代烧造的青花瓷的蓝色出入颇大,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变化。概括起来,明代的青花瓷器大体上历经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间)

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元青花的粗犷风格。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多为碗类,还有少量大盘、菱口盏托、梅瓶、执壶、大罐等。但传世较少。传世品中,还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二)黄金时代(明永乐、宣德年间)

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有的作品一度创造过中国古美术品售价的最高纪录。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从外观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两种青料。再看永乐青花,它的青花色调、绘画风格,与元青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与永乐青花都是采用同样的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制而成的。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由于大多数书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因而面貌比永乐朝作品更为清晰,历代文人对之述之尤详,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为第一,但由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因而这两朝的作品在历史上曾有一段相当长时期难以区分,旧时国内古玩行业有“永宣不分家”之说。在当今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数量远远超过永乐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丰富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两千多件作品。此外如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丰富。另外,除国内一些大小博物馆有收藏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的公私博物馆、美术馆、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楼的收藏最为丰富。

(三)黑暗时期(正统、景泰、天顺)

宣德之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被后人称之为景德镇官窑制瓷的“黑暗时代”。由于这三朝官窑均不见书款者,因而后人对三朝制瓷面貌认识模糊,时至今日,人们仍难以区分这三朝的作品,一般只能根据各时代的产品特征,从中寻找属于三朝烧造的作品。在传世及大量出土物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民窑青花瓷有着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青料方面看。这三朝民窑青花主要采用国产青料,它们应当就是江西地区的“土青”。前期产品,青花色泽青蓝中带黑者较多,后期产品有恬淡雅致的倾向。这三朝青花的纹饰,前期常见图案满密的缠枝花卉纹,但后期出现了许多布满疏简潦草的产品。从图案上看,以缠枝莲纹为多,有折枝牡丹、折枝花草、云气纹,还有犀牛、麒麟、双狮戏球、花蝶、莲池鸳鸯、鱼藻、松竹梅、婴戏图等此外,书梵文或福寿字的产品也有较多制作。

(四)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对于成化朝的官窑青花瓷器,后人评价极高。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对明瓷的综合评价是宣德为上,成化次之,永乐再次,但有人的看法不同,把成化瓷看成第—。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青花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点。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墨画风格。永宣青花中有部份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画彩(那种浓艳而呈黑斑的宝石蓝色青花都用这种青料绘画),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份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且所绘风格与永、宣青花明显不同。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数浅淡雅致。开创了青花瓷画龙点睛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弘治时期,新上台的皇帝比较崇尚节俭,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不少官文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镇官瓷的烧造没有成化朝辉煌。尽管如此,这一朝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时期的烧造风格,无多大创意。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规模较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并一改前朝精美的风格而向质朴厚重的风格转变,造型也较为丰富,往往一器多式。采用的原料也多种多样,如:弘治时期限采用的“平等青”,瑞州地区的“石子青”等。纹饰也比前朝丰富。如:云龙、双龙、莲龙、云风、双风、花鸟、海兽、八仙人物、寿星、亭榭人物以及波斯文、八思巴文等。

(五)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

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数量远远超过明初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所以,这一时期,是明青花瓷器烧造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这三朝的景德镇青花官瓷虽没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产品那样吸引人,但今人对这三朝的瓷器产品还是十分喜爱,许多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嘉靖时期青花瓷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青花呈色带有浓艳红紫的色调,这种青花器中所用的青料是产于新疆一带的“回青”。这是嘉靖朝最好的青料,其发色浓艳、鲜艳葱翠。到了嘉靖中期,由于嘉靖帝崇尚道教,因而此时期作品多与宗教有关。隆庆一朝仅六年,因而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瓷器不多。万历一朝长达四十八年,是明代皇帝在位最长的一个,烧造的品种多样化,一应俱全其烧造量之大,可从大量的传世品中得到验证。

明代的最后三个朝代是泰昌、天启,崇祯。这三朝政局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此时的官窑少见存于世。

二、清代的景德镇青花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且有指印纹。器型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风、缠枝莲、山水、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拜石等,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图案花纹除缠枝莲、云龙、龙凤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团花、竹石、三果、花鸟为多见。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除了制作碗、盘外,还生产印盒、水盂、笔筒、笔插等各类文房用具。图案除了传统的云龙、云凤、缠枝莲外,以串枝莲、三果、婴戏、松鹤、竹石为多见。当时除了白地青花外,还盛行豆青地青花、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至嘉庆时青花瓷质量有所下降,但当时的青花瓷仍与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较浅淡。

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当时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较多,图案纹饰以八吉祥、龙凤呈样、万寿无疆、玉堂富贵、群仙祝寿、福禄寿喜为多。光绪晚期由于战乱频繁,使刚复苏的官窑青花瓷制作又一蹶不振。

陶瓷艺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是人类利用泥土与火所赋予的物质的伟大创造。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景德镇之所以举世瞩目,为世人仰慕,不仅因为制瓷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精湛、产品至精至美,更因为历代瓷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东方艺术特色和中华民族风格特微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并以她光致茂美的陶瓷珠宝,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技术和文化艺术交流的虹桥,一定程度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的“抗战瓷” 全民抗战的时代记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的“抗战瓷” 全民抗战的时代记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