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唐.宣州窑狮头熏

唐.宣州窑狮头熏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石湾窑瓷器鉴别 密县窑古代瓷器

2020-04-21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三月一个周末的上午,陪朋友去古玩店,发现宝阁上陈列着一只青瓷狮子头残件。我一眼就看出这是哪个窑口的东西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国内古陶瓷专家曾经云集于此,在该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宣州官窑”字样的青瓷钤片,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官窑的性质之研讨;后来我也多次到该区域发现和拾掇唐宋古青瓷残件,于是也增加了我对该窑址的感性认识。我认为该窑址发现的官窑字样的残片说明了这里是个官办的瓷窑,相当于现代的国有工厂,但官窑与御窑的区别是服务对象的不同,御窑是为宫廷皇室服务的,所以烧制的物品多为精美的艺术品和生活器皿。而这里生产的大多是军队和民用的粗陋青瓷器皿,例如钵、盘、执壶、注子、油灯、小酒坛、四系罐、双系罐;以龙、狮等动物头为装饰的建筑构件残件等。我和朋友本想以适当的价格将之购下,再捐给某陶艺中心,让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老板看我俩均有学者嫌疑,认定我们看中的东西肯定是“国宝”级的,便开出该地方并不多见的天价,无奈,只好拍摄几张照片后暂时放弃之。不过我打心底里喜欢这件虽为残损,却不失威猛粗犷的千年古物。

这是一只大型青瓷熏炉盖子上的狮头构件,虽然伤痕累累,但均为古代烧制时粘连而致的老伤。近1尺高的狮头怒目圆睁、盆口利牙,给人以雄狮怒吼的气势感;而流淌的窑变蓝荧釉色与卷曲的棕毛更给这千年的古物增添了无比神妙生动的艺术内涵。观之姿态,映射出大唐盛世时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取向,相比于海外归来的圆明园生肖青铜兽头,狮头香熏更为生动奥妙,祥和古拙。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唐长沙窑


湖南长沙窑又称为:湖南长沙铜官窑、长沙铜官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现在我们称之为”长沙窑”。

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多次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唐代长沙窑窑区的范围。它北起望城县(今为长沙县)铜官镇,沿湘江东岸的十里河滨往南延伸至石渚湖一带。在望城铜官镇至石渚湖,两端相距约五公里的地域内,大分为3个窑区:即铜官镇窑区、古城窑区、石渚窑区。铜官镇窑区位于今长沙市北三十公里处的湘江东岸,窑区分布在铜官镇北部,在沿江千余米的地带至今仍保存有4处烧窑遗址。石渚窑区则在铜官镇南面的石渚湖南岸 ,与古城窑区(即瓦渣坪窑)仅一湖相隔,约一公里左右。古城窑区位于这两者之间,在铜官镇南五公里处,地属望城县书堂乡古城村,历史上即称为“古城”。由于当地窑址密集,遍地都有破碎的陶片,俯拾即是,当地村民相沿俗称此地为“瓦渣坪”(以前常被划归入石渚窑区)。这里是长沙窑生产釉下彩绘瓷器的主要窑区,占地面积约二十万平方米,北抵觉华山,西南滨湘江,东南临石渚湖。在这一片三角形地域内的数座保持着自然地貌的小山丘上,尚可见匣钵堆积的“窑包”十多处。瓦渣坪是挖泥段、蓝家坡、廖家屋场、都司坡、长城垅(又名“金鸡岭”)等地的总称。

1·器物的种类和造型

长沙窑彩绘瓷器的种类和比较丰富的,除大量的生活日常用器外(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文房用具和玩具类也是比较丰富的。具体的器物造型有壶、瓶、碗、盘、碟、盆、杯、洗、盏托、盂、水注、枕、盒、唾盂、灯、炉、烛台等,文房用具有:镇纸、笔洗、笔添、砚等。玩具类有:动物、玩具式水注、鸟、兽、人物等。

2·器物的胎、釉、彩

器物的胎壁一般由厚重趋向轻薄,晚期有些器胎趋向粗笨。胎骨结构细密坚硬。胎色呈浅灰色,犹如香灰色,或呈土黄色(也称浅褐色),这是由胎中铁的今量比较高,以及窑炉中的气氛决定了的。胎质较粗,白度不高,淘洗不精。长沙窑所采用的原料为瓷石类原料,是一种富氧化硅质的制瓷原料,今氧化硅达70%左右,今三氧化二铁达1.5~2.5%,今钛也较高,绝大部分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瓷化程度不高的半陶半瓷制品,严格地说是一种“炻器”。

绝大多数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化妆土不仅能增强胎体的致密度,也可以增加瓷胎的白度,在化妆土上绘画花纹,更能衬托出彩料的呈色,达到彩绘美 的预期效果。

长沙窑器物的釉是以磷灰石、方解石为熔剂的,即以氧化钙为助熔剂。由于釉层较厚,器物下部的釉多呈现滞流现象。施釉方法主要是荡釉、浸釉、淋釉、滴釉和涂釉、有些产品还兼用数种手法施釉。釉面莹润光泽。

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的釉色大体上有米黄、浅青、乳白、褐、绿五个大类的色调。釉层厚度在0.05~0.4毫米,多数有细纹片。白釉瓷器则白中泛青,釉层较厚,色泽莹润者不多,有开片的不少。

长沙窑釉下彩绘的彩,有褐彩、绿彩两大类,还有一种红斑,但为数甚少。长沙窑的褐彩、绿彩所使用的助熔剂以氧化钙为主,其含量在14~21%之间,属于氧化钙釉系统。主要着色元素只有铁和铜两种。如长沙窑的绿色釉彩中很少有透明的绿色,绝大多数为乳浊的湖绿或绿松石色,其中少数绿中泛蓝。而褐彩中的氧化锰高达3.8%,除了一部分是从草木灰中引入外,大部分是从某种含锰的铁矿中引入的。

在绿彩的边缘部分有时也会出现红彩,在有些绿彩中还存在用肉眼不易分辨的红色斑点或流纹。这些红色斑点或流纹,是铜 红。铜 红釉彩对温度、气氛、冷却速度、铜含量等因素极为敏感,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铜 红。绘于典型釉下彩生胎上的彩绘色料支很薄,一般只有约0.1毫米厚,而长沙窑器上所施加的彩绘色料层比典型下彩的色料层要厚得多。

褐红色的釉下彩是铜和铁两种离子混合作为着色剂而形成的色调。绿色和红色的彩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砷,可能起还原的作用。釉下颜色的变化与烧成气氛和铜、铁离子在釉中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钴蓝色上罩以青黄色釉,即黄色与蓝色重叠在一起而构成了绿色。

3·烧制工艺技术

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大多数是以辘轳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板、贴花)等大多是用模制,分单模和分模。少数器物手捏制成。正常烧成温度为1220±20℃,其中少数的釉虽然已经玻璃化,但胎仍属生烧,烧成温度吸有1170℃左右。胎的吸水率多数介于0.8~2%之间,个别生烧的则达到7%左右。窑中气氛不均匀,多数情况下是偏弱的还原焰,但有时也出现氧化气氛,是高温氧化焰烧成的一种,使用卧式龙窑烧成。装烧方法有单件装烧和多件叠装烧。两 种主法装烧的器物底部,均隔以大小相宜的垫饼、垫环或托珠,烧成后一般不留存痕迹。

4·器物装饰的主要特征

器物装饰是以釉下彩斑和釉下彩绘两种主要形式来装饰器物的。釉下褐色斑点——先在胎坯上点褐斑,然后施青釉。烧成后釉面平整,褐斑永有脱落。褐斑又可分两种:一种为大斑块或大斑点(常用在壶和罐的的口部或肩部,画三四个大斑块或大斑点);一种为小斑点,在壶、罐的器身上用连接成串的斑点组成菱形、斜十字或方形等图案纹饰。

釉下褐绿色斑点——斑点的排列方法是褐绿相间地连接在一起组成斜方、四方、六方和环状等多种图案纹饰。也有褐绿彩大斑点装饰在壶的上部。釉下褐绿彩是长沙窑瓷器中最美的一种,也是烧制过程中烧成技术最难掌握的一种,烧好它必须熟练地掌握三种金属的变化。

釉下绿彩——这种装饰一般用白釉或青黄釉。白釉绿彩的装饰分两种:一种是在瓶、罐或壶身上任意画几笔似云霞或水波状的花纹;白釉绿彩的绿彩应是铜元素呈色,白釉柔和,绿彩淡雅,配合协调。青黄釉绿彩也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是任意画几笔,图案比较繁复的即在器物上面画象征性的花草或花卉纹。这类青黄釉绿彩器的绿彩,有的是钴蓝+青黄釉而显绿色。

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制法分两种:一种是用褐绿彩在胎上平画花鸟纹;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划刻花鸟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褐绿彩,最后再施青釉。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线描为主,图案装饰采用点彩和多彩互渗等手法。线描装饰用笔和用色趋向规范化,常用的线条有:铁线式、棉线式、复合式。铁线式线条多用于“没骨画“,90%呈绿色,常用作填补轮廓线中的色彩。复合式线条系铁线式与棉线式两种线条的配合使用,一般用绿色棉线式线条色画轮廓,再用褐黄色铁线式线条描绘细部,绿色轮廓与褐黄色细部相衬托。

用色以多彩为主,单彩次之。一般使用点、线、块的表现手法,而以彩线为主。点、线交替使用,块、线组合使用,有时兼用泼墨与渲染,因而具有在宣纸上画水墨画的效果。

5·装饰纹样题材

装饰纹样题 材分以下几类。

人物纹样——有婴戏、竹林七贤、外国女郎、异国情侣、袒腹者。

动物纹样——飞禽有雀鸟、长尾鸟、凤鸟类、雁、鹭、鹤、孔雀、鸳鸯等。走兽有狮、豹、鹿、獐、羊。象征性的动物有鱼龙、龙、摩羯。

植物花草类纹样——莲花、蔓草、水草、芦苇、宝相花、菊花、紫槿、石榴(状)、菠萝(状)、兰草或芝草、折枝(茨菰、羽状叶、荷花、蒲葵、牡丹等),是釉下彩绘中最多的一种,常画于壶流下碗、盘内底中心、枕面等。绝大多数为褐绿彩绘莲花。

云气山水画类——有云山、帆船、树木、茅庐。

图案画——由圆斑点组成方块形、斜十字形、菱形。桃形、圆形以及云霞、水波等图案。多见于壶、罐上,尤以罐为多;线画图案,多为荷莲,主要绘于盘内底中心;非点非线,略同剪贴的图案,多见于唾盂上。

唐窑瓷器


唐窑清乾隆元年至十四年(公元1736-1749),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752-1756)由九江关监督本文来自于华夏陶瓷网唐英掌管的景德镇官窑,习惯上称“唐窑”。唐窑制品,仿古采今,造型设计,制瓷技术,装饰方法等,工细逼真。

《清史稿》中的《唐英传》对此记述颇详:“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兰、霁红、霁兰、鳝血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兰、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文章转载于华夏陶瓷网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

高温及低温颜色釉达五十七种之多,集历代名窑釉色之大成,为乾隆瓷器代表。

张德山编写的《唐英与唐窑》一书中把“唐窑”分为“早期唐窑”(雍正六年-乾隆元年)、“中期唐窑”(乾隆二年-乾隆六年)和“晚期唐窑”(乾隆七年一乾隆二十一年)。

湘阴晋唐窑址


两晋至唐代的青瓷窑址。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内。唐代称“岳州窑”。窑址堆积南北长约150米,深约6米。1975年湖南省博物馆进行试掘。

湘阴窑产品以高足盘、圆饼底杯、碗、盘口瓶、檐口坛为主,兼烧砚、洗、皿、盂、壶与缸、罐。盘心内壁与壶、洗的外壁戳印多变的莲花、草叶纹,或少量刻划纹,然后施釉。除少数碗、罐施满釉外,绝大部分只施半釉。釉色淡青或豆青,也有施酱色釉的,青釉莹洁有闪光,透明或半透明,往往开片,垂釉如泪。也有施圆块状釉,或器心有一方块露胎,这些都为后来长沙窑所继承。酱釉不透明,略开片或不开片。胎骨可分为瓷胎、瓦胎和缸胎3种,瓷胎的比重占产品总数的2/3。窑具中以多齿圈垫作承托。早期的碗心(底)往往残留10余个支钉痕;晚期的碗、皿往往器心露胎,故叠烧时不使用支垫。湘阴窑发明匣钵装烧法,是中国陶瓷工艺中的一大革新。对提高产量与烧成优质产品起了促进作用。

湘阴窑印花青瓷洗(隋代)

湘阴窑的早期产品多饰几何纹,也有少量褐色点彩装饰。主要器物有网状纹(或斜方格纹)大平底碗、青釉褐彩碗、罐。时代早至西晋,而盛于东晋。中期产品以莲花草叶纹作为主要装饰。主要器物有高足盘、圆饼底杯、多足砚、莲纹皿、檐口坛、盘口瓶等。其时代相当南朝而盛行于梁、陈时期。晚期产品除继续生产中期诸器外,还出现器口施一圈青釉而器心与外壁腹下露胎的大小套碗,以及八角短嘴式壶、圆块状青釉缸等。其时代相当隋至唐肃宗时期。

唐窑帝国的督陶官—唐英的那点事


在景德镇瓷器中,“唐窑”的成绩相称突出,这在比年来的中国陶瓷史著作中已为各人所公认。

“唐窑”即清代督陶官唐英来景德镇所督造之官窑。但本日很难在景德镇看到唐英生产的瓷器。

许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馆,好比上海博物馆里有一个“乾隆五年”的大花觚,落款就是“沈阳唐英”。国家博物馆里有“乾隆六年”的大花觚,落款也是“沈阳唐英”。

那都是唐英监造的精良瓷器,在本日看来都是国宝。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那这位唐英毕竟是何许人也?

唐英是清陶瓷艺术家。字俊公,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初授内务府外郎兼佐领,历任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视以及督陶使等。

他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醒目制瓷。1728年,唐英奉命以内务府员外郎职衔兼景德镇佐理陶务,至1756年奏请退职解任,前后榷陶二十多年。

唐英礼贤下士,客气修业,受苦钻研于制瓷工艺知识,致力于制瓷工艺的总结和改革,唐英对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及其发展创新,唐英作出了不可消逝的贡献,陶瓷史上称其督陶期间景德镇所制陶瓷为"唐窑"。

"唐窑"产物被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照旧在器物的制作武艺方面,都到达了空前未有的程度,对中外陶瓷生产产生过极其紧张的影响。

唐英本人也亲手到场瓷器的制作,传世作品许多。他在瓷器上所书具的款识,除唐英、俊公外,另有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

唐英存世作品重要有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和行书笔筒、冬青釉隶书"朱文公家训"瓷板、粉彩三果盘、青花缠枝莲花觚等,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汗青博物馆等处。

唐英在督陶期间,还体系观察和研究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编写了《熏陶图编次》,是相识研究景德镇清代瓷业生产状态的贵重史料。

清《熙朝雅颂集》网络了唐英的23首诗;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着唐英的很多精致字画;清人曾集其诗文为《陶民气语》。

《熏陶图编次》内页

清乾隆 唐英制粉彩题诗四序花鸟四条屏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的前8年是雍正在位时期,这一时期,除雍正粉彩外,还继续了康熙斗彩工艺,使雍正斗彩比康熙斗彩更具清俊富丽之美。

别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在唐英的主持下,创新乐成了窑变釉,从而使原来色调单一的单色釉变得流光溢彩,壮丽斑斓。

清乾隆 唐英制仿古铜青绿浮雕夔龙开光石纹釉诗文壁瓶

烧出龙缸是唐英另一件一生自得之事。龙缸在其时被以为是皇权的象征。

作为皇家督陶官的唐英,为了烧造龙缸,不但在御窑厂与工匠们一起探究研制, 而且一有闲暇,便到民间寻访老工匠,相识烧制龙缸的环境及工艺。

他还查阅地方文籍,找寻统统与烧制龙缸有关的资料。皇天不负苦心人,失传已久的龙缸烧制工艺最终在他的手中得以重新规复。“自国初烧造龙缸未成,至唐窑始复其制。”

一代督陶官唐英画像

唐英督陶真正的光辉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间。以唐英在乾隆朝督陶20年盘算,统共为乾隆天子烧造的瓷器达50万件至60万件之多。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被称为“瓷母”的各色釉大瓶,就是唐英为了迎合乾隆天子的 “风雅”而特意烧造的。

清乾隆 唐英制木纹釉诗文笔筒

乾隆天子是爱瓷之人。他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件,不但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外形、纹样等频频干涉,还亲身审定画样,乃至对于瓷器的烧制过程也极感爱好。

唐英就奉乾隆天子的旨意编纂了《熏陶图》,书稿图文并茂,细致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代誉为“集厂窑之大成”,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乾隆时期的瓷器烧造,到达了一个工艺上的高峰。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上纪录了在其督陶期间,共仿古、创新五十七种。

清乾隆 唐英制粉彩“灵仙祝寿”图诗句斗方杯

(唐英在其雍正十三年所撰的《陶成纪事碑》中称,他曾根据景德镇东二十里外,地名湘湖,有故宋窑址觅得瓦砾,因仿其色泽、格局烧制成粉青色宋釉。)

清雍正 唐英制淡绿釉矾红描金供盘

“唐窑“,这是后人对唐英任督陶官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的称呼,也是至高无上的光彩。景德镇“古窑”遗址现存唐英一副看似寻常实则寓意深刻的楹联:“未曾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

唐长沙窑也应有钴蓝装饰


周世荣先生在贵报《收藏鉴赏周刊》第70期发表《评〈长沙窑一釉下彩——唐青花〉》的文章中,引用张福康先生有关长沙窑烧造工艺的一段话即:“少数乳浊釉绿中泛蓝,有人误以为钴着色,其实也是铜着色。”因而得出结论:“长沙窑瓷中有‘钴蓝’装饰,毫无根据。”对此,笔者表示异议。

张福康先生提醒人们对长沙窑绿釉中出现的表象须要注意;冯先铭先生在其遗著《古陶瓷鉴真》的80页则提到另一种情况供大家研究,冯先生说:“釉下褐绿彩是铜官窑中最美的一种……,关于绿彩问题有特别提出的必要,按照一般的理解,绿色只有铜金属可以烧出……,铜官窑瓷器……绿彩应当是铜金属烧成的了,但从标本看,它上面的一排绿彩斑点,呈现了两种颜色,斑点上半部未施釉处呈现蓝色,其色调与唐三彩中的蓝彩完全相同;斑点下半部外面施釉而呈绿色……。经过仔细观察,可以肯定这片标本确是用钴,它的下半部其实也是蓝色,但是由于上面罩了一层青黄色釉,黄色与蓝色重叠在一起构成了绿色。”从冯先铭先生的这段论述里,说明唐代长沙窑有过釉下钴蓝装饰,但是冯先生并未由这片标本得出结论说青花瓷始于唐代长沙窑,而是认为始于唐代巩县窑。该著作336页写道:“因为青花的烧造要具备烧造白釉的技术与使用氧化钴作装饰,只有巩县窑才具备这样的条件。首先巩县窑烧造白瓷,有些白瓷质量很高,并一度为宫廷烧白釉瓷器;其次巩县窑还烧三彩陶器,其中很多使用蓝彩,即氧化钴。不仅仅使用蓝彩,还烧蓝釉器物,即把氧化钴调入釉中,烧成纯然一色的蓝釉器物。窑址调查中,采集到白釉、白釉蓝斑,蓝釉及三彩标本,巩县窑既然具备了上述条件,那么最早烧青花的窑非他莫属了。”又冯先铭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陶瓷》455页中说:“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器烧制技术,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暂时中断了。”唐代生产三彩陶的窑址均在北方,即陕西耀州窑、河北邢窑和河南巩县窑,其中又以巩县窑三彩色调最艳丽,唐代长沙窑不生产三彩陶,铜官窑瓷器又非白釉,所以即使发现有钴蓝着色的釉下彩瓷但唐代长沙窑生产青花瓷的条件尚不具备。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欣赏


在唐代,人们饮用茶类主要以饼茶为主,饮茶前需要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

这件巩县窑唐白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此器长24.2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关于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为“堕”,呈车轮形,中间厚,边缘薄。碾轮中部有一圆孔,可穿木。可惜轴木已无存。

唐代诗人元稹《茶》诗曰:“茶。香味,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诗中在谈到煎茶时,用白玉雕琢的碾把饼茶碾成末,用红纱茶罗过筛,再入茶铫煎茶,注入茶碗,茶汤泛起黄花“饽沫”,终成清香美茶。

碾是唐、宋及其以前煎饼茶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

这件瓷茶碾,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用的鎏金壶门茶碾相比,无论是做工和造型,还是原料和饰纹,都要略逊一筹;但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民间茶碾——“用橘木制成,其次为梨、桑、柘木制成”相比,又略胜一筹,是一件颇有代表性的碾茶用具。

蓝釉双耳壶(唐)


唐代,蓝釉双耳壶

收藏地:河南偃师市文管会

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此壶1998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盘口,细长颈,溜肩,肩部有两个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盘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清新的纯蓝釉瓷器

唐三彩是一种彩釉陶器,黄绿蓝三色,自然调渲流淌,互相浸润,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使人观之赏心悦目。但除三彩器外,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颇具特色。七十年代在巩义市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单色釉陶器,这种纯蓝釉陶器在唐代较为少见,恭陵出土的这件纯蓝釉双耳壶可能就是巩义三彩窑之单色釉产品。

唐代流行的双龙耳壶

双龙耳壶是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国以来一直流行的鸡首壶。目前此类双龙耳壶发现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个唐王朝时期最为繁盛的京畿之地。

隋、唐、宋时期的馒头窑和龙窑(公元581~1279年)


隋统一中国后,历时甚短、虽然由隋墓中出土了不少质量较好的白瓷,但迄今尚未发现隋窑遗址。到了唐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陶瓷业在汉、晋制瓷基础上空前发展,南北名窑兴起,形成了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主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了文化生活上的享受,又在河南、陕西一带大量生产灿烂夺目的三彩釉陶作为陪葬品。这一时期的窑炉基本上仍延续着北方用圆形馒头窑,南方用龙窑的两大结构类型。所不同者是各地根据制瓷工艺条件的不同,在窑的结构上都有新的改进和发展。

1、北方馒头窑

隋唐时期,在北方烧制陶瓷的窑炉虽然均属于馒头窑型,但窑的结构上有一定的改进。根据近年来在河南巩县白冶附近调查的资料[26],同在一地就有三种结构形式的窑:(1)直焰馒头窑(图1),(2)在窑底上设有台柱的直焰窑(图2),(3)带有热底的原始倒焰窑(图3)。这三种类型的结构与现代北方使用的馒头窑极为接近,都由火膛(燃烧室)、窑室、排烟孔和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半倒焰式,都是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窑内上下温差大大减小,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据调查,唐代烧唐三彩的窑与此相类似,迄今仍采用此种类型的窑烧唐三彩。

隋、唐时期的窑炉,北方除巩县窑外,已发掘的还有晚唐时期河南的鹤壁集窑[27]和河北曲阳涧磁村的定窑[28]等,如图(4)所示。窑的容积较小,窑床长约2.2m,宽2.6m,近于方形,窑室前高后低,坡度约为10 ,火膛竟达1.6m深,烟囱甚宽大。据晚唐定窑残片鉴定结果[29],烧成温度可高达1300±20℃,系采用还原焰烧成。

由于定窑产品质量高,受它影响地区甚多,如辽宁赤峰缸瓦窑屯的辽代仿定瓷窑[30](图5),两个烟囱分设在后窑墙的两侧,容积较大,与定窑结构基本相似,其他如抚顺大官屯窑(图6),与定窑更相似,容积约为定窑的6倍,烧成温度约为1230℃。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由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所以陶瓷业突飞猛进,是我国陶瓷鼎盛时代,名窑迭起,各具特色,将我国陶瓷业的生产推向新的高峰。瓷器质量的提高与窑炉和烧成技术的改善和熟练掌握是有密切关系的。北方仍在沿用馒头窑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据已有的发掘资料可见,陕西的耀州窑[31](如图7),河南的临汝严家店窑[32](图8)以及河南禹县的钧台和八卦洞窑[33](图9和图10)等等,都是在馒头窑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成的。

从上述各窑型结构来看,除钧台窑为双火膛外,其他三种窑型仍比较近似于馒头窑型,其排烟孔与烟囱部分的设置稍有区别,窑室容积也都大致相近。耀州窑、临汝窑基本用还原焰烧成,所产青瓷大部分呈青色,部分呈黄色,这与窑位气氛分布不匀有关。以Cu+离子着色的钧红釉表明钧窑亦烧还原焰。各窑烧成温度有差别,耀州窑为1280~1310℃[34],临汝严和店窑约为1270℃[35],钧窑的烧成温度约为1250℃[36]。这三种窑的燃烧室(火膛)的深度也不相同,耀州窑的火膛深度为1.35m,临汝严和店窑为1.05m,禹县八卦洞窑为0.8m。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炉坑深度越低,通风越差,燃料的燃烧程度就越小, 窑内温度不易升高。钧窑烧成温度较低,估计与炉坑较低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有 关资料报道,宋代已以煤为燃料,其所以能采用还原焰烧出质量甚高的产品,从 当时的窑炉结构来看,一般窑室较小,火膛较深,炉栅面积较大,这使燃料层厚 时还能够充分燃烧,窑和烟囱抽力较小时容易造成正压,室内火焰易产生还原气氛,有利于过渡元素的低价离子着色,故宋代名窑的颜色釉又称"还原釉"。从古代 样品的分析判明,宋代定窑烧氧化焰,这是由于在窑炉结构上,烧窑方法上或燃烧技术上有较大的改善,有利于氧化烧成所致。从大量名瓷的出现可以说明,我国宋代在陶瓷窑炉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熟练掌握上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阶段。

2、南方的龙窑

自战国出现龙窑以后,我国南方的陶瓷生产一直到目前还有不少地区广泛地采用龙窑烧成。龙窑之所以有较长的生命力,其特点是可以依山建筑,靠窑的坡度形成窑内自然抽力,不需较高的烟囱,窑内气流和温度则可自然上升,

又可利用烟气预热坯体,节约燃料。龙窑升温快,冷却也快,可以缩短烧成周期,增加产量,且建造费用低廉;以柴作燃料,火焰长,灰分溶点高,渣不结块,柴源供应方便,适合高质量瓷器烧成工艺要求。

随着瓷业的发展和窑工的不断改革,到宋代,对战国、东汉时期的龙窑在长度和窑身的坡度等方面存有的一些缺点已作了改进,南朝时期*,为了增加产量,节省燃料,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的倾斜度,以满足生产需要的措施,使龙窑的结构更趋合理。如浙江丽水吕步坑发掘的龙窑[37],窑身残长39.85m,宽1.7m,倾斜度10~12 °。宋代龙窑窑身的长度和倾斜度不仅合理,而且基本上已达到完善阶段,如1960年浙江文管会在龙泉金村、大窑两地发掘的北宋龙窑[38],窑长30m,窑宽1.85~2.0m,全窑倾斜度为17 。到了南宋、龙泉已成为国内重要窑场,窑的结构和烧成技术更臻成熟,据大窑发掘的南宋龙窑,窑身长度达46.5m,窑宽为2.5m;另在龙泉金村发掘的两条龙窑[39],其中一窑残长50.36m窑宽2.25~2.80m,头尾高差13m,倾斜度中前段为13° ,后段较陡,斜度为18 °。窑壁残高0.45m,用长方砖砌成,窑的后部下端有8个出烟孔,孔高0.26~0.28m,宽0.13~0.16m,壁外有半圆形土穴,以排泄烟气,穴高1.75m,最大直径0.65m。南宋时期的龙窑不仅窑长增长,坡度减小,从龙泉青瓷质量之高,可说明其结构对烧成温度和气氛的控制已达成熟阶段。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宣州窑狮头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宣州窑狮头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