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江西黎川陶瓷产业集群逆势崛起

江西黎川陶瓷产业集群逆势崛起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1-04-07

陶瓷艺术。

欣天利、舒雅等新建陶瓷企业施工现场,工程车来回穿梭,建筑工人挥汗如雨;康舒、环球、嘉顺等企业的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窑火旺盛……在黎川县陶瓷工业园区,到处是一片繁忙的生产场景。在全国陶瓷市场陷入低谷、行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黎川县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陶瓷产业逆势崛起,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该县大力开展“三大战役”突破年活动,全力打好工业强攻战,扬优成势做大做强陶瓷产业。该县成立陶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订《黎川陶瓷产业发展纲要》,设立陶瓷产业发展专项基金600万元,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及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同时,在县工业园区内规划了1万亩的陶瓷专业园,并投入资金4200万元,加快园区道路、电力、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产品结构,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该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推进新产品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该县一方面组织本地企业家“走出去”,到北京、上海、南昌、景德镇等城市与国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结亲”,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对接活动;另一方面大力“请进来”,通过举办经贸洽谈会、建立培训研发基地等形式,邀请国内外科研院所来与当地企业“零距离”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康舒公司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耐热瓷生产技术,开发出药炖煲、高压电饭煲等150多个耐热瓷新产品;九州公司生产的比格牌洁具被评为“中国十大最有发展潜力卫浴品牌产品”;环球公司开发的镁质强化瓷工艺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据统计,该县陶瓷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资金达6000多万元。

该县先后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调动陶瓷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提升产品档次。县工商、质监等部门也积极引导陶瓷企业开展“重质量创名牌”活动,推动企业采取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扶持5家日用耐热陶瓷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名牌。目前,黎川已拥有两件全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

为拓展陶瓷产品销售市场,该县改变过去坐等订单上门的做法,主动上门为产品找“婆家”,每年组团参加国内外陶瓷博览会,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500余家销售窗口和信息站。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江西黎川陶瓷产业铆足劲头再发力


邦企、华冠、金海利等陶瓷企业4月底试产;舒雅、欣天利等陶瓷企业正在加紧兴建厂房和附属设施;京尚、佳宜、怀泉、嘉顺二期扩建等4个陶瓷项目已开工建设。8月6日,走进黎川县陶瓷工业园,只见一派建设与生产的火热场景,一大批陶瓷企业的入驻,壮大了产业规模,同时,康舒、环球、嘉顺、九洲等老牌陶瓷企业正在进行扩建,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今年1至7月,该县陶瓷行业实现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税收4240万元,同比增长17%,陶瓷企业总产值占园区各企业总产值的20%以上。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九条明确支持黎川陶瓷产业基地建设,该县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编制了《黎川县十年陶瓷发展规划》,规划了万亩陶瓷工业园。组建招商小分队,以引进日用陶瓷、耐热陶瓷、艺术陈设陶瓷及配套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几年来,该县先后引进原料、燃气、色釉料、花纸、机械、包装、物流等10多家陶瓷配套企业。投资5000万元的金海利陶瓷有限公司,2012年落户陶瓷工业园,现已建起了两栋厂房和一条陶瓷窑炉生产线,专业生产杯碟等陶瓷产品,于今年4月进行试产;县工业园区落户企业——天龙刺绣公司老总邓国彬,去年与人合股投资5000万元,办起了华冠陶瓷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耐热陶瓷产品,于今年4月点火试产。2012年以来,该县先后引进佳宜、华冠、舒雅、欣天利、嘉顺二期5家耐热陶瓷企业,以及京尚、邦企、怀泉、铭川、金海利5家日用陶瓷企业,全县现有陶瓷及上下游配套企业52家,其中年纳税额超50万元的有22家。新引进的陶瓷企业中,已有4家陶瓷企业进行试产,6家正在兴建厂房和附属设施,预计今年10月底进行试运营。

为鼓励能人返乡创业,该县通过寄公开信、开座谈会、走访慰问、建立同乡会等方式,定期向在外企业家通报黎川经济社会发展及投资环境情况,通过打“亲情牌”召唤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在县工业园区兴建3000亩的乡友陶瓷园,并引进了签约投资额逾20多亿元、包括50家陶瓷企业的潮州陶瓷项目。目前,乡友陶瓷园已完成1500亩土地的“五通一平”和绿化、亮化、硬化、工程,今年7月已有4家陶瓷企业入驻该园区,预计年底50家陶瓷企业将全部进驻。

在通过招商引资壮大陶瓷产业的同时,该县还注重做大做强老牌陶瓷企业,推动陶瓷产业发力提速。县里成立了陶瓷工业局和陶瓷行业协会,加强对陶瓷产业的引导、管理,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陶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陶瓷产业发展基金600万元,用于陶瓷园区平台建设、企业更新改造、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创建、重点项目攻关等。全县现有8家企业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在耐热陶瓷和日用陶瓷领域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外观设计专利50余项,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3个。2012年以来,该县陶瓷企业投入的技改资金达5000多万元。九洲陶瓷与苏泊尔公司合作开发的智能电饭煲耐热瓷内胆即将正式投产;嘉顺陶瓷申报的“嘉顺牌”中国驰名商标即将进入公示期;环球陶瓷生产的镁质强化瓷系列日用瓷,以及嘉顺瓷业生产的耐热瓷、导磁煲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康舒陶瓷的耐热瓷产品年产量占全国同质耐热瓷产品产量的60%以上。目前,该县陶瓷企业产品分为日用瓷、耐热瓷、陈设艺术瓷、卫生洁具和工业电瓷五个系列,共有1800多个品种。2012年,全县陶瓷产业实现产值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税收6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8%。

江西黎川:商标品牌战略助推陶瓷产业升级


金秋,黎川县陶瓷工业园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康舒7条生产线全部加大马力生产;环球瓷业作为江西省日用陶瓷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产品销往沃尔玛、麦德龙全球各大超市,位于上海、北京的专卖店也陆续开张……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黎川陶瓷却能逆市崛起,企业老板道出其中重要原因:黎川工商局引导企业培育、发展、保护商标品牌,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商标品牌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黎川陶瓷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2000年企业改制后,步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但当时多数企业主的商标品牌意识不强,不少企业甚至贴牌生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黎川县工商局经过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决定大力引导有市场知名度的陶瓷企业争创品牌,倾力打造具有黎川特色的本土品牌。黎川县将实施商标战略列入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形成了政府大力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部门共同配合的良好格局。

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后,在短短两年内,黎川这个小县城一下子飞出两只“金凤凰”:2010年1月,江西康舒陶瓷有限公司的“康舒”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5月,江西环球陶瓷有限公司的“怀泉”商标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商标战略让黎川陶瓷在全国知名度不断打响,黎川县工商局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商标工作先进集体”。

目前,黎川县陶瓷工业园区已引进43家企业,100多名抚州返乡创业陶瓷企业家也有落户意向。黎川县工商局局长万雷说,工商部门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引导更多企业强化商标品牌意识,助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更好服务县域经济。

廉江培育陶瓷产业集群


据廉江市委书记伍杰忠、市长邢太安介绍,去年来该市采取五大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加快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化和各业发展。一是切实把工业做强,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二是把农业产业化做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把外向带动做强,推进外向型经济;四是把第三产业做强,推进流通服务;五是把城市建设和交通做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廉江市陶瓷工业基础较好,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发展壮大红星陶瓷有限公司,以红星陶瓷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整个陶瓷生产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河唇镇计划在原公社瓷厂及周边地区创办陶瓷工业区,可容纳陶瓷企业30多家,形成陶瓷工业集群,建设成为陶瓷生产专业镇。目前,河唇镇有10家订单式陶瓷企业,利用红星瓷或周边地区生产的半成品,加工成客户需要的花色,远销全国各地。红星陶瓷有限公司在“红亭”牌日用陶瓷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后,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产品供不应求。为在国际上打响自己的品牌,该公司还在国外注册了“红亭”、“浩升”商标,并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等12个国家建立长期合作营销网络,产品畅销欧美、中东和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创汇额达1800万美元,在全国日用陶瓷企业50强中排名第三位。预计今年出口创汇额将超过2000万美元。

沈阳法库发展陶瓷产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有着“东北瓷都、北方通航、中国牛县、山水法库”四大亮丽区域品牌的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其陶瓷产业这张名片被列为首位。记者5日从“2012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了解到,目前法库陶瓷产业已经明确了“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争创中国陶瓷之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拥有蓝天碧水、文化厚土的法库,非金属矿产资源独一无二,是“国家一类矿产资源大县”、“全国瓷土基地县”。法库人高举“资源转化、工业强县”旗帜,打造出了一座令人瞩目的“东北瓷都”。今年上半年,法库陶瓷产业园区实现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42%。

依托资源优势,法库县举全县之力发展陶瓷产业,自2002年第一家陶瓷产业落户至今,陶瓷产业集群迅猛发展,已有国内外100多家知名陶瓷企业相继落户,陶瓷产品发展到12大类27个品种,年产值突破300亿元,产品覆盖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并远销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

如今获得“陶瓷产业集群国际合作基地”、“东北瓷都”、“东北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等称号的法库,确立了陶瓷产业在东北以及东北亚的领军地位。即将于9月26日举办的“2012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将“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争创中国陶瓷之都”确立为展会主题。

今年6月,在辽宁省长陈政高参加的全国知名陶瓷企业家座谈会上,法库陶瓷产业进一步明确了“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争创中国陶瓷之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淄川陶瓷产业被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


近日,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公布了第三批省级产业集群名单,淄川区陶瓷产业集群位列其中,成为本次我市唯一成功入选的产业集群。这将推动淄川陶瓷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加快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通过这种集聚,一是有利于企业加强技术交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有利于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更方便地获得产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陶瓷是淄川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是我市陶瓷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淄川的陶瓷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8000多年的北齐时就已成为我国北方青瓷的重要产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淄博瓷厂和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的带动下,淄川区民营陶瓷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涵盖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功能陶瓷等多领域的多个产品系列,陶瓷釉料、颜料制造、花纸印刷制造、包装材料制造、陶瓷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陶瓷销售市场、陶瓷艺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特色陶瓷产业集群。其中镁质强化瓷、高石英瓷、合成骨质瓷、滑石瓷、鲁青瓷、水晶瓷等日用陶瓷产品闻名全国;以刻瓷为代表的工艺美术陶瓷,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成就卓越的国家级、省级大师,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淄川建陶业,产量已居全国第二,成为与广东佛山、河北唐山齐名的全国三大建陶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的建陶产业中有“两山一川”之说。

截至目前,淄川区共拥有各类陶瓷生产企业200余家,生产线400余条,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品牌建设方面,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名牌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7个,此外还有中国名优产品、中国陶瓷行业名牌等荣誉称号。

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强势崛起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丁蜀镇的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看到,一条条宽敞的干道四通八达,一排排整洁的厂房错落有致,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处处洋溢着蓬勃发展的浓郁气息。通过放大产业集群优势,引入知名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如今,陶瓷产业园区实现了强势崛起。据了解,今年1-5月,该园区共完成销售收入61.15亿元,同比增长13%,园区经济占了全镇经济总量的七成。

近年来,围绕打造千亿级陶瓷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陶瓷产业园区致力营造更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先后投入5.72亿元,用于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绿化11.6万平方米,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已投运。园区还配套成立招商、建设、管理服务等部门,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随着园区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目前入园企业已达500多家。园区鲜明的产业集群优势,吸引了德国杜塞拉姆公司、英国工业陶瓷巨头摩根集团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先后入驻,去年园区实际到账外资近5000万美元。这些企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抢抓市场机遇,争分夺秒开足马力生产,为全镇经济实现“双过半”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陶瓷产业园区着力引进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等一批企业和项目,园区的集聚效应凸显,逐渐构架起以陶瓷和非金属材料制造产业为主、节能环保产业等多种产业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格局。由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旭硝子工业陶瓷株式会社等企业投资2980万美元的高档耐火材料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后将年产水泥窑用高档耐火材料3.4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达2.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由银茂控股有限公司和西门子集团下属欧司朗有限公司总投资4350万欧元,合资新建的年产2000吨稀土荧光粉项目一期工程10条生产线已投产,二期工程新增的10条生产线项目也已启动。项目全部完工后,年销售可达20亿元。由无锡泛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年产100万平方米水泥木丝板项目,明年将全面竣工达产,可望实现年销售20亿元。目前,园区内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日益提高,在建的6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积极引导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加快科技创新力度,让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园区组织多家企业走访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为企业和科研单位“牵线搭桥”,推动产学研合作。其中,瑞尔精机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了全面战略协议,就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科技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同时,园区还投资2亿元与高校合作,建立了设计研发和检测中心,为园区企业提档升级提供平台。一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1.2亿元致力先进建筑陶瓷的开发,利用太湖淤泥制造不燃型建筑墙体保温材料,填补了国内建筑保温无机材料的空白,该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宜兴电子器件总厂、吉泰电子、陶都电力等企业“抱团”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生产的功能陶瓷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等尖端领域,并参与了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在同行业中获得了“话语权”。其中,宜兴电子器件总厂还承担完成了国家多项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新产品研制项目,其生产的金属封装外壳在“神六”工程中配套使用。

把醴陵陶瓷产业纳入千亿产业集群


在中国瓷城醴陵,陶瓷已经到了“无所不能”的境地。原先专门利用釉下五彩这门独门绝技,生产陶瓷锅碗瓢盆,现在邮票、医用骨头、手机背壳、碰撞实验用的汽车外壳,都可以用陶瓷做。醴陵陶瓷人常说,需要钢铁或塑料作为材料的物品,正在逐步被陶瓷替代,陶瓷已经进入材料学范围。

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蒋永清、李忆湘、李文金、钟宏、彭澎等提交多份建议,建议将醴陵陶瓷产业纳入省级层面的千亿产业集群,同时开办陶瓷职业学院。

省人大代表建议,筹建醴陵陶瓷职业学院。提交议案的省人大代表认为,陶瓷产业已经属于制造业范围,醴陵陶瓷仍未像湘绣、湘酒等产业进入省级层面。

代表们提出,将醴陵陶瓷产业纳入省级层面的千亿产业集群予以长期支持,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引导扶持资金,支持醴陵陶瓷产业项目发展,将陶瓷产业纳入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四千工程”,在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承接产业转移资金等政策性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高安陶瓷产业“弯道超车”逆势发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许多陶瓷产区遭遇“寒冬”,不同程度存在停产、半停产现象。然而,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却逆势“高开高走”,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全市38家陶瓷企业不仅无一家停产、无一条生产线停窑,新明珠、新中源等15家企业还先后启动了二期生产线建设,新增陶瓷生产线30条;今年1至7月,该市引进神州陶瓷、金环陶瓷、瑞洋陶瓷等陶瓷企业及配套企业18家,签约资金25.95亿元;陶瓷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总产量近2亿平方米,完成税收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54%和68.5%,创造了全国陶瓷行业的奇迹。

高安是建筑陶瓷产业的老产区、新基地。为了把基地打造成全国最适宜建陶企业发展的摇篮,该市一直把做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引进陶瓷企业的同时,着力引进与陶瓷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引进福建汇诚公司和新明珠建材集团商业化运作开发基地商贸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引进陶瓷机械、化工、原料、包装、模具等配套企业,确保了5公里半径范围内相关配套企业应有尽有,打造基地产业配套平台。同时,不断加快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与省地方铁路建设集团共同出资13.67亿元,建设陶瓷基地铁路专用线及货场;加快赣江通航和樟树水运码头建设,拓展陶瓷产品水运通道。超前完成电力平台建设,促成供电部门投资建设了1个220千伏变电站、3个110千伏变电站,满足了基地用电需求。积极与省投资燃气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基地管道天然气,与中国水务集团合作建设基地二期水厂。大力推进建陶实训中心平台建设,每年可就地培训专业技工6000名,对2万名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该市举办了第二届陶瓷论坛,邀请全国建筑陶瓷行业的专家、全国知名陶瓷企业家来高安为基地企业“把脉会诊”,为企业打通市场“对症下药”。为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该市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服务功能,累计为企业发放贷款3.38亿元;争取银企合作对接,与省农行达成新增50亿元信贷支持的合作框架。同时,该市充分发挥陶瓷行业协会集群发展优势,引导企业及时“转身”,根据市场调“频率”,让企业重新树立自身发展的新优势。新中源陶瓷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商机,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减少出口份额,以国内二、三线城市和农村为主要市场,实现了满负荷生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江西黎川陶瓷产业集群逆势崛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江西黎川陶瓷产业集群逆势崛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