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一收藏爱好者 5年收藏上千个陶瓷酒瓶

一收藏爱好者 5年收藏上千个陶瓷酒瓶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1-04-13

古代瓷器收藏。

7月20日,在新花鸟市场认识冯新桂时,他收藏的陶瓷酒瓶引起了记者的采访欲望。先后两次采访,在四个小时的长谈中记者发现,这名来自钦州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从2003年至今,共收藏上千个各种造型的陶瓷酒瓶。谈到这些藏品,冯新桂说,通过收藏这些具有艺术价值的陶瓷酒瓶,他的心情无比快乐。

陶瓷瓶成家中宝贝

当天上午9时许,走进金牛桥路冯新桂的家,映入记者眼帘的都是收藏品,除了各种陶瓷酒瓶,还有字画、铜钱、瓷器等。原来,那都是他在收藏酒瓶之前喜欢的藏品。

冯新桂称,2003年以前,他一直在钦州玩收藏,当时并没注意到陶瓷制作的酒瓶子。有一天,他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北京、上海、武汉有人收藏陶瓷制作的酒瓶子,这个藏品具有收藏潜力。看了这则新闻,冯新桂开始注意这方面的收藏了。

刚开始,冯新桂都是到酒店里向人家收购,后来觉得单与酒店联系收不到比较特别的酒瓶子,于是开始跟一些酒厂联系。“几乎每周都会跟他们联系一两次,他们如果推出新样式的酒瓶,就会通知我注意收藏。”冯新桂说,只要觉得很特别的酒瓶,他都会收购回来,特别是一些仿青花瓷制作的酒瓶子。

广西生产的陶瓷酒瓶也是冯新桂喜欢的藏品,在他家中,就摆着几个以广西东兰铜鼓为造型的酒瓶子,瓶身的铜鼓图纹明快清晰,带着浓厚的广西民族气息。另一套以会展中心为原型的酒瓶子很特别,白色的瓶身,显得庄重大方。

收藏千个酒瓶子

5年来,冯新桂已收藏上千个酒瓶子,大部分都摆放在钦州的家中。遗憾的是,由于这个收藏在广西还属于“新兴行业”,在钦州仅有两位藏友跟他沟通。

2008年3月份,冯新桂带着收藏的一些陶瓷酒瓶来南宁查看收藏市场,发现这里有10多名藏友在收藏陶瓷制作的酒瓶子,于是扎根南宁。

如今,冯新桂收藏的酒瓶子的种类繁多,产地也广泛,有广西的,还有江浙一带的,最远的酒瓶子来自西藏。冯新桂说,酒瓶子的收藏要有一定的讲究,他只收藏用陶瓷、紫砂制造并具有一定艺术特色的酒瓶子。玻璃酒瓶子到目前他只收藏了三个,一个是北京天坛造型的,一个是茅台酒特制版,第三个是五粮液特制版。

学习藏品鉴赏知识

收藏是一门学不完的学问,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在冯新桂的家里,除了藏品,记者看到最多的就是有关收藏鉴赏的书。《金银器·中国文物鉴赏丛书》《玉器鉴赏·中国文物鉴赏丛书》《中国古钱大集》……各类书籍都反映着冯新桂对收藏的热爱,与对收藏知识的热切追求。冯新桂说,平时除了买书来充实自己,他还坚持订阅报纸,了解最新的收藏信息和学习鉴赏知识。

在冯新桂的家里,仿佛置身于一个收藏的世界。看着满屋的藏品,冯新桂一脸的满足,不停地找出20多件令他得意的藏品,一一展示给记者看后感叹道:“有空时,就看看这些藏品,虽然不是价值连城的东西,但心情会变得愉快。”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瓷器收藏爱好者30年的淘瓷之路


瓷片

瓷罐

瓷片

1981年,我怀揣着在部队每月拿到的10元津贴所攒下的百十元退伍金,退伍回京。等待分配工作那段时间,因从小就喜欢古董,便游走于京城的各个古玩市场、老天桥、团结湖、老官园、龙潭湖市场,在市场里刨齿老瓷片、老古董等。

我认为,瓷器一直是文玩收藏市场的重要一项,身边很多爱好收藏的朋友手里都有老瓷物件。从我入行以来,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老瓷,从明清、民国到高古唐宋元,在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中、在真真假假间、在向资深藏家学习中,也逐渐形成自己一套辨别及鉴赏方法和对古瓷艺术性的个人认识。

近十年来,随着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清雍正粉彩大盘等名古瓷器在各大拍卖会上连连拍出天价,其高昂的价格使造假者趋之若鹜,使很多爱好者望而却步。其实,大量存世古瓷都是当年实用瓷,并没有那样至高的身价,但它们均为手工制作,无当代机械化造成的僵直之性,那份自然之美和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并不比名瓷逊色,这也是仿伪者再怎样也万难企及的。同时,这也是收藏爱好者不论普、名之器皆能通过辨古瓷、赏古瓷达到提高审美、陶冶性情的最终目的。

说到手工、机械化制瓷,这是辨别新、老瓷的关键之一。即便再逼真的仿品在当下也难以全部复原古时纯手工的流程,成品中必然会体现出机械化带来的过于纯粹、僵硬、浮艳的特点。收藏爱好者需要首先了解手工、机械制瓷在胎釉上的区别,才能保证不为仿品所惑。

同时,古瓷在胎土上不论窑口或灰、黄、白、粗、细胎皆是经过淘洗、陈腐两个手工工艺形成的。其中,陈腐工艺使瓷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因其费时费力,目前已被真空练泥机所取代。因此,工艺的差别必然会造成古瓷的胎均有黏糯拉韧之感,而真空练泥机制胎绝无可拉伸之力感。此外,胎质特点的差别,使老瓷整体观之形体舒展、线条富有内在的伸展力,真空练泥制瓷只有形样,但整体僵板、线条呆硬。

古瓷在制釉原料上的手工、机械差别,因其烧造质变中的“玻璃相”较大,因此不能从微观层面明确区分,但总体造成的光泽差别还是可以准确区分的。手工制作的釉料在微观下也一定是参差相容的,从而烧造后才呈现出古瓷表面的自然、柔和、漫化的宝润光泽。而机械制的釉料过于纯粹单一、微观下颗粒均匀无变,烧造后同是浮艳、僵直的釉光,虽然仿品大多用微酸、细沙、鹿皮等将釉面打乌去除“贼光”,但不可能整体改变机械釉的本身特性,反而常使仿品釉面呆木无神、了然无趣。

制瓷烧造炉具和燃料变化,也让仿者难以入手。古时虽有龙窑、馒头窑等不同炉具差别,燃料也有煤、木柴等,但在控制火温上总比当代的气窑、电窑要复杂。

此外,古瓷器几乎贯穿整个中国文明演变过程。自2500年前原始青瓷创烧之始,古人就结合时代气息,加之瓷物性质稳定,至今皆有大量留存,虽然“整器”在市场中存量很少,但大量瓷片、普品依然能使广大爱好者了解、学习、感悟到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当然,作为瓷器收藏爱好者固然了解古瓷之美,但总被防不胜防的仿品所困。实际上,在收藏领域凡物皆有仿者。作为收藏爱好者不论收藏何类别,首先要明确收藏是为提高自身审美修养、丰富自身文化生活之趣,在实际收藏过程中要逐步提高,不能抱以捡漏之心,才可以通过收藏得到审美的情趣,才可能在无心之间得以一定物质上的收获。同时,要正确看待仿品,既然是仿品必然没有真品的市场价值,而仿品有些特征也同原物近似,不能清晰甄别之差别、不能过仿品一关,其实也说明尚未深刻理解真品真正的美。

国内紫砂店超万家收藏爱好者逾百万


每天,在上海市闸北区大宁国际茶城,壶商胡建新都要向许多紫砂壶爱好者介绍紫砂制作和紫砂文化,作为一名宜兴籍紫砂销售人员,他在上海经营紫砂壶已有十几年。像胡建新这样的紫砂壶商,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能见到。10月12日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获悉,分布在全国的紫砂门店已有1万多家,销售人员近5万人。

在北京马连道茶城、在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在哈尔滨恒信茶城等地,宜兴紫砂壶都受到了紫砂爱好者和藏家的热捧。在北京马连道茶城经营紫砂批发零售十多年的潘美军,从小生长在紫砂发源地丁蜀镇蜀山,由于对紫砂壶艺术非常熟稔,他销售的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据介绍,广州、北京和上海的紫砂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大部分的紫砂爱好者都具有一定的看壶经验,在乎性价比和原产地的进货渠道,讲究物有所值。

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全国收藏紫砂的爱好者已经达到了100多万人。紫砂壶的拍卖与交易,正在快速升温。近日,宜兴紫砂工艺厂成为国家首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消息发布后,广大壶商传播紫砂文化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榆林一收藏者欲捐罕见石器陶瓷器


刘福学展示要捐赠的陶器

在得知我省安康市筹建博物馆的消息后,榆林收藏爱好者刘福学欲捐数十件来自陕南的石器及陶器瓷器,希望安康文管部门尽快派人前来验收。

收藏者:要捐献的器物来自陕南

据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福学开始收集手镯、佩玉等装饰件以及陶罐、瓷器等。目前收集的陶器、瓷器合计3100多件,还准备筹建博物馆。据刘福学说,1986年至1987年两年间,他总计花了2.7万元从他人手中买来几十件来自陕南的石器及陶器瓷器,之后一直精心收藏。好几次,有商贩想高价买走,但都被他拒绝了。

去年12月初,一则“投资1.5亿占地41亩,安康开建陕南最大博物馆”的新闻让刘福学有所感触。“与其卖给贩子,还不如捐给国家。”刘福学的想法简单而朴实:将这批石器及陶器瓷器捐赠给安康博物馆。

安康博物馆:将按相关程序接收

记者在刘福学家里看到这些石器和陶器、明清瓷器都完好地保存着,从史前白垩纪、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明清都有,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陕南的历史风貌民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他也希望安康文管部门尽快派人前来验收。同时他还表示,接下来凡是获得国家批准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博物馆,他都会考虑捐赠一些自己精心收藏的藏品。

对刘福学的这一善举,记者电话联系了安康博物馆馆长施昌成,施馆长称这是一件好事,陕南最大博物馆的开建,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意义重大,个人的捐赠行为对博物馆建设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他们将就此事尽快请示省文物局,之后将按相关程序接收,同时他们很感谢刘福学的这一善举。

陶瓷酒瓶的收藏


酒瓶,不仅是酒的载体,也是酒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酒瓶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集酒艺、酒史、陶艺、瓷艺、考古、文物、绘画、书法、诗词、雕刻、民俗、礼仪、医学和风景名胜等为一体。近年来,有些高档酒在酒瓶设计上别出心裁,结合书法绘画艺术,将酒瓶当做一件漂亮的艺术品来做,为酒瓶收藏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收藏机会。

酒瓶收藏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目前酒瓶收藏形势喜人,其前景也被人们所看好。酒瓶收藏,应收藏观赏价值大、装饰效果好、艺术品位高、文化氛围浓的陶瓷酒瓶,普通的玻璃酒瓶因艺术性不高就不太值得收藏了。陶瓷酒瓶的最大特点是包含了较深的文化及历史知识,如广汉产的三星堆古酒系列,采用商代青铜面具千里眼、顺风耳仿制的酒樽以及仿古龙凤瓶等,再现了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这些精美的陶瓷酒瓶,深受酒瓶爱好者的喜爱。

酒瓶收藏与其它各类收藏一样,首先必须要持之以恒,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收藏源,广交藏友,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近年来收藏酒瓶的人日益增多,而绝大多数收藏者都喜欢收藏陶瓷酒瓶,因此目前早期精美的陶瓷酒瓶的数量日渐稀少,已显现出较好的升值潜力。在收藏市场上,一般现代陶瓷酒瓶为2至5元,品相好一点的为5至10元,一些早些年出品的造型漂亮独特的卖30至100余元的。如四川沱牌酒厂出品的一套陶瓷十二生肖瓶,造型独特、古香古色,开价竟达数百元。酒瓶收藏中最为珍贵的当数湖南长沙窑烧造的釉下彩酒壶,从唐代起到以后历代,长沙窑曾烧造过大量的陶瓷酒壶,这些酒壶具有两大工艺特点,一是首次烧造了釉下彩酒壶,二是开酒壶上题诗之先河。对许多酒瓶爱好者来说,能收藏到一件长沙窑酒壶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在当今的集藏市场上,老的长沙窑酒壶已很少见,而赝品却很多。目前,一件长沙窑真品酒壶按生产年代的早晚价格大约在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现代仿品也可达到上百元。

随着酒瓶收藏市场的升温,已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士开始加入其中。作者认为,陶瓷酒瓶具有较高的升值潜力,很值得人们关注,因为陶瓷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收藏品。

黑色釉中国风酒具套装

鉴赏: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展现在陶瓷上,黑底金字,飘逸洒脱,构思巧妙,风格淡雅。纯正的釉色润滑如脂,质地细腻,极具中国风,实用与收藏功能的结合,表现了现代人文艺术的创意。

建党90周年收藏品热潮未退


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90周年,为了迎合这个伟大的节日,歌颂我党走过的峥嵘水月,名窑、名师们竞相推出了以建党90周年为题材的陶瓷艺术作品,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喜爱,现在虽然七一已过,但建党90周年收藏品热潮未退,今天,瓷库中国小编就为您介绍几款精美的建党90周年收藏品。

第一款凌宗正大师手绘《江山永固》花瓶

《江山永固》五岳山水国画瓷,展现祖国锦绣山河、讴歌当今和谐盛世,由一主四辅套瓶组成,主瓶为五岳之雄“泰山仁和尊”,四辅瓶分别为五岳之秀“衡山礼尚瓶”、五岳之险“华山智慧瓶”、五岳之奥“嵩山忠义瓶”、五岳之奇“恒山诚信瓶”。

第二款《九州同春》灯笼陶瓷茶具

第三款《红火伟业》梅瓶限量版

该款梅瓶以映山红为主题,映山红迎风玉立、热烈绚丽,如同共产党人昂扬的斗志、火热的的激情。如火如荼、漫山怒放的映山红,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救民于水深火热、救国于危急存亡,并开创国强民富新时代的红火伟业,更寄予着对在党的领导下、国家人民再创美好未来的热情祝福。

郑州一市民18年收藏20万枚古陶瓷片 市值超百万


汉代的作料盒

出土东汉时期的老母鸡抱小鸡,可谓栩栩如生。

汉代的化妆盒貌似蒸笼

有人戏言:任兴琪收藏的不是瓷片,是金条。

18年的淘宝生涯,让他收藏近20万枚古陶瓷片。可别小看这东西,据专家研究断言,这里云集国内各大窑口标本达200余处。就其商业价值来讲,每枚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就其学术价值来讲,有着不寻常的标本意义。其实,这些只是收藏者宝库中的冰山一角。

汉代的调料盒、化妆盒,唐代的白瓷,北宋的黄釉执壶……这些曾经的古品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还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牛人

千件陶瓷打造我省民间瓷器标本

“这是秦砖,那是汉瓦,这些瓷片分门别类地涵盖了历代国内200余处窑口的标本……”11月6日上午,位于郑州市长江西路与三环路交汇处的一个三层小楼内,来自省内的几位考古专家对此赞不绝口。

展厅内陈列着近千件陶瓷艺术品:彩陶、古瓷、秦砖、汉瓦、封泥等等,历史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

借用一位专家的话说:这里就是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瓷文明史。而创造这个“文明史”的是郑州市市民任兴琪……

“变个人秘藏之宝为社会共有之物、开创民间瓷器及各窑口标本事业的新途径和体例,并最大意义上发现与实现中华古陶文明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兴琪的自我定位。

惊叹

一枚青花瓷片价值上千元

走进这个标本中心,首先接触的是用玻璃框陈列的一枚枚碎瓷片,在外行人眼里,这些碎瓷片可能是一文不值,事实上,这是宝贝。从商代的陶片,再到汉代的彩陶……任兴琪的讲解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

“这是元代的青花瓷……”任兴琪介绍,青花瓷近年来一直是收藏界的大热门,一片很普通的鸡蛋大小的元代青花瓷片市场估价也得上千元。据了解,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这足以说明元代青花瓷的珍贵程度。

“我这青花瓷瓷片不多,仅有两箩筐……”这么值钱的“东东”,在任兴琪这里,用箩筐计算,不能不让人惊叹。除这些比较珍贵的瓷片标本外,任兴琪共收藏古瓷片近20万枚,有人戏言:任兴琪收藏的不是瓷片,是金条。

由于古瓷片近年来交易较为活跃,市场上也有人将新瓷打碎后经人工处理当作古瓷片出售,对此,任兴琪提醒,买古瓷片者要慎防造假者的心理战术,最好能请有经验的收藏人士把关。

感受

18年收藏之路有点苦

谈起他的收藏史,那得从18年前说起。

1991年4月,任兴琪看到电视上报道我国瓷器等文物流失海外的消息后,他突发奇想,何不从民间收集瓷器,不让更多的中原古陶瓷流失,尽自己微薄之力。

之后,任兴琪便爱上了“淘宝”之路,一发不可收拾。每到节假日,他和朋友开着那辆老爷车就上路了,这样一干就是十多年,淘遍了河南及周边各个省市的古玩市场。

伴随任兴琪兴趣的增长,另一个问题困扰着他:资金从哪里来?眼看着家中所有的收入换来了旧盆子破瓦罐,任兴琪犯了愁。好在妻子没有埋怨,还答应为丈夫分担忧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妻子下海经商,开办一家企业,当时正赶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上奇缺,妻子捞上个人事业上的第一桶金,同时,也给任兴琪注入了勇气和活力。

愿望

将来举办标本展览

每每淘宝遇到自己喜欢的陶片,任兴琪便会兴奋得整夜睡不着。他拿着放大镜欣赏着,爱不释手,然后查资料,请专家鉴定,最后,干脆试探着学修补陶瓷这一行当。随着陶器标本的越积越多,任兴琪开始发了愁,如何打理?

2007年,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任兴琪付诸实施——开办一个民间瓷器标本中心……

一年后,任兴琪便雄心勃勃的开始了。但真正地梳理瓷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查资料、咨询专家,一直到修补各年代陶瓷标本。今年年初,他的标本中心终于有了雏形。对于其瓷器标本中心来讲,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虽说没有开放,可这里每年都会接待慕名而来的一些学者和专家。

任兴琪说他想打造中原瓷器标本中心,不想再让河南陶瓷文物、文化流失。“下个月,我准备举办一个标本展,同时我也希望这里能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一个交流、探索、学习的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让更多的文物能保存下来。”任兴琪说。

凝神微书陶瓷上千年史册有余香


3月2日至3月13日,“精微博大——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展”将于广州岭南会和观众见面,这是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广东文化人物系列”第七个年度大展。

微书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王芝文却将微书的绝伦与陶瓷的精美结合到一起,创造出前不见古人的“陶瓷微书”,屡屡震惊艺术界,并获得过“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因此,这门“生年未满百”的绝活,于2014年7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就让我们走近王芝文,来解密“陶瓷微书”之妙。

微书用笔唯鼠须合适

“血汗”调成特殊墨水

微书的历史,可谓与中国文字同龄。20世纪70年代,陕西岐山县古周原凤雏村出土一批西周甲骨文,有一枚不足3平方厘米的龟甲,契刻甲骨文字三十有余,字如芥籽,径不足毫,刻痕细如发丝,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微书实物。千百年来,大江南北,微书“小”道流传不息,专擅者不乏其人,但一般都书写在绢、布、纸张上。而王芝文,从小就爱磨墨搦翰写字,偶因开会无聊,以玩儿的心态将字写到针尖大小,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此天赋。

后来,他进入陶瓷厂工作,看到鼻烟壶内画,萌发了将自己的微书技艺和陶瓷相结合的奇特想法。由于陶瓷微书要将笔、釉墨与陶瓷相结合,还要经过烈火考验,远比一般的微书艰难,但王芝文并不气馁,经过一次次尝试,最终创造出了这一当代绝技。

由于微书所用毛笔笔毫仅二三根,瓷土的吸水性又远不如宣纸,对笔的要求更高。王芝文总结经验发现,狼毫太硬,每蘸一次墨水,只能写一笔;羊毫太软,一写就马上洇开;唯鼠须最合适,但市面上很不好找。另外,笔毫左中右要怎么搭配,也需要不断调试,只有自己扎笔才能掌握火候。普通釉墨写在光滑瓷面,容易挥发、掉色,经过反复试验,又在其中添加了特殊原料,才解决了用墨问题。他戏称,这种微书墨水是用自己的血和汗调配而成。

另外,微书与微刻相比,难度更大。因为如果使用显微镜,每次调好焦距写完一笔,需挪开笔去蘸墨水,回来还得再次调焦。这样不仅半天写不出几个字,字迹也难以连贯。所以,王芝文从一开始就抛开所有放大工具,仅凭肉眼裸视悬腕书写,当中还追求笔法、结体、章法、气韵之美。以肉眼观照,在陶瓷表面,只见字的“森林”,在显微镜下,一篇篇、一行行、一个个呈现出的则是绝妙好字。

除此之外,他还实现了字与画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自由转换:远看是画,意境古雅,或高山飞瀑,或古道羊肠,或茂林陋室;细看有字,而且都是大部头的古典著作,或展史而缮,如《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或选古文以录,如《论语》、《四书五经》、《汉赋》;或精选古典诗词,如《唐诗》、《宋词》、《宋人绝句》;或择笔以诵经文,如《太玄经》、《金刚经·坛经》等。

在他最擅长的山水画风格的作品上,一般将字处理成如黛的远山,起伏绵延。而2014年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过《牡丹》,则完全由字组成花朵、花瓣,画即是字。首先要让针头大的字在平面上组合起来后呈现出立体效果——叶子有前后,花瓣有深浅,因此,字的密度、色彩就必须特别讲究。“每写一两个字就得换一支笔,我总共准备了十支笔,一号笔蘸的色料最浓,十号笔色彩最淡。另外字形字体也要随着花的造型有所变化。”

七年磨一《三国志》亲友笑称“痴傻人”

本次展出的《三国志》,更是王芝文花了七年功夫的殚精竭虑之作,是信心和意志力的一次巅峰考验。在这件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上,仅有的0.69562平方米书写面积,洋洋洒洒地呈现了整部《三国志》,共352963个繁体字,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厘米50.7个字。通过高倍放大镜,人们可以看到字字笔画清晰,矫若惊龙。

陶瓷微书《三国志》的诞生,励志又传奇。从1999年1月8日动笔,到2006年1月18日完工,王芝文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室里勤奋笔耕,用笔尖演绎着岁月峥嵘。

王芝文坚信:“创作的时候必须物静、人静、心静,才能出好作品。”为确保创作质量,他特地将工作室选在了偏僻处。晚上,他准时来到工作室,关了门窗、手机,拉上窗帘,焚香坐禅,澄心静虑,半小时后才动笔。因微书字体太小,为了保证精确,他不时要屏住呼吸。在灯光照射下,陶瓷表面灼热、反光,他却要全神贯注盯着,双眼很容易就感到发涩、刺痛。此外,85厘米高的箭筒,自上而下书写,他不得不采取站立、人字步、半马步、蹲坐等各种姿势,反复调节手与笔的高度。创作至忘我状态时,打雷下雨他也没知觉,更不会感到饿。直到东方既白,环卫工人清扫马路,他才步出工作室,披着晨曦回家。如此寒来暑往,七年无阻。有朋友开玩笑说:“七年从恋爱、结婚到生孩子,一气呵成的话,孩子都能上一年级了,而你太痴傻,七载春秋只为一件作品!”

这当中,还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的事故。那是在创作到三年多、作品将近完成一半时,一次王芝文边喝水边审视作品,由于思考入神,杯子突然从手中滑落,正好打在下方的箭筒上,只听见“啪”的一声脆响,王芝文的脑袋也“嗡”的一片空白。“从事陶瓷微书创作使我对陶瓷碎裂的声音特别敏感。如果当时作品碎了,我恐怕就崩溃了!”好在他鼓起勇气定睛一看,发现碎裂的是茶杯。不过,茶水、茶渣溅到了作品上,许多地方已字迹模糊,必须毁掉重写。每一滴水沾染处,都是几十个字的工作量,花费了他一个月才补上。而他自己说:“心外别无法门。当一个人精神高度集中时,他看一个东西,就会越看越大。”

当王芝文克服了所有困难,将《三国志》箭筒运到潮州一位朋友的瓷厂烧制时,窑盖一盖,他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烧窑需十多个小时,他执意守在炉边,朋友好说歹说才把他劝回家休息。翌日一早,朋友给打他打来电话:“你的箭筒瓶烧坏了……”王芝文霎时间热血直冲脑门,人几乎要瘫倒,朋友发现电话那头久久没有回应,才急忙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啦,箭筒瓶烧制成功,完美无缺!”王芝文这才回过神来。当见到刚刚出窑的《三国志》时,这位铁打的汉子热泪奔涌,喜极而泣。

也许正是这种赤诚之心,物我两忘之意,让他如获特异功能,“少白头”竟奇迹般地渐渐变黑了。

天天做

“芝麻大的事”

王芝文的作品不仅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收藏,也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诸多外国首脑、政要及知名人士,更以展览的方式,一次次撼动外国观众的心。

最早是在1990年,汕头当地组织收集一些本土艺术品到新加坡参加艺术品展览会,王芝文创作的首件陶瓷微书力作——14英寸箭筒《古文选》一亮相,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轰动,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相关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最令王芝文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他的陶瓷微书作品在澳大利亚悉尼展出,一位外国朋友在他的作品前驻足观看了半小时,站累了,就直接跪在地上继续专注地看。王芝文一开始以为这位外国友人是一个“中国通”,想通过陶瓷上的微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或是学习中文汉字,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位外国友人根本看不懂汉字,他之所以久久驻足凝视,是惊诧于中国的汉字竟然可以被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他感到十分震撼,内心更深深地佩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二十年来,王芝文在坚持创作的同时,每年抽出时间,奔波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作品足迹踏遍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一次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深厚底蕴,并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地举办陶瓷微书艺术研讨会。2010年,王芝文获得“中日韩第十六届BESETO美术节首尔展”首尔市长特别奖;2011年7月,王芝文获“中日韩第十七届BESETO美术节东京展”一等奖,中国艺术家中仅他一人获此殊荣;而去年8月份,王芝文应邀携陶瓷微书作品赴联合国总部,出席为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而举办的“当代华人杰出艺术成就展”,联合国总部大厦还专门为王芝文举办了陶瓷微书作品个展。

对于自己在微书上取得的成就,王芝文却谦逊而又幽默地笑称:“可能父亲起名的时候,就预示我要天天做‘芝麻大的事’。”

武汉陶瓷收藏市场崛起 5年涨5倍藏家按揭买瓷器


“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后,武汉当代陶瓷收藏市场也逐渐崛起。”青年陶瓷鉴赏家、收藏家付国荣称,2000年左右,一件当代名家瓷器也就卖几千元一件,当时消费的主力是工薪阶层,有人曾按揭付款在他那里买过瓷器。到2003年左右,开始有小老板介入该市场,到2008年以后,动辄10多万的名家瓷器已很常见,收藏人群以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主为主。

记者了解到,付国荣手上有一件长宽各50厘米的粉彩《瑞雪丰年》瓷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伟的作品。2008年,付国荣买这件瓷板画时花了1万元,但次年,一个藏友以3万元买走,后该藏友因想变现,付国荣以6万元价格从其手上又把这件作品买回。因其画工独到,很有意境,现已被国内排名前三的嘉德拍卖公司选中,这件藏品还在继续增值。

付国荣介绍称,同等水平的一件作品,2008年至今5年时间,市场价格至少涨了5倍,而且越是精品,价格越坚挺,即便在整个艺术品不景气的年份,精品瓷器也在稳步上涨。他提醒道,收藏名家瓷器,要关注瓷器本身,不要一味迷信作者头衔,从材质选用、寓意、作者情感投入、纹理机理的表现等考察一件作品是否精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