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 导航 >

明代大瓷缸暗藏神秘佛像 在照片上可见佛像暗纹

明代大瓷缸暗藏神秘佛像 在照片上可见佛像暗纹

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古代瓷器佛像 古代瓷器同子佛像

2021-05-10

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一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明代青花瓷缸,昨日现身中拍国际拍卖公司,并将于本月20日拍卖。这只珍贵的大缸,缸体暗藏神秘佛像纹饰,此前曾在猪圈旁存放数载。

这只大缸近1米高,直径有六七十厘米,缸身有五爪金龙和云纹花饰。据该公司负责人鲁智勇介绍,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明代青花瓷缸。景德镇龙珠阁博物馆存有一件类似的宣德大缸,可惜是用残破的瓷片拼成的,而且比即将拍卖的这只小。鲁智勇透露,这只大缸原本保存在景德镇附近某明代王府的老宅中,8年前,一位武汉的收藏家,以极低的价格买下这只大缸。谁知,那位藏家将大缸运回武汉后,却因缸体太大,无法进门,只得存放在郊区农村的一所柴房中。鲁智勇见到这只大缸时,只见柴房不远处就是一处猪圈,大缸蒙着一块白布,放在角落里。

这只巨缸周身有一圈接痕锔钉,看上去似乎曾破损过。鲁智勇解释,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难以制作如此巨大的陶土坯,所以这种巨缸都是烧制成两部分,然后锔接起来的。康熙年间后,随着瓷器技术发展,这种巨缸的锔钉打到了缸内,但明代都是在缸体外。

前几天,中拍国际拍卖公司为这只巨缸拍摄了照片,在照片上突然发现,其缸口花饰的图案中,竟然藏有数个佛像的暗纹。工作人员再到缸体上细看,却根本看不出佛像的暗纹来。反复实验之下,发现这种暗纹只能在照片上体现,缸体上看不出任何痕迹。这种现象令专家和工作人员惊讶不已。到底是当年的工匠采用了某种神秘技艺,故意留下的暗纹,还是一种巧合?目前尚不得而知。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弥勒观音佛像的介绍


杭州也算是一个佛教圣地,小编的很多朋友经常去灵隐寺烧香,因为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今天由瓷库中国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弥勒和观音菩萨。

弥勒,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译为慈氏,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瓷库中国网是一家专业销售瓷器的公司,出售许多弥勒观音佛像等陶瓷精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瓷库中国网看看。

民间瓷佛像展首次亮相北京潘家园


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绚丽中华──中国历代瓷佛像艺术精品展」今天在北京潘家园开幕。120余尊精美陶瓷佛像亮相展会。据悉,这次展览是中国瓷佛像艺术品的首次集中展示,展品全部来自民间收藏家的珍藏。

据悉,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西等12个省市收藏家的藏品。展出的佛像不仅数量众多、时间跨度长,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多样的形态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反映了历代陶瓷艺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充满东方色彩的艺术审美情趣。

中国历代瓷佛像艺术精品展吸引不少民众参观

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参观展览后对记者表示,此次展览展品种类之丰富,令他眼界大开。他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佛象是优秀文化的载体。这些瓷佛像不但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佛造像艺术,更从侧面体现了陶瓷艺术的风貌,令佛文化和瓷文化有机的结合。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晁华山告诉记者,从质地方面讲,瓷佛像属于很小的门类,不如石佛像和金属佛像的数量巨大,但它反映了中国在瓷器方面高湛精尖的技术和作品。甚至可以说,瓷器佛像能够把古代的瓷器发展史都包含其中。

在造像方面,瓷佛像受印度、中亚的影响明显减少。佛像的形态、配饰等显得更加中国化。相对于石像,瓷佛像的题材是印度的,材料却是中国的。这部分文物和艺术品是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秘书长孙欣表示,本次集中展示众多民间的精品佛像藏品,使曾被遗忘在民间的精品得到关注,相关的艺术和文化内容也得以发展和开掘。中国收藏家协会呼吁民众共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此次瓷佛像展对中国佛学的收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了中华的收藏文化。另外,此次瓷佛像展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庆祝60周年国庆的系列活动之一。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瓷佛像展品种类繁多,青花、斗彩、粉彩、珐琅彩各领风骚。从宋代就已失传的绞胎工艺,以及极为珍贵的高温蓝釉和汝窰天青釉也在展览现场得见。

青瓷珍品——堆塑佛像铭文谷仓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珍藏有一件西晋青瓷堆塑谷仓。这件西晋青瓷堆塑谷仓做工精美、保存完整,除了具有同时期谷仓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因堆塑有极为少见的龟趺碑铭和佛教造像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收藏价值,是一件难得的青瓷珍品。

谷仓罐是一种流行于三国和两晋时期的明器。谷仓罐是由五联罐发展而来,也称“魂瓶”。其造型一般以罐为主体,罐口大多以堆塑的人物、鸟兽和楼阁作为装饰。主要生产于浙江会稽、上虞一带。

该青瓷堆塑谷仓高43厘米,底径14.8厘米,胎质浅灰,通体上青釉,釉色青黄光亮,局部有细微开片。罐身有轻微流釉现象,盖因当时使用浸釉方法施釉所致。罐身下部有土浸痕迹。谷仓罐罐口堆塑主要包括楼阁、人物和碑铭三个部分。楼阁为庑殿式,分上下两层,共四个朝向。正面无人物,有两蹲兽分立门旁,蹲兽两旁有两阙,蹲兽上方为三个龙形印花装饰。其他三面:一面为上层一乐俑,下层两乐俑,一佛像造型;一面为上层和中层各一佛像造型,中层佛像两侧有龙形印花纹饰各一个,下层为两蹲兽造型,该朝向两侧各有一堆塑龟趺碑铭,碑铭造型和碑文一致,碑身均为长方形,顶部三角形,上有刻于釉下的阴文文字:“囗稽”、“出始囗囗囗囗囗宜子孙作吏高囗众无极”字样;第四面,上层为一佛像,中层为龙形贴花装饰,下层为三个并列的佛像。谷仓的四个小管已经退化,分立于楼台二层的四角,每个小管外均有一个兽头贴花装饰。罐身共有贴塑18个,包括持节俑5个、佛像4个、兽面衔环纹1个、龙纹3个、兽纹4个、骑马人像1个。罐身贴塑分布均匀,布局合理美观。

罐口和罐身上堆塑的乐俑形象生动,吹拉弹唱各现其态。堆塑佛像背有项光,身披薄纱,盘腿坐于莲花座上,表情端庄安详。该件西晋青瓷谷仓表现出了一些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于判定它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首先、谷仓的胎质为灰胎,釉色青黄,较为稳定,符合越窑创烧时期的特征。

其次、在谷仓上堆塑建筑始于东吴。一开始,堆塑建筑只出现于罐口的局部,并且不完整,只有简单的房檐造型,后来才渐渐发展到整个罐口以堆塑楼阁为框架的格局。此谷仓堆塑的楼阁结构完整,具有庑殿式楼阁的特征。可以大致推断为东吴以后的作品。

第三、此仓没有刻画传统的群鸟争食场面。五联罐向谷仓过渡是从在五联罐上堆塑鸟兽、人物开始的。用群鸟争食于罐口为装饰,以表现粮食盈仓。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装饰手法,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西晋以后,群鸟装饰逐渐减少,鸟的造型也逐渐呆板。这件谷仓上根本没有出现鸟的造型,而是在退化的四个小管外贴塑兽面。表现出鸟型纹饰消失后的时代特点。

第四、历史遗存上保留的铭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线索。该谷仓的两个龟趺碑铭为我们提供了珍贵文字资料。但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历代谷仓中有铭文的极为罕见,所以这件铭文谷仓的历史价值更为突出。两个碑文上的“囗稽”、“出始囗囗囗囗囗宜子孙作吏高囗众无极”文字,有七个字无法辨认,但从碑文的结构和文字布局上看,与江苏吴县狮子山4号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和上虞龙山出土的铭文谷仓一致,可以大致推测所逸文字分别为“会”、“迁”和“宁用此丧葬”,或与此文义相近的文字。据《水经注·渐江水》记载:“浦阳江东北径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始宁县设置于东汉,位于上虞南面,西晋时两地同属会稽郡。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西晋青瓷谷仓主要产于会稽、上虞一带。此谷仓上的龟趺碑铭与文献和考古资料相合,可以断定其产地为会稽,这是早期越窑的产地之一。

最后一点,也是该谷仓最为特殊的一点。这件谷仓上一半人物造型为佛像。佛像头发卷曲,高高束起,身披薄纱,肢体在薄纱的层层皱折下隐约可见,佛像身后有光环环绕。此类佛像应属于笈多式造像风格,保持了佛教东传早期的特征,符合两晋时代风貌。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有众多文字和实物记载,谷仓这种明器虽然流传的时间不长,但是堆塑其上的佛教造像,也佐证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堆塑谷仓上所反映的人物形象、活动场面、建筑形式与外观等都具有时代特征。这为研究西晋前后时期浙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堆塑谷仓,不仅器形优美、釉色光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这使它具有了其他同时期作品所不及的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真、仿官窑瓷佛像远渡东洋


民国十三年至二十年,琉璃厂鉴定经营真、仿官窑瓷佛像,属鉴古斋周杰臣有声望。他销售两尊真官窑瓷佛像和九尊仿官窑瓷佛像,均远渡东洋,在日本东京开光,古董家很少有人知晓其中奥妙。原来日本顾客信奉佛教,做他们的生意要知道点佛门之道。

达摩讲佛祖,扶桑客心悦诚服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鉴古斋经理周杰臣从后门大街(今地安门大街)一家旧货铺里买来件雍正官窑窑变达摩佛像,虽有“雍正年制”款识,但看不准是真是仿。他请萧书农给他掌眼。

萧书农将佛像拿到手里掂量一下,而后双手捧着仔细看,达摩瓷像约35厘米,身披袈裟,斗篷巨大,赤足草履,头戴软兜,似步行江风中,飘飘欲动。面貌秀逸,无狰狞之态。手、脸、足露胎无釉,端庄古朴,刻工精妙。市场上菩萨像、如来像常见,达摩瓷佛像较为少见。

萧书农问:“这尊佛像你是多少钱买来的?”周杰臣说:“三百块钱,你看值不值?”萧说:“这样好的官窑瓷佛像一千块也值,旧货铺让你拣了漏。”周杰臣放了心,没打眼还拣了漏,格外高兴。

没过多久,鉴古斋门市上来了位日本客人,浏览陈列之古玩文物,然后坐下来闲聊。这位日本客人中国话说得好。周杰臣拿出新买的达摩佛像给他观瞧。不料,这位日本人是研究佛学的,很有修养。他看一眼便口称“达摩”,说这尊瓷像的艺术性高,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达摩飘飘然似来到人间。

他问周杰臣:“达摩是什么神仙,在中国什么地方修行?”周答:“我只知道达摩老祖修行在嵩山少林寺,他面壁打坐九年成佛。”

“你对佛学有研究吧?”日本客人夸奖说。

“我就知道这一点点,不算学问。你的大大地明白佛学,讲给我听听好吗?”

日本客人笑了,他高兴地说:“菩提达摩乃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以专修‘禅定’为主。他是在中国南北朝时代,从天竺(印度)来华传授禅法,创立佛教中的禅宗派别,到了南宋时代。这派佛学传到日本,至今日本人也有面壁打坐修行的。”

周杰臣听了这位日本人讲佛学,知道他敬重佛祖,不能用商业语言说话了,若说:“你看这尊佛像多么好.请买下收藏欣赏。”他必然反感异常,拂袖而去。故而他说;“我请来这尊佛像,是雍正皇帝敬奉过的,经百年以上香火。你如敬佛心诚,可请到日本去供奉。”

日本客人听他说话虔诚,便请走了雍正官窑窑变达摩瓷佛像,留下一千二百元现大洋。

说如来道始祖鉴古斋获利无数

民国十五年,鉴古斋周杰臣从东晓巾摊上买来一尊如来佛坐像,32厘米高,金身蓝髻,座涌莲花,袒一臂,披袈裟,胭脂水釉色。有“乾隆年制”楷书款。

清代官窑瓷器胭脂水色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乾隆。器型多见小件杯、碗,水盂之类,一尺来高的胭脂水色釉佛像则是罕见的官窑珍品。摆地摊的不懂这些,周杰臣知道这尊佛像的价值。摆摊的跟他要三百元,他给了二百块便买到手。卖主还很高兴,认为二百元能买一百袋洋白面,合四千四百斤面粉,够全家五口吃一年半的。

周杰臣买来乾隆官窑胭脂水色釉如来佛瓷像,拍下照片,寄往东京那位研究佛学的顾客。这位顾客崇敬如来胜过达摩,不过一个月就来到北平。周杰臣请出如来佛像,日本客人后退,合十静默。然后谈起如来佛。客人问:“如来佛是何佛?”周答:“乃释迦牟尼佛。”“如来是何义?”答:“如来乃释迥牟尼十种称号之一。”日本客人说,你回答的不切题。“如来”,即从为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而去。佛祖以“如来”自称。

周杰臣怕他再问,自己答不上来,以攻为守说:“请指教敝人,释迦牟尼为何义?”“释迦之义为能仁,牟尼之义为寂默,佛以悲智渡众生,故得此佳号。”日本客人答后又说:“贵国和我国佛教界均敬奉释迦牟尼为佛教之始祖,他生于中国东周灵王时代的北印度。”

周杰臣不再与客人谈佛教,说起了这尊佛像的来历。他说:“乾隆皇帝是位孝子,其母后笃信佛教。这是乾隆爷为皇太后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由景德镇恭请到紫禁城内宫,开光供奉。”日本客人将乾隆官窑胭脂水色釉释迎牟尼瓷坐像,请到日本。日本佛学界在东京为这尊佛像举行“开光仪式”,非常隆重。

这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的文物,周杰臣卖了多少钱,他始终没向外透露。古玩界人士估计,可能在万元左右。同行人说;“鉴古斋卖佛像获利无数。”

找货源买仿制品满足需求

鉴古斋周杰臣有了销售官窑瓷佛像的门路,在日本佛学界有了点名声。但真正的康、雍、乾官窑瓷佛像流散在民间的并不多。而东京佛学界人士又常来鉴古斋求购。

周杰臣到天津锅店街同泰祥去找货。这里的仿制品特别多。二三十年代,同泰祥在景德镇仿制的乾隆官窑瓷器较多,质量好可以乱真的东西不少。北平的古玩商有不少人前去观摩,雅文斋经理萧书农在同泰祥看仿制品,—看就是半天,他仔细观察琢磨,研究真、仿之差异,锻炼眼力。鉴古斋经理周杰臣来了就看佛。同泰祥经理陈建侯跟他说:“周大哥!我们同泰祥拿出宫里瓷器库收藏的乾隆官窑瓷佛像:释迎牟尼、观世音和韦驮,进行仿制。每尊照样烧制四个。”

周杰臣仔细看瓷佛像。释迥牟尼坐像,约36厘米高,素白胎釉,花雕描金,神态自若;观世音坐像,约34厘米高,素白胎釉,一手持净水瓶,一手持菩提树枝,莲花瓣座;韦驮立像,约38厘米高,武将服,手持金钢杆,服饰彩色为蓝、黑、黄、红。三尊佛像的瓷胎细密,瓷釉润腻,做工精致。均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楷书款识。

周杰臣仔细看过说:“仿得好,是照原样下了功夫仿的,说个价吧,我是一样先拿一个。”陈建侯说:“这是老东家李春生到景德镇仿制的。窑上的老技师说,乾隆爷是孝子,母年迈信佛。乾隆在景德镇烧制释迦牟尼、观世音和书驮,敬献给他母后。李春生是照着这种精品仿制的。我们是卖新瓷的,按新瓷价卖给您,一套三尊三百元!”周杰臣没还价,三百元成交了。

巧思索美装潢,制作五脏六腑

周杰臣将三尊佛像带回北平,想办法,怎能以假充真,叫人看不出破绽。他先找锦匣铺和小器作,做软囊锦匣,匣上黄绫签,仿照宫廷装潢制作。三尊佛像都配上雕花硬木座。释迦牟尼像座雕花为“八宝”;观世音座雕出“海水江崖”配原座莲花瓣似浮在海水上;韦驮座雕出“龙蟠虎踞”显示威武。制作这些比买货的价钱还高。花掉五百元。

周杰臣还找到义兴首饰楼,制作银牌挂链,刻篆书仿旧制作。要求按中医所说的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名目,即心、肝、脾、胃、肾和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制作银质连牌挂链,刻上篆字,涂黑作旧。将“五脏六腑”装入红色锦囊中。一切准备好后,待价而沽。周杰臣稳坐钓鱼台,等待东洋顾客来。

笃信佛,请释迪牟尼东渡扶桑

日本的一位大财团董事长来到北平,经日本佛教界那位人士介绍,又有王克敏的引荐,到琉璃厂买古玩,在鉴古斋看了几幅缂丝画.买了乾隆花鸟缂丝中堂挂画一幅,市场上卖一千六百,他花两千五买了,这位日本人不懂古玩行情,看好了就肯出高价。

这时,周杰臣拿出锦匣,打开后从软囊中请出释迦牟尼瓷像,连同硬木雕花座摆在桌上。这位董事长忙躬身后退,垂首合十,态度虔诚。周杰臣向他介绍说:“这是乾隆皇帝敬献给他母后的释迦牟尼像,在皇宫供奉百多年,白瓷釉有点薰黄了。皇家开光佛像,内务府造办处先给制造银质五脏六腑,挂在佛像腹内的挂勾上。”他说完便从红色囊袋中取出佛祖五脏六腑,陈放在桌上,请日本客人观赏。日本人再次合十垂首,口里还嘟嘟嚷嚷。周杰臣觉得这位老日本更虔诚骂信佛教,日本客人觉得这尊佛的来历大又奇妙,五脏六腑都是皇家制造。他顺口说出:“请佛东渡,我躬亲供奉!”周杰臣说:“愿佛祖保佑阁下福寿康宁!”

这笔生意甭说讨价还价,就连价钱都没说就做成了。究竟卖了多少钱,周杰臣从来不说。

周杰臣又去天津同泰祥要将九尊瓷佛像全都买走,陈建侯说:“您的销路好,也要给我们—样留一个。”他又买下六尊瓷佛像,花了六百元。陈建侯问:“周大哥!这佛像您的买主多,什么人买这个?”周杰臣说:“我和你哥哥是师兄弟,你问我才说,你可不要再跟别人去说。”随后他将前面文个所写的事情都向陈建侯说了,并说:日本那位财团董事长,也叫总裁,将如来佛像运到东京开光,请僧俗百余人.诵开光真言,请佛入龛,致礼敬奉。当时,周杰臣将这位口本人的名字都告诉了陈建侯。可惜,今天陈建侯年过八旬,已经想不起来了。

仿制品技艺高,鉴别有诀窍

20年代同泰祥在景德镇仿制乾隆官窑释迦牟尼、观世音和韦驮瓷佛像,至今己六七十年了。由于它们仿得惟妙惟肖,鉴赏家、收藏家对其艺术同样欣赏,但与乾隆官窑烧制出的真品相比,则大为逊色,不仅年代有远近。而且工艺之技巧、造型神态、相距远矣!

真、仿的差异在哪里呢?当年参与仿制与销售的陈建侯,说出以下几点:

手头(即重量)。仿制品与真品相比,轻重不同。仿制品较轻,因制作时,瓷土过筛太细.胎略薄。

釉色。仿制品的釉色较真品白亮,因粉料调剂不当,不像真品那样白中略黄,似人肉色的白润。

描金。仿制品上的描金颜色显得浮飘,有些嫩黄,真品描金是金黄,金和瓷釉浑然一体。

色彩。仿制品的色彩娇艳.未达到真品色彩之素穆庄重。

更显而易见的是眉毛。真品的眉毛是千笔画眉,有眉有毛,根根清晰。仿制品则是一笔抹眉,有眉无毛。

这些差异,也就是鉴别乾隆官窑瓷佛像真、伪之诀窍,可供官窑瓷器爱好者参考。

不惜万金争购之 德化白瓷塑佛像受追捧


福建德化是中国古瓷都之一,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瓷圣作品受追捧:不惜万金争购之

据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雕塑工艺最为兴旺的时期,能工巧匠辈出,涌现出诸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流传后世的瓷塑艺术大师。这些陶瓷艺术大师吸收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应用瓷器胎釉的质感特点,精心烧制各种形象的道释人物,无论造型神态和细部线条处理都刻划细腻、表现逼真,将德化白瓷雕塑艺术推向了世界顶峰。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为著名。

作为福建德化窑瓷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别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他所创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达摩渡海像、观音像等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超凡脱俗之轩昂气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聪明睿智,令常人仰之弥高。将雕塑的艺术美与材料的质地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纯白为基调,摒弃彩饰,凸显道释人物不同凡响的精神境界。同时,又根据各种神祇的不同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却无媚俗之态,融神之品相、人之魅力于一体,令人凛然起敬却不生畏惧。

在16世纪的“东西洋”市场上,何朝宗的作品被誉为“东方艺术”、“世上独一无二珍品”,“可与米兰的断臂维纳斯相媲美……”人们“不惜以万金争购之”。何朝宗以超群的技艺把瓷塑造型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跻身于世界伟大艺术家之列。何朝宗的那些冠绝一时的作品,被称为“世界最精良的瓷器”,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

为何德化窑能够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

郑炯鑫称,德化窑之所以能够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与德化窑使用的瓷土和烧制技术密切相关。首先,德化窑瓷土中氧化硅含量较高,在高温作用下,常常呈现出玻璃品相,胎体细密,透光度好。其次,从釉色上看,一般窑址的胎釉由于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所以白瓷或泛黄,或泛青,但德化窑使用的胎釉氧化铁含量低,氧化钾含量高,烧造时采用中性气氛,因此克服了白瓷纯净度不够的缺憾,其釉色更纯净,光照之下,尤为明亮。第三,瓷塑家充分掌握了瓷土烧制过程中的收缩作用,利用这种收缩度,使作品立体质感更加突出。第四,德化瓷土优良,其所含的特殊矿物质使得烧制出来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洁白无瑕,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适合表现释道人物庄严圣洁的形象。

郑炯鑫表示,德化白瓷能够出现那些让人赞叹不绝的作品,还与明朝陶瓷大师的高深的艺术修养、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技巧有关。郑炯鑫举例称,明朝瓷圣何朝宗就是这样一个在艺术创作上严于律己、追求完美的人。何朝宗秉承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精益求精。据说,每件瓷雕作品创作出来,何朝宗必邀同行及懂行的人前来品评,稍不称意就推倒重塑。何朝宗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是得意之作,则在背部钤盖印章。所以,何朝宗流传于世间的瓷雕作品都是极少雷同的上乘之品。

为何德化白瓷塑佛像闻名海内外

德化瓷以白瓷塑佛像而闻名,不仅在古代就已名扬海外,在当今也很受亲睐,究其原因,郑炯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德化瓷材质优良,做工精美,这是德化白瓷塑佛像之所以受欢迎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德化白瓷塑佛像不仅享誉国内,还畅销海外,这与历史上那些瓷塑大家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他们才有那些鬼斧神工的白瓷塑佛像杰作。此外,德化白瓷塑佛像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与相关国家的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格外喜爱观音和弥勒。而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当作玛丽娅的圣像而大受欢迎,其需求量之大,几乎达到惊人的程度。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是德化县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现有藏品8000多件(套),古陶瓷标本2.56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国家二级文物5件、国家三级文物409件。藏品特色为德化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类实物。藏品有明代“瓷圣”何朝宗的瓷塑作品“文昌帝君”、“祥云观音”等镇馆之宝,有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工具,西周的原始青瓷到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及艺术价值。

明代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白釉最早出现在汉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开始是青白色的,因为瓷器中铁的含量高于1%就是青色的,少于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国白瓷经历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上白瓷产地有德化白瓷、定窑白瓷以及刑窑白瓷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卵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枢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云龙纹、芦雁纹、缠枝花纹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常模印“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釉瓷”。“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福禄”、“白王”等铭文,更多的则不带铭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定白釉

定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白瓷的造制始于唐代,至宋代发展到顶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工艺水平极高。定窑的白瓷胎体洁白,质地结实,釉色润泽如玉,白中微微闪黄。定窑的烧制在使用匣钵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覆烧技术,提高了瓷品的产量,但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垂釉现象。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北宋后期白瓷装饰工艺也成熟起来,有刻花装饰者,纹饰线条粗犷有力:有划花装饰者,线条纤细流畅;印花装饰为多,印花纹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题材有牡丹、莲花、萱草等花卉纹,凤凰、孔雀、鸶鸶、鸳鸯和鸭等禽鸟纹,龙则辅以云纹或海水,此外还有婴戏、水波游鱼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定窑由于釉色和装饰多有可取之处,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北方窑口争相模仿其风格,以提升品质,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瓷系,名噪一时,传世品较多。

象牙白

象牙白 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明清瓷缸探微


在景德镇窑的瓷器名品中有一种器物, 它的名称和用途学术界至今莫隶一是,这便是缸。

总体来说, 瓷缸目前有4种称谓,即缸、龙缸、水缸、鱼缸。此外根据明末清初时所出现的不同型制,又有钵式缸、鱼缸之谓。对于它们的用处,说法也颇显朦胧。譬如《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器型"条称:"龙缸:明代景德镇官窑所烧的大型器,专供宫廷使用。大口,深腹,器壁厚实。定陵发掘后,知龙缸亦可盛油点灯。以青花瓷为多见,器身绘双龙宝相花、云龙、四环戏潮水等纹饰。"

《简明陶瓷词典》(汪庆正主编)"器型"条释:"缸:盛贮(音助)器。陶制的在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及夏商时期已有制作……"瓷制品金、元时期烧制较多, 以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制品最佳。景德镇窑生产专供宫廷使用的大缸缸腹上绘龙的即称龙缸,这类瓷器,可作陈设器,也可作水缸、养金鱼或盛油点燃长明灯等。"

上述两本古陶瓷类工具书上所讲当然没错。遗憾的是,惟讲了大缸中画龙的一种,至于其他纹饰的大缸以及器形较小的缸似乎很难与"龙缸"之名对号入座。而权威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与《中国古陶瓷图典》对明代的"缸"与"龙缸"只字不提。

笔者以为,明初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大缸本来是储水用的"水缸",是当时皇宫内的消防器具。明万历以后,由于御窑厂被毁,瓷缸生产以小型器为主,这才使瓷缸有了大龙缸,鱼缸、钵式缸及小水缸之别。持这个观点是基于以下两方面事实:

一、古代防火器材中, 缸是主要储水工具。最直接证据来自故宫,

在明清皇帝寝宫的乾清门外两侧,就显眼地摆着10口鎏金大铜缸,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据《故宫便览》介绍:"这是宫中的露天陈设器,也是贮水防火的用具。缸自重四千多斤,盛水也是四千多斤。宫中共有鎏金铜缸十八口,其他还有铜缸、铁缸二百九十口,共三百零八口。"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的消防能力甚为低下,即便是紫禁城咸安宫前专管消防的"火班值庐",灭火工具也十分简陋,水桶、水缸便是救火主要器材。

二、龙缸窑是明清景德镇有史以来惟-以器型设窑、又以器型命名的专窑。《简明陶瓷词典》说:"龙缸窑,即缸窖,亦称大龙缸窑。据记载,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窑的烧成周期较长,需溜火七日夜,紧火二日夜,比火后冷却十天方可开窑。以其产瓷缸多画云龙,故统以龙缸窑名。"故宫博物院杨静荣在2003年l2月6日中央二台周末《鉴宝》节目上就一件明嘉靖官款青花云龙纹缸作点评时说:"烧这种大缸的叫龙缸窑,这个龙缸窑,在明代初期有32座,到后来改成16座。19天烧一窑,当时那个窑,我大概算了一下,可能装两个到三个大龙缸,但是传下来的很少。"这两则内容无不说明瓷缸之特殊性。特殊在哪儿?以致皇家要设二三十座小窑"专烧",甚或还派出太监去督办。是因为这大瓷缸同皇家的生活安宁相关,而且若发生火灾,可能还同皇上的龙体安危直接有关。

由此可见,龙缸窑生产的大缸并非通常意义之鱼缸,实际上是500年前宫廷所仰仗的储水防火器具。理由很显然,出于防火需要,朝廷尚需在殿外配置300余口贮水用的铜缸、铁缸。为了圣上安全,人们更有必要于屋内预备大缸,储水以防火。但是,把偌大金属器搬进殿内非常不雅观,真龙天子岂会怕火?假若换成瓷的,再以龙纹饰之,顿时美中添雅,且妙不可言:不仅是一件堂堂正正气派的陈设器,又名正言顺于文武百官,这就是大龙缸的奥妙与当时制作的初衷。

故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第二年,明朝政权便由南京正式迁都至北京。这段历史,正好同传世宣德款青花海水翼龙瓷缸的烧造年代吻合。说明瓷缸的烧造不仅重要,还非常紧迫,几乎与紫禁城的建造是同步的。所以在一向被称作明代陶瓷史的"空白期",也没有停止过生产。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中说:"新近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空白期’的大量残片,出土物中为数最多是龙缸残片。复原器高88厘米……此外,就这批龙纹大缸残器断口普通具有的窑裂旧痕来看,也印证了《明实录》中关于正统九年(1444年)饶州府烧青龙白地花缸瑕璺不堪的记载。"当然,从中亦反映出,水缸因体大、壁厚,烧制难度相当大,成品率甚低。

明代早期水缸,以画龙纹为多,明中期以后,图案呈多样化。龙纹示圣明,鱼纹多雅致,其他也无不可,包括狮球纹、婴戏纹,只要美观大方就行。但不少纹饰和水沾边,如海水云龙、水禽莲池、鸳鸯荷塘纹等,目的固然为储水,也实在是品位、情趣与水缸在闲置时的一种巧妙结合。但瓷水缸的内涵与外延因龙纹先入为主,竟变成为单纯的"大龙缸",其真实面目则堕入雾中。

据史料记载,明朝生产瓷缸,数万历最惨,不但没烧出一口称心的大缸(定陵神宗墓内的青花龙纹大缸系嘉靖造),还惹出大工潮。万历三十年,因水缸屡烧不成,宦官(太监)潘相又苛刻工匠,致窑工童宾跳火自焚,继而引发积怨沸扬的万余名工匠愤起抗争,盛怒之下放火烧毁了御窑厂。此后,瓷缸生产如夕阳西下,至明代结束也未见恢复。

明祟帧时期,瓷缸但见小型,用途也明显有别于前朝,当为玩赏类型的鱼缸(图4)。此时,缸又有钵式新品种。

清代,大缸恢复生产,尺寸之大,不亚于明朝的嘉、万时期;制作之精,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图案有的"惟皇帝才配得上享用的五爪龙纹",亦有供民间大户人家使用的四爪龙纹和山水、人物及花鸟纹等。中、小型鱼缸尤为多见,尺码不等,规格齐全。品种有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与各种颜色釉瓷。说明此时的瓷缸已盛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康熙时期,"鱼缸中有器壁较浅似木盆的,称之为"鱼浅",绘有五彩加金荷莲纹。此器型自康熙时初创,延续至晚清。雍正、乾隆时的,喜施以木纹釉,给出盆箍装饰,酷似木盆"(《明清瓷器鉴定》)。也有以传统的青花绘之,器形规整,尺寸硕大,是集观赏与休闲养性等功能为一体的居家美器。乾隆朝,宫里还流行一种深腹小水缸,有斗彩和青花等品种。民间则以青花器为最常见,直径在15至20厘米之间,高约12至16厘米左右,至清嘉庆、道光时产量更大,多见缠枝花卉纹小缸,品质一般。而有明以来的大口深水缸,一直沿袭至清末,这同19世纪后期才出现消防用"水龙"在时代上也相吻合。而这些外来的洋水龙,起初还离不开水源,要么靠水井,要么靠水船,以致人们在万般无奈之下,依旧得仰仗大水缸。直到20世纪初,消防车出现,让水龙显出威力,此时,水缸真的完全转业到养鱼上了。

综上所述,明清景德镇窑的一些大龙缸以及绘上了其他图案的大瓷缸是供皇宫和上层社会消防灭火的一种储水器。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大瓷缸是被闲置的,也就自然成了养鱼器具,甚至成了事实上的大鱼缸。当然,在以往的岁月里,它们之所以要被人们淡化,被鱼缸所淹没,并被与其他中小型真正鱼缸混为一谈,还因为中国人历来讲究避讳,很在乎口彩,尤其是耳濡目染了文字狱的明清时人。

本文在引用图录的同时,附上了这些器物的流通价,以便读者能了解各类瓷缸在历史、文化、艺术和研究方面的价值。为说明一些器物的时代特征,笔者献若干个人藏品为据以为补阙。

明万历青花狮球纹大缸 口径59厘米 高50厘米

直口,深腹,平砂底。缸壁厚实。器的内上腹与内底边分别有横接痕,外口沿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窄边款。施白釉,釉汁肥厚,白中微闪青。通体绘青花狮球纹,狮子画五爪,以区别于民窑。两组双狮形体硕大,颇具王者风范。辅设葫芦、双钱、如意纹,寓意富贵吉祥与腾达。青花系用上等回青料,色泽蓝中泛紫,为万历早期作品。

缸的口、腹完整,胫部的两侧各有一条窑缝。底部横接缝开裂,并有局部脱底现象,印证了大缸烧之不易和万历造缸的悲哀历史。

明崇帧青花人物故事图钵缸

口径14.1厘米 高14.8厘米敛口,圆腹,形如钵。口端平切,不施釉。平底微凹,口端与涩底隐露硬朗旋坯纹。罩白釉,釉面青白光亮,器的外底收釉处露胎较高。均具崇帧瓷时代风貌。

青花发色纯正,钴料浓重处泛铁锈斑。书生的长衫、女子的裙裤饰"*"形花纹。地坡上萱草众生,合欢树叶子细密(题诗者前上方)呈左右对称状。云纹为重叠括号状。口部与胫部分别暗刻双弦纹,这些部属崇祯瓷典型特征。

钵缸的遗存惟见有清瓷,故其始烧年代长期被认定在康熙。《桥头题诗图》虽多见于瓷器装饰,有"桥"的画面则一概不见。此器尽管破成4片,又有残缺,却属不可或缺的物证。

清康熙青花鱼龙纹钵缸

口径17厘米 高17.2厘米

形如钵。圆唇, 圈足,底落"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通体满釉,釉质莹白光亮。青花发正蓝色,淡雅明快,层次丰富。鱼龙图为明末清初习见。此缸纹饰工整,描绘细腻,胎质紧密,体量颇重,为康熙中晚期作品。

清康熙釉里红鱼藻纹缸

口径2l.8厘米 高17.l厘米

玉璧形底,底心的凹脐及平底的边缘部位施釉,中间涩圈有一环垫烧痕,胎质洁净坚硬。通体罩粉白釉,色呈浆白,釉面光润,并有较多针孔状小棕眼。整器具康熙晚期风貌。

釉里红呈浓红色,用笔同康熙"五彩青花"相类,以浓淡不一的多种色阶及纹饰间局部留白的虚实对比法,渲染出鱼纹的正与侧、背与腹的层次变化以及水藻的阴阳向背。画面富有立体感,笔墨勾画细腻,加上鱼眼用清花点缀,使四大一小红色之鱼神态灵动鲜活。此缸口沿外折,鼓腹下收至底,属康熙鱼缸之典型造型。

釉里红始烧于元代,明洪武盛行,但色泽不够稳定,多数发色偏黑,并有晕散。永宣时,釉里红烧制成熟,色泽明艳。明中期逐渐衰弱,以至罕见。清康熙时,釉里红恢复烧制,时有杰作出现。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地步。

明代画家真迹再现 神秘宫廷画回归故土


广东省博物馆向媒体展示明代广东人绘画名迹——何浩的《万壑秋涛图》卷。

神秘明代宫廷画重回广东,昨日(17日),广东省博物馆向媒体展示新发现的一幅明代广东人绘画名迹——何浩的《万壑秋涛图》卷。据介绍,在目前所见广东绘画中,何浩是唯一一个有作品经清宫鉴藏且目前仍收藏在中国内地地区博物馆的广东画家,该作品将于广东博物馆新馆开馆时展出。

何浩有两件传世珍贵画迹

据了解,明代是广东绘画史上罕见的辉煌时期,关于何浩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寥寥,除了《广东通志》等仅有的一句记载之外,就目前所知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传世的两件珍贵画迹,一件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万壑秋涛图》卷,该卷钤有“五羊东溟图书”一印,“五羊”是广州的别称,从此印可知何浩当为广州地区(当时主要为南海)人氏,这与《广东通志》所载之何浩情况是相吻合的;另一件为私人所藏《万壑秋涛图卷》,该卷作者题识中仍然依稀可见“仁智殿”、“五羊何浩”等字。

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认为,“仁智殿”是明代宫廷画家供奉内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宫廷画家身份的象征。因此从该题可以知道,何浩供奉内廷的身份是毫无疑问的。

省博物馆以80万购回

据介绍,新入藏广东省博物馆的何浩作品为《万壑秋涛图》卷,以画山水和松林为主题,该卷纵为27.5厘米、横为493.5厘米,绢本、墨笔。

此画曾于2003年春季现身于北京一拍卖公司。此画一露面,即引起业界关注。今年,这件作品再次出现在北京另外一家拍卖公司,广东省博物馆当机立断,决定不惜以重金80万元购买此画。后来,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如愿以偿,使这件广东绘画名作终于回归广州。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大瓷缸暗藏神秘佛像 在照片上可见佛像暗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大瓷缸暗藏神秘佛像 在照片上可见佛像暗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