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新老瓷器是怎样鉴别的 > 导航 >

元代瓷器真伪鉴别的方法

元代瓷器真伪鉴别的方法

新老瓷器是怎样鉴别的 鉴别瓷器真伪 元代瓷器鉴别

2021-05-14

新老瓷器是怎样鉴别的。

胎质:首先要看底足无釉的露胎处及器身的缩釉的部分。像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与前代器物相比胎骨洁白。而近现代仿品与元代相比,胎质较为坚密,胎骨颜色更加精纯如玉。

纹饰:元青花器物文饰层次多,画面满,但清楚、严谨,大多数繁而不乱。一个器物上所画图案多达七八层,主次分明,釉边角纹饰、主题纹饰和次要纹饰之分;构图丰满,空间狭窄,显得十分热闹。这个器物上所绘图案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管是花瓣、花芯、花叶、枝杆,填色的地方,留白处较多。绘画风格不论是花草、山水、人物等,皆受当时人画写意手法的影响,生动活泼,笔法自如挥洒,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近现代的仿品,其外型与纹饰几可乱真,但绘画的笔法却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釉色:元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所用的青花料是含铁量较高的进口钴矿料。因而经过高温烧制后,颜色鲜艳,色散晕。但现代仿品所用的青花料大多数为国产料,含钴、锰量高,含铁量低,经过烧制后所呈现出的颜色为暗蓝,没有元代官窑青花瓷那种鲜艳深沉的感觉,釉光也有不同,元代瓷器的釉面在器物表面必然闪现一种深沉的旧光泽,这种旧光泽天然浑成,并无刻意造就痕迹。现代仿品用的是新釉料,因而器物上釉面所呈现出的只是浮光造就,绝不可能有年代遥远的天然旧光泽。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元青花真伪鉴别的要点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

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有些文章中指出:"元青花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如同淡淡的湖水一般,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及打磨作旧。

这样一段话很难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答复,真品与仿品除了作旧打磨之外,其釉色如何区别?都是含糊不清的。

介绍鉴别的文章还说:"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鲜艳,有宝石兰的感觉,带有黑褐色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有的通体花纹色调不一致,有深有浅".还说:"另一种为国产料,色调灰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品的元青化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密集的黑褐色斑点,其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浮有一层银灰色金属片(好象似的)。同时也强调仿品的通体青花深浅也不一致,但有兰黑的也有兰灰的,也有接近真品色调的。"

按上面这段叙述,真不知道其区别点是什么?让读者如何体会其中奥秘?

文章中介绍的第三方面是说明纹饰层次多,画的如何仔细,如何潇洒自如,如何流畅等等。从绘画的水平来说真品一般都画得好,但也有画得不好的,可是在当今社会,人们要仿古、要高仿,找个大师级画师来画又有何难?况且说画得好不好?流畅不流畅?都是软指标,不好评定,各人有各人的标准,无法统一,也难从中裁定真假了。这样的经验个人保留有用,传授他人太难。

鉴定师们往往要看器底,因此大多数人传授要领是看看砂底、火石红、挑刀、釉疤、斜削一刀等,这些记印对出土物有用,可对仿品就失去了作用。因为这些特征完全不费功夫都能仿得更像,因此死记这些特点不但鉴别不了仿品,反而让自己进入陷井。

综合以上诸多人们介绍的这些经验对付目前的高仿市场是没有任何价值,也许专家们各有一招,保密不外传了吧。

笔者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笔者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据笔者研究和江西周方清先生认同,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根据这些特定条件比较之外,进行密度测定、元素测试分析都会有助于鉴别的方法充实和完整。

高档瓷器鉴别的四种基本方法


高档瓷器一般都是价格不菲,高档瓷器多是纯手工艺的瓷器艺术品,而且多少大家的瓷器作品,因为瓷器价格贵,所以高档瓷器鉴别格外要留心,在购买中怎么鉴别瓷器的档次呢?对此,认为不同购买瓷器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瓷器鉴别方法。

“对于高档瓷器鉴别主要是四看:第一要看瓷器的胎质。

胎质一定要疏松,敲打时,声音必须清脆。买仿古瓷的时候,一定要分年代判断胎体的薄厚程度。比如,定窑分为南定和北定,北定的胎体一定是厚的,南定的胎体是薄的。在购买瓷器的时候最好携带电筒。鉴别时,商家经常是从里往外照,买家要注意不要如此,一定要从外往里照,然后观察瓷器内部的投影,用手摸瓷器,如果看到里面的影子是随着手而动的,就证明瓷器的胎薄。”杨克贵说,由于不同瓷器的胎质是不同的,在具体购买投资前,仍需要买家对不同时代的瓷器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看瓷器釉色。

瓷器的釉色必须准确、均匀。所谓釉色准确是指,民国以后制造的瓷器釉色为白色,清代生产的瓷器釉色为豆青色,这点在买仿古瓷的时候要注意。

第三看画风

瓷器画风要好,特别是在购买体积较大的瓷器时要注意区分手绘和贴花。贴花图案呆板,线条比较死。小器形的青花瓷器,可以用手摸出棱角,这是由于贴花时使用胶水造成的。瓷器的边沿图案经常使用贴花,在贴花的结合处有时会出现接缝,或者左右两部分图案不均匀的现象。

第四瓷器鉴别看器形。

器形是靠经验和好的眼力,高档瓷器有一种美感,一看就与低档瓷器不一样,这就是高档瓷器的艺术魅力。

那么,低档大型陈设瓷器有哪些鉴别方法呢?

“第一还是看瓷器胎体,只要胎体均匀,不出现塌胎现象即可。

第二看釉色、画风,只要掌握以上鉴别贴花和手绘的技巧即可。即使购买低档的贴花瓷器时候也要注意仔细鉴别贴花质量的好坏,不要购买一些过于粗制滥造的贴花瓷器。

第三,观察器形,瓷器的口平,底平即可。”

明正德瓷器真伪鉴别方法


正德瓷器是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以素三彩最为著名。正德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釉色闪青。早期青花瓷一度采用国产平等青,呈色较淡。正德朝景德镇瓷器又开始了大量的烧造,无论在瓷器的器形还是品种上,较明弘治朝更为丰富。正德朝正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上乘成化、弘治朝,下启嘉靖、万历朝,器物逐渐改变了前朝的精致、纤细、小巧的风格,更多生产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正德皇帝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所以装饰阿拉伯文字的瓷器在正德时期大量集中出现,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的时代特征。

弘治四年九月,宫中传出喜讯,张皇后的皇子诞生了,孝宗欣喜异常,取其名为朱厚照,希望他以后能照耀后世,他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16年。可以说武宗从一出生就注定要做皇帝,因为孝宗就只有武宗这么一个皇子,弘治皇帝对朱厚照非常溺爱,5个月后就将其册封为皇太子。14岁即位后由于武宗自幼贪玩,加上身边许多宦官的怂恿,正德皇帝整天玩乐,不理朝政。他皇宫住腻了,就大兴土木,建设了由两百多间宫室组成的建筑群,名曰豹房,里面有办公场所、密室、游乐场所,其中还有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里面还养了不计其数的女人,供其享用;由于正德皇帝奢侈的生活需求,加上宫中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景德镇瓷器开始了大量生产。

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伊斯兰教的推崇。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朱厚照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思为安拉的荣耀。由于正德皇帝崇信伊斯兰教,正德时期瓷器上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

正德时期瓷器造型

正德时期瓷器造型除了继承前朝的盘、碗、罐、尊、壶外,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和大型器物,瓶类有梅瓶、双兽耳瓶、双耳瓶、出戟瓶、长颈瓶、葫芦瓶;罐类有多种器形,罐类有盖罐、方罐、小口罐等;花盆类有长方、六方、八方、菱花形等;供器类有烛台、扁腹四方形香炉、花瓣形香炉、筒形炉、象耳炉、出戟花觚等多种;文房用具有笔架、笔盒、四层式圆盒、圆筒式多层盒、砚台、水滴、花插、书桌插屏等;盘类有撇口式、收口式;壶类有军持、背壶、执壶、梨形壶等;碗类有鸡心碗、大碗、高足碗、诸葛碗,最著名的是“宫碗”,其器型为口沿外撇,腹部深宽,这种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烧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声誉。

正德瓷器多装饰阿拉伯文

人物故事的题材比成化、弘治朝更为广泛。具体纹样有穿花龙、翼龙、团龙、夔龙、双龙、五龙、云龙、团凤、穿花凤、凤穿牡丹、人物故事、松下高士、携琴访友、渊明爱菊、园林观画、仙人朝圣、真武大帝、西厢拜月、十六子婴戏、仕女、南极仙翁、花鸟、蟠螭、海马、犀牛望月、鱼蟹、莲荷鱼藻、松竹梅、月影梅、缠枝莲托八宝、缠枝灵芝、三果、海棠、枇杷、荔枝、石榴、樱桃、葡萄、芭蕉、宝相花、百合、莲蓬、蔓草、八宝、园景花卉、龟背锦、藏文、回纹等。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风气,波斯文内容大多是吉祥语句。

正德青花原料分 “石子青”、“回青”两种

正德朝的青花瓷分为两个时期:正德早期青花与弘治晚期青花相仿,青花色料是采用产自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又叫无名子。色泽蓝中泛灰黑,不如宣德朝的浓翠,也不像成化朝的幽雅。虽不浓重,但发色很稳定,只有少部分发色深沉,有晕散带褐色铁锈斑,分水只有浓淡两色;晚期青料改用回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成书于万历十九年的(1591年)的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挡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其青花色泽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同。

正德素三彩

正德素三彩的装饰技法以黄、绿、蓝、紫为主。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划出图案纹饰,不施釉,高温烧成素瓷,再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见于明代成化朝。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始于明代成化朝,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墨地素三彩。“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中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方法一:辨胎釉

釉中气泡较多

正德瓷器胎质较白、细密、干涩;釉表光亮莹澈,釉色白中泛青灰,釉中气泡小而密集,呈鱼子状;器物底面的釉色泛青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布局比较繁密

正德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勾填色法,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纹饰布局比较繁密。这一时期龙纹与弘治时期差别不大:龙身渐瘦,龙睛圆睁,两眼距离很近,并且在一侧,俗称“比目龙”。此时莲花画法比较具有时代性,花心为一个“人”字

方法三:辨工艺

琢器类器物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

正德时期器物正处于瓷器由细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小件器物胎体依旧秀美而轻薄,大件器物则较厚重,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大器底足远不如永、宣时期的细腻光滑。圆器腹壁较弘治的浅坦,圈足较浅,微向内收拢;由于胚质较软,且底薄,盘子多有塌底现象,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火石红痕有较多出现;

方法四:辨款识

正德官窑款以“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和“正德年制”两行四字双圈楷书款为多见。有青花款、矾红款和暗刻款。青花款多书于器物外底,均为双行排列,外围双圈。其中四字款多出现在高足碗上,自右向左环形排列于器物内沿;也有书于器物颈部的,还有写在器物口沿处的。以矾红彩书写的正德官窑年款,只见四字款,双行排列,书于五彩瓷的外底。正德官窑暗刻款多用于素三彩上,只见四字楷书款。正德官窑年款的字体较弘治略大,结构略显松散,但书写工整,笔中藏锋,素有“正德款恭”的说法。其年字两横间的一小竖,除正常写法外,还常写成斜点或一短横;德字的心上无一横。已故中国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正德官窑年款歌诀为“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底丰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老窑瓷:元代瓷器真伪辨识的方法


一、 辨态质

首先要看底足无釉的露胎处及器身的缩釉的部分。象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与前代器物相比胎骨洁白。而近现代仿品与元代相比,胎质较为坚密,胎骨颜色更加精纯如玉。

二、 辨纹饰

元青花器物文饰层次多,画面满,但清楚、严谨,大多数繁而不乱。一个器物上所画图案多达七八层,主次分明,釉边角纹饰、主题纹饰和次要纹饰之 分;构图丰满,空间狭窄,显得十分热闹。这个器物上所绘图案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管是花瓣、花芯、花叶、枝杆,填色的地方,留白处较多。绘画风格不论是花草、山水、人物等,皆受当时人画写意手法的影响,生动活泼,笔法自如挥洒,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近现代的仿品,其外型与纹饰几可乱真,但绘画的笔法却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三、 辨釉色

元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所用的青花料是含铁量较高的进口钴矿料。因而经过高温烧制后,颜色鲜艳,色散晕。但现代仿品所用的青花料大多数为国产料,含钴、锰量高,含铁量低,经过烧制后所呈现出的颜色为暗蓝,没有元代官窑青花瓷那种鲜艳深沉的感觉,釉光也有不同,元代瓷器的釉面在器物表面必然闪现一种深沉的旧光泽,这种旧光泽天然浑成,并无刻意造就痕迹。现代仿品用的是新釉料,因而器物上釉面所呈现出的只是浮光造就,绝不可能有年代遥远的天然旧光泽。

瓷器鉴别的专业术语


瓷器鉴别对于收藏瓷器和古代瓷器鉴别有一定的帮助,知道这些瓷器鉴别的专业术语,说明你是瓷器收藏和鉴别的内行人,不会被人笑话,在瓷器收藏的时候也不会露怯。

蛤蜊光: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在瓷器表面产生的一种彩色膜状物。

真的蛤蜊光紧紧围绕在彩的周围,很细小很均匀的光圈,彩浓厚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明显,彩薄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淡。而假的蛤蜊光圈比较粗大、片状的、不自然,而且浓厚彩四周的光圈和淡彩四周的光圈是一样明显的,没有真的那么自然。

冲口 瓷器的冲口也叫冲线指的是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粗细不等,长短不等,瓷器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失亮 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棕眼 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时间久了就在瓷器表面形成极小的棕色釉点。

鸡爪纹 瓷器上范围较小的放射状裂纹。

开片——由于胎体与釉层的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烧制时,二者收缩率不同,从而在釉面产生许多自然裂纹,布满器身,纹路大小,粗细,长短不等,纵横交织在一起,浆胎器均有此现象。

磕边 瓷器边上的小缺,一般对瓷器的保管影响较小。

片纹 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自然开支 瓷器年久,釉面出现局部或整体的冰裂纹,与哥釉的工艺开片不同。

糊米地——器物沙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烧制时出现铁锈斑点,似糊米状,明成化瓷砂底一般有此现象。

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出现小黑星点,为釉内杂质或二次入窑所致。

磨足——底足因伤损,将缺口部分修磨光打平,俗称“修脚”。

截口——因撞击颈口部大面积损伤,从颈部将损伤部修截掉而露胎,俗称“剃头”,“抹脖”。

土锈——器物埋入地下,局部釉层呈灰白色,失去光泽。

水锈——器物长期埋入地下或水中浸泡,釉面粘附灰白,浅黄,铁锈等色,真水锈一般洗刷不净。

水碱——器物长期埋入地下受温度,潮湿影响,釉层产生灰白雾状小点或小碎裂纹

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物撞击而形成的裂纹。

足磕——底足因受地面撞击或其他原因碰撞而产生伤痕,胎釉有少量碰损,伪造的足磕痕迹生硬。

窑裂 烧制时出现的裂纹,区别于使用造成的裂纹。

烟熏 用香烟熏瓷器作旧的方法之一,嗅之有味。

做旧 将现代仿品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消除火光,加上包浆污垢以冒充老器。

赝品:当珍品购进称“打眼”。在古玩业中,打眼后,一般人不便声张,怕被同行知道了,讥笑自己眼力不济,有失面子

剥釉 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早期青瓷常有这种现象。

新胎后挂——新胎剥去釉面后,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有的还涂以红、黄土疤,但一触即掉。

茶水煮——仿古作旧,常以土茶水煮,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

爆釉 釉下的大气泡在使用时破裂,露出胎。晚清有些瓷器有此现象。

镶嘴流 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元青花真伪识别的要点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 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有些文章中指出:“元青花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如同淡淡的湖水一般,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及打磨作旧。

这样一段话很难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答复,真品与仿品除了作旧打磨之外,其釉色如何区别?都是含糊不清的。

介绍鉴别的文章还说:“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鲜艳,有宝石兰的感觉,带有黑褐色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有的通体花纹色调不一致,有深有浅”。还说:“另一种为国产料,色调灰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品的元青化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密集的黑褐色斑点,其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浮有一层银灰色金属片(好象似的)。同时也强调仿品的通体青花深浅也不一致,但有兰黑的也有兰灰的,也有接近真品色调的。”

按上面这段叙述,真不知道其区别点是什么?让读者如何体会其中奥秘?

文章中介绍的第三方面是说明纹饰层次多,画的如何仔细,如何潇洒自如,如何流畅等等。从绘画的水平来说真品一般都画得好,但也有画得不好的,可是在当今社会,人们要仿古、要高仿,找个大师级画师来画又有何难?况且说画得好不好?流畅不流畅?都是软指标,不好评定,各人有各人的标准,无法统一,也难从中裁定真假了。这样的经验个人保留有用,传授他人太难。

鉴定师们往往要看器底,因此大多数人传授要领是看看砂底、火石红、挑刀、釉疤、斜削一刀等,这些记印对出土物有用,可对仿品就失去了作用。因为这些特征完全不费功夫都能仿得更像,因此死记这些特点不但鉴别不了仿品,反而让自己进入陷井。

综合以上诸多人们介绍的这些经验对付目前的高仿市场是没有任何价值,也许专家们各有一招,保密不外传了吧。

笔者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笔者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据笔者研究和江西周方清先生认同,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根据这些特定条件比较之外,进行密度测定、元素测试分析都会有助于鉴别的方法充实和完整。

古陶瓷真伪的鉴别方法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陶瓷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元代青花瓷器鉴别


本文主要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元代青花瓷器鉴别中的几个问题。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胎釉彩、制造工艺等方面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因而笔者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探讨了鉴别瓷器真品的要素,最后分析了元代青花瓷器仿品的特征。

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

一、前言

元代青花瓷器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识别起步较晚,但是因其古朴浓厚的造型、明艳的纹饰色彩以及精湛的绘画技法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近些年仿制品越来越多,同时仿制品越来越逼真,导致人们对瓷器真假难辨,造成人们极大的财产损失。

二、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定要领

对元代青花瓷器进行欣赏与鉴定,主要从造型、纹饰,胎釉、制作工艺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造型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与同时代其他瓷器造型风格相同的饱满、硕大以及浑圆的特征,因而能够给人留下朴实、雄伟、庄重的感觉。目前常见的器型主要有大碗、大盘直颈盖罐、玉壶春瓶、梅瓶、盘口瓶、盘口狮钮盖罐、葫芦瓶、四系扁壶、执壶、风流扁壶、花盆、筒炉、盘座、盏托、高足碗、高足杯、鼎,等等。而元代青花瓷器比较多见的造型是八方造型,通常有八方葫芦瓶、八方玉壶春瓶、八方梅瓶、八方执壶、八方盖罐等,体现着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器除了要满足当时汉族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具有以下三种特殊功用的器具:其一为满足蒙古人爱喝酒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高足杯与高足碗;其二为了满足伊斯兰国家抓饭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出口到伊斯兰国家的大碗、大盘;其三是出口到东南亚诸国的小件器物,主要包括葫芦瓶、鸟食罐、双系小罐、军持等。

(二)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具有主次分明、布局繁密、构图严谨、层次丰富的特征。瓶、罐的纹饰主要呈横向带状分布,具有5-8个层次。层次之间通过钱纹、弦纹、回纹、锦纹以及卷草等辅助纹饰相隔。八方造型器具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边棱作纵向分区布置。此外,盘、碗等器物,通常采用同心圆分布的方式,展现出多层次放射状的外观形态,某些器具上还具有回纹、云纹、蕉页的纹理,与时代相符。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粗放与细腻两种绘画方式,具体表现为白地青花纹饰与青花涂地章留白纹饰,有的器具为了增强装饰效果,还在器具上绘有青料星点以及剔刻花筋叶脉。元代青花瓷器在绘画工艺上的典型特征是线条酣畅流利、笔触细腻。器具绘画上用于装饰的主要有动植物装饰、人物故事装饰、仪器几何装饰等。

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上具有一些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纹饰,比如蕉叶纹、回纹、莲瓣纹、海水纹、花卉纹、云间纹、云纹、卷草纹、竹石纹、鱼藻纹、钱纹,等等。

(三)元代青花瓷器所使用的青料

元代青花瓷器上图案的典型特征是图案发光鲜艳,同时在浓重处有黑点疵点,闪烁着金属光泽,这种光泽人们常称为“锡光”。如果把瓷器对光斜视,就会发现锡光上移,与周围蓝色区域处于同一平面。这种特征不同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后者瓷器上的铁锈斑常常没入釉内,外观呈现凸凹不平的形状。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来源史籍并无记载,因而近些年关于青料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综合来看,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其一来源于波斯;其二来源于印度;其三来源于远东的蓝色料Smalt而制,而Smalt又必须与锰矿或钴土矿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描绘青花瓷器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中青料中钴料的来源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对元代青花瓷器所测试的样本数量偏低,当然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然而笔者坚信,随着无损测试技术的应用,这个问题终将被解决。

(四)元代青花瓷器的胎

总体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记呈现厚重的特点,通过对其断面以及器底观察分析得出其胎质与明清瓷器相比,不够细腻洁白同表面粗送同时分布着许多细小气孔。通过技术测试发现,元代青花瓷器的胎的主要成分是瓷石与高岭石合理搭配而制。而高岭石的使用加大了瓷器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进而加大了烧成概率,同时瓷器整体强度提升降低了变形,这些都是烧制大器物的基础。

(五)元代青花瓷的釉

元代青花瓷的釉主要呈现白中闪青色。通过科学测试发现,它不同于以往的青白釉以及卵白釉,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方面,其釉中氧化钙含量比青白釉低而比卵白釉高,而氧化钠与氧化钾的含量却比卵白釉低而比青白釉高。

(六)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征

其一,器具的表面特征多数为砂底无釉,玉壶春瓶除外。

其二,对于瓶、罐、壶来说,都是通过先分段成型再进行粘结,从外观来看,接痕明显。

其三,圈足出现扭曲,常常有斜削修足的现象,而且底部含有鸡心状凸起。

其四,器具的外底部出现不规则的釉斑,这种釉斑是施釉过程中工匠粗心洒在上面的,因而导致每个器具的釉斑都呈现不同的形状。

其五,在器具底部露胎处常出现疵点。

其六,对于梅瓶而言,其颈部大都呈梯形。

(七)元代青花瓷器款识

多数的元代青花瓷器都不署款,除了个别瓷器如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具有原创的署款外,其他瓷器的教识多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三、常见元代青花瓷器仿品

虽然元代青花瓷器做工细腻、外形精美,但是国人对其仿制大概在30年前开始,原因有二:其一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认识相对晚;其二,清代皇宫藏品中并没有元代青花瓷器样品。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著名瓷器生产基地景德镇市东风瓷厂与陶瓷馆开始协作进行元代青花瓷器的复制,他们通过使用手工制瓷的方式,以原物为模型,在纹饰、胎釉彩、外观造型以及烧制工艺上进行模仿,经过两年的努力,仿造出多种盘、瓶、炉、罐。成品经过瓷器专家鉴定,认为这种仿制品基本保持当时的艺术形式以及反映当时的时代特色,足可乱真。但是如果以发展的观点看这些仿制品,则可发现这些瓷器精美度要高于真品,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在仿制过程中为了追求一种精美工艺品并不追求逼真导致的。此后各种仿品也层出不穷,但是仿制质量也参差不齐。

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制主要出现三种形态:其一照葫芦画瓢;其二别出心裁;其三画蛇添足。

所谓照葫芦画瓢是依据真品,仿制出外型上基本一致的瓷器,这也的风险是古玩市场上最多见的一种仿制方式。

所谓别出心裁是依据真品,一部分仿制真品,一部分自己创造。比如在造型上进行仿制,在纹饰上别出一格,或者纹饰上相同而在造型上别出一格。

所谓画蛇添足是依据真品,依葫芦画瓢作出仿制品,然后再加上一些别的成分,比如常见的把元代其他陶瓷中的款识移植到元代青花瓷器上。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鉴别分析发现,不管是从纹样方面还是从造型方面看,元代青花瓷器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当前的仿品无论再怎么逼真,都无法仿制出像真品一样传神的工艺品,仅仅追求形似,是无法从内在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的。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鉴别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鉴别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因而利用现代鉴别技术去鉴别瓷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鉴别的难度,进而提高了真品收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