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 导航 >

潮州七旬大师“制”出永不凋谢的鲜花

潮州七旬大师“制”出永不凋谢的鲜花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益友鼎玉堂制瓷器鉴别

2021-05-14

【www.taoci52.com -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据《广州日报》报道:花瓣薄如蝉翼,花蕊细如发丝,仿佛轻触一下便要片片散落。真是难以想象,这不是真花,而是在1300℃高温下烧出的瓷花。瓷雕大花篮盛放瓷花50多种近600朵

记者昨日便在目睹了潮州著名瓷塑艺术家、年届73岁的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王龙才创作的这批令人匪夷所思的“永不凋谢的鲜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春色瓷雕大花篮”。花篮高120厘米,宽82厘米,篮身呈六角宫灯形,三层镂空,花篮上盛放着50多种、近600朵桃花、梅花、玫瑰、水仙、海棠、剑兰、菊花等形态生动、群芳簇拥的瓷花(见图)。据介绍,如果把它独自置于水面,居然能漂浮不沉,令观者拍案叫绝。这件花篮分三次烧就。先烧制花篮,再烧制提手、最后烧制600朵花,一共烧了6个月之久,8个坯子只烧成一个。仙人球盆景收藏者误以为乃天然之物

而展品中众多的仙人球更是令人爱不释手,除了球茎清新爽快之外,配上一根根纤细如针的针叶,几乎令人真假难辨。据说当年陈家祠展出一座王龙才创作的仙人球盆景,竟被一位从事收藏的爱好者误以为天然之物。

潮州枫溪美术瓷是广东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有1200年历史,在国内及东南亚早已闻名遐迩,其中出现于上世纪初的瓷塑,以瓷花、通花瓷雕在枫溪瓷中最富有特色,在全国陶瓷业独树一帜。而王龙才更有南国瓷艺界“花魁”之称,从艺50年。1978年邓小平访朝,代表中国政府送给金日成主席的1.2米高的多层镂空嵌花《友谊通花瓶》便是由王龙才主创。大师封刀瓷雕技术可能就此失传

王龙才介绍,枫溪瓷塑无论大型巨构,还是案头小件,均出自手工制作,由揉、捏、塑、贴、浮雕、通雕、线刻、彩绘及色土配制等主要工序而成。尤以大型作品,多层镂空,通花要一刀一刀刻,瓷花要一瓣一瓣捏贴成形,相当费工。

这次王龙才带来的是他的60件封刀之作,这也是老人50年艺术生涯的告别展。据专家介绍,日后想要再见到这样精彩的瓷雕,恐怕是越来越难了。许多从未被别人掌握的技术,也许就随老人的封刀而失传。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潮州古巷陶瓷艺人烧制出巨型瓷碗


你见过要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瓷碗吗?近期,潮安区古巷镇的黄玉明就烧制出碗口直径2.68米的青花瓷碗,目前黄玉明已准备相关资料,拟为该碗申报吉尼斯纪录。

近日,记者在黄玉明的创作基地,见到了这个巨型瓷碗。青花瓷碗采用手绘釉下烧制工艺,以骏马为元素,展现一幅万马奔腾、气势如虹的图景。整个瓷碗要四五个成年人才能环抱住。

为何兴起制作巨型瓷碗的念头呢?黄玉明告诉记者,他制作陶瓷已有20多年了,作为一个“陶瓷人”,就要有“陶瓷人”的担当和抱负。推动潮州陶瓷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他在国内其他省市目睹过较为大型的瓷碗,于是便兴起了制作一件巨型瓷碗,来挑战陶瓷制作极限的念头。于是他开始构思,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大师参与研究制作。“历时5年,期间制作了80个,最后才成功烧制两个。这个青花瓷碗应该是目前最大的碗,它的碗口直径为2.68米、高为1.35米,重量大约800斤。”黄玉明告诉记者。

这么一个大家伙,要烧制成功绝非易事。模具、窑炉等制作工具都必须量身定做,就连瓷泥、釉料等都要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由于制作工具体积巨大,在制作瓷碗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意外。参与制作的刘师傅告诉记者,其中一个制作环节,需要用机器将工人吊起一定高度以便进入碗中。有一次不小心,工人直接从几米的高度掉了下来,幸好没什么大碍。“还有一次,在搬运巨碗粗坯的过程中,粗坯突然破裂成两半,一半重重地砸在我的肩膀和手上,大拇指当场肿胀流血。”

除了制作过程不易,参与者的心理素质也受到很大的考验。“5年时间里,失败了很多次,这对于参与者的心理也带来巨大压力,不仅心理受挫,有时甚至吃不下睡不着。”黄玉明告诉记者,尽管如此,他们从来就没想过放弃。他们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有志者事竟成,如今巨碗终于烧制成功。

目前,黄玉明准备申报吉尼斯纪录。“我希望借此碗,让更多的人乃至全世界知道潮州陶瓷,以此促进潮州陶瓷行业更好地发展。”黄玉明说。

讲述滇人制瓷史瓷器曾出展英国


一个被称为景德镇第二的古瓷窑遗址,一段经历过辉煌却又逐步衰落的滇人制瓷史……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静静地守候在玉溪市区瓦窑村附近的钱瓜山下。昨日,记者从玉溪市红塔区文物管理所获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溪古瓷窑遗址已经修缮完毕。古窑遗址换新颜

“在两年以前,这里还有许多茅草,周围都是乱石岗。”昨日上午,红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河云回忆起玉溪古瓷窑遗址旧貌时,不禁感慨道。可现在,大型的景观水池,全新的游人长廊,加上1500平方米的新展馆……这一切似乎很难与“古遗址”联系起来。不过只要推开展馆的大门,历史的痕迹便一览无余:3个依坡而建突出于地表的长方形龙窑,埋藏在四周黄土中的大小不一的残破瓷片,还有那些稍显完整但已经泛黄的瓷器皿,无一不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存在于此的滇人制瓷史。曾出展大英博物馆

1960年12月,这个记录着滇人制瓷史的古瓷窑遗迹终于被人发现。王河云说:“当时在瓦窑村地发现的古瓷窑遗址有3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古瓷窑进行了挖掘,发现了3座龙窑,土瓷片、残瓷器、残窑具上万件,差不多两吨重。后来专家认定,玉溪古瓷窑年代为元末明初时期。”

同时,王河云还说:“这些瓷器的出土为研究云南元朝至明代瓷器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中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他瓷器和瓷片文物曾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博物馆展出,古窑遗址也于1983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可随着历史的发展,老馆接待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王河云说。就在一年多以前,红塔集团出资150万元对古瓷窑遗址文物进行修缮改造。其间,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曾实地察看,并提出建议:玉溪古瓷窑遗址在保护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公众开放,做展览,作学术研究。

对于向公众开放,王河云十分赞同:“今年6月20日左右,古窑遗址的修缮工作基本结束了,可以向公众开放了,而且我们不会收门票,免费向大家开放,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云南陶瓷业的历史。”

潮州工艺大师精心创作一批奥运题材陶瓷


奥运游泳场馆“水立方”变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杯盘碗碟,吉祥物“五福娃”身绕“祥云”拥抱着双层通花瓶……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由潮州市企业和工艺大师精心创作的一批奥运题材陶瓷也先后出炉。

潮州市一家企业创作的“水立方”系列陶瓷作品是由14件杯、盘、碗、碟、盅组成的,作品形状颜色各异,表面图案一律使用着“水立方”的外墙图形,特别是其中几件被做成方型的深口盘,看起来更像奥运游泳场馆“水立方”。

在潮州市一家陶瓷公司,其生产的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奥运系列瓷瓶,这套系列瓷瓶全部采用最具潮州特色的通花瓷瓶作为主体,制作工艺采用双层镂空、双层加彩的方式,在外瓶上绘制着“五福娃”和北京奥运会徽6个图标,内瓶雕刻着幅连轴式的“盛世繁花图”,瓶肩绘着奥运运动项目的篆形图案,整个瓷瓶既贴合奥运主题,又充满着东方文化情趣。

潮州市陶瓷界的工艺大师也纷纷投入奥运题材陶瓷精品的创作,《奥运健儿》、《儿童争高》、《喜上眉梢》等作品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将艺术家们的奥运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枫溪的章燕明和吴瑞深两位大师,竟然不约而同的创作出2008北京奥运朱泥手拉壶。

大师秘制“永久和平”国礼青花瓷首发


“永久和平”国礼青花瓷

祈愿世界和平,祝福北京奥运。历时3年,一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权威监制,由“当代官窑”国家用瓷办公室、景德镇珠山画院制作,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发行,中国瓷坛泰斗王锡良、“青花大王”王步嫡亲传人王恩怀、景德镇珠山画院院长熊钢如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袂创作的“永久和平”国礼珍藏青花梅瓶烧制成功,并将在全国部分重点城市与公众陆续见面。

据了解,《永久和平》国礼青花瓷高48.5cm、口径9.2cm、底径17cm、周长95cm。采用青花工艺、梅瓶造型,梅瓶由景德镇向全国征集经大师严格评审选定,整个器形典雅大方,白如碧玉。构图按照“密不可透风,空可以跑马”的美学法则,整体器形典雅大方。瓶身一面是古希腊卫城,另一面是万里长城,象征着奥林匹克从发源地来到了中国。瓷瓶的颈部绘有橄榄枝花环,取“世界和平”之意,为熊钢如大师绘制;瓷瓶下部苍柏环抱是王锡良大师绘制,象征奥运精神万古长青;云雾山色的“天青过雨景”是王恩怀大师手笔。其“天青过雨”的釉色决定了国礼青花瓷是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也是最美丽的颜色。传说中这种釉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出来。品鉴专家一致认定:该款瓷精妙绝伦,富于禅意,体现了中国瓷艺的最高成就,堪称当代青花瓷王。

国礼青花瓷严格按照国家用瓷标准,以景德镇高白泥为原料,全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都由经验丰富的国家陶瓷专家严格检验,仅仅是制作白胎瓷就需要经历72道工序。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现身的神秘青花釉料,是国家用瓷办与圣地珠山画院耗时两年特别研制,专供此款青花瓷独家采用的,全世界仅此一款。而且,为保障国礼青花瓷工艺绝不泄露,手工拉坯、大师绘制、入窑烧制这三个主要环节采取封闭隔离,并实行最严密的安全保护措施,严防任何一套意外走失,哪怕是废弃品。

笔者在景德镇采访了对青花颇有研究的陶瓷艺术家李冰教授,他指出,青花瓷经千年面色不退,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700年以来一直占据了中国陶瓷的霸主地位。在大师笔下,国礼青花瓷看上去青白相映,隽永雅致,这也是为什么无数人喜欢青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采用国家用瓷办研制的绝密青花釉料,仅用于这款国礼瓷的烧制,其瓷品整体呈玉质感,符合中国人爱瓷好玉的审美情趣,只要亲眼所见,定会叹为观止,实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李教授还指出,“永久和平”国礼青花瓷有不可复制性,流传于世,就是藏一件少一件。其原因是国家用瓷办研制的原材料、制胚、绘画、烧制三地分离的绝密烧造工艺以及观念与民间制瓷完全不同,加上三位大师的手笔,并经百道工序、1380度高温烧制,就其独特的青花釉色而言,根本无法被仿制。即使最终烧制的成品,也须经过专人十几次筛选,确保完每件国礼青花瓷都清丽雅致、莹润隽逸、神韵天成、美不胜收,极为珍贵!

中国红瓷-永不磨灭的神话


经典的“中国红”

“中国红”,一个让陶瓷人终于圆了的梦。陶瓷上那片大红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难题。多少年来,人们梦想把这人间最美的色调搬上瓷面。在中国陶瓷艺术长河中,唐代发明了铜红;后来,有了宋代的钧红瓷,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红色釉瓷。尽管这些红色釉瓷的色泽也并非真正的大红,可就因为那一份“红”,使得烧制工艺要求极高;因为那一份“红”得来不易,这些陶瓷也就成为皇室内廷和历代国内外收藏品家追求的珍品;因为那一份“红”难成,陶瓷界常大诉“十窑九不成”、“千窑难得一品”的苦衷。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陶女浴火炼红瓷”的悲壮故事。

而对于“大红”的追求,近现代西方各国也竞相投入巨资,可研制工作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为釉下彩瓷器要求一定的白度、硬度和透明度,要在1300℃的高温下才能烧成。而促成陶瓷上大红色的釉料在温度升至800℃这个临界点时,“红颜”完全褪尽。一片“中国红”的醴陵红瓷的问世,引起了“当惊世界殊”—陶瓷上从此有了大红,而且是釉下彩大红。

红色象征着喜庆的颜色,不仅可以给生活带来喜悦的气氛,而且让人变的更加激情,勇敢直前,永不后退。另外,红瓷也在很多比赛中作为对胜利者的一种奖励。比如金隅队中最受欢迎的非“马政委”莫属。几位军官此次前来,特意为他准备了礼物——精美的盒子里装了一个红色的瓷瓶。一位大校通过客串翻译的常林告诉马布里,这是中国特有的红瓷,是瓷器中的上品。看着上面的图案,老马连连感叹:“太美了!”合影时,他还不忘把自己的手机递给常林,请他记录今天的经历。

中国历代的红瓷,名目倒是不少,唐代有铜红,明清有祭红、珊瑚红。可是和现在的标准红一比,颜色不是浓了,就是淡了。原因出在哪儿呢?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标准红的颜料。直到1919年,有个德国人发明了一种名叫硫硒化镉的颜料,这世界上才有了大红色。近百年来,很多人都想用这种颜料烧出漂亮的大红瓷,可一直没能成功,因为大红瓷需要1200度的高温才能烧成,而硫硒化铬颜料到了800度就分解褪色了,这个难题一直令陶瓷专家们束手无策。

在中国红瓷是怎样炼成的报道中说道:尹彦征原来是湖南省分析研究所的一名技术骨干,早在1996年,他就奉命率队攻关,研制大红瓷。他在实验室里一泡就是11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能耐1200多度高温的大红瓷,终于让他给研制出来了。专家们把尹彦征设计的炉子仔细研究了一番,终于打消了疑虑。2002年,中国红通过了专家的鉴定,成功地推向了市常2004年,尹彦征又把传统的彩绘工艺用在产品上,使中国红成为最受消费者青睐的陶瓷艺术品。尹彦征的公司,成为全世界唯一能生产高温大红瓷器的民营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固定资产5500万元,在全国开设了八个直营店,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尹彦征历尽挫折和辛苦,实现的是陶瓷业一个古老的梦想。尹彦征不仅实现了这个梦想,而且进行了创新,使中国红,这个陶瓷业的骄子和传统彩绘工艺相结合,赋予了中国红瓷器极高的美学价值。正是这一点,使他的中国红在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品市场独树一帜,获得艺术成就和商业利益的双丰收。

泉州工艺美院举行现代学徒制暨陶瓷大师班座谈会


2014年12月30日,泉州工艺美院举行现代学徒制暨陶瓷大师班座谈会。泉州工艺美院党委书记邱少煌、院长钟发亮,县委副书记、泉州工艺美院党委副书记王传敬,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曾宪堡,副县长许华忠参加座谈会。

王传敬指出,办好大师班对我县制瓷技艺传承、陶瓷产业发展、德化学子成才的需要。他要求,各部门各学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要广泛宣传、形成氛围,营造德化人爱瓷、说瓷、懂瓷、制瓷的社会氛围;要强化领导,齐心协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陶瓷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型创新型人才。

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苏献忠和曾映雪两位大师的工作室。据了解,工艺美院五年制大专陶瓷大师班,按雕塑艺术设计和陶瓷艺术设计两个专业进行招生,共招收46名优秀大专生,并分别聘请苏献忠和曾映雪两位大师进行授课指导,采取大师主讲、专业教师辅导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陶瓷优秀人才。

关于对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公示的通知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公示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序)

寸发标

万紫

王一君

王经民

王冠军

王淑凝

毛国强

白耀华

包天伟

朱军成

任星航

刘比建

刘文斌

刘永森

刘延山

刘红立

刘宝玮

刘静波

孙燕明

李先海

李志刚

李露

杨青

杨莉

杨德金

连紫华

吴尧辉

吴鸣

邹英姿

汪明

沈国兴

张炳光

陈小甫

陈军

陈明良

陈烈汉陈新华

林东

林霞

罗布斯

达罗利香

罗藏旦巴

季益顺

周云峰

周信兴

郑幼林

郑春晖

郑寒

宗者拉杰

孟玉松

项德胜

赵春明

胡兆雄

钟锦德

施德泉

姚建萍

贺兴文

袁新根

夏吾角

钱高潮

倪成玉

徐土龙

徐伟军

陶昌鹏

黄文寿

黄永平黄志伟

黄克刚

黄宝庆

黄福华

曹永盛

麻双鸣

梁金凌

葛军

蒋国兴

蒋喜

程飞

程美华

傅长敏

赖礼同

满建民

蔡泽荣

裴永中

阚凤祥

翟惠玲

樊军民

潘成松

潘惊石

潘啓慧

薛晓东

汝窑的制瓷技术


汝窑的胎体并没有领先当时技术的多少,属半瓷半陶的硅酸盐类。胎体有吸水性,色泛黄灰,松软有细孔,就是俗称的香灰胎。汝窑的雅美全凭汝釉的包装。因胎体松软,所以敲击声发木,无悦耳之音。

“汝官”是支钉烧,支钉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就是当地的铝矾土。烧成针状支钉后,根据器物大小、形状,将其粘在垫片(垫饼)上。支钉一般都是单数,个别可有双数。将其放入匣钵内,遍身施釉的器物放在支钉上,盖上钵盖,用耐火材料泥封,烧成后取出。器物隐蔽处只留下小的钉痕,使器物显得完美。器物上留下的疤痕,古人称之为“芝麻钉”。另外,较大的一些器物,有的用支线钉,支线钉痕成短线状,位于圈足根部内侧。以所见汝窑器物看,除支钉烧,还有垫烧和圈足露胎烧,胎体有手拉胎和模制。汝瓷的最大特点是“粗粮细作”,胎土和釉料都是“就地取材”,胎土粗劣,又没有掌握使用溶剂的技术,便在釉料上下功夫,破天荒地使用当地产的玛瑙入釉,这是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火控”方面,制作者摸索出一套完美的、适用于“此胎此釉”的烧制工艺。论材质、条件,其他几大名窑都优于汝窑,但却汝窑为“魁”,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工匠精神”。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潮州七旬大师“制”出永不凋谢的鲜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潮州七旬大师“制”出永不凋谢的鲜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