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检测 > 导航 >

“DNA检测法”鉴定古瓷不靠谱

“DNA检测法”鉴定古瓷不靠谱

瓷砖检测 瓷砖铺法 瓷砖贴法

2021-05-14

瓷砖检测。

科技浪潮席卷古玩界?继前不久,有人声称可用“X光片观测法”的新招较为准确地鉴定青铜器的真假和年代后,日前又有民间机构曝出其可用600倍的光学显微镜拍摄瓷器釉层表面,对釉层的结构、组成以及和外界关系等层面“取证”,然后从风化学理、釉层变化机理上寻找瓷器“DNA”,从而给文物定真伪,甚至称靠着这所谓的“陶瓷迹型学”,“普通人学习一段时间后也能练就鉴别文物的‘火眼金睛’”。“DNA检测法”真的能鉴定古陶瓷真伪吗?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该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根本就不靠谱。“DNA检测法”是外行骗外行?古陶瓷鉴定,真的有所谓的“DNA检测法”这样多快好省的办法吗?记者走访文津古玩城等经营古陶瓷的市场时发现,众多商家对此噱头并不买账。“这个概念不太靠谱吧?我们做古董生意的哪会搞这么多花样?‘揾食’这么多年,历练出来的感觉是最可靠的。”商家张老板说:“几十年做下来,东西是旧的,还是新的,基本一目了然。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年头的,有什么特点、价值,做生意总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想获利的话有时就搏一搏先买下来再研究。他们鉴定错不要负什么责任,我们看走眼就要亏钱,就要惹麻烦,这可不好比。”“所谓的‘迹型学’,就是一些人不肯走市场和走捷径想赚快钱的人正在做的试验而已,起码现阶段不可信。”资深陶瓷专家曾先生坦言,“不少机构高价购进了鉴定机器,现在几成废铁一样,就是弄些所谓数据骗骗外行而已。”今年春节时,南海举行的一场瓷器展览上,每一件东西都配有四川某机构的检测证书,令到场的专家啼笑皆非:“明摆着都是新做的,但证书上写的是宋代。”“现在部分有钱人爱慕虚荣,好高骛远,为了证明自己的东西是权威的、官窑的、国宝级的,就容易被那些随意开证的人忽悠。博物馆的专家为收藏者免费鉴定时,总会遇到那些拿着各种证书、签名、盖章、合影前来求证,甚至要捐给博物馆的人。但东西不对,再多认证也白搭。”据了解,该民间机构近期的“新闻”并不只“DNA事件”一单,据传闻还可能惹上了其他是非。有业内人士爆料称,前不久,有故宫的专家向其了解该机构的背景,并透露近期该机构牵涉到“元青花”的交易纠纷,很有可能要开打官司:“在交易后,对方找专家鉴定该元青花是假的,该机构却坚称是真的,并扬言要请伊朗博物馆的馆长过来鉴定。”文博专家:充其量只是个试验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古陶瓷专家冯素阁说:“就像人的身体也可用仪器检查一样,古陶瓷方面也有如碳14等方法,但充其量是个试验。”她认为,古董鉴定还是需要丰富的经验,接触足够多的样本。“未来科技手段只能作为‘眼学’的补充,不会成为权威和唯一的鉴定方法。”“问题就在于标本的不确定上。”广州市文物总店陶瓷专家张卫星对此解释,“古陶瓷种类繁多,且经历千百年风霜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些是出土的,有些是传世的,其表面特征有天壤之别,因此系统地采集标本是重要前提。”他举例说,同是出土的假定都是景德镇青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标本,分析其出土地的土壤性质对瓷器表面产生的影响等,而传世品同样如此,南方、北方的气候可能对瓷器造成怎样的影响,并要考虑保管条件、保管手法、清洁方法等。“科技应用需要很多前提条件,如果采用的仅仅是随意的分析,结果可想而知。”他提出,如果有国家级大型实验室去做这件事,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来充实所谓的传统——即逻辑推理鉴定体系,“小型机构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参照物都错了,那所有建立在之上的理论也就成了谬论。”广州一家拍卖行的负责人表示,“现在市场对公立机构的部分鉴定力量都不太认同,更何况民间机构的说法?要掌眼必须有实践经验,怎么可能学会那套理论后连普通人都能干这活儿了?像老一辈鉴定家苏庚春,家学深厚,而且16岁就作为买手独当一面,后来才进文博系统,这样的大师的意见才可信。”古董鉴定的“眼学”也是科学手段行家陈先生透露,对于现在某些博物馆、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绝大多数的拍卖行、行家都不认。古玩商、行家、藏家认的是什么?还是“眼学”。“‘眼学’在国外其实这是一门比较科学。比如我们从公家、私人收藏都看过很多真品,头脑里建立了标准,与之标准相符的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假的。”“作为古陶瓷研究的泰斗,耿宝昌先生早就指出,文物鉴定是一门讲究科学的学问,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文物鉴定的问题,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手段,都是值得重视的。”张卫星解释,“真正的文物鉴定,包括传统目鉴等,其实是相对科学的,它依靠了逻辑推理、经验及科学手段等。一旦你参考的数据越多,可靠性相对越高。”那么,如何确定专家掌握的“眼学”标准是正确的?陈先生认为,眼力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学习基础上:“比如,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的藏品主要是历代流传的藏品,绝大部分经过专家鉴定,国外的博物馆也是,有大量的公认标准流传器。这些东西是我们在研究瓷器时的依据,就是鉴定的标准。”而张卫星则强调,不少老一辈鉴定家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例如孙瀛洲先生还善于仿古,他仿制的仿永乐青花小盘至今仍存在故宫,这件东西可以把很多学者骗倒。“他推出的‘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摩挲以别粗细,扣敲以察音响’实际上就是一个方法论,是十分科学的理论。而耿宝昌先生同样是在具体的经营中成长起来的,他推崇‘耳目手三者结合的胎釉鉴定法’同样也是科学的逻辑推理。”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收藏市场为何如此不靠谱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与古董收藏市场,书画、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但另一方面,景德镇仿制明清官窑和宋瓷,安徽蚌埠仿制高古玉器,天津仿造古代书画,河北曲阳、雄县仿制古代石雕,河南洛阳仿制唐三彩。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这个本该充满“文化味”的市场却暗流涌动……

清明假期,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香港举办2013年春季拍卖会,这是继去年秋拍之后,嘉德第二次在香港进行拍卖。拍品中包括了中国书画、明清古典家具和瓷器,甚至还有一件在中国大陆禁止拍卖的青铜器,最终总成交额达2.9亿港元。

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买家,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精品,也将于4月在北京展出。而在去年,苏富比就宣布将投资720万美元,在香港开设一个面积超过139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向中国收藏家推介国际艺术品。

尽管去年行情低迷,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与古董收藏市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这个原本应该“文化味”十足的市场,却乱象纷纷。

无孔不入——市场被假货吓怕了

2011年的嘉德春拍上,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25亿元高价,创造了中国画家作品拍卖的纪录。此后,人们津津乐道于书画价格的不断攀升,赞叹所有者能将书画合璧的投资思路,乐观地预测不久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将突破1亿美元的大关。然而由于齐白石曾创作过极为类似的小幅画作,这件天价作品在真伪的辩论声中最终并未成交。

在这次春拍之后,书画作品的价格一路下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说:“其实真正的好作品不愁没有市场,问题是书画作伪。甚至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书画作品也有60%以上是赝品。市场是被假货吓怕了。”

学者洪作稼从1987年到2006年一直在英国进行艺术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大英博物馆很少公开展出其收藏的中国书画作品,据博物馆自己的保守估计,有40%的藏品与名款不符。“过去欧洲有不少收藏家喜欢收藏清代画家石涛的作品,但后来发现伪作太多,渐渐就很少有人收藏了。”洪作稼说。

在3月底刚结束的嘉德2013年首场拍卖会上,125件民国人物尺牍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超过1700万元。与大名头、高价格的大幅作品相比,这类非专业书画家的信札小品,是否作伪少些呢?在天津鼓楼北街古玩城,一家家小店鳞次栉比,其中有几家专门仿作名人尺牍。据知情者介绍,清末民国时期的空白信笺纸,近年来在市场上很好卖,一张两三百元。作伪者往往根据一些图像资料,利用旧纸描摹仿写,十张中有一两张能仿得较像,卖出一张就赚回成本了。

谬误频出——专家的“全知”难辞其咎

景德镇仿制明清官窑和宋瓷,安徽蚌埠仿制高古玉器,天津仿造古代书画,河北曲阳、雄县仿制古代石雕,河南洛阳仿制唐三彩……国内仿古作假已经区域化专业化,鉴别真伪自然让人想到向专家请教。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经专家组鉴定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先后几次购买。后来查明,这些陶俑是河南孟津县梁凹村民高义飞、高晓飞兄弟所作。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张玉昌说:“现在有一种理论型专家,科班出身,供职于文博机构,还常上电视鉴宝,在专业理论上研究出色,但较少参加田野考古,不接触基层市场,因此经常在鉴定中出错,业内被当做笑料。”

谈起收藏品市场的乱象,文房收藏家黄海涛觉得,不少专家的胆大和“全知”难辞其咎。“在央视一期《寻宝》节目中,有人捧来一方圆形歙砚,来自故宫以研究历代字画见长的某位专家说这方端砚如何如何,其错误就如同把徐悲鸿的画当成是齐白石的作品。”黄海涛还谈到,收藏名家马未都所著《醉文明(贰)》中,“濡笔存香品砚台”一节,差错有六七处。比如书中说“汉代很愿意用汉砖、汉瓦来做砚台。”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一方汉代人用砖瓦制作的砚台,唐代以来历代都有用汉代旧砖瓦改制砚的情况,唯独汉代无人用砖瓦来做砚;书中说“这是一方清代松花石砚……产自东北黑龙江流域”,其实松花石砚由产自吉林长白山下松花江边的松花玉石加工而成;而书中插图标为唐代的风字砚,其实是一方典型的辽代砚。

价格没谱——宁愿要跑了,不能要少了

2010年,江苏邳州市运河镇向阳村老虎玉器店老板赵军,带人按明代样式组装成一套玉质梳妆台凳,作为工艺品以260万元的价格卖出。一年以后,这套玉器被冠以“汉代”的名头,由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2.2亿元的高价。尽管“汉代玉凳”已经成为笑话,但反复买卖就能升值的观念充斥着收藏市场,有人戏言:“秋天买的东西,放到第二年春天再卖,就能赚钱。”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012年5月,泰和嘉成春季拍卖会中,一件明代书法家王铎的小幅行书题跋标价50—70万元拍卖。今年3月,还是这件作品,出现在嘉德四季拍卖场上,起拍价蹿升为120万元,但最终流拍了。2012年7月,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会上,以5175元的价格卖出一套清光绪十四年上海乐善堂刊印的《雨村小景》,而到了今年3月,连书页上水渍都相同的这套书,同样经由海王村拍卖,成交价格只是4600元。对于收藏,投资炒作代替了原本的文化鉴赏,价格常常五花八门。

在中央美院学习的李立山因为临习需要,想买一本1960年出版的《道济画册》。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一查,价格从666元到9500元不等。李立山发现,这样的旧画册,大多是按收藏品高价售卖的。无独有偶,前不久在中国书店新街口门市部的柜台里摆放着5枚旧印章。开始询价为一方50元,隔了一天,价格变为一方200元。一位赵姓经理解释说:“这种东西,玩儿的就是个旧。”不论石质如何,不察原刻内容,更遑论篆刻水平,但见一物古旧,便思售价几何,“宁愿要跑了,不能要少了”,如今成为藏品买卖的普遍心态。

当代陶瓷:捡漏收藏不靠谱


当代书画太贵,古瓷赝品太多,当代陶瓷成了近两年投资收藏的新宠。虽然当代陶瓷的升值潜力有目共睹,但是,在一大批“潜力股”面前,如何选择却是一门非常考验投资收藏者眼力的功课。

对此,越王轩总经理董红梅告诉记者,现在的藏家越来越理性,收藏的专业化、系统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抱着捡漏的心理去买陶瓷早已不是明智的选择。按谱系收藏,考察世家和师承关系,已经成为不少藏家的一大收藏法则。

当代陶瓷:捡漏收藏不靠谱

按谱系收藏风险也相对较小

按谱系收藏有两层含义,一是有选择性地按照陶瓷世家来收藏;一是按有明确师承关系的陶瓷大师进行收藏。如越王轩正在展出的景德镇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参展的徐国琴是“珠山八友”王步青花第三代传人;袁智勇则是汪派山水第四代传人、袁世文雪景的传人。

按照这个收藏法则选择藏品有两个好处。董红梅告诉记者,一来一些制瓷工艺多少年来都是通过师授徒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在学校是学不到的。比如一些特殊原料的配制都有秘方,好像青花料,谁都会配,但徐国琴的青花料为什么比别人更润泽、更厚重,就因为她用的是祖先王步留下来、已经调配好的青花料,调配这些青花料所用到的矿物,现在都已经找不到了,所以这种青花料也成了绝唱。还有龙泉青瓷,釉水的秘方更是世代相传,不同配方的釉水做出来的青瓷,颜色相差甚远。

二来,按谱系收藏风险也相对较小。徐国琴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有传承的瓷器,名家后人多在继承祖先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时代性的思想,收藏此类瓷器,起码其风格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认可,相比之下收藏的风险相对较小。

收藏关键词:成长性、精品、代表作

据记者了解,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当代瓷器,去年价格涨幅惊人,普通的中青年艺术家的精品,价格都有30%-50%的上涨,个别国家级大师的作品,甚至出现了几倍的增幅。虽然当代瓷器的价格整体走高,但董红梅表示:“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买件瓷器就能升值,抱着捡漏的心理去买陶瓷早已不是明智的选择。”

“以前的藏家是靠耳朵去买东西,别人说什么好,就买什么,特别迷信大师的称号。 现在的藏家,是靠眼睛去买东西,瓷器好不好,很多人已经有非常专业的眼光,会有自己的判断,不再人云亦云。按谱系收藏,就是现在不少藏家的一大收藏法则,一旦认准了一位大师,不少藏家会设法跟大师交朋友,还会一直跟踪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一旦发现其风格或创作热情走了下坡路,马上就会停止收藏。藏家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理性,所以逼得大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很大。”

“总的来说,选择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有几个关键词:成长性、精品、代表作。作品好不好是最重要的,必须选择陶瓷精品、代表作,另外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本身是否具有成长性,也是决定其作品日后升值潜力的一大关键。关注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就是以时间换空间。”

“三观法”鉴定古陶瓷有门道


宋代汝窑鼓钉三足炉

金代钧窑连座玉壶春瓶

宋代哥窑围棋罐

在古陶瓷收藏中,高仿赝品多,鉴定一直是难题。广东古董文化研究会会长伊有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古陶瓷收藏,历经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的多次高仿潮流,从多年收藏经验中,他体会到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有文化、历史、艺术、材料、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素养,并提炼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鉴定方法。

所谓“三三鉴定法”,伊有成解释,就是把标本、高仿和传统鉴定这三者结合起来,坚持标本第一,熟悉市场了解高仿,最后还要掌握传统鉴定法,这样才能做到“东西一上手,可知真假修”。对于藏品上手,则在程序上按照宏观、直观和微观三个步骤来观察鉴别。宏观就是近距离看藏品的器型、神韵等,直观是上手观察藏品的胎釉、颜料、工艺、纹饰等,微观是借助放大镜看传世、出土、窖藏、出水器物的各种老化痕迹。因为以上这些都是高仿非常容易混淆真假的地方。伊有成说:“这种‘三结合’和‘三观法’的鉴定方法,我个人把它命名为‘三三鉴定法’,是古陶瓷鉴定中的一种思路,提出来供专家和古陶瓷爱好者参考。”

在过往的古陶瓷收藏中,伊有成一直强调“标本第一”。为此他曾经先后考察了唐宋时期的越窑、汝窑、钧窑、定窑等几十处古窑遗址。因对龙泉窑情有独钟,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曾先后十次去龙泉窑和南宋官窑实地考察,收集了丰富的标本和资料。从本世纪初开始,他又对河南、河北等处的宋代五代名窑进行研究,实地考察。

伊有成非常重视的“标本”,就是历代各古窑址中采捡来的瓷片、残件、窑具等,现代仪器检测所建数字库中的数据也都是从标本中取得的。“收藏者一旦掌握了各窑口大量标本中的相关要素,如古代钧窑标本中的灰白色(胎釉)线、鱼仔纹、雪花纹、腐蚀坑、雪被纹、梅花朵和蚯蚓走泥纹等以及其他窑口标本中的各种痕迹后,就可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电脑数据库是没有这种功能的。”伊有成认为。

在掌握了足够的标本信息后,对市场和高仿特点的熟悉,也是伊有成有信心进行鉴定的重要基础。他甚至曾经和专门高仿官窑、哥窑的的老板交朋友,购买高仿标本,进行对比研究,为鉴定提供反面教材。

此外,伊有成强调,传统鉴定法是历来无数专家学者的经验总结,很宝贵,要学深学透,从胎体、釉质、形制、工艺、纹饰、款识、重量、颜料、气味、声音、包浆、光泽、痕迹、气泡、片纹、手感等十六个方面,掌握鉴定技能。

观察近年古玩市场的变化,伊有成预测,在明清瓷器的热潮后,唐宋古瓷器的收藏也将迎来兴盛。他希望有兴趣者一起来研究,共同来探讨,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玩艺术传承并传播开来。

信息时报记者陈川

古瓷鉴定技巧


鉴定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另一个原因更主要,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

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应帝王喜好和市场需要而生的仿古作伪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窑、官窑器,愈是有名的窑,仿品愈多见。愈是市场需求大的名窑瓷,如前述英、美人偏爱之均瓷,日人喜爱之龙泉窑瓷,法国人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仿得愈多。常见仿古作伪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耀州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窑彩瓷 (主要是斗彩、珐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窑褐瓷、宋建窑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买古瓷的“六看鉴别法”


买古瓷有讲究。下面是本人多年来在收藏经验中自创的买古瓷“六看鉴别法”,现与大家共享。

一看造型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造型,有时从器形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是什么时代的瓷器。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各有不同。

三看纹饰不同时代的作品纹饰各具特色,带有当时的文化气息。

四看款识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识,每个朝代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从款识上也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工艺在收藏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瓷器的年代器形,工艺的高低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影青碗,北宋时采用仰烧,故碗底留有印记;而南宋时则采用复烧(碗底朝上,一个叠一个),故碗沿留有“芒口”,所以南宋时的碗多数是有包边的。宫廷用的碗包金边,有钱的大户人家包银边,而普通的百姓用的碗就只能包铜边了。在收藏的时候,从这些碗采用的包边残留材质就可以推断出这瓷碗以前的主人的身份,从而认定它们的价值。

六看手感所谓手感,就是指收藏者在购买瓷器时把玩这些瓷器的感觉,如手感是否圆润顺畅。据说有些真正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儿,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古瓷鉴定要点


古瓷鉴定的传统方法包括看(造型、纹样、绘画特点、青花料及胎釉的质地、显微镜观看釉中气泡)、掂(分量过轻过重均不好,过轻可能为注浆)、听(用手指轻弹,看有无伤残并判定是柴窑、煤窑还是现代燃气窑烧造)、闻(判断是否经酸洗、碱烧)数种,鉴定内容上包括胎、釉、纹饰、造型、款识、烧造工艺、成型工艺(拉坯、接胎、挖足)等多方面。由于热释光、古地磁、粘土谱系等理化测试手段尚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数据库,有些测试需取样有损测试,目前传统鉴定手法在古瓷断代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初入门的藏友集古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提高鉴定知识,从书籍中汲取经验。目前收藏类书籍水平参差不一,有藏友用“尽信书不如无书”古语怀疑研究成果,这种提法过于偏颇了,老一辈陶瓷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图典》,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堪称首选入门读物。

近年来各地方窑考古新成果颇丰富,修正了不少传统观点,可参阅《观台磁州窑》、《长沙窑》、《耀州窑系列报告》等一手考古报告。切勿重官窑轻民窑。明清官窑在拍卖会动辄数十、上百万的身价着实吸引人,但明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除选检少量精品供应宫廷,其余淘汰品均捣碎掩埋,明代官窑瓷的生产成本几乎与白银铸造器皿等价,民间收藏的机会罕有。其实,在收藏品里,普通的工薪层藏友接触最容易和最多的就是民窑瓷器,民瓷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虽是民间寻常之物,却展现出极有韵味的瓷绘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对艺术品喜爱的“返璞归真”,手绘民窑瓷收藏日渐升温,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切忌按图索骥,贪多求全。现在从事古玩行业的人以千万计,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各地仿古瓷厂(坊)众多,到过景德镇的人一定会对樊家井小街上鳞次栉比的瓷器店印象深刻,现代信息、出版业空前发达,仿烧者除了照图生产大路普仿品,有的还比照真品残件,反复实验烧制高仿品,可说是无所不仿,你能想到的历史名瓷,市场上都可见其“依稀身影”,古玩摊主神秘兮兮地从蛇皮袋里取出沾满泥土的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瓷来,再加上一段引人的故事,有些入行不久的藏友就忙不迭地付钱,生怕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实际上现在从地摊上拾个大漏的机会已经很低了。

目前的仿烧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为臆造型,造型、纹样自我创造;另一类为克隆型,完全仿照古瓷的图片仿烧;最迷惑人的一类当属改头换面型,即按真品的造型与纹饰稍加改造或重新组合,看上去似曾相识又有新鲜感。作旧手法则有酸蚀、蒸煮、打磨、浸泡等,对那些书写古代书款和使用款的瓷器,尤需慎重对待,可逐步积攒一些残瓷标本,结合专业研究著作细心揣摸,不断总结收藏经验,适当学习一些历史学、美学、民俗学、工艺学知识,在集藏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培养眼力与经验,方能做到“去伪存真”。

古瓷鉴定如何入手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 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 、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 。鉴定的依据为:

1、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2、 器型。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例如:瓶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 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 ,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 、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4、 色彩。 自从原始陶器出现彩绘,隋、唐 、五代的褐、黑、红、绿的釉下彩绘瓷出现,宋、辽、金的釉上红绿彩绘烧成,元代成熟的青花出现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明代的青花五彩、斗彩,清康熙的釉上蓝彩研制成功,陶瓷器的色彩发展到今天已是丰富多彩。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臻于完美。例如:元代的釉里红一出世是红紫中闪黑,颜色并不悦目。到了明代初期釉里红是紫红色的,直到清代釉里红才显得鲜嫩夺目。如此,一件鲜嫰夺目的釉里红瓷器,我们就不应该判定为元代的产品。再如:一件釉上五彩瓷的五彩中有蓝彩,我们断定年代的上限就不能超过康熙朝,因为釉上蓝彩是康熙朝发明的。

5、 装饰。自从陶器的出现,原始人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就开始了在陶器上进行彩绘装饰,后来又在陶器上进行印花、刻花、画花等装饰。装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艺术水平。同样每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元青花一出现,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退居次要地位,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年代。

6、 工艺。工艺是随着人文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每次工艺的进步和变革都得益于科学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进。而陶瓷器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变革也有它的发明期和普及期。由于历史上制造陶瓷的工艺技术是由落后到先进,制假者很容易采用落后的工具和工艺,生产出貌似古朴的仿品。我们要认真观察,仔细推敲,寻找出仿古工艺中的蛛丝马迹。

7、 光泽。辨别瓷器的新旧最重要的是光泽,新瓷光泽明亮,火光耀眼。一件陶瓷器胎、釉、装饰、色彩、器型都符合古陶瓷的条件,但只要火光明亮,火气十足,那么一票否决: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年代久远的陶瓷器,形成自然的"酥光",光泽柔和,温润如玉。釉上彩瓷,年代久远的,有一种习惯上叫"蛤蜊光"的彩晕。由于光泽在陶瓷鉴别中占最重要的位置,作假者会用尽心机,将釉面做旧,一般采用酸性溶液浸泡,用茶水煮,用兽皮打磨,甚至埋在土里,隔一段时间再挖出来。但是人为除去"火光"的陶瓷器光泽是不自然的,细心观察是能识别的。凡属陶瓷器光泽不自然的,我们都应该有防伪之心,不可轻信。一件古陶瓷年代不同,兆泽柔和温润的程度也不同。这个程度陶瓷鉴赏者心中有数,每个陶瓷收藏者心中也都有一把各不相同的尺子,其鉴别断代的准确性取决于他本人对陶瓷理论的学习和过手过目的陶瓷器数量。

8、 声音。我们提倡鉴别陶瓷要"眼、手、耳"并用。用耳就是要敲陶瓷听其声。这对检测陶瓷裂痕伤残是有效的。但听其声而知陶瓷器新旧是比较困难的。有关听声,古今书籍有很多记载,如"声如馨"、"声音清越"、"声音悠扬""声如击木"等等。我认为这些描述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把握的,听声是一种感觉。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对每一件过手的陶瓷,都要用手敲击,细辨其声,久而久之就能听出感觉来。

9、 款识。款识能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判断年代。我国瓷器款识最早见于南京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虎子"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谊作",随着商业广告意识的不断增强,后代有款识的陶瓷器越来越多,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陶瓷器的款识已经非常普及。单从款识的字体判断年代,不是很科学的方法。历代的窑场何止成千上万,每个窑场负责落款的窑工不止1人。每个人的字体又不尽相同。因此任何年代的落款字体都不能统一。一件陶瓷只有首先根据胎土、釉色、器型 、纹饰 、工艺、光泽等综合判断出相近年代。然后再根据款识缩小判断的时间跨度。例如,一件陶瓷根据胎土、釉色、工艺、纹饰 、光泽等综合判断为明后期的产品,款识是"大明隆庆年制",我们就可以判断为隆庆朝的产品。

10、 类比。类比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将自己的藏品按朝代和品类分 开,然后把要鉴定的器物放到同一年代的藏品中去做比较。再根据器物的胎骨、釉色、器型 、色彩、工艺 、装饰 、光泽等产的异同,辨别真假,断定年代。

11、 手摸 。古陶瓷存世久远,由于长时间的空气流动摩擦,古陶瓷的手感柔润,没有新品、赝品刺手干涩的感觉。所以我们在鉴别古陶瓷时,要养成摸挲陶瓷器的习惯。

略谈古瓷鉴定和鉴定人


“乱世买黄金,盛世藏古董”。如今,收藏已热遍大江南北,据说仅京城的拍卖公司就超过了百家。每家拍卖公司必须备有三、五名鉴定师,所以鉴定师这一职位也十分走俏。但是,鉴定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也不是谁都可以当。当得称职的不容易,当得出色更不容易。一个欠成熟或是欠水平的鉴定师常会给鉴定工作带来失误,并给收藏者或拍卖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实际上,当前鉴定队伍中人员的素质、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和道德观念等都良莠不齐、差距极大。有的根本不适合胜任这一职业,故而在收藏中、征集藏品中、拍卖过程中常常会闹出许多笑话或麻烦。对此,笔者针对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鉴定与考古不是一回事

鉴定是古玩市场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在古玩市场十分活跃、科技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文物、古玩的收藏交易已成为一项经济交往中十分红火的产业。针对鉴定这一日常性的工作来说,便显得更为重要和慎重,搞不好就造成古玩市场的混乱和交易某方的损失。古玩鉴定这一工作在时间上有限制,在经济上有风险,在信誉上要求十分严格,这是其部分特点。若鉴定者(师)在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高仿制时期,面对真真假假、真假难分、很容易“走眼”的实物面前,没有很强的判断力———“毒眼”,那就很难完成他的工作职能了。

而考古就不同了。考古面对的是野外、原始的古迹,出土的文物(除个别外)基本是真实的东西。只要求面对实物进行断代、分析和归纳,并尽力完整地取出来保存修复,然后从历史和文化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历史性、艺术性、政治意义、民俗习惯、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工艺以及艺术价值等等。一时存在的问题解决不了也没关系,收存起来查资料找答案,十年八年也不怕,将来再作结论,并不承担风险和经济责任。

可一直以来,很多人张冠李戴,用考古学的方法、用断代特征去鉴定古玩实物的后果,不是错划了许多仿品当真,便是冤屈了很多真品为仿,“枪毙”了很多珍贵的传世真品。对鉴定者的要求

鉴定人员首先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当然从自己做收藏者在收藏活动实践中锻炼出来更好。但光有实践还不够,必须在理论上深造。起码要知道真的为什么是真?真在哪里?假(仿)的为什么是假(仿)?假(仿)在哪些地方?都要能从原理上讲个明白、说清道理。不能在搞不清、分不明的时候一律给个“仿品”的帽子让实物戴上。

我曾见过不少代表买主来鉴定的“鉴定人”,自己连一件真品都没有收藏过,他又怎么可以胜任鉴定人这一职务?也见过某“收藏家”,他家里连一件汝瓷完整器件都没有,就敢洋洋万言大谈宋代汝瓷鉴定要领。我总觉得这样的鉴定大师根本脱离实际,未免有点太荒唐了。

我倒认为想要成为一名鉴定师其实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自己努力、好好学习,多实践,虚心向前人、老一辈请教,多动脑子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是可以达到此目的的。作为鉴定人员不仅要学会考古的一些知识,还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冶金、陶瓷工艺,以及文学、艺术、绘画等方面的知识。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践三者融合为一;知道得多也就理解得深,由理解方可知其所以然,才不会教条地去接受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方法。笔者知道现在有不少刚出校门的学生也当起了鉴定师,而实践经验一点也没有。这是一大缺陷,不值得鼓励。不能用考古的方法当鉴定的“镜子”

我很喜欢读书看报。但我常常看到一些名家或权威人士发表文章时经常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不少人都拿考古的断代条件来对古玩市场实物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不说是完全不可以,但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因为古玩市场面对的是99%的仿制品,真品混杂其中凤毛麟角;而考古却是基本上对真品(出土文物)、对原始状态的实物进行分析、辨别和断代。研究对象的情况相差如此之大,岂能套用考古的方法来鉴定这些鱼目混珠的仿品市场的古玩实物呢?下面笔者引用几段刊物上的文章供大家一读:

某作者谈元青花鉴别真假的要领时说:“元青花的地釉感观为青白釉,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的地釉很复杂,以青白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试问作者所说两者有何区别?笔者认为,如此模糊地说还不如不说,因为从釉色上判断并非是元青花独有的特征。这个模糊的概念叫他人如何去定论?

还有人说:“元青花的花纹比较繁缛,一般七、八层,也有五、六层的,还有反其道而行之只画两、三层,显得古朴典雅。”这样说来可以认为画多少层纹饰都可以,让读者如何去领会?就只有天知道了。

还有一位鉴定知名学者这样写道:“元青花有凸起的竖向小圆点组成的串珠纹。串珠纹在元代前后的历代瓷器中极为罕见,故可做断代依据。”可是这段文字的标题是“鉴定元青花”。显然作者把考古断代的概念与鉴定混为一谈了。

诸如此类的文章太多,错就错在统统把断代内涵拿来做鉴定条款。这是传统鉴定法所犯的一个错误。

断代是对的,这些说法也用得上,但是面对仿制品和高仿品,当然不灵了。试问一下,“前面所说元青花有串珠纹,也只有元青花才有串珠纹。”可反过来问:有串珠纹的仿品是否就是元青花?可想谁也不会同意这一说法。

所以诸如许多用在断代方面的条件:雍正瓷的足底为泥鳅背、康熙瓷的足圈为二层台、明代瓷的底部有火石红、元代瓷的足圈斜削一刀、砂底、有釉疤、莲瓣边线是分开画以及造型如何流畅等,诸如此类。只要有这些特征皆可用来断代,但是有这些特征的不见得都是真品。因为现在的仿制品都在按照这些特征仿制,做得真假难分、一模一样。

笔者认为,要想在鉴定上拿得准,必须从人们想仿也仿不成的方面去做文章。如气泡在釉下的状况、彩色釉的色差辨别(非形容性描述而是科学定色)、胎泥的密度大小、釉面对光的吸收与折射率、胎釉的元素成分组成、土咬与染土的区别以及开片和老化等等。这些是目前的仿制者尚做不好的,也是鉴定技术要研究的方向。笔者正在进行这一工作,也希望有人合作研究。

鉴定者应有的心态

作为一名鉴定师在古玩市场的活动中位置很重要,责任也重,决不可趾高气扬、武断下结论。应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谨慎态度。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下结论的就下,不能下结论的就不下,面对实物千万不可乱下结论。把假的断成真的这是欺骗行为,造成买家的损失;把真的说成假的让卖家吃亏也不行。“公正”二字很重要。看不准的就该明说“先不定论”,千万不可偏袒一方或死要面子乱说一通。自己常见的易下结论,自己未见过的也不可随便说成“仿的”。这样武断下结论的人并不鲜见,有人家里祖传三代的东西或是出土的老货,在某无知的“专家”面前就被断成“现代仿品”。这样的事也不少,只能说真正有鉴定能力的人太少了,而“半瓶子醋”的鉴定师太多。甚至有人没有收藏过一件东西、不是收藏家,他也可以到外面去为他人“掌眼”当鉴定师了。有刚出学校的大学生,无实践经验也去当鉴定师,这未免都太草率了。还有人心里很“黑”,不学无术,眼睛只看着钱。因为他有这个决定拍品改变“身份”的权利,给他钱(三、五万),你的货是仿也变成真;不给钱,你的货是真也成假。这些凭钱办事的鉴定师亦不少见。

如果拍卖公司用了这类人物,就等于挡住了公司的财路、毁了公司的信誉。因为有不少真货精品收不进来,拍卖公司能拍出的东西太少了,就不可能多赚钱。如果收进来一些仿品,买主得知之后会找公司的麻烦,则公司失去信誉。笔者奉劝公司老总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鉴定人员是否可信和称职?因此笔者希望鉴定人员一定要学好本事,还要有良好的心态以对大家负责,也对公司负责。鉴定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