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 导航 >

辽代陶瓷的釉色特征

辽代陶瓷的釉色特征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古代瓷器玛瑙釉的特征 陶瓷艺术

2021-05-14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辽代陶瓷的釉质精良,莹润如脂,色泽鲜艳,平滑光亮,给独特多姿的造型穿上色彩斑斓的外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辽代陶瓷釉色基本上是以白釉、黄釉、绿釉以及“黄白绿”综合运用的“三彩釉”为基本格调,兼有黑釉、紫釉、茶叶末色釉、蓝釉、红釉、酱釉、混釉等彩釉,也有各种描金器的存在。其中的白釉多施于地子,作为黄、绿釉的衬托;黄釉多施于各种花卉;绿釉多施于各种花叶。当然,其他的用釉方法仍有很多。辽代陶瓷器物,也有通身施黄绿两种彩釉的,这样的彩釉器称为辽二彩器物。在一器物上施一种釉色的叫辽一彩,通常也称其单色釉。

三彩釉的釉色绚丽,白黄绿釉相间,鲜艳耀眼,非常漂亮。辽三彩琢器的棱角挂釉较薄,在凹陷之处挂釉较厚,但盘碗等圆器则反之。施三彩釉的釉面基本规整,各釉色衔接清晰,无衔接痕,有明显的芝麻开片。

辽代瓷器除“白黄绿”三大釉色之外,还有其他各种釉色。黑釉,亦称乌金釉,色泽油黑明亮,釉质坚硬;棕色釉,和宋紫定釉相近,其器十分名贵;茶色釉、红色釉、蓝色釉,也各具特色;个别器物也有描金装饰的。混釉填别名搅釉,是同时把几种釉混在一起,施于器物上多种釉色的综合反映,有窑变的釉色效果。

家中古董,手中珍玩,想知道年代吗?想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价格吗?想急于出手,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吗?

关注这里竭诚为您提供:

☆免费鉴定

☆古玩展览

☆藏品销售

☆拍卖服务

我们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专业的鉴定销售团队,真诚的与您合作,开启财富之门。

财富热线/微信ID:13636666043(陈总)订阅号:chen13636666043

邮箱:[email protected](来件请注明联系方式)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汝窑瓷器的釉色


汝窑瓷器是烧造铁还原的最高峰,所以汝窑的釉色它以“青”为主基调,天青、粉青、天蓝是最基本的色调,此外有豆青、豆绿、月白,卵青、葱青、灰青、蟹青、米黄等(另还发现有茶叶沫釉标本)。同色之间还有色差,有浓淡之分。

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睛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汝窑施高铝低硅釉,属石灰釉,施釉薄而呈色均匀,釉色精光内含,温润如玉。而其他青窑瓷是低铝高硅釉,只有施厚釉才呈青色,南宋官窑是石灰碱釉,也需多次上釉才有玉质感。这是汝窑与其他瓷窑最大的不同点。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汝窑釉面有许多缩釉点及黑色杂点,缩釉点是胎釉中的水份形成的气泡蒸发所致,河南汝瓷研究专家袁海清专门研究气泡问题,他说:“针孔和棕眼是气泡从胎和釉层中逸出釉面后留下的痕迹,(针孔)是末能在烧成时被流动的釉填补而有一定的深度,(棕眼)虽已被流动的釉填补,但仍末完全填平而留下浅浅的凹坑”。黑点是胎土淘洗不净。

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宋代汝窑釉色有几种,比较全的汝窑釉色总结


宋代汝窑瓷器烧造短暂,却以釉色之美取代了定窑白瓷,宋代汝窑胎体细洁如香灰色,釉面有细小的纹片,釉泡大而稀疏。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宋代汝窑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豆青釉色等,釉层薄而莹润,玻璃质感强。

宋汝窑粉青釉敛口碗

宋汝窑粉青釉敛口碗口径18.9厘米,足径5.5厘米,高7.4厘米,重量475克

宋汝窑天青釉盘

宋汝窑天青釉盘,宋,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

汝窑天青釉盘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汝窑天青釉盘底足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宋代天蓝釉直口盂

宋代天蓝釉直口盂口径17.4cm,足径5.7cm,通高3.5cm,质量425g,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宋代汝窑豆青釉洗

宋代汝窑豆青釉洗口径17.5厘米,通高5厘米, 重量350克

汝窑月白釉水仙盘

汝窑月白釉瓷器胎色皎洁,温润,其釉色较天青釉较淡,白中泛绿温润有质感。

汝窑月白釉水仙盘胎薄体厚,胎质坚细,釉质光洁润泽,有月白釉的纯净与洁白,还有青釉的温润如玉的质感。

宋代汝窑以温润的釉色,儒雅的质感备受历代瓷器收藏者的喜爱,虽然短暂的二十年,但是对后世南宋官窑以及元明清龙泉青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见对于美丽而言,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这种釉色发明,对中国瓷器美深远影响,这种美成为一种艺术,走入的每一个人的心中了,让后世经过1000年仍然无法超越。

辽代官窑瓷器有哪些


辽代是中国后三国时期的一个北方政权,文化受到宋代的影响,瓷器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辽代瓷器由于地处北方,是游牧民族器型单一,都是便携性瓷器,而且粗糙。辽代瓷器接受中原文化以后,辽代瓷器造型变化了,瓷器工艺制作细腻了,而且也跟宋代瓷器一样了有官窑瓷器的出现。

辽代官窑瓷器有龙泉务窑和缸瓦窑,以烧白瓷为主,缸瓦窑还烧制三彩器,其精美程度可比唐三彩。辽三彩是继唐三彩后的又一独具特色的工艺品,从有确切年代的墓葬出土器物中发现,在辽穆宗应历年间(951--969)以前就已有了黄、绿单色釉陶器,可推定这时已经有了三彩器,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

辽后期瓷业有很大的发展,在上京林东镇专设的上京窑是辽晚期官窑,烧制白、黑釉瓷器为主,契丹人喜好白色。也烧少量绿釉器,有官字款。民窑更是兴盛起来,有上京林东镇南山窑,也烧三彩器;东京辽阳冮官屯窑,以白釉粗瓷为主;还有西京大同的青磁窑,专烧黑釉瓷,大多鸡腿瓶瓷器出于此。

辽晚期林东镇上京窑的白瓷烧制已非常成熟、精美,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特别是王公贵族人家日常使用的瓷器器皿已很讲究了。

青瓷器的釉色有几种


青瓷器的釉色取决于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古代青瓷釉有两种颜色,略呈灰绿色调的青色釉和土黄色釉。根据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胎、釉中大部分铁质转化为三价铁,釉就随氧化气氛的强弱呈现出不同的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

青瓷器的 青瓷器的烧成过程分为氧化、还原、冷却三个阶段,烧成的关键在于控制还原和冷却阶段的气氛。青釉以在还原气氛中,一氧化碳和碳化氢等气体从铁的氧化物中夺取氧,使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釉就随着还原气氛强弱呈现出不同的青色。

青瓷熊灯

青瓷熊灯

青釉唾壶

青釉唾壶,东晋,高14cm,口径10cm,底径8.5cm。

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

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

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高9.4厘米 口径62厘米 足径40.1厘米。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形硕大,胎体厚重,做工精湛,通体光素无纹,釉色青翠碧绿似玉,釉质滋润,肥腴如脂,光洁如新,为龙泉窑青瓷中的珍品,应为朝廷烧制的供器。

盘折沿,菱花口,浅腹,弧壁随菱花口呈十六花瓣形,平底,圈足。通体施青釉,外底留有刮圈垫烧痕。为明代龙泉窑的瓷器。

顺治時期陶瓷釉色分类


五彩——顺治民窑的器物较多保留晚明的古拙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浓重红绿彩绘制粗犷的纹饰。加绘青花的色彩浓重的五彩器,俗称“大明彩”图案以绿叶红花的双犄牡丹锦鸡纹为多,也有的绘枭兰,怪石,竹石牡丹纹。画面常缀有提句,其青花色调翠蓝。在素白釉面上,不加绘青花而直绘五彩的器物日渐增多,施彩和纹饰均展现出清代五彩的全新面目:釉面大多平净,红,黄,绿诸彩虽较淡,但很鲜亮;人物场景的绘制,笔触渐细。有点五彩器属有“百花齐”。顺治五彩器大多已在清末民初时流落到海外,常见于法国各博物馆中。

黄釉——色调较前后两朝“崇祯与康熙”都深,除光素器外,也有暗刻龙纹的官窑器。故宫博物馆所藏黄釉盘,器壁浅坦,口沿微折,器壁外下方刻有莲瓣纹,以紫色勾勒轮廓线,器内暗刻龙纹,款识书写规整(康熙官窑款器有与相似之处)

茄皮紫釉——紫色泛滥,俗称“茄皮紫”或茄皮蓝。盘类与黄釉器型相同。有光素器,也有内暗刻云龙纹外刻莲瓣纹的。此种釉色,顺治,康熙两朝完全相同,只是康熙时更多见。两朝的官窑器。器底均以楷书写款;也有无款的,但康熙时的器口略微显厚。

白釉——似卵皮,白中泛青色,多数器口施酱黄釉。釉面。釉面虽肥厚,光亮度不足,但却无明代白釉釉面的那种油腻感.

元代釉色器


元代开始在景德镇建立官窑瓷器,专门烧造皇家和官府用瓷的御窑厂之后,使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在浮梁瓷局的掌管下,创烧了枢府瓷(卵白釉)、青花,还有釉里红、蓝釉、元青花、蓝地白花、孔雀蓝釉瓷器等新品种,对明清瓷器影响深远。

龙泉窑继承南宋工艺,占尽沿海地利,在元代持续发展,制品精美,看观复展出的“元代龙泉窑白纹荷叶盖罐”、“元代龙泉窑青釉褐斑鬲式三足炉”,其他如北方的钧窑、磁州窑等窑场,都在继续烧造传统产品的瓷器。元代的海外贸易比宋代更广阔,元代瓷器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量也大大超过了宋代。民间航海家、南昌人汪大渊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写的《岛夷志略》中记载,当时对外出口瓷器的地区有50多个,涉及今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出口最多的是龙泉窑的“青瓷”,还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青花瓷)、福建德化窑的印花瓷等。因为外销瓷的增加,各大民窑生产规模也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的瓷器烧造工艺源自宋代钧窑,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永宣时期,鼎盛于清康乾盛世。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泥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的瓷器。它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重要发明之一,因对烧成温度、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而产量很低。江西“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是元代釉里红中唯一带纪年的瓷器,证明在至元戊寅年,即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后至元四年(1338)时,已有了釉里红器。

元代蓝釉瓷器

蓝釉瓷器属于高温石灰碱釉,与青花一样也是氧化钴呈色,含量2%左右,特点是釉面不流不裂,釉色均匀,呈色稳定。元代创烧的蓝釉因蓝色纯正、鲜亮,明初因国家祭祀活动用做礼器以祭天,故称祭蓝釉,与明永乐甜白、宣德祭红并称为颜色釉的上品。蓝地白花是用留白的方式表现装饰图案,看北京故宫藏“元代蓝釉白龙盘”。孔雀蓝是低温钴蓝釉,品种数量少,有一部分属于铜呈色偏蓝的。

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元代瓷器中还有一种青花与釉里红结合的品种,叫青花釉里红。因烧成青花的钴元素和釉里红的铜元素都是高温还原气氛下呈色,一次完成。只是铜红釉对呈色温度要求更高,烧造成功的瓷器很少。

建盏釉色耀眼的结晶


建盏釉色虽然以黑色居多,但是建盏窑土铁元素和1300度炉火神奇结合造就了建盏釉色的千变万化,无论从颜色上还是从建盏纹饰上都美不胜收。

建盏的釉属于我国古代耀眼的结晶,釉色是建盏的灵魂.建窑黑釉盏能在点茶、斗茶盛行的宋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碗,其决定性因素就是釉色。釉色之于建盏,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也是鉴赏建盏瓷器的重要依据。

正因为建盏的析晶斑纹为建窑所独创,而珍品建盏必须由工匠的智慧与自然的恩赐相结合才能烧成,并且每只珍品建盏的的析晶斑纹都表现迥异,找不出重复品,才令建盏成为黑釉瓷中的翘楚,也令建窑拥有陶瓷史上不可磨灭的杰出成就。

建盏“自然釉”的釉色品种,有兔毫釉、油滴釉、曜变、乌金釉、杂色釉五个大类。

一、建盏兔毫釉

1.兔毫盏的地位

兔毫盏是建盏最为流行的品种,它的地位如何,实物具体是什么样子,考古发现、传世实物和历史文献都已经给出确凿的证据。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宋代与饮茶有关的诗词常常称颂歌咏兔毫盏,宋代多本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茶盏之尊,《茶具图赞》甚至将十二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直接画成兔毫盏,其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

虽然兔毫盏产量比油滴、曜变更高,但烧出结晶的形态、色泽、清晰度、分布状况变化多端,想烧出好的兔毫,也是要费很大力气的。看到建窑遗址成山的兔毫碎瓷片和废弃的整器,就会知道宋代窑工为了烧制一只良品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兔毫纹的形态有长短、粗细、弯直等分别,色泽有金、银、褐等颜色,分布状况有疏密、覆盖范围之别。不同色泽的兔毫,其结晶结构、主要成分会有所区别。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

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宋金时期,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最为著名。

由于宋代建窑兔毫盏名气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对它多有赞美之辞,如蔡襄《茶录》云:“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毫纹有些弯曲的兔毫盏,盏心有闪光的结晶颗粒,殊有意趣。一般认为具有银色光芒(带蓝光更好),且纹路流畅清晰、分布状况适宜的兔毫盏更佳。良好的分布情况具体表现就是疏密有致,覆盖范围不会太狭窄也不会太拥挤。

之所以普遍认为银蓝系斑纹比褐色系更珍贵,是因为生成条件更为苛刻,且另具美感,具体见《十问建盏:第四问》。

宋代金兔毫盏,兔毫纹明显清晰,但有些过于密集,黑色底釉都见不到多少了。建盏的基础是黑釉,若结晶覆盖过广,点茶时不好观察汤色,也少了一些黑釉的韵味。

宋代银兔毫盏,色泽纯正,边界清晰,兔毫纹明显且有立体感,呈规律的放射状排布。除了形态有些粗短,其他都比较不错。越难烧的结晶,其析出过程就越剧烈、越不稳定,所以同一只珍品建盏中,通常会有不同状态的斑纹存在。可能同一只盏的斑纹会有清晰的有不清晰的,有厚的有薄的,有密的有疏的,甚至形成不同颜色。兔毫如此,油滴亦如此,曜变就更是变化繁复。

建盏曜变釉

兔毫和油滴,在建窑遗址均有出土,且经过当代材料学家与陶艺家的努力,都已经能成功仿制,其中的精品能做到与宋代珍品形神高度一致。

然而同为“自然釉”的曜变盏,经过中外各国多位专家的研究和尝试,至今仍未有人仿制成功,林恭助等人仿制的与宋代正品仍有明显差距。建窑遗址也未见曜变釉产品出土。

曜变盏

而且曜变盏在我国历史文献上似乎不见踪影,对多数国人来说比较陌生,难免造成一些隔阂和误解。希望本节能让更多人理解曜变盏。曜变盏的斑纹,非但是彩色的,还以群落出现,大小形态变化纷繁,而油滴斑则是单个出现的。曜变斑纹在很狭小的一块里,就能同时出现黑、灰、蓝、黄(或绿、紫)等色彩,且每只盏的斑纹特征都不同。阳光一照射,顿生孤高神秘、深奥幽玄之感,引人无限遐思。

建盏乌金釉

乌金釉即纯黑釉。有部分斑纹较少或极难直接观察,达不到兔毫等标准的盏,也归类到乌金釉盏中。

宋代因点茶斗茶的需要,全国多个地区的窑口都有仿烧黑釉盏。虽然兔毫多数仿得不正,但素黑釉还是可以烧得比较纯正的,不过其他窑口大多施釉不够厚,或釉层趋于均匀,缺乏流动感,也难见挂釉。

另外建窑早期阶段烧制的一些黑釉盏,又称酱黑釉盏,釉料配方与成熟时期的黑釉配方有不同,且普遍上釉偏薄,釉面呆板,或不够黑,或偏滞涩。

建窑成熟时期烧制的乌金釉盏色黑而润,釉面玻化效果好,而且上釉普遍较厚,底部露胎处有聚釉、挂釉现象,可以观察到釉的流动,有部分还带有隐约可见的斑纹。亦有不少老盏带有细微的开片,细节处生动可人,别有滋味。远看只有黑,对着光线近看却美不胜收。

油滴釉

1.“油滴”一名的来历

以“油滴”形容建盏斑纹的说法来自日本,目前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成书的《禅林小歌》。其他日本古籍《满济准后日记》、《荫凉轩日录》等亦有记录。在我国古籍中,尚未发现以“油滴”描述建盏的文献,因此“油滴”是一个并无争议的外来词汇。

虽然其为外来称谓,但既然已经受到中文界长期、广泛的使用,并有其便利性,中文中也不好找出其他更好的词来代替(鹧鸪斑与油滴的关系尚存争议),说明“油滴”一词在中文里已具有实用的意义,并融入中文语境,将其用作建盏釉色之名称并无不妥。若刻意弃之不用,反而不利于讨论和传播。

2.不是所有的油滴都是建窑油滴

从古至今,对建窑油滴盏与其他窑口的油滴盏区分得都比较清楚,定为国宝的油滴盏和《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所说“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的油滴盏都明确记载是建窑所烧,对于其他窑口所烧“油滴”,也会注明其他的产地。

油滴盏的烧成条件,比兔毫盏更为苛刻,窑温偏低, 难以形成点状斑纹, 窑温偏高, 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宋代油滴盏的传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鲜见。

杂色釉

建盏“自然釉”中,凡不能归类为兔毫、油滴、曜变、乌金釉的釉色,都可以归到杂色釉范畴。因为杂色釉包含种类太多,全部罗列不太现实,故文中以典型品种为主,品种命名有的尚未统一,取常用说法供参考。

多数杂色釉虽然不是窑工有意去烧制,而是意外所得,但也分好坏,有包含一些烧坏的次品,也有美观、量少的佳品,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柿红釉

柿红釉,顾名思义就是颜色和成熟的柿子一样红的釉色,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虽然色调不是黑色系,点茶斗茶时在颜色对比上不够鲜明,但是这类色调也有不少人喜欢。

柿红釉的釉料配方和兔毫釉是一样的。因窑炉位置不同或其他原因,导致温度偏高、气氛偏氧化时,会形成柿红釉。

部分柿红釉盏在烧成时,温度气氛没有偏离太多,会在盏心、聚釉流釉处有较为明显的黑釉或兔毫釉留存。从柿红釉的标本横截面上可以看出,呈柿红色的是表面一层,敲进去还是黑的。

2.茶叶末釉

在底色上布满茶叶粉末一般星星点点斑纹的釉色,称为茶叶末釉。底色有偏深褐的,也有偏墨绿、酱绿的,有的玻化效果好且带开片,属于建盏杂色釉中的佳品。

3.银黑釉

这类釉色偏黑色系,但是通体泛金属样银光,也有叫黑釉银光盏的,有的还带镜面、虹光效果,有独特的观感,也是好瓷器。

4.生烧和半生烧的釉色

灰白釉、灰皮釉等,为火候不够的产品,有的带有乳浊状颗粒,有的带有龟裂纹理,在宋代属于不合格的次品,在现代就有一定的标本和历史价值。

建盏的“自然釉”就介绍到这里。而建盏的“装饰釉”,比较典型的是“珍珠斑”和“铁锈斑”。

珍珠斑与宋代文献中所称“鹧鸪斑”的关系尚有争议,以后展开讨论。但可以明确的是,珍珠斑是黑釉点白釉的二次上釉产品。

“铁锈斑”,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宣和遗事》中所记载的“建溪异毫盏”,这一观点尚需更多证据支持。也有俗称它为“西瓜皮”的。可以确定的是,其工艺为二次局部施彩釉。

辽代瓷器受到宋代瓷器的影响有哪些


辽代与北宋、金与南宋同西夏形成了“后三国”时期,都受到宋代中原文化影响,辽代瓷器同样也是受到宋代瓷器的影响。

契丹人本以游牧为生,日常生活使用的大都是金属、皮革、木质器等,看国博藏“辽代银鎏金鸡冠壶”。契丹人进入中原后,看到唐代的精美青、白瓷器,甚是喜欢,但不知道怎样制作。唐五代时期,北方的定州、磁州窑的制瓷业正在发展,尤以定窑烧造白瓷且地处最北,近于辽国。《辽史》中记载,辽太宗天显三年(928)三月,后唐义武军节度使王都以定州降辽,唐兵征讨,王都向辽求援。五月,辽兵南下,占据了定州八个月。另,辽世宗天禄二年(948),定州节度使耶律忠“尽驱人民入蕃”,后弃定州而去。

辽国烧造瓷器,应该与上述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关系。辽瓷的窑口,如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始烧于辽太宗时期;内蒙古赤峰的缸瓦窑,始烧于辽太宗到世宗时期;还有稍晚的林东白音戈勒窑,始烧于辽景宗到圣宗时期,时间吻合。

辽代与北宋、金与南宋同西夏后三国之间是国际关系,他们的文化受宋朝的影响更多,特别是瓷器。先说辽,它是生活在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的契丹人创立的,他们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在中原的北方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辽国。

残唐五代时期,辽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和战争。辽天显十一年(936),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顾部将刘知远的反对,派桑维翰以拜辽帝为父并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辽太宗耶律德光出兵灭后唐。辽太宗大喜,亲率五万骑兵,南下打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帝,史称后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登基后,不愿再自称儿国臣服,辽太宗大怒,再次率辽军南下,灭后晋。947年,辽太宗在东京汴梁(开封)的皇宫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竟然做起中原皇帝来。一直到辽景宗时,仍支持北汉割据,与北宋交战。辽代早期的瓷器相对于宋代瓷器工艺落后,制品粗重,另外辽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器形保持民族文化特征,无论什么日用器物,用瓷器也要做出皮革、金属或木制的样子来,如皮囊壶,您看皮囊的形状是不是很像用兽皮缝制起来的模样。还有穿带壶、穿带瓶、鸡腿瓶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