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枝江形成浙江陶瓷商人投资群

枝江形成浙江陶瓷商人投资群

陶瓷艺术 古代浙江有名的瓷器 陶瓷瓷砖

2021-05-25

陶瓷艺术。

精明强干的浙江人,如今已形成枝江市的一个重要投资群体。宜昌亚泰陶瓷公司是浙江商人合伙创办的股份制企业,也是最早落户该市的民营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128万元。据介绍,仅投资超过3000万元以上、纳入该市直属规模的企业就有9家。他们在枝江的投资涉及纺织、化纤、印刷包装、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去年销售总收入近3亿元。

浙江是全国发展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近年来,浙江商人逐渐将投资目光转向中西部,枝江市成为较为理想的投资洼地。该市借此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多次组团赴浙进行招商宣传,终于使大批浙商纷纷落“枝”。今年3月,浙江温州五金商会组团到该市洽谈,拟将温州制锁行业30多家企业整体迁往该市楚天工业园,计划斥资2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锁都”,目前已有一家企业签订1亿元投资协议。

浙商在枝江的创业发展事实,看得见,摸得着,成为现成的“招商名片”,因此带动了该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据了解,去年该市共引进重点项目65个,计划投资42亿元,已完成投资21.3亿元。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窑变”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对"窑变"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概括起来说,凡是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显然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和夸大不实之词,甚至还有很多迷信色彩。历史传说瓷器有因窑烧而变形者,如《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征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又有传说瓷器因窑烧而变质者,如《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过此(指吉州窑),窑变为玉,遂不烧。"此上二例都不可信。但瓷器因窑烧而变色者则甚为多见,如《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当时的陶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从迷信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它是"妖"。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所谓"色红如朱砂",其实就是由于釉中含铜,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还原成铜红而已。古代而窑烧而变色的著名窑变釉有宋代的钧窑窑变、景德镇康熙年间的苹果绿和绿郎窑、雍正和乾隆年间的窑变花釉等。古代有些黑釉也会出现窑变现象。窑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浙江地区烧造的原始瓷青釉器上就已出现乳光斑,这种现象在宋代以前烧造的青釉器或黑釉器上,特别在器物的出筋或转折处的积釉部位经常可以见到。大家知道,瓷器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果釉的组成不均匀或两种不同性质的釉施于同一器上,其变化就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烧成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奇妙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就出现不少奇谈怪论。通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现在我们认识到多数窑变现象都与釉的分相有关,现代陶工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工艺,大量烧造各种窑变釉(参见上图)。

乔希儒:创新形成淄博艺术陶瓷特色


“陶瓷艺术的生命在于特色,在传承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创新,淄博艺术陶瓷才会走出自己的道路来。”陶瓷艺术大师乔希儒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乔希儒的名字是和“博陶”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原博山陶瓷厂科研所任职10余年的老所长,他在造型、装饰特别是淄博材质与彩绘的结合上有着独到的经验。博山陶瓷厂破产后,他又与改制重组后的山东博陶瓷业有限公司合作,继续探索淄博艺术陶瓷的创作特色。作为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获得者,乔希儒以淄博材质为基础创作的系列彩绘作品已经成为全国收藏界的热点。

乔希儒说:“刘慧晏书记提出把陶瓷琉璃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发展,这就从行业属性上对陶瓷作了本质的把握。我的理解是,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彰显文化创意特色,淄博陶瓷在全国如何做到首屈一指,除了材质创新,更重要的是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创新。”

乔希儒介绍说,淄博艺术陶瓷创作有着雄厚的基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以原博山陶瓷厂为代表,我市在艺术陶瓷上做出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当时博陶研究所从业人员近300人,不仅广泛学习景德镇、湖南澧陵的工艺手法,而且在淄博创新材质诸如宝石瓷、滑石质瓷上做了许多尝试。从艺术瓷创作的综合技能看,当时淄博应该处于全国前列。

淄博艺术陶瓷如何形成特色?乔希儒的想法是,关键是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加以提炼创作。淄博陶瓷与景德镇、澧陵有差异,我们的最大优势是没有传统的约束,没有思想上的包袱。在艺术陶瓷创作上,我们既要借鉴中国传统工艺手法,但更要结合淄博的材质特点加以创新。如果一味借鉴甚至是完全模仿,淄博陶瓷就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各大产区中很难形成竞争力。

在艺术陶瓷创新上乔希儒已经创出了鲜明的淄博特色。他和博陶瓷业合作,在淄博优秀材质上作画,取得了重要进展。骨瓷釉中彩就是典型的代表。乔希儒创作的骨瓷釉中彩系列作品,光滑温润,个性鲜明,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很强,一眼看去就有别于景德镇与澧陵的作品,完美表现了陶瓷与绘画各自的优点。

韩日商人抢断金猪陶瓷罐 狗年底愁煞中国商人


二零零七年是亚洲很多国家民间流传六十年一遇的“金猪”年。在中国内地,一到年底,一些大型商场、超市等零售场所搞促销活动都喜欢用价格便宜又人见人爱的“金猪”陶瓷储蓄罐。所以,从今年十一月以来,大批中国内地商人涌入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浙江省义乌市想批发采购包括金猪陶瓷储蓄罐在内的“金猪”产品.然而他们却很快发现这些东西大部分早已被韩国和日本商人于几个月前抢购去了。

“金猪”储蓄罐就是外壳镀金的猪形陶瓷储蓄罐。义乌国际商贸城C区三楼的陶瓷经营户钟先生做这个生意已经十几年了。按以往惯例,每年的十一月才是生意旺季。

据他介绍,韩国商人对“金猪”年的商机意识似乎比中国商人浓,也早走先了一步.韩国和日本商人们今年八月就开始到义乌市场大量定制采购“金猪”产品,其中金猪陶瓷储蓄罐是采购量较大的一项。当初,韩国和日本的客商来钟先生处订货时,下单数都在平均每单六万只以上。而当时内销还几乎很少。当韩国和日本商人卷走义乌市场内七八成的“金猪”商品时,中国内地的客商几乎到了年底才纷拥而至义乌市场寻觅“金猪”,此时义乌市场“金猪”储蓄罐几乎面临告急,一位生产“金猪”的商家形容这是十几年来从未有的销售井喷存货脱销现象。

记者今天在钟先生店里碰到了一位在南京金桥市场做批发生意的李先生,他是在十一月份才开始批货,生意比预料中的要好很多,现在他是第三次到义乌市场为“金猪”储蓄罐补货,前两次每次批了一千个,这次带了朋友来,准备多拿些。但他扫视了一遍钟先生的商位,没有看到样品。“没货了。”李先生他们还没来得及问,钟先生就脱口而出。“定做也要到明年。”

李先生很失落。他所要的“金猪”储蓄罐是三寸、四寸、五寸三个尺寸的产品。他说,这三个型号是最好卖的,义乌市场每只的批发价只不到两元人民币。

钟先生在前两天就已把柜台里的最后一个“金猪”储蓄罐样品也卖给客商了。钟先生说,以前即使再缺货,他也不会卖样品的。现在把样品卖了,表示不接订单了,因为他的厂家接了太多补货单,有的交货期已经排到明年,现在接了也生产不出来。

记者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楼工艺品区走了一圈,不出所料,那些摆出“金猪”储蓄罐样品的商家听说“金猪”两字,就条件反射般地回答“没货了”。而不少商家早已把样品都收起来了。“每天有几十拨客人来问,但我们生产能力有限,小型号一直断货,大型号二十寸的倒是还有,但那个不怎么好卖。”

浙江历代陶瓷名窑工艺的研究


一、 关于河姆渡陶器所用的原料和窑型

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陶器,距今已有七千年左右的历史了,是全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之一。而且四个文化层迭压关系非常清楚,每层出土的陶器,各有特色,第四文化层为夹炭黑(只有少量夹砂灰陶),第三文化层虽仍以夹炭黑陶醉为主,但已出现较多的夹砂灰陶,而第二和第一文化层已不见夹炭黑陶,而以夹砂灰、红陶为主。这四个文化层,前后互相联系,逐步发展,渊源流长竟达一千多年,说明我们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也在长江流域劳动和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刻纹陶和彩陶上的图案是原始社会人们意识形态的一个反映。刻纹上的图案符号也是我国文字的起源。 原始社会,我们先人采用田泥、地表等表面易熔粘土作原料,来制造陶器,这种表面泥土的特点是含杂质多,含铁量高,烧结温度低。但余姚河姆渡陶器的化学分析表明,第四文化层(也即下层)陶器所采用的原料,是属于烧结温度低的瓷土(或瓷石)原料,其特点是含二氧化硅量达60~74%,含三氧化二铝量为17~20%,含氧化铁量为1.4~1.8%,显然,氧化硅、氧化铝的含量较高,氧化铁含量很低。它与第一文化层(也即最上层)陶器所用的原料截然不同。第一文化层的泥质灰陶含氧化硅量在58%以下,而氧化铁含量达10%。显然,这是用地表易熔粘土或田泥等陶土为原料。 河姆渡遗址是一个洼地,背靠四明山,面对沼泽,由于山上瓷土的风化、冲刷和流水的搬运,沉积在河姆渡表土上,而我们的先人系就地取材,利用沉积在河姆渡地表表面的粘土作原料来制造陶器,所以,下层陶器所用原料为瓷石一类瓷土原料,而上层陶器所用原料,乃是河姆渡真正的田泥、地表等表面易熔粘土。 余姚河姆渡夹炭黑陶的刻纹陶和彩陶的岩相,在偏光显微镜观察下,可以看出含有谷壳和稻杆或植物种子,说明陶器是继原始农业出现之后而发明的,也说明河姆渡的夹炭黑陶比夹砂灰陶更原始。 从第四文化层夹炭黑陶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50~800℃之间,最高达900℃,以及陶器内含有4~5%的碳,由这二方面可推知,远在七千年前左右,我们先人在长江流域已采用类似近代云南西双版纳曼斗塞等傣族烧制陶器所采用的薄壳窑体一类临时性的草上抹泥的原始窑炉来烧制陶器了。这类窑在烧窑过程中虽窑体开裂,大量冷空气易进入窑内,但如在烧制时不断在外部添加柴草,使大量柴草灰复盖在制品表面,是可以烧制出夹炭黑陶的。所以,可以说,远在七千年前,我们先人烧制陶器,已采用原始窑型,即每次烧陶器时于平地上建立一个临时性窑,采用在草上抹泥的办法来建立一个薄壳窑体,以罩住热量和起到均热保温的作用,这是我国由无窑向有窑的过渡阶段。

二、 关于我国青瓷的起源

青瓷在中国瓷器史上出现的时间最早,发展的历史悠久,所以,对青瓷起源的研究也是对我国瓷器起源的研究。 为了探讨我国青瓷的起源,我们在浙江省文物研究工作者朱伯谦、任世龙和朱瑞钱同志以及考古学者冯先铭、宁伯胤、蒋赞初等同志协助下,对我国自商代以来有代表性的青釉陶瓷器标本进行外貌观察、吸红试验,并选取一部分有典型的标本进行吸水率测定,在此基础上,选取东汉、三国和西晋的H1、H2、H3、W1、J1、J2等标本,送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了理化性能测定。 H1、H2和H3(上虞小仙坛地区东汉青釉瓷片)等标本胎质均较坚硬细腻,有瓷质光泽,呈淡灰白色,不吸水,不吸红,断面均匀光滑不见气孔;釉呈青色,透明光亮,厚薄较均匀,釉层厚度在0.1毫米以上,有晶莹如玉的美感,胎釉结合良好,无剥落现象,无纹片;瓷片击之有铿锵声,瓷胎0.5毫米薄片有透光性,符合现代瓷的外观标准。 从胎的化学组成分析可看出,H1、H2和H3胎内所含氧化硅量为75~76%,氧化铝含量为16~18%,氧化铁含量仅1.5~1.8%,碱金属氧化物含量为3~4%,可见胎内氧化铝和铁的氧化物含量较低,其所用原料系采用瓷石为主的烧结温度较低的瓷土。由于胎内含有0.8~1.0%的氧化钛,在钛和铁共同着色的影响下,胎呈淡灰白色,并降低了透明性。 釉的化学组成表明,东汉越窑青瓷(H1)含氧化钙量达18~20%,较德清西周釉陶的氧化钙含量约高一倍,显然是属于石灰釉的。由于石灰釉透明度高,硬度大,光泽好,有利于青釉呈现青的色调和增强抵抗釉面磨损的能力,所以,采用松柴作燃料时,采用石灰釉作为青瓷的釉料还是比较合适的。 东汉时由于采用龙窑烧成青瓷制品,烧成温度高达1260℃至1310℃±20℃,所以吸水率分别为0.28%、0.16%和0.22%,瓷胎已完全烧结,不吸红达到现代瓷的标准要求。对H1的抗弯强度测试也可看出,指标竟高达710公斤/厘米2,甚至超过康熙厚胎五彩花觚(700公斤/厘米2)的抗弯强度,比德清县西周青灰釉陶抗弯强度仅200公斤/厘米2,增强三倍多。从这方面也可证明,东汉上虞小仙坛地区烧造的青釉器,已达到瓷器的要求。 对H1和H2的岩相观察,可见残留石英颗粒较细,分布也均匀。石英周围有明显的熔蚀边,棱角均已圆钝,说明烧成温度较高。长石残骸中发育较好的莫来石到处可见,偶而亦见玻璃中的二次莫来石。玻璃态物质也较多。还有少量闭口气孔。在瓷胎的显微结构中也还可以观察到少量云母残骸。瓷釉的显微照相可见釉内已无残留石英,其他结晶亦不多见,釉泡大而少,这就造成这种釉特别透明的原因。胎釉交界处可见多量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长而形成一个反应层,使得胎釉结合较好,无剥釉现象。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貌观察和物性测定发现东汉晚期越窑青瓷的胎釉质量不比唐和五代时期的差,从而可以肯定,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县小仙坛一带所烧造的青瓷,已达到现代瓷的标准要求。中国瓷器的创制时代应为公元一到二世纪的东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它比西方创造瓷器要早15个世纪。最先创造瓷器的地方是在浙江绍兴地区,从而使浙江成为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东汉青瓷实物,有上虞县出土的青瓷四系罐,它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真正瓷器之一,是一件成功的早期瓷器代表作。 唐朝以来,越窑青瓷开始远销世界各国,被当成珍贵的工艺品,制瓷技术也影响到许多国家,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闪耀着祖国优秀文化的光彩,为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关于我国黑釉瓷的起源

德清窑以烧造黑釉瓷器而著名,并以首先在德清县效城山发现而得名。所以,以往人们多认为我国黑釉瓷器,系由德清窑开始创制。 德清位于浙江北部太湖水系的东苕溪西岸,天目山脉,横亘浙西北地区,源于东天目山麓的东苕溪由南而北汇入太湖。目前已发现的窑址,除县效城山外,沿溪的焦山、戴家山和丁山等窑址,都是具有较大规模的制瓷地点。近年来还在毗邻的余杭县大陆果园附近发现了二处窑址,烧造黑釉瓷器。 德清窑的烧造,大体起迄于东晋至南朝前期的二百余年间。从窑址的调查表明,德清窑同时合烧着青、黑釉两种瓷器,部分产品使用化妆土,常见的器型有壶、罐、盘、碗、钵、合鸡壶、熏炉、唾壶、耳杯、瓷砚和灯盏等等。造型及纹饰,和东晋时期越窑器物颇相协同,说明德清窑是深受越窑的影响。 近几年来,经浙江省文物工作者朱伯谦、朱瑞钱等同志调查,发现在东汉时,上虞县联江公社帐子山已开始烧制黑釉陶瓷器。为了研究黑釉瓷器的起源,我们请浙江省文管会提供有代表性的黑釉陶瓷标本五件(H4、H5、H6、J5、J6),并请国家建委建材研究院协助进行了理化性能测定。 东汉黑釉(H4、H5、H6)陶瓷器胎的化学组成中,二氧化硅和氧化钾的含量较德清窑(J5)和余杭窑(J6)高,而三氧化二铝和氧化铁的含量较德清窑和余杭窑低。但在数量上,两者相差很小,说明两者都是采用烧结温度低的瓷土原料。 同时,东汉上虞黑釉瓷器釉的氧化 铁含量较德清窑和余杭窑低而氧化钙含量较高,所以,表现在外貌产品釉色上,前者呈色较淡,后者呈色较深。 上虞东汉黑釉(H4、H5、H6)和德清(J6)、余杭东晋黑釉(J6)虽然都是在还原焰中烧成,但东汉上虞黑釉的烧成温度超过1200℃,而德清和余杭二个黑釉标本的桡成温度在1200℃以下,所以釉面的光泽度前者较后者好。胎和釉中间层处有少量条束状霓辉石,瓷胎的长石残骸上布满莫来石晶体。 由于东汉上虞黑釉的烧成温度为1240℃±20℃,吸水率为1%,只有轻微吸红现象,属于正烧,达到了成瓷的要求。可见我国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对于黑釉瓷的烧制已达到相当水平;我国黑釉瓷器的创制时期应在东汉,而不是东晋,烧造地点在浙江上虞县。 从德清窑青瓷和黑釉瓷兼烧并采用二种不同原料的垫饼来看,晋代德清窑所用的原料,最少有六种,经粉碎后分别堆放,合理使用的。这六种原料是:瓷土和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这二种供配制瓷胎和瓷釉用),石灰石,普通陶土和耐火粘土(这二种原料仅作垫饼原料用),以及作化妆土用的含铁量很低的白瓷土,可见德清窑的制瓷工艺,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上虞东汉黑釉瓷和德清窑、余杭窑黑釉瓷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青釉瓷和黑釉瓷在同一窑内混装兼烧。德清窑从晋代起,选用含铁量低于2.5%的原料用来制造青瓷,而含铁量在2.5%以上的原料则用来制造黑釉产品。所以德清窑的特点是灰白色胎制品多为青瓷,猪肝色胎制品多为黑釉产品。这一经验,为我国后来在同一窑内烧制几种不同颜色的高温釉和因地制宜合理地使用原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四、 关于浙江釉陶、青瓷的工艺特点

1. 历代釉陶、青瓷胎的组成特点:

① 浙江历代釉陶、青瓷胎内,SiO2含量很高,由西周、东周、东汉、三国、两晋、南朝、唐、五代一直到宋,浙江越窑、德清窑、婺州窑、瓯窑的产品,胎内SiO2含量都在70~80%之间;南宋官窑和龙泉窑SiO2含量虽较低,但也在60~70%之间。

② 胎内Al2O3含量较低,除南宋官窑和龙泉窑Al2O3含量在21~29%,其它都在20%以下,最低的仅13~15%。

③ 胎内Fe2O3含量较高,都在1%以上,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在3.5%以上,除唐代瓯窑青瓷含Fe2O3为1.1%外,其他一般都在1.5~3%,就是1961年生产的龙泉朱砂底青瓷,含Fe2O3量也在2.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江历代青瓷胎的化学组成十分接近,并与浙江本省所产瓷石原料万分也十分接近。胎内含有较高的Fe2O3,是有意使胎着成灰白色,以便对青釉起衬托作用,使青釉显得更为幽雅光润。

④ 除龙泉窑和南宋官窑胎内含TiO2量较少外,其他历代名窑,胎内都含有0.7~1.5%左右的TiO2,但瓯窑产品比越窑产品的含TiO2量稍低。由于瓯窑产品胎内Fe2O3和TiO2的含量比越窑产品低,所以瓯窑产品胎色较白,釉呈淡青色,烧制出独具一格的"缥瓷"。越窑胎内铁和钛的含量较高,对促进瓷胎烧结、降低胎的烧成温度是有利的,但同时也显著降低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所以,现代白瓷产品,要求胎内铁和钛的含量越少越好,而青瓷产品的坯料配方中却有意识地要求瓷胎内含有一定量的铁,对钛的含量也无严格要求,由此可见,青瓷和白瓷的配制工艺,二者截然不同。

2. 历代釉陶、青瓷釉的组成特点:

①釉内SiO2含量都较低,除龙泉窑SiO2含量超过65%外,其他都在65%以下,一般波动在55~63%之间。

②釉内Al2O3含量,一般在11~14%之间,但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含水量Al2O3量商达16%以上,达到现代硬质白瓷釉的含水量铝量水平.由于釉内Al2O3含量提高,提高了釉的始熔点,从而减少了釉面流釉、起泡等到毛病和减轻产品在烧成时变形的倾向,由此可知,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釉料的配制技艺是很高的。这个经验对制造现代高级白瓷,也有参考价值。

③青釉的含铁量,除德清西周釉陶和象山窑唐代青瓷釉的Fe2O3含量超过3%外,其他青釉产品,釉内Fe2O3含量都在3%以下,一般在1~3%范围内。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弟窑釉内Fe2O3含量较越窑、瓯窑和婺州窑产品少,前者在1%左右,后者在1.6~2.6%之间。但龙泉窑个别也有在2%左右的。黑釉产品釉内Fe2O3含量,以德清窑为最高,在8%以上,余杭窑次之,在6%以上,上虞东汉黑釉瓷,釉内Fe2O3含量在6%以下,所以釉的呈色较浅,釉薄处只呈现酱色,也即棕色,釉层厚度在1毫米以上时,才呈黑褐色。 德清窑黑釉瓷由于釉内Fe2O3含量在8%以上,在烧成后期冷却阶段部份产品因冷却速度慢,在釉内产生微结晶,形成结晶釉。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期的结晶釉产品。所以,浙江德清窑栉目釉产品,和建窑的油滴天目釉、德化窑的曜变天目釉、江西吉州窑的木叶天目釉,均是我国早期的著名的结晶釉,一直被国内外视为珍品。

④ 釉内CaO含量,随着年代的不同而有起伏:西周釉陶的CaO含量在10%以下,但自东汉至五代,釉内CaO含量上升到15~20%,而宋代以后,釉内CaO含量又下降到15%以下,南宋龙泉弟窑釉内CaO含量下降到10%以下而K2O含量由宋代起都有明显的增高,达到3~5%。这说明东汉至五代是靠石灰引入作为熔剂性原料,可以说是石灰釉,而宋代以后引入了含K2O量比较高的原料,降低了釉中石灰的用量,形成了石灰碱釉。

⑤ 越窑产品釉内TiO2和MnO的含量较龙泉青瓷高,由于TiO2和MnO对青瓷釉呈现青的色调不利,所以,即使烧制工艺和烧成气氛相同,越窑青瓷釉的呈色,也不能象龙泉青瓷那样青翠如玉,更不能与龙泉青瓷粉青和梅子青釉色比美。

3. 浙江青瓷,无论是东汉、三国、两晋、南朝或唐、宋、元、明,都是采用一类或二类瓷土(瓷石)为原料,所以,原料的理化性能对青瓷制品的制造工艺和几何形状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瓷土原料中的氧化铁含量,决定着青瓷制品胎和釉的着色,也决定青瓷质量的优劣,如瓷胎氧化铁含量超过3%时,工艺上若不采取其他措施,想获得翠青色调,是很难实现的。还因所用瓷土原料的含铁量不同,浙江几个名窑,除了造型和装饰风格有区别外,胎和釉的呈色,各不相同。如上虞出土的东汉和三国、两晋的优秀青瓷产品,胎的含铁量多在2%以下,釉呈较纯的青色。晋代的越窑,一部分产品胎内含铁量在2.5~3.0%,釉的呈色,多青中带灰,反映出西晋的制瓷工艺较多地吸取了铜器和漆器的造型和装饰手法。晋代瓯窑,胎和釉的色调都较越窑和婺州窑淡。婺州窑因所用的大部分原料含铁量较高,胎内铁含量在3%以上,所以胎多呈猪肝色,这种胎色对青釉呈现翠青的色调影响很大。在晋代,婺州窑开始创用化妆土来美化制品,即采用氧化铁含量较高的粘土成型为坯体后,先在坯体上施以化妆土而后再挂釉。化妆土的原料,是采用精选后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白色瓷土经过认真淘洗而成。婺州窑的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到唐朝。德清窑部分制品,也采用化妆土。采用化妆土,有几个作用:

①使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显得较为光滑;

②使坯体烧成后呈现猪肝色得到复盖;

③使青釉制品在观感上显得釉面较为饱满;

④使青釉制品的釉色显得较为青翠美观。但采用化妆土,不但增加了化妆土淘洗和施化妆土工序,而且烧成温度较低时,胎釉结合不好易产生剥釉现象,所以南朝以后,浙江青瓷就很少采用化妆土了。但婺州窑采用化妆土的经验,为宋代定窑采用化妆土和近代精陶以及瓷器采用釉下色泥装饰,提供了可贵的榜样。

4. 我国古陶瓷窑炉在火焰运动方式上的发展是由升焰式发展到半倒焰式(馒头窑)或平焰式(龙窑)。升焰式窑炉是烧陶器的,半倒焰式和平焰式窑炉不但能烧陶器,且可烧瓷器。窑炉由升焰式发展到半倒焰式或平焰式,由不能控制空气量到能靠竖立烟囱或坡度来控制空气量,这是一大飞跃。这样就可以从低温氧化气氛下烧陶器,进化到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瓷器。所以,战国时代浙江龙窑的发明为我国由陶向瓷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也为东汉时代浙江发明瓷器成为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提供了物质基础。东汉和三国时期,浙江由于采用龙窑烧成青瓷,烧成温度可高达1300℃,产品的吸水率仅0.16%,而且已能成功地掌握还原焰烧成操作.如东汉越窑胎内Fe2O3含量为0.30%,FeO含量为1.26%,还原比值为4.20,说明是在较强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所以釉呈青绿色.三国越窑胎内Fe2O3含量为0.45%、FeO含量为1.78%,它的还原比值为3.95,说明也是在较强的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所以釉呈豆青色。以上说明,远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浙江陶瓷工匠已经创造成功高温窑和较好地掌握还原气氛烧制青瓷了。 从上虞东汉古窑址的遗址考察得知,当时在烧窑时是控制龙窑后部排烟孔的大小来调节窑内抽力大小,以控制窑内的烧成温度和火焰流速。 东汉时,随着原料的选择和精炼,釉料配制和施釉技术的不断改进,窑炉结构的逐步完善,烧成温度提高和烧成气氛的掌握,汉代便由原始青瓷逐渐向成熟瓷器发展,发明了瓷器使浙江成为我国青著名发源地,也使 我国成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

5.哥窑产品与窑产品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胎的化学组成,但釉的化学组成基本类似。所以,胎化学组成对龙泉青的色调和开片具有极密切的关系。 黑胎"紫口铁足"的官窑(或哥窑)青瓷,其特点是胎薄釉厚,釉如美玉,色似碧波,开有纹片,底足为黑色 ,上口边为灰紫色。根据其产品特点,我们认为黑胎青瓷的烧制工艺具备下列条件:

①胎泥中须含铁量高,Fe2O3 含量在3.5~6.0%左右,所以坯料配方中必须加入多量的紫金土。

②因为胎薄釉厚,而且胎骨中含有3.5~6.0%左右的Fe2O3 ,所以烧成温度在1300℃以下。

③紫金土原料内虽然Fe2O3 含量较高,但Al2O3 的含量也较高,,在1300℃以下,烧成时,小件制品加入较多的紫金土,不致产生变形。

④官窑和哥窑青瓷,釉料的含铁量,较弟窑青窑产品可稍低一此。

⑤坯体先经素烧以增强坯体的强度。

⑥多次施釉,以获得厚釉层。

⑦采用还原焰烧成,以形成铁足。

⑧官窑和哥窑产品的"紫口铁足"现象,系因烧成后期二次氧化使胎内含有 Fe2O3 而形成的。

⑨产品的釉层厚薄,对黑胎青瓷的色调和釉面纹片的大小,也即黑胎青瓷的观感,影响极大。釉层厚度,以1毫米左右为宜。

⑩产品不加装饰,而是以造型见长,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重型端庄,釉如美玉,纹片独特,幽雅光润。

6. 明代以前,我国古人对青瓷的质量评价,是重器不重质,也即偏重于强调青的色调、光泽、滋润感等,追求"类玉"的效果;而对青瓷胎的质量,要求不甚严格。所以,从东汉到宋代,我国青瓷釉色不断获得提高和发展,到南宋,龙泉青色得到高度发展,成为我国青釉之冠。但青瓷胎的质量,明代以前基本没有显著变化,甚至东汉浙江上虞小仙坛烧制的青瓷,部分标本胎的质量,不但比唐代青瓷好,也比宋代青瓷好。推其原因,主要是古人对青瓷"重器不重质"的缘故。明代起,瓷器胎的质量,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7. 晋代起,浙江上虞、德清窑系,已大量使用齿口圆形窑具,这种窑具,一般都是用耐火粘土制作而成。较大的齿口圆形窑具齿尖向下,放在龙窑的沙层中作垫坐,较小的作为小件器物在烧窑时叠装用。这种齿口圆形窑具逐步发展,到了唐代,齿口消失,圆形简体的高度增高,成匣钵。于是最迟在唐代起,浙江青瓷已由明火叠烧改为采用匣钵装烧。 石灰釉在商代创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工业的一大飞跃。战国时期浙江龙窑初露头角,为我国由陶向瓷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也为东汉时代浙江发明青瓷提供了物质基础。唐代由于使用了匣钵,把火焰和制品隔离起来,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使青瓷的制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大大的提高了青瓷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类冰"、"似玉"、"千峰翠色"之誉,成为全国瓷器之冠。由于使用匣钵,解决了生坯的叠装时负重问题,可以码得高些,提高了窑炉利用率,窑可建得高些,这就为后来的大容积阶级窑和景德镇蛋形窑提供了条件。所以,匣钵创制成功,是浙江陶瓷工艺的另伟大成就。

洛阳发现宋元瓷窑遗址群


中新社洛阳六月十八日电记者今日从洛阳考古部门获悉,考古人员近日在河南洛阳市境内的新安县发现宋元瓷窑遗址群。专家称,其中横橄榄形窑炉为中国陶瓷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据洛阳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位于新安县北冶乡北冶村的是次考古发掘,是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新安县文管所等单位联合展开的,这也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中抢救性考古发掘的一项。发掘从去年冬季至今,历时半年多。发掘面积为八百平方米,共发现十座窑炉。

此次发掘发现的十座窑炉,从平面形状看可以分为橄榄形、圆形、方形等几种。据有关专家称,横橄榄形窑炉,在中国陶瓷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这种窑炉由炉膛、窑室和三个烟囱等部分组成,是为了充分利用热能、增加瓷器烧量而设计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遗址中出土大量瓷片,以钧瓷、白地黑花瓷、黑瓷为主。从出土的瓷片判断,该窑址群生产时间上限为北宋晚期,下限至元代,从色彩看系二次烧成。另外,考古人员在遗址处还发现了刻有“崇宁重宝”字样的北宋末期的钱币。

世界瓷都湖南醴陵进军千亿陶瓷产业群


4月26日,素有中国“红官窑”、“世界釉下五彩陶瓷之都”美名的湖南醴陵市向社会宣布欲打造产值千亿元人民币的陶瓷产业群。醴陵市市长蒋永清透露,该市已通过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力争在6至8年内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到2017年要力争实现电瓷电器250亿元、新型陶瓷150亿元、日用陶瓷150亿元、工艺陶瓷50亿元、建筑卫生陶瓷100亿元、陶瓷装备制造业150亿元、陶瓷辅助产业150亿元,其中日用陶瓷、电瓷电器的国际市场占有额分别要达到20%和15%。

湖南醴陵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早在东汉初制瓷作坊已初具规模,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制陶史,出产的红瓷、釉下五彩陶瓷获“国瓷”之称。业内评价其陶瓷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1909至1915年间,醴陵陶瓷相继在武汉劝业会、南洋赛会、意大利都郎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获一等金奖、一等金奖、最优奖和优奖金牌。目前,醴陵陶瓷产业已发展为日用瓷、工业瓷、电瓷、建筑瓷、特种工业瓷5大系列4000余个品种,出口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蒋永清表示,面对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陶瓷产业向外转移和开发新瓷材料等竞争新形势,醴陵市每年投入1亿元研发基金投资建设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园,实现由传统陶瓷产业向新型陶瓷、电瓷电器为核心的战略性产业转变,增强技术创新实力,构建醴陵陶瓷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10亿资金注入株洲茶陵陶瓷产业群


佛山德安居建筑陶瓷有限公司6月19日与茶陵县政府签订协议:投资10亿元,在该县工业园兴办建筑陶瓷企业。这是继华光、彩蝶陶瓷之后,又一大型建筑陶瓷项目落户茶陵。

茶陵县境内拥有大量的暗红色页岩,颜色均一、磁化良好,是生产仿古、自然环保砖的理想原材料。如果开采出来,该县生产建筑陶瓷所需的80%以上的原材料,均可实现本地化。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茶陵县把发展建筑陶瓷产业作为“园区攻坚”的主攻方向,在茶陵经济开发区开辟了占地6000亩的二园区,作为陶瓷产业园,计划在3至5年内,打造一个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

佛山德安居建筑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笔芹号称佛山“色砖王”,在佛山拥有会德丰、会德隆等公司,其生产的有色砖是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其旗下的德安居建筑陶瓷有限公司落户茶陵后,将生产色砖、抛光砖和仿古砖。预计项目建设年内全面启动,明年冬投产后,日产量将达8万平方米。

广西北流陶瓷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


在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一幢幢厂房、办公大楼、职工宿舍拔地而起,一条条现代化全自动气烧隧道窑生产线设备在紧张生产。今年,北流市陶瓷产业实现全面升级发展。8月31日,北流市获得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专家组授予“中国陶瓷名城”称号。

为做强做大陶瓷产业,北流市建设了省级陶瓷工业园区、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学院函授站、省级日用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西日用陶瓷工程人才小高地和广西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形成一个包括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生产及配套的原料加工、彩瓷加工、科技咨询服务、检测机构、人才培养专业学校、研发机构、机械设计制造、耐火材料、包装印刷、花纸、物流运输等在内较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针对陶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北流市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不少企业引进了“天然气隧道窑”,改变了过去一条“煤烧隧道窑”需要7个人同时打理的状况。借助电脑控制,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同时操作两条“天然气隧道窑”。同时,北流市还积极应对国家政策调整,发展绿色、生态的日用陶瓷工业,化解行业危机,在技术、人才、制度、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构建北流未来陶瓷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枝江形成浙江陶瓷商人投资群》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枝江形成浙江陶瓷商人投资群》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