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卖瓷砖的 > 导航 >

视频:央视《乡土》青花大王黄卖九

视频:央视《乡土》青花大王黄卖九

卖瓷砖的 鳝鱼黄瓷器鉴别 古代青瓷器

2021-05-26

卖瓷砖的。

青花瓷艺术从诞生至今近700年来,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简单的图案装饰到纷繁的景物描绘。其中近代有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成名于上世纪30至50年代的景德镇“青花大王”王步;另一个是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他被称为当代的“青花大王”。

黄卖九酷爱青花装饰艺术,他的青花及釉里红作品,取法于民间青花和主步青花的生动俊秀,笔力苍劲疏宕,分水淋漓清澈,构图简洁空灵,颇得中国画的笔情墨趣。他认为,青花瓷艺术体现了陶瓷文化的精魂,凝结着民间艺术的棺粹,浓缩了景德镇传统工艺的精华,愿为之终生探求而无悔。

黄卖九一贯重视师法造化,法古创新。他创作思路敏捷,手法多变,触类旁通,涉猎广泛,擅长粉彩、新彩、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半刀泥刻划花,对器型设计、花纸设计均有造诣。他长期坚持研究和创作中国画,专长于花鸟,兼长于人物、动物瓷绘。他的粉彩花鸟师法任伯年,笔触灵捷,形象俊巧,具有清新秀丽、色调和谐的特色。他的刻划花(半刀泥)技艺,上承宋代影青刻花,清代雍正、乾隆刻划花的技法,师古不泥古,推陈而出新,以刀法的深浅变化塑造艺术形象,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

他设计创作的陶瓷作品,多次参加展评并获奖,陶瓷作品被日本东京陶瓷馆收藏2件,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3件,人民大会堂陈列收藏12件,中国画“万紫千红”作品为毛主席纪念堂展出收藏。上世纪70年代,由他创立的“半刀泥”瓷雕技法,已被陶瓷艺术界广泛采用,其“半刀泥”影青刻花皮灯曾被选作人民大会堂内装饰艺术品。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百万竞得转手卖350万 永乐青花大盘咋这么值钱?


一件永乐青花大盘,扬州藏友花100万多元人民币,从国外竞拍获得,转手之后,又以350万元的高价轻松售出。在看到这个扬州人转眼大赚一笔的同时,也不禁有人提出疑问:这盘子是啥宝贝,咋这样值钱呢?

德国军官后裔欲拍卖永乐青花大盘

“日前,一位德国军官后裔欲在德国低价拍卖永乐青花大盘,消息传到扬州后,立刻引起了扬州藏友李大朋(化名)的注意。”昨天上午,李大朋的朋友,同样是扬州收藏爱好者的张小宁(化名)告诉记者,今年4月初,当李大朋收到德国最为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公司——NAGEL(音译为“那高”)拍卖行寄过来拍卖品名录后,就被其中的一件拍卖品——永乐青花大盘给吸引了。这个拍卖品不仅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巅峰之作,还是中国官窑生产的主流作品。

按照中国陶瓷史记载,永乐年间是中国青花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加上它在国内藏品不足2000件,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收藏者梦寐以求的藏品。中国古陶瓷协会常务理事暨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朱戢告诉记者,目前除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数量不多的永乐青花大盘外,收藏该物的私人屈指可数。

据那高拍卖行介绍,当时永乐青花大盘的拍卖底价为4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40余万元),属于欧洲私人藏品,委托拍卖者是19世纪一位德国军官的后裔。

扬州藏友从国外拍回国宝级文物

据介绍,几年前,故宫博物院曾经拍卖过一件明代永乐青花大盘,当时拍卖价格就高达200余万元。而现在,德国那高拍卖行拍卖的永乐青花大盘参考价却只相当于40万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李大朋便准备前往德国,买回这件流失在德国民间的中国文物。

今年5月8日,李大朋来到了德国斯图加特。在拍卖会上,李大朋发现,前来竞拍的买家虽然只有40多人,但不乏高手。于是,刚开始,李大朋选择了沉默,不惊动对手。

“6万欧元,有没有更高的?”就在拍卖师即将敲响成交最后一槌时,李大朋出手了,此时,场上举牌的只剩下一位香港买家。当李大朋友举牌8.5万欧元之后,香港买家最终没有举牌。就这样,李大朋以相当于1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包括33%的拍卖佣金),买下了永乐青花大盘。

百万拍得又被以350万买走

根据德国法律规定,只有5万欧元以下的古董,才能免出境许可。相反,如果价值超过5万欧元,就必须凭有关证明,在德国政府办理出口许可证才能出境。

与此同时,李大朋作为外国人在德国购买古董,可以办理退税手续。但退税手续,一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李大朋于6月份再次来到德国,将期盼以久的永乐青化大盘运回了国内。

永乐青花大盘被李大朋运回国内的消息传开之后,又一位爱好收藏的大家闻讯找到李大朋,以350多万元的高价买走了永乐青花大盘的收藏权。

专家永乐青花大盘是被八国联军掠走的

“每一件古董,都是一个传奇,永乐青花大盘也不例外。”昨天,扬州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沈建南告诉记者,经过专家考证,由李大朋拍回国内的永乐青花大盘的历史价值,要高于它的文物价值。为何这么说,沈建南认为,该古董不仅仅只是一件明代的青花瓷器,更是一件见证了历史进程的文物。

“永乐青花大盘当年是被八国联军掠走的。”沈建南表示,在德国收藏永乐青花大盘的个人,实质是一位19世纪德国军官的后裔。根据历史记载,1900年8月14日凌晨,由英、俄、德、美、法、日、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先后攻入了北京紫禁城,除了大量掠夺紫禁城里的各种古董,还烧毁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其间,像永乐青花大盘这样的珍贵的一批古董,便这样被德国军人顺手抢走,然后才传给了他的后人。

明汤和墓元青花大罐


继续来聊聊元青花。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藏有的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盖罐。 此罐通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小唇口,高颈,溜肩,鼓腹,矮圈足。肩腹无明显界限,肩置对称双兽面耳。圆盖顶置一宝珠型钮,盖内有子口。

整器造型端庄,通体以青花绘主体纹饰六层:颈为波涛纹,上肩绘莲瓣纹一周,莲瓣内填绘有八宝法器;下肩绘缠枝西番莲纹,间贴塑两个兽面耳;腹部主体绘缠枝四季花卉;腹下绘忍冬纹一周;胫部绘仰莲瓣纹一周;盖饰莲瓣纹,盖沿饰钱纹一周。

这件元青花青花缠枝纹大罐器型大气,纹饰精美,青花发色蓝中闪紫,色浓处有明显铁锈斑凝结,亮丽而又沉稳,是典型的苏麻离青料发色,完全可以代表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平。又该罐是在明代开国功臣汤和墓室发现出土的,故而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汤和(公元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历任统军元帅、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虏将军等职,先后封为中山侯、信国公,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据史料记载,汤和幼时与朱元璋同长。后来他带领十数人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站稳脚跟后,他想起了还在凤阳皇觉寺出家的兄弟朱元璋来,于是遣人送书,劝其投军。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朱元璋逐步露出头角,汤和追随他屡立战功。

汤和一生戎马,功勋卓著。但是就因为早年一次酒话,为朱元璋所记恨。《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守常州时,因事求见朱元璋,没见到,就趁着酒劲说了句“吾镇此城,如坐屋脊,顾左则左,顾右则右”。

朱元璋听到后记恨在心,后屡次羞辱汤和。平定中原后论功封爵时,徐达等被封为国公,而汤和仅封为中山侯。直到洪武十一年进封其为信国公时,朱元璋还旧事重提,并把汤和那次的过错刻在铁券上。

汤和因此,晚年言行愈加恭谨,“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明史.汤和传》)。后来汤和主动告老还乡,朱元璋很高兴。回到家乡中都凤阳的汤和最终得以“独享寿考,以功名终,”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享年70岁,谥“襄武”。

汤和墓位于蚌埠市(原属凤阳)龙子湖东岸曹山南麓,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保存有明初石刻和神道碑。神道碑碑文据考证原为明初大儒方孝儒所书,后因为文字狱,所书碑文为后人镌去。

1973年11月,因修建公路经过汤和墓,文物部门遂对该墓进行了挖掘。发掘过程中,发现该墓旧时已经被盗。但还是出土了《墓志铭》和一批陶瓷器、木佣、铜器、金银器及玉器等文物。

所出土的陶瓷器有4件:陶胎大灯油缸1件、陶胎瓶1件、白釉荷叶边瓷盖罐1件,还有就是这件青花盖罐了。当时就发现此罐有伤,罐身有两处小炸纹,口沿处有磕冲。

由于那个年代国内对于元青花瓷器的认知还很不清楚,此件大罐是从明初墓葬内发掘出土的,故而有关部门将它视为明初洪武瓷器。后冯先铭先生因公来蚌埠,见到了这件青花大罐,才为它翻了案,当时就认定这是一件极为珍罕的元代青花瓷器。

1994年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期间,故宫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也专程来到蚌埠市博物馆,对此件瓷器进行了鉴定,最终这件元青花大罐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如今,这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已是蚌埠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元青花大盘“辕门射戟”


元代由于文人得不到重用,不少投身于元曲、杂剧,元代的画风也一改宋代的花鸟工笔,舍形取神,十分写意,当时的元代风气也显现在元瓷青花人物故事图中,今日能见到在青花瓷上描写人物故事的不下四五十种。

这只大盘直径有42厘米,弧壁、折沿,底上有“博陵第”长方牌阴文款。

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的青花翠艳浓重,有黑斑沉入胎骨,画师有很深的绘制功力,深、淡、干、湿,富有笔趣变化,用笔流畅,绝不见今人描摹的线条平淡、笔触迟滞等弊病。

故事大意是:三国时期,袁术欲取吕布所占据的徐州,但因刘备屯驻小沛,恐刘备和吕布联合起来对抗,于是派大将纪灵先去攻打刘备,同时备厚礼送吕布。刘备求助于吕布,吕布也看破了袁术的野心,于是分别下书宴请纪灵与刘备,席间吕布说:辕门悬戟、射箭为凭,箭过戟眼,则两家收兵和解。吕布于百步之外,箭穿画戟,于是袁、刘战争暂时中止。这就是《三国志》中“辕门射戟”的故事。画面见树梢上挂一画戟,吕布满弓欲发。人物灵动,虽然只见背影,但展腰舒臂,虎伐猿步,英气豪情,跃跃然呼之欲出。

明嘉靖官窑青花大龙缸


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它因周身饰龙纹而得名。根据其主题纹饰的不同,可分为龙纹缸、狮纹缸、海藻鱼纹缸等。《景德镇陶录》说“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以龙缸名之”,点出了器物名的由来,它是封建帝王专用之物。早在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便设有龙缸窑,专门烧制大龙缸。宣德时期龙缸窑一度达到32座,到明代中晚期的正德、嘉靖时期,由于青窑数少,龙缸窑空闲,就将龙缸窑该砌青窑16座,仍存大龙缸窑16座。这种大龙缸以及绘上了其他图案的青花大缸主要是供皇宫和上层社会消防灭火的一种储水器。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皇宫内时常因太监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火灾,因而嘉靖皇帝十分重视防火,派人到景德镇专门烧制大龙缸用来储水防火。但更多的时候,大龙缸被闲置,成了事实上的大鱼缸。同时,大龙缸因结实耐用,在宫中还被用来储存粮、油、水。万历以后,随着进口回青料逐渐用尽,景德镇御窑场的工匠只能使用国产青料,但烧制出的龙缸青花色泽已无法与嘉靖时期相比,嘉靖青花龙缸便成为珍贵稀有之物,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其陵墓里也只好使用“大明嘉靖年制”款的大龙缸了。

明代嘉靖青花龙缸的缸体大都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色泽浓翠艳丽,其青花比永宣青花明快,较正德青花亮丽,比成化青花浓艳。因而它既专一多能,又结实耐用;既优雅圆润,又赏心悦目。歙县博物馆现藏有两件带“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青花大龙缸,它们是该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地农村征集入藏的。现分别介绍如下:

明嘉靖青花双狮戏球纹大缸,口径49.5、底径36.5、通高45.5、腹围174.5厘米,重68.6斤。(图1-图6)该件狮纹缸为直口、短颈、深弧腹、腰微收、平底。口沿处饰卷草纹;颈部及近底处饰花边,内绘云纹、圆珠纹;腹部饰双狮戏球纹、如意飘带纹,隙间衬以杂宝纹。其主体纹饰为双狮戏球纹,上绘两组狮子双眼圆睁,张口露齿,毛发横飞,矫健威猛。两组狮子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其中一组狮子围着绣球在相互嬉戏。缸体上部有长7厘米、宽3厘米的方框,内书单行“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字体古朴端正。此缸造型雄浑大气,绘图精美细腻,釉质肥厚泛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紫,传世少见,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只惜保存不当,致使其中一段镶接处剥釉断开,成为两节。

明嘉靖青花双龙抢珠纹大缸,口径48、底径35.5、通高42.5、腹围160厘米,重57.6斤(图7-图11)。该件龙纹缸为直口、短颈、深弧腹、腰微收、平底。口沿处饰卷草纹;颈部及近底处饰一圈花边,内绘圆珠纹,旁傍有云纹。缸腹部饰云龙纹、莲纹、宝珠纹;腹部主体纹饰为双龙抢珠,上所绘两条巨龙,一龙戏珠在前,一龙紧随其后,相互追逐而行。它们昂首曲颈,怒目圆睁,四肢强劲有力,五爪呈风车状,勾爪锋利;双龙升腾于云海间,似在嬉戏,又似在兴云布雨,展现出威武姿势,尽显皇家气派。缸体上部有长9厘米、宽2.3厘米的方框,内书单行“大明嘉靖年制” 六字青花楷书款,款识书写规整。此缸形体硕大,画工精致,色泽浓翠艳丽,具有明嘉靖青花官窑瓷器的时代特征。只惜保存不当,以致缸体出现裂纹和剥釉现象。

明代大龙缸的烧制工序复杂,技术难度大。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御窑场内专设龙缸窑,配备掌握龙缸烧造技术的龙缸匠,还有画匠和各种夫役,来专门烧制大龙缸。首先需要3到5名工匠分段拉坯,然后将缸坯镶接在一起,再经过修正、定型,缸坯才算做好。入窑后,火候难掌握,稍有不慎缸体就会开裂,因此成品率低,当时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据《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缸窑,明厂有龙缸窑。烧时溜火七日,然后紧火二日夜,封门又十日,窑冷方开。每窑约用柴百三十摃,遇阴雨或有所加。有烧通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青花鱼缸、豆青色瓷缸等式。”也就是说烧制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19天时间才能烧制成。明朝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描述:“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用绝,烧法不如前,而上命烧大缸,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坐是为虚费甚钜,而人莫敢言。”景德镇御窑厂窑工们因烧不成龙缸,遭到朝廷的重罚,甚至丢掉性命,反而招来杀身之祸,据记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督工大臣的监督下,龙缸窑烧出了12口大龙缸,督工大臣准备返京领赏,临行前,他摆下酒宴,请来烧制成龙缸的窑工,席间,他问窑工“匠师烧制青花瓷器,艺高技绝,劳苦功高,我走后,朝廷若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能烧出更好的瓷器?”窑工没有明白大臣这句话的意思,便回答说:“艺无止境”。督工大臣听罢,便暗中派人在窑工的酒杯中下毒,将其毒死,以阻止新任督工接手后,烧出更好的龙缸。嘉靖皇帝去逝后,青花龙缸的烧制虽然仍在继续,但规模逐渐缩小,到万历年间,因为烧制龙缸,甚至爆发了御窑厂窑工罢工事件,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御窑厂奉旨烧造青花大龙缸,久烧不成。当时是一个名叫潘相的宦官监理景德镇窑务,监督烧造大龙缸。潘相假天子之命,对陶工、窑户进行“例外苛索”,动辄鞭挞甚至杀害窑工,瓷工处境十分凄苦。随着烧造期限的临近,潘相更是变本加厉,陶民随时都有性命之忧。窑工童宾看到同伴们的困苦,非常愤慨,纵身跳入窑内,赴火而亡,以示抗议。同窑的瓷工悲痛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以此表达对童宾的哀悼。后来开窑一看,大龙缸果然烧造成功。童宾之死,激起了全体瓷业工人的义愤,最终导致民变,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御器厂的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这位督陶官只好偷偷地溜走。在瓷业工人的强烈要求下,朝廷为平民怨,缓和局势,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可见烧制大龙缸耗资十分巨大,且技术要求非常高,又因龙缸形体硕大,不易搬运,再加上其他诸多原因,使这种龙缸的保存难度增大,所以存世数量并不多,因而更显珍贵。

嘉靖一朝共45年,世宗本人妄信道教、不重朝政,宦官和严嵩及其党徒把持朝政,穷奢极侈。仅据有档可查的记载,嘉靖一朝对景德镇的瓷器派烧达60万件。同时,十六世纪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都促进了景德镇瓷窑业的迅猛发展,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得到迅速提高。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两件青花龙缸是采用西域回青料烧制而成,因而色泽浓翠艳丽,已不见永乐、宣德时期的黑铁斑。《江西大志·陶说》:“旧陂唐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遂废。”可知嘉靖时期景德镇曾使用三种青花料,即乐平的陂唐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回青只有官窑使用,有官府专门保管。一般民窑是不能得到的。同时这两件龙缸除了大小、主题纹饰(一是龙纹、一是狮纹)不同外,其它如造型、辅助纹饰、落款方式等基本相似,可以确定它们是同出一窑。并且在这两件龙缸中,其中有一件的主题纹饰是青花五爪龙纹。关于龙的爪数,龙纹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别。《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二年(1336)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据此可知五爪龙图案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不能使用五爪龙图案。另外将这两件龙缸与定陵出土的嘉靖龙缸相比较来看,它们之间除了大小、辅助纹饰(定陵龙缸的颈部及近底处饰莲瓣纹)不同外,其它如造型、青花发色、主题纹饰、款识书写等基本一致。而且近些年在景德镇御器厂也发掘整理出土了相类似的龙缸残器。因此可以断定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两件青花大龙缸是明代嘉靖官窑产品。它们的存世,为人们研究明代的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青花鱼盘洋溢乡土气息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云南建水古城盛产一种青花鱼盘,很受人们的欢迎。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这类鱼盘体型巨大,直径多在二三十厘米左右,均为粗瓷砂底,胎化程度不高,色泽竹黄,釉色晶莹,釉多不施过底,部分有流釉现象,并有开片或鱼子纹,釉面光洁明亮,玻璃质感强。图案多为鱼戏莲花,构图生动活泼,诙谐可爱。“鱼”为“余”的谐意,为“年年有余”之意,是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所以这些鱼盘迎合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很符合我国民族的文化传统。

鱼盘的四周,用水草、水波、祥云等繁杂多样的花边装饰,其形式活泼、布局严谨、画笔流畅、注重写意,具有粗犷润泽的美感。青花均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以铁、锰等为调色剂,故青花色泽发黄深黑,浓重悦目,层次分明,并有晕散现象,洋溢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其图案装饰手法和江西景德镇及福建德化窑同时期的鱼盘相比,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又明显带有内地同类器物的痕迹。其差别主要反映在器型的大小、盘底修足、支钉烧制、青花色泽的深浅以及鱼的绘画和装饰手法上。

建水产鱼盘除装饰简洁生动传神之外,在瓷土和釉彩方面,也不像江西景德镇的那样一味强求精细,甚至只用外来釉料。为了降低成本,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往往选用当地的瓷土和釉色。由于材料的限制,使得这些大鱼盘不可能像彩瓷那样大红大绿。它的釉色主要有青釉、蓝釉、赭釉、褐釉等釉色,虽然不如官窑瓷器那样富丽堂皇,但色调统一柔和,显得古朴厚实,晶莹滋润,反映了民间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真挚的感情,以酣畅淋漓的笔和朴拙柔和的色调装饰表达民间生活中的意趣,犹如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园地的一朵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故宫中的这只永乐青花大盘


故宫有一个大展正在进行中: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一位参观过此展的朋友,连用三个形容词向我推荐——太震撼了!震撼!震了!

我不为所动,我只关心里面的一只青花盘子:

明永乐

青花葡萄花卉纹菱口盘

直径43.2cm

阿勒萨尼收藏

这件盘子是2015年3月17日,在纽约苏富比拍下来的,成交价为:51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170万元。

大盘子究竟有多大呢?请看下图:

仔细看这只瓷盘,施以钴蓝色釉下彩,绘有三串同株带叶葡萄。

中国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备受珍视,在宫廷中,都是与最奢侈的金质器皿一同使用的。

盘体上镌刻的铭文,为我们了解它的历史提供了一些参考。

盘底刻着第一位记录在案的所有者的捐赠文字:“由萨法维(公主)马欣·巴努捐赠给拉扎维宫”。

于1562年去世的马欣·巴努·哈努姆(Mahin Banu Khanum)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是伊朗萨法维王朝开创者伊斯玛仪一世(Shah Isma’il I)之女,其兄弟塔赫玛斯普(Shah Tahmasp)即位后,她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出谋划策者。

这个盘子很可能在被马欣·巴努购得后,就已经成为伊朗皇室的收藏品了,因为盘子制成于15世纪20年代,很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口到伊朗的。当时伊朗在帖木儿帝国统治之下,而历代帖木儿统治者都热衷于收藏瓷器。

这个盘子后来被移出,时间可能是在1590年乌兹别克人征服马什哈德的时候。

盘底足外缘上釉处的第二处铭文这样写道:“贾汉吉尔·沙阿之子沙·贾汗(在位)第16年,(伊斯兰历)1053年”。

铭文正下方是第三处刻字,写的是“251图拉”,标注了这个盘子的重量。(“图拉”是用于衡量贵重物品重量的印度计量单位,251图拉大约相当于2.91公斤。)盘子的重量应该是沙·贾汗(Shah Jahan)拥有这个盘子时所记录的。

沙·贾汗1628年-1658年在位,他不仅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君主,也是一位满怀热情的收藏家,正是他在阿格拉为纪念自己的妻子建造了著名的泰姬陵。

其上铭刻有波斯文:由萨法维(公主)马欣·巴努捐赠给拉扎维宫;贾汉吉尔·沙阿之子沙·贾汗(在位)第16年,(伊斯兰历)1053年;251图拉。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PS:同学们,抓紧时间进宫啊......

弘治时黄釉青花


黄釉青花是在青花瓷器上罩低温黄釉,色泽凝重鲜亮,呈深蛋黄色。此品种从选的传至嘉靖时期。弘治时的黄釉青花盘,其黄釉凝厚光亮,青花色调黑蓝,器型及纹饰与前后各期基本相同。其黄釉浓厚且光润柔和,青花色调黑蓝,娇黄与黑蓝相映成趣。盘心以青花描绘的栀子花作饰,围以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实,盘以壁饰以缠枝花图案。弘治黄釉青花瓷为釉底写款,多为“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官款,及“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

明弘治 景德镇窑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此收藏品撇口,圈足。盘裹口、裹心外围分别绘青花双绕纹。盘中心绘折枝花卉一枝,盘内壁绘拆枝石榴、柿子、葡萄、把莲。盘外壁绘缠枝牡丹纹一周。纹饰以外施黄釉。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有“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黄釉青花品种明初宣德时期已有烧制,纹饰有几种,均为花果纹。此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有仿制。这类盘的口径多在二十至三十厘米之间,个别如宣德时期有三十八厘米大的。后代仿宣德的虽然纹饰相似,但各个时期所用青料、胎釉不同,又有每个时期不同的风格。

视频:走遍中国 中国青花王陆履峻


陆履峻,号抱一,男,一九四二年生,祖籍上海,后客居扬州。陆先生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全面良好的教育,拜名师学习诗词,书画,兼及中西。中年壮游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九十年代初,陆履峻先生以一流画家的实力,赴中国瓷都景德镇,转而潜心于陶瓷艺术精品的研究和开发。十多年间,陆先生尤醉心于青花瓷艺,因其画艺精湛,学养深厚,情趣清远,灵气飞扬,既师前人之瓷法复用现代科技,故能一扫匠气,超越前人,领先当代,独攀青花之巅而终成大家。

陆履峻先生以瓷作画,以器成艺,其创作的青花瓷器艺术作品具有西方油画和中国国画无法实现的独特表现力。他的作品曾在北京、上海、福州、香港、东京、伦敦等地展出,其中的青花瓷瓶《瑞雪图》获全国首届陶瓷艺术展金奖,被誉为“中国当代青花王”。陆履峻先生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一级会员(教授级),南京博物院特邀研究员,扬州大学艺术院教授。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视频:央视《乡土》青花大王黄卖九》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视频:央视《乡土》青花大王黄卖九》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卖瓷砖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