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莲花纹 > 导航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佛教莲花纹瓷器的前世今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佛教莲花纹瓷器的前世今生

古代瓷器的莲花纹 古代莲瓣花纹瓷器 花纹瓷砖

2021-05-31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的莲花纹】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郭璞注:“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唐李白亦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千百年来,莲以它独特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深受世人喜爱。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一说,其中的“花”即指莲花,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花朵。象征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如诗如画如莲花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描写莲的诗句。最为今人耳熟能详的便是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之《爱莲说》,他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段尽善尽美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周敦颐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屈原《离骚》有云“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咏莲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清商曲辞·青阳度》“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南朝梁刘孝威《采莲曲》“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一曲曲清新秀丽的民歌把江南水乡莲花盛开的美景描写的如诗如画。

莲纹瓷韵总动人

莲花作为佛教的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莲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其兴起与佛教的盛行密切相关。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逐渐的适应和缓慢的流传,到东晋、南北朝时已遍及大江南北。随着佛教的到来,佛教艺术随之兴起,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陶瓷器、花砖、铜镜等器物中常见莲花题材装饰。据史料记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唐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盛唐时期政治开明,佛教平稳发展,莲花在佛教一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装饰题材。同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更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除了佛教艺术外,在雕塑、建筑、绘画以及铜镜、石刻等工艺形式中莲花装饰也很常见。

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为莲花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宋代莲花纹较唐朝莲花纹相比,在器物上占主导地位,遍布整个器物,与南北朝莲花纹尊有相似之处,但与后者浮雕、繁缛的风格相比,宋代瓷器莲花多为刻划的阴线纹,构图显得疏密适度。

到了清代,自然形态和变体莲瓣纹样大量使用,以绘制形的莲花形态装饰于瓷器上,莲花从以主体为纹样到与荷叶的组合,再到辅助纹饰,甚而与多种纹样组合的发展趋势。莲花形态特征从含苞待放状到写实状,再到几何化的特征,都充分反映了莲花在瓷器上的运用和变化。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铜纹饰中已开始崭露头角,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莲瓣作为装饰。但中国瓷器上的莲纹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瓷器莲花纹样,从早期的堆塑莲瓣到刻划莲瓣,再到绘制整朵莲花和变体莲瓣的发展路线,既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进步对莲花纹表现手法的演进,又充分反映了莲花纹在装饰纹样中的重要地位。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青花瓷器的“前世今生”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是钴(c0)元素在窑炉中烧制后得到的结果。青翠明丽的青花和温润如玉的白釉相互映衬,如蓝天白云,典稚而华贵。

古代中国陶匠使用钻作装饰材料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国内曾出土用钻料装饰的战国陶珠。唐代时,开始用钻料装饰唐三彩,但钴料的蓝色在八世纪初还非常珍稀,因此留传下来的蓝釉三彩是当今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显贵,一匹蓝釉唐三彩马曾拍到五千多万元港币的高价。

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唐青花

发韧于唐宋的早期青花瓷

唐三彩是陶胎的,还不同于后来的青花瓷。唐代青花瓷的发现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后半叶,江苏扬州的唐城遗址发现了一些用蓝彩装饰的碎瓷片·上面的菱形几何纹带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考古学家分析,这些青花瓷碎片的生产时间应在唐代,但八至九世纪的伊斯兰地区还只能烧制陶器,因而断定这些碎片应该是中国产品。根据扬州发现的这些唐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河南巩县白瓷相似,初步可以确定是巩县窑烧制的,估计是专供向伊斯兰地区出口的贸易瓷。

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唐青花

宋代青花瓷的踪影很难寻觅。民国初时,广东潮州驻军在一个叫羊皮岗的地方发掘出四座瓷佛像和一座瓷香炉,上面有宋汉平四年(公元1067年)的铭文,佛像上用青花料和铁褐色料绘画。后来在浙江龙泉的金沙塔塔基和绍兴的环翠塔塔基下,分别出土宋代的青花瓷。这些青花瓷的青花颜色都不好,装饰手法也很原始。具有初创阶段的特征。从烧制工艺分析,目前发现的青花瓷产地不一,浙江、广东、江西等地都曾在宋代烧制过青花瓷。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至正年间被神奇般地创造出来元代青花

元代,中国的疆域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地区,这无疑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这样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文化、艺术和技术间的交流使元代各种手工艺品都有了令人惊奇的发展。

大英博物馆藏元青花象耳瓶

长期以来元代青花瓷一直未被中国收藏界认识。20世纪初,有个名叫大维德的青年从北京买了一对青花瓶带到英国,后由大英博物馆收藏。1927年,英国学者霍布逊编了一部《中国陶瓷1普》,记录了这对书写着“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瓶,但未引起人们注意。50年代,美国人波普以这个至正十一年瓶为标准器,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博物馆中找到了属于同一风格特征的六七十件青花瓶,推断为元青花。波普为此写了一本32开黑白印刷的专著,随即引起轰动。全世界的博物馆都以波普的书来对照寻找元青花,结果又发现了一大批,它们被称作“至正型青花”。

首都博物院藏元代青花凤首扁壶

英国、中东、日本、美国等地收藏的这类青花瓷都具有体型硕大、纹饰繁密、青花艳丽的特点,有一股逼人的雄伟大度的气势。包括20世纪国内出土的几十件在内,全世界共有两百件左右的“至正型青花”,非常珍贵。

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亦出土了不少小件的元青花,都是小罐、小碗之类,尤以小罐为多。这些小罐5至6公分高,最大的也不超过10公分,大多有可以系绳子的小环据推测是放槟榔用的。绘画简单,造型有方形、圆形和花果形。江西景德镇窑址中发现过同类器,证明是景德镇产品。

5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在墓葬和窑址中陆续出土过一百多件元青花,但大件的很少,都属于小型器,是当时的民用内销瓷。

南京博物院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青花瓷在元代迅速成熟的原因,引起了考古界很大的兴趣。这些至正型青花瓷是用一种产于西亚伊斯兰地区的‘苏泥勃青的钻料绘画,而且这一类器型的青花装饰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器型也适合伊斯兰民族的生活习俗,因此推断是专为伊斯兰地区烧制的。有的学者更大胆推测是伊斯兰商人带了原料直接到景德镇指导订制的。总之,藏于西亚地区的元青花的贸易品性质不容置疑。

元末,农民起义军控制了景德镇。从至正十二年到明代建立的1368年间,青花瓷还在陆续生产,但具体情形不十分清楚。从现有考古资料看,大多是制作工艺较粗糙的民间日用器。

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青花花卉执壶

从俗甚到大雅的明代青花

明代初年,中国士大夫和上层社会对青花瓷还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其‘裕甚”,而钟情于高雅的单色釉瓷。明初洪武官窑中,青花瓷很少,当时祭祀都用白釉、红釉和蓝釉器,日常生活中仍以金银器为主。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压手杯

永乐皇帝登基后迁都北京,因祭祀等宫廷活动的需求而大量烧制瓷器,品种以白釉为主。永乐三年起,郑和七下西洋,为了修睦友邻和商品贸易,青花瓷生产再度繁荣,而且工艺上远超洪武,甚至好于元代青花瓷。在西亚的土耳其和伊朗,保存着数量众多的永乐青花瓷。反观中国故宫藏品中,永乐青花瓷却很少,反映了中国上层社会仍未认识青花瓷的价值。

故宫博物院藏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这种情况直到宣德年间才彻底改观。宣德皇帝是个热心艺术的才子,在他的褒掖下,朝野形成了一股浓浓的艺术氛围。青花瓷得天独厚的装饰优势被充分利用·进入了高速发展时代。

宣德青花不但数量浩大,而且品种丰富。青花用料有两种:一种是呈色浓艳的进口料,另一种是呈色含灰的国产料。永乐、宣德用进口料绘画的青花瓷很难区别,呈色亮丽而青郁,有星星点点的青料结晶,纹饰线条边沿有放射状的流散,纹饰漂亮而华丽,有一种令人折服的宫廷气息。

从宣德到成化间的三十多年里,宫闹争斗不断,外扰频仍,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其间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任何带年号款的瓷器,这使考古学家迷惑不解。因此将这三个朝代,称为明代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时期。近来空白期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考古学家将风格不同于宣德又不同于成化的青花瓷分离出来,经过排比分析,将它们确定为空白期的产品。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元代至明代初年的青花瓷,都有强悍雄伟的气势,是一种阳刚之美。从明成化开始,青花瓷风格突变,从造型到纹样都变得典雅清丽,突显出阴柔之美。这与社会安定,人们追求精致的生活有关。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青花缠枝莲八宝纹香炉

成化时的青花瓷上用一种称为平等青的国产料,稍含灰但非常纯净。纹饰用细柔的线条勾勒后再填色,造型小巧,胎薄如纸。成化官窑青花的釉层中都密含极细微的气泡,在光线散射下,呈现柔和而温润的光泽。此时期从青花衍生出来的斗彩开始流行。斗彩是在烧成的青花上再绘釉上彩,经二次烧制而成,纹饰由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逗而成。斗彩都是非常精雅的小器,如小罐、小杯之类;纹饰都是葡萄、鸡群·儿童等日常小品,使人联想起明代文人追慕的田园生活。

故宫博物院藏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

明代青花瓷上时时可以看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子。明初永乐和宣德青花瓷中有不少是直接仿西亚铜器的,如扁壶、花浇、无档尊之类。正德时,两河流域的艺术再次在青花瓷上得到强调。在土耳其和伊朗收藏的中国正德青花中,很多用波斯文作装饰。明代宫廷使用的器物上,有的年号款也用波斯文来书写。某种程度上,西域文明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

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青花三阳开泰纹碗

明代后期的嘉靖、隆庆和万历,瓷业生产在商品经济推动下更趋繁荣。在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中,分工更细,单就纹饰的绘画而言,勾勒线条和填色的都由专人负责,这无疑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强化了技术。

从嘉靖开始,一种称为回青的进口青料在官窑青花上广泛使用。回青的品质非常优异,呈色青中泛紫。当时回青价逾黄金,艺人在使用回青绘画时都有人看管。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明代后期的瓷器纹饰似乎不再注重造型,绘画技巧和明初相比相距甚远。画面上追求繁密褥丽,在青紫色回青料的映衬下,充盈着繁华和富贵。这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合韵合辙的。嘉靖皇帝笃信黄老之学,所以瓷器纹饰中颇见道家色彩,八仙、仙鹤、灵芝、福寿内容成为特色。代表帝王身份的龙纹作为官窑青花上永恒的主题,嘉靖青花上也大量使用,但都画得很粗糙。

故宫博物院藏明隆庆青花龙纹蟋蟀罐

明朝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瓷器的赏玩,万历皇帝更是乐此不疲。原来用竹木金属做的器物,万历帝都要求用瓷器烧出来,如大龙缸、围屏、围棋盘、床等。因器件巨大,烧制报废率非常高,以至地方官员不得不屡次上书要求减免。从传世的万历瓷制笔杆、笔盒、笔架等玩赏之物看,确实令人爱不释手,足见当时的工艺水平之高。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青花观瀑图纹筒瓶

“清三代,’及600年官窑青花瓷历史的终结

从万历后期开始,明代官窑停止了烧瓷。从此时到清康熙十九年清代官窑正式开炉的60年间,中国没有官窑,只有民窑,一些官窑器也是向民窑订制的。因此从明代万历后期、天启、崇祯到清代的顺治、康熙早期,民窑一枝独秀,西文学者称之为过渡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十一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过渡时期的青花瓷大多制作粗糙,这和当时因经济衰退而造成的消费能力下降有关。画面都带有一种荒诞和萧飒气氛,充满了孤舟、野渡、茅屋、高士之类的题材,造型又加以变形和简化,非常接近扬州八怪的风格。这两者确实也是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滋生的艺术现象。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红彩人物纹盒

从康熙中期开始,青花瓷生产有了转机,最引人注目的是青花呈色被调谐到了极为理想的境地。康熙时,青花采用国产料,但经过严格淘炼,烧成后的青花纯净亮丽,呈宝石蓝色,而且青花又分出浓淡,有深浅不同的近几十个色阶,如同中国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有‘清花五彩”之誉。康熙中晚期,青花呈色空前美丽,并成为千古绝唱,因为此后再也没能烧出来这样的水平了。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松鹤纹罐

康熙青花超乎寻常的优异性能,为艺人创作提供了前提。康熙时的一些大件器物上,采用清初四王的山水画方法,从笔法到构图都和中国山水画亦步亦趋,是一幅幅画在瓷上的画。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三国演义》故事图盘

康熙、雍正和乾隆,是青花瓷制作的又一高峰,习惯上称之为清三代。康熙青花雄浑大度,雍正青花精致典雅,乾隆青花繁华似锦·都各有特色。这一时期的很多器物都是仿明初永乐和宣德的。与原作相比、在器物的造型和纹饰的绘画上更加精美。因为原料的区别,无法烧出明永乐、宣德青花上星星点点的铁褐斑。清代仿品就采用手工点染的方法,但手工点染的较为规则整齐,很容易区分。这种为了模仿而出现的“勾勒填色点染,,技法,以后就一直沿用下去,成为常规的绘画手法。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捉鬼图瓶

青花瓷和其他装饰方法相结合的复合彩在清代得到充分的发展。明代时青花加彩的装饰手段较为单一。清代粉彩的广泛使用,使青花加彩的釉上彩部分采用粉彩方法,使画面绰约生动,提高了装饰效果。

除白地青花外,清代还出现了青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青花等,其中青釉青花在官窑和民窑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生产,成为青花家族中很有影响的品种。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山水纹笔筒

从嘉庆开始,青花瓷基本上沿袭清三代风格,虽然不乏精品,但从工艺来看,已无自身特征,中国古代官窑青花瓷600年发展的历史便告一段落。

本文转载自古玩元素网公众号

莲花纹瓷器的发展与特征


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随着佛教艺术的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隋代瓷器的装饰风格与南北朝相比,显得朴素简洁,以罐类为例,北方生产的四系罐以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纹代替了覆莲纹;南方生产的六系、八系罐体形瘦长,大口丰肩,为适应器形特点,莲瓣纹上移到肩部。瓶类的莲纹也多装饰在肩部。隋代莲瓣的瓣尖有圆状和尖状两种。合肥隋开皇三年墓出土的青釉碗,外壁刻划仰莲一周,瓣尖细长。同墓出土的青釉盘口壶,腹部刻一道凹弦纹,弦纹上下分别刻划尖状覆莲和仰莲。这两件刻划尖状莲瓣的器物与凤阳武店灵泉寺东山早期寿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非常相似,当为隋代寿州窑产品。印花是隋代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安徽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尊,上腹部由数道弦纹分隔为几个区间,分别压印莲瓣纹和卷草纹各两周。这种印花莲纹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科学的进步,陶瓷生产呈现出新的局面。在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在南方,铜官窑发明的釉下彩绘为瓷器装饰艺术开拓了广阔的新天地。一直作为瓷器主要纹饰的莲花,此时已基本脱离了佛教的影响,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喜爱的装饰题材。莲纹装饰艺术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代以前,我国瓷器上的莲纹一直未能突破图案化、规格化的模式。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彩绘新技法,将绘画艺术引入瓷器装饰领域。完整的莲荷图案、水禽莲池图案开始以国画的形式出现在瓷器上。铜官窑釉下彩绘的纹饰题材十分丰富,包括人物、动物、花草、云气山水等。其中花卉题材所占比例最大,而花卉纹饰中又以褐绿彩绘的莲荷图案最多。莲瓣饱满圆润,荷叶舒张自如,笔法流畅,形象生动。虽仅寥寥数笔,却尽得写意之妙。这种新的装饰技法突破了以往刻划纹、印纹的局限,突破了多年来图案化模式的框框,使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除了釉下彩绘外,铜官窑的釉下点彩也很有特色。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黄釉褐蓝彩双系罐,以褐蓝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配置成云头和莲花图案。构思新颖,别具风格。此外,铜官窑印花、划花瓷器中也有大量的莲花图案。

宋辽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南北名窑辈出,官民窑竟相发展。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装饰题材都空前繁荣。在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莲瓣纹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荷塘风光、莲池水禽、婴戏莲花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图案的大量出现。莲纹逐渐失去了长期以来在装饰领域中的显赫地位。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丰富精美的装饰是它的突出特点。北宋早期,定窑的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1969年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的一百多件定瓷,绝大部分是定窑早期产品。其中高达65.5厘米的龙首净瓶堪称宋代莲纹层次最多、最精美的作品。净瓶从顶到底部装饰着五组连瓣纹,自上而下分别为单层、双层、三层、四层,上三组采用刻划手法,下两组采用浮雕手法,刀法犀利,立体感很强。从宋辽早期墓葬出土的定瓷看,刻划莲瓣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手段。北宋后期定窑刻划花和印花装饰达到成熟地步。“刻花器皿最常见的是莲纹,这种花纹在涧磁村窑址碎片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杭州北大桥宋墓出土的定窑划花盘,盘心装饰简洁的一花一叶,随凤摇曳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莲花,画面清新典型,刀法潇洒秀丽。这种一张荷叶托起一朵莲花的图案在宋代十分盛行。定窑莲纹千姿百态,布局富于变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刻花梅瓶,腹部饰两朵迎风开放的莲花和侧垂的枝叶,上下辅以菊瓣及蕉叶纹,主题鲜明,疏落有致。印花器皿也以花卉图案为多,常见的有牡丹、菊花等。印花在风格上与刻花迥然不同,构图严谨,讲求对称,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盘类的中心常装饰莲花水禽,四周辅以牡丹、莲花、萱草及飞凤等。层次分明,格调和谐统一。

磁州窑是北方民间著名的窑系。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在观台镇窑址碎片中,划花的盘碗数量最多。纹饰均在器里,刻划深刻,线条明快流利,纹样的空隙部分多用篦状工具划出细密的线条。题材以花卉为主,尤以荷叶莲花最多。刻划技法熟练,构图随意性很强,莲瓣及荷叶往往自由地越出边框。这种不拘一格的作风,充分体现出北方民窑粗犷豪放的特征。釉下绘划黑花是磁州窑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敷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用黑彩绘出黑花,再用尖状工具划出花蕊及叶筋,剔掉黑彩的部分露出洁白的化妆土,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这类作品的主题纹饰大多是缠枝牡丹,莲纹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下部。

耀州窑在北宋初期主要烧制越窑风格的青瓷,盘碗外壁多采用浮雕技法装饰双层莲瓣纹。中期以后刻、印花工艺日趋成熟,有时在一件器物上兼用刻花、划花、印花等几种手法,艺术效果十分完美。刻花青瓷以莲纹最为常见,刀法宽阔有力,线条粗放。印花瓷器除了单纯的莲荷图案外,还有水禽莲荷、婴孩戏莲等。耀州窑的把莲纹最有特色。“印花把莲多出现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为地的稍多,主题以莲花、莲实、荷叶或茨菇叶四五枝为一把;印有两把莲纹的,用交错对称布局;印三把莲的,并印有‘三把莲’三个字,使我们由此得知这种纹饰叫‘把莲’,意为一把或一束莲花。”1972年甘肃华池县出土的耀州窑荷叶盖碗是一件器形与纹饰巧妙结合的佳作。盖碗口沿做出六个向下卷曲的缺口,俯视如同荷叶一般。碗盖状如荷叶,边沿有六个向上卷曲的缺口。上下缺口互相吻合,造型精巧,新颖别致。

龙泉青瓷是继浙江的越窑、欧窑之后兴起的青瓷体系。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早期产品与欧、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南宋是龙泉刻花青瓷的全盛时期。此时其它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

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器最常见的边饰,这种经过变形的莲瓣俗称“八大码”,外廓由外粗内细的两道线构成,线条转折生硬,显得棱角分明。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瓣内绘制各种纹饰。其中以绘制火珠、火轮、银锭、珊瑚、犀角、双钱等图案的杂宝纹最有特色。

莲池鸳鸯和莲池鱼藻是元青花中的写实性主题纹饰。布局繁密,结构严谨,笔法遒劲有力,生动自然。莲花的花瓣状如饱满的麦粒,“荷花、荷叶、莲蓬都不填满色,鸳鸯、水藻都带几笔水纹,仿佛水在流动。”这类画工精湛的作品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图案纹饰,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宋元时期流行的缠枝花卉,到明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由于它变化无穷,用起来非常灵活机动,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容易与器型浑然一体”。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官民窑瓷器上。其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使用最为广泛。明代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

变形莲瓣仍是主要的边脚纹饰。洪武时期的莲瓣纹保留有元代遗风,但轮廓转折圆润,瓣内纹饰不象元代那样复杂,仅见团花、云纹等简单的图案。永宣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更加简略,常在勾出的轮廓线内用青料平涂为地,以留出的空白形成图纹。正统、景泰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肩、胫以及器盖上常装饰一种双层螺丝靥形莲瓣,瓣内勾画叶脉纹的写实莲瓣也开始出现,成化以后,莲瓣纹逐渐趋于复杂,尤其是晚明珐花瓷器上的莲瓣纹,繁缛华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民窑日用瓷器上的莲瓣纹向着高度简单和抽象发展,有的甚至简化成一排平行的竖线条。

清代是中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品种五彩斑烂,争奇斗艳。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品类繁多,数量甚多。“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宋瓷上兴起以后,至明代已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内容,入清更是发展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莲是花中君子,莲字与“莲”、“廉”谐音,因此许多莲荷图案被赋予了吉庆寓意。例如一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品清廉”;莲池鱼藻图案寓意“连年有余”(莲与连、鱼与余谐音);鸳鸯与莲花合绘的图案寓意“一路连科”(路与鸳鸯谐音)。莲是盘根植物,并且枝、叶、花茂盛,于是用莲花丛生的图案寓意“本固枝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缠枝莲仍是莲荷题材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纹饰。清代缠枝莲纹一改明代疏朗自然的风格,开始向繁密、规整、对称发展。经过美化变形的花头和枝叶姿态万千,装饰性很强。清中后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常加绘双喜字,莲叶细密繁杂,除少数绘制较精外,大多画工粗率。

清代莲荷题材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康雍时期的写实莲荷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莲荷纹凤尾尊,颈部和腹部满绘两幅完整的莲荷图。莲瓣丰腴饱满,荷叶舒张自如,莲丛中点缀着芦苇、茨菇、浮萍,水鸟鸣叫,彩蝶飞舞,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色彩浓艳的红莲绿荷与一朵用金彩描绘的莲花交相辉映,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国画。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莲纹盘,“盘内壁粉彩绘出荷花纹饰,共画八朵荷花,三朵盛开,五朵含苞。这些荷花都是先用黑彩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线,再填淡粉彩进行渲染,然后用深粉色在花瓣尖端略加点缀,使花朵明暗层次清晰,彩色秀丽温雅。荷花周围配几片荷叶,或肥硕碧绿,或残败苍劲,从而更衬托出荷花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高雅风姿”。清新的画面,纤巧的笔法,柔和的色彩,形成了雍正工笔花鸟图案清雅秀丽的风韵。

乾隆时期,瓷器装饰雍荣华丽,刻意求精。但过分追求规整和工细导致了繁冗和堆砌,艺术上的倒退使莲纹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在斑烂的色彩、华贵的外表下,隐含着僵化、呆板和滞气。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陶瓷工艺也开始由盛转衰。各种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虽然数量众多,但艺术上已远不能和前期相比。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铜纹饰中已开始崭露头角,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莲瓣作为装饰。但中国瓷器上的莲纹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莲纹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及至唐代、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已将外来艺术中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瓷器上的莲纹进入了成熟时期。宋辽金时期我国陶瓷器装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饰题材日益丰富,加上牡丹花的异军突起,一直在装饰领域据统治地位的莲纹开始进入萎缩时期。元明以后,缠枝莲纹作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长盛不衰。乾隆中期以后陶瓷业日趋衰落,莲纹在艺术创新上无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仍广为流行。建国以后,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并具有传统力量的莲纹又重放异彩。随着新中国陶瓷业的繁荣昌盛,流行了千年的莲纹必将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永不泯灭。

莲花纹瓷器是怎么发展的


莲花,花形优美、品格高洁,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君子形象”的代表。因此,莲花纹作为一种装饰花纹,也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瓷器中的莲花纹饰、典雅、秀逸、大方,颇具特色,那么,中国莲花纹瓷器是怎么发展的,又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莲花纹瓷器也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与兴起而在中国瓷器纹饰上大放异彩的。一开始,莲花纹主要运用在瓷器佛像、佛教器物上,庄重典雅,与佛光之圣洁交相呼应。但随着莲花纹饰发展的成熟,在南北朝末期,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瓷器上。因为莲花纹形态优美、端庄典雅,更兼莲花品性高洁、寓意美好,所以人们又赋予了莲花纹丰富的变化,使莲花纹瓷器在端庄之外,多了几分灵动。

莲花纹瓷器最大的的特点就是器型往往圆润、饱满,与莲花的形态交相呼应,比较常见的有杯、盘、盏、碗等造型的莲花纹瓷器。一般来说,莲花纹或者绘制在瓷器内底部,花心定点、花瓣层层叠上瓷器边缘;或者在瓷器外部由底部向上绘制,或者辅之以划刻手法,使花瓣参差有变化,灵动有韵致,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注重莲花纹本身的富丽、饱满、盛开的形态,甚至会在莲花纹的边缘进一步绘制叠瓣,使瓷器纹饰更加丰满。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瓷器中,莲花纹开始与其他的瓷器纹饰组合,比如仙气缥缈的蓬莱纹、生动诙谐的动物纹等等。宋代是莲花纹瓷器的一个发展转折点,这一时期的莲花纹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辅助的瓷器纹饰,较之以往的主题纹饰地位有下降。但随着清瓷的兴起,莲花纹瓷器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此时的莲花纹有了更丰富的变化——比如衍生而出的缠枝莲纹饰、把莲纹饰等,在莲花纹之外,还往往加入水鸟、金鱼、荷塘等场景纹饰,使清代的莲花纹瓷器更为生动、华美,一直是收藏的热门。

总之,莲花纹虽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时发端的,但随后在瓷器装饰中发挥了其更大的魅力,其端丽典雅、雍容不俗的形态为瓷器增色不少,盛唐莲花纹瓷器富丽、饱满,画面丰富,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进入宋后,莲花纹渐成辅助纹饰;但在明清时期,又重新受到重视,富于变化、加之鱼鸟,使瓷器更为生动、精美,也是收藏之佳品。

瓷器莲花纹的含义有哪些


瓷器上总是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纹饰的,所表示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瓷器莲花纹就是经常会看到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在瓷器中所出现的莲花纹都有哪些具体的含义吗?通过下文的阅读,相信会有所了解。

1、圣洁、吉祥、坚贞

瓷器上莲最为主要的寓意就是圣洁、坚贞,虽然莲花是生长在水里的,但是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这就使得莲花纹有了更加高洁的寓意,也成为了形容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象征。莲花纹使用在瓷器中造型、位置的不同,也会对整体产生比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纹饰的做工方面也是很考究的,不同朝代的瓷器上莲在造型上也是有比较大的差异。

2、团结、合作、和谐

除了圣洁、吉祥、坚贞寓意之外,瓷器上莲还有团结、合作的寓意,在瓷器中所出现的莲花纹饰的外观都很美,使用的釉色不同,导致效果也不同,因此我们在选择具体的纹饰的时候还是要根据不同的瓷器造型来选择。实际上,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管是盛放的,还是含苞的,都是尤其自身特点所在,不同的瓷器莲花纹造型效果的差异,在欣赏效果上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文人雅士来说,在选择纹饰的时候,更多的是偏向于个人的喜好。

3、佛教

瓷器上莲还和佛教有比较大的关系,这点大家都是比较明白的,只要是莲花出现的时候一定跟佛教有关。

4、清廉

这个也是因为和人们所赋予莲花的特性有关系,比如清明时期最为世人所知的青花瓷画上面就会一束莲,寓意着为官清廉。莲花除了外形十分的优美之外,在我国文化中一直是对谦谦君子的象征,莲花瓷器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而兴起的,在最初的时候都只是使用在佛教器上,其优美形态和佛教的圣洁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到了后世,所使用的范围则变得更为广阔。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瓷器莲花纹的具体寓意,主要有圣洁、和谐、佛教、清廉等寓意,虽然莲花纹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是开始流行起来的,但是最受到人们关注的还是在明清时期,同时在单纯的莲花纹饰上还加入了鱼、鸟、色彩等其他纹饰,使得瓷器显得更加的生动。

莲花纹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参考:

1:清乾隆御制洋彩夔龙莲花贲巴瓶(一对),尺寸:高27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RMB 10,350,000 ,成交时间:2016.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敛口,圆柱头,束颈,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整身以粉彩为饰。口沿外周圈带粉红地蓝彩圈点为纹。圆柱头金彩勾勒折沿两环,上斜面与柱壁均作缠枝花卉。束颈纹饰两层,金彩弦圈区隔,上层红彩卷羽成地,蓝彩线条简绘花卉于上;下层红、黄、蓝、绿各色彩料并成俯莲倒垂,莲瓣四层,秩序井然。肩环如意云头纹一周。腹壁缠枝穿花双龙纹华展曲环,底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红彩篆书款。瓷质彩绘贲巴瓶为乾隆朝之首创,作为佛心天子——弘历的一份献礼而载入瓷史,这类瓷质佛教用具不单被用作佛堂法器供自身修持佛法之外,还作为高级御礼赏赐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承担着民族外交的重要使命,除却佛教寺院外,也常敬献给孔庙,以维系民族关系。是当时清皇室与密宗上层思想感情交流的见证,寄托双方的共同信仰。贲巴瓶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专用于宗教仪式,其中金质者更是确定达赖与班禅转世灵童程序的“金瓶掣签”制度的圣物,本品是以瓷摹仿金属贲巴瓶,较之瓷质同类者,其独特之处有二,一是白地施彩,此类法器以胭脂红、松石绿、娇黄、粉红等色地为常见,而白地罕少。二是其主题纹饰是穿花夔龙图而非传统的吉祥八宝纹,纹饰新颖,为当今所知之孤例。与之相近图案可见南京博物院典藏“清乾隆 粉彩夔龙拱花纹葵花式盆奁”,两者风格一致,当为乾隆后期之彩瓷精品:而构图纹饰最为相近的一例琢器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清嘉庆 粉彩双龙纹瓶”。嘉庆官窑少创新之举,皆沿袭前朝之主要图式,该瓶构图纹饰与本品显然有前后传承之关系,由此可证该穿花夔龙图出自乾隆后期,是深得乾嘉二帝钟爱的官窑尊贵纹样。本品镂金错采,鲜妍夺目,绘画异常细腻传神,将夔龙穿越花枝之动态一展无遗,气韵灵活,莲花绽放娇美,有如工笔画之写实效果。其釉极莹极润,其色极妍极鲜,绝非后来所能及,观之足证乾隆粉彩华缛雍容之极,是为乾隆官窑之佳作。

2:明永乐青花缠枝莲花口盘,尺寸:直径37.8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0 ,成交时间:2014.10.25,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此类永乐青花花卉纹盘存世十分稀少,为明代永乐青花之典型器物,盘口菱花折沿,浅弧壁、广底圈足。通体绘缠枝青花纹饰。盘心绘牡丹花、茶花、莲花、石榴花、秋葵等;内、外壁绘形态各异的四季花卉;折沿绘一周缠枝灵芝纹。构图疏朗,笔触流畅明快,以进口青料绘制的青花纹饰发色浓郁纯正,伴有漂浮现象。足内细沙底,露胎无釉,可见胎土淘炼细腻,为明永乐时期典型特征,是器造型精巧朴实,青料色泽鲜艳,釉色莹润。构图丰满有秩,画技精美,雅致宜人。明代永乐时期青花与宣德青花一道,在明代开创了中国青花瓷隽永秀美,灵动鲜活的黄金时代。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公元1403—1424年),前后历时二十一年,是明代国力初兴的强盛时期。在众多伟业的带动下,各类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巨大进步,其中治瓷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飞速发展,由于明代是以汉人为核心建立的封建王朝,所以明代皇家及官方的文化核心的高度,决定了明代的皇家审美的水准,必然超过前代的蒙古贵族,是发展成熟,内涵丰富,高度发展的文化,最直接的影响了艺术品的制作。明代官窑青花,大多端庄秀美,器物线条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杂质少,胎质细腻,胎体厚薄适度,工艺进步较大,纹饰与绘画趋于精致,题材丰富,种类多样。作为明代青花大发展的永乐青花,其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此件青花菱口折沿盘便是在风格上继承了西域青花大盘之风格,同时融合传统纹饰,在器形的体积上适当放大或缩小,从而成为了玲珑秀巧,风格疏朗的作品,其纹饰与线条的纤细,缠枝花卉姿态的舒展,没有丝毫的刻板与工致,给人以畅然自得,富含生机的质感。是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典范,值得慢慢欣赏与玩味。

3:元青花莲花鱼藻纹撇口盌,尺寸:29.5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9,055,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4:清乾隆青花莲花宝相花象耳扁方壶,尺寸:高41.5厘米,估价:RMB 3,800,000 ~ 5,800,000,成交价: RMB 8,625,0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方壶造型摹自青铜器,以象首为耳,为乾隆御瓷独有之装饰。口沿饰仿古类蝉形纹,配以璎络纹一周,近足处绘勾填青花如意云头纹一周,足端绘仿古蕉叶纹一周;腹部通体则饰以极为罕见的缠枝莲花,辅以西番莲、宝相花装饰,整体绘画极具西洋巴罗克气息浓郁,线条繁密清晰,造型仿制古铜壶之四方,并加以创新之辅以象耳装饰,可谓创造了乾隆时期青花御瓷的崭新样式,为乾隆御瓷中少见之器。底部整施白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本品造型是为乾隆御瓷之中独特品类,除本品之青花器外,未见其它色釉装饰,存世甚罕,疑为孤品。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略闪青白,光泽莹润。 青花发色 “稳定、浑厚、沉着”,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舆雍正青花差别不大,达到了极好的发色效果。造型方面,在继承前朝花觚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拓了乾隆仿古陈设瓷的新式样。通体纹饰以缠枝莲花纹为主,辅以西番莲、宝相花装饰,口足呼应的连续仿古,规整的如意贯套纹等都成为后来清代御窑青花瓷器装饰的典范。本品腹部通景纹饰布局清雅,虽见枝蔓缠绕而毫无凌乱繁缛之感,所绘枝蔓舒展自如,纵观有清一代御瓷纹饰,缠枝莲纹之运用最为广泛,然有此般绘制者实为罕见。其莲花不仅绘制花叶,其花蕊托莲蓬的造型也在乾隆一朝青花器中仅见。西蕃莲及蔓草形象蜿蜒转折,带有浓厚地欧洲巴罗克式艺术趣味。青花一色苍翠欲滴,且笔法不同于传统品种之重重点染,刻意追求苍健深沉的宣青之美,本品之纹饰而是改为平涂之法,渲染出墨分五色之态,甚是清雅。其与温润莹白的釉面相映衬,更见本品丽质非凡,华贵之至。底款笔道精湛,端庄清晰。

本品除口沿、近足处绘制传统中式纹样之外,通体均以典型的洛可可风格装饰,纹饰富丽华贵,彰显皇家贵族之气。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一例“清中期 紫檀嵌黄杨木宝座”紫檀木制,牙板浮雕西洋卷草与中国传统夔纹,面装三面围子,后背搭脑做嵌黄杨木西洋式装饰,为典型洛可可风格的西番莲纹,此件宝座所雕刻之卷草、西番莲造型,与本品青花所绘画所用技巧如出一辙。除此以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所藏一例“清乾隆 紫檀边镶楠木雕西洋卷草纹宝座”,其后背及扶手座围之上,亦雕有高浮雕西洋卷草纹;值得注意的是,此件雕饰中对于花卉的表达以极为写实,花瓣、花蕊均真实表达出来,这与中国传统纹样有别,相比之下,与本品主题纹饰之“莲花”、“宝相花”等花卉的写实画法如出一辙。此件乾隆缠枝莲花宝相花方壶,不仅融合了古今艺术造型之意,更是由巧匠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由矛盾、冲突到完美调和。将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加入了西方文化的精随,融合了中国传统缠枝莲图案的风雅与洛可可式西番莲纹的浪漫;置于陈设,它所体现的即是皇室对于御瓷陈设的最高品味。

5:清道光粉彩福庆连绵双耳莲花口瓶(一对),尺寸:高31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6,500,000,成交价: RMB 7,820,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道光年制」款。

本品瓶为一对,装饰极其富丽,全器以白釉为地,口沿外翻饰以如意形制花口,整身装饰以釉下绘青花,釉上粉彩绘缠枝番莲、蝙蝠、杂宝等纹饰,寓有喜事连绵、福寿吉庆等吉祥含意。纹饰间辅以如意云头纹、莲瓣纹、万字曲水纹等边饰。颈部两侧贴塑双蓝料彩如意螭耳,玲珑别致。口沿、足际以及纹饰间隔处以青花弦纹装饰,添精致淡薄之意趣。纹饰布局繁缛,描绘精致,颜色配比亮丽,颇具乾隆遗风,为道光官窑佳品。瓶内及器底施白釉,落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6:明万历斗彩八吉祥莲花纹碗,尺寸:16.8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6,02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

钤印款识:《大明万历年制》款。

7:清乾隆青花夔凤五蝠模印莲花尊,尺寸:高32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尊以商周青铜尊为原型,盘口粗颈,颈部凸起一道弦纹,肩部线条圆润,腹部自肩至足渐敛,造型沈稳端庄。通体施釉肥润清透,颈部绘拐子龙纹一周,肩部模印蝙蝠五只,造型古朴,上以青花点染,平添几分灵动。腹部绘团凤五个,夔凤折身展羽,雍容华贵,口中衔有两朵牡丹,花枝缠环曲绕,似在翩翩起舞。胫部模印莲瓣,上以青花描绘叶脉。整器青花发色浓艳,并以笔触点染之法追求永宣青花铁锈斑效果,颇见宣窑神韵。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章款,间隔疏朗,大气而稳健,占底足的面积比例明显大于一般官窑琢器。并且「乾隆」之「干」字书写篆法别具一格,将左边的「曰」字写为「由」字。检视当今存世实物,上海博物馆收藏「粉彩米芾赐砚图唐英题诗笔筒」与之相同,但此类写法可参考者寥寥无几,颇为珍罕,其余几例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乾隆青花釉里红海天浴日图印盒」、「青花釉里红喜鹊海水印盒」、北京国家博物馆藏青花釉里红临孙过庭书谱笔筒、望星楼典藏「乾隆青花釉里红松鹿大瓶」、广东博物馆收藏「乾隆青花隶书诗文笔筒」。以上列举器皿都具有乾隆早期御瓷的典型风格,写款无疑皆出一人之手,国博藏笔筒上更有唐英「陶成堂」落款与上博笔筒之唐英落款更一起证明,此类写款器物属于唐英榷陶之佳作。

8:北宋定窑白釉刻螭龙莲花莲瓣盘,尺寸:16.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4,320,000 ,成交时间:2018.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此定窑莲瓣盘,薄胎巧制,色呈象牙暖白,盘心妙刻螭龙,流畅利落,伴饰莲花串枝,秀雅隽永,古今皆宜,历经岁月却不减其美。莲,出淤泥而不染,正如君子之德,是以赵宋以降,为文士所珍。白釉定瓷,饰以莲纹,更显清丽脱俗。

9: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花觚,尺寸:高65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3,080,000 ,成交时间:1996.06.30,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1996春季拍卖会。

鸡缸杯的前世今生


鸡缸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贵。”另在《万历野获篇》中则有“成窑酒杯,没对至博银百金。”成化官窑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有史书上说,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呵护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成化皇帝萌发了要做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心愿。另有学者分析说,画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成化元年是鸡年;再一个就是“鸡”和“吉祥”的“吉”谐音。

自明代以来,鸡缸杯便被视为千金难买。

最早载有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的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另据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其中十万之值与白银百金相近,“值钱十万”应指鸡缸杯的价值等于当时流通用的铜制十万枚制钱,“十万”是形容多的虚数。

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记录。

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8日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以2.8124亿港元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

磁州窑瓷器的前世今生与作品收藏价值


狭义的磁州窑指的是今河北磁县、宋磁州地带的一个民间瓷窑,而后由于其影响逐步扩大,后期已经发展成为以彭城和观台两镇为中心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民窑体系,即广义所称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作为民窑,作品服务对象主要是平民百姓及其生活日用所需,故大量传世器物都具有比较质朴敦实的风格,当然也不乏各种新颖变体。

宋代磁州窑是兴起和发展并存的阶段。这个兴起更多的是指磁州窑体系中其他地区的窑口由于受到原磁州窑口影响而问世的情况,而所谓发展也是指整个窑系的并进繁荣更多一些。宋代时磁州窑产出品中用白釉的较多,大部分装饰花纹简单,最为突出的是白地黑花的式样,风格多见纯朴和豪放。

由于主要供百姓日用,所以作品富有较为浓厚的生活与乡土气息,因此为文人雅士所不屑,这一时期记述文献比较少。但是磁州窑也并非墨守成规之辈,而是广博地向先进技法的窑口学习。

定窑的划花、耀州窑的白黑釉配青瓷技法、密县窑的印菊花纹等都是学习对象,甚至借鉴唐代金银器鱼子纹地鉴花的技术和局部夔金银器的技术,独创出珍珠地划花与剔花装饰。通过学习和对五大官窑之一的定窑产品的仿制,宋中后期的磁州窑中已经不乏可与定窑媲美的作品。

金代磁州窑烧制的器物丰富繁多,大多造型优美,釉色艳鲜,纹饰绘画娴熟,具有豪放潇洒之风,当是磁州窑生产的高峰期。而到元代,磁州窑器物一般胎体厚重,设色单调。此时黑釉器大举流行,磁州窑为模仿黑瓷在烧造过程中自然结晶的效果,独创了铁锈花、鹧鸪斑等装饰技法。

明朝时期磁州窑器物普遍胎质硬实,釉熔融充分故而光泽度很好。明初后期因受青花原料影响,以彭城为中心的一部分窑厂不再拘泥于多白地黑花装饰的方法,创新地采用了青花流派的新时尚,使得磁州窑传统装饰风尚与青花风潮并驾齐驱,开始得到官方的大量重视,每年进宫器物达上千件,标志着以磁州窑为代表的民窑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清代彭城磁州窑烧造盛况在早期稍有回落,中期因经济根基深厚、瓷器流通盛行和各方手工艺人的努力,磁州窑再次进入出色的表现阶段,时人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一说。清代磁州窑器物产量相对非常大,既有对古瓷的仿制,也有融合了清代瓷器特色的创新作品,后者相对比传统器物少见。

如今磁州窑作品的价值,从数百到甚至千万,市场价格范围非常广。品相好、保存好、寓意好、年代久或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价值趋势一路走俏。

如2016年由北京保利(北京)拍卖行拍出的一件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菊纹带盖梅瓶,最终成交价为1023.5万元。再把时间缩近一点看,2018年6月,由中正拍卖(台湾)拍出的一件宋磁州窑璎珞梅瓶,最后拍得4257万元的高价。即使并非每一件作品都有如此高价,但只要是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佳品,价格大致都在几十万到百万多不等。而年代较晚或者造型、做工稍逊的器物,价格就有些不温不火,多数在千元到万元范围内。

比如有件清代磁州窑黑釉瓷器,其市场拍卖价估值为5千。虽然整体看来,这件黑瓷造型饱满,釉色乌黑厚润且富有光泽,釉面在不同光线下有不同的色彩变化,通体有大小不一的银色油滴斑,犹如满天星星分布均匀,釉下隐约可见拉坯成型时留下的弦线圈纹,形如流水别有意境。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清代磁州窑作品存世量非常大,并且这是清晚期作品,年代比较近;而且作为民用品在残酷的藏品市场上没有优势,所以经济价值确实不高。但是它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陶瓷知识:执壶的前世今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自从发明了酒,随之而来的盛酒和饮酒的器物便应运而生了。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温酒、饮酒的各类器具皆为酒器,酒器的材质有陶、青铜、瓷、木质、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其中以青铜器、瓷器和金银器最为常见。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礼以酒成,造就了无酒不成礼的时代。正是因为酒器作为礼器在夏、商、周时期得到了重视,青铜酒器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化中的亮点。秦朝时期,在南方地区,漆器已悄然流行了起来。到了两汉和魏晋时期,漆器极为盛行,如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堪称一绝。漆制酒具,其形体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体,有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在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最为常见的。瓷器大致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前后。东汉以降,随着制瓷业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造型各异的瓷质酒器纷纷出现,酒注子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黑釉执壶

酒器注子的出现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出现了桌子,所以也就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子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注子偏提: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此时的注子由于一侧置柄,唐人称之为偏提。唐韩偓《从猎》诗之三:忽闻仙乐动,赐酒玉偏提。宋林逋《寄太白李山人》诗:身上只衣麄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宋林洪《山家清事酒具》:旧有偏提,犹今酒鳖。长可尺五而匾,容斗馀。从这些史料中看,偏提确为酒器。

唐代黑釉瓜棱执壶

唐代茶叶末釉执壶

从史料来看,注子至少始于晚唐,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具。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鸡头壶或盘口壶演变而来,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等酒具。宋曾慥《高斋漫录》:欧公作王文正墓碑,其子仲仪谏议,送金酒盘盏十副,注子二把,作润笔资,欧公辞不受。宋王銍《默记》卷上:顷刻狱就,擒张及造酒注子人凡数辈。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他每吩咐小和尚,另藏着一把注子,色味虽同,酒力各别。由此可见,当时注子的流行之盛。在唐宋时期,无论青瓷、白瓷,还是南北各个窑口,酒注均属常见产品。

唐代褐釉执壶

五代青釉瓜棱带盖执壶

由唐至宋,由于各朝代审美相异,不同时期的酒注造型也有所不同。唐代早期,注子的口部一般呈浅盘形,器身矮胖,短颈,鼓腹,置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及曲柄,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时,器身加长,颈部加高微细,腹呈椭圆或瓜形,流与柄加长,显得轻盈秀丽。宋代壶身更趋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加高,器形修长秀美,并多与温碗相配,合称注碗。首屈一指长沙注独领风骚数百年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长沙窑工匠们除了擅长瓷器色彩和装饰内容变化外,也在造型上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器皿。特别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称首屈一指。

唐代长沙窑所出注子以注口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则有长腹、圆腹、瓜棱形腹、椭圆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颇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则随注身而变化,开创一代新风。由于在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注子上书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等题识者,因此也从侧面证明了这类注子确是当时的酒壶。

到宋元两代,酒注更为流行,并且还给酒注配备了温碗,这种酒注常被称为注壶。古人习惯于饮热酒,温酒的方法是先将酒倒入酒注中,再将酒注放入装有热水的注碗中,酒是通过热水间接加热的。所以,注壶常与注碗组合成套出现。这一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说明北宋时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壶、注碗。此外,在宋辽金元墓葬壁画、砖雕和绣画的宴饮执壶是瓷器收藏宠儿早在南北朝早期的青瓷中,已经出现了执壶的造型。从考古发现及现存实物来看,自隋、唐至宋、辽、金再到元、明、清,各朝皆有执壶出现,长达千年而长盛不衰,极受欢迎。

唐代黄釉执壶

五代青釉带盖执壶

北宋青釉瓜棱凤首执壶

唐代执壶,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把手宽扁;晚唐执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和直线,美观而实用;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改成圈足,壶身以椭圆形为多;宋代执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实用;元代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于腹上,较宋代为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下端贴附腹部,高与流平行或稍底,产品以景德镇青花器为多,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明永乐朝执壶形制与元代相仿,把高,流长,壶身如瓶,较为清秀。因执壶极为受欢迎,以致使执壶这类产品出神入化地派生出仿生一类的动物甚至人物壶等不同的艺术形象,由单纯的实用器而为蔚然升华为各种不同的实用观赏器,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瓷器收藏中的宠儿。

宋定窑瓷器白釉划莲花纹大碗


宋定窑白釉划莲花纹大碗侈口,包红铜边,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状若扁鼓。碗内心刻划团花,内外壁刻划缠枝莲,外壁下端刻划六道直线纹。通体施牙黄釉,釉面柔和洁净。浅圈足,足底露胎,胎质灰白坚致,声色清脆悠扬。附红木底座。

该器物造型端庄古雅,胎质细腻,比较轻薄,敲声清脆,朗朗入耳。釉色莹润柔和,纹饰清晰简练,疏密得体。定窑对花纹装饰特别讲究,北宋早期是定窑装饰的转变期,吸收了越窑、耀州窑的装饰风格,当时最流行莲瓣纹,用偏刀斜挖,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小阴刻线则用划花方法,长短不一致。定窑后期首创“覆烧法”这一高效率的装烧工艺,胎体变薄,偏刀深挖不合适了,于是出现刻划结合、刻印结合的独特风格。该器物纹饰以莲花为主,莲瓣肥大,刻工技巧娴熟,刀法流畅自如,线条圆浑有力,画面立体感强。北宋后期普遍使用“覆烧法”,则器口不能施釉,以免粘连于垫圈上,于是出现了“芒口”,宋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既美观,又提升了器物价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佛教莲花纹瓷器的前世今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佛教莲花纹瓷器的前世今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莲花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