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思变之创——镇窑

陶瓷文化:思变之创——镇窑

陶瓷文化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陶瓷艺术

2021-07-08

陶瓷文化。

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公认的,景德镇的青花瓷堪称是中国瓷器装饰的霸主,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收藏品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景德镇的烧瓷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其独创的高超技艺更是更是被世人所称赞!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景德镇的思变之创——镇窑。

图:景德镇青花花瓶wwW.TaocI52.coM

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有典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东汉景德镇属豫章郡鄱阳县。在东晋时期,陶侃率领官军在昌江以南地区擒获江东匪寇,在这一地区设立新平镇,属鄱阳县管辖。可见,早在汉代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就已经开始了。唐武德年间,高祖李渊正式设立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原新平镇位于昌江之南,于是就将新平镇改称为昌南镇。宋真宗景德年间,因昌南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改称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景德镇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城镇坐落在群山之中,有广袤的森林植被,昌江水由北至南穿城流过。群山中矿产丰富,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其中,高岭土洁白、细腻、耐火度高,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境内群山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为古代以柴烧制瓷器提供了大量的燃料资源,同时也为窑房修筑,大量制瓷器具提供了木材保证。在景德镇辖区内以昌江为主流有五十多条大小河流,水质、水量都符合制瓷要求。水资源丰富,动力资源也就充足了。同时水路通畅,运输瓷器原料、燃料和成品都很方便,又安全经济。

中国各大名窑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窑炉的形状规模也在随之扩大。可是景德镇的窑工们独辟蹊径,随着产量递增,窑炉长度在不断缩小,只在竖向增高。这种窑炉的形状变化提高了烧成率,降低了成本,但是据说当时窑工们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合理避税。因为当时对窑业征税的方式很特别,是按窑炉长短来征取,但没有窑炉高低的限制。景德镇的窑炉形状从葫芦形发展到鸭蛋形。鸭蛋形窑前顶升高,竖向空间扩大,构造更趋合理,降低了烧成的废品率。自从产生以后,就被定型为“镇窑”,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窑炉型制。

景德镇的天然资源优质瓷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点老一辈窑工们早有意识。他们努力钻研,充分利用中下层瓷土,改良烧制技法、提高质量,为降低成本不懈努力着。到了元代,制瓷工艺有了重大改进,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开创了中国硬质瓷器生产的新纪元,为制造大型陶瓷器物创造了条件。努力烧制高品质的瓷器,是历代景德镇窑工们的一贯追求,最终在明代时其质量技术都达到了顶峰,开始独步天下。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宋代南方民窑之建阳窑


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记载叫“乌泥窑”。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闽中造成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鹧鸪斑是一种鸟的羽毛。鹧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点,非常漂亮,茶盏就模仿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是在建盏中非常常见,比如兔毫盏,像兔毛一样,兔毫。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盏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

“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在日本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曾经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妇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

“曜变”这个词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有“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的。其实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传到日本了,我们就不用了。

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有无数种来历的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最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茶具是从浙江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顺理成章叫为“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陶瓷文化鉴赏-景德镇窑


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址。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始烧于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为著名瓷器产地。

烧造历史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调查研究对景德镇窑址的研究,从清代即已进行,如唐英的著作,及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朱琰的《陶说》等。1949年以前关于景德镇制瓷业的著作,有江思清的《景德镇瓷业史》,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等。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及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先后对窑址进行调查。到70年代,景德镇陶瓷馆又作了试掘。从调查和试掘中了解,该窑址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近效、南河流域、东河流域3个区域,窑址点分布密集,各地点时代不一,最早为五代,最晚至清代,文献中提及的唐代白瓷窑址则迄今尚未发现。景德镇地处赣东山地之间,有附近的麻仓山、高岭山及稍远的婺源、祁门等地供应瓷石。高岭土是制造白瓷最优异的原料,因出产在景德镇东的浮梁县高岭山而得名,也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瓷土名称。

窑炉结构及烧造工艺五代窑址发现于石虎湾、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湖田、瑶里等处。但尚未找到窑炉和作坊。出土白瓷,胎、釉洁白,胎质致密有透光感;青瓷胎厚呈灰色,釉层薄。两者皆用支钉重合叠烧,制作较粗。

宋元窑址分布很广,在市内及近郊,东河、南河两岸等地均有发现。窑炉皆为长条斜坡状的龙窑。在湖田窑址发掘的两座元代窑炉,上部已残,底部分前后两室,前室圆形,前端有火膛,后室椭圆形,尾部有烟道。室内皆平铺仰置匣钵,排列有序。匣钵内放置瓷坯,底部垫有带沙渣的粗垫饼。宋代对器物的制作及装烧方法可分为3期,北宋初期为仰置垫烧。北宋中期出现有芒口的碗、盘,是采用多级覆烧垫钵装烧,壶、罐类器仰烧,采用两节模印粘合成型法制作。北宋晚期至南宋,芒口器采用覆烧支圈,不仅使瓷器规格统一、形制规整,而且产量增多。到元代又流行仰烧法,但器底垫饼带沙渣,故元代器物底足外皆沾砂粒,粗瓷则采用涩圈叠烧法。

明初设御器厂,窑炉形制有统一规格。据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陶书?窑制》条记载,明宣德时御器厂有58座窑炉,其中有专烧鱼缸的缸窑30余座,应是大型窑炉。烧小器的称青窑,烧颜色釉器的称色窑。在市区珠山路发现的明宣德年间残窑,似马蹄形,容积小,窑室宽2米,东西长0.6米,仅能装烧小碗300件,应是记载中所述的青窑或色窑。明代民间的窑炉,皆制长阔大,每窑可烧千余件小器。

清代景德镇的窑炉有重大改进,根据龙窑与马蹄形窑的优点及用松柴烧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窑炉,外形象覆置的鸭蛋,称为蛋形窑,具有容积大、装烧量多等优点。烟囱顶部呈尖状,倾向窑头,防止了风向改变时抽力波动或倒灌。由于窑底向上倾斜,窑顶逐渐下降,窑的高度大于宽度,烟囱高度等于或稍小于窑长,加上注重装砌匣钵,采用各种投柴方法,从而使室内温度及气氛便于控制,并可充分利用热量。这种窑炉可同时烧成多种产品,燃料消耗较少,在建窑的时间及费用上也较龙窑节约,因而延用了很长时间。

产品特征五代时期的产品以仿唐代的名窑为主,如青釉瓷仿越窑、长沙窑,白釉瓷仿邢窑、定窑。由于景德镇的原料质优,所以产品胎质细密、釉色光洁,但造型尚粗糙,器形只以碗、盘为主。

北宋初期的产品有碗、盘、壶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洁白细密,釉色白中稍泛黄,装饰以素面居多,仅少量器外有刻划纹,有的内底有印花或文字。北宋中期除碗、盘外,盒、壶、罐等增多,出现覆烧芒口器,釉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处泛白,厚处呈青绿色,光泽透明。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装饰以刻划为主,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线流利。在壶、罐类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莲花、飞凤、水波等印花纹样。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种多样,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为主,装饰多为印花,题材更丰富,有花草虫鸟、人物、动物,造型极生动。

元代产品中多折腰碗、小圈足盘,高足碗及大型的盘、瓶等,釉色除影青外,创烧出印“枢府”铭记的卵白釉,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青花,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仿烧龙泉窑的青釉瓷、黑釉瓷等。元代青花瓷经测试,为使用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进口青花料(明清时期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泥勃青”)烧制。装饰仍以印花为主,刻划纹较简洁,刻痕深,纹饰题材丰富,喜用龙纹。

陶瓷文化鉴赏-七里镇窑


七里镇窑:位于江西赣州东郊七里镇而名。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前后延续三百多年历史。窑址范围在东西宽约一公里的范围内,有窑址堆积十六处,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烧制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七里镇的产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种。青釉胎质坚细,胎色灰暗,釉呈蟹壳青,有细小开片,带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质细腻,火候甚高,叩之声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泽晶莹。黑瓷制品较复杂,有黑釉,酱红釉,酱褐釉,茶青釉,黑釉窑变等。但真正乌黑发亮的黑釉不多,窑兔毫,玳瑁等斑纹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红或紫灰色。七里镇窑生产的多为碗、盘、盏、碟、罐、钵、壶等日用器,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陶瓷文化:宋代南方窑口之吉州窑


宋代南方窑口,最后一个就是吉州窑。吉州窑过去的书上记载都非常少,也不太关心。后来发现它也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它有相当一部分瓷器都是仿磁州窑系的。它跟磁州窑系非常接近,包括生活情趣都跟磁州窑非常接近。有人认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窑,是因为宋室南迁带走了大量的北方的工匠,到那儿就找块地儿拉开膀子就开始干,所以风格,包括它做的东西都差不多。

但是吉州窑毕竟是南方的一个陶瓷文化,它跟北方的文化有一些微妙的差距。它的差距主要在它所表现的内容,它都比较精巧,画得比较纤秀。如像花瓶,画得非常细致,北方人很少这么细致地画东西,画的都是粗枝大叶,意思够了就行了。在它的工艺特点中,它为了提高效率,它也产大量的茶碗。

吉州窑在南方的窑系中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窑系。由于它过去没有人重视,所以它的价格一直不高。其实它代表了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很重要的一支。

与宋同时还有辽、西夏、金,甚至后来的元等少数民族的政权。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种差异性,它反映在瓷器上也有所不同。

陶瓷文化:宋代北方民窑之磁州窑(一)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表现是官、民两大系统都蓬勃发展。首先对宋代民窑有个大致了解:宋代民窑有八大系统,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个窑系;南方是龙泉窑、建窑、吉州窑、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四个窑系。这一讲先讲北方民窑。

磁州窑

1918年,直隶巨鹿,就是今天的河北巨鹿大旱。旱了以后怎么办呢?抗旱打井,很多人合伙打井,挖来挖去挖出瓷器来了。当时没有概念,寻找很多别的证据,有铜钱什么的,就证明是宋代瓷器。文物贩子闻风而动,河北毕竟离着京城近嘛。那时中国是民国时期,西方列强都在中国搜罗这些东西。当时《古董琐记》等书上都记载了这一段历史。

磁州窑名称出现得很晚,20世纪初才被命名。而给它命名的恰恰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人霍布逊,有一说他是英国人。霍布逊是研究中国陶瓷的专家,他给这种瓷器命名为磁州窑。磁州窑是北方民窑最大的主力军,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什么原因呢?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关于陶瓷的宋代文献,大部分都是南宋人写的,比如陆游、周密、叶寘、周煇这些人,都是南宋人。南宋人首先对北方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南宋时期,北方是金人统治,所以南宋人就没有什么记载。

第一个关于磁州窑的记载在明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记载:“磁州窑出于河南彰得府,瓷器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他说得不是很准确。“河南彰得府”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曹昭认为磁州窑出自河南。“无泪痕”是指定窑釉面上有流痕,很像流泪的痕迹,磁州窑没有。“素者”就是没有花的,比定窑卖的还贵。其实不是。我们今天看,还是定窑贵,历史上也应该是定窑贵。

磁州窑的窑址在哪儿呢?主要在晋冀鲁豫这个辖区内,就是今天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个省之内。磁州,位于河北和河南的边界,历史上它曾属河南,后来被划分为河北,就是今天的河北磁县。这个“磁”是磁石的“磁”。《景德镇陶录》上还有一点误解,说“磁土”就是烧瓷器的原料,其实不是,那是吸铁石的磁石,烧不了瓷器。而由于磁州窑的这段记载,到今天为止,日本、韩国、朝鲜写汉字的瓷器,都写磁石的磁,“磁器”,写这俩字。

磁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窑口,历史上大量出口,一直延续到明清,从未间断。磁州窑最重要的两个窑口,一个在观台,一个在彭城。磁州窑几乎囊括了北方所有的窑口。实际上北方窑口非常多,只不过在学术上没有划分。我们说了,第一个划分者是个外国人,在他之前就没有很明确地分过。分出来的我们都知道,那没分出来的呢?人们就把北方广袤土地上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统称为磁州窑。有多少个窑口呢?统计不清楚。主要的窑口有河北的彭城、邯郸,河南的鹤壁、当阳峪、扒村、登封、密县、鲁山,山西的介休、霍县、浑源,山东的淄博等等。这些地方所烧造出来的瓷器,都可以称为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窑系。

有句俗话说,“磁州窑是个筐,看不明白的都往里装。”在北方,碰上看不明白的瓷器,你就说是磁州窑,基本上不会错。因为其他窑系比较容易看,钧窑、定窑、耀州窑,都容易看。剩下的北方看不懂的瓷器,不管是黑的、白的、花的、刻花的,甚至三彩的都属磁州窑系。

陶瓷文化:宋代北方民窑之磁州窑(二)


磁州窑的装饰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很多,《中国陶瓷史》记载说有十几种,有人统计有58种之多。究竟有多少种,非常难统计,但几十种总是有的。几乎能想象的装饰手段都被用在磁州窑上。

简单分一下磁州窑的装饰手段,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就是运用了刀和竹这种硬器刻划。第二种是软笔绘画,直接往白胎上画。一个使硬笔,一个使软笔。第三种就是软硬兼施,一块儿用。磁州窑无非就是动刀、动笔和两者兼顾,这三种方法。

化妆土

磁州窑对陶瓷工艺有一个巨大贡献。烧造磁州窑的原材料都不太好,没有景德镇的高岭土那么好的瓷土。要用很差的原料烧造出很好的陶瓷,怎么办呢?磁州窑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化妆土”。先把瓷器做好后,黑、灰、黄的胎都不好看,先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这层白粉就叫化妆土。化妆土的出现,是磁州窑对陶瓷工艺的巨大贡献。

化妆土的功效

有点儿像咱们女同志化妆打的粉底,要遮盖那些缺陷。那我想,现在化妆的粉底,也是从化妆土学来的,本意是遮丑,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项技艺。我们有时候脸上没有瑕疵,也要打一点儿粉底,显得更好看一些。因为有了化妆土,磁州窑就千变万化,众多色彩也出现了,绿的、黑的、黄的、孔雀绿的。

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白地黑花,非常强烈。磁州窑的特征主要是率真、粗犷,体现了民间的情绪。它没有约束,不给自己定规矩。官方要定很多规矩,要层层审批,一堆麻烦。磁州窑没这事儿,工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喜欢什么图案,当时就给你画一个,一会儿就烧出来了。恰恰是这种没有约束的陶瓷工艺,使北方的磁州窑陶瓷变得非常丰富。

文字装饰

磁州窑还有一个装饰方法,是其他窑口非常罕见的,就是文字装饰。除了唐代的长沙窑以外,最重要的用文字装饰的瓷器就是磁州窑了。这种书写的文字表明宋人的一种哲学。比如有的瓷枕上就些一个“忍”字,北宋、南宋整个政治格局就是个忍的格局,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在对峙,打不过人家,怎么办?就得忍着。要不就议和,甚至我给你点儿东西,反正我不愿意跟你打仗。宋代人就是这个哲学,我不去侵略,我也不去打,实在不行就给点儿东西,愿意以土地换和平,就是这么简单。

宋人的哲学反映到中国瓷器当中,就是“忍”,祈求家国永安。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很著名的磁州窑枕,上面就这四个字,“家国永安”,带有确切纪年,熙宁四年(1071)。这也反映出当时宋朝人的心态,不愿意去打仗,愿意过一种安定的生活。宋代是以文治天下,不是以武治天下,赵匡胤看惯了五代十国的杀戮场面,不愿意再动刀动枪,愿意以文治理这个国家。所以宋代瓷器的版图就变得比较小。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景德镇陶瓷艺术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制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陶瓷文化:景德镇古窑成功“升级”


为博览区地面展示的元朝老瓷片

一场春雨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以下简称“古窑”)装扮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那满园的翠绿,重叠交映,仿佛是带着春的兴奋、怀着春的希望迎接一件喜事:4月11日,古窑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据了解,这是全国唯一的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

春意融融时分,笔者与纷至沓来的游客一道,走进“古窑”,探寻古窑的嬗变之路。

2011年10月3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来到古窑考察调研时说,瓷都文化旅游完全可以打造成国际性品牌,“古窑民俗博览区不仅是景德镇的,更是世界的。”时过不足两个月,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即宣布启动古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此“创旅游特色,不断呈现瓷都魅力”。

早在2004年,古窑就被评为全国4A级旅游景区。和4A级标准相比,创建5A级景区,需要突出以游客为中心,更注重景区的人性化和细节化。因此,古窑新建的窑亦瓷艺术大门、访窑古道、古窑柴路、游客服务中心配套房,规范的中英文标识牌、便捷的无障碍通道、整洁美观的旅游公厕等,无不体现出对游客的关爱。按照三星级标准改造的旅游公厕和几十块中、英、日文标识牌,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彰显特色,提升内涵。大至窑房,小至片瓦,甚至垃圾桶,都以瓷装扮,处处体现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特色。为了打造舒适惬意的旅游环境,古窑还新建了具有陶瓷文化特色的外园区和内园区游步道,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大型生态停车场,真正体现了千年陶瓷文化特色。

在更新景区各种硬件设施的同时,古窑的软件服务也有显著提升。景区在门票背面清晰地印有游览简图、投诉及紧急救援电话,游客服务中心设有电脑触摸屏。此外,景区还增加了粤语导游、闽南话导游和韩语、日本语导游等。古窑新版官方网站也焕然一新,不仅增加了虚拟游、微博互动等栏目,并有门票、住宿、商品等在线预订服务,还有英、日、韩三国语版,让中外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详细地了解古窑景区和景德镇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