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什么是祭蓝釉?

什么是祭蓝釉?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好瓷砖 瓷砖是什么

2020-05-28

什么是瓷砖。

祭蓝釉瓷器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宣德年间与祭红、甜白并列为当时颜色釉的上品。祭蓝跟祭红一样,属于高温失透釉,祭蓝釉是高温蓝釉之一,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挂釉,入窑经1200℃——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成色稳定。

元代创烧成功,色调深沉,光亮细腻,釉色滋润,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明宣德祭蓝釉因其色泽深沉,明清时期被用来作祭器的釉色,故称祭蓝,又因常将蓝称为青,也叫祭青。清代另有以祭蓝釉作地的祭蓝描金、祭蓝地白花等工艺品技术。

明代祭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祭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祭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造型碗、盘常见,花瓶、紫砂壶传世品中少见。

康熙时祭蓝釉釉面有桔皮棕眼和气泡,分布比较均匀。也有的釉面出现垂流状。康熙和雍正年间的祭蓝釉都是仿明代宣德的品种,以盘、碗为仿制品。乾隆前期与康、雍差不多。而后期却更精致了。而清朝后期祭蓝很少,且都釉面不够均。

清代祭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祭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祭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为让祭蓝釉成为收藏品提供了鉴定和取证的方便,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


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那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卜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掺人适量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1280℃-1300℃窑内一次烧成。元、明、清三代景德镇窑几乎从未间断过生产。蓝釉瓷器装饰有以下两种技法:一是在纯蓝色的釉上绘制金彩,蓝与金色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金彩的装饰效果;二是在通体蓝釉地上,绘以白色花纹,使着意刻画的白色纹饰更为牛动,代表器物如扬州博物馆藏传世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明、清时期,蓝色釉器皿数量增多,质感越来越好。永乐蓝釉蓝色纯正、釉面光润肥厚。宣德时期蓝釉烧造的工艺技术更纯熟,蓝釉质感凝厚、有层次感、色泽美艳,犹如蓝色宝石。被叫做“宝石蓝”,后人在品评时,将其选为上品。成化蓝釉蓝中泛紫。弘治、正德蓝釉有的蓝中泛黑,有的闪灰。正德时期个别器皿垂流釉现象比较明显,质量明显不如前朝。嘉靖、万历时期蓝釉取用回青料,发色浅淡,次者蓝中泛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蓝釉瓷器色泽匀润稳定,烧造高温蓝釉技术在平衡中有所提高,釉色光泽匀润,釉面近似茄皮色,色浓暗者仿明宣德蓝釉效果,然而釉面稍欠肥润。

回青

专指明代嘉靖、万历朝烧制的一种蓝色釉。因为烧造回青釉所用的钴料是进口回青与石子青调合而成的钴着色剂,故名。回青釉着色较淡,不如霁蓝釉色泽深沉、浓艳,质量较次的颜色泛灰,这可能与钴料中的石子青比例过大有一定关系。嘉靖、万历时期所烧的回青釉器多带有暗花纹。

霁蓝釉

霁蓝釉是高温石灰碱釉,也称“宝石蓝”、“积蓝”、“霁青”、“祭蓝”,在1280℃--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

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

洒蓝釉

洒蓝釉系明宣德时期首创的名贵品种,蓝釉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名洒蓝,又称雪花蓝、青金蓝、盖雪蓝。采用吹釉法来施釉,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用竹制的管状工具,一端包扎纱布醮青釉料对准坯体,用口吹竹管的另一端,使釉附着在瓷胎上。宣德洒蓝釉产品除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中有出土标本外,传世品极其罕见。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成为当时外销瓷品种之一,杯志着洒蓝釉制作水平的成熟与发展。

孔雀蓝釉

孔雀蓝釉不同于一般蓝釉在高温烧成,而是在低温下烧成。一般是在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时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天蓝釉

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像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菁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清代康熙时均为小件文房用具,色调淡雅、釉面匀净莹润。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期烧造技术更为纯熟,淡雅的天蓝色釉分成深、浅两种色。阶,如同蓝天有远近之别一般。

色有数变的明代祭蓝釉


万历祭蓝釉罐

嘉靖祭蓝瓶

祭蓝釉又被称作霁青、蓝釉等。祭蓝是一种高温釉,即在石灰碱釉中掺入适量的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窑内1300摄氏度左右与坯胎一起一次性烧制成功的瓷釉。

祭蓝釉始创于元代,一直延烧到今天。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元代祭蓝瓷器,以后又发现了不少元代祭蓝釉瓷器,如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祭蓝釉白龙纹梅瓶,景德镇出土了大量元代祭蓝釉瓷片。明代永宣时期官窑生产了不少祭蓝釉瓷器,其釉水质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后人称为“宝石蓝”釉。入清以后景德镇民窑生产祭蓝瓷器,其生产数量远远大于元明两代,质量上乘的祭蓝釉瓷器当数清三代的,但仍然没有超过明代永宣时期的官窑祭蓝水平。

除官窑祭蓝釉以外,元明两代的祭蓝釉一般都或多或少含有铁锈斑。这是因为明代万历以前清除钴料里面的铁锈采取的是水洗法,此法无法把铁锈完全清除干净。明万历开始景德镇发明了火煅法清除铁锈的方法,此法能够把铁锈从钴料中完全清除干净,因此晚明以后民窑高档祭蓝釉也没有铁锈斑。

时代不同,祭蓝釉发色不同。元代祭蓝釉瓷器少,目前全世界仅有数件。明代宣德祭蓝多见官窑作品,少见民窑作品,皆使用进口苏麻离青,发色深厚幽靓,细辨可见釉中有铁锈斑。成化官窑使用石子青,虽采用水洗法提炼青料,但由于使用浮在水表层极好的青料,祭蓝釉发色蓝中泛紫,不含铁锈斑。弘治官窑使用稍逊的国产青料,发色蓝中泛黑,远不及成化朝;由于官府管理的松懈,民窑也开始出现祭蓝釉瓷器。正德、嘉靖和万历前期,使用进口的回青,发色浅淡,或显紫灰色,官窑民窑皆生产祭蓝釉瓷器,但数量不大,含有铁锈斑。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官窑无祭蓝釉瓷器,民窑少量生产,发色沉稳,无铁锈斑。

鉴定明代祭蓝釉瓷器注意的问题:

1、明代祭蓝釉瓷器光素的多,加彩的少;肥润的多,开片的少。2、正德以前祭蓝釉瓷器皆是官窑产品,无民窑产品。3、万历中期以前的民窑祭蓝釉瓷器皆有铁锈斑。4、万历后期开始无官窑祭蓝釉瓷器,皆为民窑产品。

祭蓝釉瓷器应该怎么鉴赏


“霁”在中国古典意象中象征着雨过天晴,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霁月难逢”、“夜雪初霁”、“霁虹初现”等清词丽句。而在中国瓷器中,以“霁”命名的瓷器是非常少的,其中就有霁蓝釉瓷器,除了“霁蓝釉”这个名称外,它较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祭蓝釉”,是非常特别的蓝釉瓷器。那祭蓝釉瓷器价值几何,又应该怎么去鉴赏呢?

首先,由“霁“可见其色泽如雨过天晴,既有蓝釉瓷器独特的婉约秀逸之美,又有其自身的大方空灵韵味,是瓷器命名中较重风骨的品类。为何祭蓝釉瓷器可以呈现出这样类似于蓝宝石的明亮煊妍之态?这与其烧造时所采用的色剂有关系。祭蓝釉瓷器所采用的是着色剂是铜,并且釉料也不仅仅是单纯的釉料,加入了一部分钴料,所以成色更明丽,极好地调动了本身色剂的发挥,使得祭蓝釉瓷器通体有玻璃光润质感,如雨后晴空通透鲜艳,因而得名“祭蓝釉”、“霁蓝釉”,也有“蓝宝石釉”之称。

同时,从瓷器烧造发展的角度上来说,祭蓝釉瓷器最早在元代时已有烧制,并且一问世就惊艳一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祭蓝釉瓷器是由高温一次性烧造而成的,虽然烧造的难度高,但是成色却非常稳定,整体深沉而不死板,釉面不流动、不出现裂纹,干净平滑;色泽深处如海,浅色如天,均匀融合,极为可贵;同时祭蓝釉瓷器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隐”,色泽自釉面下透出,有隐约之美。

而从历史地位的角度上来看,祭蓝釉瓷器也是不遑多让,与白釉瓷器、红釉瓷器这两种品类共同被称之为宣德年间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而祭蓝釉瓷器相对于其余两种瓷器来说,除了色泽更偏向深沉,但整体釉面更为光润、厚度适中,发色程度也较为稳定。而在明清时期,祭蓝釉瓷器常常被用作“祭天”的器皿,所以其因颜色而得名的“霁”被改为了“祭”。并且在装饰上也多了许多变化,如暗花雕琢、金彩装饰等等,进一步提升了祭蓝釉瓷器的收藏价值。

总的来说,鉴赏祭蓝釉瓷器需要从以上三点着手进行鉴别、赏析,那就是先观其色,真祭蓝釉瓷器有玻璃光润质感,如雨后晴空通透鲜艳;再察其烧造历史,因为品相如此之好的祭蓝釉瓷一问世就惊艳一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与白釉瓷器、红釉瓷器这两种品类共同被称之为宣德年间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

祭蓝釉金彩牛纹双系罐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32.2cm,口径16.5cm,足径18.5cm

生产时代:正德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景德镇祭蓝

陶瓷造型:罐

说明:明弘治

罐广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近底处微外撇,浅圈足。肩部对称置双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祭蓝釉地上描金彩装饰,口沿边、肩部、腹下和胫(jìng音敬)部各画双弦纹,腹部绘二牛,双耳的轮廓线亦描金彩。圈足内无釉露胎,无款识。

此罐为弘治朝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皇家祭祀用器,类似的器物还见于弘治朝的黄釉器。这种罐常以描金为饰,但金彩多有脱落。此罐金彩基本完好,弥足珍贵。

祭蓝又称“霁蓝”、“积蓝”、“宝石蓝”等,名称繁多,实为一物。其特点是色泽深沉,均匀稳定。祭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装饰,有的则刻、印暗花。

清代早期祭红瓷器为什么是暗红色


祭红又称为霁红,从我国元朝时期景德镇就开始烧制了,主要用途就是一种调色剂,在1220摄氏度到128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在清朝的整个时期都受到极大地关注,受到宫廷的重视而且在其器的底部刻有云纹或者花卉纹,其内壁还刻有飞翔的龙,釉色大多数都艳丽而且非常的匀称,大多数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釉汁凝重,只有少量的釉质不纯,伴有黑色的小点或者是血丝状纹,这样的祭红瓷器的价格就会大大下降.

祭红一开始的颜色是铜红釉殷红透亮,就像红宝石般的赏心悦目,有着“宝石红”之称,因为其釉的质地肥厚,纹饰大多都不是很清晰,所以流传至今且保存完整的较少,康熙时期的出现的祭红色釉开始普遍泛浓红色,个别的釉色较为的签单,因为暗红色的瓷器可以更好的遮挡其瑕疵,另一方面是暗红色比其正红色等其他红色更加的两眼,吸引眼球。

暗红色的祭红瓷器主要是在雍正时期出现的,有了深浅和浓淡之分,而且色泽大多都很均匀,所以当时暗红色的祭红瓷器的产量开始位居榜首,乾隆时期的祭红质量进一步的得到了提升,釉面上的橘皮纹呈现的涟漪状的小皱纹,釉色大多都非常的匀称纯净,所以在当时祭红瓷器获得了大量的追捧,拍卖的祭红瓷器也很多,而且其价格正在逐年的上升,许多收藏爱好者开始争相抢购,现在的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仿品,但是在原料的制作上以及技法和图案色彩方面都和当时的工艺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还是很受追捧而且存世量极少。

通常判断清朝早期祭红瓷器为正品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祭红的釉面较厚而且其润泽度非常的好,第二是祭红的色彩,因为其色彩是经过高温烧制的所以颜色不易掉落,其瓷器的器口与足根处有着醒目的标志“灯草边”,但是仿制的大多其字体以及年份上有着较大的差别,第三就是祭红瓷器的釉色通体纯净,而且在其制作工艺上较为的复杂,质量非常的好,刻面的画面十分的生动有趣,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模仿的惟妙惟肖。

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从色度上来看,从鲜艳的红到暗红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的波折,而且暗红色的出现使收藏爱好者更加的喜欢,因为其颜色的润度更高,透亮度也很高,其次就是暗红色可以掩盖其小黑点,做工的小瑕疵,所以工匠人非常喜欢暗红色的瓷器。现在在我国的收藏市面上,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流传至今的较少,质量、色度上乘的,造型独特优美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一经出土的祭红瓷器都会吸引大批的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其价格飞速上升,由此可见其祭红瓷器的价值。

“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


电影故事片“祭红”在国内外映出后,不少观众对用姑娘的鲜血能够烧成红色大花瓶而感到惊奇。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实际上用鲜血是烧不成红瓷折。不过景德镇陶瓷名贵颜色釉品种“祭红”一词已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所熟悉。自古以来,“祭红”是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就连影片中的那个“祭红”大花瓶,也是由于开拍前屡烧不成,才临时改用另一件“郎窑红”取而代之的。今天烧造一件合格的“祭红”瓷尚且这样困难,更何况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了。在景德镇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红衣服从白瓷祭器旁边走过,偶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鲜艳夺目。使皇帝动了心,于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并限期交出,误期交不出则将所有陶工投进窑内烧死,为了保命,陶工们日夜试制,屡烧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陶工们万分焦急。其中有一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烈火熊熊的窑膛,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竦身入窑,众人救之不及,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满窑瓷器皆成红色,大家以孝女精神所感动,故以“祭红”纪念她。故事片《祭红》中“跳窑”的壮烈场面就是据此而来。传说如此逼真而悲壮,充分说明了历史上“祭红”来之不易,据文献记载: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陶书曾载:“鲜红土未详出何地,烧炼做红器,正嘉间断绝,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诏造里外鲜红瓷器,都御史徐栈请转查改矾红例。”所以古代宫廷命造高温铜红不得成功只得改烧造低温铁红应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红”为什么如此名贵。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清项元汴《历代名词图谱》记道:“……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它的别名繁多,有“霁红”,有称“鸡红”或“极红”,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由于都是以氧化铜着色而且是一次烧成,外观也相差不太远,所以人们往往错把“郎窑红”当“祭红”,正因为这点,电影《祭红》用了“郎窑红”(因清康熙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督瓷器而得名)来代替“祭红”,以假乱真骗过了千百万人的眼睛,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均有显著的区别,如“郎窑红”呈色极为鲜红,透明度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现象。而“祭红”的红色则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纹,无浮光也没有流淌现象,口底有都有灯蕊边,但它们的釉料组成及工艺情况却比较接近,对色釉富有经验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细“祭红”釉变成“郎窑红”釉,有趣的是同时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细的“郎窑红”釉变成“祭红”釉。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红”真可谓不惜工本,象珊瑚、玛瑙、寒水石、珠子、烧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原来“祭红”的烧成仍是一门“火的艺术”,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烧成条件不行,也常有满窑器皆成废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苏联搞“社会主义大家庭技术协作”时,其中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国专家从中国学会了配制“祭红”的工艺,可是他们回国试烧是无论如何也烧是无论如何也烧不出合格的“祭红”,并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们用火的艺术还没掌握也好而致。今天“祭红”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课题有待人们去研究解决。

“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


电影故事片"祭红"在国内外映出后,不少观众对用姑娘的鲜血能够烧成红色大花瓶而感到惊奇。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实际上用鲜血是烧不成红瓷折。不过景德镇陶瓷名贵颜色釉品种"祭红"一词已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所熟悉。自古以来,"祭红"是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就连影片中的那个"祭红"大花瓶,也是由于开拍前屡烧不成,才临时改用另一件"郎窑红"取而代之的。今天烧造一件合格的"祭红"瓷尚且这样困难,更何况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了。在景德镇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红衣服从白瓷祭器旁边走过,偶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鲜艳夺目。使皇帝动了心,于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并限期交出,误期交不出则将所有陶工投进窑内烧死,为了保命,陶工们日夜试制,屡烧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陶工们万分焦急。其中有一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烈火熊熊的窑膛,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竦身入窑,众人救之不及,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满窑瓷器皆成红色,大家以孝女精神所感动,故以"祭红"纪念她。故事片《祭红》中"跳窑"的壮烈场面就是据此而来。传说如此逼真而悲壮,充分说明了历史上"祭红"来之不易,据文献记载: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陶书曾载:"鲜红土未详出何地,烧炼做红器,正嘉间断绝,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诏造里外鲜红瓷器,都御史徐栈请转查改矾红例。"所以古代宫廷命造高温铜红不得成功只得改烧造低温铁红应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红"为什么如此名贵。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清项元汴《历代名词图谱》记道:"……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它的别名繁多,有?quot;霁红",有称"鸡红"或"极红",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由于都是以氧化铜着色而且是一次烧成,外观也相差不太远,所以人们往往错把"郎窑红"当"祭红",正因为这点,电影《祭红》用了"郎窑红"(因清康熙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督瓷器而得名)来代替"祭红",以假乱真骗过了千百万人的眼睛,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均有显著的区别,如"郎窑红"呈色极为鲜红,透明度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现象。而"祭红"的红色则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纹,无浮光也没有流淌现象,口底有都有灯蕊边,但它们的釉料组成及工艺情况却比较接近,对色釉富有经验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细?quot;祭红"釉变成"郎窑红"釉,有趣的是同时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细的"郎窑红"釉变成"祭红"釉。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红"真可谓不惜工本,象珊瑚、玛瑙、寒水石、珠子、烧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原来"祭红"的烧成仍是一门"火的艺术",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烧成条件不行,也常有满窑器皆成废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苏联搞"社会主义大家庭技术协作"时,其中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国专家从中国学会了配制"祭红"的工艺,可是他们回国试烧是无论如何也烧是无论如何也烧不出合格的"祭红",并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们用火的艺术还没掌握也好而致。今天"祭红"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课题有待人们去研究解决。

什么是珐琅?什么是珐琅彩?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什么是祭蓝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什么是祭蓝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相关推荐